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八

關燈
法希明禅師,漢州人也。

    解制,上堂:“林葉紛紛落,乾坤報早秋。

     分明西祖意,何用更馳求?若恁麼會得,始信佛祖之道,本自平夷。

    大解脫門,元無關鑰。

    彌綸宇宙,逼塞虛空。

     量不可窮,智不能測。

    若也未明此旨,不達其源,任是百劫薰功,千生煉行,徒自疲苦,了無交涉。

     若深明此旨,洞達其源,乃知動靜施為,經行坐卧,頭頭合道,念念朝宗。

     祖不雲乎,迷生寂亂,悟無好惡,得失是非,一時放卻。

    如是則誰迷誰悟,誰是誰非?自是諸人,獨生異見,觀大觀小,執有執無。

     已靈獨耀,不肯承當。

    心月孤圓,自生違背。

    何異家中舍父,衣内忘珠。

     緻使菩提路上,荊棘成林;解脫空中,迷雲蔽日。

     山僧今日,幸值衆僧自恣,化主還山,諸上善人得得光訪,不可緘默,随分葛藤,曲為今時,少開方便。

    也須是諸人著眼,各自谛觀。

    若更拟議尋思,白雲萬裡。

    ”遂拈拄杖曰: “于斯明得,靈山一會,俨在目前。

    其或未然,更待來晨分付。

    ”嶽山祖庵主祖庵主,見青原之後,縳屋衡嶽間,﹝間,原作“問”,據#清#藏本、續藏本改。

    ﹞三十餘年,人無知者。

    偶遣興作偈曰: “小鍋煮菜上蒸飯,菜熟飯香人正饑。

    一補饑瘡了無事,明朝依樣畫貓兒。

    ”由是衲子披榛扣之。

     無盡張公力挽其開法,不從,竟終于此山。

     夾山純禅師法嗣欽山普初禅師澧州欽山乾明普初禅師,上堂,良久曰:“舉揚宗旨,上祝皇基。

     伏願祥雲與景星俱現,醴泉與甘露雙呈。

    君乃堯舜之君,俗乃成康之俗。

    使林下野夫,不覺成太平曲。

    且作麼生是太平曲? 無為而為,神而化之。

    灑德雨以雱霈,鼓仁風而雍熙。

    民如野鹿,上如标枝。

     十八子,知不知?哩哩啰,邏啰哩。

    ”拍一拍,下座。

     泐潭乾禅師法嗣勝因鹹靜禅師楚州勝因戲魚鹹靜禅師,本郡高氏子。

    上堂:“遊遍天下,當知寸步不曾移。

    曆盡門庭,家家竈底少煙不得。

    所以肩筇峭履,乘興而行。

    掣釣沈絲,任性而住。

    不為故鄉田地好,因緣熟處便為家。

     今日信手拈來,從前幾曾計較。

    不離舊時科段,一回舉著一回新。

    明眼底,瞥地便回。

    未悟者,識取面目。

    且道如何是本來面目?”良久曰:“前台花發後台見,上界鐘聲下界聞。

    ”以拂子擊禅床,下座。

     上堂,舉:“世尊在摩竭陀國為衆說法,是時将欲白夏,乃謂阿難曰: 諸大弟子,人天四衆,我常說法,不生敬仰。

    我今入因沙臼室中,坐夏九旬。

     忽有人來問法之時,汝代為我說: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滅。

    ” 言訖掩室而坐。

    ”師召衆曰:“釋迦老子初成佛道之時,大都事不獲已,才方成個保社,便生退倦之心。

    勝因當時若見,将釘釘卻室門,教他一生無出身之路,免得後代兒孫遞相仿學。

