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三

關燈
如何是尺五頭巾?”師曰:“圓中取不得。

    ”因鼓山舉威音王佛師,師乃問:“作麼生是威音王佛師?”山曰: “莫無慚愧好!”師曰:“阇黎恁麼道即得,若約病僧即不然。

    ”山曰: “作麼生是威音王佛師?”師曰:“不坐無貴位。

    ” 問:“靈機未運時如何?”師曰:“夜半放白牛。

    ”問:“如何是一句?” 師曰:“不道。

    ”曰:“為甚麼不道?”師曰:“少時輩。

    ”問:“久負不逢時如何?”師曰:“饒你雄信解拈鎗,比逐秦王較百步。

    ”曰: “正當恁麼時如何?”師曰:“将軍不上便橋,金牙徒勞拈筈。

    ”問:“如何是直指?”師曰:“珠中有水君不信,拟向天邊問太陽。

    ”冬至上堂,僧問:“如何是冬來意?”師曰:“京師出大黃。

    ”問:“和尚百年後向甚麼處去?”師曰: “背抵芒叢,四腳指天。

    ”師臨遷化,有偈示衆曰:“我路碧空外,白雲無處閑。

    世有無根樹,黃葉風送還。

    ”偈終而逝,塔于本山。

     青林師虔禅師青林師虔禅師,初參洞山,山問:“近離甚處。

    ”師曰:“武陵。

    ”曰:“武陵法道何似此間?”師曰: “胡地冬抽筍。

    ”山曰:“别甑炊香飯供養此人。

    ”師拂袖便出。

    山曰:“此子向後,走殺天下人在。

    ” 師在洞山栽松次,有劉翁者求偈。

    師作偈曰:“長長三尺餘,郁郁覆青草。

    不知何代人,得見此松老。

    ” 劉得偈呈洞山,山謂曰:“此是第三代洞山主人。

    ”師辭洞山,山曰:“子向甚麼處去?”師曰:“金輪不隐的,遍界絕紅塵。

    ” 山曰:“善自保任!”師珍重而出。

    洞山門送,謂師曰:“恁麼去一句作麼生道?”師曰: “步步踏紅塵,通身無影像。

    ”山良久,師曰:“老和尚何不速道!”山曰: “子得恁麼性急?”師曰:“某甲罪過。

    ”便禮辭。

     師至山南府青锉山住庵。

    經十年,忽記洞山遺言,乃曰:“當利群蒙,豈拘小節邪?” 遂往随州,衆請住青林,後遷洞山。

    凡有新到,先令般柴三轉,然後參堂。

     有一僧不肯,問師曰:“三轉内即不問,三轉外如何?” 師曰:“鐵輪天子寰中旨。

    ”僧無對。

    師便打,趁出。

    僧問:“昔年病苦,又中毒藥,請師醫。

    ”師曰:“金錍撥破腦,頂上灌醍醐。

    ”曰:“恁麼則謝師醫。

    ”師便打。

    上堂: “祖師門下,鳥道玄微。

    功窮皆轉,不究難明。

     汝等諸人,直須離心意識參,出凡聖路學,方可保任。

    若不如是,非吾子息。

    ”問:“久負不逢時如何?”師曰: “古皇尺一寸。

    ”問:“請師答話。

    ”師曰:“修羅掌于日月。

    ”上堂: “祖師宗旨,今日施行。

     法令已彰,複有何事?”僧問:“正法眼藏,祖祖相傳,未審和尚傳付何人?”師曰:“靈苗生有地,大悟不存師。

    ”問: “如何是道?”師曰:“回頭尋遠澗。

    ”曰:“如何是道中人?”師曰:“擁雪首揚眉。

    ”問:“千差路别,如何頓曉?” 師曰:“足下背骊珠,空怨長天月。

