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诘經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非見也。
又如佛言。
一切諸法非女非男。
即時舍利弗身複如故。
天曰。
賢者。
何緣作此女相。
曰吾不作非不作。
天曰。
如是賢者。
諸法亦非作非不作。
夫不作非不作者佛所說也。
舍利弗問天。
汝沒此當于何生。
天曰。
佛化所生吾如彼生。
曰如佛化生非沒生也。
天曰。
衆生猶然。
亦不見其沒生者也。
曰天久如能成無上正真道最正覺乎。
曰久猶凡民之普得法。
乃吾成最正覺。
曰雲何凡民之普得法者。
無乃非處乎。
天曰。
其為無上最正覺者非有處也。
所以者何。
佛無所立故曰無所于最正覺者。
舍利弗言。
今諸佛最正覺及其已正覺與當正覺者。
如江河沙皆謂何乎。
曰此以文數為讀者耳。
非謂道有去來今也。
夫三塗等且如。
賢者得道雲何。
曰所得者為不惑耳。
天曰。
如是賢者。
吾成佛者。
亦以為彼未正覺故。
爾時維摩诘。
謂賢者舍利弗言。
是天已奉事九十二億佛。
神通之智已解了。
所願普具法忍已得。
已不退轉。
願行如言所欲能現。
如來種品第八 文殊師利問曰。
何謂族姓子。
菩薩所至到處興有佛法。
維摩诘言。
其來往周旋有智慧興有佛法。
菩薩來往為之奈何。
其至五無間處能使無诤怒。
至地獄處能使除冥塵。
至于畜生處則為除闇昧能使無慢。
求入餓鬼道。
一切以福随次合會。
至無智處不與同歸能使知道。
在怒害處為現仁意不害衆生。
在憍處為現橋梁合聚度人。
在塵勞處為現都淨無有勞穢。
如在魔道則能使其覺知所緣。
在弟子道所未聞法令人得聞。
在緣一覺道能行大悲坐而化人。
入貧窭中則為施以無盡之财。
入鄙陋中為以威相嚴其種姓。
入異學中則使世間一切依附。
遍入諸道一切能為解說正要。
至泥洹道度脫生死如無絕已。
是為菩薩來往周旋。
所入諸道能有佛法。
于是維摩诘又問文殊師利。
何等為如來種。
答曰有身為種。
無明與恩愛為種。
淫怒癡為種。
四颠倒為種。
五蓋為種。
六入為種。
七識住為種。
八邪道為種。
九惱為種。
十惡為種。
是為佛種。
曰何謂也。
文殊師利言。
夫虛無無數不能出現住發無上正真道意。
在塵勞事未見谛者。
乃能發斯大道意耳。
譬如族姓子。
高原陸土不生青蓮芙蓉蘅華。
卑濕污田乃生此華。
如是不從虛無無數出生佛法。
塵勞之中乃得衆生而起道意。
以有道意則生佛法。
從自見身積若須彌。
乃能兼見而起道意故生佛法。
依如是要。
可知一切塵勞之疇為如來種。
又譬如人不下巨海。
能舉夜光寶耶。
如是不入塵勞事者。
豈其能發一切智意。
賢者大迦葉言。
善哉善哉。
文殊師利。
快說此言誠如之意塵勞之疇為如來種奚但身見能發無上正真道乎。
雖以五無間具。
猶能發斯大道意而具佛法矣。
已得羅漢為應真者。
終不能複起道意而具佛法也。
如根敗之士其于五樂不能複利。
如是弟子雜行已斷。
其于佛法不樂不利無複志願。
是以凡夫于佛法為有反複。
如弟子無有。
所以者何。
凡夫聞佛法能起大道不斷三寶。
使夫弟子終身聞佛法力無所畏。
非複有意起大道也。
于是衆中有坐菩薩字衆像見。
問維摩诘言。
居士父母妻子奴客執事安在。
朋友親戚徒隸為誰群從所有象馬車乘皆何所在。
爾時長者維摩诘答衆像見。
