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二

關燈
南嶽下十世汾陽昭禅師法嗣石霜楚圓禅師潭州石霜楚圓慈明禅師,全州李氏子。

    少為書生,年二十二,依湘山隐靜寺出家。

     其母有賢行,使之遊方。

    聞汾陽道望,遂往谒焉。

    陽顧而默器之。

    經二年,未許入室。

     每見必罵诟,或毀诋諸方,及有所訓,皆流俗鄙事。

    一夕訴曰: “自至法席已再夏,不蒙指示,但增世俗塵勞,念歲月飄忽,已事不明,失出家之利。

    ”語未卒,陽熟視,罵曰:“是惡知識,敢裨販我!”怒舉杖逐之。

     師拟伸救,陽掩師口。

     乃大悟曰:“是知臨濟道出常情。

    ”服役七年,辭去,依唐明嵩禅師。

    嵩謂師曰: “楊大年内翰知見高,入道穩實,子不可不見。

    ”師乃往見大年。

    年問曰: “對面不相識,千裡卻同風。

    ”師曰:“近奉山門請。

    ”年曰: “真個脫空。

    ”師曰:“前月離唐明。

    ”年曰:“适來悔相問。

    ”師曰: “作家。

    ”年便喝。

    師曰:“恰是。

    ”年複喝。

     師以手劃一劃。

    年吐舌曰:“真是龍象。

    ”師曰:“是何言欤?”年喚客司: “點茶來,元來是屋裡人。

    ”師曰:“也不消得。

    ”茶罷又問:“如何是上座為人一句?”師曰:“切。

    ”年曰: “與麼,則長裙新婦拖泥走。

    ”師曰: “誰得似内翰?”年曰:“作家!作家!”師曰:“放你二十棒。

    ”年拊膝曰:“這裡是甚麼所在?”師拍掌曰: “也不得放過。

    ”年大笑。

    又問:“記得唐明當時悟底因緣麼?”師曰: “唐明問首山,如何是佛法的的大意?”山曰:“楚王城畔,汝水東流。

    ”年曰:“祇如此語,意旨如何?”師曰: “水上挂燈毬。

    ”年曰: “與麼則孤負古人去也。

    ”師曰:“内翰疑則别參。

    ”年曰:“三腳蝦蟆跳上天。

    ”師曰:“一任跳。

    ”年乃大笑。

     館于齋中,日夕質疑智證,因聞前言往行,恨見之晚。

     朝中見驸馬都尉李公遵勖曰:“近得一道人,真西河師子。

    ”李曰:“我以拘文,不能就谒,柰何!” 年默然,歸語師曰:“李公佛法中人,聞道風遠至,有願見之心,政以法不得與侍從過從。

    ” 師于是黎明谒李公,公閱谒使童子問曰:“道得即與上座相見。

    ”師曰: “今日特來相看。

    ”又令童子曰: “碑文刊白字,當道種青松。

    ”師曰:“不因今日節,餘日定難逢。

    ”童又出曰:“都尉言,與麼則與上座相見去也。

    ”師曰: “腳頭腳底。

    ”公乃出,坐定問曰:“我聞西河有金毛獅子,是否?”師曰:“甚麼處得此消息?”公便喝。

    師曰: “野幹鳴。

    ”公又喝。

    師曰:“恰是。

    ”公大笑。

    師辭,公問:“如何是上座臨行一句?”師曰:“好将息。

    ”公曰:“何異諸方。

    ”師曰:“都尉又作麼生?”公曰:“放上座二十棒。

    ”師曰:“專為流通。

    ”公又喝。

    師曰:“瞎。

    ”公曰:“好去。

    ”師應喏喏。

    自是往來楊李之門,以法為友。

    久之,辭還河東。

    年曰: “有一語寄與唐明,得麼?”師曰:“明月照見夜行人。

    ”年曰:“卻不相當。

    ”師曰:“更深猶自可,午後更愁人。

