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相寂滅分第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傅大士雲】衆生與蘊界。
名别體非殊。
了知心是幻。
迷情見有餘。
真言言不妄。
實語語非虛。
始終無變異。
性相本來如。
【川禅師雲】知恩者少。
負恩者多。
頌曰。
兩個五百是一貫。
阿爺元是丈夫漢。
分明對面向渠言。
争奈好心無好報。
真語者。
實語者。
呵呵呵。
□□□。
須菩提。
如來所得法。
此法無實無虛。
【六祖曰】無實者。
以法體空寂。
無相可得。
然中有恒沙性德。
用之不匮。
故言無虛。
【王日休曰】此法但為衆生而設。
非真性中所有。
故非為真實也。
然不可不藉此以悟明真性。
又非徒然者。
故非為虛妄也。
【陳雄曰】法即以心傳心。
何法不因心之所立。
如來以無所得心。
而得夫真空無相之法。
此法即此心。
真體常存。
一以為實耶。
然實而若虛。
莫知其所以為實。
妙用無妨以為虛耶。
然虛而若實。
莫知其所以為虛。
實而無實。
虛而無虛。
其亦真空之妙欤。
【李文會曰】此法無實者。
心體空寂。
無相可得也。
無虛者。
内有河沙功德。
用而不竭也。
欲言其實。
無形可觀。
無相可得。
欲言其虛。
見能作用。
是故不可言有。
不可言無。
有而不有。
無而不無。
言辭不及。
其惟聖人乎。
若不離相修行。
無由達此法也。
【傅大士雲】證空便為實。
執我乃成虛。
非空亦非有。
唯有複誰無。
對病因施藥。
無病藥還祛。
須依二空理。
穎脫入無餘。
【川禅師雲】水中鹽味。
色裡膠青。
頌曰。
硬似鐵。
軟如酥。
看時有。
覓還無。
雖然步步常相守。
要且無人識得渠。
咦。
須菩提。
若菩薩心住于法而行布施。
如人入闇。
即無所見。
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
如人有目。
日光明照。
見種種色。
【王日休曰】布施。
謂法施。
乃教化衆生也。
若菩薩住于法而行布施。
即是教化衆生。
著于法無由而見真性。
故如人入暗。
則無所見。
若不著于法以教化衆生。
則衆生由此開悟而見真性。
故如人有目。
又得日光明以照之。
乃見種種形色也。
【僧若讷曰】無相布施。
心不住法。
則見真如。
如人有目。
日光明照。
了一切境。
【陳雄曰】菩薩雲者。
修行人通稱也。
設若菩薩心與法俱勝。
故有所住。
而行其希求布施。
此則無明暗障。
貪愛自蔽。
不悟真空無相妙理者也。
如人處闇室之中昏昏冥冥。
而一無所見矣。
設若菩薩心與法俱泯。
故無所住。
而行其無希求布施。
此則豁金剛眼。
然般若燈。
圓悟如來無上知見者也。
如有目者。
處于皎日之中。
黑白自分。
而毫發無隐矣。
一注本不顯。
名曰。
有所著。
則為無明所障。
不悟真如妙理。
猶昏昏而不能使人昭昭。
無所著。
則洞達無礙。
圓悟如來無上知見。
自覺已圓。
又能覺他。
【李文會曰】如人入暗即無所見者。
衆生之心。
本自無住。
無住之心。
即見諸法實相。
名為菩薩。
二乘之人。
心住于法。
不見諸法實相。
背菩提路。
何異凡夫。
如人背明而入暗室。
如人有目。
日光明照。
見種種色者。
二乘之人。
不見色而住色。
譬如不見坑井而墜坑井。
菩薩見色而不住色。
譬如見坑井不墜坑井。
一切諸法但有假名。
二乘之人。
為無慧眼。
不辨真假。
菩薩即有慧眼。
見種種色。
悉皆無相故。
【達摩雲】不見色。
即是見色耳。
【逍遙翁雲】所見有是。
有不是。
此世間妄眼。
無是。
無不是。
此世間之真眼。
所知有可有不可。
此世間妄心。
無可無不可。
此出世之真心也。
須菩提。
當來之世。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能于此經受持讀誦。
即為如來。
以佛智慧。
悉知是人。
悉見是人。