     不見道,若不傳法度衆生,是不名為報恩者。

    ”擊拂子,下座。

    後晦處漣漪之天甯,示微疾,書偈曰:“弄罷影戲,七十一載。

     更問如何,回來别賽。

    ”置筆而逝。

     龍牙宗密禅師潭州龍牙宗密禅師,豫章人。

    僧問:“如何是佛?”師曰: “莫寐語。

    ”問:“如何是一切法?”師曰: “早落第二。

    ”上堂,大衆集,師曰:“已是團圞,不勞雕琢。

    歸堂吃茶。

    ” 上堂: “休把庭華類此身,庭華落後更逢春。

    此身一往知何處?三界茫茫愁殺人。

    ” 東禅從密禅師福州東禅祖鑒從密禅師,汀州人也。

    上堂:“開口不是禅,合口不是道。

     踏步拟進前,全身落荒草。

    ” 天童普交禅師慶元府天童普交禅師,郡之萬齡畢氏子。

    幼穎悟,未冠得度。

     往南屏聽台教,因為檀越修忏摩。

     有問曰:“公之忏罪,為自忏邪?為他忏邪?若自忏罪,罪性何來?若忏他罪,他罪非汝,烏能忏之?” 師不能對。

    遂改服遊方,造泐潭,足才踵門,潭即呵之。

    師拟問,潭即曳杖逐之。

    一日,忽呼師至丈室曰: “我有古人公案,要與你商量。

    ”師拟進語,潭遂喝。

    師豁然領悟,乃大笑。

     潭下繩床,執師手曰: “汝會佛法邪?”師便喝,複拓開,潭大笑。

    于是名聞四馳,學者宗仰。

    後歸桑梓,留天童,掩關卻掃者八年。

     寺偶虛席,郡僚命師開法。

    恐其遁,預遣吏候于道,故不得辭。

    受請日,上堂曰:“咄哉!黃面老,佛法付王臣。

    林下無情客,官差逼殺人。

    莫有知心底,為我免得麼? 若無,不免将錯就錯。

    ”便下座。

     師凡見僧來,必叱曰:“楖栗未擔時,為汝說了也。

    且道說個甚麼?招手洗缽,拈扇張弓。

     趙州柏樹子,靈雲見桃華,且擲放一邊,山僧無恁麼閑唇吻與汝打葛藤,何不休歇去!”拈拄杖逐之。

     宣和六年三月二十日,沐浴,升堂說偈,脫然示寂。

    偈曰:“寶杖敲空觸處春,個中消息特彌綸。

     昨宵風動寒岩冷,驚起泥牛耕白雲。

    ”壽七十七,臘五十八。

     圓通道旻禅師江州圓通道旻圓機禅師,世稱古佛,興化蔡氏子。

    母夢吞麾尼寶珠,有孕。

     生五歲,足不履,口不言。

    母抱遊西明寺,見佛像遽履地,合爪稱南無佛,仍作禮,人大異之。

     及宦學大梁,依景德寺德祥出家。

    試經得度,遍往參激,皆染指。

    親沩山哲禅師最久。

    晚慕泐潭,往谒,潭見默器之。

     師陳曆參所得,不蒙印可。

    潭舉世尊拈花,迦葉微笑語以問,複不契。

    後侍潭行次,潭以拄杖架肩長噓,曰:“會麼?”師拟對,潭便打。

    有頃,複拈草示之曰:“是甚麼?”師亦拟對,潭遂喝,于是頓明大法,作拈華勢。

     乃曰:“這回瞞旻上座不得也。

    ”潭挽曰:“更道!更道!”師曰:“南山起雲,北山下雨。

    ”即禮拜,潭首肯。

     後開法灌溪,次居圓通,以符道濟禅師之記,學者向臻。

    朝廷聞其道會,宰臣複為之請。

     錫以命服,與圓機号。

    上堂:“諸佛出世,無法與人。

