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墜。
君暗臣奸禮崩樂壞。
爾時無佛。
何因逆亂滋甚篡殺由生。
孔子乃婉娩順時逡巡避患雖保妻子。
終壽百年亦迍不矣。
或發匏瓜之言。
興逝川之歎。
然複遜詞于季氏。
傷鳳鳥不至河不出圖。
及西狩獲麟。
遂返袂拭面。
稱吾道窮。
雖門徒三千删詩定禮。
亦疾沒世而各不稱。
吾何以見于後世矣。
遭資跖之辱。
被丈人之譏。
挍此而論。
足可知也。
若以無利于世。
孔老二聖其亦病諸。
何為讷其木舌而不陳彈也。
一答。
寺饒僧衆妖孽必作。
如後趙沙門張光。
後燕沙門法長。
南涼道密。
魏孝文時法秀。
太和時惠仰等。
并皆反亂者。
對曰。
撿崔鴻十六國春秋。
并無此色人。
出何史籍。
茍生誣拄诳惑君王。
請勘國史知其妄奏。
案前後漢書。
即有昆陽常山青泥緣林黑山白馬黃巾赤眉等數十群賊。
并是俗人。
不關釋子。
如何不論。
後漢書雲。
沛人道士張魯母有姿色。
兼挾鬼道。
往來劉焉之家。
後為益州刺史。
任魯為督義司馬。
魯共别部司馬張修。
将兵掩殺漢中太守蘇固。
斷絕斜谷殺漢使者。
魯既得漢中。
又殺張修而并其衆。
于時假托神言。
黃衣當王。
魯因與張角等相應。
合集部衆。
并戴黃巾。
披道士之服。
數十萬人賊害天下。
自據漢中垂三十載。
後為曹公所破。
黃衣始滅。
爾時無一沙門。
獨饒道士。
何默不論。
然漢魏名僧德行者衆。
益國甚多。
何以不說。
但論揚惡專論人短。
豈是君子乎。
魏志曰。
張魯字公旗。
祖父陵客蜀學道。
在鹄鳴山。
造作道書以惑百姓。
從受道者出米五鬥。
世号米賊。
陵死子衡傳業。
衡死魯複傳之。
陵為天師。
衡為嗣師。
魯為系師自号三師也。
素與劉烏善。
焉死子璋立。
以魯不順殺魯母及家室。
魯遂據漢中。
以鬼道化民。
符書章禁為本。
來學者初名鬼卒。
受道者用金帛之物。
号為祭酒。
各領部衆。
衆多者名治頭。
有病者令首過。
大都與張角類相似。
後漢皇甫嵩傳雲。
钜鹿張角自稱大賢郎師。
奉事黃老行張陵之術。
用符水祝法以治病。
遣弟子八人。
使于四方以行教化。
轉相诳惑。
十餘年間衆數十萬。
自青徐幽冀荊楊兖豫八州之民。
莫不必應遂置三十六方。
方猶将軍号也。
大方萬餘人。
小方六千人。
訛言蒼天死黃天當立。
歲在甲子天下大吉。
以白土書京邑寺門。
綿作甲子字。
中平元年三月五日。
内外俱起。
皆着道士黃服黃巾。
或殺人祠天。
于時賊徒數十萬衆。
初起穎川作亂天下。
并為皇甫嵩讨滅。
南鄭反漢而亡蜀(出魏書)。
孫恩習仙而敗晉(出晉書)。
道育醮祭因而禍宋(出宋書)。
于吉行禁殆以危吳(出吳書)。
公旗學仙而誅家(出華陽國志)。
陳瑞習道而滅族(事在晉陽秋)。
魏華叛夫(出靈寶經序)。
張陵棄婦(見陵傳)。
子登背父衛叔去兄(出神仙傳)。
右古來道士。
破家破國為逆亂者。
略引如前。
