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
關燈
小
中
大
嗣。
”乃曰: “法界性海,如函如蓋,如鈎如鎖,如金與金,位位皆齊,無绉毫參差,不相混濫。
非一非異,非同非别,若歸實地去,法法皆到底。
不是上來問個如何若何便是,不問時便非,在長連床上坐時是有,不坐時是無。
祇如諸方老宿,言教在世,如恒河沙,如來一大藏經,卷卷皆說佛理,句句盡言佛心,因甚麼得不會去!若一向織絡言教,意識解會,饒上座經塵沙劫,亦不能得徹。
此喚作颠倒知見,識心話計,并無得力處。
此蓋為腳跟下不明,若究盡諸佛法源,河沙大藏,一時現前,不欠絲毫,不剩絲毫。
諸佛時常出世,時常說法度人,未曾間歇。
乃至猿啼鳥叫,草木叢林,常助上座發機,未有一時不為上座。
有如是奇特處,可惜許! 諸上座大家究取,令法久住世間,增益人天壽命,國王安樂。
無事,珍重!” 上堂,舉古者道:“吾有一言,天上人間。
若人不會,綠水青山。
且作麼生是一言底道理? 古人語須是曉達始得。
若是将言而名,于言未有個會處,良由究盡諸法根蔕,始會一言。
不是一言半句思量解會喚作一言。
若會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始到古人境界。
亦不是閉目藏睛,暗中無所見,喚作言語道斷。
且莫賺會,佛法不是這個道理。
要會麼,假饒經塵沙劫說,亦未曾有半句到諸上座。
經塵沙劫不說,亦未曾欠少半句。
應須徹底會去始得。
若如是斟酌名言,空勞心力,并無用處。
與諸上座共相證明,後學初心,速須究取。
久立,珍重!”上堂,僧問:“髑髅常幹世界,鼻孔摩觸家風,如何是髑髅常幹世界?”師曰:“更待答話在。
”曰: “如何是鼻孔摩觸家風?”師曰:“時複舉一遍。
”問:“一人執炬自燼其身,一人抱冰橫屍于路。
此二人阿誰辨道?”師曰:“不遺者。
”曰:“不會,乞師指示。
”師曰: “你名敬新。
”曰:“未審還有人證明也無?”師曰:“有。
”曰:“甚麼人證明?”師曰:“敬新。
”問:“牛頭未見四祖時如何?”師曰:“異境靈蹤,睹者皆羨。
”曰: “見後如何?”歸曰:“适來向你道甚麼?”問:“古者道,敲打虛空鳴觳觳,石人木人齊應諾。
六月降雪落紛紛,此是如來大圓覺。
如何是敲打虛空底?”師曰:“昆侖奴著鐵褲,打一棒行一步。
”曰: “恁麼則石人木人齊應諾也。
”師曰:“你還聞麼?”乃曰:“諸佛法門,時常如是。
譬如大海,千波萬浪,未嘗暫住,未嘗暫有,未嘗暫無,浩浩地光明自在。
宗三世于毛端,圓古今于一念。
應須徹底明達始得,不是問一則語,記一轉話,巧作道理。
風雲水月,四六八對,便當佛法,莫自賺!諸上座究竟無益,若徹底會去,實無可隐藏。
無刹不彰,無塵不現。
直下凡夫,位齊諸佛。
不用绉毫氣力,一時會取好! 無事,珍重!” 師因興教明和尚問曰: “飲光持釋迦丈六之衣,在雞足山候彌勒下生,将丈六之衣披在千尺之身,應量恰好。
祇如釋迦身長丈六,彌勒身長千尺,為複是身解短邪?衣解長邪?” 師曰:“汝卻會。
” 明拂袖便出去。
師曰:“小兒子,山僧若答汝不是,當有因果。
汝若不是,吾當見之。
”明歸七日,吐血。
浮光和尚勸曰:“汝速去忏悔。
”明乃至師方丈,悲泣曰:“願和尚慈悲,許某忏悔。
”師曰:“如人倒地,因地而起。
不曾教汝起倒。
”明又曰:“若許忏悔,某當終身給侍。
”師為出語曰: “佛佛道齊,宛爾高低。
釋迦彌勒,如印印泥。
”開寶四年辛未,華頂西峰忽摧,聲震一山。
師曰:“吾非久矣。
” 明年六月,大星殒于峰頂,林木變白。
師乃示疾于蓮華峰,參問如常。
二十八日,集衆言别,跏趺而逝。
清涼泰欽禅師金陵清涼泰欽法燈禅師,魏府人也。
生而知道,辯才無礙。
入法眼之室,海衆歸之,佥曰敏匠。
初住洪州雙林院,開堂日,指法座曰:“此山先代尊宿曾說法來,此座高廣,不才何升? 古昔有言,作禮須彌燈王如來,乃可得坐。
且道須彌燈王如來今在何處?大衆要見麼,一時禮拜。
”便升座,良久曰: “大衆祇如此,也還有會處麼?”僧問:“如何是雙林境?”師曰:“畫也畫不成。
”曰:“如何是境中人?”師曰: “且去,境也未識且讨人。
”又僧問:“一佛出世,震動乾坤。
和尚出世,震動何方?”師曰:“甚麼處見震動?”曰:“争柰即今何!”師曰:“今日有甚麼事?”有僧出禮拜,師曰:“道者,前時謝汝請我,将甚麼與汝好?”僧拟問次,師曰:“将謂相悉,卻成不委。
”問:“如何是西來密密意?”師曰:“苦。
”問: “一佛出世,普潤群生。
和尚出世,當為何人?”師曰:“不徒然。
”曰: “恁麼則大衆有賴也。
”師曰:“何必!”乃曰: “且住得也。
久立,尊官及諸大衆,今日相請勤重,此個殊功,比喻何及。
所以道,未了之人聽一言,祇這如今誰動口?”便下座,立倚拄杖而告衆曰: “還會麼? 天龍寂聽而雨華莫作,須菩提幀子畫将去,且恁麼信受奉行。
”問:“新到近離甚處?”僧曰:“廬山。
”師拈起香合曰:“廬山還有這個也無?”僧無對。
師自代雲:“尋香來禮拜和尚。
”問:“百骸俱潰散,一物鎮長靈。
未審百骸一物,相去多少!”師曰: “百骸一物,一物百骸。
”次住上藍護國院,僧問:“十方俱擊鼓,十處一時聞。
如何是聞?”師曰: “汝從那方來?”問: “善行菩薩道,不染諸法相。
如何是菩薩道?”師曰:“諸法相。
”曰: “如何得不染去?”師曰:“染著甚麼處?”問: “不久開選場,還許學人選也無?”師曰:“汝是點額人。
”又曰:“汝是甚麼科目?”問:“如何是演大法義?”師曰:“我演何似汝演。
”次住金陵龍光院,上堂,維那白椎雲:“法筵龍象衆,當觀第一義。
”師曰: “維那早是第二義,長老即今是第幾義?”乃舉衣袖曰:“會麼?大衆,此是手舞足蹈,莫道五百生前曾為樂主來。
