賢護分戒行具足品第七
關燈
小
中
大
爾時賢護菩薩。
複白佛言:希有世尊,乃有如斯最勝三昧。
世尊,若諸菩薩舍家出家。
深心樂欲說此三昧。
亦當思惟此三昧者,彼等應當安住何法。
而能宣說及思惟耶。
佛告賢護言:賢護。
若有菩薩舍家出家深樂廣宣。
複欲思惟如是三昧者,彼出家菩薩當先護持清淨戒行。
不缺戒行。
不染戒行。
不污戒行。
不濁戒行。
不著戒行。
不動戒行。
不被呵戒行。
智者所贊戒行。
聖所愛敬戒行。
應當念知如是諸戒也。
賢護。
彼出家菩薩雲何當得清淨戒行。
乃至雲何當得聖所愛敬戒行也。
賢護。
彼出家菩薩。
應當依彼波羅提木叉。
成就威儀成就衆行。
乃至成就微塵數等戒行。
見已驚怖清淨活命。
於諸戒中當念成就。
應信甚深不得著忍。
於空無相無願諸法中。
聞說之時心不驚怖。
無有悔沒。
賢護。
以是因緣。
彼出家菩薩成就如是清淨戒行。
不見戒行不著戒行。
乃至成就聖所愛敬戒行也。
爾時賢護菩薩。
複白佛言:世尊,彼出家菩薩。
雲何得有如是不清淨戒行缺戒行染著戒行污戒行依倚戒行智所诃毀戒行聖所不愛戒行也。
佛告賢護菩薩言:賢護。
若有出家菩薩。
取著色。
受持禁戒修於梵行。
如是取著受。
取著想。
取著行。
取著識。
受持禁戒修行梵行。
修行已,作如是念。
我今如是持戒如是苦行。
如是修學如是梵行。
願我未來得生天上或生人間自在有生受諸果報。
賢護。
以是因緣。
彼出家菩薩成就如是不清淨戒。
乃至聖者所不愛戒。
是謂為求有故。
為有生故。
為受欲果故。
為生處所故。
賢護。
是故彼出家菩薩。
念欲說此三昧思此三昧者,要當先具清淨戒行乃至成就聖所愛戒。
亦念常行檀波羅蜜。
所謂最勝施。
諸法施。
上施妙施微妙施。
精妙施無上施。
亦常勇猛精進不休。
不舍重擔。
不忘正念常行一心。
正信清淨無有嫉妒。
不著世間利養名聞。
如法索求以濟形命。
恒行乞食不受别請。
厭離人間樂阿蘭若。
尊崇聖種敬事頭陀。
息世語言但論出世。
處衆靜默假言不多。
常敬於他不敢輕慢。
於一切時常行慚愧。
有恩必知知恩必報。
於善知識常念親近。
諸師尊所謹事無違。
若聞如是甚深經典。
專心聽受終無疲厭。
於法師所起慈父心善知識心。
乃至生於諸如來想。
以為如是微妙法故。
成就無上大菩提故。
轉增愛敬尊重心故。
複次賢護。
若彼菩薩或時至於聲聞人所。
聞說如是甚深經法。
彼法師所無愛敬心。
無尊重心。
不生慈父想。
不生善知識想。
不生諸佛想。
不生教師想。
不能親近承事供養。
随於何所聞是經典。
當知是人不能聽受書寫解說令法久祝如是之人若能聽受。
若能書寫若能解說。
令法久住無有是處。
複次賢護。
若彼菩薩或複至於聲聞人所。
聞說如是增上妙法。
不生愛敬心。
不生尊重心。
及至不生諸佛想。
不能盡心親近供養者,若能讀誦若能受持若能解說。
令是經典不速滅者,無有是處。
何以故?以不尊重是經典故。
是故斯法不久必滅。
複次賢護。
若彼菩薩。
或複至於聲聞人所。
聞說如是微妙經典。
生愛敬心生尊重心。
乃起教師想諸如來想。
親承供養即能聽受。
亦能書寫複能解說。
能令是經久住利益。
斯有是處。
複次賢護。
若彼菩薩複於聲聞人所。
聞說如是微妙經典。
即於彼所生尊重心。
如諸佛想親近承事。
恭敬供養者,如是之人雖未修學如是經典。
即為修習。
