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議。
無色無形無影像。
名三十二相。
亦以是耳。
豈他求哉。
故如來有是名之說。
般若經雲。
如來足下有平滿相。
是為第一。
如來足下千輻輪文。
無不圓滿。
是為第二。
如來手足。
并皆柔軟。
如兜羅綿。
是為第三。
如來兩足。
一一指間。
猶如き王。
文同绮畫。
是為第四。
如來手足。
諸指圓滿。
纖長可愛。
是為第五。
如來足跟。
廣長圓滿。
與趺相稱。
是為第六。
如來足趺。
修高光滿。
與跟相稱。
是為第七。
如來雙瑞。
漸次纖圓。
如鹿王瑞。
是為第八。
如來雙臂。
平立摩膝。
如象王鼻。
是為第九。
如來陰相藏蜜。
是為第十。
如來毛孔。
各一毛生。
绀青宛轉。
是為第十一。
如來發毛。
右旋宛轉。
是為第十二。
如來身皮。
細薄潤滑。
垢水不住。
是為第十三。
如來身皮。
金色晃耀。
諸寶莊嚴。
是為第十四。
如來兩足兩掌。
中頸雙肩。
七處充滿。
是第十五。
如來肩項。
圓滿殊妙。
是第十六。
如來膊腋。
悉皆充實。
是第十七。
如來容儀。
洪滿端直。
是第十八。
如來身相。
修廣端嚴。
是第十九。
如來體相。
量等圓滿。
是第二十。
如來額臆。
并身上半。
威容廣大。
如師子王。
是二十一。
如來常光。
面各一尋。
是二十二。
如來齒相。
四十齊平。
淨蜜根深。
白逾珂雪。
是二十三。
如來四牙。
鮮白鋒利。
是二十四。
如來常得味中上味。
是二十五。
如來舌相。
薄淨廣長。
能覆面輪。
至耳發際。
是二十六。
如來梵音。
詞□和雅。
随衆多少。
無不等聞。
是二十七。
如來眼睫。
猶若牛王。
绀青齊整。
是二十八。
如來眼睛。
绀青鮮白紅環。
是二十九。
如來面輪。
其猶滿月。
眉相皎潔。
如天帝弓。
是第三十。
如來眉間。
有白毫相。
柔軟如綿。
白逾珂雪。
是三十一。
如來頂上。
烏瑟膩沙。
高顯周圓。
猶如天蓋。
是三十二。
【顔丙曰】(注三十二相。
與前般若經同。
更不重述。
)以上乃三十二相也。
若據如來妙相。
本性湛然空寂。
一相尚不可得。
豈可以三十二相而求見也。
佛在□利天。
目連令匠人雕佛三十二相。
隻雕得三十一相。
唯有梵音相雕不得。
院主問南泉。
如何是梵音相。
泉雲賺殺人。
【李文會曰】三十二相者。
謂眼耳鼻舌身。
五根中具修六波羅蜜。
謂布施。
持戒。
忍辱。
精進。
禅定。
智慧是也。
于意根中修無住無為。
是三十二相清淨行也。
如來說三十二相。
即是非相。
是名三十二相者。
此謂法身有名無相。
故雲非相。
既悟非相。
即見如來。
【逍遙翁曰】須知諸佛法身。
本性無身。
而以相好莊嚴為身。
故臨濟雲。
真佛無形。
真道無體。
真法無相也。
【川禅師曰】借婆衫子拜婆年。
頌曰。
你有我亦有。
君無我亦無。
有無俱不立。
相對〉盧都。
須菩提。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
【李文會曰】譬如有人舍身命布施。
求無上菩提。
此謂住相布施也。
【禅要經雲】若于外相求之。
雖經萬劫。
終不能得。
【教中經雲】若見有身可舍。
即是不了蘊空。
昔日罽賓國王。
仗劍詣獅子尊者所。
問曰。
師得蘊空不。
尊者曰。
已得之矣。
