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三

關燈
皆喪。

    ”曰:“不逢者如何?” 師曰:“亦須頭落。

    ”曰:“逢者皆喪則固是,不逢者為甚麼頭落?”師曰: “不見道能盡一切。

    ”曰:“盡後如何?”師曰:“方知有此劍。

    ”問:“于相何真?”師曰:“即相即真。

    ”曰:“當何顯示?”師豎起拂子。

    問: “幻本何真?”師曰:“幻本元真。

    ”﹝法眼别雲:“幻本不真。

    ”﹞曰: “當幻何顯?”師曰:“即幻即顯。

    ”﹝法眼别雲:“幻即無當。

    ” ﹞曰:“恁麼則始終不離于幻也。

    ”師曰:“覓幻相不可得。

    ”問:“即心即佛即不問,如何是非心非佛?”師曰:“兔角不用無,牛角不用有。

    ”問:“如何是常在底人?”師曰:“恰遇曹山暫出。

    ”曰: “如何是常不在底人?”師曰:“難得。

    ”僧問:“清稅孤貧,乞師赈濟。

    ” 師召稅阇黎,稅應諾。

    師曰: “清原白家酒三盞,吃了猶道未沾唇。

    ”﹝玄覺雲:“甚麼處是與他酒吃?”﹞問:“拟豈不是類?”師曰:“直是不拟亦是類。

    ”曰:“如何是異?” 師曰:“莫不識痛癢好!”鏡清問:“清虛之理,畢竟無身時如何?”師曰: “理即如此,事作麼生?”曰: “如理如事。

    ”師曰:“謾曹山一人即得,争柰諸聖眼何!”曰:“若無諸聖眼,争鑒得個不恁麼?”師曰: “官不容針,私通車馬。

    ”雲門問:“不改易底人來,師還接否?”師曰: “曹山無恁麼閑工夫。

    ”問: “人人盡有弟子在塵中,師還有否?”師曰:“過手來。

    ”其僧過手,師點曰:“一二三四五六足。

    ”問:“魯祖面壁,用表何事?” 師以手掩耳。

    問:“承古有言,未有一人倒地,不因地而起。

    如何是倒?” 師曰:“肯即是。

    ”曰: “如何是起?”師曰:“起也。

    ”問:“子歸就父,為甚麼父全不顧?”師曰:“理合如何。

    ”曰:“父子之恩何在?”師曰: “始成父子之恩。

    ”曰:“如何是父子之恩?”師曰:“刀斧斫不開。

    ”問: “靈衣不挂時如何?”師曰: “曹山孝滿。

    ”曰:“孝滿後如何?”師曰:“曹山好颠酒!”問:“教中道,大海不宿死屍,如何是大海?”師曰: “包含萬有者。

    ”曰:“既是包含萬有,為甚麼不宿死屍?”師曰:“絕氣息者不著。

    ”曰:“既是包含萬有,為甚麼絕氣息者不著?”師曰:“萬有非其功,絕氣息者有其德。

    ”曰:“向上還有事也無?”師曰:“道有道無即得,争柰龍王桉劍何!”問:“具何知解,善能問難?”師曰: “不呈句。

    ”曰:“問難個甚麼?”師曰:“刀斧斫不入。

    ” 曰:“恁麼問難,還有不肯者麼?”師曰:“有。

    ”曰:“是誰?”師曰:“曹山。

    ”問:“世間甚麼物最貴?”師曰: “死貓兒頭最貴。

    ”曰:“為甚麼死貓兒頭最貴?”師曰:“無人著價。

    ”問:“無言如何顯?”師曰: “莫向這裡顯。

    ”曰:“甚麼處顯?”師曰:“昨夜床頭失卻三文錢。

    ”問:“日未出時如何。

    ”師曰:“曹山也曾恁麼來。

    ”曰:“出後如何?”師曰:“猶較曹山半月程。

    ”問僧:“作甚麼?”曰: “掃地。

    ”師曰:“佛前掃,佛後掃?”曰: “前後一時掃。