雖未解釋即為解說。
令是妙法久住世間。
不毀不滅斯有是處。
何以故?以能愛敬尊重法故。
是故此經久住世間賢護。
以是因緣吾今語汝。
是人於是說法師所。
生愛樂心生敬重心。
生尊貴心起善知識想。
起教師想起諸佛想。
盡心承事恭敬供養。
賢護。
若能如是是則名為行我所行受我教誡也。
複次賢護。
彼出家菩薩必欲解說如此三昧。
複欲思惟此三昧者,常當樂行阿蘭若事。
不得居處聚落城邑。
舍離朋黨多求之處。
不貪衣食。
不得貯聚穀米食具。
不得受畜财物生資。
不得貪求名聞利養。
不惜重命常念舍身。
遠離貪著恒修死想。
常行慚愧不造諸惡。
攝受正法無有疑心。
常念遠離不取衆相。
當修慈心勿懷嫌怨。
常起慈悲無行瞋恚。
安心喜舍莫想愛憎常。
當經行破除睡蓋。
賢護。
出家菩薩若能安住如是法行,則能修學解說思惟。
如是念佛現前三昧也。
爾時賢護菩薩複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應供等正覺。
所說經典甚深甚深。
最勝微妙不可思議。
然彼未來諸菩薩等懈怠懶惰。
雖聞如是深妙經典。
生大恐怖驚疑退沒。
不發歡喜愛樂之心。
彼等當複作如是念。
我今當應馀諸佛所乃可修習如是經典。
所以者何。
我今自知多諸障難。
身遇病苦氣力甚微。
甯堪修行如是經典。
世尊,彼輩如是,於甚深法更生放舍遠離之心。
不能發勤勇猛精進。
樂欲成就如是經典。
世尊,爾時亦當有諸菩薩。
精進勤求專念之者,愛樂是法勸持是法。
攝受是法。
若諸法師說是法者,於是法中如法行故。
能舍身命。
不著名聞不求利養。
不自宣說己
複白佛言:希有世尊,乃有如斯最勝三昧。
世尊,若諸菩薩舍家出家。
深心樂欲說此三昧。
亦當思惟此三昧者,彼等應當安住何法。
而能宣說及思惟耶。
佛告賢護言:賢護。
若有菩薩舍家出家深樂廣宣。
複欲思惟如是三昧者,彼出家菩薩當先護持清淨戒行。
不缺戒行。
不染戒行。
不污戒行。
不濁戒行。
不著戒行。
不動戒行。
不被呵戒行。
智者所贊戒行。
聖所愛敬戒行。
應當念知如是諸戒也。
賢護。
彼出家菩薩雲何當得清淨戒行。
乃至雲何當得聖所愛敬戒行也。
賢護。
彼出家菩薩。
應當依彼波羅提木叉。
成就威儀成就衆行。
乃至成就微塵數等戒行。
見已驚怖清淨活命。
於諸戒中當念成就。
應信甚深不得著忍。
於空無相無願諸法中。
聞說之時心不驚怖。
無有悔沒。
賢護。
以是因緣。
彼出家菩薩成就如是清淨戒行。
不見戒行不著戒行。
乃至成就聖所愛敬戒行也。
爾時賢護菩薩。
複白佛言:世尊,彼出家菩薩。
雲何得有如是不清淨戒行缺戒行染著戒行污戒行依倚戒行智所诃毀戒行聖所不愛戒行也。
佛告賢護菩薩言:賢護。
若有出家菩薩。
取著色。
受持禁戒修於梵行。
如是取著受。
取著想。
取著行。
取著識。
受持禁戒修行梵行。
修行已,作如是念。
我今如是持戒如是苦行。
如是修學如是梵行。
願我未來得生天上或生人間自在有生受諸果報。
賢護。
以是因緣。
彼出家菩薩成就如是不清淨戒。
乃至聖者所不愛戒。
是謂為求有故。
為有生故。
為受欲果故。
為生處所故。
賢護。
是故彼出家菩薩。
念欲說此三昧思此三昧者,要當先具清淨戒行乃至成就聖所愛戒。
亦念常行檀波羅蜜。
所謂最勝施。
諸法施。
上施妙施微妙施。
精妙施無上施。