    ”年曰: “開寶寺前金剛,近日因甚麼汗出?”師曰:“知。

    ”年曰:“上座臨行,豈無為人底句?”師曰:“重疊關山路。

    ”年曰: “與麼則随上座去也。

    ”師噓一聲。

    年曰:“真師子兒,大師子吼。

    ”師曰:“放去又收來。

    ”年曰:“适來失腳踏倒,又得家童扶起。

    ”師曰:“有甚麼了期?”年大笑。

     師還唐明,李公遣兩僧訊師,師于書尾畫雙足,寫來僧名以寄之。

    公作偈曰: “黑毫千裡餘,金椁示雙趺。

    人天渾莫測,珍重赤須胡。

    ” 師以母老,南歸至瑞州,首衆于洞山,時聰禅師居焉。

    先是,汾陽謂師曰: “我遍參雲門兒孫,特以未見聰為恨。

    ” 故師依止三年,乃遊仰山。

    楊大年以書抵宜春太守黃宗旦,使請師出世說法。

     守以南源緻師,師不赴,旋特谒守願行。

    守問其故?對曰:“始為讓,今偶欲之耳。

    ”守大賢之。

     住後,上堂:“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

    ” 乃豎起拄杖曰: “這個是南源拄杖子,阿那個是經?”良久曰:“向下文長,付在來日。

    ”喝一喝,下座,上堂,良久曰: “無為無事人,猶是金鎖難。

    ”喝一喝,下座。

    問:“如何是佛?”師曰: “水出高原。

    ”問:“如何是南源境?”師曰: “黃河九曲,水出昆侖。

    ”曰:“如何是境中人?”師曰:“随流人不顧,斫手望扶桑。

    ”上堂:“雲收霧卷,杲日當空。

     不落明暗,如何通信?”僧問:“山深覓不得時如何?”師曰:“口能招禍。

    ”問:“如何是佛法大意?”師曰: “洞庭湖裡浪滔天。

    ”問:“東湧西沒時如何?”師曰:“尋。

    ”問:“夜靜獨行時如何?”師曰:“三把茆。

    ”問: “寶劍未出匣時如何?”師曰:“響。

    ”曰:“出匣後如何?”師噓一聲。

     問:“鬧中取靜時如何?”師曰:“頭枕布袋。

    ” 問:“牛頭未見四祖時如何?”師曰:“堆堆地。

    ”曰:“見後如何?”師曰:“堆堆地。

    ”問:“一得永得時如何?”師曰:“抱石投河。

    ”問:“仗镆劍,拟取師頭時如何?”師曰:“斬将去。

    ”僧拟議,師便打。

     師住三年,棄去谒神鼎諲禅師。

     鼎,首山高第,望尊一時,衲子非人類精奇,無敢登其門者。

    住山三十年,門弟子氣吞諸方。

     師發長不剪,弊衣楚音,通谒稱法侄,一衆大笑。

    鼎遣童子問:“長老誰之嗣?”師仰視屋曰:“親見汾陽來!” 鼎杖而出,顧見颀然。

    問曰:“汾州有西河師子,是否?”師指其後,絕叫曰:“屋倒矣!” 童子返走,鼎回顧相矍铄。

    師地坐,脫隻履而視之。

    鼎老忘所問,又失師所在。

    師徐起整衣,且行且語曰: “見面不如聞名。

    ”遂去。

    鼎遣人追之不可。

    歎曰:“汾州乃有此兒邪?”師自是名重叢林。

     定林沙門本延有道行,雅為士大夫所信敬。

    鼎見延,稱師知見可興臨濟。

     會道吾虛席,延白郡,請以師主之。

    法令整肅,亡軀為法者集焉。

    上堂:“先寶應曰:“第一句薦得,堪與祖佛為師。

     第二句薦得,堪與人天為師。

    第三句薦得,自救不了。

    ”道吾則不然:第一句薦得,和泥合水。

     第二句薦得,無繩自縛。

    第三句薦得,四棱著地。