    祇是抽釘拔楔,除疑斷惑。

    學道之士,不可自謾。

     若有一疑如芥子許,是汝真善知識。

    ”喝一喝曰:“是甚麼?切莫刺腦入膠盆。

    ” 二靈知和庵主慶元府二靈知和庵主,蘇台玉峰張氏子。

    兒時嘗習坐垂堂,堂傾,父母意其必死,師瞑目自若。

     因使出家,年滿得度。

    趨谒泐潭,潭見乃問:“作甚麼?”師拟對,潭便打。

    複喝曰:“你喚甚麼作禅?” 師蓦領旨。

    即曰:“禅,無後無先,波澄大海,月印青天。

    ”又問:“如何是道?”師曰:“道,紅塵浩浩,不用安排,本無欠少。

    ”潭然之。

    次谒衡嶽辯禅師,辯尤器重。

    元符間抵雪窦之中峰栖雲兩庵,逾二十年。

     嘗有偈曰:“竹笕二三升野水,松七五片閑雲。

    道人活計祇如此,留與人間作見聞。

    ”有志于道者,多往見之。

     僧至禮拜,師曰:“近離甚處?”曰:“天童。

    ”師曰:“太白峰高多少?” 僧以手斫額,作望勢。

    師曰: “猶有這個在。

    ”曰:“卻請庵主道。

    ”師卻作斫額勢。

    僧拟議,師便打。

     師初偕天童交禅師問道,盟曰: “他日吾二人,宜踞孤峰絕頂,目視霄漢,為世外之人,不可作今時籍名官府,屈節下氣于人者。

    ” 後交爽盟至,則師竟不接。

    正言陳公以計誘師出山,住二靈。

    三十年間,居無長物,唯二虎侍其右。

     一日威于人,以偈遣之。

    宣和七年四月十二日,趺坐而逝。

    正言陳公狀師行實,及示疾異迹甚詳。

     仍塑其像,二虎侍之,至今存焉。

     開先瑛禅師法嗣慈氏瑞仙禅師紹興府慈氏瑞仙禅師,本郡人。

    年二十去家,以試經披削,習毗尼。

     因睹戒性如虛空,持者為迷倒。

    師謂:“戒者,束身之法也。

    何自縛乎?” 遂探台教。

     又閱“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說無生。

    ”疑曰:“又不自他,不共不無因,生畢竟從何而生?”即省曰: “因緣所生,空假三觀,抑揚性海,心佛衆生,名異體同。

    十境十乘,轉識成智。

    不思議境,智照方明,非言诠所及。

    ”棄谒諸方,後至投子,廣鑒問:“鄉裡甚處?”師曰:“兩浙東越。

    ”鑒曰: “東越事作麼生?”師曰:“秦望峰高,鑒湖水闊。

    ”鑒曰:“秦望峰與你自己是同是别?”師曰:“西天梵語,此土唐言。

    ”鑒曰: “此猶是叢林祗對,畢竟是同是别?”師便喝,鑒便打。

    師曰:“恩大難酬。

    ”便禮拜。

    後歸裡,開法慈氏。

    室中嘗問僧:“三個橐駝兩隻腳,日行萬裡趁不著,而今收在玉泉山,不許時人亂斟酌。

     諸人向甚麼處與仙上座相見?” 大沩海評禅師潭州大沩海評禅師,上堂曰:“燈籠上作舞,露柱裡藏身。

    深沙神惡發,昆侖奴生嗔。

    ”喝一喝曰: “一句合頭語,萬劫堕迷津。

    ” 圓通仙禅師法嗣淨光了威禅師溫州淨光了威佛日禅師,僧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師曰:“一宿二宿程,千山萬山月。