對曰。
自陵三世專行鬼道。
符書章醮出自道家。
禁厭妖孽妄談吉兇。
奸由茲起。
然吳魏已下。
晉宋已來。
道俗為妖數亦不少。
何以獨引衆僧。
不論儒道二教。
至如大業末年世充李密建德武周梁師都盧明月李軌朱粲唐弼薛舉等。
并是俗人。
曾無釋氏。
何為不道。
事偏理局黨惡嫉賢。
為臣不忠明矣。
奕雲。
請胡佛邪教退還西域。
凡是僧尼悉令歸俗者。
對曰。
莊周雲。
六合之内。
聖人論而不議。
六合之外。
聖人存而不論。
老子雲。
域中有四大而道居其一。
考詩書禮樂之緻。
但欲攸序彜倫明忠列孝慈之先。
意在敬事君父。
縱稱至德。
唯是安上治民。
假令要道。
不出移風變俗。
自衛反魯。
讵述解脫之言。
六府九疇。
未宣究竟之指。
及養生齊物之談。
龍圖鳳紀之說。
亦可懷仁抱信遵厲鄉之志。
删經贊象肆阙裡之文。
次曰九流。
末雲七略。
案前漢藝文志所紀衆書一萬三千二百六十九卷。
莫不功在近益俱未暢遠途。
皆自局于一生之内。
非迥拔于三世之表者矣。
遂使當現因果理。
涉旦而猶昏。
業報吉兇義。
經丘而未哓。
故知逍遙一部。
猶迷有有之情。
道德二篇。
未入空空之境。
斯乃六合之寰塊。
五常之俗谟。
讵免四流浩汗。
為煩惱之場。
六趣諠嘩。
造塵勞之業也。
原夫實相杳冥。
逾要道之要。
法身凝寂。
出玄之又玄。
惟我大師體斯妙覺。
二邊頓遣萬德俱融。
不諠不寂。
安能以境智求。
非爽非昧。
胡可以形名取。
為小則小也而無内。
處大則大也而無垠。
故能量法界而興悲。
揆虛空而立誓。
所以現生穢土誕聖王宮。
示金色之身。
吐玉毫之相。
布慈雲于鹫嶺。
則火宅焰銷。
扇慧風于雞峰。
則幽途霧卷。
行則金蓮捧足。
坐則寶座承軀。
出則帝釋居前。
入則梵王從後。
左輔密迹。
以滅惡為功。
右弼金剛。
以長善為務。
聲聞菩薩俨若侍臣。
八部萬靈森然翊衛。
演涅槃則地現六動。
說般若則天雨四花。
百福莊嚴。
狀滿月之臨蒼海。
千光照曜。
猶聚日之映寶山。
師子一吼則外道摧鋒。
法鼓暫鳴則天魔稽首。
是故号佛為法王也。
豈得與衰周迦葉比德争衡。
末世儒童辄相聯類者矣。
是以天上天下。
獨稱調禦之尊。
三千大千。
鹹仰慈悲之澤。
然而理深趣遠。
假筌蹄而後悟教門善巧。
憑師友而方通統其教也。
八萬四千之藏。
二谛十地之文。
祇園鹿苑之談。
海殿龍宮之旨。
玉諜金書之字。
七處八會之言。
莫不垂至道于百王。
扇玄風于萬古。
如語實語不思議也。
近則安國利民。
遠則超凡證聖。
故能形遍六道教滿十方。
實為世界福田。
蓋是蒼生歸處。
于時敬信之侶。
猶七曜之環北辰。
受化之徒。
如萬川之投巨海。
考其神變功業利益人天。
故無得而名也。
既滿恒沙之因。
故得常樂之果。
善矣哉。
不可測也。
但以時運未融。
遂令梵漢殊感。
所以西方先音形之奉。
東國暫見聞之益。
及慈雲卷潤慧日收光。
乃夢金人于永平之年。
睹舍利于赤烏之歲。
于是漢魏齊梁之政。