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陳雄曰】當來世者。
如來滅後。
像法末法之世也。
此經者。
戴真空無相法之經也。
此經當此世。
非種善根者。
難可得值。
設若能受持讀誦。
不獨為口耳之學。
抑亦究心學之妙。
茲其所以為能也。
能爾。
則如來豈庸釋于我。
必以無上知見而昭鑒之。
則無量無邊功德。
舉皆成就矣。
非特利于一身。
且将普施于群生。
非特利于一時。
且将遍及于千萬億劫。
所謂無量無邊功德者此也。
【顔丙曰】如來所得見性之法。
不屬有無二境。
所以道無實無虛。
若菩薩心著于法布施。
是為著相。
既曰著相。
則無智慧。
故如人入闇室中。
全無所見。
若心不著法布施。
是人洞達明了。
不受人瞞。
故如人本有眼目。
加以日光明照。
見種種形色。
曉然無隐。
若當來之世。
有善男善女。
能于此經受持讀誦。
直下頓悟謂之受。
行不暫舍謂之持。
即為自性如來。
以者。
用也。
能用佛之智慧。
所謂智慧者。
見性通徹。
又非外道聰明也。
悉知是人。
悉見是人。
皆得成就無量無邊見性功德。
【李文會曰】當來之世者。
即是如來滅後。
後五百歲中濁惡之時也。
即為如來以佛智慧者。
若人心常精進。
讀誦此經。
即覺慧性漸開。
應當了悟實相。
人法二空。
不被一切善惡凡聖諸境惑亂。
即同如來智慧性也。
悉知悉見是人成就功德者。
三世諸佛無不知見了悟之人。
故能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傅大士頌曰】證空便為實。
執我乃成虛。
(子榮曰。
修行人悟得真空之理。
乃達實相。
如執有我人之見。
便為妄想成虛也。
)非空亦非有。
誰有複誰無。
(子榮曰。
空有俱忘。
更何可執也。
)對病應施藥。
無病藥還祛。
須依(一作觀)二空理。
穎脫入無餘。
【川禅師曰】因地而倒。
因地而起。
起向你道甚麼。
頌曰。
世間萬事不如常。
又不驚人又久長。
如常恰似秋風至。
無意涼人人自涼。
名别體非殊。
了知心是幻。
迷情見有餘。
真言言不妄。
實語語非虛。
始終無變異。
性相本來如。
【川禅師雲】知恩者少。
負恩者多。
頌曰。
兩個五百是一貫。
阿爺元是丈夫漢。
分明對面向渠言。
争奈好心無好報。
真語者。
實語者。
呵呵呵。
□□□。
須菩提。
如來所得法。
此法無實無虛。
【六祖曰】無實者。
以法體空寂。
無相可得。
然中有恒沙性德。
用之不匮。
故言無虛。
【王日休曰】此法但為衆生而設。
非真性中所有。
故非為真實也。
然不可不藉此以悟明真性。
又非徒然者。
故非為虛妄也。
【陳雄曰】法即以心傳心。
何法不因心之所立。
如來以無所得心。
而得夫真空無相之法。
此法即此心。
真體常存。
一以為實耶。
然實而若虛。
莫知其所以為實。
妙用無妨以為虛耶。
然虛而若實。
莫知其所以為虛。
實而無實。
虛而無虛。
其亦真空之妙欤。
【李文會曰】此法無實者。
心體空寂。
無相可得也。
無虛者。
内有河沙功德。
用而不竭也。
欲言其實。
無形可觀。
無相可得。
欲言其虛。
見能作用。
是故不可言有。
不可言無。
有而不有。
無而不無。
言辭不及。
其惟聖人乎。
若不離相修行。
無由達此法也。
【傅大士雲】證空便為實。
執我乃成虛。
非空亦非有。
唯有複誰無。
對病因施藥。
無病藥還祛。
須依二空理。
穎脫入無餘。
【川禅師雲】水中鹽味。
色裡膠青。
頌曰。
硬似鐵。
軟如酥。
看時有。
覓還無。
雖然步步常相守。
要且無人識得渠。
咦。
須菩提。
若菩薩心住于法而行布施。
如人入闇。
即無所見。
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
如人有目。
日光明照。
見種種色。
【王日休曰】布施。
謂法施。
乃教化衆生也。
若菩薩住于法而行布施。
即是教化衆生。
著于法無由而見真性。
故如人入暗。
