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七十論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遍滿。
是二相合恒有不可離。
從此和合雲何不更生身。
答曰。
自性我雖合無用故不生。
汝說我與自性遍滿故恒合義實如是。
若如此雲何不更生。
生用無有故。
生用有二種。
初令我與塵相應。
後令我見自性差别。
此兩用見究竟故不複更生。
外曰。
若如此是用則不定和合為因故。
答曰。
正遍知力故。
由此智我見自性。
熟厭離已見雖複和合亦不得生。
譬如出債主與負債人。
先為債相應。
既還債已雖複和合不更相關。
我與自性亦如是。
外曰。
若由智故得解脫。
汝亦有智我亦有智。
雲何二人不俱解脫。
以偈答曰。
由正遍知故 法等不成因 輪轉已直住 如輪身被成 由正遍知故法等不成因者。
正者如實知二十五義。
遍知者二十五義不多不少。
由此智力。
一法二非法三非智四離欲五非離欲六自在七不自在。
此七被燒壞故不能作因。
譬如種子。
既被火燒不複生芽。
如是七種為智慧得故不成[囗@方]。
如是之人去來輪轉故。
昔時由此法等宿世因得輪轉七處。
今為智慧故。
此因不能生依因。
譬如傘無影亦随無。
如是宿因無故是身亦無。
如是智人宿世速行因息故直住如輪被制。
外曰。
若人得智慧。
何時得解脫。
以偈答曰。
舍身時事顯 自性遠離時 決定及畢竟 二獨存得成 舍身時者。
先所作法非法滅時。
正舍此身時。
内身有地大。
還外地相應。
乃至内空亦還空大。
五根還五唯。
乃至心根亦還五唯。
事顯自性遠離時者。
一切起生死事及解脫事。
已滿足故。
是故自性遠離我。
是時中決定及畢竟二獨存得成。
決定獨存者。
由實知故。
離醫方及諸道異執。
畢竟者離四皮陀果。
及不由智離欲果是。
獨存者決定無二。
畢竟者無複邊際。
此二獨存二時中獨存。
外曰。
此正遍知何用。
以偈答曰。
是智為我用 秘密大仙說 世間生住滅 此中得思量 是智為我用者。
是智者二十五義正遍知。
為我用者獨存解脫。
秘密大仙說者秘密者。
諸邪說義之所隐覆。
不能得顯。
離正師不可得故。
秘密應施五德婆羅門不施餘人故名秘密。
五德者。
一生地好。
二姓族好。
三行好。
四有能。
五欲得。
具此智慧乃堪施法。
餘則不與。
故稱秘密。
大仙說者。
迦毗羅仙人如次第所說。
外曰。
此智中何所思量。
答曰。
世間生住滅。
此中得思量。
世間初梵及後住。
此中生住滅。
生者從自性生覺。
乃至生五大。
住者由細身諸有所薰習輪轉三世間中。
滅者由八成永得獨存。
此三義智中顯現故。
離三無餘義故。
故究竟智。
外曰。
此智從何而得。
以偈答曰。
是智勝吉祥 牟尼依悲說 先為阿修利 次與般屍诃 是智勝吉祥者。
此智昔四皮陀未出時初得成就。
由此智四皮陀及諸道。
後得成故。
故說一切最勝。
三種苦及二十四本苦并三縛。
由此智故我得遠離獨存解脫。
故說此智最吉祥。
牟尼依悲說者。
誰初得此智。
謂迦毗羅大仙人。
如前說。
迦毗羅仙人初出有四德。
一法二智三離欲四自在。
得此智已依大悲說。
護持此智為欲度他。
由慈悲故先為阿修利說。
是阿修利仙人。
次為般屍诃說。
是般屍诃廣說此論。
有六十千偈。
迦毗羅仙人為阿修利略說如此。
最初唯闇生此暗中有智田。
智田即是人有人未有智故稱為田。
次回轉變異。
此第一轉生。
乃至解脫。
阿修利仙人為般屍诃略說亦如是。
是般屍诃廣說此智有六十千偈。
次第乃至婆羅門姓拘式名自在黑。
抄集出七十偈。
故說偈言。
弟子次第來 傳受大師智 自在黑略說 已知實義本 弟子次第來傳受大師智者。
是智者從迦毗羅來至阿修利。
阿修利傳與般屍诃。
般屍诃傳與褐伽。
褐伽傳與優樓佉。
優樓佉與跋婆利。
跋婆利自在黑。
如是次第自在黑得此智。
見大論難可受持。
故略抄七十偈。
如前說。
三苦所逼故欲知滅苦因等。
故說自在黑略說已知實義本。
此中有聰明人。
說偈言。
此七十偈論 攝六萬義盡 此中說緣生 乃至五十義 彼義者不出此義。
如前偈說。
生因覺為體 疑無能成喜 思量德不平 覺生五十分 複有十義。
如偈所說。
有一意用義 五義已獨存 會離人我多 身住是十義 有義者。
因中有果義。
一義者。
自性一随多人用回轉。
意用者。
令我與諸塵相應後令見中間。
五義者。
有五道理立自性。
有五道理立人我。
如前說。
獨存者由正遍知定極獨存。
和合及離者。
遍滿故和合。
事顯故相離。
人我多者。
生死不同故。
此義如前說。
身住者。
由細身乃至未生智。
此十義與五十義合。
是六萬偈所說。
是故七十論與六萬義等。
外曰。
大論與七十有何異。
