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師曰:“日出東方,月落西戶。
”複示頌曰: “朝朝日出東方,夜夜月落西戶。
如今大宋官家,盡是金枝玉樹。
” 雲門靈運禅師越州雲門山靈運寶印禅師,上堂:“夜來雲雨散長空,月在森羅萬象中。
萬象靈光無内外,當明一句若為通。
不見僧問大哥和尚雲:“月生雲際時如何?”大哥曰: “三個孩兒抱花鼓,莫來攔我毬門路。
”月生雲際,是明甚麼邊事?三個孩兒抱花鼓,拟思即隔;莫來攔我毬門路,須有出身處始得。
若無出身處,也似黑牛卧死水。
出身一句作麼生道?不勞久立。
”雲頂海鵬禅師懷安軍雲頂海鵬禅師,僧問:“如何是大疑底人?”師曰: “畢缽岩中,面面相觑。
”曰: “如何是不疑底人?”師曰:“如是我聞,須彌粉碎。
”問:“祖意教意,是同是别?”師曰:“達磨逢梁武,摩騰遇漢明。
” 乾明機聰禅師複州乾明機聰禅師,僧問:“如何是佛法大意?”師曰:“此問不虛。
”問:“如何是東禅境?”師曰: “定水不曾離舊岸,紅塵争敢入波來。
” 梁山岩禅師法嗣梁山善冀禅師鼎州梁山善冀禅師,僧問:“撥塵見佛時如何?”師曰:“莫眼華。
”問:“和尚幾時成佛?”師曰: “且莫壓良為賤。
”曰:“為甚麼不肯承當?”師曰:“好事不如無。
”師頌魯祖面壁曰:“魯祖三昧最省力,才見僧來便面壁。
若是知心達道人,不在揚眉便相悉。
” 道吾诠禅師法嗣天平契愚禅師相州天平山契愚禅師,僧問:“師唱誰家曲? 宗風嗣阿誰?”師曰:“杖鼓兩頭打。
”問: “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師曰:“鎮州蘿蔔。
”石含茶居士問:“法無動搖時如何?”師曰:“你從潞府來?”士曰: “一步也不曾蓦。
”師曰:“因甚得到這裡?”士曰:“和尚睡語作麼?”師曰:“放你二十棒。
”官人問: “無鄰可隔,為甚麼不相見?”師曰:“怨阿誰?”師廊下行次,見僧,以拄杖示之。
僧便近前接,師便打。
青原下十一世投子青禅師法嗣芙蓉道楷禅師東京天甯芙蓉道楷禅師,沂州崔氏子。
自幼學辟谷,隐伊陽山。
後遊京師,籍名術台寺,試法華得度。
谒投子于海會,乃問:“佛祖言句,如家常茶飯。
離此之外,别有為人處也無?”子曰: “汝道寰中天子敕,還假堯舜禹湯也無?”師欲進語,子以拂子師口曰: “汝發意來,早有三十棒也。
”師即開悟,再拜便行。
子曰:“且來!阇黎。
”師不顧,子曰:“汝到不疑之地邪?”師即以手掩耳。
後作典座,子曰: “廚務勾當不易。
”師曰:“不敢。
”子曰:“煮粥邪?蒸飯邪?”師曰: “人工淘米著火,行者煮粥蒸飯。
”子曰: “汝作甚麼?”師曰:“和尚慈悲,放他閑去。
”一日侍投子遊菜園,子度拄杖與師,師接得便随行。
子曰: “理合恁麼?”師曰:“與和尚提鞋挈杖,也不為分外。
”子曰:“有同行在。
”師曰:“那一人不受教?” 子休去。
至晚問師:“早來說話未盡。
”師曰:“請和尚舉。
”子曰:“卯生日,戌生月。
”師即點燈來。
子曰: “汝上來下去,總不徒然。
”師曰:“在和尚左右,理合如此。
”子曰: “奴兒婢子,誰家屋裡無?”師曰: “和尚年尊,阙他不可。
”子曰:“得恁麼殷勤!”師曰:“報恩有分。
” 住後,僧問:“胡家曲子不堕五音,韻出青霄,請師吹唱。
”師曰:“木雞啼夜半,鐵鳳叫天明。
”曰:“恁麼則一句曲含千古韻,滿堂雲水盡知音。
”師曰:“無舌童兒能繼和。
”曰:“作家宗師,人天眼目。
”師曰:“禁取兩片皮。
”問:“夜半正明,天曉不露。
如何是不露底事?”師曰:“滿船空載月,漁父宿蘆花。
”問:“如何是曹洞家風?”師曰:“繩床風雨爛,方丈草來侵。
” 問:“如何是直截根源?”師曰:“足下已生草,舉步落危坡。
”上堂: “晝入祇陀之苑,皓月當天。
夜登靈鹫之山,太陽溢目。
烏鴉似雪,孤雁成群。
鐵狗吠而淩霄,泥牛鬥而入海。
正當恁麼時,十方共聚,彼我何分?古佛場中,祖師門下,大家出一隻手,接待往來知識。
諸仁者,且道成得個甚麼事?”良久曰: “剩栽無影樹,留與後人看。
”上堂:“才升此座,已涉塵勞。
更乃凝眸,自彰瑕玷。
别傳一句,勾賊破家。
不失本宗,狐狸戀窟。
所以真如凡聖,皆是夢言。
佛及衆生,并為增語。
到這裡回光返照,撒手承當。
未免寒蟬抱枯木,泣盡不回頭。
”上堂:“喚作一句,已是埋沒宗風。
曲為今時,通途消耗。
所以借功明位,用在體處。
借位明功,體在用處。
若也體用雙明,如門扇兩開,不得向兩扇上著意。
不見新豐老子道,峰巒秀異,鶴不停機。
靈木迢然,鳳無依倚。
直得功成不處,電火難追。
拟議之間,長途萬裡。