或有疑情,請垂見示。
”時有僧問:“如何是諸佛正宗?”師曰:“汝是甚麼宗?”曰:“如何?”師曰:“如何即不會。
”問: “上藍一曲師親唱,今日龍光事若何?”師曰:“汝甚麼時到上藍來?”曰: “谛當事如何?”師曰:“不谛當即别處覓。
”問:“如何是佛法大意?”師曰:“且問小意,卻來與汝大意。
” 師後住清涼大道場,上堂,僧出禮拜次。
師曰:“這僧最先出,為大衆答國主深恩。
”僧便問: “國主請命,祖席重開,學人上來,請師直指心源。
”師曰:“上來卻下去。
”問:“法眼一燈,分照天下。
和尚一燈,分照何人?”師曰:“法眼甚麼處分照來?”師乃曰: “某甲本欲居山藏拙,養病過時,柰緣先師有未了底公案,出來與他了卻。
” 時有僧問:“如何是先師未了底公案?”師便打。
曰:“祖祢不了,殃及兒孫。
” 曰: “過在甚麼處?”師曰:“過在我殃及你。
” 江南國主為鄭王時,受心法于法眼之室。
暨法眼入滅,複嘗問師曰:“先師有甚麼不了底公案?”師曰:“見分析次。
”異日,又問曰:“承聞長老于先師有異聞底事。
”師作起身勢。
國主曰:“且坐。
” 師謂衆曰:“先師法席五百衆,今祇有十數人在諸方為導首。
你道莫有錯指人路底麼? 若錯指,教他入水入火,落坑落塹。
然古人又道,我若向刀山,刀山自摧折,我若向镬湯,镬湯自消滅。
且作麼生商量?言語即熟,乃問著便生疏去,何也?祇為隔闊多時。
上座但會我甚麼處去不得,有去不得者為眼等諸根、色等諸法。
諸法且置,上座開眼見甚麼?所以道,不見一法即如來,方得名為觀自在。
珍重!” 師開寶七年六月示疾,告衆曰: “老僧卧疾,強牽拖與汝相見,如今随處道場,宛然化城,且道作麼生是化城?不見古導師雲,寶所非遙,須且前進。
及至城所,又道我所化作。
今汝諸人試說個道理看。
是如來禅、祖師禅還定得麼? 汝等雖是晚生,須知僥忝我國主,凡所勝地建一道場,所須不阙,祇要汝開口,如今不知阿那個是汝口,争答效他四恩三有?欲得會麼,但識口必無咎,縱有咎因汝有。
我今火風相逼,去住是常道。
老僧住持,将逾一紀,每承國主助發,至于檀越,十方道侶,主事小師,皆赤心為我,默而難言,或披麻帶布,此即順俗,我道違真。
且道順好違好?然但順我道,即無颠倒。
我之遺骸,必于南山大智藏和尚左右乞一墳冢。
升沈皎然,不淪化也。
努力,珍重!”二十四日安坐而終。
靈隐清聳禅師杭州靈隐清聳禅師,福州人也。
初參法眼,眼指雨謂師曰: “滴滴落在上座眼裡。
” 師初不喻旨,後因閱華嚴感悟,承眼印可。
回止明州四明山卓庵。
節度使錢億執事師之禮。
忠懿王命于臨安兩處開法。
後居靈隐上寺,署了悟禅師。
上堂曰:“十方諸佛常在汝前,還見麼?若言見,将心見,将眼見? 所以道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滅。
若能如是解,諸佛常現前。
”又曰:“見色便見心,且喚甚麼作心? 山河大地,萬象森羅,青黃赤白,男女等相,是心不是心?若是心,為甚麼卻成物象去? 若不是心,又道見色便見心。
還會麼?祇為迷此而成颠倒,種種不同,于無同異中強生同異。
且如今直下承當,頓豁本心,皎然無一物可作見聞。
若離心别求解脫者,古人喚作迷波讨源,卒難曉悟。
”僧問: “根塵俱泯,為甚麼事理不明?”師曰:“事理且從,喚甚麼作俱泯底根塵?”問:“如何是觀音第一義?”師曰:“錯。
”問: “無明實性即佛性。
如何是佛性?”師曰:“喚甚麼作無明?”問:“如何是和尚家風?”師曰:“亘古亘今。
”問: “不問不答時如何?”師曰:“寐語作麼?”問:“牛頭未見四祖時如何?”師曰:“青山綠水。
”曰:“見後如何?”師曰: “綠水青山。
”師問僧:“汝會佛法麼?”曰:“不會。
”師曰:“汝端的不會!”曰:“是。
”師曰:“且去,待别時來。
” 其僧珍重。
師曰:“不是這個道理。
”問:“如何是摩诃般若。
”師曰: “雪落茫茫。
”僧無語。
師曰:“會麼?” 曰:“不會。
”師示偈曰:“摩诃般若,非取非舍。
若人不會,風寒雪下。
”歸宗義柔禅師廬山歸宗義柔禅師,開堂升座,維那白槌曰:“法筵龍象衆,當觀第一義。
”師曰: “若是第一機,且作麼生觀?恁麼道,落在甚麼處。
為複是觀,為複不許人觀?先德上座,共相證明。
後學初心,莫喚作返問語、倒靠語,有疑請問。
”僧問:“諸佛出世,說法度人,感天動地。
和尚出世,有何祥瑞?”師曰: “人天大衆前寐語作麼?”問:“優昙華折人皆睹,達本無心事若何?”師曰:“謾語?”曰: “恁麼則南能别有深深旨,不是心心人不知。
”師曰:“事須飽叢林。
”問: “昔日金峰,今日歸宗,未審是一是二?”師曰: “謝汝證明。
”問:“法眼一箭,直射歸宗。
歸宗一箭,當射何人?”師曰: “莫謗我法眼。
”問: “此日知軍親證,法師于何處答深恩?”師曰:“教我道甚麼即得。
”乃曰: “一問一答,也無了期。
佛法也不是恁麼道理。
大衆,此日之事,故非本心。
實謂祇個住山甯有意,向來成佛亦無心。
蓋緣是知軍請命,寺衆誠心,既到這裡,且說個甚麼即得,還相悉麼?若信不及,古人便道相逢欲相喚,脈脈不能語。
作麼生會?若會,堪報不報之恩,足助無為之化。
若也不會,莫道長老開堂祇舉古人語。
此之盛事,天高海深,況喻不及,更不敢贊祝皇風,回向清列。
何以故?古人道:“吾禱久矣!”豈況當今聖明者哉?珍重!”僧問: “如何是空王廟?”師曰:“莫少神?”曰:“如何是廟中人?”師曰:“适來不謾道。
”問:“靈龜未兆時如何?”師曰: “是吉是兇。
”問:“未達其源,乞師方便。
”師曰:“達也。
”曰:“達後如何?”師曰:“終不恁麼問。
”問僧: “看甚麼經?”曰:“寶積經。
”師曰:“既是沙門,為甚麼看寶積經?”僧無語。
師代雲: “古今用無極。