答曰。
昔時聖傳及破他執彼有此無。
是異義如是。
論義已究竟。
是二相合恒有不可離。
從此和合雲何不更生身。
答曰。
自性我雖合無用故不生。
汝說我與自性遍滿故恒合義實如是。
若如此雲何不更生。
生用無有故。
生用有二種。
初令我與塵相應。
後令我見自性差别。
此兩用見究竟故不複更生。
外曰。
若如此是用則不定和合為因故。
答曰。
正遍知力故。
由此智我見自性。
熟厭離已見雖複和合亦不得生。
譬如出債主與負債人。
先為債相應。
既還債已雖複和合不更相關。
我與自性亦如是。
外曰。
若由智故得解脫。
汝亦有智我亦有智。
雲何二人不俱解脫。
以偈答曰。
由正遍知故 法等不成因 輪轉已直住 如輪身被成 由正遍知故法等不成因者。
正者如實知二十五義。
遍知者二十五義不多不少。
由此智力。
一法二非法三非智四離欲五非離欲六自在七不自在。
此七被燒壞故不能作因。
譬如種子。
既被火燒不複生芽。
如是七種為智慧得故不成[囗@方]。
如是之人去來輪轉故。
昔時由此法等宿世因得輪轉七處。
今為智慧故。
此因不能生依因。
譬如傘無影亦随無。
如是宿因無故是身亦無。
如是智人宿世速行因息故直住如輪被制。
外曰。
若人得智慧。
何時得解脫。
以偈答曰。
舍身時事顯 自性遠離時 決定及畢竟 二獨存得成 舍身時者。
先所作法非法滅時。
正舍此身時。
内身有地大。
還外地相應。
乃至内空亦還空大。
五根還五唯。
乃至心根亦還五唯。
事顯自性遠離時者。
一切起生死事及解脫事。
已滿足故。
是故自性遠離我。
是時中決定及畢竟二獨存得成。
決定獨存者。
由實知故。
離醫方及諸道異執。
畢竟者離四皮陀果。
及不由智離欲果是。
獨存者決定無二。
畢竟者無複邊際。
此二獨存二時中獨存。
外曰。
此正遍知何用。
以偈答曰。
是智為我用 秘密大仙說 世間生住滅 此中得思量 是智為我用者。
是智者二十五義正遍知。
為我用者獨存解脫。
秘密大仙說者秘密者。
諸邪說義之所隐覆。
不能得顯。
離正師不可得故。
秘密應施五德婆羅門不施餘人故名秘密。
五德者。
一生地好。
二姓族好。
三行好。
四有能。
五欲得。
具此智慧乃堪施法。
餘則不與。
故稱秘密。
大仙說者。
迦毗羅仙人如次第所說。
外曰。
此智中何所思量。
答曰。
世間生住滅。
此中得思量。
世間初梵及後住。
此中生住滅。
生者從自性生覺。
乃至生五大。
住者由細身諸有所薰習輪轉三世間中。
滅者由八成永得獨存。
此三義智中顯現故。
離三無餘義故。
故究竟智。
外曰。
此智從何而得。
以偈答曰。
是智勝吉祥 牟尼依悲說 先為阿修利 次與般屍诃 是智勝吉祥者。
此智昔四皮陀未出時初得成就。
由此智四皮陀及諸道。
後得成故。
故說一切最勝。
三種苦及二十四本苦并三縛。
由此智故我得遠離獨存解脫。
故說此智最吉祥。
牟尼依悲說者。
誰初得此智。
謂迦毗羅大仙人。
如前說。
迦毗羅仙人初出有四德。
一法二智三離欲四自在。
得此智已依大悲說。
護持此智為欲度他。
由慈悲故先為阿修利說。
是阿修利仙人。
次為般屍诃說。
是般屍诃廣說此論。
有六十千偈。
迦毗羅仙人為阿修利略說如此。
最初唯闇生此暗中有智田。
智田即是人有人未有智故稱為田。
次回轉變異。
此第一轉生。
乃至解脫。
阿修利仙人為般屍诃略說亦如是。
是般屍诃廣說此智有六十千偈。
次第乃至婆羅門姓拘式名自在黑。
抄集出七十偈。
故說偈言。
弟子次第來 傳受大師智 自在黑略說 已知實義本 弟子次第來傳受大師智者。
是智者從迦毗羅來至阿修利。
阿修利傳與般屍诃。
般屍诃傳與褐伽。
褐伽傳與優樓佉。
優樓佉與跋婆利。
跋婆利自在黑。
如是次第自在黑得此智。
見大論難可受持。
故略抄七十偈。
如前說。
三苦所逼故欲知滅苦因等。
故說自在黑略說已知實義本。
此中有聰明人。
說偈言。
此七十偈論 攝六萬義盡 此中說緣生 乃至五十義 彼義者不出此義。
如前偈說。
生因覺為體 疑無能成喜 思量德不平 覺生五十分 複有十義。
如偈所說。
有一意用義 五義已獨存 會離人我多 身住是十義 有義者。
因中有果義。
一義者。
自性一随多人用回轉。
意用者。
令我與諸塵相應後令見中間。
五義者。
有五道理立自性。
有五道理立人我。
如前說。
獨存者由正遍知定極獨存。
和合及離者。
遍滿故和合。
事顯故相離。
人我多者。
生死不同故。
此義如前說。
身住者。
由細身乃至未生智。
此十義與五十義合。
是六萬偈所說。
是故七十論與六萬義等。
外曰。
大論與七十有何異。
答曰。
昔時聖傳及破他執彼有此無。
是異義如是。
論義已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