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诘經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則觀其故。
是為智慧。
假使身病不以都滅。
所當起者是為權行。
是文殊師利。
為疾菩薩其意不亂。
亦不高住。
所以者何。
若高住者是愚人法。
以卑住者是弟子法。
故菩薩住不高不卑。
于其中無所處。
是菩薩行。
不凡夫行不賢夫行。
是菩薩行。
在生死行不為污行。
是菩薩行。
觀泥洹行不依泥洹。
是菩薩行。
行于四魔過諸魔行。
是菩薩行。
博學慧行無不知時之行。
是菩薩行。
于四谛行不以谛知行。
是菩薩行。
觀無生行不謂難至。
是菩薩行。
在緣起行于諸見而無欲。
是菩薩行。
在諸人衆無勞望行。
是菩薩行。
在閑居行不盡身意。
是菩薩行。
于三界行不壞法情。
是菩薩行。
為空無行一切衆事清德皆行。
是菩薩行。
行六度無極為衆人意行而度無極。
是菩薩行。
行六神通不盡漏行。
是菩薩行。
受道之行不興小道。
是菩薩行。
以止觀知魔行。
不滅迹行。
是菩薩行。
于弟子緣一覺所不應不現行。
不為毀佛法行。
是菩薩行。
說是語時八千天人。
發無上正真道意。
文殊師利童子甚悅。
賢者舍利弗。
心念無床座。
是菩薩大弟子當于何坐。
維摩诘知其意。
即謂言。
雲何賢者為法來耶。
求床座也。
舍利弗言。
居士。
我為法來非利所安。
維摩诘言。
唯賢者其利法者不貪軀命。
何況床座。
唯舍利弗。
夫利法者非有色痛想行識求。
非有陰種諸入之求。
非有欲色無色之求。
唯舍利弗。
夫求法者。
不着佛求不着法求不着衆求。
又舍利弗。
夫求法者。
無知苦求無斷習求。
無造盡證惟道之求。
所以者何。
法無放逸有放逸法。
當知苦習當為盡證以惟緻道。
斯求法者無放逸之求也法。
舍利弗。
無有塵離淫塵。
其染污者即為在邊。
斯求法者無淫樂之求也法。
舍利弗。
無有疆界。
在疆界者則有分數。
斯求法者無疆界之求也。
法無不淨。
在不淨者于法有取有放。
斯求法者無取放之求也。
法無巢窟。
有法者則為有窟。
斯求法者無窟倚之求也。
法無有想。
在占想者則為堅識。
斯求法者無占想之求也。
法無有漏。
在流法者為一切近。
斯求法者無一切之求也。
法無見聞無念無知。
于法有見聞念知者。
則為已别。
斯求法者為無見聞之求也。
是故舍利弗。
求法者一切法唯無求也。
說是語時。
五百天人諸法法眼生。
不思議品第六 于是維摩诘。
問文殊師利。
仁者遊于無量無數佛國億百那術。
何等佛土為一切持一切有好師子之座。
文殊師利言有。
族姓子。
東方去此佛國度如三十六恒沙等刹。
其世界名須彌幡。
其佛号須彌燈王如來至真等正覺。
今現在。
其佛身八萬四千由延。
佛師子座六萬八千由延。
其菩薩身四萬二千由延。
須彌幡國有八百四十萬師子之座。
彼國如來為一切持。
其師子座為一切嚴。
于是維摩诘則如其像三昧正受現神足。
應時彼佛須彌燈王如來。
遣三萬二千師子座。
高廣淨好昔所希見。
一切弟子菩薩諸天釋梵四天王來入維摩诘舍。
見其室極廣大。
悉苞容三萬二千師子座。
所立處不迫迮。
于維耶離城無所挂礙。
于佛所止及四天處無所挂礙。