    ”問:“學人徑往時如何?”師曰:“死蛇當大路,勸子莫當頭。

    ”曰: “當頭者如何?”師曰:“喪子命根。

    ”曰:“不當頭者如何?”師曰: “亦無回避處。

    ”曰:“正當恁麼時如何?”師曰: “失卻也。

    ”曰:“向甚麼處去?”師曰:“莫深無覓處。

    ”曰:“和尚也須堤防始得。

    ”師拊掌曰:“一等是個毒氣。

    ” 白水本仁禅師高安白水本仁禅師,因設先洞山忌齋,僧問:“供養先師,先師還來也無?”師曰: “更下一分供養著。

    ”上堂:“老僧尋常不欲向聲前色後,鼓弄人家男女。

     何故?且聲不是聲,色不是色。

    ”僧問: “如何是聲不是聲?”師曰:“喚作色得麼?”曰:“如何是色不是色?”師曰:“喚作聲得麼?”僧作禮。

    師曰: “且道為汝說,答汝話,若向這裡會得,有個入處。

    ”上堂:“眼裡著沙不得,耳裡著水不得。

    ”僧問: “如何是眼裡著沙不得?”師曰:“應真無比。

    ”曰:“如何是耳裡著水不得?”師曰:“白淨無垢。

    ”問: “文殊與普賢,萬法悉同源。

    文殊普賢即不問,如何是同源底法?”師曰: “卻問取文殊普賢。

    ”曰:“如何是文殊普賢?”師曰: “一釣便上。

    ”師謂鏡清曰:“時寒道者清。

    ”曰:“不敢。

    ”師曰:“還有卧單也無?”曰:“設有,亦無展底工夫。

    ”師曰:“直饒道者滴水冰生,亦不幹他事。

    ”曰: “滴水冰生,事不相涉。

    ”師曰:“是。

    ”曰: “此人意作麼生?”師曰:“此人不落意。

    ”曰:“不落意,此人!”師曰: “高山頂上,無可與道者啖啄。

    ” 長生然和尚問:“如何是西來意?”師曰:“還見庭前杉樧樹否?”曰: “恁麼則和尚今日,因學人緻得是非。

    ”師曰:“多口座主。

    ”然去後,師方知是雪峰禅客。

    乃曰:“盜法之人,終不成器。

    ” ﹝然住後,衆緣不備,果符師記。

    因僧問:“從上宗乘,如何舉唱?”然雲: “不可為阇黎一人,荒卻長生山也。

    ”玄沙聞雲: “然師兄佛法即大行,受記之緣亦就。

    ﹞僧問:“如何是不遷義?”師曰: “落花随流水,明月上孤岑。

    ”師将順世,焚香白衆曰: “香煙絕處是吾槃時也。

    ”言訖跏趺而坐,息随煙滅。

     白馬遁儒禅師洛京白馬遁儒禅師,僧問:“如何是衲僧本分事?”師曰: “十道不通風,啞子傳來信。

    ”曰: “傳甚麼信?”師乃合掌頂戴。

    問:“如何是密室中人?”師曰:“才生不可得,不貴未生時。

    ”曰: “是個甚麼不貴未生時?”師曰:“是汝阿爺。

    ”問:“三千裡外向白馬,及乎到來為甚麼不見?”師曰:“是汝不見,不幹老僧事。

    ”曰:“請和尚指示。

    ”師曰:“指即沒交涉。

    ” 問:“如何是學人本分事?”師曰:“昨夜三更月正午。

    ”問: “如何是法身向上事?”師曰:“井底蝦蟆吞卻月。

    ”﹝僧問黃龍:“如何是井底蝦蟆吞卻月?”龍曰:“不柰何。

    ”曰: “恁麼則吞卻去也。

    ”龍曰:“任吞。

    ”曰:“吞後如何?”龍曰:“好蝦蟆。

    ”﹞問:“如何是學人急切處?”師曰: “俊鳥猶嫌鈍,瞥然早已遲。