像教勃興。
燕秦晉宋已來。
名僧間出。
或畫滿月于清台之側。
表相輪于雍門之外。
逮河北翻辭漢南著錄。
道興三輔信洽九州。
跨江左而彌殷。
曆金行而轉盛。
渭水備逍遙之苑。
廬嶽總般若之台。
深文奧旨發越來儀。
碩學高僧蟬聯遠至。
暨梁武之世。
三教連衡三乘并鹜。
雖居紫極情契汾陽。
屏酒正而撒饔人。
薰戒香而味法喜。
恐四流難拔。
躬以七辯能将。
乃輕衮飾而禦染衣。
舍雕辇而敷草座。
于時廣創慧台之業。
大啟表塔之基(梁記雲。
東台西府在位八十餘年。
都邑大寺七百餘所。
僧尼講衆常有萬人。
讨論内典共遵聖業。
孜孜無倦。
各厭世榮也)遂令五都豪族厭冠冕而歸依。
四海名家棄榮華而入道。
自皇王所居之士。
聲教所覃之域。
莫不頂禮回向五體歸依。
利物之深。
其來久矣。
孔老垂化安能與京。
案三十六國春秋高僧名僧牟子等紀傳。
始後漢永平十年已來。
佛法東流。
政經十代年将六百。
名僧大德世所尊敬者。
凡二百五十七人。
傍出附見者。
及燕趙王公齊梁卿相等。
凡二百五十一人。
陳其行業大開十例。
一曰譯經。
二曰解義。
三曰神異。
四曰習禅。
五曰明律。
六曰遺身。
七曰誦經。
八曰興福。
九曰經師。
十曰唱導。
此例高僧。
皆德效四依功備三業。
法傳震旦寔所瑣焉(邪見隐而不論。
但說五三惡者。
夫雪山之内。
本多甘露。
亦有毒草。
大海之中既有明珠。
亦饒羅刹。
喻昆嶽缺于片石。
鄧林損于一枝耳。
複何可怪之耳)。
君暗臣奸禮崩樂壞。
爾時無佛。
何因逆亂滋甚篡殺由生。
孔子乃婉娩順時逡巡避患雖保妻子。
終壽百年亦迍不矣。
或發匏瓜之言。
興逝川之歎。
然複遜詞于季氏。
傷鳳鳥不至河不出圖。
及西狩獲麟。
遂返袂拭面。
稱吾道窮。
雖門徒三千删詩定禮。
亦疾沒世而各不稱。
吾何以見于後世矣。
遭資跖之辱。
被丈人之譏。
挍此而論。
足可知也。
若以無利于世。
孔老二聖其亦病諸。
何為讷其木舌而不陳彈也。
一答。
寺饒僧衆妖孽必作。
如後趙沙門張光。
後燕沙門法長。
南涼道密。
魏孝文時法秀。
太和時惠仰等。
并皆反亂者。
對曰。
撿崔鴻十六國春秋。
并無此色人。
出何史籍。
茍生誣拄诳惑君王。
請勘國史知其妄奏。
案前後漢書。
即有昆陽常山青泥緣林黑山白馬黃巾赤眉等數十群賊。
并是俗人。
不關釋子。
如何不論。
後漢書雲。
沛人道士張魯母有姿色。
兼挾鬼道。
往來劉焉之家。
後為益州刺史。
任魯為督義司馬。
魯共别部司馬張修。
将兵掩殺漢中太守蘇固。
斷絕斜谷殺漢使者。
魯既得漢中。
又殺張修而并其衆。
于時假托神言。
黃衣當王。
魯因與張角等相應。
合集部衆。
并戴黃巾。
披道士之服。
數十萬人賊害天下。
自據漢中垂三十載。
後為曹公所破。
黃衣始滅。
爾時無一沙門。
獨饒道士。
何默不論。
然漢魏名僧德行者衆。
益國甚多。
何以不說。
但論揚惡專論人短。
豈是君子乎。
魏志曰。
張魯字公旗。
祖父陵客蜀學道。