則無所見。
若不著于法以教化衆生。
則衆生由此開悟而見真性。
故如人有目。
又得日光明以照之。
乃見種種形色也。
【僧若讷曰】無相布施。
心不住法。
則見真如。
如人有目。
日光明照。
了一切境。
【陳雄曰】菩薩雲者。
修行人通稱也。
設若菩薩心與法俱勝。
故有所住。
而行其希求布施。
此則無明暗障。
貪愛自蔽。
不悟真空無相妙理者也。
如人處闇室之中昏昏冥冥。
而一無所見矣。
設若菩薩心與法俱泯。
故無所住。
而行其無希求布施。
此則豁金剛眼。
然般若燈。
圓悟如來無上知見者也。
如有目者。
處于皎日之中。
黑白自分。
而毫發無隐矣。
一注本不顯。
名曰。
有所著。
則為無明所障。
不悟真如妙理。
猶昏昏而不能使人昭昭。
無所著。
則洞達無礙。
圓悟如來無上知見。
自覺已圓。
又能覺他。
【李文會曰】如人入暗即無所見者。
衆生之心。
本自無住。
無住之心。
即見諸法實相。
名為菩薩。
二乘之人。
心住于法。
不見諸法實相。
背菩提路。
何異凡夫。
如人背明而入暗室。
如人有目。
日光明照。
見種種色者。
二乘之人。
不見色而住色。
譬如不見坑井而墜坑井。
菩薩見色而不住色。
譬如見坑井不墜坑井。
一切諸法但有假名。
二乘之人。
為無慧眼。
不辨真假。
菩薩即有慧眼。
見種種色。
悉皆無相故。
【達摩雲】不見色。
即是見色耳。
【逍遙翁雲】所見有是。
有不是。
此世間妄眼。
無是。
無不是。
此世間之真眼。
所知有可有不可。
此世間妄心。
無可無不可。
此出世之真心也。
須菩提。
當來之世。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能于此經受持讀誦。
即為如來。
以佛智慧。
悉知是人。
悉見是人。
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陳雄曰】當來世者。
如來滅後。
像法末法之世也。
此經者。
戴真空無相法之經也。
此經當此世。
非種善根者。
難可得值。
設若能受持讀誦。
不獨為口耳之學。
抑亦究心學之妙。
茲其所以為能也。
能爾。
則如來豈庸釋于我。
必以無上知見而昭鑒之。
則無量無邊功德。
舉皆成就矣。
非特利于一身。
且将普施于群生。
非特利于一時。
且将遍及于千萬億劫。
所謂無量無邊功德者此也。
【顔丙曰】如來所得見性之法。
不屬有無二境。
所以道無實無虛。
若菩薩心著于法布施。
是為著相。
既曰著相。
則無智慧。
故如人入闇室中。
全無所見。
若心不著法布施。
是人洞達明了。
不受人瞞。
故如人本有眼目。
加以日光明照。
見種種形色。
曉然無隐。
若當來之世。
有善男善女。
能于此經受持讀誦。
直下頓悟謂之受。
行不暫舍謂之持。
即為自性如來。
以者。
用也。
能用佛之智慧。
所謂智慧者。
見性通徹。
又非外道聰明也。
悉知是人。
悉見是人。
皆得成就無量無邊見性功德。
【李文會曰】當來之世者。
即是如來滅後。
後五百歲中濁惡之時也。
即為如來以佛智慧者。
若人心常精進。
讀誦此經。
即覺慧性漸開。
應當了悟實相。
人法二空。
不被一切善惡凡聖諸境惑亂。
即同如來智慧性也。
悉知悉見是人成就功德者。
三世諸佛無不知見了悟之人。
故能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傅大士頌曰】證空便為實。
執我乃成虛。
(子榮曰。
修行人悟得真空之理。
乃達實相。
如執有我人之見。
便為妄想成虛也。
)非空亦非有。
誰有複誰無。
(子榮曰。
空有俱忘。
更何可執也。
)對病應施藥。
無病藥還祛。
須依(一作觀)二空理。
穎脫入無餘。
【川禅師曰】因地而倒。
因地而起。
起向你道甚麼。
頌曰。
世間萬事不如常。
又不驚人又久長。
如常恰似秋風至。
無意涼人人自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