    ”所以道,起也海晏河清,行人避路;住也乾坤失色,日月無光。

    汝輩向甚麼處出氣?如今還有出氣者麼?有即出來,對衆出氣看。

    如無,道吾為汝出氣去也。

    ” 乃噓一聲,卓拄杖下座。

     上堂:“道吾打鼓,四大部洲同參。

    拄杖橫也挑括乾坤大地,缽盂覆也蓋卻恒沙世界。

    且問諸人向甚麼處安身立命?若也知得,向北俱盧洲吃粥吃飯。

    若也不知,長連床上吃粥吃飯。

    ” 次住石霜,當解夏,謂衆曰:“昨日作嬰孩,今朝年已老。

    未明三八九,難踏古皇道。

     手铄黃河乾,腳踢須彌倒,浮生夢幻身,人命夕難保。

    天堂并地獄,皆由心所造。

    南山北嶺松,北嶺南山草。

    一雨潤無邊,根苗壯枯槁。

     五湖參學人,但問虛空讨。

    死脫夏天衫,生坡冬月襖。

    分明無事人,特地生煩惱。

    ”喝一喝,下座。

     上堂:“一喝分賓主,照用一時行。

    要會個中意,日午打三更。

    ”遂喝一喝,曰:“且道是賓是主? 還有分得者麼?若也分得,朝打三千,暮打八百。

    若也未能,老僧失利。

    ” 因同道相訪。

    上堂: “飒飒涼風景,同人訪寂寥。

    煮茶山上水,燒鼎洞中樵。

    珍重!”問:“達磨未來時如何?”師曰:“長安夜夜家家月。

    ” 曰:“來後如何?”師曰:“幾處笙歌幾處愁。

    ”問:“一物不将來時如何?”師曰:“槐木成林。

    ”曰: “四山火來時如何?”師曰:“物逐人興。

    ”曰:“步步登高時如何?”師曰:“雲生足下。

    ”問:“古人封白紙,意旨如何?” 師曰:“家貧路富。

    ”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師曰:“三日風,五日雨。

    ”上堂: “夫宗師者,奪貧子之衣珠,究達人之見處。

    若不如是,盡是和泥合水漢。

    ” 良久曰:“路逢劍客須呈劍,不是詩人莫獻詩。

    ” 喝一喝。

    上堂:“我有一言,絕慮忘緣。

    巧說不得,祇要心傳。

    更有一語,無過直舉。

    且作麼生是直舉一句?”良久,以拄杖畫一畫,喝一喝。

    問:“已事未明,以何為驗?”師曰:“玄沙曾見雪峰來。

    ”曰: “意旨如何?”師曰:“一生不出嶺。

    ”問:“祖意教意,是同是别?”師曰:“馬有垂缰之報,犬有驙草之恩。

    ”曰: “與麼則不别也。

    ”師曰:“西天東土。

    ”問:“如何是學人自己?”師曰: “打骨出髓。

    ”上堂:“入水見長人。

    珍重!”上堂:“面西行向東,北鬥正離宮。

    道去何曾去,騎牛卧牧童。

    珍重!”上堂:“春生夏長即不問,你諸人腳跟下一句作麼生道?”良久曰:“華光寺主。

    ”便下座。

    上堂: “藥多病甚,網細魚稠。

    ”便下座。

    示衆,以拄杖擊禅床一下雲:“大衆還會麼?不見道,一擊忘所知,更不假修持。

     諸方達道者,鹹言上上機。

    香嚴恁麼悟去,分明悟得如來禅,祖師禅未夢見在。

     且道祖師禅有甚長處?若向言中取則,誤賺後人,直饒棒下承當,辜負先聖。

    萬法本閑,唯人自鬧。

    所以山僧居福嚴,祇見福嚴境界,晏起早眠。

    有時雲生碧嶂,月落寒潭,音聲鳥飛鳴般若台前,娑羅花香散祝融峰畔。

     把瘦筇,坐磐石,與五湖衲子時話玄微。

     灰頭土面住興化,祇見興化家風,迎來送去,門連城市,車馬骈阗。