    ”問:“如何是西來意?”師曰:“點額猢狲探月波。

    ” 龍牙居遁禅師潭州龍牙山居遁證空禅師,撫州人也。

    因參翠微,乃問: “學人自到和尚法席一個餘月,不蒙一法示誨,意在于何?”微曰:“嫌甚麼?”師又問洞山,山曰:“争怪得老僧?”﹝法眼别雲:“祖師來也。

    ”雲居齊雲: “此三人尊宿,還有親疏也無?若有,那個親?若無親疏,眼在甚麼處?” ﹞師又問翠微:“如何是祖師意?”微曰: “與我将禅闆來。

    ”師遂過禅闆,微接得便打。

    師曰:“打即任打,要且無祖師意。

    ”又問臨濟:“如何是祖師意?”濟曰: “與我将蒲團來。

    ”師乃過蒲團,濟接得便打。

    師曰:“打即任打,要且無祖師意。

    ”後有僧問:“和尚行腳時,問二尊宿祖師意,未審二尊宿明也未?”師曰:“明即明也,要且無祖師意。

    ”﹝東禅齊雲: “衆中道,佛法即有,祇是無祖師意。

    若恁麼會,有何交涉;别作麼生會無祖師意底道理?” ﹞師複舉德山頭落底語,因自省過,遂止洞山,随衆參請。

    一日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山曰:“待洞水逆流,即向汝道。

    ”師始悟厥旨,服勤八稔。

     湖南馬氏請住龍牙。

    上堂:“夫參玄人,須透過祖佛始得。

    新豐和尚道,祖佛言教似生冤家,始有參學分。

     若透不得,即被祖佛謾去。

    ”僧問:“祖佛還有謾人之心也無?”師曰: “汝道江湖還有礙人之心也無?”乃曰: “江湖雖無礙人之心,為時人過不得。

    江湖成礙人去,不得道江湖不礙人。

     祖佛雖無謾人之心,為時人透不得。

    祖佛成謾人去,不得道祖佛不謾人。

    若透得祖佛過,此人過卻祖佛。

    若也如是,始體得佛祖意,方與向上人同。

    如未透得,但學佛學祖,則萬劫無有出期。

    ”僧曰:“如何得不被祖佛謾去?”師曰:“道者直須自悟去始得。

    ”問:“十二時中如何著力?”師曰:“如無手人欲行拳,始得。

    ”問:“終日區區,如何頓息?”師曰:“如孝子喪卻父母,始得。

    ”﹝東禅齊雲:“如喪父母,何有閑暇,恁麼會還息得人疑情麼? 除此外且作麼生會龍牙意。

    ”﹞問:“如何是道?”師曰:“無異人心是。

    ” 乃曰:“若人體得道無異人心,始是道人。

     若是言說,則沒交涉。

    道者,汝知行底道人否? 十二時中,除卻著衣吃飯,無絲發異于人心,無诳人心,此個始是道人。

    若道我得我會,則沒交涉,大不容易。

    ”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師曰: “待石烏龜解語,即向汝道。

    ”曰:“石烏龜語也。

    ”師曰:“向汝道甚麼!”問:“古人得個甚麼,便休去?”師曰:“如賊入空室。

    ”問: “無邊身菩薩,為甚麼不見如來頂相?”師曰:“汝道如來還有頂相麼?” 問:“大庾嶺頭提不起時如何?”師曰:“六祖為甚麼将得去?”問:“二鼠侵藤時如何?”師曰:“須有隐身處始得。

    ”曰:“如何是隐身處?”師曰:“還見侬家麼?”問:“維摩掌擎世界,未審維摩向甚麼處立?”師曰:“道者,汝道維摩掌擎世界?”問: “知有底人,為甚麼卻有生死?”師曰:“恰似道者未悟時。