悉見如故若前不減。
維摩诘言。
文殊師利。
就師子座與諸菩薩上人俱坐。
當自立身如彼座像。
其得神通菩薩即自變形。
為四萬二千由延。
坐師子座。
其邊菩薩大弟子皆不能升。
維摩诘言。
唯舍利弗就師子座。
舍利弗言。
族姓子。
此座為高廣吾不能升。
維摩诘言。
賢者。
為須彌燈王如來作禮然後可坐。
于是邊菩薩大弟子。
即為須彌燈王如來作禮。
便得坐師子座。
舍利弗言。
未曾有也。
族姓子。
如是小室乃容受此高廣之座。
于維耶離城無所挂礙。
于佛所止及四天處無所挂礙。
于諸國邑天龍神宮亦無挂礙。
維摩诘言。
唯然舍利弗。
諸如來諸菩薩有八不思議門。
得知此門者。
以須彌之高廣入芥子中無所增減。
因現儀式。
使四天王與忉利天不知誰内我着此。
而異人者見須彌入芥子。
是為入不思議疆界之門也。
又舍利弗。
立不思議門菩薩者。
以四大海水入一毛孔。
不娆魚鼈鼋鼍水性之屬。
不使龍鬼神阿須倫迦留羅知我何入。
因喻儀式。
其于衆生無所娆害。
又舍利弗。
于是三千世界如佛所斷以右掌排置恒沙佛國。
而人不知誰安我往。
又引還複故處。
都不使人有往來想。
因而現儀。
又舍利弗。
有無量人生死奉律。
立不思議門菩薩者。
為奉律人現七夜為劫壽。
人信知謂劫過。
不知是七夜也。
又舍利弗。
立不思議門菩薩者。
現諸刹好以為一。
刹。
立一切人置其右掌。
順化其意與遊諸刹令如日現不震一國。
從是禮事十方諸佛。
又令一切人從一毛孔見十方諸日月星像。
十方陰冥皆随入門既無所害。
又使佛國所有不減一切曠然各得修行。
又能蹶取下方恒沙等刹。
舉置殊異無數佛土。
若接頹坎安措地。
又立不思議門菩薩者。
為一切人故。
如佛像色貌立以立之。
如緣一覺像色貌立以立之。
如弟子像色貌立以立之。
或如釋如梵如轉輪王像色貌立以立之。
随十方語言音聲上中下之所願。
一切以佛柔軟音響而誘立之。
為出佛語無常苦空非身之聲。
以如事說諸佛法言出是輩聲。
于是耆年大迦葉。
聞說菩薩不思議門。
謂舍利弗言。
譬如賢者。
于凡人前現衆名香。
非彼所見則不能知。
為若此也。
今諸弟子聞是語者。
可一時見不思議作。
其誰聞此不思議門。
不發無上正真道者。
于此賢者。
吾等何為永絕其根。
于此大乘已如敗種。
一切弟子聞是說者。
當以悲泣曉喻一切三千世界。
其諸菩薩可悅預喜。
如是說當頂受。
若曉了不思議門者。
一切魔衆無如之何。
大迦葉說是語時。
三萬二千天人皆發無上正真道意。
維摩诘。
報大迦葉言。
唯然賢者。
十方無量無央數魔。
魔怪賢者悉行恐怖。
立不思議門菩薩者。
常解度人。
魔之所為十方無量。
或從菩薩求索手足耳鼻頭眼髓腦血肉肌體妻子男女眷屬。
及求國城墟聚财谷金銀明月珠玉珊瑚珍寶衣裘飲食一切所有。
皆從求索。
立不思議門菩薩者。
能以善權為諸菩薩方便示現堅固其性。
所以者何。
菩薩者。
當上及不可使凡民逼迫之也。
譬如迦葉。
龍象蹴踏非驢所堪。
為若此也。
其餘菩薩莫能為。
菩薩忍逼猶如此。
立不思議門菩薩入權慧力者也。
觀人物品第七 于是文殊師利問維摩诘言。
菩薩何以觀察人物。
答曰。
譬如幻者見幻事相。
菩薩觀人物為若此。
譬如達士見水中月。
菩薩觀人物為若此。
譬如明鏡見其面像。
菩薩觀人物為若此。
取要言之。