在鹄鳴山。
造作道書以惑百姓。
從受道者出米五鬥。
世号米賊。
陵死子衡傳業。
衡死魯複傳之。
陵為天師。
衡為嗣師。
魯為系師自号三師也。
素與劉烏善。
焉死子璋立。
以魯不順殺魯母及家室。
魯遂據漢中。
以鬼道化民。
符書章禁為本。
來學者初名鬼卒。
受道者用金帛之物。
号為祭酒。
各領部衆。
衆多者名治頭。
有病者令首過。
大都與張角類相似。
後漢皇甫嵩傳雲。
钜鹿張角自稱大賢郎師。
奉事黃老行張陵之術。
用符水祝法以治病。
遣弟子八人。
使于四方以行教化。
轉相诳惑。
十餘年間衆數十萬。
自青徐幽冀荊楊兖豫八州之民。
莫不必應遂置三十六方。
方猶将軍号也。
大方萬餘人。
小方六千人。
訛言蒼天死黃天當立。
歲在甲子天下大吉。
以白土書京邑寺門。
綿作甲子字。
中平元年三月五日。
内外俱起。
皆着道士黃服黃巾。
或殺人祠天。
于時賊徒數十萬衆。
初起穎川作亂天下。
并為皇甫嵩讨滅。
南鄭反漢而亡蜀(出魏書)。
孫恩習仙而敗晉(出晉書)。
道育醮祭因而禍宋(出宋書)。
于吉行禁殆以危吳(出吳書)。
公旗學仙而誅家(出華陽國志)。
陳瑞習道而滅族(事在晉陽秋)。
魏華叛夫(出靈寶經序)。
張陵棄婦(見陵傳)。
子登背父衛叔去兄(出神仙傳)。
右古來道士。
破家破國為逆亂者。
略引如前。
對曰。
自陵三世專行鬼道。
符書章醮出自道家。
禁厭妖孽妄談吉兇。
奸由茲起。
然吳魏已下。
晉宋已來。
道俗為妖數亦不少。
何以獨引衆僧。
不論儒道二教。
至如大業末年世充李密建德武周梁師都盧明月李軌朱粲唐弼薛舉等。
并是俗人。
曾無釋氏。
何為不道。
事偏理局黨惡嫉賢。
為臣不忠明矣。
奕雲。
請胡佛邪教退還西域。
凡是僧尼悉令歸俗者。
對曰。
莊周雲。
六合之内。
聖人論而不議。
六合之外。
聖人存而不論。
老子雲。
域中有四大而道居其一。
考詩書禮樂之緻。
但欲攸序彜倫明忠列孝慈之先。
意在敬事君父。
縱稱至德。
唯是安上治民。
假令要道。
不出移風變俗。
自衛反魯。
讵述解脫之言。
六府九疇。
未宣究竟之指。
及養生齊物之談。
龍圖鳳紀之說。
亦可懷仁抱信遵厲鄉之志。
删經贊象肆阙裡之文。
次曰九流。
末雲七略。
案前漢藝文志所紀衆書一萬三千二百六十九卷。
莫不功在近益俱未暢遠途。
皆自局于一生之内。
非迥拔于三世之表者矣。
遂使當現因果理。
涉旦而猶昏。
業報吉兇義。
經丘而未哓。
故知逍遙一部。
猶迷有有之情。
道德二篇。
未入空空之境。
斯乃六合之寰塊。
五常之俗谟。
讵免四流浩汗。
為煩惱之場。
六趣諠嘩。
造塵勞之業也。
原夫實相杳冥。
逾要道之要。
法身凝寂。
出玄之又玄。
惟我大師體斯妙覺。
二邊頓遣萬德俱融。
不諠不寂。
安能以境智求。
非爽非昧。
胡可以形名取。
為小則小也而無内。
處大則大也而無垠。
故能量法界而興悲。
揆虛空而立誓。
所以現生穢土誕聖王宮。
示金色之身。