而說頌曰。
母智度無極 父為權方便 菩薩由是生 得佛一切見 樂法以為妻 悲慈為男女 奉谛以降調 居則思空義 學知一切塵 其生随所欲 上道為親友 覺意而不着 我徒勇而果 群從度無極 四恩當女事 樂以歌道德 總持為苑囿 覺華甚奇快 厥實度知見 彼樹法林大 八解之浴池 正水滿其淵 淨葉衆如殖 浴此無垢塵 參駕五通馳 大乘難過踰 調禦以道意 八道坦忘憂 相具以嚴容 衆好飾其姿 慚愧免行成 華鬘謂不疑 七寶貨之大 求者兼與法 得報利弘多 随布分斯道 守如禅解教 無患清淨道 以是依諸佛 常勇志不搖 是食甘露者 以解味為漿 不慢不疑淨 戒品為塗香 在彼衆塵埃 勇犍莫能勝 降伏一切魔 鹹使至道場 其于所堕生 都已無惑根 為現諸刹土 将護度衆塵 供養億如來 奉諸三界将 不我則為佛 生辄務成養 修治佛土淨 訓化諸群生 由是得最刹 無人人所行 一切民萌類 聲響及衆變 一時能盡現 菩薩樂精進 邪行為順現 随欲牽緻來 方便度無極 一切示軌儀 為現勝言教 示身終如死 祐化諸人物 于幻法不殆 現劫盡幹燒 更始生地形 衆人有常想 照令知無常 正使或億千 出之一邑裡 能悉為空舍 安諸施以道 如有禁咒語 崄谷若幹輩 皆為到彼度 菩薩無所畏 世間衆道術 一切從而學 非以随疑見 因之解人惑 或作日月天 或為梵中尊 為地主以德 為風神亦然 劫中有疾疫 為之設醫藥 勤恤護養安 除病消諸毒 劫中設饑馑 則施食與漿 前救彼饑渴 卻以法語人 劫中若兵起 己為作慈利 化之以不诤 兆民得休濟 若于大戰中 則我得臣衆 恒協用和安 菩薩力勢強 至于有獄刑 佛土不可勝 辄至到于彼 趣使衆庶甯 所往方教化 五道遍分明 一切生索現 此為菩薩生 在欲示饒有 現舍而行禅 能禁制魔首 莫知孰執焉 火中生蓮荷 是可謂希有 無比為大炬 其在欲能爾 有民衆所聚 則為興農利 導以無貪欲 立之以佛智 求為世間将 宗長若帝師 輔上而懷下 以此安群黎 周惠諸貧民 資财無有極 因厥所布施 勸勵起道德 在于憍慢中 示現作力士 消伏諸貢高 使立佛正道 見人有危懼 居前而慰安 既施使無畏 乃化以道真 為五通仙人 修治梵行事 立衆以淨戒 及忍和損意 以敬養烝民 見者樂精進 所有僮仆奴 教學立其信 随如方便随 令人得樂法 欲現一切最 善權必深學 無際行謂此 是以遊無疆 合會無邊慧 說法無有量 不二入品第九 于是維摩诘。
問衆菩薩曰。
諸正士所樂菩薩不二入法門者。
為何謂也。
座中有名法作菩薩。
答曰族姓子。
起分為二。
不起不生則無有二。
得不起法忍者。
是不二入。
首閉菩薩曰。
吾我為二。
如不有二不同像則無吾我。
以無吾我無所同像者。
是不二入不眴菩薩曰。
有受為二。
如不受則無得。
無得者不作淵。
以無作無馳騁者。
是不二入。
首立菩薩曰。
勞生為二。
為勞乘者其于生也弗知弗樂。
以過衆知而受色欲者。
是不二入。
善宿菩薩曰。
慮知為二。
當以不慮不知。
于諸法念作而行不念作者。
是不二入。
善多菩薩曰。
菩薩意弟子意為二。
如我以等意于所更樂。
無菩薩意無弟子意。
與無意同相者。
是不二入。
善眼菩薩曰。
一相不相為二。
若都不視不熟視不暫視。
不作一相亦不暫相。
于視不視以等視者。
是不二入。
奉養菩薩曰。
善不善為二。
于善不善如無所興是謂無想。
以無想立者而不為二。
都于其中而無度者。
是不二入。
師子意菩薩曰。
