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論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提婆菩薩造 婆藪開士釋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捨罪福品第一
頂禮佛足哀世尊 於無量劫荷衆苦 煩惱已盡習亦除 梵釋龍神鹹恭敬.
亦禮無上照世法 能淨瑕穢止戲論 諸佛世尊之所說 幷及八輩應真僧。
外曰.偈言世尊之所說.何等是世尊。
內曰.汝何故生如是疑。
外曰.種種說世尊相故 生疑.有人言韋紐天〈秦言徧勝天〉名世尊.又言摩醯首羅天〈秦言大自在天〉名世尊.又言 迦毗羅優樓迦勒沙婆等仙人皆名世尊.汝何以獨言佛爲世尊.是故生疑。
內曰.佛 知諸法實相明了無礙.又能說深淨法.是故獨稱佛爲世尊。
外曰.諸餘導師亦能明 了諸法相.亦能說深淨法.如迦毗羅弟子誦僧佉經說諸善法總相别相於二十五 諦中淨覺分是名善法.優樓迦弟子誦衞世師經言於六諦求那諦中日三洗再供 ******************** 養火等和合生神分善法.勒沙婆弟子誦尼乾子經言五熱炙身拔髮等受苦法是 名善法.又有諸師行自餓法投淵赴火自墜高巖寂默常立持牛戒等是名善法.如 是等皆是深淨法.何以言獨佛能說耶。
內曰.是皆邪見覆正見故不能說深淨法.是 事後當廣說。
外曰.佛說何等善法相。
內曰. 惡止善行法。
〈修妬路〉 佛略說善法二種.止相行相.息一切惡是名止相.修一切善是名行相。
何等爲惡.身 邪行口邪行意邪行身殺盜婬口妄言兩舌惡口綺語意貪瞋惱邪見.復有十不善 道所不攝鞭杖繫閉等及十不善道前後種種罪是名爲惡。
何等爲止.息惡不作.若 心生若口語若受戒從今日終不復作是名爲止。
何等爲善.身正行口正行意正行 身迎送合掌禮敬等口實語和合語柔輭語利益語意慈悲正見等如是種種清淨 法是名善法。
何等爲行.於是善法中信受修習是名爲行。
外曰. 汝經有過.初不吉故.〈修妬路〉 ******************** 諸師作經法初說吉故義味易解法音流布.若智人讀誦念知便得增夀威德尊重. 如有經名婆羅呵波帝〈秦言廣主經〉如是經等初皆言吉.以初吉故中後亦吉.汝經初 說惡故是不吉.是以言汝經有過。
內曰.不然. 斷邪見故說是經.〈修妬路〉 是吉是不吉此是邪見氣是故無過。
復次. 無吉故.〈修妬路〉 若少有吉經初應言吉.此實無吉.何以故.是一事此以爲吉彼以爲不吉或以爲非 吉非不吉.不定故無吉法.汝愚人無方便強欲求樂妄生憶想言是事吉是事不吉。
復次. 自他共不可得故。
〈修妬路〉 是吉法不自生.何以故.無有一法從自己生故。
亦二相過故一者生二者能生.亦不 從他生.自相無故他相亦無.復次無窮故以生更有生故.亦不共生.二俱過故。
凡生 ******************** 法有三種自他共.是三種中求不可得是故無吉事。
外曰. 是吉自生故如鹽.〈修妬路〉 譬如鹽自性鹹能使餘物鹹.吉亦如是自性吉能使餘物吉。
內曰. 前已破故.亦鹽相鹽中住故。
〈修妬路〉 我先破無有法自性生。
復次汝意謂鹽因緣出是故鹽不自性鹹.我不受汝語.今當 還以汝語破汝所說.鹽雖他物合物不爲鹽.鹽相鹽中住故.譬如牛相不爲馬相。
外 曰. 如燈.〈修妬路〉 譬如燈旣自照亦能照他.吉亦如是自吉亦能令不吉者吉。
內曰. 燈自他無闇故。
〈修妬路〉 燈自無闇.何以故.明闇不並故.燈亦無能照不能照故.亦二相過故一能照二受照. 是故燈不自照。
所照之處亦無闇.是故不能照他.以破闇故名照.無闇可破故非照。