王曰。
可施我頭。
尊者曰。
身非我有。
何況于頭。
王遂斬之。
白乳高丈餘。
王臂自落。
是知人法俱空。
不應住色布施。
所以尊者不畏于死也。
【傅大士雲】法性無前後。
無中非故新。
蘊空非實體。
憑何見有人。
故舍身命布施。
即與菩提轉不相應。
蓋為不見佛性。
縱舍身命如恒河沙數。
何益于事。
又曰。
施命如沙數。
人天業轉深。
既掩菩提相。
能障涅槃心。
猿猴探水月。
(證道歌雲。
水中捉月争拈得)。
□□拾花針。
(玉篇。
□力盎切。
□蔡盎切。
本草作□□子。
亦名浪蕩。
生食令人發狂。
眼生花針。
即以手拾之。
其實無花針。
)愛河浮更沒。
苦海出還沉。
若複有人。
于此經中。
乃至受持四句偈等。
為他人說。
其福甚多。
【顔丙曰】若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
等者。
比也。
雖受頑福。
畢竟不明本性。
如生豪貴之家。
驕奢縱恣。
不容不作業。
反受業報。
争如受持四句。
為他人說。
自利利他。
其福甚多。
【傅大士頌曰】經中稱四句。
應當不離身。
愚人看似夢。
智者見唯真。
法性無前後。
(法性者。
真佛性也。
曆劫長存。
故無前後。
)無中非故新。
(真性如虛空。
本無形相。
故雲無中也。
此性常住不滅。
不以前生而故。
不以今生而新。
故雲非故新也。
)蘊空無實相。
憑何見有人。
(心經曰。
照見五蘊皆空。
) 【川禅師曰】兩彩一賽。
頌曰。
伏手滑槌不換劍。
善使之人皆總便。
不用安排本現成。
個中須是英靈漢。
啰啰哩。
哩啰啰。
山花笑。
野鳥歌。
此時如得意。
随處薩婆诃。
無色無形無影像。
名三十二相。
亦以是耳。
豈他求哉。
故如來有是名之說。
般若經雲。
如來足下有平滿相。
是為第一。
如來足下千輻輪文。
無不圓滿。
是為第二。
如來手足。
并皆柔軟。
如兜羅綿。
是為第三。
如來兩足。
一一指間。
猶如き王。
文同绮畫。
是為第四。
如來手足。
諸指圓滿。
纖長可愛。
是為第五。
如來足跟。
廣長圓滿。
與趺相稱。
是為第六。
如來足趺。
修高光滿。
與跟相稱。
是為第七。
如來雙瑞。
漸次纖圓。
如鹿王瑞。
是為第八。
如來雙臂。
平立摩膝。
如象王鼻。
是為第九。
如來陰相藏蜜。
是為第十。
如來毛孔。
各一毛生。
绀青宛轉。
是為第十一。
如來發毛。
右旋宛轉。
是為第十二。
如來身皮。
細薄潤滑。
垢水不住。
是為第十三。
如來身皮。
金色晃耀。
諸寶莊嚴。
是為第十四。
如來兩足兩掌。
中頸雙肩。
七處充滿。
是第十五。
如來肩項。
圓滿殊妙。
是第十六。
如來膊腋。
悉皆充實。
是第十七。
如來容儀。
洪滿端直。
是第十八。
如來身相。
修廣端嚴。
是第十九。
如來體相。
量等圓滿。
是第二十。
如來額臆。
并身上半。
威容廣大。
如師子王。
是二十一。
如來常光。
面各一尋。
是二十二。
如來齒相。
四十齊平。
淨蜜根深。
白逾珂雪。
是二十三。
如來四牙。
鮮白鋒利。
是二十四。
如來常得味中上味。
是二十五。
如來舌相。
薄淨廣長。
能覆面輪。
至耳發際。
是二十六。
如來梵音。
詞□和雅。
随衆多少。
無不等聞。
是二十七。
如來眼睫。
猶若牛王。
绀青齊整。
是二十八。
如來眼睛。
绀青鮮白紅環。
是二十九。