”上堂: “臘月三十日已前即不問,臘月三十日事作麼生? 諸仁者到這裡,佛也為你不得,法也為你不得,祖師也為你不得,天下老和尚也為你不得,山僧也為你不得,閻羅老子也為你不得。
直須盡卻今時去,若也盡卻今時,佛也不奈他何,法也不奈他何,祖師也不奈他何,天下老和尚也不奈他何,山僧也不奈他何,閻羅老子也不奈他何。
諸人且道,如何是盡卻今時底道理?還會麼? 明年更有新條在,惱亂春風卒未休。
”問:“如何是道?”師曰:“無角泥牛奔夜欄。
”上堂:“鐘鼓喧喧報未聞,一聲驚起夢中人。
圓常靜應無餘事,誰道觀音别有門。
”良久曰:“還會麼?休問補陀岩上客,莺聲啼斷海山雲。
”上堂,拈拄杖曰: “這裡薦得,盡是諸佛建立邊事。
直饒東湧西沒,卷舒自在,也未夢見七佛已前消息。
須知有一人,不從人得,不受教诏,不落階級。
若識此人,一生參學事畢。
” 蓦召大衆曰:“更若凝眸,不勞相見。
”上堂,良久曰:“青山常運步,石女夜生兒。
”便下座。
上堂:“假言唱道,落在今時。
設使無舌人解語,無腳人能行,要且未能與那一人相應。
還會麼?龍吟徒側耳,虎嘯謾沉吟。
”問:“如何是兼帶之語?”師曰: “妙用全施該世界,木人閑步火中來。
”曰:“如何是和尚家風?”師曰: “衆人皆見。
”曰:“未審見個甚麼?” 師曰:“東壁打西壁。
”大觀初,開封尹李孝壽奏師“道行卓冠叢林,宜有褒顯。
”即賜紫方袍,号定照禅師。
内臣持敕命至,師謝恩竟,乃陳己志:“出家時嘗有重誓,不為利名,專誠學道,用資九族。
苟渝願心,當棄身命。
父母以此聽許。
今若不守本志,竊冒寵光,則佛法、親盟背矣。
”于是修表具辭。
複降旨京尹堅俾受之。
師确守不回,以拒命坐罪。
奉旨下棘寺,與從輕。
寺吏聞有司,欲徒淄州。
有司曰有疾,與免刑。
及吏問之,師曰:“無疾。
”曰:“何有灸瘢邪?” 師曰:“昔者疾,今日愈。
”吏令思之。
師曰: “已悉厚意,但妄非所安。
”乃恬然就刑而行,從之者如歸市。
及抵淄川,僦居,學者愈親。
明年冬,敕令自便。
庵于芙蓉湖心,道俗川湊。
示衆曰:“夫出家者為厭塵勞,求脫生死。
休心息念,斷絕攀緣,故名出家。
豈可以等閑利養,埋沒平生。
直須兩頭撒開,中間放下。
遇聲遇色,如石上栽花。
見利見名,似眼中著屑。
況從無始以來,不是不曾經曆,又不是不知次第。
不過翻頭作尾,止于如此。
何須苦苦貪戀。
如今不歇,更待何時?所以先聖教人,秖要盡卻今時。
能盡今時,更有何事。
若得心中無事,佛祖猶是冤家。
一切世事,自然冷淡,方始那邊相應。
你不見隐山至死不肯見人,趙州至死不肯告人,匾擔拾橡栗為食,大梅以荷葉為衣,紙衣道者祇披紙,玄泰上座祇著布。
石霜置枯木堂與人坐卧,祇要死了你心。
投子使人辦米,同煮共餐,要得省取你事。
且從上諸聖,有如此榜樣,若無長處,如何甘得? 諸仁者,若也于斯,體究的不虧人。
若也不肯承當,向後深恐費力。
山僧行業無取,忝主山門,豈可坐費常住,頓忘先聖付囑。
今者辄古人,為住持體例,與諸人議定,更不下山,不赴齋,不發化主。
唯将本院莊課一歲所得,均作三百六十分,日取一分用之,更不随人添減。
可以備飯則作飯,作飯不足則作粥,作粥不足則作米湯。
新到相見,茶湯而已,更不煎點,唯置一茶堂,自去取用,務要省緣,專一辦道。
又況活計具足,風景不疏。
華解笑,鳥解啼,木馬長鳴,石牛善走。
天外之青山寡色,耳畔之鳴泉無聲。
嶺上猿啼,露濕中宵之月。
林間鶴唳,風回清曉之松。
春風起時,枯木龍吟,秋葉凋而寒林華散。
玉階鋪苔藓之紋,人面帶煙霞之色。
音塵寂爾,消息宛然。
一味蕭條,無可趣向。
山僧今日向諸人面前,說家門已是不著便,豈可更去升堂入室,拈槌豎拂,東喝西棒,張眉努目,如痫病發相似。
不唯屈沈上座,況亦辜負先聖。
你不見達磨西來少室山下,面壁九年。
二祖至于立雪斷臂,可謂受盡艱辛。
然而達磨不曾措了一詞,二祖不曾問著一句。
還喚達磨作不為人,得麼?二祖做不求師,得麼?山僧每至說著古聖做處,便覺無地容身,慚愧後人軟弱,又況百味珍羞,遞相供養。
道我四事具足,方可發心。
祇恐做手腳不疊,便是隔生隔世去也。
時光似箭,深為可惜。
雖然如是,更在他人從長相度,山僧也強教你不得。
諸仁者還見古人偈麼? 山田脫粟飯,野菜淡黃,吃則從君吃,不吃任東西。
伏惟同道,各自努力。
珍重!”政和七年冬,賜額曰華嚴禅寺。
八年五月十四日,索筆書偈,付侍僧曰: “吾年七十六,世緣今已足。
生不愛天堂,死不怕地獄。
撒手橫身三界外,騰騰任運何拘束。
”移時乃逝。
大洪報恩禅師随州大洪山報恩禅師,衛之黎陽劉氏子,世皆碩儒。
師未冠舉方略,擢上第。
後厭塵境,請于朝,乞謝簪绂為僧。
上從其請,遂遊心祖道。