    ”問:“如何是西來意?”師曰:“此一問最苦。

    ” ﹝報慈雲:“此一間最好。

    ”﹞問:“祖意教意,是同是别?”師曰:“祖師在後來。

    ”問:“如何是無事沙門?”師曰: “若是沙門,不得無事。

    ”曰:“為甚麼不得無事?”師曰:“覓一個也難得。

    ”問: “蟾蜍無反照之功,玉兔無伴月之意時如何?”師曰:“道者,堯舜之君猶有化在。

    ”問:“如何得此身安去?”師曰:“不被别身謾始得。

    ”﹝法眼别雲: “誰惱亂汝?”﹞報慈嶼贊師真曰:“日出連山,月圓當戶。

    不是無身,不欲全露。

    ”師一日在帳中坐,僧問: “不是無身,不欲全露,請師全露。

    ”師撥開帳子曰:“還見麼?”曰: “不見。

    ”師曰:“不将眼來?”﹝報慈嶼聞雲: “龍牙祇道得一半。

    ”法眼别雲:“飽叢林。

    ”﹞師将順寂,有大星隕于方丈前。

     華嚴休靜禅師京兆華嚴寺休靜禅師,在洛浦作維那時,一日白槌普請曰: “上間般柴,下間鋤地。

    ”第一座問: “聖僧作甚麼?”師曰:“當堂不正坐,不赴兩頭機。

    ”師問洞山:“學人無個理路,未免情識運為。

    ”山曰: “汝還見有理路也無?”師曰:“見無理路。

    ”山曰:“甚處得情識來?” 師曰:“學人實問。

    ”山曰:“恁麼則直須向萬裡無寸草處去。

    ”師曰:“萬裡無寸草處,還許某甲去也無?”山曰:“直須恁麼去。

    ” 師般柴次,洞山把住曰:“狹路相逢時如何?”師曰:“反側!反側!”山曰:“汝記吾言,向南住有一千人,向北住止三百而已。

    ” 初住福州東山之華嚴,衆滿一千。

    未幾,屬後唐莊宗徵入辇下,大闡玄風,其徒果止三百。

    莊宗問:“祖意教意,是同是别?”師曰:“探盡龍宮藏,衆義不能诠。

    ”問:“大悟底人為甚麼卻迷?”師曰: “破鏡不重照,落花難上枝。

    ”問:“大軍設天王齋求勝,賊軍亦設天王齋求勝。

    未審天王赴阿誰願?”師曰: “天垂雨露,不揀榮枯。

    ”莊宗請入内齋,見大師大德總看經,唯師與徒衆不看經。

    帝問:“師為甚麼不看經?”師曰:“道泰不傳天子令,時清休唱太平歌。

    ”帝曰:“師一人即得,徒衆為甚麼也不看經?”師曰: “師子窟中無異獸,象王行處絕狐蹤。

    ”帝曰:“大師大德為甚麼總看經?”師曰:“水母元無眼,求食須賴蝦。

    ”帝曰: “既是後生,為甚麼卻稱長老?”師曰:“三歲國家龍鳳子,百年殿下老朝臣。

    ”師後遊河朔,于平陽示滅。

     荼毗獲舍利,建四浮圖:一晉州,一房州,一終南山逍遙園,一華嚴寺。

    谥寶智禅師、無為之塔。

     九峰普滿禅師瑞州九峰普滿禅師,僧問:“如何是不遷義?”師曰:“東生明月,西落金烏。

    ”曰:“非師不委。

    ”師曰: “理當則行。

    ”僧禮拜,師便打。

    僧曰:“仁義道中,禮拜何咎?”師曰:“來處不明,須行嚴令。

    ”問: “眼不到色塵時如何?”師指香台曰:“面前是甚麼?”曰:“請師子細。

    ” 師曰:“不妨遭人檢點。

    ”問: “人人盡道請益,未審師還拯濟也無?”師曰:“汝道巨嶽還乏寸土麼?”曰:“四海參尋,當為何事?”師曰: “演若迷頭心自狂。

    ”曰:“還有不狂者也無?”師曰:“有。

    ”曰:“如何是不狂者?”師曰:“突曉途中眼不開。

    ”問僧:“近離甚麼?”曰:“閩中。

    ”師曰:“遠涉不易。

    ”曰:“不難,動步便到。

    ”師曰:“有不動步者麼?”曰:“有。

    ”師曰: “争得到此間?”僧無對。

    師以拄杖趁下。

    問:“對境心不動時如何?”師曰:“汝無大人力。

    ”曰: “如何是大人力?”師曰:“對境心不動。

    ”曰:“适來為甚麼道無大人力?”師曰:“在舍祇言為客易,臨川方覺取魚難。

    ”問:“如何是道?”師曰:“見通車馬。

    ”曰:“如何是道中人?”師便打。

    僧作禮,師便喝。

    問: “十二時中如何合道?”師曰:“與心合道。

    ”曰:“畢竟如何?”師曰: “土上加泥猶自可,離波求水實堪悲。

    ”問:“如何是不壞身?”師曰:“正是。

    ”曰:“學人不會,請師直指。

    ”師曰: “适來曲多少?”問:“古人道,真因妄立,從妄顯真,是否?”師曰:“是。

    ”曰:“如何是真?”師曰:“不雜食。

    ”曰:“如何是妄?”師曰:“起倒攀緣。

    ”曰: “去此二途,如何合得圓常?”師曰:“不敬功德天,誰嫌黑暗女?”問: “九峰一路,今古鹹知。

     向上宗乘,請師提唱。

    ”師豎起拂子。

    僧曰:“大衆側聆,願垂方便。

    ”師曰:“清波不睹魚龍現,迅浪風高下底鈎。

    ” 曰:“若不久參,那知今日?”師曰:“人生無定止,像沒鏡中圓。

    ”問: “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師曰: “更問阿誰?”曰:“恁麼則學人全體是也。

