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體同觀分第十八
關燈
小
中
大
食。
則飲食之心為未來。
饑而正欲食。
則欲食之心為現在。
食畢而放匕箸。
則欲食之心為過去。
是此心因事而起。
事過而滅。
故為妄想也。
不可得者。
謂無也。
言此三心本來無有。
乃因事而有耳。
圓覺經所以言六塵緣影。
為自心相者。
謂衆生以六種塵緣之影。
為自己之心相也。
【僧若讷曰】本生心地觀經雲。
如佛所說。
唯将心法。
為三界主。
心法本源。
不染塵穢。
雲何心法。
染貪嗔癡。
于三世法。
唯說為心。
過去心已滅。
未來心未至。
現在心不住。
諸法之内性不可得。
諸法之外相不可得。
諸法中間都不可得。
心法本來無有形相。
心法本來無有住處。
一切如來尚不可見心。
何況餘人。
得見心法。
【顔丙曰】謂思念前事者。
為過去心。
思念今事者。
為現在心。
思念後事者。
為未來心。
三念總放下者。
謂之不可得。
經雲。
前念後念及今念。
念念不被邪見染。
此為三心不可得。
古雲。
一念不生全體現。
亦謂三際俱斷。
三念俱妄。
了不可得。
【傅大士頌曰】依他一念起。
俱為妄所行。
便分六十二。
九百亂縱橫。
(法華經二卷。
世尊偈言。
薄德少福人。
衆苦所逼迫。
入邪見稠林。
若有若無等。
依止此諸見。
具足六十二。
毗婆沙論雲。
六十二見者。
五蘊中各起四見。
四五二十。
三世各二十。
通為六十。
斷常二見為根本。
總為六十二見。
且于色蘊中。
即色是我。
離色非我。
我中有色。
色中有我。
五蘊中具有此四。
疏鈔解三心雲。
若一念有生滅心。
即成六十二種邪見。
九百種煩惱。
)過此滅無滅。
(一作不滅。
)當來生不生。
常能作此觀。
(去聲)真妄坦然平。
(晁文元公遇高士劉惟一。
訪以生滅之事。
劉曰。
人常不死。
公駭之。
劉曰。
形死性不滅。
是知此性曆長存。
) 【川禅師曰】低聲低聲。
真得鼻孔裡出氣。
頌曰。
三際求心心不見。
兩眼依然對兩眼。
不須遺劍刻舟尋。
雪月風花常見面。
【未曾有經雲】妙吉祥菩薩。
因見一人。
言我造殺業。
決堕地獄。
如何救度。
菩薩即化一人。
亦曰。
我造殺業。
決堕地獄。
前人聞已。
言我亦然。
化人告之。
唯佛能救。
相随共詣。
化人白佛。
我造殺業。
怖堕地獄。
願佛救度。
佛即告言。
如汝所說造殺業者。
汝從何心而起業相。
為過去耶。
未來耶。
見在耶。
若起過去心者。
過去已滅。
心不可得。
若起未來心者。
未來未來。
心不可得。
若起見在心者。
見在不住。
心不可得。
三界俱不可得故。
即無起作。
無起作故。
于其罪相何所見耶。
善男子。
心無所住。
不在内外中間。
心無色相。
非青黃赤白。
心無造作。
無作者故。
心非幻化。
本真實故。
心無邊際。
非限量故。
心無取舍。
非善惡故。
心無轉動。
非生滅故。
心等空虛。
無障礙故。
心非染淨。
離一切數故。
善男子作是觀者。
即于一切法中。
求心不可得。
何以故。
心之自性。
即諸法性。
諸法性空。
即真實性。
由是義故。
汝今不應妄生怖畏。
是時化人聞佛說法。
即白佛言。
我今得悟罪業性空。
不生怖畏。
爾時實造業者。
亦白佛言。
我今得悟罪業性空。
而不複生怖畏之心。
【李文會曰】謂三世心無性可得。
故可從緣而生。
【肇法師雲】聞說諸心。
謂有實心。
故須破遣。
明三世皆空。
故雲過去已滅。
未來未起。
現在虛妄。
三世推求。
了不可得。
故雲若悟無法無相無事平常真心。
即法體空寂。
不生不滅。
湛然清淨。
豈有前念今念後念可得也。
【馬祖雲】道不用修。
但莫洿染。
何謂洿染。
但有生死造作趣向。
皆是洿染。
若欲直會其道。
平常心即是道。
何謂平常心。
無造作。
無是非。
無取舍。
無憎愛。
無聖凡。
是故經雲。
非凡夫行。
非聖賢行。
是菩薩行。
【趙州問南泉雲】如何是道。
泉雲。
平常心是道。
【圜悟禅師頌曰】欲識平常道。
天真任自然。
行船宜舉棹。
走馬即加鞭。
若遇饑來飯。
還應困即眠。