至投子未久,即悟心要。
子曰:“汝再來人也。
宜自護持。
” 辭谒諸名宿,皆蒙印可。
丞相韓公缜請開法于西京少林。
未幾,大洪革律為禅,诏師居之。
上堂: “五五二十五。
案山雷,主山雨。
明眼衲僧,莫教錯舉。
”僧問:“九鼎澄波即不問,為祥為瑞事如何?”師曰: “古今不墜。
”曰:“這個且拈放一邊,向上還有事也無?”師曰:“太無厭生。
”曰:“作家宗師。
”師曰: “也不消得。
”上堂:“如斯話會,誰是知音?直饒向一句下,,千眼頓開,端的有幾個是迷逢達磨! 諸人要識達磨祖師麼?”乃舉手作掜勢,曰:“達磨鼻孔在少林手裡,若放開去,也從教此土西天,說黃道黑,欺胡謾漢。
若不放過,不消一掜。
有人要與祖師作主,便請出來與少林相見,還有麼?” 良久,曰“果然。
” 上堂,拈起拄杖曰:“昔日德山臨濟,信手拈來,便能坐斷十方,壁立千仞。
直得冰河焰起,枯木花芳。
諸人若也善能橫擔豎夯,遍問諸方;苟或不然,少林倒行此令去也。
”擊禅床一下。
僧問: “一箭一群即不問,一箭一個事如何?”師曰:“中也。
”曰:“還端的也無?”師曰:“同聲相應,同氣相求。
”曰:“恁麼則石鞏猶在。
” 師曰:“非但一個兩個。
”曰:“好事不如無。
”師曰:“穿卻了也。
”問: “三玄三要即不問,五位君臣事若何?” 師曰:“非公境界。
”曰:“恁麼則石人拊掌,木女呵呵。
”師曰:“杓蔔聽虛聲,熟睡饒谵語。
”曰: “若不上來伸此問,焉能得見少林機?”師曰:“放過即不可。
”随後便打。
上堂,橫按拄杖曰: “便與麼休去,巳落二三。
更若忉忉,終成異見。
既到這裡,又不可弓折箭盡去也。
且衲僧家遠則能照,近則能明。
” 乃拈起拄杖曰:“穿卻德山鼻孔,換卻臨濟眼睛,掀翻大海,撥轉虛空,且道三千裡外,誰是知音?于斯明得,大似杲日照天。
苟或未明,不免雲騰緻雨。
”卓一下。
問:“祖師西來,九年面壁,最後一句,請師舉唱。
”師曰: “面黑眼睛白。
”師嘗設百問,以問學者。
其略曰:“假使百千劫。
所作業不忘,為甚麼一稱南無佛,罪滅河沙劫?”又作此相,曰:“森羅萬象,總在其中。
具眼禅人,試請甄别。
”上堂,拈拄杖曰:“看!看! 大地雪漫漫,春來特地寒。
靈峰與少室,料掉不相幹。
休論佛意祖意,謾謂言端語端,鐵牛放去無蹤迹,明月蘆花君自看。
”卓拄杖,下座。
師素與無盡居士張公商英友善,無盡嘗以書問三教大要。
曰: “清涼疏第三卷,西域邪見,不出四見,此方儒道,亦不出此四見。
如莊老計自然為因,能生萬物,即是邪因。
易曰:太極生兩儀,太極為因,亦是邪因。
若謂一陰一陽之謂道,能生萬物,亦是邪因。
若計一為虛無,則是無因。
今疑老子自然與西天外道自然不同。
何以言之? 老子曰: 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無欲則常,有徼則已,入其道矣。
謂之邪因,豈有說乎?易曰: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不測之謂神。
神也者,妙萬物而為言,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今乃破陰陽變易之道為邪因,撥去不測之神,豈有說乎?望紙後批示,以斷疑網故也。
”師答曰: “西域外道宗多途,要其會歸,不出有無四見而已。
謂有見、無見、亦有亦無見、非有非無見也。
蓋不即一心為道,則道非我有,故名外道。
不即諸法是心,則法随見異,故名邪見。
如謂之有,有則有無。
如謂之無,無則無有。
有無則有見競生,無有則無見斯起。
若亦有亦無見,非有非無見,亦猶是也。
夫不能離諸見,則無以明自心。
無以明自心,則不能知正道矣。
故經雲,言詞所說法,小智妄分别。
不能了自心,雲何知正道。
又曰,有見即為垢,此則未為見。
遠離于諸見,如是乃見佛。
以此論之,邪正異途,正由見悟殊緻故也。
故清涼以莊老計道法自然,能生萬物。
易謂太極生兩儀,一陰一陽之謂道。
以自然太極為因,一陰一陽為道,能生萬物,則是邪因。
計一為虛無,則是無因。
嘗試論之,夫三界唯心,萬緣一緻,心生故法生,心滅故法滅。
推而廣之,彌綸萬有而非有,統而會之,究竟寂滅而非無。
非無亦非非無,非有亦非非有。
四執既亡,百非斯遣。
則自然因緣,皆為戲論,虛無真實,俱是假名矣。
至若謂太極陰陽,能生萬物。
常無常有,斯為衆妙之門。
陰陽不測,是謂無方之神。
雖聖人設教,示悟多方。
然既異一心,甯非四見。
何以明之? 蓋虛無為道,道則是無。
若自然,若太極,若一陰一陽為道,道則是有。
常無常有,則是亦無亦有。
陰陽不測,則是非有非無。