    ”師曰:“須彌頂上戴須彌。

    ”北院通禅師益州北院通禅師,初參夾山,問曰: “目前無法,意在目前,不是目前法,非耳目之所到,豈不是和尚語?”山曰:“是。

    ”師乃掀倒禅床,叉手而立。

    山起來打一拄杖,師便下去。

    ﹝法眼雲:“是他掀倒禅床,何不便去?須待他打一棒了去,意在甚麼處?”﹞次參洞山,山上堂曰:“坐斷主人公,不落第二見。

    ”師出衆曰: “須知有一人不合伴。

    ”山曰:“猶是第二見。

    ”師便掀倒禅床。

    山曰: “老兄作麼生?”師曰: “待某甲舌頭爛,即向和尚道。

    ”後辭洞山拟入嶺,山曰:“善為!飛猿嶺峻好看!”師良久,山召:“通阇黎!”師應諾。

    山曰: “何不入嶺去?”師因有省,更不入嶺。

    住後,上堂:“諸上座有甚麼事,出來論量取。

    若上上根機,不假如斯。

     若是中下之流,直須鏟削門頭戶底,教索索地,莫教入泥水。

    第一速須省事,直須無心去。

     學得千般萬般,祇成知解,與衲僧門下有甚麼交涉?”僧問:“直須無心學時如何?”師曰:“不管系。

    ”問:“如何是佛?” 師曰:“峭壁本無苔,灑墨圖斑駁。

    ”問:“二龍争珠,誰是得者?”師曰: “得者失。

    ”曰:“不得者如何?” 師曰:“還我珠來。

    ”問:“如何是清淨法身?”師曰:“無點污。

    ”問: “轉不得時如何?”師曰:“功不到。

    ”問: “如何是大富貴底人?”師曰:“如輪王寶藏。

    ”曰:“如何是赤窮底人?” 師曰:“如酒店腰帶。

    ”問: “水灑不著時如何?”師曰:“乾剝剝地。

    ”問:“一槌便成時如何?”師曰:“不是偶然。

    ”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師曰: “壁上盡枯松,遊蜂競采蕊。

    ”滅後谥證真禅師。

     洞山道全禅師洞山道全禅師,問先洞山:“如何是出離之要?”山曰:“阇黎足下煙生。

    ”師當下契悟,更不他遊。

    雲居進語曰:“終不孤負和尚足下煙生。

    ”山曰:“步步玄者,即是功到。

    ” 暨洞山圓寂,衆請踵迹住持。

     僧問:“佛入王宮,豈不是大聖再來?”師曰:“護明不下生。

    ”曰:“争柰六年苦行何?”師曰:“幻人呈幻事。

    ”曰:“非幻者如何?”師曰:“王宮覓不得。

    ”問:“清淨行者不入槃,破戒比丘不入地獄時如何?”師曰: “度盡無遺影,還他越槃。

    ”問:“極目千裡,是甚麼風範?”師曰:“是阇黎風範。

    ”曰: “未審和尚風範如何?”師曰:“不布婆娑眼。

    ” 京兆蚬子和尚京兆府蚬子和尚,不知何許人也。

    事迹頗異,居無定所。

     自印心于洞山,混俗閩川,不畜道具,不循律儀。

    冬夏唯披一衲,逐日沿江岸采掇蝦蚬,以充其腹。

    暮即宿東山白馬廟紙錢中。

     居民目為蚬子和尚。