” 百丈道恒禅師洪州百丈道恒禅師,參法眼,因請益外道問佛:“不問有言,不問無言。
”叙語未終,眼曰:“住!住! 汝拟向世尊良久處會那。
”師從此悟入。
住後,上堂:“乘此寶乘,直至道場。
每日勞諸上座訪及,無可祗延,時寒不用久立,卻請回車。
珍重!”僧問: “如何是學人行腳事?”師曰:“拗折拄杖得也未?”問: “古人有言,釋迦與我同參,未審參見何人?”師曰:“唯有同參方知。
” 曰:“未審此人如何親近?”師曰: “恁麼則你不解參也。
”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師曰:“往往問不著。
”問:“還鄉曲子作麼生唱?”師曰:“設使唱,落汝後。
”問:“如何是百丈境?”師曰:“何似雲居。
”問: “如何是百丈為人一句?”師曰:“若到諸方,須問過。
”乃曰:“實是無事,諸人各各是佛,更有何疑得到這裡?古人道,十方同聚會,個個學無為。
此是選佛場,心空及第歸。
且作麼生是心空?不是那裡閉目冷坐是心空,此正是意識想解。
上座要會心空麼?但且識心,便見心空。
所以道,過去已過去,未來更莫筭。
兀然無事坐,何曾有人喚。
設有人喚,上座應他好,不應他好?若應他,阿誰喚上座。
若不應他,又不患聾也。
三世體空,且不是木頭也。
所以古人道,心空得見法王。
還見法王麼?也祇是老病僧。
又莫道渠自伐好! 珍重。
”問: “如何是佛?”師曰:“汝有多少事不問。
”僧舉:“人問玄沙:“三乘十二分教即不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沙曰:“三乘十二分教不要。
”某甲不會,請師為說。
”師曰:“汝實不會?”曰:“實不會。
”師示偈曰:“不要三乘要祖宗,三乘不要與君同。
君今欲會通宗旨,後夜猿啼在亂峰。
” 上堂: “諸上座适來從僧堂裡出來,腳未跨門限便回去,已是重說偈言了也,更來這裡,不可重重下切腳也。
古人雲,參他不如自參。
所以道森羅萬象,是善财之宗師;業惑塵勞,乃普賢之境界。
若恁麼參,得與善财同參。
若不肯與麼參,卻歸堂向火,參取勝熱婆羅門。
珍重!”上堂,衆才集,便曰:“吃茶去。
”或時衆集,便曰: “珍重。
”或時衆集,便曰:“歇。
”後有頌曰:“百丈有三訣:吃茶、珍重、歇。
直下便承當,敢保君未徹。
” 師終于本山。
永明道潛禅師杭州永明寺道潛禅師,河中府武氏子。
初谒法眼,眼問曰: “子于參請外,看甚麼經?”師曰: “華嚴經。
”眼曰:“别、同異、成壞六相,是何門攝屬?”師曰:“文在十地品中。
據理則世出世間一切法,皆具六相也。
”眼曰:“空還具六相也無?”師懵然無對。
眼曰:“汝問我,我向汝道。
”師乃問: “空還具六相也無?”眼曰:“空。
”師于是開悟,踴躍禮謝。
眼曰:“子作麼生會?”師曰:“空。
”眼然之。
異日,因四衆士女入院,眼問師曰:“律中道,隔壁聞钗钏聲,即名破戒。
見睹金銀合雜,朱紫骈阗,是破戒不是破戒?” 師曰:“好個入路。
”眼曰:“子向後有五百毳徒,為王侯所重在。
” 師尋禮辭,駐錫于衢州古寺,閱大藏經。
忠懿王命入府受菩薩戒,署慈化定慧禅師,建大伽藍,号慧日永明,請居之。
師欲請塔下羅漢銅像,過新寺供養。
王曰:“善矣! 予昨夜夢十六尊者,乞随禅師入寺,何昭應之若是?”仍于師号加應真二字。
師坐永明,常五百衆。
上堂: “佛法顯然,因甚麼卻不會?諸上座欲會佛法,但問取張三李四。
欲會世法,則參取古佛叢林。
無事久立。
”僧問: “如何是永明的的意?”師曰:“今日十五,明朝十六。
”曰:“覽師的的意。
”師曰:“何處覽?”問:“如何是永明家風?” 師曰:“早被上座答了也。
”問:“三種病人如何接?”師曰:“汝是聾人。
”曰:“請師方便。
”師曰:“是方便。
”問:“牛頭未見四祖時,為甚麼百鳥銜華?”師曰:“見東見西。
”曰: “見後為甚麼不銜華?”師曰: “見南見北?”曰:“昔日作麼生?”師曰:“且會今日。
”問:“達磨西來傳個甚麼?”師曰:“傳個冊子。
”曰: “恁麼則心外有法去也。
”師曰:“心内無法。
”問:“如何是第二月?” 師曰:“月。
”問:“如何是觌面事?”師曰:“背後是甚麼?”問:“文殊仗劍,拟殺何人?”師曰:“止!止!”曰: “如何是劍?”師曰:“眼是。
”問: “諸餘即不問,向上宗乘亦且置,請師不答。
”師曰:“好個師僧子。
”曰: “恁麼則禮拜去也。
”師曰: “不要三拜,盡汝一生去。
” 衆參次,師指香爐曰:“汝諸人還見麼?若見,一時禮拜,各自歸堂。
”僧問:“至道無言,借言顯道。
如何是顯道之言?”師曰:“切忌揀擇。
”曰:“如何是不揀擇?”師曰: “元帥大王,太保令公。
”問: “如何是慧日祥光?”師曰:“此去報慈不遠。
”曰:“恁麼則親蒙照燭。
” 師曰:“且喜沒交涉。
” 報恩慧明禅師杭州報恩慧明禅師,姓蔣氏。
幼歲出家,三學精練。
志探玄旨,乃南遊于閩越間,曆諸禅會,莫契本心。
後至臨川谒法眼,師資道合。
尋回鄞水大梅山庵居。
吳越部内,禅學者雖盛,而以玄沙正宗置之阃外,師欲整而導之。
一日,有新到參,師問:“近離甚處?”曰:“都城。
”師曰:“上座離都城到此山,則都城少上座,此間剩上座。
剩則心外有法,少則心法不周。
說得道理即住,不會即去。
”僧無對。
僧問: “如何是大梅主?”師曰:“阇黎今日離甚麼處?”僧無對。
師尋遷天台山白沙卓庵,有朋彥上座博學強記,來訪師敵論宗乘。
師曰: “言多去道轉遠。
今有事借問,祇如從上諸聖及諸先德,還有不悟者也無?”彥曰:“若是諸聖先德,豈有不悟者哉!”師曰:“一人發真歸源,十方虛空悉皆消殒。
今天台山嶷然,如何得消殒去!”彥不知所措。
自是,他宗泛學來者皆服膺矣。
漢乾佑中,忠懿王延入府中問法,命住資崇院。
