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诘經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佛自然已淨。
無受哉佛衆網已裂。
不多哉佛諸法等覺。
無喻哉佛色好已舍。
妙哉佛所覺甚遠。
當其世尊說是法時。
彼諸天衆二百天人皆得不起法忍。
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佛告光淨童子。
汝行詣維摩诘問疾。
光淨白佛言。
我不堪任詣彼問疾。
所以者何。
憶念我昔出維耶離大城。
時維摩诘方入城。
我即為作禮而問言。
居士所從來。
答我言。
吾從道場來。
我問。
道場者何所是。
言道場者無生之心是。
檢一惡意故。
淳淑之心是。
習增上故。
聖賢之心是。
往殊勝故。
道意之心是。
不忘舍故。
布施之心是。
不望報故。
持戒之心是。
得願具故。
忍辱之心是。
不亂衆人故。
精進之心是。
無退意故。
禅思之心是。
意行出故。
智慧之心是。
慧眼見故。
慈心則是。
為等意故。
悲心則是。
為忍苦故。
喜心則是。
以法樂樂人故。
護心則是。
為随導舍着故。
神通之心是。
得六通故。
惟務之心是。
無恚怒故。
滅心則是。
度人民故。
四思之心是。
合聚人故。
多聞之心是。
從受成故。
不生之心是。
如自然觀故。
道品法心是。
不着數不堕故。
谛心則是。
諸世間報已不積故。
緣起之心是。
以不明不可盡至于老死皆無盡故。
衆勞之靜是。
佛從是。
最正覺故。
衆生之心是。
以人物自然故。
諸法之心是。
從空最正覺故。
伏諸魔心是。
以不傾動故。
三界之場是。
雖處不堕欲故。
師子座場是。
善勝無畏故。
力無畏場是。
一切無難故。
三達之智是。
無餘挂礙故。
一意覺場是。
一切智普具故。
如是仁者。
菩薩若應諸度無極。
如應化人如應受法已。
得本祠護不堕欲者。
是為一切從佛心來立于一切佛法矣。
當其世尊說是語時。
有五百天與人發無上正真道意。
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佛告持人菩薩。
汝行詣維摩诘問疾。
持人白佛言。
我不堪任詣彼問疾。
所以者何。
憶念我昔自于室住。
天魔波旬從玉女萬二千。
狀如帝釋。
鼓樂弦歌來詣我室稽首我足。
與其眷屬共供養我已于一面住。
我意謂是天帝釋。
贊言善來拘翼。
雖福應有不當自恣。
一切欲樂當觀非常。
無強多失當修德本。
魔言。
正士。
受是取此萬二千女可備掃灑。
我言拘翼。
無以此妖蠱之物要我釋迦弟子。
此非我宜。
時維摩诘來謂我言。
族姓子。
莫于是起污意。
是為魔來娆固汝耳。
非帝釋也。
維摩诘言。
波旬。
以此與我如我應受。
莫與釋迦弟子。
魔即恐懼。
念維摩诘必不助我。
欲隐形去而不能隐。
盡現其神了不得去。
而聞空中聲曰。
波旬。
以玉女與之乃可得去。
魔以畏故強與玉女。
維摩诘言。
魔以女與我。
今汝當發無上正真道意。
諸玉女言。
其已如是從道之教發大道意者。
當何以自娛樂。
答言。
汝等便發無上正真道意。
有樂法之樂可以自娛。
汝等得之不複樂欲樂也。
即問何謂法樂。
維摩诘言。
樂于喜不離佛。
樂于谛聞法。
樂常供養衆。
樂不倚三界。
樂于三界不嫉。
樂知欲無常。
樂觀種為毒蛇。
樂随護道意。
樂安諸人物。
樂以禮敬人。
樂施諸所有。
樂奉真人戒。