    漁唱潇湘,猿啼嶽麓,絲竹歌謠,時時入耳。

    複與四海高人,日談禅道,歲月都忘。

     且道居深山、住城郭,還有優劣也無?試道看!”良久雲:“是處是慈氏,無門無善财。

    ”問:“行腳不逢人時如何?”師曰: “釣絲絞水。

    ”問:“尋枝摘葉即不問,如何是直截根源?”師曰:“楖栗拄杖。

    ”曰:“意旨如何?”師曰:“行即肩挑雲水衲,坐來安在掌中擎。

    ”問:“既是護法善神,為甚麼張弓架箭?”師曰:“禮防君子。

    ”問: “如何是佛?”師曰:“有錢使錢。

    ”上堂:“祖師心印,一印印空,一印印水,一印印泥。

    如今還有印不著者麼? 試向腳跟下,道将一句來。

    設你道得倜傥分明,第一不得行過衲僧門下,且道衲僧有甚麼長處?”良久曰: “人王三寸鐵,遍地是刀鎗。

    ”喝一喝,卓拄杖下座。

     上堂:“天已明,鼓已響。

    聖衆臻,齊合掌,如今還有不合掌者麼?有即尼乾歡喜,無則瞿昙惡發。

     久立,珍重。

    ”問:“磨砻三尺劍,去化不平人。

    師意如何?”師曰:“好去。

    ”僧曰:“點。

    ”師曰:“你看。

    ” 僧拍手一下,歸衆。

    師曰:“了。

    ” 上堂:“北山南,南山北,日月雙明天地黑。

    大海江河盡放光,逢著觀音問彌勒。

    珍重!”問: “有理難伸時如何?”師曰:“苦。

    ”曰:“恁麼則舌拄上齶也。

    ”師噓一聲。

    僧曰:“将謂胡須赤。

    ”師曰: “夢見興化腳跟麼?”示徒偈曰:“黑黑黑,道道道,明明明,得得得。

    ” 師室中插劍一口,以草鞋一對,水一盆,置在劍邊。

    每見入室,即曰:“看! 看!”有至劍邊拟議者,師曰:“險喪身失命了也。

    ”便喝出。

    師冬日牓僧堂,作此字:“幾。

    ”其下注曰:“若人識得,不離四威儀中。

    ”首座見曰:“和尚今日放參。

    ”師聞而笑之。

    寶元戊寅李都尉遣使邀師曰:“海内法友,唯師與楊大年耳。

    大年棄我而先,仆年來頓覺衰落,忍死以一見公。

    仍以書抵潭師,敦遣之。

    ” 師恻然與侍者舟而東下,舟中作偈曰: “長江行不盡,帝裡到何時?既得涼風便,休将橹棹施。

    ”至京師,與李公會月餘,而李公果殁。

    臨終畫一圓相,又作偈獻師: “世界無依,山河匪礙。

    大海微塵,須彌納芥。

    拈起襆頭,解下腰帶。

    若覓死生,問取皮袋。

    ”師曰: “如何是本來佛性?”公曰:“今日熱如昨日。

    ”随聲便問師:“臨行一句作麼生?”師曰: “本來無罣礙,随處任方圓。

    ”公曰:“晚來困倦。

    ”更不答話。

    師曰: “無佛處作佛。

    ”公于是泊然而逝。

    仁宗皇帝尤留神空宗,聞李公之化,與師問答,加歎久之。

    師哭之恸,臨圹而别。

    有旨賜官舟南歸。

    中途謂侍者曰:“我忽得風痹疾。

    ”視之口吻已喎斜,侍者以足頓地曰:“當柰何!平生呵佛罵祖,今乃爾。

    ”師曰:“無憂,為汝正之。

    ”以手整之如故。

    曰:“而今而後,不鈍置汝。

    ”後年正月五日示寂,壽五十四,臘三十二。

     銘行實于興化,塔全身于石霜。

    ﹝續通鑒則平河東,在太平興國己卯。

     據佛運統紀,則師入滅于康定庚辰,以壽數逆而推之,則雍熙丁亥師始生,僧寶傳所載,恐失考證。

     ﹞琅邪慧覺禅師滁州琅邪山慧覺廣照禅師,西洛人也。