亦常勇猛精進不休。
不舍重擔。
不忘正念常行一心。
正信清淨無有嫉妒。
不著世間利養名聞。
如法索求以濟形命。
恒行乞食不受别請。
厭離人間樂阿蘭若。
尊崇聖種敬事頭陀。
息世語言但論出世。
處衆靜默假言不多。
常敬於他不敢輕慢。
於一切時常行慚愧。
有恩必知知恩必報。
於善知識常念親近。
諸師尊所謹事無違。
若聞如是甚深經典。
專心聽受終無疲厭。
於法師所起慈父心善知識心。
乃至生於諸如來想。
以為如是微妙法故。
成就無上大菩提故。
轉增愛敬尊重心故。
複次賢護。
若彼菩薩或時至於聲聞人所。
聞說如是甚深經法。
彼法師所無愛敬心。
無尊重心。
不生慈父想。
不生善知識想。
不生諸佛想。
不生教師想。
不能親近承事供養。
随於何所聞是經典。
當知是人不能聽受書寫解說令法久祝如是之人若能聽受。
若能書寫若能解說。
令法久住無有是處。
複次賢護。
若彼菩薩或複至於聲聞人所。
聞說如是增上妙法。
不生愛敬心。
不生尊重心。
及至不生諸佛想。
不能盡心親近供養者,若能讀誦若能受持若能解說。
令是經典不速滅者,無有是處。
何以故?以不尊重是經典故。
是故斯法不久必滅。
複次賢護。
若彼菩薩。
或複至於聲聞人所。
聞說如是微妙經典。
生愛敬心生尊重心。
乃起教師想諸如來想。
親承供養即能聽受。
亦能書寫複能解說。
能令是經久住利益。
斯有是處。
複次賢護。
若彼菩薩複於聲聞人所。
聞說如是微妙經典。
即於彼所生尊重心。
如諸佛想親近承事。
恭敬供養者,如是之人雖未修學如是經典。
即為修習。
雖未解釋即為解說。
令是妙法久住世間。
不毀不滅斯有是處。
何以故?以能愛敬尊重法故。
是故此經久住世間賢護。
以是因緣吾今語汝。
是人於是說法師所。
生愛樂心生敬重心。
生尊貴心起善知識想。
起教師想起諸佛想。
盡心承事恭敬供養。
賢護。
若能如是是則名為行我所行受我教誡也。
複次賢護。
彼出家菩薩必欲解說如此三昧。
複欲思惟此三昧者,常當樂行阿蘭若事。
不得居處聚落城邑。
舍離朋黨多求之處。
不貪衣食。
不得貯聚穀米食具。
不得受畜财物生資。
不得貪求名聞利養。
不惜重命常念舍身。
遠離貪著恒修死想。
常行慚愧不造諸惡。
攝受正法無有疑心。
常念遠離不取衆相。
當修慈心勿懷嫌怨。
常起慈悲無行瞋恚。
安心喜舍莫想愛憎常。
當經行破除睡蓋。
賢護。
出家菩薩若能安住如是法行,則能修學解說思惟。
如是念佛現前三昧也。
爾時賢護菩薩複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應供等正覺。
所說經典甚深甚深。
最勝微妙不可思議。
然彼未來諸菩薩等懈怠懶惰。
雖聞如是深妙經典。
生大恐怖驚疑退沒。
不發歡喜愛樂之心。
彼等當複作如是念。
我今當應馀諸佛所乃可修習如是經典。
所以者何。
我今自知多諸障難。
身遇病苦氣力甚微。
甯堪修行如是經典。
世尊,彼輩如是,於甚深法更生放舍遠離之心。
不能發勤勇猛精進。
樂欲成就如是經典。
世尊,爾時亦當有諸菩薩。
精進勤求專念之者,愛樂是法勸持是法。
攝受是法。
若諸法師說是法者,於是法中如法行故。
能舍身命。
不著名聞不求利養。
不自宣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