    華嚴靜禅師聞之,欲決真假,先潛入紙錢中。

    深夜師歸,嚴把住曰:“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師遽答曰:“神前酒台盤。

    ”嚴放手曰:“不虛與我同根生。

    ”嚴後赴莊宗诏入長安,師亦先至。

    每日歌唱自拍,或乃佯狂泥雪,去來俱無蹤迹,厥後不知所終。

     幽栖道幽禅師台州幽栖道幽禅師,鏡清問:“如何是少父?”師曰:“無标的。

    ”曰:“無标的以為少父邪?”師曰:“有甚麼過?”曰:“祇如少父作麼生?”師曰:“道者是甚麼心行?”問: “如何是佛?”師曰:“汝不信是衆生。

    ” 曰:“學人大信。

    ”師曰:“若作勝解,即受群邪。

    ”問:“如何是道?”師曰:“但有路可上,更高人也行。

    ”曰: “如何是道中人?”師曰:“解驅雲裡信。

    ”師一日齋時,入堂白槌曰: “白大衆。

    ”衆舉頭,師曰:“且吃飯。

    ”師将示滅,僧問:“和尚百年後向甚麼處去?”師曰:“迢然!迢然!”言訖坐亡。

     越州乾峰和尚越州乾峰和尚,上堂:“法身有三種病,二種光,須是一一透得,始解歸家穩坐,須知更有向上一竅在。

    ”雲門出,問:“庵内人為甚麼不知庵外事?”師呵呵大笑。

    門曰:“猶是學人疑處。

    ”師曰: “子是甚麼心行?”門曰:“也要和尚相委。

    ”師曰:“直須與麼始解穩坐。

    ”門應“喏喏”。

    上堂: “舉一不得舉二,放過一著,落在第二。

    ”雲門出衆曰:“昨日有人從天台來,卻往徑山去。

    ”師曰:“典座來日不得普請。

    ”便下座。

     問僧:“甚處來?”曰:“天台。

    ”師曰:“見說石橋作兩段,是否?”曰: “和尚甚處得這消息來?”師曰:“将謂華頂峰前客,元平田莊裡人。

    ”問:“如何得出三界去?”師曰: “喚院主來,趁出這僧著。

    ”師問: “衆僧輪回六趣,具甚麼眼?”衆無對。

    僧問:“如何是超佛越祖之談?” 師曰:“老僧問!”曰:“和尚問則且置。

    ” 師曰:“老僧問尚不柰何,說甚麼超佛越祖之談?”問:“十方薄伽梵,一路槃門。

    未審路頭在甚麼處?”師以拄杖畫雲:“在這裡。

    ”﹝僧後請益雲門,門拈起扇子雲:“扇子跳上三十三天,築著帝釋鼻孔,東海鯉打一棒,雨似盆傾。

     會麼?” ﹞吉州禾山和尚吉州禾山和尚,僧問:“學人欲伸一問,師還答否?”師曰: “禾山答汝了也。

    ”問:“如何是西來意?” 師曰:“禾山大頂。

    ”問:“如何和尚家風?”師曰:“滿目青山起白雲。

    ” 曰:“或遇客來,如何祇待?”師曰:“滿盤無味醍醐果。

    ”問:“無言童子居何國土?”師曰:“當軒木馬嘶風切。

    ” 天童鹹啟禅師明州天童鹹啟禅師,問伏龍:“甚處來?”曰:“伏龍來。

    ” 師曰:“還伏得龍麼?”曰:“不曾伏這畜生。

    ” 師曰:“且坐吃茶。

    ”簡大德問:“學人卓卓上來,請師的的。