一切不受為二。
當如金剛而無覺知。
不為愚行亦不解者。
是不二入。
勇意菩薩曰。
漏不漏為二。
如得正法則其意等。
已得等者終不為漏不漏想。
亦不以無想而得。
不以想受而住者。
是不二入。
淨解菩薩曰。
此有數此無數為二。
若離一切數則道與空等。
意都已解無所著者。
是不二入。
人乘菩薩曰。
是世間是世尊為二。
若世間意空。
于其中不舍不念。
不依尊上者。
是不二入。
目見菩薩曰。
盡不盡為二。
盡者都盡。
都盡者不可盡。
是謂無盡無所盡故曰盡。
曰盡者無有盡。
如斯入者。
是不二入。
普閉菩薩曰。
我非我為二。
如我之不得非我何可得。
于我自然而不作者。
是不二入。
明天菩薩曰。
明不明為二。
不明滋多是故有明。
若是不用不計以作等計。
于其中而平等。
不以二得要者。
是不二入。
愛觐菩薩曰。
世間空耳作之為二。
色空不色敗空。
色之性空。
如是痛想行識空而作之為二。
識空不識敗空。
識之性空。
彼于五陰知其性者。
是不二入。
光造菩薩曰。
四種異空種異為二。
空種自然四大亦爾。
本空自然末空自然。
知此種者是不二入。
善意菩薩曰。
眼色為二。
其知眼者見色不染不怒不癡。
是謂清淨。
如是耳聲鼻香舌味身更心法為二。
其知心者于法不染不怒不癡。
是謂清淨。
如此住者是不二入。
無盡意菩薩曰。
布施一切智而分布為二。
布施而自然一切智亦爾。
一切智自然布施亦爾。
如是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一切智而分布為二。
智慧而自然一切智亦爾。
一切智自然智慧亦爾。
于其中而一入者。
是不二入。
深妙菩薩曰。
空異無相異無願異為二。
如空則無相。
無相則無願。
無願者不意不心不識不行。
其以一向行衆解門者。
是不二入。
寂根菩薩曰。
佛法衆為二。
佛性則法法性則衆。
一切是三寶無有數。
無數則樸樸則正諸法。
樂随此者是不二入。
不毀根菩薩曰。
有身與有身盡為二。
有身則有盡。
何則從身生見。
從見有身。
是故有身有毀滅雜。
彼以無雜自然如滅。
而不迷不惑者。
是不二入。
善斷菩薩曰。
身口心為二。
所以者何。
是身則無為之相也。
如身之無為口相亦無為。
如口之無為心相亦無為。
如其心之無為一切法亦無為。
其以無二無三事者。
是不二入。
福土菩薩曰。
福與不福。
為與不知為為二。
于福不福如不知為如不有為是則無二。
其于罪福不以知為如自然相。
以空知者。
不是福不非福亦不無知。
覺如此者。
是不二入。
首懷菩薩曰。
攀緣稱說為二。
若其不攀緣則無所不善無非善也。
如無不善無非善者。
是不二入。
月盛菩薩曰。
闇與明為二。
不闇不明乃無有二。
何則如滅定者無闇無明。
如諸法相而等入者。
是不二入。
寶印手菩薩曰。
其樂泥洹不樂生死為二。
如不樂泥洹不惡生死乃無有二。
何則在生死縛彼乃求解。
若都無縛其誰求解。
如無縛無解無樂無不樂者。
是不二入。
心珠立菩薩曰。
大道小道為二。
依大道者不樂小道亦不習塵。
無大道相無小道相。
如如想之士無以行道者。
是不二入。
誠樂仰菩薩曰。
誠不誠為二。
誠見者不見誠。
奚欺僞之能見。
何則非肉眼所見也。
以慧見乃而見。
其以如見無見無不見者。
是不二入。
如是諸菩薩各各說已。
又問文殊師利。
何謂菩薩不二入法門者。
文殊師利曰。
如彼所言皆各建行。