盡從緣所得。
所得亦非緣。
則飲食之心為未來。
饑而正欲食。
則欲食之心為現在。
食畢而放匕箸。
則欲食之心為過去。
是此心因事而起。
事過而滅。
故為妄想也。
不可得者。
謂無也。
言此三心本來無有。
乃因事而有耳。
圓覺經所以言六塵緣影。
為自心相者。
謂衆生以六種塵緣之影。
為自己之心相也。
【僧若讷曰】本生心地觀經雲。
如佛所說。
唯将心法。
為三界主。
心法本源。
不染塵穢。
雲何心法。
染貪嗔癡。
于三世法。
唯說為心。
過去心已滅。
未來心未至。
現在心不住。
諸法之内性不可得。
諸法之外相不可得。
諸法中間都不可得。
心法本來無有形相。
心法本來無有住處。
一切如來尚不可見心。
何況餘人。
得見心法。
【顔丙曰】謂思念前事者。
為過去心。
思念今事者。
為現在心。
思念後事者。
為未來心。
三念總放下者。
謂之不可得。
經雲。
前念後念及今念。
念念不被邪見染。
此為三心不可得。
古雲。
一念不生全體現。
亦謂三際俱斷。
三念俱妄。
了不可得。
【傅大士頌曰】依他一念起。
俱為妄所行。
便分六十二。
九百亂縱橫。
(法華經二卷。
世尊偈言。
薄德少福人。
衆苦所逼迫。
入邪見稠林。
若有若無等。
依止此諸見。
具足六十二。
毗婆沙論雲。
六十二見者。
五蘊中各起四見。
四五二十。
三世各二十。
通為六十。
斷常二見為根本。
總為六十二見。
且于色蘊中。
即色是我。
離色非我。
我中有色。
色中有我。
五蘊中具有此四。
疏鈔解三心雲。
若一念有生滅心。
即成六十二種邪見。
九百種煩惱。
)過此滅無滅。
(一作不滅。
)當來生不生。
常能作此觀。
(去聲)真妄坦然平。
(晁文元公遇高士劉惟一。
訪以生滅之事。
劉曰。
人常不死。
公駭之。
劉曰。
形死性不滅。
是知此性曆長存。
) 【川禅師曰】低聲低聲。
真得鼻孔裡出氣。
頌曰。
三際求心心不見。
兩眼依然對兩眼。
不須遺劍刻舟尋。
雪月風花常見面。
【未曾有經雲】妙吉祥菩薩。
因見一人。
言我造殺業。
決堕地獄。
如何救度。
菩薩即化一人。
亦曰。
我造殺業。
決堕地獄。
前人聞已。
言我亦然。
化人告之。
唯佛能救。
相随共詣。
化人白佛。
我造殺業。
怖堕地獄。
願佛救度。
佛即告言。
如汝所說造殺業者。
汝從何心而起業相。
為過去耶。
未來耶。
見在耶。
若起過去心者。
過去已滅。
心不可得。
若起未來心者。
未來未來。
心不可得。
若起見在心者。
見在不住。
心不可得。
三界俱不可得故。
即無起作。
無起作故。
于其罪相何所見耶。
善男子。
心無所住。
不在内外中間。
心無色相。
非青黃赤白。
心無造作。
無作者故。
心非幻化。
本真實故。
心無邊際。
非限量故。
心無取舍。
非善惡故。
心無轉動。
非生滅故。
心等空虛。
無障礙故。
心非染淨。
離一切數故。
善男子作是觀者。
即于一切法中。
求心不可得。
何以故。
心之自性。
即諸法性。
諸法性空。
即真實性。
由是義故。
汝今不應妄生怖畏。
是時化人聞佛說法。
即白佛言。
我今得悟罪業性空。
不生怖畏。
爾時實造業者。
亦白佛言。
我今得悟罪業性空。
而不複生怖畏之心。
【李文會曰】謂三世心無性可得。
故可從緣而生。
【肇法師雲】聞說諸心。
謂有實心。
故須破遣。
明三世皆空。
故雲過去已滅。
未來未起。
現在虛妄。
三世推求。
了不可得。
故雲若悟無法無相無事平常真心。
即法體空寂。
不生不滅。
湛然清淨。
豈有前念今念後念可得也。
【馬祖雲】道不用修。
但莫洿染。
何謂洿染。
但有生死造作趣向。
皆是洿染。
若欲直會其道。
平常心即是道。
何謂平常心。
無造作。
無是非。
無取舍。
無憎愛。
無聖凡。
是故經雲。
非凡夫行。
非聖賢行。
是菩薩行。
【趙州問南泉雲】如何是道。
泉雲。
平常心是道。
【圜悟禅師頌曰】欲識平常道。
天真任自然。
行船宜舉棹。
走馬即加鞭。
若遇饑來飯。
還應困即眠。
盡從緣所得。
所得亦非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