先儒或謂妙萬物謂之神,則非物,物物則亦是無。
故西天諸大論師,皆以心外有法為外道,萬法唯心為正宗。
蓋以心為宗,則諸見自亡。
言雖或異,未足以為異也。
心外有法,則諸見競生。
言雖或同,未足以為同也。
雖然,儒道聖人,固非不知之,乃存而不論耳。
良以未即明指一心,為萬法之宗,雖或言之,猶不論也。
如西天外道,皆大權菩薩示化之所施為。
橫生諸見,曲盡異端,以明佛法是為正道。
此其所以為聖人之道,順逆皆宗,非思議之所能知矣。
故古人有言,緣昔真宗未至,孔子且以系心;今知理有所歸,不應猶執權教。
然知權之為權,未必知權也。
知權之為實,斯知權矣。
是亦周孔老莊設教立言之本意,一大事因緣之所成始、所成終也。
然則三教一心,同途異轍。
究竟道宗,本無言說。
非維摩大士,孰能知此意也?” 洞山雲禅師沂州洞山雲禅師,上堂:“秋風卷地,夜雨翻空。
可中别有清涼,個裡更無熱惱。
是誰活計,到者方知。
才落見聞,即居途路。
且道到家後如何?任運獨行無伴侶,不居正位不居偏。
”福應文禅師長安福應文禅師,上堂:“明明百草頭,明明祖師意,直下便承當。
錯認弓為矢,惺惺底築著磕著,懵懂底和泥合水。
龜毛拂逼塞虛空,兔角杖撐天拄地。
日射珊瑚林,知心能幾幾。
”擊禅床下座。
龍蟠昙廣禅師滁州龍蟠聖壽昙廣禅師,僧問:“師唱誰家曲?宗風嗣阿誰?” 師曰: “楊廣山頭雲霭霭,月華庵畔柏青青。
”曰:“恁麼則投子嫡嗣,大陽親孫也。
”師曰:“未跨鐵牛,棒如雨點。
”曰:“今日已知端的。
”師曰: “一任敲磚打瓦。
” 青原下十二世芙蓉楷禅師法嗣丹霞子淳禅師鄧州丹霞子淳禅師,劍州賈氏子。
弱冠為僧,徹證于芙蓉之室。
上堂: “乾坤之内,宇宙之間,中有一寶,秘在形山。
肇法師恁麼道,祇解指蹤話迹,且不能拈示于人。
丹霞今日擘開宇宙,打破形山,為諸人拈出。
具眼者辨取。
”以拄杖卓一下,曰:“還見麼?鹭鸶立雪非同色,明月蘆花不似他。
” 上堂,舉德山示衆曰:“我宗無語句,實無一法與人。
德山恁麼說話,可謂是祇知入草求人,不覺通身泥水。
子細觀來,祇具一隻眼。
若是丹霞則不然,我宗有語句,金刀剪不開。
深深玄妙旨,玉女夜懷胎。
”上堂: “亭亭日午猶虧半,寂寂三更尚未圓。
六戶不曾知暖意,往來常在月明前。
” 上堂: “寶月流輝,澄潭布影。
水無蘸月之意,月無分照之心。
水月兩忘,方可稱斷。
所以道,升天底事直須揚卻,十成底事直須去卻。
擲地金聲,不須回顧。
若能如是,始解向異類中行。
諸人到這裡,還相委悉麼?”良久曰: “常行不舉人間步,披毛戴角混塵泥。
”僧問:“牛頭未見四祖時如何?” 師曰:“金菊乍開蜂競采。
”曰: “見後如何?”師曰:“苗枯華謝了無依。
”宣和己亥春,示寂。
塔全身于洪山之南。
淨因法成禅師東京淨因枯木法成禅師,嘉興崇德人也。
上堂:“燈籠忽爾笑咍咍,如何露柱亦懷胎。
天明生得白頭女,至今遊蕩不歸來。
這冤家,好歸來,黃花與翠竹,早晚為誰栽。
”上堂:“知有佛祖向上事,方有說話分。
諸禅德且道,那個是佛祖向上事?有個人家兒子,六根不具,七識不全,是大闡提無佛種性。
逢佛殺佛,逢祖殺祖。
天堂收不得,地獄攝無門。
大衆還識此人麼?”良久曰: “對面不仙陀,睡多饒寐語。
”上堂:“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
但了歸元性,何愁方便門。
諸人要會歸元性麼? 露柱将來作木杓,旁人不肯任從伊。
要會方便門麼?木杓将來作露柱,撐天拄地也相宜。
且道不落方便門一句作麼生道?三十年後莫教錯舉。
”寶峰惟照禅師洪州寶峰闡提惟照禅師,簡州李氏子。
幼超邁而惡俗,一日授書至“性相近也,習相遠也”,遽曰:“凡聖本一體,以習故差别。
我知之矣。
”即趨成都師鹿苑清泰。
年十九,剃染登具。
泰令聽起信于大慈,師辄歸卧。
泰诘之,師曰:“既稱正信大乘,豈言說所能了?”乃虛心遊方,谒芙蓉于大洪。
嘗夜坐閣道,适風雪震薄,聞警盜者傳呼過之,随有所得。
辭去。
大觀中芙蓉嬰難,師自三吳,欲趨沂水,仆夫迷道,師舉杖擊之,忽大悟。
歎曰:“是地非鳌山也邪?”比至沂,芙蓉望而喜曰:“紹隆吾宗,必子數輩矣。
” 因留躬耕湖上,累年智證成就。
出領招提,遷甘露、三祖。
宣和壬寅,诏補圓通,棄去。
複居泐潭。
上堂: “古佛道,我初成正覺,親見大地衆生悉皆成正覺。
後來又道,深固幽遠,無人能到。
因沒見識漢,好龍頭蛇尾。
”便下座。
上堂:“過去諸佛已入槃了也。
汝等諸人,不應追念。
未來諸佛未出于世,汝等諸人,不要妄想。
正當今日,你是何人?參!”上堂:“伯夷隘,柳下惠不恭,君子不由也。
二邊不立,中道不安時作麼生?”拈拄杖曰:“鴛鴦繡出從君看,不把