于一切法如無所取。
無度無得無思無知無見無聞。
是謂不二入。
又如佛言。
一切諸法非女非男。
即時舍利弗身複如故。
天曰。
賢者。
何緣作此女相。
曰吾不作非不作。
天曰。
如是賢者。
諸法亦非作非不作。
夫不作非不作者佛所說也。
舍利弗問天。
汝沒此當于何生。
天曰。
佛化所生吾如彼生。
曰如佛化生非沒生也。
天曰。
衆生猶然。
亦不見其沒生者也。
曰天久如能成無上正真道最正覺乎。
曰久猶凡民之普得法。
乃吾成最正覺。
曰雲何凡民之普得法者。
無乃非處乎。
天曰。
其為無上最正覺者非有處也。
所以者何。
佛無所立故曰無所于最正覺者。
舍利弗言。
今諸佛最正覺及其已正覺與當正覺者。
如江河沙皆謂何乎。
曰此以文數為讀者耳。
非謂道有去來今也。
夫三塗等且如。
賢者得道雲何。
曰所得者為不惑耳。
天曰。
如是賢者。
吾成佛者。
亦以為彼未正覺故。
爾時維摩诘。
謂賢者舍利弗言。
是天已奉事九十二億佛。
神通之智已解了。
所願普具法忍已得。
已不退轉。
願行如言所欲能現。
如來種品第八 文殊師利問曰。
何謂族姓子。
菩薩所至到處興有佛法。
維摩诘言。
其來往周旋有智慧興有佛法。
菩薩來往為之奈何。
其至五無間處能使無诤怒。
至地獄處能使除冥塵。
至于畜生處則為除闇昧能使無慢。
求入餓鬼道。
一切以福随次合會。
至無智處不與同歸能使知道。
在怒害處為現仁意不害衆生。
在憍處為現橋梁合聚度人。
在塵勞處為現都淨無有勞穢。
如在魔道則能使其覺知所緣。
在弟子道所未聞法令人得聞。
在緣一覺道能行大悲坐而化人。
入貧窭中則為施以無盡之财。
入鄙陋中為以威相嚴其種姓。
入異學中則使世間一切依附。
遍入諸道一切能為解說正要。
至泥洹道度脫生死如無絕已。
是為菩薩來往周旋。
所入諸道能有佛法。
于是維摩诘又問文殊師利。
何等為如來種。
答曰有身為種。
無明與恩愛為種。
淫怒癡為種。
四颠倒為種。
五蓋為種。
六入為種。
七識住為種。
八邪道為種。
九惱為種。
十惡為種。
是為佛種。
曰何謂也。
文殊師利言。
夫虛無無數不能出現住發無上正真道意。
在塵勞事未見谛者。
乃能發斯大道意耳。
譬如族姓子。
高原陸土不生青蓮芙蓉蘅華。
卑濕污田乃生此華。
如是不從虛無無數出生佛法。
塵勞之中乃得衆生而起道意。
以有道意則生佛法。
從自見身積若須彌。
乃能兼見而起道意故生佛法。
依如是要。
可知一切塵勞之疇為如來種。
又譬如人不下巨海。
能舉夜光寶耶。
如是不入塵勞事者。
豈其能發一切智意。
賢者大迦葉言。
善哉善哉。
文殊師利。
快說此言誠如之意塵勞之疇為如來種奚但身見能發無上正真道乎。
雖以五無間具。
猶能發斯大道意而具佛法矣。
已得羅漢為應真者。
終不能複起道意而具佛法也。
如根敗之士其于五樂不能複利。
如是弟子雜行已斷。
其于佛法不樂不利無複志願。
是以凡夫于佛法為有反複。
如弟子無有。
所以者何。
凡夫聞佛法能起大道不斷三寶。
使夫弟子終身聞佛法力無所畏。
非複有意起大道也。
于是衆中有坐菩薩字衆像見。
問維摩诘言。
居士父母妻子奴客執事安在。
朋友親戚徒隸為誰群從所有象馬車乘皆何所在。
爾時長者維摩诘答衆像見。
而說頌曰。