******************** 外曰. 初生時二俱照故.〈修妬路〉 我不言燈先生而後照.初生時自照亦能照他。
內曰.不然. 一法有無相不可得故.〈修妬路〉 初生時名半生半未生.生不能照如前說.何況未生能有所照.復次一法雲何亦有 相亦無相。
復次. 不到闇故。
〈修妬路〉 燈若已生若未生俱不到闇.性相違故.燈若不到闇雲何能破闇。
外曰. 如咒星故.〈修妬路〉 若遙咒遠人能令惱.亦如星變在天令人不吉.燈亦如是雖不到闇而能破闇。
內曰. 太過實故。
〈修妬路〉 若燈有力不到闇而能破闇者.何不天竺然燈破振旦闇.如咒星力能及遠而燈事 ******************** 不爾.是故汝喻非也。
復次. 若初吉[一]餘不吉。
〈修妬路〉 若經初言吉餘應不吉.若餘亦吉汝言初吉者是爲妄語。
外曰. 初吉故餘亦吉.〈修妬路〉 初吉力故餘亦吉。
內曰. 不吉多故吉爲不吉。
〈修妬路〉 汝經初言吉則多不吉.以不吉多故應吉爲不吉。
外曰. 如象手.〈修妬路〉 譬如象有手故名有手.不以有眼耳頭等名爲有眼耳頭.如是以少吉力故令多不 吉爲吉。
內曰.不然. 無象過故。
〈修妬路〉 若象與手異頭足等亦異.如是則無別象.若分中有分具者何不頭中有足.如破異 注:[一]疏四牒此句雲餘應不吉.
********************
品中說。
若象與手不異者亦無別象.若有分與分不異者頭應是足.二事與象不異 故.如破一品中說。
如是吉事種種因緣求不可得.雲何言初吉故中後亦吉。
外曰.惡 止止妙何不在初。
內曰.行者要先知惡然後能止.是故先惡後止。
外曰. 善行應在初.有妙果故.〈修妬路〉 諸善法有妙果.行者欲得妙果故止惡.如是應先說善行後說惡止。
內曰.[一]次第法故先除麤垢次除細垢.
若行者不止惡不能修善.是故先除麤垢後染善法.譬如浣衣先去垢然後可染。
外 曰.已說惡止.不應復言善行。
內曰. 布施等善行故。
〈修妬路〉 布施是善行非是惡止.復次如大菩薩惡已先止行四無量心憐愍衆生守護他命. 是則善行非止惡。
外曰.布施是止慳法.是故布施應是止惡。
內曰.不然.若不布施便 是惡者.諸不布施悉應有罪。
復次諸漏盡人慳貪已盡.布施時止何惡。
或有人雖行 注:[一]此句據疏四改爲修妬路.
********************
布施慳心不止.縱復能止然以善行爲本.是故布施是善行。
外曰.已說善行不應復 說惡止.何以故.惡止卽是善行故。
內曰.止相息.行相作.性相違故.是故說善行不攝 惡止。
外曰.是事實爾.我不言惡止善行是一相.但惡止則是善法.是故若言善行不 應復言惡止。
內曰.應說惡止善行.何以故.惡止名受戒時息諸惡.善行名修習善法. 若但說善行福不說惡止者.有人受戒惡止若心不善若心無記是時不行善故不 應有福.是時惡止故亦有福.是故應說惡止亦應說善行。
是惡止善行法隨衆生意 故佛三種分別. 下中上人施戒智。
〈修妬路〉 行者有三種.下智人教布施.中智人教持戒.上智人教智慧。
布施名利益他捨財相 應思及起身口業.持戒名若口語若心生若受戒從今日不復作三種身邪行四種 口邪行.智慧名諸法相中心定不動。
何以說下中上.利益差降故.布施者少利益是 名下智.持戒者中利益是名中智.智慧者上利益是名上智.復次施報下戒報中智 ******************** 報上.是故說下中上智。
外曰.布施者皆是下智不。
內曰.不然.何以故.施有二種一者 不淨二者淨.行不淨施者是名下智人。
外曰.何等名不淨施。
內曰. 爲報施是不淨.如市易故。