如熱時之焰。
如呼聲之響。
如空中之霧。
如地水火風空。
如諸情同等。
如無像之像。
如真人斷三垢。
如溝港見自身。
如如來諸所有。
如所見諸色像。
如得盡定無身不身。
如空中之鳥無迹。
如蟲蚤之根自然。
如夢所見已寤。
如未生塵。
如真人現。
菩薩觀人物為若此也。
文殊師利曰。
如是觀者何以行慈。
答曰。
如是觀人人物為幻。
知法亦然。
而為說法以慈修止。
止而慈者為無所起。
行不娆慈以無瑕穢。
行等之慈等于三塗。
行無诤慈無所止處。
行不二慈内外無習。
行不怒慈為都成就。
行牢強慈強若金剛莫能沮壞。
行清白慈内性已淨。
行平等慈平若虛空。
行如來慈如本随覺。
行佛之慈覺諸凡人。
行自然慈以自覺正。
行道之慈同其所味。
行無比慈能卻衆惡。
行大悲慈導以大乘。
行不視慈其視如空。
行布施慈無所遺忘。
行戒以慈與惡戒眼。
行忍以慈彼我皆護。
行精進慈荷負衆人。
行一心慈思所當念。
行智慧慈而以知時。
行善權慈一切現聞。
行不谄慈意淨無求。
行不飾慈心無所著。
行不我慈無複惡意。
行安慰慈至于得佛。
為立大安菩薩之慈。
為若此也。
文殊師利又問。
何謂為悲。
曰所造德本修辯為人。
何謂為喜。
曰所以施衆而無悔。
何謂為護。
曰兼利之。
又問。
生死為畏。
菩薩何以禦之。
曰生死畏者。
菩薩以聖大之意為之作禦。
又問。
欲建聖大當何所立。
曰建聖大者必等一切而度衆生。
又問。
欲度衆生當何除解。
曰度衆生者解其勞塵。
又問。
既解勞塵當複何應。
曰已解勞塵當應自然。
又問。
何所施行而應自然。
曰不起不滅是應自然。
又問何等不起何等不滅。
曰不善不起善者不滅。
又問。
善不善孰為本。
曰善不善身為本。
又問。
身孰為本。
曰欲貪為本。
又問。
欲貪孰為本。
曰不誠之雜為本。
又問。
不誠之雜孰為本。
曰不住為本。
如是仁者。
不住之本無所為本。
從不住本立一切法。
于是有天在其室止。
聞上人言。
現其天身。
即以天華散諸菩薩大弟子上。
華至諸菩薩即如應。
若持至大弟子即着不堕。
一切弟子神足舉華便不堕落。
天問舍利弗。
何故舉華。
曰不如應是以舉之。
天曰不然。
此華如應。
何為賢者謂之不應。
又如此華無應不應。
賢者自為應不應耳。
觀諸大人華不着身者。
以一切棄應不應也。
譬如丈夫畏時非人得其便。
弟子畏生死故。
色聲香味細滑得其便。
已離畏者一切五樂無能為也。
止處未斷華着身耳。
止處斷者華不着也。
舍利弗言。
天止此室其已久如。
曰至于此久如耆年解脫。
又問。
止此久耶。
曰耆年解脫亦何如久。
舍利弗默而不答。
天曰。
如何耆舊大智而默。
曰真解者無所言取。
故吾于是不知所雲。
天曰。
若耆年案文言之。
則一切如文解相。
何則解脫者。
不内不外不從兩間得。
而文字亦無内外兩間之得。
是故賢者無以文字說解脫也。
所以者何。
一切諸法皆從等解。
曰不複以不欲淫怒癡而解乎。
天曰。
甚慢者不用是說解。
如不樂慢淫怒癡者乃以是解。
舍利弗言。
善哉善哉天女。
奚得以何為證辯乃如是。
曰不我得不為證故辯如是。
若有得有證。
則于自然法律為甚慢矣。
舍利弗問天。
汝于三乘為何志求。
天曰。
弟子行者乘弟子法。
緣一覺行眼見道意。
求大乘者自行大悲。
如入栴檀林者唯嗅栴檀不嗅他香。