    ”曰: “意旨如何?”師曰:“朝看東南,暮看西北。

    ”曰:“向上更有事也無?” 師曰:“人心難滿,溪壑易填。

    ”問: “時節因緣即不問,惠超佛話事如何?”師曰:“波斯彎弓面轉黑。

    ”曰:“意旨如何?”師曰:“穿過髑髅笑未休。

    ”曰: “學人好好借問。

    ”師曰:“黃泉無邸店,今夜宿誰家?” 象田卿禅師法嗣雪窦持禅師慶元府雪窦持禅師,郡之盧氏子。

    僧問:“中秋不見月時如何?”師曰:“更待夜深看。

    ”曰:“忽若黑雲未散,又且如何?”師曰:“争怪得老僧。

    ”上堂:“悟心容易息心難,息得心源到處閑。

     鬥轉星移天欲曉,白雲依舊覆青山。

    ” 石佛益禅師紹興府石佛益禅師,上堂:“一葉落,天下秋;一塵起,大地收;一法透,萬法周。

    且道透那一法?” 遂喝曰:“切忌錯認驢鞍橋作阿爺下颔。

    ”便下座。

     親瑞禅師法嗣壽甯道完禅師安州應城壽甯道完禅師,僧問:“雲從龍,風從虎,未審和尚從個甚麼?”師曰:“一字空中畫。

    ”曰: “得恁麼奇特!”師曰:“千手大悲提不起。

    ”問:“十方國土中,唯有一乘法。

    如何是一乘法?”師曰:“鬥量不盡。

    ”曰:“恁麼則動容揚古路,不堕悄然機。

    ”師曰:“作麼生是悄然機?”僧舉頭看,師舉起拂子,僧喝一喝。

    師曰:“大好悄然!”上堂:“古人見此月,今人見此月,此月鎮常存,古今人還别。

     若人心似月,碧潭光皎潔。

    決定是心源,此說更無說。

    咄!”上堂:“諸禅德,三冬告盡,臘月将臨。

    三十夜作麼生祗準?” 良久,曰:“衣穿瘦骨露,屋破看星眠。

    ”兜率悅禅師法嗣疏山了常禅師撫州疏山了常禅師,僧問:“如何是疏山為人底句?”師曰:“懷中玉尺未輕擲,袖裡金錘劈面來。

    ”上堂:“等閑放下,佛手掩不住。

    持地收來,大地絕纖埃。

    向君道,莫疑猜。

     處處頭頭見善财。

     錘下分明如得旨,無限勞生眼自開。

    ” 兜率慧照禅師隆興府兜率慧照禅師,南安郭氏子。

    上堂:“龍安山下,道路縱橫。

    兜率宮中,樓閣重疊。

     雖非天上,不是人間。

    到者安心,全忘諸念。

    善行者不移雙足,善入者不動雙扉。

     自能笑傲煙蘿,誰管坐消歲月?既然如是,且道向上還有事也無?”良久曰: “莫教推落岩前石,打破下方遮日雲。

    ”上堂,舉拂子曰: “端午龍安亦鼓桡,青山雲裡得逍遙。

    饑餐渴飲無窮樂,誰愛争先奪錦标。

     卻向乾地上劃船,高山頭起浪。

    明椎玉鼓,暗展鐵旗。

    一盞菖蒲茶,數個沙糖粽。

    且移取北郁單越,來與南閻浮提鬥額看。

    ” 擊禅床,下座。

    上堂:“兜率都無伎倆,也諸方榜樣。

    五日一度升堂,起動許多龍象。

     禅道佛法又無,到此将何供養?須知達磨西來,分付一條拄杖。

    ”乃拈起曰: “所以道,你有拄杖子,我與你拄杖子;你無拄杖子,我奪你拄杖子。

    且道那個是賓句,那個是主句?若斷得去,即途中受用。

    若斷不得,且世谛流布。

    ” 乃抛下拄杖。

     丞相張商英居士丞相張商英居士,字天覺,号無盡。

    年十九,應舉入京,道由向氏家,向預夢神人報曰:“明日接相公。

    ”淩晨公至,向異之,勞問勤腆。

    乃曰:“秀才未娶,當以女奉灑掃。

    ”公謙辭再三,向曰: “此行若不了當,吾亦不爽前約。

    ”後果及第,乃娶之。

    初任主簿,因入僧寺,見藏經梵夾,金字齊整,乃怫然曰: “吾孔聖之書,不如胡人之教人所仰重。

    ”夜坐書院中,研墨吮筆,憑紙長吟,中夜不眠。

    向氏呼曰: “官人,夜深何不睡去?”公以前意白之:“正此著無佛論。

    ”向應聲曰: “既是無佛,何論之有? 當須著有佛論始得。

    ”公疑其言,遂已之。

    後訪一同列,見佛龛前經卷,乃問曰:“此何書也?”同列曰:“維摩诘所說經。

    ” 公信手開卷,閱到“此病非地大,亦不離地大”處,歎曰:“胡人之語,亦能爾耶?”問:“此經幾卷?”曰:“三卷。

    ”乃借歸閱次,向氏問:“看何書?”公曰:“維摩诘所說經。

    ” 向曰: “可熟讀此經,然後著無佛論。

    ”公悚然異其言。

    由是深信佛乘,留心祖道。

     元佑六年,為江西漕,首谒東林照覺總禅師,覺诘其所見處,與己符合,乃印可。