師盛談玄沙及地藏法眼,宗旨臻極。
王因命翠岩令參等諸禅匠及城下名公定其勝負。
天龍禅師問曰:“一切諸佛及諸佛法,皆從此經出,未審此經從何而出?”師曰:“道甚麼!”天龍拟進語,師曰:“過也。
”資嚴長老問:“如何是現前三昧?”師曰:“還聞麼?”嚴曰:“某甲不患聾。
”師曰:“果然患聾。
”師複舉雪峰塔銘問諸老宿: “夫從緣有者,始終而成壞;非從緣有者,曆劫而長堅。
堅之與壞即且置,雪峰即今在甚麼處?”﹝法眼别雲:“祇今是成是壞?” ﹞宿無對,設有對者,亦不能當其徵诘。
時群彥弭伏,王大喜悅,署圓通普照禅師。
上堂:“諸人還委悉麼?莫道語默動靜、無非佛事好!且莫錯會。
”僧問: “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師曰:“汝還見香台麼?”曰:“某甲未會,乞師指示。
”師曰:“香台也不識。
”問: “離卻目前機,如何是西來意?”師曰:“汝何不問?”曰:“恁麼則委是去也。
”師曰:“也是虛施。
”問:“如何是佛法大意?”師曰: “我見燈明佛本光瑞如此。
”問:“如何是學人自己?”師曰:“特地伸問是甚麼意?”問:“如何是西來意?” 師曰:“十萬八千真跋涉,直下西來不到東。
”問:“如何是第二月?”師曰: “捏目看花花數朵,見精明樹幾枝枝。
” 報慈行言導師金陵報慈行言玄覺導師,泉州人也。
上堂: “凡行腳人參善知識,到一叢林,放下瓶缽,可謂行菩薩道能事畢矣。
何用更來這裡舉論?真如涅槃,此是非時之說。
然古人有言,譬如披沙識寶,沙礫若除,真金自現,便喚作常住世間,具足僧寶。
亦如一味之雨,一般之地,生長萬物,大小不同,甘辛有異。
不可道地與雨有大小之名也。
所以道,方即現方,圓即現圓。
何以故?法爾無偏正,随相應現,喚作對現色身。
還見麼?若不見也莫閑坐地。
”僧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師曰:“此問不當。
”問: “坐卻是非,如何合得本來人?”師曰:“汝作麼生坐?”師聞鸠子叫,問僧:“甚麼聲?”曰:“鸠子聲。
”師曰: “欲得不招無間業,莫謗如來正法論。
”江南國主建報慈院,命師大闡宗猷。
海會二千餘衆,别署導師之号。
上堂: “此日英賢共會,海衆同臻。
諒惟佛法之趣,無不備矣。
若是英鑒之者,不須待言也。
然言之本無,何以默矣。
是以森羅萬象,諸佛洪源。
顯明則海印光澄,冥昧則情迷自惑。
苟非通心上士、逸格高人,則何以于諸塵中發揚妙極,卷舒物象。
縱奪森羅。
示生非生,應滅非滅。
生滅洞已,乃曰真常。
言假則影散千途,論真則一空絕迹。
豈可以有無生滅而計之者哉!”僧問:“國王再請,特薦先朝,和尚今日如何舉唱?”師曰:“汝不是問再唱人?”曰:“恁麼則天上人間,無過此也。
”師曰:“沒交涉。
”問: “遠遠投師,請垂一接。
”師曰:“卻依舊處去。
” 崇壽契稠禅師撫州崇壽院契稠禅師,泉州人也。
上堂,僧問:“四衆谛觀第一義。
如何是第一義?”師曰: “何勞更問。
”乃曰:“大衆欲知佛性義,當觀時節因緣。
作麼生是時節因緣?上座如今便散去,且道有也未? 若無,因甚麼便散去?若有,作麼生是第一義?上座,第一義現成,何勞更觀。
恁麼顯明得佛性常照,一切法常住。
若見有法常住,猶未是法之真源。
作麼生是法之真源? 上座不見古人道,一人發真歸源,十方虛空悉皆消殒。
還有一法為意解麼?古人有如是大事因緣,依而行之即是,何勞長老多說。
衆中有未知者,便請相示。
”僧問:“法眼之燈,親然汝水。
今日王侯請命,如何是法眼之燈?”師曰: “更請一問。
”問:“古人見不齊處,請師方便。
”師曰:“古人見甚麼處不齊?”問:“如何是佛?”師曰:“如何是佛。
” 曰:“如何領解?”師曰:“領解即不是。
”問:“的的西來意,師當第幾人?”師曰:“年年八月半中秋。
”問: “如何是和尚為人一句?”師曰:“觀音舉、上藍舉。
” 報恩法安禅師金陵報恩院法安慧濟禅師,太和人也。
初住曹山,上堂:“知幻即離,不作方便。
離幻即覺,亦無漸次。
諸上座且作麼生會?不作方便,又無漸次,古人意在甚麼處? 若會得,諸佛常現前;若未會,莫向圓覺經裡讨。
夫佛法亘古亘今,未嘗不現前。
諸上座,一切時中,鹹承此威光,須具大信根,荷擔得起始得。
不見佛贊猛利底人堪為器用,亦不賞他向善、久修淨業者,要似他廣額兇屠,抛下操刀,便證阿羅漢果,直須恁麼始得。
所以長者道,如将梵位直授凡庸。
” 僧問:“大衆既臨于法會,請師不吝句中玄。
” 師曰:“謾得大衆麼!”曰:“恁麼則全因此問也。
”師曰:“不用得。
” 問:“古人有言,一切法以不生為宗。
如何是不生宗?”師曰:“好個問處。
”問:“佛法中請師方便。
”師曰: “方便了也。
”問:“如何是古佛心?” 師曰:“何待問。
” 江南國主請居報恩,署号攝衆。
上堂,謂衆曰:“此日奉命令住持當院,為衆演法。
适來見維那白槌了,多少好。
令教當觀第一義。
且作麼生是第一義? 若這裡參得多少省要,如今别更說個甚麼即得。
然承恩旨,不可杜默去也。
夫禅宗示要,法爾常規,圓明顯露,亘古亘今。
至于達磨西來,也祇與諸人證明,亦無法可得與人。
祇道直下是,便教立地構取,古人雖則道立地構取,如今坐地還構得也無? 有疑請問。
”僧問:“三德奧樞從佛演,一音玄路請師明。
”師曰:“汝道有也未?”問: “如何是報恩境?”師曰:“大家見汝問。
”開寶中,示滅于本院。
長安延規禅師廬州長安院延規禅師,僧問:“如何是庵中主?”師曰:“汝到諸方,但道從長安來。
” 雲居清錫禅師南康軍雲居山清錫禅師,泉州人也。
僧問:“如何是雲居境?” 師曰:“汝喚甚麼作境?”曰:“如何是境中人?”師曰:“适來向汝道甚麼!”後住泉州西明院。