如是賢者。
在佛德香之室者。
不樂弟子緣一覺香。
若天龍神釋梵四天王。
得入此室聞斯正士講說法者。
皆樂佛美德香。
終不起欲樂香也。
昔者菩薩發意出家。
十有二年吾止此室。
不聞弟子緣一覺之雜言。
但聞殊異菩薩雜語大慈大悲不可思議佛法積要。
又舍利弗。
此室有八未曾有自然之法以現正化。
何謂八。
此室晝夜照以智慧睹佛金光。
不以日月所照為樂。
是為一未曾有。
此室入者在中而止。
一切無複淫怒癡垢。
是為二未曾有。
此室恒有釋梵四天王異刹菩薩來會不休。
是為三未曾有。
此室常聞講說道化六度無極不退之輪法語不廢。
是為四未曾有。
此室天人恒歌正樂弦出無量法化之聲。
是為五未曾有。
此室其中有四大藏衆寶積滿。
周窮濟乏求得無盡。
是為六未曾有。
此室釋迦文。
阿閦佛。
寶首。
樂忻。
寶月。
寶淨。
無量。
固受。
師子響。
慧作斯。
彼諸如來等。
是正士念時說時。
彼佛即為來。
來說佛行無不悅怿。
是為七未曾有。
此室清淨常見諸天名好宮室及一切佛嚴淨之土。
是為八未曾有自然之法。
如是賢者。
此常見正誰已見此。
當複舍學弟子法乎。
舍利弗問天。
汝何以不轉女人身。
天曰。
滿十二歲。
始以女人形求而得之。
夫女人相猶幻事也。
故女人為幻觀世如類。
而雲何以轉女人身。
舍利弗言。
觀諸有身皆無所成。
如是賢者。
一切諸法亦無所成。
奚為複問何轉女身。
于是其天即以神足。
立舍利弗令如天像。
天自化身如舍利弗。
既現化而問曰。
雲何賢者。
轉為此女像。
舍利弗以天女像而答曰。
不識吾何以轉成此女像也。
天曰。
賢者。
若能轉此女像則衆女人身可轉。
若其不女于女身亦不見者。
則衆女人雖女身為非女
是為智慧。
假使身病不以都滅。
所當起者是為權行。
是文殊師利。
為疾菩薩其意不亂。
亦不高住。
所以者何。
若高住者是愚人法。
以卑住者是弟子法。
故菩薩住不高不卑。
于其中無所處。
是菩薩行。
不凡夫行不賢夫行。
是菩薩行。
在生死行不為污行。
是菩薩行。
觀泥洹行不依泥洹。
是菩薩行。
行于四魔過諸魔行。
是菩薩行。
博學慧行無不知時之行。
是菩薩行。
于四谛行不以谛知行。
是菩薩行。
觀無生行不謂難至。
是菩薩行。
在緣起行于諸見而無欲。
是菩薩行。
在諸人衆無勞望行。
是菩薩行。
在閑居行不盡身意。
是菩薩行。
于三界行不壞法情。
是菩薩行。
為空無行一切衆事清德皆行。
是菩薩行。
行六度無極為衆人意行而度無極。
是菩薩行。
行六神通不盡漏行。
是菩薩行。
受道之行不興小道。
是菩薩行。
以止觀知魔行。
不滅迹行。
是菩薩行。
于弟子緣一覺所不應不現行。
不為毀佛法行。
是菩薩行。
說是語時八千天人。
發無上正真道意。
文殊師利童子甚悅。
賢者舍利弗。
心念無床座。
是菩薩大弟子當于何坐。
維摩诘知其意。
即謂言。
雲何賢者為法來耶。
求床座也。
舍利弗言。
居士。
我為法來非利所安。
維摩诘言。
唯賢者其利法者不貪軀命。
何況床座。
唯舍利弗。
夫利法者非有色痛想行識求。
非有陰種諸入之求。
非有欲色無色之求。
唯舍利弗。
夫求法者。
不着佛求不着法求不着衆求。
又舍利弗。
夫求法者。
無知苦求無斷習求。
無造盡證惟道之求。
所以者何。
法無放逸有放逸法。