    覺曰:“吾有得法弟子住玉溪,乃慈古鏡也,亦可與語。

    ” 公複因按部過分甯,諸禅迓之。

    公到,先緻敬玉溪慈,次及諸山,最後問兜率悅禅師。

     悅為人短小,公曾見龔德莊說其聰明可人,乃曰:“聞公善文章。

    ”悅大笑曰:“運使失卻一隻眼了也。

    從悅,臨濟九世孫,對運使論文章,政如運使對從悅論禅也。

    ”公不然其語,乃強屈指曰:“是九世也。

    ”問:“玉溪去此多少?”曰:“三十裡。

    ”曰: “兜率!”曰:“五裡。

    ”公是夜乃至兜率。

    悅先一夜夢日輪升天,被悅以手抟取。

    乃說與首座曰: “日輪運轉之義,聞張運使非久過此,吾當深錐痛劄。

    若肯回頭,則吾門幸事。

    ”座曰: “今之士大夫,受人取奉慣,恐其惡發,别生事也。

    ”悅曰:“正使煩惱,祇退得我院,也别無事。

    ”公與悅語次,稱賞東林,悅未肯其說。

    公乃題寺後拟瀑軒詩,其略曰:“不向廬山尋落處,象王鼻孔謾遼天。

    ”意譏其不肯東林也。

     公與悅語至更深,論及宗門事。

    悅曰:“東林既印可運使,運使于佛祖言教有少疑否?”公曰:“有。

    ”悅曰: “疑何等語?”公曰:“疑香嚴獨腳頌、德山拓缽話。

    ”悅曰:“既于此有疑,其餘安得無邪? 祇如岩頭言末後句,是有邪是無邪?”公曰:“有。

    ”悅大笑,便歸方丈,閉卻門。

     公一夜睡不穩,至五更下床,觸翻溺器,乃大徹,猛省前話。

    遂有頌曰:“鼓寂鐘沉拓缽回,岩頭一拶語如雷。

     果然祇得三年活,莫是遭他授記來。

    ”遂扣方丈門,曰:“某已捉得賊了。

    ” 悅曰:“贓在甚處?”公無語。

    悅曰:“都運且去,來日相見。

    ”翌日,公遂舉前頌,悅乃謂曰:“參禅祇為命根不斷,依語生解。

    如是之說,公已深悟。

     然至極微細處,使人不覺不知,堕在區宇。

    ”乃作頌證之曰:“等閑行處,步步皆如,雖居聲色,甯滞有無?一心靡異,萬法非殊。

    休分體用,莫擇精。

    臨機不礙,應物無拘。

    是非情盡,凡聖皆除。

    誰得誰失,何親何疏? 拈頭作尾,指實為虛。

    翻身魔界,轉腳邪塗。

    了無逆順,不犯工夫。

    ”公邀悅至建昌,途中一一伺察,﹝伺,原作“秪”,據續藏本改。

     ﹞有十頌叙其事,悅亦有十頌酬之。

    時元佑八年八月也。

    公一日謂大慧曰:“餘閱雪窦拈古,至百丈再參馬祖因緣,曰大冶精金,應無變色。

    投卷歎曰: “審如是,豈得有臨濟今日耶?”遂作一頌曰: 馬師一喝大雄峰,深入髑髅三日聾。

    黃檗聞之驚吐舌,江西從此立宗風。

    ” 後平禅師緻書雲:去夏讀臨濟宗派,乃知居士得大機大用。

    ”且求頌本。

    餘作頌寄之曰:吐舌耳聾師已曉,捶胸祇得哭蒼天。

     盤山會裡翻筋鬥,到此方知普化手颠。

    ”諸方往往以餘聰明博記,少知餘者。

     師自江西法窟來,必辨優劣,試為老夫言之。

    ”大慧曰:“居士見處,與真淨死心合。

    ”公曰:“何謂也?”大慧舉真淨頌曰: “客情步步随人轉,有大威光不能現。

    突然一喝雙耳聾,那吒眼開黃檗面。

    ” 死心拈曰:“雲岩要問雪窦,既是大冶精金,應無變色。

     為甚麼卻三日耳聾?諸人要知麼?從前汗馬無人識,祇要重論蓋代功。

    ”公拊幾曰: “不因公語,争見真淨死心用處。

    若非二大老,難顯雪窦馬師爾。

    ”公于宣和四年十一月黎明,口占遺表,命子弟書之。

     俄取枕擲門上,聲如雷震。

    衆視之,已薨矣。

    公有頌古行于世,茲不複錄。

     法雲杲禅師法嗣洞山辯禅師随州洞山辯禅師,上堂:“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鑽天鹞子遼天鹘。

     不度火,不度水,不度爐,離弦箭發沒回途。

    直饒會得十分去,笑倒西來碧眼胡。

    ” 慧海儀禅師東京慧海儀禅師,上堂:“無相如來示現身,破魔兵衆絕纖塵。

     七星斜映風生處,四海還歸舊主人。

     諸仁者,大迦葉靈山會上,見佛拈華,投機微笑。

    須菩提聞佛說法,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