有廖天使入院,見供養
”乃曰: “法界性海,如函如蓋,如鈎如鎖,如金與金,位位皆齊,無绉毫參差,不相混濫。
非一非異,非同非别,若歸實地去,法法皆到底。
不是上來問個如何若何便是,不問時便非,在長連床上坐時是有,不坐時是無。
祇如諸方老宿,言教在世,如恒河沙,如來一大藏經,卷卷皆說佛理,句句盡言佛心,因甚麼得不會去!若一向織絡言教,意識解會,饒上座經塵沙劫,亦不能得徹。
此喚作颠倒知見,識心話計,并無得力處。
此蓋為腳跟下不明,若究盡諸佛法源,河沙大藏,一時現前,不欠絲毫,不剩絲毫。
諸佛時常出世,時常說法度人,未曾間歇。
乃至猿啼鳥叫,草木叢林,常助上座發機,未有一時不為上座。
有如是奇特處,可惜許! 諸上座大家究取,令法久住世間,增益人天壽命,國王安樂。
無事,珍重!” 上堂,舉古者道:“吾有一言,天上人間。
若人不會,綠水青山。
且作麼生是一言底道理? 古人語須是曉達始得。
若是将言而名,于言未有個會處,良由究盡諸法根蔕,始會一言。
不是一言半句思量解會喚作一言。
若會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始到古人境界。
亦不是閉目藏睛,暗中無所見,喚作言語道斷。
且莫賺會,佛法不是這個道理。
要會麼,假饒經塵沙劫說,亦未曾有半句到諸上座。
經塵沙劫不說,亦未曾欠少半句。
應須徹底會去始得。
若如是斟酌名言,空勞心力,并無用處。
與諸上座共相證明,後學初心,速須究取。
久立,珍重!”上堂,僧問:“髑髅常幹世界,鼻孔摩觸家風,如何是髑髅常幹世界?”師曰:“更待答話在。
”曰: “如何是鼻孔摩觸家風?”師曰:“時複舉一遍。
”問:“一人執炬自燼其身,一人抱冰橫屍于路。
此二人阿誰辨道?”師曰:“不遺者。
”曰:“不會,乞師指示。
”師曰: “你名敬新。
”曰:“未審還有人證明也無?”師曰:“有。
”曰:“甚麼人證明?”師曰:“敬新。
”問:“牛頭未見四祖時如何?”師曰:“異境靈蹤,睹者皆羨。
”曰: “見後如何?”歸曰:“适來向你道甚麼?”問:“古者道,敲打虛空鳴觳觳,石人木人齊應諾。
六月降雪落紛紛,此是如來大圓覺。
如何是敲打虛空底?”師曰:“昆侖奴著鐵褲,打一棒行一步。
”曰: “恁麼則石人木人齊應諾也。
”師曰:“你還聞麼?”乃曰:“諸佛法門,時常如是。
譬如大海,千波萬浪,未嘗暫住,未嘗暫有,未嘗暫無,浩浩地光明自在。
宗三世于毛端,圓古今于一念。
應須徹底明達始得,不是問一則語,記一轉話,巧作道理。
風雲水月,四六八對,便當佛法,莫自賺!諸上座究竟無益,若徹底會去,實無可隐藏。
無刹不彰,無塵不現。
直下凡夫,位齊諸佛。
不用绉毫氣力,一時會取好! 無事,珍重!” 師因興教明和尚問曰: “飲光持釋迦丈六之衣,在雞足山候彌勒下生,将丈六之衣披在千尺之身,應量恰好。
祇如釋迦身長丈六,彌勒身長千尺,為複是身解短邪?衣解長邪?” 師曰:“汝卻會。
” 明拂袖便出去。
師曰:“小兒子,山僧若答汝不是,當有因果。
汝若不是,吾當見之。
”明歸七日,吐血。
浮光和尚勸曰:“汝速去忏悔。
”明乃至師方丈,悲泣曰:“願和尚慈悲,許某忏悔。
”師曰:“如人倒地,因地而起。
不曾教汝起倒。
”明又曰:“若許忏悔,某當終身給侍。
”師為出語曰: “佛佛道齊,宛爾高低。
釋迦彌勒,如印印泥。
”開寶四年辛未,華頂西峰忽摧,聲震一山。
師曰:“吾非久矣。
” 明年六月,大星殒于峰頂,林木變白。
師乃示疾于蓮華峰,參問如常。
二十八日,集衆言别,跏趺而逝。
清涼泰欽禅師金陵清涼泰欽法燈禅師,魏府人也。
生而知道,辯才無礙。
入法眼之室,海衆歸之,佥曰敏匠。
初住洪州雙林院,開堂日,指法座曰:“此山先代尊宿曾說法來,此座高廣,不才何升? 古昔有言,作禮須彌燈王如來,乃可得坐。
且道須彌燈王如來今在何處?大衆要見麼,一時禮拜。
”便升座,良久曰: “大衆祇如此,也還有會處麼?”僧問:“如何是雙林境?”師曰:“畫也畫不成。
”曰:“如何是境中人?”師曰: “且去,境也未識且讨人。
”又僧問:“一佛出世,震動乾坤。
和尚出世,震動何方?”師曰:“甚麼處見震動?”曰:“争柰即今何!”師曰:“今日有甚麼事?”有僧出禮拜,師曰:“道者,前時謝汝請我,将甚麼與汝好?”僧拟問次,師曰:“将謂相悉,卻成不委。
”問:“如何是西來密密意?”師曰:“苦。
”問: “一佛出世,普潤群生。
和尚出世,當為何人?”師曰:“不徒然。
”曰: “恁麼則大衆有賴也。
”師曰:“何必!”乃曰: “且住得也。
久立,尊官及諸大衆,今日相請勤重,此個殊功,比喻何及。
所以道,未了之人聽一言,祇這如今誰動口?”便下座,立倚拄杖而告衆曰: “還會麼? 天龍寂聽而雨華莫作,須菩提幀子畫将去,且恁麼信受奉行。
”問:“新到近離甚處?”僧曰:“廬山。
”師拈起香合曰:“廬山還有這個也無?”僧無對。
師自代雲:“尋香來禮拜和尚。
”問:“百骸俱潰散,一物鎮長靈。
未審百骸一物,相去多少!”師曰: “百骸一物,一物百骸。
”次住上藍護國院,僧問:“十方俱擊鼓,十處一時聞。
如何是聞?”師曰: “汝從那方來?”問: “善行菩薩道,不染諸法相。
如何是菩薩道?”師曰:“諸法相。
”曰: “如何得不染去?”師曰:“染著甚麼處?”問: “不久開選場,還許學人選也無?”師曰:“汝是點額人。
”又曰:“汝是甚麼科目?”問:“如何是演大法義?”師曰:“我演何似汝演。
”次住金陵龍光院,上堂,維那白椎雲:“法筵龍象衆,當觀第一義。
”師曰: “維那早是第二義,長老即今是第幾義?”乃舉衣袖曰:“會麼?大衆,此是手舞足蹈,莫道五百生前曾為樂主來。
或有疑情,請垂見示。
”時有僧問:“如何是諸佛正宗?”師曰:“汝是甚麼宗?”曰:“如何?”師曰:“如何即不會。