    ”師曰:“與曹山過靸鞋來。

    ”僧問:“抱璞投師,請師雕琢。

    ”師曰:“不雕琢。

    ”曰:“為甚麼不雕琢?”師曰:“須知曹山好手。

    ”問:“如何是曹山眷屬?” 師曰:“白發連頭戴,頂上一枝花。

    ”問: “古德道,盡大地唯有此人,未審是甚麼人?”師曰:“不可有第二月也。

    ” 曰:“如何是第二月?”師曰: “也要老兄定當。

    ”曰:“作麼生是第一月?”師曰:“險。

    ”師問德上座: “菩薩在定,聞香象渡河,出甚麼經?”曰: “出槃經。

    ”師曰:“定前聞,定後聞?”曰:“和尚流也。

    ”師曰:“道也太煞道,祇道得一半。

    ”曰:“和尚如何?” 師曰:“灘下接取。

    ”問:“學人十二時中,如何保任?”師曰:“如經蠱毒之鄉,水也不得沾著一滴。

    ”問: “如何是法身主?”師曰:“謂秦無人。

    ”曰:“這個莫便是否?”師曰:“斬。

    ”問:“親何道伴,即得常聞于未聞。

    ” 師曰:“同共一被蓋。

    ”曰:“此猶是和尚得聞,如何是常聞于未聞?”師曰:“不同于木石。

    ”曰: “何者在先,何者在後?”師曰:“不見道常聞于未聞。

    ”問:“國内按劍者是誰?”師曰:“曹山。

    ”﹝法燈别雲:“汝不是恁麼人。

    ”﹞曰: “拟殺何人?”師曰:“一切總殺。

    ”曰:“忽逢本生父母又作麼生?”師曰:“揀甚麼!”曰:“争柰自己何!”師曰:“誰柰我何!”曰:“何不自殺?”師曰:“無下手處。

    ”問:“一牛飲水,五馬不嘶時如何?”師曰: “曹山解忌口。

    ”問:“常在生死海中沉沒者,是甚麼人?”師曰:“第二月。

    ”曰:“還求出也無?”師曰:“也求出,祇是無路。

    ”曰:“未審甚麼人接得伊?”師曰:“擔鐵枷者。

    ” 問:“雪覆千山,為甚麼孤峰不白?”師曰: “須知有異中異。

    ”曰:“如何是異中異?”師曰:“不堕諸山色。

    ”紙衣道者來參,師問:“莫是紙衣道者否?”者曰: “不敢。

    ”師曰:“如何是紙衣下事?”者曰:“一裘才挂體,萬法悉皆如。

    ”師曰:“如何是紙衣下用?” 者近前應諾,便立脫。

    師曰:“汝祇解恁麼去,何不解恁麼來?”者忽開眼,問曰:“一靈真性,不假胞胎時如何?” 師曰:“未是妙。

    ”者曰:“如何是妙?”師曰:“不借借。

    ”者珍重便化。

    師示頌曰: “覺性圓明無相身,莫将知見妄疏親。

    念異便于玄體昧,心差不與道為鄰。

     情分萬法沈前境,識鑒多端喪本空。

     如何句中全曉會,了然無事昔時人。

    ”問強上座曰:“佛真法身,猶若虛空,應物現形,如水中月。

     作麼生說個應底道理?”曰:“如驢觑井。

    ”師曰:“道則太煞道,祇道得八成。

    ”曰:“和尚又如何?”師曰:“如井觑驢。

    ”僧舉: “藥山問僧:“年多少?”曰:“七十二。

    ”山曰:“是七十二那!”曰: “是。

    ”山便打。

    此意如何?”師曰: “前箭猶似可,後箭射人深。

    ”曰:“如何免得此棒?”師曰:“王敕既行,諸侯避道。

    ”問:“如何是佛法大意?”師曰:“填溝塞壑。

    ”問:“如何是師子?”師曰:“衆獸近不得。

    ”曰: “如何是師子兒?”師曰:“能吞父母者。