〈修妬路〉 報有二種現報後報.現報者名稱敬愛等.後報者後世富貴等.是名不淨施.所以者 何.還欲得故。
譬如賈客遠到他方雖持雜物多所饒益.然非憐愍衆生.以自求利故 是業不淨.布施求報亦復如是。
外曰.何等名淨施。
內曰.若人愛敬利益他故不求今 世後世報.如衆菩薩及諸上人行清淨施是名淨施。
外曰.持戒皆是中智人不。
內曰. 不然.何以故.持戒有二種一者不淨二者淨.不淨持戒者名中智
外曰.偈言世尊之所說.何等是世尊。
內曰.汝何故生如是疑。
外曰.種種說世尊相故 生疑.有人言韋紐天〈秦言徧勝天〉名世尊.又言摩醯首羅天〈秦言大自在天〉名世尊.又言 迦毗羅優樓迦勒沙婆等仙人皆名世尊.汝何以獨言佛爲世尊.是故生疑。
內曰.佛 知諸法實相明了無礙.又能說深淨法.是故獨稱佛爲世尊。
外曰.諸餘導師亦能明 了諸法相.亦能說深淨法.如迦毗羅弟子誦僧佉經說諸善法總相别相於二十五 諦中淨覺分是名善法.優樓迦弟子誦衞世師經言於六諦求那諦中日三洗再供 ******************** 養火等和合生神分善法.勒沙婆弟子誦尼乾子經言五熱炙身拔髮等受苦法是 名善法.又有諸師行自餓法投淵赴火自墜高巖寂默常立持牛戒等是名善法.如 是等皆是深淨法.何以言獨佛能說耶。
內曰.是皆邪見覆正見故不能說深淨法.是 事後當廣說。
外曰.佛說何等善法相。
內曰. 惡止善行法。
〈修妬路〉 佛略說善法二種.止相行相.息一切惡是名止相.修一切善是名行相。
何等爲惡.身 邪行口邪行意邪行身殺盜婬口妄言兩舌惡口綺語意貪瞋惱邪見.復有十不善 道所不攝鞭杖繫閉等及十不善道前後種種罪是名爲惡。
何等爲止.息惡不作.若 心生若口語若受戒從今日終不復作是名爲止。
何等爲善.身正行口正行意正行 身迎送合掌禮敬等口實語和合語柔輭語利益語意慈悲正見等如是種種清淨 法是名善法。
何等爲行.於是善法中信受修習是名爲行。
外曰. 汝經有過.初不吉故.〈修妬路〉 ******************** 諸師作經法初說吉故義味易解法音流布.若智人讀誦念知便得增夀威德尊重. 如有經名婆羅呵波帝〈秦言廣主經〉如是經等初皆言吉.以初吉故中後亦吉.汝經初 說惡故是不吉.是以言汝經有過。
內曰.不然. 斷邪見故說是經.〈修妬路〉 是吉是不吉此是邪見氣是故無過。
復次. 無吉故.〈修妬路〉 若少有吉經初應言吉.此實無吉.何以故.是一事此以爲吉彼以爲不吉或以爲非 吉非不吉.不定故無吉法.汝愚人無方便強欲求樂妄生憶想言是事吉是事不吉。
復次. 自他共不可得故。
〈修妬路〉 是吉法不自生.何以故.無有一法從自己生故。
亦二相過故一者生二者能生.亦不 從他生.自相無故他相亦無.復次無窮故以生更有生故.亦不共生.二俱過故。
凡生 ******************** 法有三種自他共.是三種中求不可得是故無吉事。
外曰. 是吉自生故如鹽.〈修妬路〉 譬如鹽自性鹹能使餘物鹹.吉亦如是自性吉能使餘物吉。
內曰. 前已破故.亦鹽相鹽中住故。
〈修妬路〉 我先破無有法自性生。
復次汝意謂鹽因緣出是故鹽不自性鹹.我不受汝語.今當 還以汝語破汝所說.鹽雖他物合物不爲鹽.鹽相鹽中住故.譬如牛相不爲馬相。
外 曰. 如燈.〈修妬路〉 譬如燈旣自照亦能照他.吉亦如是自吉亦能令不吉者吉。
內曰. 燈自他無闇故。
〈修妬路〉 燈自無闇.何以故.明闇不並故.燈亦無能照不能照故.亦二相過故一能照二受照. 是故燈不自照。
所照之處亦無闇.是故不能照他.以破闇故名照.無闇可破故非照。