當知苦習當為盡證以惟緻道。
斯求法者無放逸之求也法。
舍利弗。
無有塵離淫塵。
其染污者即為在邊。
斯求法者無淫樂之求也法。
舍利弗。
無有疆界。
在疆界者則有分數。
斯求法者無疆界之求也。
法無不淨。
在不淨者于法有取有放。
斯求法者無取放之求也。
法無巢窟。
有法者則為有窟。
斯求法者無窟倚之求也。
法無有想。
在占想者則為堅識。
斯求法者無占想之求也。
法無有漏。
在流法者為一切近。
斯求法者無一切之求也。
法無見聞無念無知。
于法有見聞念知者。
則為已别。
斯求法者為無見聞之求也。
是故舍利弗。
求法者一切法唯無求也。
說是語時。
五百天人諸法法眼生。
不思議品第六 于是維摩诘。
問文殊師利。
仁者遊于無量無數佛國億百那術。
何等佛土為一切持一切有好師子之座。
文殊師利言有。
族姓子。
東方去此佛國度如三十六恒沙等刹。
其世界名須彌幡。
其佛号須彌燈王如來至真等正覺。
今現在。
其佛身八萬四千由延。
佛師子座六萬八千由延。
其菩薩身四萬二千由延。
須彌幡國有八百四十萬師子之座。
彼國如來為一切持。
其師子座為一切嚴。
于是維摩诘則如其像三昧正受現神足。
應時彼佛須彌燈王如來。
遣三萬二千師子座。
高廣淨好昔所希見。
一切弟子菩薩諸天釋梵四天王來入維摩诘舍。
見其室極廣大。
悉苞容三萬二千師子座。
所立處不迫迮。
于維耶離城無所挂礙。
于佛所止及四天處無所挂礙。
悉見如故若前不減。
維摩诘言。
文殊師利。
就師子座與諸菩薩上人俱坐。
當自立身如彼座像。
其得神通菩薩即自變形。
為四萬二千由延。
坐師子座。
其邊菩薩大弟子皆不能升。
維摩诘言。
唯舍利弗就師子座。
舍利弗言。
族姓子。
此座為高廣吾不能升。
維摩诘言。
賢者。
為須彌燈王如來作禮然後可坐。
于是邊菩薩大弟子。
即為須彌燈王如來作禮。
便得坐師子座。
舍利弗言。
未曾有也。
族姓子。
如是小室乃容受此高廣之座。
于維耶離城無所挂礙。
于佛所止及四天處無所挂礙。
于諸國邑天龍神宮亦無挂礙。
維摩诘言。
唯然舍利弗。
諸如來諸菩薩有八不思議門。
得知此門者。
以須彌之高廣入芥子中無所增減。
因現儀式。
使四天王與忉利天不知誰内我着此。
而異人者見須彌入芥子。
是為入不思議疆界之門也。
又舍利弗。
立不思議門菩薩者。
以四大海水入一毛孔。
不娆魚鼈鼋鼍水性之屬。
不使龍鬼神阿須倫迦留羅知我何入。
因喻儀式。
其于衆生無所娆害。
又舍利弗。
于是三千世界如佛所斷以右掌排置恒沙佛國。
而人不知誰安我往。
又引還複故處。
都不使人有往來想。
因而現儀。
又舍利弗。
有無量人生死奉律。
立不思議門菩薩者。
為奉律人現七夜為劫壽。
人信知謂劫過。
不知是七夜也。
又舍利弗。
立不思議門菩薩者。
現諸刹好以為一。
刹。
立一切人置其右掌。
順化其意與遊諸刹令如日現不震一國。
從是禮事十方諸佛。
又令一切人從一毛孔見十方諸日月星像。
十方陰冥皆随入門既無所害。
又使佛國所有不減一切曠然各得修行。
又能蹶取下方恒沙等刹。
舉置殊異無數佛土。
若接頹坎安措地。
又立不思議門菩薩者。
為一切人故。
如佛像色貌立以立之。
如緣一覺像色貌立以立之。
如弟子像色貌立以立之。
或如釋如梵如轉輪王像色貌立以立之。