    ” 曰:“既是衆獸近不得,為甚麼卻被兒吞?”師曰:“豈不見道,子若哮吼,祖父俱盡。

    ”曰:“盡後如何?” 師曰:“全身歸父。

    ”曰:“未審祖盡時父歸何所?”師曰:“所亦盡。

    ” 曰:“前來為甚麼道全身歸父?”師曰:“譬如王子,能成一國之事。

    ”又曰:“阇黎,此事不得孤滞,直須枯木上更撒些子華。

    ”雲門問: “如何是沙門行?”師曰:“吃常住苗稼者是。

    ”曰:“便恁麼去時如何?” 師曰:“你還畜得麼?”曰:“畜得。

    ”師曰: “你作麼生畜?”曰:“著衣吃飯有甚麼難?”師曰:“何不道披毛戴角?” 門便禮拜。

    陸亘大夫問南泉:“姓甚麼?”泉曰:“姓王。

    ”曰:“王還有眷屬也無?”泉曰:“四臣不昧。

    ”曰: “王居何位?”泉曰:“玉殿苔生。

    ”後僧舉問師:“玉殿苔生,意旨如何?”師曰:“不居正位。

    ”曰:“八方來朝時如何?”師曰:“他不受禮。

    ”曰: “何用來朝?”師曰:“違則斬。

    ”曰:“違是臣分上,未審君意如何?” 師曰:“樞密不得旨。

    ”曰: “恁麼則燮理之功,全歸臣相也。

    ”師曰:“你還知君意麼?”曰:“外方不敢論量。

    ”師曰:“如是!如是!”問:“才有是非,紛然失心時如何?”師曰:“斬。

    ”僧問香嚴:“如何是道?” 嚴曰:“枯木裡龍吟。

    ”曰:“如何是道中人?”嚴曰: “髑髅裡眼睛。

    ”﹝玄吵别雲:“龍藏枯木。

    ”﹞僧不領,乃問石霜:“如何是枯木裡龍吟?”霜曰:“猶帶喜在。

    ”曰:“如何是髑髅裡眼睛?”霜曰:“猶帶識在。

    ”又不領,乃問師:“如何是枯木裡龍吟?”師曰:“血脈不斷。

    ”曰: “如何是髑髅裡眼睛?”師曰:“乾不盡。

    ”曰:“未審還有得聞者麼?” 師曰:“盡大地未有一人不聞。

    ”曰: “未審枯木裡龍吟是何章句?”師曰:“不知是何章句,聞者皆喪。

    ”遂示偈曰:“枯木龍吟真見道,髑髅無識眼初明。

     喜識盡時消息盡,當人那辨濁中清。

    ”問:“朗月當空時如何?”師曰:“猶是階下漢。

    ”曰:“請師接上階。

    ”師曰:“月落後來相見。

    ”師尋常應機,曾無軌轍。

    于天複辛夏夜,問知事曰:“今日是幾何日月?”曰: “六月十五。

    ”師曰:“曹山平生行腳到處,祇管九十日為一夏。

    明日辰時行腳去。

    ”及時,焚香宴坐而化。

    閱世六十二,臘三十七。

    葬全身于山之西阿,谥元證禅師,塔曰福圓。

    雲居道膺禅師洪州雲居道膺禅師,幽州玉田王氏子。

    童丱出家于範陽延壽寺。

     二十五成大僧。

     其師令習聲聞,篇聚非其好,棄之。

    遊方至翠微問道,會有僧自豫章來,盛稱洞山法席,師遂造焉。

    山問:“甚處來?”師曰:“翠微來。

    ”山曰:“翠微有何言句示徒?”師曰: “翠微供養羅漢。

    某甲問:“供養羅漢,羅漢還來否?”微曰:“你每日個甚麼?”山曰:“實有此語否?”師曰:“有。

    ”山曰:“不虛參見作家來!”山問: “汝名甚麼?”師曰:“道膺。

    ”山曰:“向上更道。

    ”師曰:“向上即不名道膺。

    ”山曰: “與老僧祇對道吾底語一般。

    ”師問:“如何是祖師意?”山曰:“阇黎,他後有把茅蓋頭。