如來面輪。
其猶滿月。
眉相皎潔。
如天帝弓。
是第三十。
如來眉間。
有白毫相。
柔軟如綿。
白逾珂雪。
是三十一。
如來頂上。
烏瑟膩沙。
高顯周圓。
猶如天蓋。
是三十二。
【顔丙曰】(注三十二相。
與前般若經同。
更不重述。
)以上乃三十二相也。
若據如來妙相。
本性湛然空寂。
一相尚不可得。
豈可以三十二相而求見也。
佛在□利天。
目連令匠人雕佛三十二相。
隻雕得三十一相。
唯有梵音相雕不得。
院主問南泉。
如何是梵音相。
泉雲賺殺人。
【李文會曰】三十二相者。
謂眼耳鼻舌身。
五根中具修六波羅蜜。
謂布施。
持戒。
忍辱。
精進。
禅定。
智慧是也。
于意根中修無住無為。
是三十二相清淨行也。
如來說三十二相。
即是非相。
是名三十二相者。
此謂法身有名無相。
故雲非相。
既悟非相。
即見如來。
【逍遙翁曰】須知諸佛法身。
本性無身。
而以相好莊嚴為身。
故臨濟雲。
真佛無形。
真道無體。
真法無相也。
【川禅師曰】借婆衫子拜婆年。
頌曰。
你有我亦有。
君無我亦無。
有無俱不立。
相對〉盧都。
須菩提。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
【李文會曰】譬如有人舍身命布施。
求無上菩提。
此謂住相布施也。
【禅要經雲】若于外相求之。
雖經萬劫。
終不能得。
【教中經雲】若見有身可舍。
即是不了蘊空。
昔日罽賓國王。
仗劍詣獅子尊者所。
問曰。
師得蘊空不。
尊者曰。
已得之矣。
王曰。
可施我頭。
尊者曰。
身非我有。
何況于頭。
王遂斬之。
白乳高丈餘。
王臂自落。
是知人法俱空。
不應住色布施。
所以尊者不畏于死也。
【傅大士雲】法性無前後。
無中非故新。
蘊空非實體。
憑何見有人。
故舍身命布施。
即與菩提轉不相應。
蓋為不見佛性。
縱舍身命如恒河沙數。
何益于事。
又曰。
施命如沙數。
人天業轉深。
既掩菩提相。
能障涅槃心。
猿猴探水月。
(證道歌雲。
水中捉月争拈得)。
□□拾花針。
(玉篇。
□力盎切。
□蔡盎切。
本草作□□子。
亦名浪蕩。
生食令人發狂。
眼生花針。
即以手拾之。
其實無花針。
)愛河浮更沒。
苦海出還沉。
若複有人。
于此經中。
乃至受持四句偈等。
為他人說。
其福甚多。
【顔丙曰】若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
等者。
比也。
雖受頑福。
畢竟不明本性。
如生豪貴之家。
驕奢縱恣。
不容不作業。
反受業報。
争如受持四句。
為他人說。
自利利他。
其福甚多。
【傅大士頌曰】經中稱四句。
應當不離身。
愚人看似夢。
智者見唯真。
法性無前後。
(法性者。
真佛性也。
曆劫長存。
故無前後。
)無中非故新。
(真性如虛空。
本無形相。
故雲無中也。
此性常住不滅。
不以前生而故。
不以今生而新。
故雲非故新也。
)蘊空無實相。
憑何見有人。
(心經曰。
照見五蘊皆空。
) 【川禅師曰】兩彩一賽。
頌曰。
伏手滑槌不換劍。
善使之人皆總便。
不用安排本現成。
個中須是英靈漢。
啰啰哩。
哩啰啰。
山花笑。
野鳥歌。
此時如得意。
随處薩婆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