吐玉毫之相。
布慈雲于鹫嶺。
則火宅焰銷。
扇慧風于雞峰。
則幽途霧卷。
行則金蓮捧足。
坐則寶座承軀。
出則帝釋居前。
入則梵王從後。
左輔密迹。
以滅惡為功。
右弼金剛。
以長善為務。
聲聞菩薩俨若侍臣。
八部萬靈森然翊衛。
演涅槃則地現六動。
說般若則天雨四花。
百福莊嚴。
狀滿月之臨蒼海。
千光照曜。
猶聚日之映寶山。
師子一吼則外道摧鋒。
法鼓暫鳴則天魔稽首。
是故号佛為法王也。
豈得與衰周迦葉比德争衡。
末世儒童辄相聯類者矣。
是以天上天下。
獨稱調禦之尊。
三千大千。
鹹仰慈悲之澤。
然而理深趣遠。
假筌蹄而後悟教門善巧。
憑師友而方通統其教也。
八萬四千之藏。
二谛十地之文。
祇園鹿苑之談。
海殿龍宮之旨。
玉諜金書之字。
七處八會之言。
莫不垂至道于百王。
扇玄風于萬古。
如語實語不思議也。
近則安國利民。
遠則超凡證聖。
故能形遍六道教滿十方。
實為世界福田。
蓋是蒼生歸處。
于時敬信之侶。
猶七曜之環北辰。
受化之徒。
如萬川之投巨海。
考其神變功業利益人天。
故無得而名也。
既滿恒沙之因。
故得常樂之果。
善矣哉。
不可測也。
但以時運未融。
遂令梵漢殊感。
所以西方先音形之奉。
東國暫見聞之益。
及慈雲卷潤慧日收光。
乃夢金人于永平之年。
睹舍利于赤烏之歲。
于是漢魏齊梁之政。
像教勃興。
燕秦晉宋已來。
名僧間出。
或畫滿月于清台之側。
表相輪于雍門之外。
逮河北翻辭漢南著錄。
道興三輔信洽九州。
跨江左而彌殷。
曆金行而轉盛。
渭水備逍遙之苑。
廬嶽總般若之台。
深文奧旨發越來儀。
碩學高僧蟬聯遠至。
暨梁武之世。
三教連衡三乘并鹜。
雖居紫極情契汾陽。
屏酒正而撒饔人。
薰戒香而味法喜。
恐四流難拔。
躬以七辯能将。
乃輕衮飾而禦染衣。
舍雕辇而敷草座。
于時廣創慧台之業。
大啟表塔之基(梁記雲。
東台西府在位八十餘年。
都邑大寺七百餘所。
僧尼講衆常有萬人。
讨論内典共遵聖業。
孜孜無倦。
各厭世榮也)遂令五都豪族厭冠冕而歸依。
四海名家棄榮華而入道。
自皇王所居之士。
聲教所覃之域。
莫不頂禮回向五體歸依。
利物之深。
其來久矣。
孔老垂化安能與京。
案三十六國春秋高僧名僧牟子等紀傳。
始後漢永平十年已來。
佛法東流。
政經十代年将六百。
名僧大德世所尊敬者。
凡二百五十七人。
傍出附見者。
及燕趙王公齊梁卿相等。
凡二百五十一人。
陳其行業大開十例。
一曰譯經。
二曰解義。
三曰神異。
四曰習禅。
五曰明律。
六曰遺身。
七曰誦經。
八曰興福。
九曰經師。
十曰唱導。
此例高僧。
皆德效四依功備三業。
法傳震旦寔所瑣焉(邪見隐而不論。
但說五三惡者。
夫雪山之内。
本多甘露。
亦有毒草。
大海之中既有明珠。
亦饒羅刹。
喻昆嶽缺于片石。
鄧林損于一枝耳。
複何可怪之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