    忽有人問,如何祇對?”師曰: “道膺罪過。

    ”山謂師曰:“吾聞思大和尚生倭國作王,是否?”師曰: “若是思大,佛亦不作。

    ”山然之。

    山問師: “甚處去來?”師曰:“蹋山來。

    ”山曰:“那個堪住?”師曰:“那個山不堪住?”山曰: “恁麼則國内總被阇黎占卻。

    ”師曰:“不然。

    ”山曰:“恁麼則子得個入路。

    ”師曰:“無路。

    ”山曰:“若無路,争得與老僧相見?”師曰: “若有路,即與和尚隔山﹝山或作生﹞去也。

    ”山乃曰:“此子已後,千人萬人把不住去在。

    ” 師随洞山渡水次,山問:“水深多少?”師曰:“不濕。

    ”山曰:“粗人。

    ”師曰:“請師道。

    ”山曰:“不乾。

    ”南泉問僧:“講甚麼經?” 曰:“彌勒下生經。

    ”泉曰:“彌勒幾時下生?”曰:“見在天宮,當來下生。

    ”泉曰:“天上無彌勒,地下無彌勒。

    ”師問洞山:“天上無彌勒,地下無彌勒,未審誰與安名?”山被問直得禅床震動,乃曰: “膺阇黎,吾在雲岩曾問老人,直得火爐震動,今日被子一問,直得通身汗流。

    ”師後結庵于三峰,經旬不赴堂。

    山問:“子近日何不赴齋?”師曰:“每日自有天神送食。

    ”山曰:“我将謂汝是個人,猶作這個見解在? 汝晚間來。

    ”師晚至,山召:“膺庵主。

    ”師應諾。

    山曰:“不思善,不思惡,是甚麼?” 師回庵,寂然宴坐,天神自此竟尋不見。

    如是三日乃絕。

    山問師:“作甚麼?”師曰:“合醬。

    ”山曰:“用多少鹽?”師曰:“旋入。

    ”山曰: “作何滋味?”師曰:“得。

    ”山問:“大闡提人作五逆罪,孝養何在?” 師曰:“始成孝養。

    ” 自爾洞山許為室中領袖。

    初止三峰,其化未廣。

    後開法雲居,四衆臻萃。

    上堂,舉先師道: “地獄未是苦,向此衣線下不明大事,卻是最苦。

    ”師曰:“汝等既在這個行流,十分去九,不較多也更著些子精彩。

     便是上座不屆平生行腳,不孤負叢林。

    古人道,欲得保任此事,須向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方有些子氣息。

     汝若大事未辦,且須履踐玄途。

    ”上堂:“得者不輕微,明者不賤用,識者不咨嗟,解者無厭惡。

    從天降下則貧窮,從地湧出則貴。

    門裡出身易,身裡出門難。

    動則埋身千丈,不動則當處生苗。

    一言迥脫,獨拔當時。

     言語不要多,多則無用處。

    ”僧問:“如何是從天降下則貧窮?”師曰: “不貴得。

    ”曰: “如何是從地湧出則富貴?”師曰:“無中忽有。

    ”劉禹端公問:“雨從何來?”師曰:“從端公問處來。

    ”公歡喜贊歎。

    師卻問公: “雨從何來?”公無語。

    ﹝有老宿代雲:“适來道甚麼?”歸宗柔别雲: “謝和尚再三。

    ”﹞問:“如何是沙門所重?”師曰:“心識不到處。

    ”問:“佛與祖還有階級否?”師曰:“俱在階級。

    ”問: “如何是西來意?”師曰:“古路不逢人。

    ”問: “如何是一法?”師曰:“如何是萬法?”曰:“未審如何領會。

    ”師曰: “一法是你本心,萬法是你本性,且道心與性,是一是二?”僧禮拜,師示頌曰:“一法諸法宗,萬法一法通。