随十方語言音聲上中下之所願。
一切以佛柔軟音響而誘立之。
為出佛語無常苦空非身之聲。
以如事說諸佛法言出是輩聲。
于是耆年大迦葉。
聞說菩薩不思議門。
謂舍利弗言。
譬如賢者。
于凡人前現衆名香。
非彼所見則不能知。
為若此也。
今諸弟子聞是語者。
可一時見不思議作。
其誰聞此不思議門。
不發無上正真道者。
于此賢者。
吾等何為永絕其根。
于此大乘已如敗種。
一切弟子聞是說者。
當以悲泣曉喻一切三千世界。
其諸菩薩可悅預喜。
如是說當頂受。
若曉了不思議門者。
一切魔衆無如之何。
大迦葉說是語時。
三萬二千天人皆發無上正真道意。
維摩诘。
報大迦葉言。
唯然賢者。
十方無量無央數魔。
魔怪賢者悉行恐怖。
立不思議門菩薩者。
常解度人。
魔之所為十方無量。
或從菩薩求索手足耳鼻頭眼髓腦血肉肌體妻子男女眷屬。
及求國城墟聚财谷金銀明月珠玉珊瑚珍寶衣裘飲食一切所有。
皆從求索。
立不思議門菩薩者。
能以善權為諸菩薩方便示現堅固其性。
所以者何。
菩薩者。
當上及不可使凡民逼迫之也。
譬如迦葉。
龍象蹴踏非驢所堪。
為若此也。
其餘菩薩莫能為。
菩薩忍逼猶如此。
立不思議門菩薩入權慧力者也。
觀人物品第七 于是文殊師利問維摩诘言。
菩薩何以觀察人物。
答曰。
譬如幻者見幻事相。
菩薩觀人物為若此。
譬如達士見水中月。
菩薩觀人物為若此。
譬如明鏡見其面像。
菩薩觀人物為若此。
取要言之。
如熱時之焰。
如呼聲之響。
如空中之霧。
如地水火風空。
如諸情同等。
如無像之像。
如真人斷三垢。
如溝港見自身。
如如來諸所有。
如所見諸色像。
如得盡定無身不身。
如空中之鳥無迹。
如蟲蚤之根自然。
如夢所見已寤。
如未生塵。
如真人現。
菩薩觀人物為若此也。
文殊師利曰。
如是觀者何以行慈。
答曰。
如是觀人人物為幻。
知法亦然。
而為說法以慈修止。
止而慈者為無所起。
行不娆慈以無瑕穢。
行等之慈等于三塗。
行無诤慈無所止處。
行不二慈内外無習。
行不怒慈為都成就。
行牢強慈強若金剛莫能沮壞。
行清白慈内性已淨。
行平等慈平若虛空。
行如來慈如本随覺。
行佛之慈覺諸凡人。
行自然慈以自覺正。
行道之慈同其所味。
行無比慈能卻衆惡。
行大悲慈導以大乘。
行不視慈其視如空。
行布施慈無所遺忘。
行戒以慈與惡戒眼。
行忍以慈彼我皆護。
行精進慈荷負衆人。
行一心慈思所當念。
行智慧慈而以知時。
行善權慈一切現聞。
行不谄慈意淨無求。
行不飾慈心無所著。
行不我慈無複惡意。
行安慰慈至于得佛。
為立大安菩薩之慈。
為若此也。
文殊師利又問。
何謂為悲。
曰所造德本修辯為人。
何謂為喜。
曰所以施衆而無悔。
何謂為護。
曰兼利之。
又問。
生死為畏。
菩薩何以禦之。
曰生死畏者。
菩薩以聖大之意為之作禦。
又問。
欲建聖大當何所立。
曰建聖大者必等一切而度衆生。
又問。
欲度衆生當何除解。
曰度衆生者解其勞塵。
又問。
既解勞塵當複何應。
曰已解勞塵當應自然。
又問。
何所施行而應自然。
曰不起不滅是應自然。
又問何等不起何等不滅。
曰不善不起善者不滅。
又問。
善不善孰為本。
曰善不善身為本。
又問。
身孰為本。
曰欲貪為本。
又問。
欲貪孰為本。
曰不誠之雜為本。
又問。
不誠之雜孰為本。