母智度無極 父為權方便 菩薩由是生 得佛一切見 樂法以為妻 悲慈為男女 奉谛以降調 居則思空義 學知一切塵 其生随所欲 上道為親友 覺意而不着 我徒勇而果 群從度無極 四恩當女事 樂以歌道德 總持為苑囿 覺華甚奇快 厥實度知見 彼樹法林大 八解之浴池 正水滿其淵 淨葉衆如殖 浴此無垢塵 參駕五通馳 大乘難過踰 調禦以道意 八道坦忘憂 相具以嚴容 衆好飾其姿 慚愧免行成 華鬘謂不疑 七寶貨之大 求者兼與法 得報利弘多 随布分斯道 守如禅解教 無患清淨道 以是依諸佛 常勇志不搖 是食甘露者 以解味為漿 不慢不疑淨 戒品為塗香 在彼衆塵埃 勇犍莫能勝 降伏一切魔 鹹使至道場 其于所堕生 都已無惑根 為現諸刹土 将護度衆塵 供養億如來 奉諸三界将 不我則為佛 生辄務成養 修治佛土淨 訓化諸群生 由是得最刹 無人人所行 一切民萌類 聲響及衆變 一時能盡現 菩薩樂精進 邪行為順現 随欲牽緻來 方便度無極 一切示軌儀 為現勝言教 示身終如死 祐化諸人物 于幻法不殆 現劫盡幹燒 更始生地形 衆人有常想 照令知無常 正使或億千 出之一邑裡 能悉為空舍 安諸施以道 如有禁咒語 崄谷若幹輩 皆為到彼度 菩薩無所畏 世間衆道術 一切從而學 非以随疑見 因之解人惑 或作日月天 或為梵中尊 為地主以德 為風神亦然 劫中有疾疫 為之設醫藥 勤恤護養安 除病消諸毒 劫中設饑馑 則施食與漿 前救彼饑渴 卻以法語人 劫中若兵起 己為作慈利 化之以不诤 兆民得休濟 若于大戰中 則我得臣衆 恒協用和安 菩薩力勢強 至于有獄刑 佛土不可勝 辄至到于彼 趣使衆庶甯 所往方教化 五道遍分明 一切生索現 此為菩薩生 在欲示饒有 現舍而行禅 能禁制魔首 莫知孰執焉 火中生蓮荷 是可謂希有 無比為大炬 其在欲能爾 有民衆所聚 則為興農利 導以無貪欲 立之以佛智 求為世間将 宗長若帝師 輔上而懷下 以此安群黎 周惠諸貧民 資财無有極 因厥所布施 勸勵起道德 在于憍慢中 示現作力士 消伏諸貢高 使立佛正道 見人有危懼 居前而慰安 既施使無畏 乃化以道真 為五通仙人 修治梵行事 立衆以淨戒 及忍和損意 以敬養烝民 見者樂精進 所有僮仆奴 教學立其信 随如方便随 令人得樂法 欲現一切最 善權必深學 無際行謂此 是以遊無疆 合會無邊慧 說法無有量 不二入品第九 于是維摩诘。
問衆菩薩曰。
諸正士所樂菩薩不二入法門者。
為何謂也。
座中有名法作菩薩。
答曰族姓子。
起分為二。
不起不生則無有二。
得不起法忍者。
是不二入。
首閉菩薩曰。
吾我為二。
如不有二不同像則無吾我。
以無吾我無所同像者。
是不二入不眴菩薩曰。
有受為二。
如不受則無得。
無得者不作淵。
以無作無馳騁者。
是不二入。
首立菩薩曰。
勞生為二。
為勞乘者其于生也弗知弗樂。
以過衆知而受色欲者。
是不二入。
善宿菩薩曰。
慮知為二。
當以不慮不知。
于諸法念作而行不念作者。
是不二入。
善多菩薩曰。
菩薩意弟子意為二。
如我以等意于所更樂。
無菩薩意無弟子意。
與無意同相者。
是不二入。
善眼菩薩曰。
一相不相為二。
若都不視不熟視不暫視。
不作一相亦不暫相。
于視不視以等視者。
是不二入。
奉養菩薩曰。
善不善為二。
于善不善如無所興是謂無想。
以無想立者而不為二。
都于其中而無度者。
是不二入。
師子意菩薩曰。
一切不受為二。
當如金剛而無覺知。
不為愚行亦不解者。
是不二入。
勇意菩薩曰。
漏不漏為二。
如得正法則其意等。
已得等者終不為漏不漏想。
亦不以無想而得。
