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摩他頌第四
關燈
小
中
大
恰恰用心時。
恰恰無心用。
無心恰恰用。
常用恰恰無。
夫念非忘塵。
而不息塵。
非息念而不忘塵。
忘則息念而忘。
念息則忘塵而息。
忘塵而息。
息無能息。
息念而忘。
忘無所忘。
忘無所忘。
塵遺非對。
息無能息。
念滅非知。
知滅對遺。
一向冥寂。
閴爾無寄。
妙性天然。
如火得空。
火則自滅。
空喻妙性之非相。
火比妄念之不生。
其辭曰。
忘緣之後寂寂。
靈知之性曆曆。
無記昏昧昭昭。
契真本空的的。
惺惺寂寂是。
無記寂寂非。
寂寂惺惺是。
亂想惺惺非。
若以知知寂。
此非無緣知。
如手執如意。
非無如意手。
若以自知知。
亦非無緣知。
如手自作拳。
非是不拳手。
亦不知知寂。
亦不自知知。
不可為無知。
自性了然故。
不同于木石。
手不執如意。
亦不自作拳。
不可為無手。
以手安然故。
不同于兔角。
複次修心漸次者。
夫以知知物。
物在知亦在。
若以知知知。
知知則離物。
物離猶知在。
起知知于知。
後知若生時。
前知早已滅。
二知既不并。
但得前知滅。
滅處為知境。
能所俱非真。
前則滅滅引知。
後則知知續滅。
生滅相續。
自是輪回之道。
今言知者。
不須知知。
但知而已。
則前不接滅。
後不引起。
前後斷續。
中間自孤。
當體不顧。
應時消滅。
知體既已滅。
豁然如托空。
寂爾少時間。
唯覺無所得。
即覺無覺。
無覺之覺。
異乎木石。
此是初心處。
冥然絕慮。
乍同死人。
能所頓忘。
纖緣盡淨。
閴爾虛寂。
似覺無知。
無知之性。
異乎木石。
此是初心處。
領會難為。
入初心時。
三不應有。
一惡。
謂思惟世間五欲等因緣。
二善。
謂思惟世間雜善等事。
三無記。
謂善惡不思閴爾昏住。
戒中三應須具。
一攝律儀戒。
謂斷一切惡。
二攝善法戒。
謂修一切善。
三饒益有情戒。
謂誓度一切衆生。
定中三應須别。
一安住定。
謂妙性天然本自非動。
二引起定。
謂澄心寂怕發瑩增明。
三辦事定。
謂定水凝清萬像斯鑒。
慧中三應須别。
一人空慧。
謂了陰非我。
即陰中無我。
如龜毛兔角。
二法空慧。
謂了陰等諸法。
緣假非實。
如鏡像水月。
三空空慧。
謂了境智俱空。
是空亦空。
見中三應須識。
一空見。
謂見空而見非空。
二不空見。
謂見不空而見非不空。
三性空見。
謂見自性而見非性。
偏中三應須簡。
一有法身無般若解脫。
二有般若無解脫法身。
三有解脫無法身般若。
有一無二故不圓。
不圓故非性。
又偏中三應須簡。
一有法身般若無解脫。
二有般若解脫無法身。
三有解脫法身無般若。
有二無一故不圓。
不圓故非性。
圓中三應須具。
一法身不癡即般若。
般若無著即解脫。
解脫寂滅即法身。
二般若無著即解脫。
解脫寂滅即法身。
法身不癡即般若。
三解脫寂滅即法身。
法身不癡即般若。
般若無著即解脫。
舉一即具三。
言三體即一。
此因中三德。
非果上三德。
欲知果上三德。
法身有斷德迩。
因斷惑而顯德。
故名斷德。
自受用身有智德。
具四智真實功德故。
他化二身。
有大恩德。
他受用身。
于十地菩薩有恩德故。
三種化身。
于菩薩二乘異生有恩故。
三谛四智。
除成所作智。
為緣俗谛故。