******************** 外曰. 初生時二俱照故.〈修妬路〉 我不言燈先生而後照.初生時自照亦能照他。
內曰.不然. 一法有無相不可得故.〈修妬路〉 初生時名半生半未生.生不能照如前說.何況未生能有所照.復次一法雲何亦有 相亦無相。
復次. 不到闇故。
〈修妬路〉 燈若已生若未生俱不到闇.性相違故.燈若不到闇雲何能破闇。
外曰. 如咒星故.〈修妬路〉 若遙咒遠人能令惱.亦如星變在天令人不吉.燈亦如是雖不到闇而能破闇。
內曰. 太過實故。
〈修妬路〉 若燈有力不到闇而能破闇者.何不天竺然燈破振旦闇.如咒星力能及遠而燈事 ******************** 不爾.是故汝喻非也。
復次. 若初吉
〈修妬路〉 若經初言吉餘應不吉.若餘亦吉汝言初吉者是爲妄語。
外曰. 初吉故餘亦吉.〈修妬路〉 初吉力故餘亦吉。
內曰. 不吉多故吉爲不吉。
〈修妬路〉 汝經初言吉則多不吉.以不吉多故應吉爲不吉。
外曰. 如象手.〈修妬路〉 譬如象有手故名有手.不以有眼耳頭等名爲有眼耳頭.如是以少吉力故令多不 吉爲吉。
內曰.不然. 無象過故。
〈修妬路〉 若象與手異頭足等亦異.如是則無別象.若分中有分具者何不頭中有足.如破異 注:
若象與手不異者亦無別象.若有分與分不異者頭應是足.二事與象不異 故.如破一品中說。
如是吉事種種因緣求不可得.雲何言初吉故中後亦吉。
外曰.惡 止止妙何不在初。
內曰.行者要先知惡然後能止.是故先惡後止。
外曰. 善行應在初.有妙果故.〈修妬路〉 諸善法有妙果.行者欲得妙果故止惡.如是應先說善行後說惡止。
內曰.
外 曰.已說惡止.不應復言善行。
內曰. 布施等善行故。
〈修妬路〉 布施是善行非是惡止.復次如大菩薩惡已先止行四無量心憐愍衆生守護他命. 是則善行非止惡。
外曰.布施是止慳法.是故布施應是止惡。
內曰.不然.若不布施便 是惡者.諸不布施悉應有罪。
復次諸漏盡人慳貪已盡.布施時止何惡。
或有人雖行 注:
外曰.已說善行不應復 說惡止.何以故.惡止卽是善行故。
內曰.止相息.行相作.性相違故.是故說善行不攝 惡止。
外曰.是事實爾.我不言惡止善行是一相.但惡止則是善法.是故若言善行不 應復言惡止。
內曰.應說惡止善行.何以故.惡止名受戒時息諸惡.善行名修習善法. 若但說善行福不說惡止者.有人受戒惡止若心不善若心無記是時不行善故不 應有福.是時惡止故亦有福.是故應說惡止亦應說善行。
是惡止善行法隨衆生意 故佛三種分別. 下中上人施戒智。
〈修妬路〉 行者有三種.下智人教布施.中智人教持戒.上智人教智慧。
布施名利益他捨財相 應思及起身口業.持戒名若口語若心生若受戒從今日不復作三種身邪行四種 口邪行.智慧名諸法相中心定不動。
何以說下中上.利益差降故.布施者少利益是 名下智.持戒者中利益是名中智.智慧者上利益是名上智.復次施報下戒報中智 ******************** 報上.是故說下中上智。
外曰.布施者皆是下智不。
內曰.不然.何以故.施有二種一者 不淨二者淨.行不淨施者是名下智人。
外曰.何等名不淨施。
內曰. 爲報施是不淨.如市易故。
〈修妬路〉 報有二種現報後報.現報者名稱敬愛等.後報者後世富貴等.是名不淨施.所以者 何.還欲得故。
譬如賈客遠到他方雖持雜物多所饒益.然非憐愍衆生.以自求利故 是業不淨.布施求報亦復如是。
外曰.何等名淨施。
內曰.若人愛敬利益他故不求今 世後世報.如衆菩薩及諸上人行清淨施是名淨施。
外曰.持戒皆是中智人不。
內曰. 不然.何以故.持戒有二種一者不淨二者淨.不淨持戒者名中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