    父為衡陽太守,因疾傾喪。

     師扶榇歸洛,過澧陽藥山古刹,宛若夙居。

    緣此出家,遊方參問。

    得法汾陽,應緣滁水,與雪窦明覺同時唱道。

     四方皆謂二甘露門,逮今淮南遺化如在。

    僧問:“如何是佛?”師曰:“銅頭鐵額。

    ”曰:“意旨如何?”師曰:“鳥觜魚腮。

    ”上堂: “奇哉十方佛,元是眼中花。

    欲識眼中花,元是十方佛。

    欲識十方佛,不是眼中花。

    欲識眼中花,不是十方佛。

    于此明得,過在十方佛。

    于此未明,聲聞起舞,獨覺臨妝。

    珍重!”僧問: “阿難結集即不問,迦葉微笑事如何?”師曰:“克時克節。

    ”曰:“自從靈鹫分燈後,直至支那耀古今。

    ”師曰:“點朱點漆。

    ”問: “如何是賓中賓?”師曰:“手攜書劍谒明君。

    ”曰:“如何是賓中主?”師曰:“卷起簾來無可睹。

    ”曰: “如何是主中賓?”師曰:“三更過盂津。

    ”曰:“如何是主中主?”師曰: “獨坐鎮寰宇。

    ”問:“蓮花未出水時如何?” 師曰:“貓兒戴紙帽。

    ”曰:“出水後如何?”師曰:“狗子著靴行。

    ”問:“拈椎豎拂即不問,瞬目揚眉事若何?”師曰:“趙州曾見南泉來。

    ”曰: “學人未曉。

    ”師曰:“今冬多雨雪,貧家争柰何!” 上堂:“欲知常住身,當觀爛壞體。

    欲知常住性,當觀拄杖子。

    拄杖子吞卻須彌,須彌吞卻拄杖子。

    衲僧到這裡,若也拟議,劍梁落膊輸降款,鐵作胸襟到海隅。

    ”擊禅床,下座。

    上堂: “見聞覺知,俱為生死之因。

    見聞覺知,正是解脫之本。

    譬如師子反踯,南北東西且無定止。

     汝等諸人,若也不會,且莫孤負釋迦老子。

    吽。

    ”上堂:“山僧今日為諸人說破,明眼衲僧莫去泥裡打坐。

    珍重!”上堂: “天高莫測,地厚甯知?白雲片片嶺頭飛,綠水潺潺澗下急。

    東湧西沒一句即不問,你生前殺後一句作麼生道?”良久曰: “時寒吃茶去。

    ” 上堂:“阿呵呵,是甚麼?開口是,合口過。

    輕舟短棹泛波心,蓑衣箬笠從他破。

    咦!” 上堂:“十方諸佛是個爛木橛,三賢十聖是個茅溷頭籌子。

    汝等諸人來到這裡作麼?”良久曰: “欲得不招無間業,莫謗如來正法輪。

    ”上堂:“剪除狂寇,掃蕩攙槍,猶是功勳邊事。

    君臣道合,海晏河清,猶是法身邊事。

    作麼生是衲僧本分事?”良久曰:“透網金鱗猶滞水,回途石馬出紗籠。

    ” 上堂:“承言須會宗,勿自立規矩。

    若人下得通方句,我當刎頸而謝之。

    ”上堂:拈起拄杖曰: “山僧有時一棒作個漫天網,打俊鷹快鹞。

    有時一棒作個布絲網,摝蚬撈蝦。

    有時一棒作金毛師子,有時一棒作蝦蟆蚯蚓。

    山僧打你一棒,且作麼生商量? 你若缁素得出,不妨拄杖頭上眼,開照四天下。

     若也未然,從教立在古屏畔,待使丹青入畫圖。

    ” 上堂:“擊水魚頭痛,穿林宿鳥驚。

    黃昏不擊鼓,日午打三更。

    諸禅德既是日午,為甚卻打三更?” 良久曰:“昨見垂楊綠,今逢落葉黃。

    ” 上堂:“拄起拄杖,更無上上。

    放下拄杖,是何模樣? 髑髅峰後即不問汝諸人,馬镫裡藏身一句作麼生道?若道不得,拄杖子道去也。

    ”卓一下,便歸方丈。

     上堂:“進前即死,退後即亡。

    不進不退,又落在無事之鄉。

    何故?長安雖樂,不是久居。