”問: “上藍一曲師親唱,今日龍光事若何?”師曰:“汝甚麼時到上藍來?”曰: “谛當事如何?”師曰:“不谛當即别處覓。
”問:“如何是佛法大意?”師曰:“且問小意,卻來與汝大意。
” 師後住清涼大道場,上堂,僧出禮拜次。
師曰:“這僧最先出,為大衆答國主深恩。
”僧便問: “國主請命,祖席重開,學人上來,請師直指心源。
”師曰:“上來卻下去。
”問:“法眼一燈,分照天下。
和尚一燈,分照何人?”師曰:“法眼甚麼處分照來?”師乃曰: “某甲本欲居山藏拙,養病過時,柰緣先師有未了底公案,出來與他了卻。
” 時有僧問:“如何是先師未了底公案?”師便打。
曰:“祖祢不了,殃及兒孫。
” 曰: “過在甚麼處?”師曰:“過在我殃及你。
” 江南國主為鄭王時,受心法于法眼之室。
暨法眼入滅,複嘗問師曰:“先師有甚麼不了底公案?”師曰:“見分析次。
”異日,又問曰:“承聞長老于先師有異聞底事。
”師作起身勢。
國主曰:“且坐。
” 師謂衆曰:“先師法席五百衆,今祇有十數人在諸方為導首。
你道莫有錯指人路底麼? 若錯指,教他入水入火,落坑落塹。
然古人又道,我若向刀山,刀山自摧折,我若向镬湯,镬湯自消滅。
且作麼生商量?言語即熟,乃問著便生疏去,何也?祇為隔闊多時。
上座但會我甚麼處去不得,有去不得者為眼等諸根、色等諸法。
諸法且置,上座開眼見甚麼?所以道,不見一法即如來,方得名為觀自在。
珍重!” 師開寶七年六月示疾,告衆曰: “老僧卧疾,強牽拖與汝相見,如今随處道場,宛然化城,且道作麼生是化城?不見古導師雲,寶所非遙,須且前進。
及至城所,又道我所化作。
今汝諸人試說個道理看。
是如來禅、祖師禅還定得麼? 汝等雖是晚生,須知僥忝我國主,凡所勝地建一道場,所須不阙,祇要汝開口,如今不知阿那個是汝口,争答效他四恩三有?欲得會麼,但識口必無咎,縱有咎因汝有。
我今火風相逼,去住是常道。
老僧住持,将逾一紀,每承國主助發,至于檀越,十方道侶,主事小師,皆赤心為我,默而難言,或披麻帶布,此即順俗,我道違真。
且道順好違好?然但順我道,即無颠倒。
我之遺骸,必于南山大智藏和尚左右乞一墳冢。
升沈皎然,不淪化也。
努力,珍重!”二十四日安坐而終。
靈隐清聳禅師杭州靈隐清聳禅師,福州人也。
初參法眼,眼指雨謂師曰: “滴滴落在上座眼裡。
” 師初不喻旨,後因閱華嚴感悟,承眼印可。
回止明州四明山卓庵。
節度使錢億執事師之禮。
忠懿王命于臨安兩處開法。
後居靈隐上寺,署了悟禅師。
上堂曰:“十方諸佛常在汝前,還見麼?若言見,将心見,将眼見? 所以道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滅。
若能如是解,諸佛常現前。
”又曰:“見色便見心,且喚甚麼作心? 山河大地,萬象森羅,青黃赤白,男女等相,是心不是心?若是心,為甚麼卻成物象去? 若不是心,又道見色便見心。
還會麼?祇為迷此而成颠倒,種種不同,于無同異中強生同異。
且如今直下承當,頓豁本心,皎然無一物可作見聞。
若離心别求解脫者,古人喚作迷波讨源,卒難曉悟。
”僧問: “根塵俱泯,為甚麼事理不明?”師曰:“事理且從,喚甚麼作俱泯底根塵?”問:“如何是觀音第一義?”師曰:“錯。
”問: “無明實性即佛性。
如何是佛性?”師曰:“喚甚麼作無明?”問:“如何是和尚家風?”師曰:“亘古亘今。
”問: “不問不答時如何?”師曰:“寐語作麼?”問:“牛頭未見四祖時如何?”師曰:“青山綠水。
”曰:“見後如何?”師曰: “綠水青山。
”師問僧:“汝會佛法麼?”曰:“不會。
”師曰:“汝端的不會!”曰:“是。
”師曰:“且去,待别時來。
” 其僧珍重。
師曰:“不是這個道理。
”問:“如何是摩诃般若。
”師曰: “雪落茫茫。
”僧無語。
師曰:“會麼?” 曰:“不會。
”師示偈曰:“摩诃般若,非取非舍。
若人不會,風寒雪下。
”歸宗義柔禅師廬山歸宗義柔禅師,開堂升座,維那白槌曰:“法筵龍象衆,當觀第一義。
”師曰: “若是第一機,且作麼生觀?恁麼道,落在甚麼處。
為複是觀,為複不許人觀?先德上座,共相證明。
後學初心,莫喚作返問語、倒靠語,有疑請問。
”僧問:“諸佛出世,說法度人,感天動地。
和尚出世,有何祥瑞?”師曰: “人天大衆前寐語作麼?”問:“優昙華折人皆睹,達本無心事若何?”師曰:“謾語?”曰: “恁麼則南能别有深深旨,不是心心人不知。
”師曰:“事須飽叢林。
”問: “昔日金峰,今日歸宗,未審是一是二?”師曰: “謝汝證明。
”問:“法眼一箭,直射歸宗。
歸宗一箭,當射何人?”師曰: “莫謗我法眼。
”問: “此日知軍親證,法師于何處答深恩?”師曰:“教我道甚麼即得。
”乃曰: “一問一答,也無了期。
佛法也不是恁麼道理。
大衆,此日之事,故非本心。
實謂祇個住山甯有意,向來成佛亦無心。
蓋緣是知軍請命,寺衆誠心,既到這裡,且說個甚麼即得,還相悉麼?若信不及,古人便道相逢欲相喚,脈脈不能語。
作麼生會?若會,堪報不報之恩,足助無為之化。
若也不會,莫道長老開堂祇舉古人語。
此之盛事,天高海深,況喻不及,更不敢贊祝皇風,回向清列。
何以故?古人道:“吾禱久矣!”豈況當今聖明者哉?珍重!”僧問: “如何是空王廟?”師曰:“莫少神?”曰:“如何是廟中人?”師曰:“适來不謾道。
”問:“靈龜未兆時如何?”師曰: “是吉是兇。
”問:“未達其源,乞師方便。
”師曰:“達也。
”曰:“達後如何?”師曰:“終不恁麼問。
”問僧: “看甚麼經?”曰:“寶積經。
”師曰:“既是沙門,為甚麼看寶積經?”僧無語。
師代雲: “古今用無極。
” 百丈道恒禅師洪州百丈道恒禅師,參法眼,因請益外道問佛:“不問有言,不問無言。
”叙語未終,眼曰:“住!住! 汝拟向世尊良久處會那。