”複示頌曰: “朝朝日出東方,夜夜月落西戶。
如今大宋官家,盡是金枝玉樹。
” 雲門靈運禅師越州雲門山靈運寶印禅師,上堂:“夜來雲雨散長空,月在森羅萬象中。
萬象靈光無内外,當明一句若為通。
不見僧問大哥和尚雲:“月生雲際時如何?”大哥曰: “三個孩兒抱花鼓,莫來攔我毬門路。
”月生雲際,是明甚麼邊事?三個孩兒抱花鼓,拟思即隔;莫來攔我毬門路,須有出身處始得。
若無出身處,也似黑牛卧死水。
出身一句作麼生道?不勞久立。
”雲頂海鵬禅師懷安軍雲頂海鵬禅師,僧問:“如何是大疑底人?”師曰: “畢缽岩中,面面相觑。
”曰: “如何是不疑底人?”師曰:“如是我聞,須彌粉碎。
”問:“祖意教意,是同是别?”師曰:“達磨逢梁武,摩騰遇漢明。
” 乾明機聰禅師複州乾明機聰禅師,僧問:“如何是佛法大意?”師曰:“此問不虛。
”問:“如何是東禅境?”師曰: “定水不曾離舊岸,紅塵争敢入波來。
” 梁山岩禅師法嗣梁山善冀禅師鼎州梁山善冀禅師,僧問:“撥塵見佛時如何?”師曰:“莫眼華。
”問:“和尚幾時成佛?”師曰: “且莫壓良為賤。
”曰:“為甚麼不肯承當?”師曰:“好事不如無。
”師頌魯祖面壁曰:“魯祖三昧最省力,才見僧來便面壁。
若是知心達道人,不在揚眉便相悉。
” 道吾诠禅師法嗣天平契愚禅師相州天平山契愚禅師,僧問:“師唱誰家曲? 宗風嗣阿誰?”師曰:“杖鼓兩頭打。
”問: “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師曰:“鎮州蘿蔔。
”石含茶居士問:“法無動搖時如何?”師曰:“你從潞府來?”士曰: “一步也不曾蓦。
”師曰:“因甚得到這裡?”士曰:“和尚睡語作麼?”師曰:“放你二十棒。
”官人問: “無鄰可隔,為甚麼不相見?”師曰:“怨阿誰?”師廊下行次,見僧,以拄杖示之。
僧便近前接,師便打。
青原下十一世投子青禅師法嗣芙蓉道楷禅師東京天甯芙蓉道楷禅師,沂州崔氏子。
自幼學辟谷,隐伊陽山。
後遊京師,籍名術台寺,試法華得度。
谒投子于海會,乃問:“佛祖言句,如家常茶飯。
離此之外,别有為人處也無?”子曰: “汝道寰中天子敕,還假堯舜禹湯也無?”師欲進語,子以拂子師口曰: “汝發意來,早有三十棒也。
”師即開悟,再拜便行。
子曰:“且來!阇黎。
”師不顧,子曰:“汝到不疑之地邪?”師即以手掩耳。
後作典座,子曰: “廚務勾當不易。
”師曰:“不敢。
”子曰:“煮粥邪?蒸飯邪?”師曰: “人工淘米著火,行者煮粥蒸飯。
”子曰: “汝作甚麼?”師曰:“和尚慈悲,放他閑去。
”一日侍投子遊菜園,子度拄杖與師,師接得便随行。
子曰: “理合恁麼?”師曰:“與和尚提鞋挈杖,也不為分外。
”子曰:“有同行在。
”師曰:“那一人不受教?” 子休去。
至晚問師:“早來說話未盡。
”師曰:“請和尚舉。
”子曰:“卯生日,戌生月。
”師即點燈來。
子曰: “汝上來下去,總不徒然。
”師曰:“在和尚左右,理合如此。
”子曰: “奴兒婢子,誰家屋裡無?”師曰: “和尚年尊,阙他不可。
”子曰:“得恁麼殷勤!”師曰:“報恩有分。
” 住後,僧問:“胡家曲子不堕五音,韻出青霄,請師吹唱。
”師曰:“木雞啼夜半,鐵鳳叫天明。
”曰:“恁麼則一句曲含千古韻,滿堂雲水盡知音。
”師曰:“無舌童兒能繼和。
”曰:“作家宗師,人天眼目。
”師曰:“禁取兩片皮。
”問:“夜半正明,天曉不露。
如何是不露底事?”師曰:“滿船空載月,漁父宿蘆花。
”問:“如何是曹洞家風?”師曰:“繩床風雨爛,方丈草來侵。
” 問:“如何是直截根源?”師曰:“足下已生草,舉步落危坡。
”上堂: “晝入祇陀之苑,皓月當天。
夜登靈鹫之山,太陽溢目。
烏鴉似雪,孤雁成群。
鐵狗吠而淩霄,泥牛鬥而入海。
正當恁麼時,十方共聚,彼我何分?古佛場中,祖師門下,大家出一隻手,接待往來知識。
諸仁者,且道成得個甚麼事?”良久曰: “剩栽無影樹,留與後人看。
”上堂:“才升此座,已涉塵勞。
更乃凝眸,自彰瑕玷。
别傳一句,勾賊破家。
不失本宗,狐狸戀窟。
所以真如凡聖,皆是夢言。
佛及衆生,并為增語。
到這裡回光返照,撒手承當。
未免寒蟬抱枯木,泣盡不回頭。
”上堂:“喚作一句,已是埋沒宗風。
曲為今時,通途消耗。
所以借功明位,用在體處。
借位明功,體在用處。
若也體用雙明,如門扇兩開,不得向兩扇上著意。
不見新豐老子道,峰巒秀異,鶴不停機。
靈木迢然,鳳無依倚。
直得功成不處,電火難追。
拟議之間,長途萬裡。
”上堂: “臘月三十日已前即不問,臘月三十日事作麼生? 諸仁者到這裡,佛也為你不得,法也為你不得,祖師也為你不得,天下老和尚也為你不得,山僧也為你不得,閻羅老子也為你不得。