    ” 上堂:“汝等諸人在我這裡過夏,與你點出五般病:一、不得向萬裡無寸草處去。

     二、不得孤峰獨宿。

    三、不得張弓架箭。

    四、不得物外安身。

    五、不得滞于生殺。

    何故?一處有滞,自救難為。

    五處若通,方名導師。

    汝等諸人若到諸方,遇明眼作者,與我通個消息,貴得祖風不墜。

    若是常徒,即便寝息。

     何故?裸形國裡誇服飾,想君太煞不知時。

    ” 上堂:“山僧因看華嚴金師子章第九由心回轉善成門,又釋曰:如一尺之鏡,納重重之影象。

     若然者道有也得,道無也得,道非亦得,道是亦得。

    雖然如是,更須知有拄杖頭上一竅。

     若也不會,拄杖子穿燈籠,入佛殿,撞著釋迦,磕倒彌勒,露柱拊掌,呵呵大笑。

    你且道笑個甚麼?”卓拄杖下座。

     上堂,拈拄杖曰:“盤山道向上一路滑,南院道壁立千仞崄,臨濟道石火電光鈍。

     琅邪有定乾坤底句,各各高著眼,高著眼。

    ”卓拄杖下座。

     大愚守芝禅師瑞州大愚山守芝禅師,才升座,僧問:“如何是和尚家風?” 師曰:“一言出口,驷馬難追。

    ”問: “如何是城裡佛?”師曰:“十字街頭石幢子。

    ”問:“不落三寸時如何?”師曰:“乾三長,坤六短。

    ”曰:“意旨如何?”師曰:“切忌地盈虛。

    ”問:“昔日靈山分半座,二師相見事如何?”師曰:“記得麼?”僧良久,師打禅床一下,曰:“多年忘卻也。

    ”乃曰:“且住!且住!若向言中取則,句裡明機,也似迷頭認影。

     若也舉唱宗乘,大似一場寐語。

    雖然如是,官不容針,私通車馬。

    放一線道,有個葛藤處。

    ”遂敲禅床一下,曰: “三世諸佛,盡皆頭痛。

    且道大衆,還有免得底麼?若一人免得,無有是處。

    若免不得,海印發光。

    ” 師乃豎起拂子曰:“這個是印,那個是光?這個是光,那個是印?掣電之機,徒勞思。

    會麼? 老僧說夢,且道夢見個甚麼?南柯十更若不會,聽取一頌:北鬥挂須彌,杖頭挑日月。

    林泉好商量,夏末秋風切。

    ”珍重!”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師曰:“天寒日短。

    ”問:“心法無形,如何雕琢?”師曰:“一丁兩丁。

    ”曰: “未曉者如何領會?”師曰:“透七透八。

    ”上堂:“一擊響玲珑,喧轟宇宙通。

    知音才側耳,項羽過江東。

    與麼會,恰認得驢鞍橋作阿爺下颔。

    ”上堂:“大愚相接大雄孫,五湖雲水競頭奔。

     競頭奔,有何門,擊箭甯知枯木存。

    枯木存,一年還曾兩度春。

    兩度春,帳裡真珠撒與人。

    撒與人,思量也是慕西秦。

    ”上堂:“豎窮三際,橫遍十方,拈起也帝釋心驚,放下也地神膽戰。

    不拈不放,喚作甚麼?”自雲:“蝦蟆。

    ” 上堂:“三世諸佛不知有,狸奴白牯卻知有。

    ”乃拈起拂子雲:“狸奴白牯總在這裡放光動地,何謂如此兩段不同?”問:“如何是佛?” 師曰:“鋸解秤錘。

    ”上堂,大衆集定,乃曰: “現成公案,也是打揲不辦。

    ”便下座。

    上堂:“大洋海底排班立,從頭第二鬓毛斑。

    為甚麼不道第一鬓毛斑? 要會麼,金蕊銀絲成玉露,高僧不坐鳳凰台。

    ”上堂衆集,乃曰:“為衆竭力,禍出私門。

    ”便下座。

    上堂:“翠岩路崄巇,舉步涉千溪。

    更有洪源水,滔滔在嶺西。

    ”擊禅床,下座。