”師從此悟入。
住後,上堂:“乘此寶乘,直至道場。
每日勞諸上座訪及,無可祗延,時寒不用久立,卻請回車。
珍重!”僧問: “如何是學人行腳事?”師曰:“拗折拄杖得也未?”問: “古人有言,釋迦與我同參,未審參見何人?”師曰:“唯有同參方知。
” 曰:“未審此人如何親近?”師曰: “恁麼則你不解參也。
”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師曰:“往往問不著。
”問:“還鄉曲子作麼生唱?”師曰:“設使唱,落汝後。
”問:“如何是百丈境?”師曰:“何似雲居。
”問: “如何是百丈為人一句?”師曰:“若到諸方,須問過。
”乃曰:“實是無事,諸人各各是佛,更有何疑得到這裡?古人道,十方同聚會,個個學無為。
此是選佛場,心空及第歸。
且作麼生是心空?不是那裡閉目冷坐是心空,此正是意識想解。
上座要會心空麼?但且識心,便見心空。
所以道,過去已過去,未來更莫筭。
兀然無事坐,何曾有人喚。
設有人喚,上座應他好,不應他好?若應他,阿誰喚上座。
若不應他,又不患聾也。
三世體空,且不是木頭也。
所以古人道,心空得見法王。
還見法王麼?也祇是老病僧。
又莫道渠自伐好! 珍重。
”問: “如何是佛?”師曰:“汝有多少事不問。
”僧舉:“人問玄沙:“三乘十二分教即不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沙曰:“三乘十二分教不要。
”某甲不會,請師為說。
”師曰:“汝實不會?”曰:“實不會。
”師示偈曰:“不要三乘要祖宗,三乘不要與君同。
君今欲會通宗旨,後夜猿啼在亂峰。
” 上堂: “諸上座适來從僧堂裡出來,腳未跨門限便回去,已是重說偈言了也,更來這裡,不可重重下切腳也。
古人雲,參他不如自參。
所以道森羅萬象,是善财之宗師;業惑塵勞,乃普賢之境界。
若恁麼參,得與善财同參。
若不肯與麼參,卻歸堂向火,參取勝熱婆羅門。
珍重!”上堂,衆才集,便曰:“吃茶去。
”或時衆集,便曰: “珍重。
”或時衆集,便曰:“歇。
”後有頌曰:“百丈有三訣:吃茶、珍重、歇。
直下便承當,敢保君未徹。
” 師終于本山。
永明道潛禅師杭州永明寺道潛禅師,河中府武氏子。
初谒法眼,眼問曰: “子于參請外,看甚麼經?”師曰: “華嚴經。
”眼曰:“别、同異、成壞六相,是何門攝屬?”師曰:“文在十地品中。
據理則世出世間一切法,皆具六相也。
”眼曰:“空還具六相也無?”師懵然無對。
眼曰:“汝問我,我向汝道。
”師乃問: “空還具六相也無?”眼曰:“空。
”師于是開悟,踴躍禮謝。
眼曰:“子作麼生會?”師曰:“空。
”眼然之。
異日,因四衆士女入院,眼問師曰:“律中道,隔壁聞钗钏聲,即名破戒。
見睹金銀合雜,朱紫骈阗,是破戒不是破戒?” 師曰:“好個入路。
”眼曰:“子向後有五百毳徒,為王侯所重在。
” 師尋禮辭,駐錫于衢州古寺,閱大藏經。
忠懿王命入府受菩薩戒,署慈化定慧禅師,建大伽藍,号慧日永明,請居之。
師欲請塔下羅漢銅像,過新寺供養。
王曰:“善矣! 予昨夜夢十六尊者,乞随禅師入寺,何昭應之若是?”仍于師号加應真二字。
師坐永明,常五百衆。
上堂: “佛法顯然,因甚麼卻不會?諸上座欲會佛法,但問取張三李四。
欲會世法,則參取古佛叢林。
無事久立。
”僧問: “如何是永明的的意?”師曰:“今日十五,明朝十六。
”曰:“覽師的的意。
”師曰:“何處覽?”問:“如何是永明家風?” 師曰:“早被上座答了也。
”問:“三種病人如何接?”師曰:“汝是聾人。
”曰:“請師方便。
”師曰:“是方便。
”問:“牛頭未見四祖時,為甚麼百鳥銜華?”師曰:“見東見西。
”曰: “見後為甚麼不銜華?”師曰: “見南見北?”曰:“昔日作麼生?”師曰:“且會今日。
”問:“達磨西來傳個甚麼?”師曰:“傳個冊子。
”曰: “恁麼則心外有法去也。
”師曰:“心内無法。
”問:“如何是第二月?” 師曰:“月。
”問:“如何是觌面事?”師曰:“背後是甚麼?”問:“文殊仗劍,拟殺何人?”師曰:“止!止!”曰: “如何是劍?”師曰:“眼是。
”問: “諸餘即不問,向上宗乘亦且置,請師不答。
”師曰:“好個師僧子。
”曰: “恁麼則禮拜去也。
”師曰: “不要三拜,盡汝一生去。
” 衆參次,師指香爐曰:“汝諸人還見麼?若見,一時禮拜,各自歸堂。
”僧問:“至道無言,借言顯道。
如何是顯道之言?”師曰:“切忌揀擇。
”曰:“如何是不揀擇?”師曰: “元帥大王,太保令公。
”問: “如何是慧日祥光?”師曰:“此去報慈不遠。
”曰:“恁麼則親蒙照燭。
” 師曰:“且喜沒交涉。
” 報恩慧明禅師杭州報恩慧明禅師,姓蔣氏。
幼歲出家,三學精練。
志探玄旨,乃南遊于閩越間,曆諸禅會,莫契本心。
後至臨川谒法眼,師資道合。
尋回鄞水大梅山庵居。
吳越部内,禅學者雖盛,而以玄沙正宗置之阃外,師欲整而導之。
一日,有新到參,師問:“近離甚處?”曰:“都城。
”師曰:“上座離都城到此山,則都城少上座,此間剩上座。
剩則心外有法,少則心法不周。
說得道理即住,不會即去。
”僧無對。
僧問: “如何是大梅主?”師曰:“阇黎今日離甚麼處?”僧無對。
師尋遷天台山白沙卓庵,有朋彥上座博學強記,來訪師敵論宗乘。
師曰: “言多去道轉遠。
今有事借問,祇如從上諸聖及諸先德,還有不悟者也無?”彥曰:“若是諸聖先德,豈有不悟者哉!”師曰:“一人發真歸源,十方虛空悉皆消殒。
今天台山嶷然,如何得消殒去!”彥不知所措。
自是,他宗泛學來者皆服膺矣。
漢乾佑中,忠懿王延入府中問法,命住資崇院。
師盛談玄沙及地藏法眼,宗旨臻極。
王因命翠岩令參等諸禅匠及城下名公定其勝負。