直須盡卻今時去,若也盡卻今時,佛也不奈他何,法也不奈他何,祖師也不奈他何,天下老和尚也不奈他何,山僧也不奈他何,閻羅老子也不奈他何。
諸人且道,如何是盡卻今時底道理?還會麼? 明年更有新條在,惱亂春風卒未休。
”問:“如何是道?”師曰:“無角泥牛奔夜欄。
”上堂:“鐘鼓喧喧報未聞,一聲驚起夢中人。
圓常靜應無餘事,誰道觀音别有門。
”良久曰:“還會麼?休問補陀岩上客,莺聲啼斷海山雲。
”上堂,拈拄杖曰: “這裡薦得,盡是諸佛建立邊事。
直饒東湧西沒,卷舒自在,也未夢見七佛已前消息。
須知有一人,不從人得,不受教诏,不落階級。
若識此人,一生參學事畢。
” 蓦召大衆曰:“更若凝眸,不勞相見。
”上堂,良久曰:“青山常運步,石女夜生兒。
”便下座。
上堂:“假言唱道,落在今時。
設使無舌人解語,無腳人能行,要且未能與那一人相應。
還會麼?龍吟徒側耳,虎嘯謾沉吟。
”問:“如何是兼帶之語?”師曰: “妙用全施該世界,木人閑步火中來。
”曰:“如何是和尚家風?”師曰: “衆人皆見。
”曰:“未審見個甚麼?” 師曰:“東壁打西壁。
”大觀初,開封尹李孝壽奏師“道行卓冠叢林,宜有褒顯。
”即賜紫方袍,号定照禅師。
内臣持敕命至,師謝恩竟,乃陳己志:“出家時嘗有重誓,不為利名,專誠學道,用資九族。
苟渝願心,當棄身命。
父母以此聽許。
今若不守本志,竊冒寵光,則佛法、親盟背矣。
”于是修表具辭。
複降旨京尹堅俾受之。
師确守不回,以拒命坐罪。
奉旨下棘寺,與從輕。
寺吏聞有司,欲徒淄州。
有司曰有疾,與免刑。
及吏問之,師曰:“無疾。
”曰:“何有灸瘢邪?” 師曰:“昔者疾,今日愈。
”吏令思之。
師曰: “已悉厚意,但妄非所安。
”乃恬然就刑而行,從之者如歸市。
及抵淄川,僦居,學者愈親。
明年冬,敕令自便。
庵于芙蓉湖心,道俗川湊。
示衆曰:“夫出家者為厭塵勞,求脫生死。
休心息念,斷絕攀緣,故名出家。
豈可以等閑利養,埋沒平生。
直須兩頭撒開,中間放下。
遇聲遇色,如石上栽花。
見利見名,似眼中著屑。
況從無始以來,不是不曾經曆,又不是不知次第。
不過翻頭作尾,止于如此。
何須苦苦貪戀。
如今不歇,更待何時?所以先聖教人,秖要盡卻今時。
能盡今時,更有何事。
若得心中無事,佛祖猶是冤家。
一切世事,自然冷淡,方始那邊相應。
你不見隐山至死不肯見人,趙州至死不肯告人,匾擔拾橡栗為食,大梅以荷葉為衣,紙衣道者祇披紙,玄泰上座祇著布。
石霜置枯木堂與人坐卧,祇要死了你心。
投子使人辦米,同煮共餐,要得省取你事。
且從上諸聖,有如此榜樣,若無長處,如何甘得? 諸仁者,若也于斯,體究的不虧人。
若也不肯承當,向後深恐費力。
山僧行業無取,忝主山門,豈可坐費常住,頓忘先聖付囑。
今者辄古人,為住持體例,與諸人議定,更不下山,不赴齋,不發化主。
唯将本院莊課一歲所得,均作三百六十分,日取一分用之,更不随人添減。
可以備飯則作飯,作飯不足則作粥,作粥不足則作米湯。
新到相見,茶湯而已,更不煎點,唯置一茶堂,自去取用,務要省緣,專一辦道。
又況活計具足,風景不疏。
華解笑,鳥解啼,木馬長鳴,石牛善走。
天外之青山寡色,耳畔之鳴泉無聲。
嶺上猿啼,露濕中宵之月。
林間鶴唳,風回清曉之松。
春風起時,枯木龍吟,秋葉凋而寒林華散。
玉階鋪苔藓之紋,人面帶煙霞之色。
音塵寂爾,消息宛然。
一味蕭條,無可趣向。
山僧今日向諸人面前,說家門已是不著便,豈可更去升堂入室,拈槌豎拂,東喝西棒,張眉努目,如痫病發相似。
不唯屈沈上座,況亦辜負先聖。
你不見達磨西來少室山下,面壁九年。
二祖至于立雪斷臂,可謂受盡艱辛。
然而達磨不曾措了一詞,二祖不曾問著一句。
還喚達磨作不為人,得麼?二祖做不求師,得麼?山僧每至說著古聖做處,便覺無地容身,慚愧後人軟弱,又況百味珍羞,遞相供養。
道我四事具足,方可發心。
祇恐做手腳不疊,便是隔生隔世去也。
時光似箭,深為可惜。
雖然如是,更在他人從長相度,山僧也強教你不得。
諸仁者還見古人偈麼? 山田脫粟飯,野菜淡黃,吃則從君吃,不吃任東西。
伏惟同道,各自努力。
珍重!”政和七年冬,賜額曰華嚴禅寺。
八年五月十四日,索筆書偈,付侍僧曰: “吾年七十六,世緣今已足。
生不愛天堂,死不怕地獄。
撒手橫身三界外,騰騰任運何拘束。
”移時乃逝。
大洪報恩禅師随州大洪山報恩禅師,衛之黎陽劉氏子,世皆碩儒。
師未冠舉方略,擢上第。
後厭塵境,請于朝,乞謝簪绂為僧。
上從其請,遂遊心祖道。
至投子未久,即悟心要。
子曰:“汝再來人也。
宜自護持。
” 辭谒諸名宿,皆蒙印可。
丞相韓公缜請開法于西京少林。