然法無淺深。
而照之有明昧
恰恰無心用。
無心恰恰用。
常用恰恰無。
夫念非忘塵。
而不息塵。
非息念而不忘塵。
忘則息念而忘。
念息則忘塵而息。
忘塵而息。
息無能息。
息念而忘。
忘無所忘。
忘無所忘。
塵遺非對。
息無能息。
念滅非知。
知滅對遺。
一向冥寂。
閴爾無寄。
妙性天然。
如火得空。
火則自滅。
空喻妙性之非相。
火比妄念之不生。
其辭曰。
忘緣之後寂寂。
靈知之性曆曆。
無記昏昧昭昭。
契真本空的的。
惺惺寂寂是。
無記寂寂非。
寂寂惺惺是。
亂想惺惺非。
若以知知寂。
此非無緣知。
如手執如意。
非無如意手。
若以自知知。
亦非無緣知。
如手自作拳。
非是不拳手。
亦不知知寂。
亦不自知知。
不可為無知。
自性了然故。
不同于木石。
手不執如意。
亦不自作拳。
不可為無手。
以手安然故。
不同于兔角。
複次修心漸次者。
夫以知知物。
物在知亦在。
若以知知知。
知知則離物。
物離猶知在。
起知知于知。
後知若生時。
前知早已滅。
二知既不并。
但得前知滅。
滅處為知境。
能所俱非真。
前則滅滅引知。
後則知知續滅。
生滅相續。
自是輪回之道。
今言知者。
不須知知。
但知而已。
則前不接滅。
後不引起。
前後斷續。
中間自孤。
當體不顧。
應時消滅。
知體既已滅。
豁然如托空。
寂爾少時間。
唯覺無所得。
即覺無覺。
無覺之覺。
異乎木石。
此是初心處。
冥然絕慮。
乍同死人。
能所頓忘。
纖緣盡淨。
閴爾虛寂。
似覺無知。
無知之性。
異乎木石。
此是初心處。
領會難為。
入初心時。
三不應有。
一惡。
謂思惟世間五欲等因緣。
二善。
謂思惟世間雜善等事。
三無記。
謂善惡不思閴爾昏住。
戒中三應須具。
一攝律儀戒。
謂斷一切惡。
二攝善法戒。
謂修一切善。
三饒益有情戒。
謂誓度一切衆生。
定中三應須别。
一安住定。
謂妙性天然本自非動。
二引起定。
謂澄心寂怕發瑩增明。
三辦事定。
謂定水凝清萬像斯鑒。
慧中三應須别。
一人空慧。
謂了陰非我。
即陰中無我。
如龜毛兔角。
二法空慧。
謂了陰等諸法。
緣假非實。
如鏡像水月。
三空空慧。
謂了境智俱空。
是空亦空。
見中三應須識。
一空見。
謂見空而見非空。
二不空見。
謂見不空而見非不空。
三性空見。
謂見自性而見非性。
偏中三應須簡。
一有法身無般若解脫。
二有般若無解脫法身。
三有解脫無法身般若。
有一無二故不圓。
不圓故非性。
又偏中三應須簡。
一有法身般若無解脫。
二有般若解脫無法身。
三有解脫法身無般若。
有二無一故不圓。
不圓故非性。
圓中三應須具。
一法身不癡即般若。
般若無著即解脫。
解脫寂滅即法身。
二般若無著即解脫。
解脫寂滅即法身。
法身不癡即般若。
三解脫寂滅即法身。
法身不癡即般若。
般若無著即解脫。
舉一即具三。
言三體即一。
此因中三德。
非果上三德。
欲知果上三德。
法身有斷德迩。
因斷惑而顯德。
故名斷德。
自受用身有智德。
具四智真實功德故。
他化二身。
有大恩德。
他受用身。
于十地菩薩有恩德故。
三種化身。
于菩薩二乘異生有恩故。
三谛四智。
除成所作智。
為緣俗谛故。
然法無淺深。
而照之有明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