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六

關燈


    待報聽造。

    觀斯奏狀仰止奔競。

    非曰除滅。

    斯寔住持之相。

    居然昌顯矣。

      九周朗。

    汝南人。

    宋世祖時仕廬陵内史。

    上書曰。

    自釋氏流教。

    其來有源。

      舒引容潤既亦廣矣。

    而假糅醫術托以蔔數。

    外刑不容。

    内教不悔。

    而橫天地之間。

    莫之糾察。

    今宜申嚴佛律裨重國令。

    其疵惡顯著者。

    悉宜罷遣。

    餘則随其藝行。

    各為之條例。

    使禅義經誦人能其一。

    食不過蔬衣不出布。

    若更度者。

    則令先習義行本。

    其神心必能草腐人天竦精。

    以往者雖侯王家子。

    亦不宜拘。

    意同前矣。

      第十虞願。

    會稽人。

    仕宋明帝為中書。

    善容止直忤言。

    帝好奕頗廢政事。

    願曰。

    堯以此教丹朱。

    非人主所好。

    帝怒令曳下殿。

    初無懼色。

    二三日複召來明帝以所居故第起湘宮寺。

    制置宏壯。

    願曰。

    此寺穿掘傷蝼蟻。

    塼瓦焚蟲豸。

    勞役之苦百姓筋力。

    販妻貨子呼嗟滿路。

    佛若有知。

    念其有罪。

    佛若無知。

    作之何益。

      忤旨出守晉安。

    此寔大慈之本懷。

    得佛之遺寄。

    而奕謂為除彈匪其意乎。

     十一張普濟。

    常山人。

    善百家之說。

    太和中遷谏議大夫。

    至孝明立不親視朝。

    過崇佛法。

    郊廟之事多委有司。

    營造寺像略無休息。

    乃上谏略雲。

    伏願淑慎威儀萬邦作式。

    躬緻郊廟之虔。

    親纡朔望之禮。

    則一人有慶兆民賴之。

    然後精進三寶信心如來。

    道由化深。

    故諸漏可盡。

    法随禮積。

    故彼岸可登。

    書奏不報。

    濟谏如此。

    而奕弄筆妄加。

    荒穢之淫僧遊于宮内。

    恣行非法。

    凡是妃主莫不通淫。

     百姓苦之而上不覺。

    斯言奸蕩。

    何得妄施。

    宮禁有限。

    防禦有則。

    擅言淫僻縱筆妄陳據太史之任。

    總清慎之機。

    專構私憤顯行輕毀。

    枭能食母。

    君子恥聞。

    亭曰柏人。

    漢後夜遁。

    非狂非醉。

    斯言難玷。

    但奕自行淫穢。

    其黨例有妻孥。

    故李耳李思王之編戶。

    張衡張魯天師子孫。

    宗胤顯然無宜不有。

    不知今日道士何為。

    效僧遠财絕色。

    清高獨往不拘俗累。

    甚可怪也。

    故奕重其财色毀僧同之。

    如老子化胡經雲。

    既化胡王令尹喜為佛。

    性強梁者毀形絕好。

    斷其妻娶不令紹嗣。

    故名沙門。

    自餘軟善任從其本。

    則妻子不絕也。

    約斯論事。

    觀中道士。

    衣冠容制不異俗流。

    妻子承嗣。

    義依道法。

    不可怪也。

    是以仙童玉女侍老君之側。

    黃庭朱戶述命門之事。

    深欲拟僧斯蹤難泯。

    遂行流謗。

    固其然哉。

     十二李玚。

    趙人。

    魏延昌未為高陽王友。

    于時人多絕戶為沙門。

    玚上言曰。

     禮以教世法導将來。

    迹用既殊區流亦别。

    故三千之罪。

    莫大于不孝。

    不孝之大。

     無過于絕祀。

    然則絕祀之罪。

    大莫甚焉。

    安得輕縱背禮之情而肆其向法之意也。

     甯有棄堂堂之政。

    而從鬼教乎。

    靈太後責以鬼教謗毀佛法。

    玚曰。

    竊欲清明佛法使道俗兼通。

    非敢排棄真學妄為訾毀。

    且鬼神之名皆是通靈達稱。

    三皇五帝皆号為鬼。

    易曰。

    知鬼神之情狀。

    周公自美。

    亦雲。

    能事鬼神。

    禮曰。

    明則有禮樂。

      幽則有鬼神。

    佛非天非地。

    本出于人。

    應世導俗。

    其道幽隐。

    名之不鬼。

    愚謂非謗。

    靈太後不罪。

    後遇害于河陰。

    詳玚上言欲沙汰僻左。

    非為疵謗矣。

      十三劉晝渤海人。

    才術不能自給。

    齊不仕之。

    着高才不遇傳。

    以自況也。

    上書言。

    佛法詭诳。

    避役者以為林薮。

    又诋诃淫蕩。

    有尼有優婆夷。

    實是僧之妻妾。

    損胎殺子其狀難言。

    今僧尼二百許萬。

    并俗女向有四百餘萬。

    六月一損胎。

      如是則年族二百萬戶矣。

    驗此佛是疫胎之鬼也。

    全非聖人。

    亦言道士。

    非老莊之本。

    籍佛邪說為其配坐而已。

    詳晝此言。

    殊塵聽視。

    專言堕胎殺子。

    豈是正士言哉。

    孔子見人一善而忘其百非。

    鮑生見人一惡而終身不忘。

    弘隘之迹斷可知矣。

      狂哲之心相去遠矣。

    然則天下高尚沙門有逾百萬。

    财色不顧名位莫緣。

    斯德隐之妄張淫殺。

    一年誅二子。

    沙門且然。

    一歲有二男。

    編戶誰是。

    吐言孟浪未足廣之。

    而奕重為正谏。

    及後上事還陳此略。

    考校則劉晝之門人矣。

     十四陽炫之。

    北平人。

    元魏末為秘書監。

    見寺宇壯麗損費金碧。

    王公相競侵漁百姓。

    乃撰洛陽伽藍記言。

    不恤衆庶也。

    後上書述。

    釋教虛誕有為徒費。

    無執戈以衛國有饑寒于色養。

    逃役之流仆隸之類。

    避苦就樂非修道者。

    又佛言。

    有為虛妄皆是妄想。

    道人深知佛理。

    故違虛其罪。

    故又廣引财事乞貸貪積無厭。

    又雲。

    讀佛經者尊同帝王。

    寫佛畫師全無恭敬。

    請沙門等同孔老拜俗。

    班之國史。

     行多浮險者乞立嚴敕知其真僞。

    然後佛法可遵師徒無濫。

    則逃兵之徒還歸本役。

     國富兵多天下幸甚。

    炫之此奏。

    大同劉晝之詞。

    言多庸猥不經周孔。

    故雖上事終委而不施行。

    而奕美之徹于府俞。

    緻使淨遊浪宕之語。

    備寫不遺。

    斯仍曲士之沈郁。

    非通人之留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