    唯心與唯性,不說異兼同。

    ”問:“如何是口訣。

    ”師曰:“近前來。

    ”僧近前,師擲拂子曰:“會麼?”曰: “不會。

    ”師曰:“趁雀兒也不會。

    ”僧問: “有人衣繡鏽入來見和尚,後為甚寸絲不挂?”師曰:“直得琉璃殿上行,撲倒也須粉碎。

    ”問: “馬祖出八十四人善知識,未審和尚出多少人?”師展手示之。

    問:“如何是向上人行履處?”師曰:“天下太平。

    ”問: “遊子歸家時如何?”師曰:“且喜歸來。

    ”曰:“将何奉獻?”師曰:“朝打三千,暮打八百。

    ”問:“如何是諸佛師?”師喝曰:“這田庫兒。

    ”僧禮拜。

    師曰:“你作麼生會?”僧喝曰:“這老和尚!”師曰:“元來不會。

    ”僧作舞出去。

    師曰:“沿台盤乞兒。

    ”師曾令侍者送褲與一住庵道者。

    道者曰:“自有娘生褲。

    ”竟不受。

    師再令侍者問:“娘未生時著個甚麼?”道者無語。

    後遷化有舍利,持似于師。

    師曰: “直饒得八斛四鬥,不如當時下得一轉語好。

    ”師在洞山作務,誤鏟殺蚯蚓。

     山曰:“這個!”師曰:“他不死。

    ”山曰: “二祖往邺都,又作麼生?”師不對。

    後有僧問:“和尚在洞山鏟殺蚯蚓因緣,和尚豈不是無語?”師曰: “當時有語,祇是無人證明。

    ”問:“山河大地從何而有?”師曰:“從妄想有。

    ”曰:“與某甲想出一铤金得麼?”師便休去。

     僧不肯。

    師問雪峰:“門外雪消也未?”曰:“一片也無,消個甚麼?”師曰:“消也。

    ”僧問: “一時包裹時如何?”師曰:“旋風千匝。

    ”上堂:“如人将三貫錢買個獵狗,祇解尋得有蹤迹底。

     忽遇羚羊挂角,莫道蹤迹,氣息也無。

    ”僧問:“羚羊挂角時如何?”師曰:“六六三十六。

    ”曰:“挂角後如何?”師曰:“六六三十六。

    ”僧禮拜。

    師曰:“會麼?”曰:“不會。

    ”師曰:“不見道無蹤迹。

    ”其僧舉似趙州,州曰: “雲居師兄猶在。

    ”僧便問:“羚羊挂角時如何?”州曰:“九九八十一。

    ” 曰:“挂角後如何?”州曰:“九九八十一。

    ”曰: “得恁麼難會?”州曰:“有甚麼難會?”曰:“請和尚指示。

    ”州曰: “新羅!新羅!”又問長慶: “羚羊挂角時如何?”慶曰:“草裡漢。

    ”曰:“挂後如何?”慶曰:“亂叫喚。

    ”曰:“畢竟如何?”慶曰:“驢事未去,馬事到來。

    ” 衆僧夜參,侍者持燈來,影在壁上。

    僧見便問:“兩個相似時如何?”師曰: “一個是影。

    ”問: “學人拟欲歸鄉時如何?”師曰:“祇這是。

    ”新羅僧問:“佛陀波利見文殊,為甚卻回去?”師曰: “祇為不将來,所以卻回去。

    ”問:“如何是佛?”師曰:“贊歎不及。

    ” 曰:“莫祇這便是否?”師曰:“不勞贊歎。

    ”問: “教中道是人先世罪業,應堕惡道。

    以今世人輕賤故,此意如何?”師曰:“動則應堕惡道,靜則為人輕賤。

    ”﹝崇壽稠别雲: “心外有法,應堕惡道。

    守住自己,為人輕賤。

    ”﹞問:“香積飯甚麼人得吃?”師曰:“須知得吃底人入口也須抉出。

    ”有僧在房内念經,師隔窗問:“阇黎念者是甚麼經?”僧曰:“維摩經。

