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七十論卷中

關燈
言執步戲除  是五作根事 唯見色等塵是五知根事者。

    眼唯見色。

    塵是眼事。

    唯見不能分别捉執。

    餘根亦如是。

    各各自境中唯照是其事。

    知根能照境作根能執用。

    知根事已說。

    次說作根事。

    言說是舌根境。

    持是手境。

    行步為足境。

    戲樂及生子。

    為人根境。

    除棄是大遺境。

    作根事已說。

    次當說大我慢心境事。

     三自相為事  十三不共境 諸根共同事  波那等五風 大事計我為慢相。

    此相即慢事。

    分别為心相。

    是相即心事。

    十三不共境者。

    十根各各境及大慢心相各各所作故。

    故說不同事。

    諸根共同事波那等五風者。

    若說不共事義至知應有共事。

    不共事者。

    如人人各一婦。

    共事者。

    如衆人共一婢。

    何者共事。

    若五種風。

    一者波那。

    二者阿波那。

    三者優陀那。

    四者婆那。

    五者婆摩那。

    是五風。

    一切根同一事。

    波那風者。

    口鼻是其路。

    取外塵是其事。

    謂我止我行。

    是其作事。

    外曰。

    是波那何根能作。

    答曰。

    是十三根共一事。

    譬如籠中鳥。

    鳥動故籠動。

    諸根亦爾。

    以波那風動故。

    十三根皆動。

    是故十三根同其事。

    阿波那風者。

    見可畏事即縮避之。

    是風若多。

    令人怯弱。

    優陀那風者。

    我欲上山。

    我勝他不如。

    我能作此。

    是風若多。

    令人自高。

    謂我勝我富等。

    是優陀那事。

    婆那風者。

    遍滿于身。

    亦極離身。

    是風若多。

    令人離他不得安樂。

    是風若稍稍離。

    分分如死離盡便卒。

    婆摩那風者。

    住在心處。

    能攝持是其事。

    是風若多。

    令人悭惜覓财覓伴。

    是五風事。

    并十三根所作。

    是十三根不共及事已說。

    今當說一時俱起事及次第起。

    以偈說曰。

     覺慢心及根  或俱次第起 已見未見境  三起先依根 覺慢心及根或俱次第起者。

    若見色者一時大慢心眼根俱起取一境。

    如眼餘根亦如是。

    一時四俱起。

    同共取一境。

    次第起者。

    如人行路。

    忽見高物即起疑心。

    為人為杌。

    若見鳥集。

    或見藤繞。

    或見鹿近。

    即覺是杌。

    若見搖衣。

    或見伸屈。

    便覺是人。

    如是覺慢心根次第而起。

    如眼所見。

    耳等諸根應知次第亦如是。

    已見未見境三起先依根者。

    已見法三種依根次第起已說。

    今當說未見法三種亦依根次第起。

    如偈所說。

     最後由伽時  當有如是人 依邪見邪行  诽謗佛法僧 先邪化父母  朋友及眷屬 開四惡道路  将他入此中 如未來過去亦如是。

    依耳根次第起三法。

    如是三法先依外根故而起。

    外曰。

    是十三作具是無知。

    若不與人及自在相依者。

    雲何各各取自境。

    以偈答曰。

     十三不由他  能作自用事 我意是因緣  無有别教作 十三不由他能作自用事者。

    此論中自在及。

    我非作者前已說。

    是故十三作具如自境界自能作不由他。

    如一梵行婆羅門。

    問言某處有皮陀師能教弟子如意受學。

    我今決定當往彼學。

    此即是大作此覺知。

    是我慢得大意已作如是計。

    一切婆羅門所有校具。

    我悉将去。

    為欲往彼使心不散。

    是心得我慢意已。

    作是分别。

    我當先學何皮陀。

    為學娑摩皮陀。

    為學夜[隹/(至-土)]皮陀及力皮陀耶。

    外根知心分别已。

    眼能看路。

    耳聞他語。

    手持澡灌。

    足能蹈路。

    各各作事。

    譬如賊主作号令言。

    出入進止皆須聽我。

    是賊群衆悉已從令。

    如是諸根亦複如是。

    覺譬賊主。

    餘根譬賊衆。

    已知覺意故。

    各各作自事。

    外曰。

    此十三作具。

    各各捉前境。

    為是自為。

    為是為他。

    答曰。

    我意是因緣。

    無有别教作。

    是義前已說。

    我事者應作故。

    三德生諸根為我顯了捉執諸塵。

    若汝說是諸根無知雲何得作者。

    答曰。

    是諸根無别自在來依此中以教其作。

    唯有我與自性和合。

    起作如是意。

    汝應顯現令我獨存。

    因是我意。

    是故三德能生諸根。

    各各作事随我意故。

    離我意者。

    無别他教。

    外曰。

    二十四中有幾名義。

    得為作具。

    以偈答曰。

     作具數十三  能作牽執照 其事有十種  應引持照了 作具數十三者。

    此論中處處說作具。

    決定唯十三。

    五知根五作根及覺慢心等。

    此十三作何事。

    能作牽執照。

    其事有十種。

    聲等五塵語言等五事。

    此十是其事。

    是事有三種。

    一應牽二應照三應執。

    是中三有所牽。

    五知具所照。

    五作具執持。

    因此三事故立十三根。

    故說應引持照了。

    外曰幾根取三世塵。

    幾根取現在塵。

    以偈答曰。

     内作具有三  十外具三塵 外具取現塵  内取三世塵 内作具有三者。

    覺慢心三種。

    是名内作具。

    不取外塵故。

    是故立名内。

    能成就我意方便故。

    是故說名具。

    十外具三塵者。

    十外具者。

    五知五作根。

    能取外塵故。

    故名為外具。

    三塵者。

    是覺慢心根。

    十具為其塵。

    譬如其主使役下人。

    如是三根能使十具。

    亦複如是。

    外具取現塵者。

    是十種根現在塵為境。

    雲何知取。

    耳根但取現世聲。

    二世不聞故。

    如耳乃至鼻根亦如是。

    舌根者能說現在名句味語。

    未來過去則不能說。

    如舌根餘四亦如是。

    内取三世塵者。

    覺慢心三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