不以想受而住者。
是不二入。
淨解菩薩曰。
此有數此無數為二。
若離一切數則道與空等。
意都已解無所著者。
是不二入。
人乘菩薩曰。
是世間是世尊為二。
若世間意空。
于其中不舍不念。
不依尊上者。
是不二入。
目見菩薩曰。
盡不盡為二。
盡者都盡。
都盡者不可盡。
是謂無盡無所盡故曰盡。
曰盡者無有盡。
如斯入者。
是不二入。
普閉菩薩曰。
我非我為二。
如我之不得非我何可得。
于我自然而不作者。
是不二入。
明天菩薩曰。
明不明為二。
不明滋多是故有明。
若是不用不計以作等計。
于其中而平等。
不以二得要者。
是不二入。
愛觐菩薩曰。
世間空耳作之為二。
色空不色敗空。
色之性空。
如是痛想行識空而作之為二。
識空不識敗空。
識之性空。
彼于五陰知其性者。
是不二入。
光造菩薩曰。
四種異空種異為二。
空種自然四大亦爾。
本空自然末空自然。
知此種者是不二入。
善意菩薩曰。
眼色為二。
其知眼者見色不染不怒不癡。
是謂清淨。
如是耳聲鼻香舌味身更心法為二。
其知心者于法不染不怒不癡。
是謂清淨。
如此住者是不二入。
無盡意菩薩曰。
布施一切智而分布為二。
布施而自然一切智亦爾。
一切智自然布施亦爾。
如是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一切智而分布為二。
智慧而自然一切智亦爾。
一切智自然智慧亦爾。
于其中而一入者。
是不二入。
深妙菩薩曰。
空異無相異無願異為二。
如空則無相。
無相則無願。
無願者不意不心不識不行。
其以一向行衆解門者。
是不二入。
寂根菩薩曰。
佛法衆為二。
佛性則法法性則衆。
一切是三寶無有數。
無數則樸樸則正諸法。
樂随此者是不二入。
不毀根菩薩曰。
有身與有身盡為二。
有身則有盡。
何則從身生見。
從見有身。
是故有身有毀滅雜。
彼以無雜自然如滅。
而不迷不惑者。
是不二入。
善斷菩薩曰。
身口心為二。
所以者何。
是身則無為之相也。
如身之無為口相亦無為。
如口之無為心相亦無為。
如其心之無為一切法亦無為。
其以無二無三事者。
是不二入。
福土菩薩曰。
福與不福。
為與不知為為二。
于福不福如不知為如不有為是則無二。
其于罪福不以知為如自然相。
以空知者。
不是福不非福亦不無知。
覺如此者。
是不二入。
首懷菩薩曰。
攀緣稱說為二。
若其不攀緣則無所不善無非善也。
如無不善無非善者。
是不二入。
月盛菩薩曰。
闇與明為二。
不闇不明乃無有二。
何則如滅定者無闇無明。
如諸法相而等入者。
是不二入。
寶印手菩薩曰。
其樂泥洹不樂生死為二。
如不樂泥洹不惡生死乃無有二。
何則在生死縛彼乃求解。
若都無縛其誰求解。
如無縛無解無樂無不樂者。
是不二入。
心珠立菩薩曰。
大道小道為二。
依大道者不樂小道亦不習塵。
無大道相無小道相。
如如想之士無以行道者。
是不二入。
誠樂仰菩薩曰。
誠不誠為二。
誠見者不見誠。
奚欺僞之能見。
何則非肉眼所見也。
以慧見乃而見。
其以如見無見無不見者。
是不二入。
如是諸菩薩各各說已。
又問文殊師利。
何謂菩薩不二入法門者。
文殊師利曰。
如彼所言皆各建行。
于一切法如無所取。
無度無得無思無知無見無聞。
是謂不二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