    ” 師曰:“不問維摩經,念者是甚麼經?” 其僧從此得入。

    上堂:孤迥迥,峭巍巍。

    ”僧出問曰:“某甲不會。

    ”師曰:“面前案山子也不會?”新羅僧問: “是甚麼得恁麼難道!”師曰:“有甚麼難道?”曰:“便請和尚道。

    ”師曰:“新羅!新羅!”問: “明眼人為甚麼黑如漆?”師曰:“何怪!”荊南節度使成汭入山設供,問曰:“世尊有密語,迦葉不覆藏。

    如何是世尊密語?”師召尚書,書應諾。

    師曰:“會麼?”書曰:“不會。

    ” 師曰:“汝若不會,世尊有密語,汝若會,迦葉不覆藏。

    ”僧問:“才生為甚麼不知有?”師曰:“不同生。

    ”曰:“未生時如何?”師曰:“不曾滅。

    ”曰: “未生時在甚麼處?”師曰:“有處不收。

    ”曰:“甚麼人不受滅?”師曰: “是滅不得者。

    ”上堂: “僧家發言吐氣,須有來由,莫将等閑。

    這裡是甚麼所在,争受容易。

    凡問個事,也須識些子好惡。

     若不識尊卑良賤,不知觸犯,信口亂道,也無利益。

    傍家行腳,到處覓相似語,所以尋常向兄弟道,莫怪不相似,恐同學太多去。

    第一莫将來,将來不相似,言語也須看前頭。

    八十老人入場屋,不是小兒嬉,不是因循事。

     一言參差即千裡萬裡,難為收攝。

    蓋為學處不著力,敲骨打髓,須有來由。

     言語如鉗如夾,如鈎如鎖,須教相續不斷,始得頭頭上具,物物上明。

    豈不是得妙底事。

    一種學大須子細研窮,直須谛當的的無差。

     到這裡有甚麼跣處,有甚麼拟議處,向去底人常須慘悚戢翼始得。

    若是知有底人自解護惜,終不取次。

     十度發言,九度休去。

    為甚麼如此?恐怕無利益。

    體得底人,心如臘月扇子,直得口邊醭出,不是強為,任運如此。

    欲得恁麼事,須是恁麼人。

    既是恁麼人,不愁恁麼事。

    恁麼事即難得。

    ”上堂: “汝等諸人,直饒學得佛邊事,早是錯用心。

     不見古人講得天花落,石點頭,亦不幹自己事,自餘是甚麼閑,拟将有限身心向無限中用,如将方木逗圓孔,多少訛。

    若無恁麼事,饒你攢花蔟錦,亦無用處,未離情識在。

     一切事須向這裡及盡,若有一毫去不盡,即被塵累。

    豈況更多!差之毫牦,過犯山嶽。

     不見古人道,學處不玄,盡是流俗;閨閤中物,舍不得俱為滲漏。

    直須向這裡及取、及去、及來,并盡一切事,始得無過。

     如人頭頭上了,物物上通,祇喚作了事人,終不吃作尊貴。

    将知尊貴一路自别。

    不見道,從門入者非寶,捧上不成龍,知麼?”師為南昌鐘王尊之,願為世世師。

    天複元年秋,示疾。

    明年正月三日,問侍者曰: “今日是幾?”曰:“初三。

    ”師曰:“三十年後,但道祇這是。

    ”乃告寂。

     谥弘覺禅師。

     疏山匡仁禅師撫州疏山匡仁禅師,吉州新淦人。

    投本州元證禅師出家。

    一日,告其師,往東都。

     聽習未經歲月,忽曰:“尋行數墨,語不如默。

    舍己求人,假不如真。

    ”遂造洞山。

    值山早參,出問: “未有之言,請師示誨。

    ”山曰:“不諾無人肯。

    ”師曰:“還可功也無?” 山曰:“你即今還功得麼?”師曰:“功不得即無諱處。