天龍禅師問曰:“一切諸佛及諸佛法,皆從此經出,未審此經從何而出?”師曰:“道甚麼!”天龍拟進語,師曰:“過也。
”資嚴長老問:“如何是現前三昧?”師曰:“還聞麼?”嚴曰:“某甲不患聾。
”師曰:“果然患聾。
”師複舉雪峰塔銘問諸老宿: “夫從緣有者,始終而成壞;非從緣有者,曆劫而長堅。
堅之與壞即且置,雪峰即今在甚麼處?”﹝法眼别雲:“祇今是成是壞?” ﹞宿無對,設有對者,亦不能當其徵诘。
時群彥弭伏,王大喜悅,署圓通普照禅師。
上堂:“諸人還委悉麼?莫道語默動靜、無非佛事好!且莫錯會。
”僧問: “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師曰:“汝還見香台麼?”曰:“某甲未會,乞師指示。
”師曰:“香台也不識。
”問: “離卻目前機,如何是西來意?”師曰:“汝何不問?”曰:“恁麼則委是去也。
”師曰:“也是虛施。
”問:“如何是佛法大意?”師曰: “我見燈明佛本光瑞如此。
”問:“如何是學人自己?”師曰:“特地伸問是甚麼意?”問:“如何是西來意?” 師曰:“十萬八千真跋涉,直下西來不到東。
”問:“如何是第二月?”師曰: “捏目看花花數朵,見精明樹幾枝枝。
” 報慈行言導師金陵報慈行言玄覺導師,泉州人也。
上堂: “凡行腳人參善知識,到一叢林,放下瓶缽,可謂行菩薩道能事畢矣。
何用更來這裡舉論?真如涅槃,此是非時之說。
然古人有言,譬如披沙識寶,沙礫若除,真金自現,便喚作常住世間,具足僧寶。
亦如一味之雨,一般之地,生長萬物,大小不同,甘辛有異。
不可道地與雨有大小之名也。
所以道,方即現方,圓即現圓。
何以故?法爾無偏正,随相應現,喚作對現色身。
還見麼?若不見也莫閑坐地。
”僧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師曰:“此問不當。
”問: “坐卻是非,如何合得本來人?”師曰:“汝作麼生坐?”師聞鸠子叫,問僧:“甚麼聲?”曰:“鸠子聲。
”師曰: “欲得不招無間業,莫謗如來正法論。
”江南國主建報慈院,命師大闡宗猷。
海會二千餘衆,别署導師之号。
上堂: “此日英賢共會,海衆同臻。
諒惟佛法之趣,無不備矣。
若是英鑒之者,不須待言也。
然言之本無,何以默矣。
是以森羅萬象,諸佛洪源。
顯明則海印光澄,冥昧則情迷自惑。
苟非通心上士、逸格高人,則何以于諸塵中發揚妙極,卷舒物象。
縱奪森羅。
示生非生,應滅非滅。
生滅洞已,乃曰真常。
言假則影散千途,論真則一空絕迹。
豈可以有無生滅而計之者哉!”僧問:“國王再請,特薦先朝,和尚今日如何舉唱?”師曰:“汝不是問再唱人?”曰:“恁麼則天上人間,無過此也。
”師曰:“沒交涉。
”問: “遠遠投師,請垂一接。
”師曰:“卻依舊處去。
” 崇壽契稠禅師撫州崇壽院契稠禅師,泉州人也。
上堂,僧問:“四衆谛觀第一義。
如何是第一義?”師曰: “何勞更問。
”乃曰:“大衆欲知佛性義,當觀時節因緣。
作麼生是時節因緣?上座如今便散去,且道有也未? 若無,因甚麼便散去?若有,作麼生是第一義?上座,第一義現成,何勞更觀。
恁麼顯明得佛性常照,一切法常住。
若見有法常住,猶未是法之真源。
作麼生是法之真源? 上座不見古人道,一人發真歸源,十方虛空悉皆消殒。
還有一法為意解麼?古人有如是大事因緣,依而行之即是,何勞長老多說。
衆中有未知者,便請相示。
”僧問:“法眼之燈,親然汝水。
今日王侯請命,如何是法眼之燈?”師曰: “更請一問。
”問:“古人見不齊處,請師方便。
”師曰:“古人見甚麼處不齊?”問:“如何是佛?”師曰:“如何是佛。
” 曰:“如何領解?”師曰:“領解即不是。
”問:“的的西來意,師當第幾人?”師曰:“年年八月半中秋。
”問: “如何是和尚為人一句?”師曰:“觀音舉、上藍舉。
” 報恩法安禅師金陵報恩院法安慧濟禅師,太和人也。
初住曹山,上堂:“知幻即離,不作方便。
離幻即覺,亦無漸次。
諸上座且作麼生會?不作方便,又無漸次,古人意在甚麼處? 若會得,諸佛常現前;若未會,莫向圓覺經裡讨。
夫佛法亘古亘今,未嘗不現前。
諸上座,一切時中,鹹承此威光,須具大信根,荷擔得起始得。
不見佛贊猛利底人堪為器用,亦不賞他向善、久修淨業者,要似他廣額兇屠,抛下操刀,便證阿羅漢果,直須恁麼始得。
所以長者道,如将梵位直授凡庸。
” 僧問:“大衆既臨于法會,請師不吝句中玄。
” 師曰:“謾得大衆麼!”曰:“恁麼則全因此問也。
”師曰:“不用得。
” 問:“古人有言,一切法以不生為宗。
如何是不生宗?”師曰:“好個問處。
”問:“佛法中請師方便。
”師曰: “方便了也。
”問:“如何是古佛心?” 師曰:“何待問。
” 江南國主請居報恩,署号攝衆。
上堂,謂衆曰:“此日奉命令住持當院,為衆演法。
适來見維那白槌了,多少好。
令教當觀第一義。
且作麼生是第一義? 若這裡參得多少省要,如今别更說個甚麼即得。
然承恩旨,不可杜默去也。
夫禅宗示要,法爾常規,圓明顯露,亘古亘今。
至于達磨西來,也祇與諸人證明,亦無法可得與人。
祇道直下是,便教立地構取,古人雖則道立地構取,如今坐地還構得也無? 有疑請問。
”僧問:“三德奧樞從佛演,一音玄路請師明。
”師曰:“汝道有也未?”問: “如何是報恩境?”師曰:“大家見汝問。
”開寶中,示滅于本院。
長安延規禅師廬州長安院延規禅師,僧問:“如何是庵中主?”師曰:“汝到諸方,但道從長安來。
” 雲居清錫禅師南康軍雲居山清錫禅師,泉州人也。
僧問:“如何是雲居境?” 師曰:“汝喚甚麼作境?”曰:“如何是境中人?”師曰:“适來向汝道甚麼!”後住泉州西明院。
有廖天使入院,見供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