未幾,大洪革律為禅,诏師居之。
上堂: “五五二十五。
案山雷,主山雨。
明眼衲僧,莫教錯舉。
”僧問:“九鼎澄波即不問,為祥為瑞事如何?”師曰: “古今不墜。
”曰:“這個且拈放一邊,向上還有事也無?”師曰:“太無厭生。
”曰:“作家宗師。
”師曰: “也不消得。
”上堂:“如斯話會,誰是知音?直饒向一句下,,千眼頓開,端的有幾個是迷逢達磨! 諸人要識達磨祖師麼?”乃舉手作掜勢,曰:“達磨鼻孔在少林手裡,若放開去,也從教此土西天,說黃道黑,欺胡謾漢。
若不放過,不消一掜。
有人要與祖師作主,便請出來與少林相見,還有麼?” 良久,曰“果然。
” 上堂,拈起拄杖曰:“昔日德山臨濟,信手拈來,便能坐斷十方,壁立千仞。
直得冰河焰起,枯木花芳。
諸人若也善能橫擔豎夯,遍問諸方;苟或不然,少林倒行此令去也。
”擊禅床一下。
僧問: “一箭一群即不問,一箭一個事如何?”師曰:“中也。
”曰:“還端的也無?”師曰:“同聲相應,同氣相求。
”曰:“恁麼則石鞏猶在。
” 師曰:“非但一個兩個。
”曰:“好事不如無。
”師曰:“穿卻了也。
”問: “三玄三要即不問,五位君臣事若何?” 師曰:“非公境界。
”曰:“恁麼則石人拊掌,木女呵呵。
”師曰:“杓蔔聽虛聲,熟睡饒谵語。
”曰: “若不上來伸此問,焉能得見少林機?”師曰:“放過即不可。
”随後便打。
上堂,橫按拄杖曰: “便與麼休去,巳落二三。
更若忉忉,終成異見。
既到這裡,又不可弓折箭盡去也。
且衲僧家遠則能照,近則能明。
” 乃拈起拄杖曰:“穿卻德山鼻孔,換卻臨濟眼睛,掀翻大海,撥轉虛空,且道三千裡外,誰是知音?于斯明得,大似杲日照天。
苟或未明,不免雲騰緻雨。
”卓一下。
問:“祖師西來,九年面壁,最後一句,請師舉唱。
”師曰: “面黑眼睛白。
”師嘗設百問,以問學者。
其略曰:“假使百千劫。
所作業不忘,為甚麼一稱南無佛,罪滅河沙劫?”又作此相,曰:“森羅萬象,總在其中。
具眼禅人,試請甄别。
”上堂,拈拄杖曰:“看!看! 大地雪漫漫,春來特地寒。
靈峰與少室,料掉不相幹。
休論佛意祖意,謾謂言端語端,鐵牛放去無蹤迹,明月蘆花君自看。
”卓拄杖,下座。
師素與無盡居士張公商英友善,無盡嘗以書問三教大要。
曰: “清涼疏第三卷,西域邪見,不出四見,此方儒道,亦不出此四見。
如莊老計自然為因,能生萬物,即是邪因。
易曰:太極生兩儀,太極為因,亦是邪因。
若謂一陰一陽之謂道,能生萬物,亦是邪因。
若計一為虛無,則是無因。
今疑老子自然與西天外道自然不同。
何以言之? 老子曰: 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無欲則常,有徼則已,入其道矣。
謂之邪因,豈有說乎?易曰: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不測之謂神。
神也者,妙萬物而為言,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今乃破陰陽變易之道為邪因,撥去不測之神,豈有說乎?望紙後批示,以斷疑網故也。
”師答曰: “西域外道宗多途,要其會歸,不出有無四見而已。
謂有見、無見、亦有亦無見、非有非無見也。
蓋不即一心為道,則道非我有,故名外道。
不即諸法是心,則法随見異,故名邪見。
如謂之有,有則有無。
如謂之無,無則無有。
有無則有見競生,無有則無見斯起。
若亦有亦無見,非有非無見,亦猶是也。
夫不能離諸見,則無以明自心。
無以明自心,則不能知正道矣。
故經雲,言詞所說法,小智妄分别。
不能了自心,雲何知正道。
又曰,有見即為垢,此則未為見。
遠離于諸見,如是乃見佛。
以此論之,邪正異途,正由見悟殊緻故也。
故清涼以莊老計道法自然,能生萬物。
易謂太極生兩儀,一陰一陽之謂道。
以自然太極為因,一陰一陽為道,能生萬物,則是邪因。
計一為虛無,則是無因。
嘗試論之,夫三界唯心,萬緣一緻,心生故法生,心滅故法滅。
推而廣之,彌綸萬有而非有,統而會之,究竟寂滅而非無。
非無亦非非無,非有亦非非有。
四執既亡,百非斯遣。
則自然因緣,皆為戲論,虛無真實,俱是假名矣。
至若謂太極陰陽,能生萬物。
常無常有,斯為衆妙之門。
陰陽不測,是謂無方之神。
雖聖人設教,示悟多方。
然既異一心,甯非四見。
何以明之? 蓋虛無為道,道則是無。
若自然,若太極,若一陰一陽為道,道則是有。
常無常有,則是亦無亦有。
陰陽不測,則是非有非無。
先儒或謂妙萬物謂之神,則非物,物物則亦是無。
故西天諸大論師,皆以心外有法為外道,萬法唯心為正宗。
蓋以心為宗,則諸見自亡。