    ” 山他日上堂曰:“欲知此事,直須如枯木生花,方與他合。

    ”師問:“一切處不乖時如何?”山曰:“阇黎,此是功動邊事。

    幸有無功之功,子何不問?”師曰:“無功之功,豈不是那邊人?”山曰: “大有人笑子恁麼問。

    ”師曰:“恁麼則迢然去也。

    ”山曰:“迢然非迢然,非不迢然。

    ”師曰:“如何是迢然?”山曰: “喚作那邊人,即不得。

    ”師曰:“如何是非迢然?”山曰:“無辨處。

    ” 山問師:“空劫無人家,是甚麼人住處?”師曰: “不識。

    ”山曰:“人還有意旨也無?”師曰:“和尚何不問他?”山曰:“現問次。

    ”師曰:“是何意旨?”山不對。

    洎洞山順世,弟子禮終,乃到潭州大沩,值沩示衆。

    曰:“行腳高士,直須向聲色裡睡眠,聲色裡坐卧,始得。

    ”師出問:“如何是不落聲色句?”沩豎起拂子。

    師曰:“此是落聲色句。

    ”沩放下拂子,歸方丈。

    師不契,便辭香嚴。

    嚴曰:“何不且住?”師曰:“某甲與和尚無緣。

    ”嚴曰:“有何因緣,試舉看。

    ”師遂舉前話。

    嚴曰:“某甲有個話。

    ”師曰:“道甚麼?”嚴曰:“言發非聲,色前不物。

    ”師曰:“元來此中有人。

    ” 遂囑香嚴曰:“向後有住處,某甲卻來相見。

    ”乃去。

    沩問嚴曰:“問聲色話底矮阇黎在麼?”嚴曰:“已去也。

    ”沩曰:“曾舉向子麼?”嚴曰:“某甲亦曾對他來。

    ”沩曰:“試舉看。

    ”嚴舉前話,沩曰:“他道甚麼?”嚴曰:“深肯某甲。

    ”沩失笑曰:“我将謂這矮子有長處,元來祇在這裡。

     此子向去,若有個住處,近山無柴燒,近水無水吃。

    ”師聞福州大沩安和尚示衆曰:“有句無句,如藤倚樹。

    ”師特入嶺到彼,值沩泥壁,便問: “承聞和尚道,有句無句,如藤倚樹。

    是否?”沩曰:“是。

    ”師曰:“忽遇樹倒藤枮,句歸何處?” 沩放下泥槃,呵呵大笑,歸方丈。

    師曰:“某甲三千裡賣卻布單,特為此事而來,和尚何得相弄?” 沩喚侍者,取二百錢與這上座去。

    遂囑曰:“向後有獨眼龍為子點破在。

    ”為山次日上堂,師出問:“法身之理,理絕玄微,不奪是非之境,猶是法身邊事。

    如何是法身向上事?”沩舉起拂子。

    師曰:“此猶是法身邊事。

    ”沩曰: “如何是法身向上事?”師奪拂子,摺折擲向地上,便歸衆。

    沩曰:“龍蛇易辨,衲子難瞞。

    ” 後聞婺州明招謙和尚出世,謙眇一目,徑往禮拜。

    招問:“甚處來?”師曰:“閩中來。

    ”招曰:“曾到大沩否?”師曰:“到。

    ”招曰: “有何言句?”師舉前話,招曰:“沩山可謂頭正尾正,祇是不遇知音。

    ” 師亦不省。

    複問: “忽遇樹倒藤枯,句歸何處?”招曰:“卻使沩山笑轉新。

    ”師于言下大悟。

     乃曰:“沩山元來笑裡有刀。

    ”遙望禮拜,悔過。

     招一日問:“虎生七子,那個無尾巴?”師曰:“第七個無尾巴。

    ”香嚴出世,師不爽前約,遂往訪之。

     嚴上堂,僧問:“不求諸聖、不重己靈時如何?”嚴曰:“萬機休罷,千聖不攜。

    ”師在衆作嘔聲,曰:“是何言欤?” 嚴聞便下座。

    曰:“适對此僧語必有不是,緻招師叔如是,未審過在甚麼處?”師曰:“萬機休罷,猶有物在。