    ”師曰:“我這裡一屙便了,有甚麼卓卓的的?” 曰:“和尚恁麼答話,更買草鞋行腳好!”師曰:“近前來。

    ”簡近前,師曰: “祇如老僧恁麼答,過在甚麼處?”簡無對。

    師便打。

    問:“如何是本來無物?”師曰:“石潤元含玉,礦異自生金。

    ”問: “如何是真常流注?”師曰:“涓滴無移。

    ”寶蓋山和尚潭州寶蓋山和尚,僧問:“一間無漏舍,合是何人居?”師曰: “無名不挂體。

    ”曰:“還有位也無?” 師曰:“不處。

    ”問:“如何是寶蓋?”師曰:“不從人天得。

    ”曰:“如何是寶蓋中人?”師曰:“不與時人知。

    ”曰: “佛來時如何?”師曰:“覓他路不得。

    ”問:“世界壞時,此物何處去?” 師曰:“千聖尋不得。

    ”曰: “時人如何歸向?”師曰:“直須似他去。

    ”曰:“還有的當也無?”師曰: “不立标則。

    ”問:“不居正位底人,如何行履?” 師曰:“紅焰叢中駿馬嘶。

    ”欽山文邃禅師澧州欽山文邃禅師,福州人也。

     少依杭州大慈山寰中禅師受業,時嚴頭、雪峰在衆,睹師吐論,知是法器,相率遊方。

    二大士各承德山印記,師雖屢激揚,而終然凝滞。

    一日,問德山曰:“天皇也恁麼道,龍潭也恁麼道,未審和尚作麼生道?”山曰:“汝試舉天皇龍潭道底看。

    ”師拟進語,山便打。

    師被打歸延壽堂,曰:“是則是,打我太煞。

    ”岩頭曰:“汝恁麼道,他後不得道見德山來。

    ”﹝法眼别雲: “是則是錯打我。

    ”﹞後于洞山言下發解,乃為之嗣。

    年二十七,止于欽山,對大衆前自省過,舉參洞山時語。

    山問: “甚麼處來?”師曰:“大慈來。

    ”曰:“還見大慈麼?”師曰:“見。

    ”曰:“色前見,色後見?”師曰:“非色前後見。

    ”洞山默置。

    師乃曰:“離師太早,不盡師意。

    ”﹝法眼雲:“不盡師意,不易承嗣得他”。

    ﹞僧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師曰: “梁公曲尺,志公剪刀。

    ”問:“一切諸佛及諸佛法,皆從此經出,如何是此經?”師曰:“常轉。

    ”曰: “未審經中說甚麼?”師曰:“有疑請問。

    ”問:“如何是和尚家風?”師曰:“錦繡銀香囊,風吹滿路香。

    ” 岩頭聞,令僧去雲:“傳語十八子,好好事潘郎。

    ”有僧寫師真呈,師曰:“還似我也無?”僧無對。

    師自代曰: “衆僧看取。

    ”德山侍者來參,才禮拜,師把住曰:“還甘欽山與麼也無?”者曰: “某甲卻悔久住德山,今日無言可對。

    ”師乃放手曰:“一任祇對。

    ”者撥開胸曰:“且聽某通氣一上。

    ”師曰: “德山門下即得,這裡一點用不著。

    ”者曰:“久聞欽山不通人情。

    ”師曰: “累他德山眼目。

    參堂去。

    ”師與岩頭、雪峰坐次,洞山行茶來,師乃閉眼。