     示衆,擎起香合雲:“明頭合,暗頭合。

     道得天下橫行,若道不得且合卻。

    ”下座。

    問:“如何是為人一句?”師曰:“四角六張。

    ”曰:“意旨如何?”師曰:“八凹九凸。

    ”上堂:“沙裡無油事可哀,翠岩嚼飯餧嬰孩。

    他時好惡知端的,始覺從前滿面埃。

    ”擊禅床下座。

     石霜法永禅師潭州石霜法永禅師,僧問:“如何是佛?”師曰:“臂長衫袖短。

    ”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師曰: “布褲膝頭穿。

    ” 法華全舉禅師舒州法華院全舉禅師,到公安遠和尚處,安問:“作麼生是伽藍?”師曰: “深山藏獨虎,淺草露群蛇。

    ”曰:“作麼生是伽藍中人?”師曰:“青松蓋不得,黃葉豈能遮。

    ”曰:“道甚麼?”師曰: “少年玩盡天邊月,潦倒扶桑沒日頭。

    ”曰:“一句兩句,雲開月露。

    作麼生?”師曰:“照破佛祖。

    ”到大愚芝和尚處,愚問:“古人見桃花意作麼生?”師曰:“曲不藏直。

    ” 曰:“那個且從,這個作麼生?” 師曰:“大街拾得金,四鄰争得知?”曰:“上座還知麼?”師曰:“路逢劍客須呈劍,不是詩人不獻詩。

    ”曰:“作家詩客!”師曰:“一條紅線兩人牽。

    ”曰:“玄沙道,谛當甚谛當,敢保老兄未徹在,又作麼生?”師曰: “海枯終見底,人死不知心。

    ”曰:“卻是。

    ”師曰:“樓閣淩雲勢,峰巒疊翠層。

    ”到琅邪覺和尚處,邪問:“近離甚處?”師曰:“兩浙。

    ”曰:“船來陸來?”師曰:“船來。

    ”曰: “船在甚處?”師曰:“步下。

    ”曰:“不涉程途一句,作麼生道?”師以坐具摵一摵曰:“杜撰長老,如麻似粟。

    ” 拂袖而出。

    邪問侍者:“此是甚麼人?”者曰:“舉上座。

    ”邪曰:“莫是舉師叔麼?先師教我尋見伊。

    ”遂下。

    旦過問上座:“莫是舉師叔麼?莫怪适來相觸忤。

    ”師便喝,複問:“長老何時到汾陽?”邪曰:“某時到。

    ” 師曰:“我在浙江早聞你名,元來見解祇如此,何得名播寰宇?”邪遂作禮曰:“某甲罪過。

    ” 師到杭州西庵,庵主曾見明招,主舉頌曰:“絕頂西峰上,峻機誰敢當。

    超然凡聖外,瞥起兩重光。

    ” 師曰:“如何是兩重光?”主曰:“月從東出,日向西沒。

    ”師曰:“庵主未見明招時如何?”主曰:“滿盞油難盡。

    ”師曰:“見後如何?”主曰:“多心易得乾。

    ”住後,僧問:“如何是奪人不奪境?”師曰:“白菊乍開重日暖,百年公子不逢春。

    ”曰: “如何是奪境不奪人?”師曰:“大地絕消息,翛然獨任真。

    ”曰:“如何是人境兩俱奪?”師曰:“草荒人變色,凡聖兩齊空。

    ”曰:“如何是人境俱不奪?”師曰:“清風與明月,野老笑相親。

    ” 上堂:“釋迦不出世,達磨不西來,佛法遍天下,談玄口不開。

    ”上堂: “鐘鳴鼓響,鵲噪鴉鳴。

     為你諸人說般若、講涅槃了也。

    諸人還信得及麼? 觀音菩薩向諸人面前作大神通;若信不及,卻往他方救苦利生去也。

    ”上堂: “開口又成增語,不開口又成剩語。

    ”乃曰:“金輪天子,草店家風别。

    ”上堂: “三世諸佛,口挂壁上。

    天下老和尚作麼生措手?你諸人到諸方作麼生舉? 山僧恁麼道,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