言雖或異,未足以為異也。
心外有法,則諸見競生。
言雖或同,未足以為同也。
雖然,儒道聖人,固非不知之,乃存而不論耳。
良以未即明指一心,為萬法之宗,雖或言之,猶不論也。
如西天外道,皆大權菩薩示化之所施為。
橫生諸見,曲盡異端,以明佛法是為正道。
此其所以為聖人之道,順逆皆宗,非思議之所能知矣。
故古人有言,緣昔真宗未至,孔子且以系心;今知理有所歸,不應猶執權教。
然知權之為權,未必知權也。
知權之為實,斯知權矣。
是亦周孔老莊設教立言之本意,一大事因緣之所成始、所成終也。
然則三教一心,同途異轍。
究竟道宗,本無言說。
非維摩大士,孰能知此意也?” 洞山雲禅師沂州洞山雲禅師,上堂:“秋風卷地,夜雨翻空。
可中别有清涼,個裡更無熱惱。
是誰活計,到者方知。
才落見聞,即居途路。
且道到家後如何?任運獨行無伴侶,不居正位不居偏。
”福應文禅師長安福應文禅師,上堂:“明明百草頭,明明祖師意,直下便承當。
錯認弓為矢,惺惺底築著磕著,懵懂底和泥合水。
龜毛拂逼塞虛空,兔角杖撐天拄地。
日射珊瑚林,知心能幾幾。
”擊禅床下座。
龍蟠昙廣禅師滁州龍蟠聖壽昙廣禅師,僧問:“師唱誰家曲?宗風嗣阿誰?” 師曰: “楊廣山頭雲霭霭,月華庵畔柏青青。
”曰:“恁麼則投子嫡嗣,大陽親孫也。
”師曰:“未跨鐵牛,棒如雨點。
”曰:“今日已知端的。
”師曰: “一任敲磚打瓦。
” 青原下十二世芙蓉楷禅師法嗣丹霞子淳禅師鄧州丹霞子淳禅師,劍州賈氏子。
弱冠為僧,徹證于芙蓉之室。
上堂: “乾坤之内,宇宙之間,中有一寶,秘在形山。
肇法師恁麼道,祇解指蹤話迹,且不能拈示于人。
丹霞今日擘開宇宙,打破形山,為諸人拈出。
具眼者辨取。
”以拄杖卓一下,曰:“還見麼?鹭鸶立雪非同色,明月蘆花不似他。
” 上堂,舉德山示衆曰:“我宗無語句,實無一法與人。
德山恁麼說話,可謂是祇知入草求人,不覺通身泥水。
子細觀來,祇具一隻眼。
若是丹霞則不然,我宗有語句,金刀剪不開。
深深玄妙旨,玉女夜懷胎。
”上堂: “亭亭日午猶虧半,寂寂三更尚未圓。
六戶不曾知暖意,往來常在月明前。
” 上堂: “寶月流輝,澄潭布影。
水無蘸月之意,月無分照之心。
水月兩忘,方可稱斷。
所以道,升天底事直須揚卻,十成底事直須去卻。
擲地金聲,不須回顧。
若能如是,始解向異類中行。
諸人到這裡,還相委悉麼?”良久曰: “常行不舉人間步,披毛戴角混塵泥。
”僧問:“牛頭未見四祖時如何?” 師曰:“金菊乍開蜂競采。
”曰: “見後如何?”師曰:“苗枯華謝了無依。
”宣和己亥春,示寂。
塔全身于洪山之南。
淨因法成禅師東京淨因枯木法成禅師,嘉興崇德人也。
上堂:“燈籠忽爾笑咍咍,如何露柱亦懷胎。
天明生得白頭女,至今遊蕩不歸來。
這冤家,好歸來,黃花與翠竹,早晚為誰栽。
”上堂:“知有佛祖向上事,方有說話分。
諸禅德且道,那個是佛祖向上事?有個人家兒子,六根不具,七識不全,是大闡提無佛種性。
逢佛殺佛,逢祖殺祖。
天堂收不得,地獄攝無門。
大衆還識此人麼?”良久曰: “對面不仙陀,睡多饒寐語。
”上堂:“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
但了歸元性,何愁方便門。
諸人要會歸元性麼? 露柱将來作木杓,旁人不肯任從伊。
要會方便門麼?木杓将來作露柱,撐天拄地也相宜。
且道不落方便門一句作麼生道?三十年後莫教錯舉。
”寶峰惟照禅師洪州寶峰闡提惟照禅師,簡州李氏子。
幼超邁而惡俗,一日授書至“性相近也,習相遠也”,遽曰:“凡聖本一體,以習故差别。
我知之矣。
”即趨成都師鹿苑清泰。
年十九,剃染登具。
泰令聽起信于大慈,師辄歸卧。
泰诘之,師曰:“既稱正信大乘,豈言說所能了?”乃虛心遊方,谒芙蓉于大洪。
嘗夜坐閣道,适風雪震薄,聞警盜者傳呼過之,随有所得。
辭去。
大觀中芙蓉嬰難,師自三吳,欲趨沂水,仆夫迷道,師舉杖擊之,忽大悟。
歎曰:“是地非鳌山也邪?”比至沂,芙蓉望而喜曰:“紹隆吾宗,必子數輩矣。
” 因留躬耕湖上,累年智證成就。
出領招提,遷甘露、三祖。
宣和壬寅,诏補圓通,棄去。
複居泐潭。
上堂: “古佛道,我初成正覺,親見大地衆生悉皆成正覺。
後來又道,深固幽遠,無人能到。
因沒見識漢,好龍頭蛇尾。
”便下座。
上堂:“過去諸佛已入槃了也。
汝等諸人,不應追念。
未來諸佛未出于世,汝等諸人,不要妄想。
正當今日,你是何人?參!”上堂:“伯夷隘,柳下惠不恭,君子不由也。
二邊不立,中道不安時作麼生?”拈拄杖曰:“鴛鴦繡出從君看,不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