曰不住為本。
如是仁者。
不住之本無所為本。
從不住本立一切法。
于是有天在其室止。
聞上人言。
現其天身。
即以天華散諸菩薩大弟子上。
華至諸菩薩即如應。
若持至大弟子即着不堕。
一切弟子神足舉華便不堕落。
天問舍利弗。
何故舉華。
曰不如應是以舉之。
天曰不然。
此華如應。
何為賢者謂之不應。
又如此華無應不應。
賢者自為應不應耳。
觀諸大人華不着身者。
以一切棄應不應也。
譬如丈夫畏時非人得其便。
弟子畏生死故。
色聲香味細滑得其便。
已離畏者一切五樂無能為也。
止處未斷華着身耳。
止處斷者華不着也。
舍利弗言。
天止此室其已久如。
曰至于此久如耆年解脫。
又問。
止此久耶。
曰耆年解脫亦何如久。
舍利弗默而不答。
天曰。
如何耆舊大智而默。
曰真解者無所言取。
故吾于是不知所雲。
天曰。
若耆年案文言之。
則一切如文解相。
何則解脫者。
不内不外不從兩間得。
而文字亦無内外兩間之得。
是故賢者無以文字說解脫也。
所以者何。
一切諸法皆從等解。
曰不複以不欲淫怒癡而解乎。
天曰。
甚慢者不用是說解。
如不樂慢淫怒癡者乃以是解。
舍利弗言。
善哉善哉天女。
奚得以何為證辯乃如是。
曰不我得不為證故辯如是。
若有得有證。
則于自然法律為甚慢矣。
舍利弗問天。
汝于三乘為何志求。
天曰。
弟子行者乘弟子法。
緣一覺行眼見道意。
求大乘者自行大悲。
如入栴檀林者唯嗅栴檀不嗅他香。
如是賢者。
在佛德香之室者。
不樂弟子緣一覺香。
若天龍神釋梵四天王。
得入此室聞斯正士講說法者。
皆樂佛美德香。
終不起欲樂香也。
昔者菩薩發意出家。
十有二年吾止此室。
不聞弟子緣一覺之雜言。
但聞殊異菩薩雜語大慈大悲不可思議佛法積要。
又舍利弗。
此室有八未曾有自然之法以現正化。
何謂八。
此室晝夜照以智慧睹佛金光。
不以日月所照為樂。
是為一未曾有。
此室入者在中而止。
一切無複淫怒癡垢。
是為二未曾有。
此室恒有釋梵四天王異刹菩薩來會不休。
是為三未曾有。
此室常聞講說道化六度無極不退之輪法語不廢。
是為四未曾有。
此室天人恒歌正樂弦出無量法化之聲。
是為五未曾有。
此室其中有四大藏衆寶積滿。
周窮濟乏求得無盡。
是為六未曾有。
此室釋迦文。
阿閦佛。
寶首。
樂忻。
寶月。
寶淨。
無量。
固受。
師子響。
慧作斯。
彼諸如來等。
是正士念時說時。
彼佛即為來。
來說佛行無不悅怿。
是為七未曾有。
此室清淨常見諸天名好宮室及一切佛嚴淨之土。
是為八未曾有自然之法。
如是賢者。
此常見正誰已見此。
當複舍學弟子法乎。
舍利弗問天。
汝何以不轉女人身。
天曰。
滿十二歲。
始以女人形求而得之。
夫女人相猶幻事也。
故女人為幻觀世如類。
而雲何以轉女人身。
舍利弗言。
觀諸有身皆無所成。
如是賢者。
一切諸法亦無所成。
奚為複問何轉女身。
于是其天即以神足。
立舍利弗令如天像。
天自化身如舍利弗。
既現化而問曰。
雲何賢者。
轉為此女像。
舍利弗以天女像而答曰。
不識吾何以轉成此女像也。
天曰。
賢者。
若能轉此女像則衆女人身可轉。
若其不女于女身亦不見者。
則衆女人雖女身為非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