     千聖不攜,亦從人得。

    如何無過?”嚴曰:“卻請師叔道。

    ”師曰:“若教某甲道,須還師資禮始得。

    ” 嚴乃禮拜,蹑前問。

    師曰:“何不道肯諾不得全。

    ”嚴曰:“肯又肯個甚麼? 諾又諾于阿誰?”師曰: “肯即肯他千聖,諾即諾于己靈。

    ”嚴曰:“師叔恁麼道,向去倒屙三十年在。

    ”師到夾山,山上堂。

    師問:“承師有言,目前無法,意在目前。

    如何是非目前法?”山曰:“夜月流輝,澄潭無影。

    ”師作掀禅床勢。

    山曰:“阇黎作麼生?”師曰:“目前無法,了不可得。

    ”山曰:“大衆看取,這一員戰将。

    ”師參岩頭,頭見來,乃低頭佯睡。

     師近前而立,頭不顧。

    師拍禅床一下,頭回首曰:“作甚麼?”師曰:“和尚且瞌睡。

    ”拂袖便行。

     頭呵呵大笑曰:“三十年弄馬騎,今日被驢撲。

    ”回谒石霜,﹝機語具石霜章。

    ﹞遂歸故裡,出主藍田。

    信士張霸遷問:“和尚有何言句?”師示偈曰:“吾有一寶琴,寄之在曠野。

    不是不解彈,未遇知音者。

    ”後遷疏山。

    上堂: “病僧鹹通年前,會得法身邊事。

    鹹通年後,會得法身向上事。

    ”雲門出問:“如何是法身邊事?”師曰:“枯樁。

    ” 曰:“如何是法身向上事?”師曰:“非枯樁。

    ”曰:“還許某甲說道理也無?”師曰:“許。

    ”曰:“枯樁豈不是明法身邊事?”師曰:“是。

    ”曰:“非枯樁豈不是明法身向上事?”師曰:“是。

    ”曰: “祇如法身,還該一切也無?”師曰:“法身周遍,豈得不該?”門指淨瓶曰:“祇如淨瓶,還該法身麼?”師曰:“阇黎莫向淨瓶邊覓。

    ” 門便禮拜。

    師問鏡清:“肯諾不得全,子作麼生會?”清曰:“全歸肯諾。

    ” 師曰:“不得全又作麼生?”清曰: “個中無肯路。

    ”師曰:“始惬病僧意。

    ”問僧:“甚處來?”曰:“雪峰來。

    ”師曰: “我已前到時,事事不足,如今足也未?”曰:“如今足也。

    ”師曰:“粥足飯足?”僧無尌。

    ﹝雲門代雲:“粥足飯足。

    ”﹞有僧為師造壽塔畢,白師。

     師曰:“将多少錢與匠人?”曰:“一切在和尚。

    ”師曰: “為将三錢與匠人,為将兩錢與匠人,為将一錢與匠人?若道得,與吾親造塔來。

    ”僧無語。

    後僧舉似大嶺庵閑和尚,﹝即羅山也。

    ﹞嶺曰:“還有人道得麼?” 僧曰:“未有人道得。

    ”嶺曰:“汝歸與疏山道,若将三錢與匠人,和尚此生決定不得塔。

     若将兩錢與匠人,和尚與匠人共出一隻手。

    若将一錢與匠人,累他匠人眉須堕落。

    ”僧回如教而說。

     師具威儀望大嶺作禮,歎曰:“将謂無人,大嶺有古佛放光,射到此間。

    雖然如是,也是臘月蓮花。

    ”大嶺後聞此語,曰: “我恁麼道,早是龜毛長三尺。

    ”僧問:“如何是諸佛師?”師曰:“何不問疏山老漢。

    ”僧無對。

     師常握木蛇,有僧問:“手中是甚麼?”師提起曰:“曹家女。

    ”問:“如何是和尚家風?”師曰:“尺五頭巾。

    ”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