    洞曰:“甚麼處去來?”曰: “入定來。

    ”洞曰:“定本無門,從何而入?”師入浴院,見僧踏水輪。

     僧下問訊,師曰:“幸自辘辘地轉,何須恁麼?”曰:“不恁麼又争得?”師曰:“若不恁麼,欽山眼堪作甚麼?” 曰:“作麼生是師眼?”師以手作撥眉勢,曰:“和尚又何得恁麼?”師曰: “是我恁麼,你便不恁麼,你便不恁麼。

    ” 僧無對。

    師曰:“索戰無功,一場氣悶。

    ”良久,乃問曰:“會麼?”曰: “不會。

    ”師曰:“欽山為汝擔取一半。

    ”師與岩頭、雪峰過江西,到一茶店吃茶次,師曰:“不會轉身通氣者,不得茶吃。

    ”頭曰:“若恁麼我定不得茶吃。

    ”峰曰:“某甲亦然。

    ”師曰:“這兩個老漢話頭也不識?”頭曰:“甚處去也?”師曰:“布袋裡老鴉雖活如死。

    ” 頭退後曰:“看!看!”師曰:“公且置,存公作麼生?”峰以手畫一圓相,師曰:“不得不問。

    ”頭呵呵曰: “太遠生。

    ”師曰:“有口不得茶吃者多。

    ”巨良禅客參,禮拜了便問: “一镞破三關時如何?”師曰: “放出關中主看。

    ”良曰:“恁麼則知過必改。

    ”師曰:“更待何時?”良曰:“好隻箭,放不著所在。

    ”便出去。

    師曰: “且來,阇黎。

    ”良回首,師下禅床擒住曰:“一镞破三關即且置,試為欽山發箭看。

    ”良拟議,師打七棒曰: “且聽個亂統漢疑三十年。

    ”有僧舉似同安察,安曰:“良公雖解發箭,要且未中的。

    ”僧便問: “未審如何得中的去?”安曰:“關中主是甚麼人?”僧回舉似師,師曰: “良公若解恁麼,也免得欽山口。

     然唯如此,同安不是好心,亦須看始得。

    ”僧參,師豎起拳曰:“開即成掌,五指參差:如今為拳,必無高下。

     汝道欽山還通商量也無?”僧近前,卻豎起拳。

    師曰:“你恁麼祇是個無開合漢。

    ”曰:“未審和尚如何接人?”師曰: “我若接人,共汝一般去也。

    ”曰:“特來參師,也須吐露個消息。

    ”師曰:“汝若特來,我須吐露。

    ”曰: “便請。

    ”師便打,僧無語。

    師曰:“守株待兔,枉用心神。

    ”上堂,橫按拄杖,顧視大衆曰:“有麼有麼? 如無,欽山唱菩薩蠻去也,啰啰哩哩。

    ”便下座。

    師與道士論義。

    士立義曰: “粗言及細語,皆歸第一義。

    ” 師曰:“道士是佛家奴。

    ”士曰:“太粗生!”師曰:“第一義何在?”士無語。

     九峰通玄禅師瑞州九峰通玄禅師,郢州程氏子。

    初參德山,後于洞山言下有省。

    住後,僧問: “自心他心,得相見否?”師曰:“自己尚不見,他人何可觀。

    ”問:“罪福之性,如何了達,得無同異?”師曰:“絺绤不禦寒。

    ” 青原下六世曹山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