樂忍調不忍。
樂精進力知行德本。
樂禅善行。
樂智慧淵。
樂廣宣佛。
樂抑制魔。
樂化塵勞。
樂佛國淨。
樂以相好合會教化。
樂嚴道場。
樂三脫門。
樂泥洹道。
樂入深法不樂非時。
樂習自然人不樂怒不谛。
樂習善友。
樂遠惡友。
樂于好喜。
樂無有量道品之法。
是為菩薩樂法之樂而以自娛。
于是波旬謂諸玉女。
我欲與汝俱還天上。
曰以我等與此居士。
樂法之樂我等甚樂。
非複樂欲樂也。
波旬言。
可舍居士此諸玉女。
已其所有施于彼者是為菩薩。
維摩诘言。
我已舍矣。
汝便将去。
使一切人遵承法行所願皆得。
諸玉女即作禮而問言。
我當雲何止于魔天。
維摩诘言。
諸姊。
有天名曰無盡常開法門。
當從彼受。
何謂無盡開法門者。
譬如一燈燃百千燈。
冥者皆明。
明終不盡。
如是諸姊。
夫一菩薩以道開導百千菩薩。
其道意者終不盡耗而複增益。
于是功德不以導彼彼故而有盡耗。
是故名曰無盡常開法門。
汝等當從其受。
魔界無數天子玉女。
未有可此道意如汝等者。
于如來為有返複法。
為一切人說已。
魔眷屬皆去。
維摩诘所感動如是。
世尊。
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佛告長者子善見。
汝行詣維摩诘問疾。
善見白佛言。
我不堪任詣彼問疾。
所以者何。
憶念我昔在諸父舍。
盛祀大祀至于七日。
時維摩诘來入祠壇。
謂我言。
長者子。
不當祀祠如衆人祠。
當祀法祠。
何用是思欲祠為。
我問何如為法之祠祀。
維摩诘言。
其為祠者無本行故敬待衆人。
是則法祠。
為之奈何。
謂為佛事不斷慈。
為人事不斷悲。
為法事不斷喜。
為慧力不斷護。
為布施不斷檀。
戒化人不斷律。
知非我不斷忍。
身意行不斷精進。
惟道事不斷禅思。
為博聞不斷智慧。
若無施不斷惟空。
行俗數中不斷無想。
在所堕生不斷無願。
護持正法不斷力行。
以恩會人不斷壽命。
知人如如不斷謙敬。
堅其德本不斷命财。
為六思念不斷其念。
行六堅法不斷學意。
修正受不斷淨命。
行好喜不斷習真。
斷意不生不斷愚人。
為沙門不斷正性。
善諷受不斷聞德。
山澤受法不斷閑居。
念生佛慧不斷宴坐。
為一切勞不斷賢者。
行地嚴飾相及佛國不斷分部福行。
随衆人行而為說法不斷分部智慧。
斷衆勞厄諸不善法。
不斷分部一切德本。
一切智覺一切善法具足不斷。
以道品正法懷來一切。
是為法之祠祀。
菩薩立法祠者。
為得祠祀。
最偶之福為世間上。
當其世尊說是法時。
梵志衆中二百婆羅門發無上正真道意。
我時甚自雅奇。
得與正士高行者會。
便解頸百千珠璎。
以上之不肯取。
我言取是而有所悅自可。
念昔者維摩诘乃取珠璎。
分作兩分仍如祠舍。
持一分與諸下劣國中貧者。
又持一分奉彼頭波變如來至真等正覺。
并見其衆及國土。
頭波變(漢言固受)其國名炎氣。
皆見珠璎懸彼國上。
變成彼佛珠交露棚。
既見是化。
又聞其言。
如是仁人施者得近如來。
而上達嚫不以想。
施貧亦等無若幹念。
有大悲意不望其報。
惠此法祠為具足已。
國中貧人見此變化聞彼佛語。
皆發無上正真道意。
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如是一切菩薩。
各稱其所說不任詣彼。
維摩诘經卷中 諸法言品第五 佛複告文殊師利(漢言濡首)汝詣維摩诘問疾。
文殊師利白佛言。
世尊。
彼維摩诘雖優婆塞入深法要。
其德至淳以辯才立。
智不可稱。
一切菩薩法式悉聞。
諸佛藏處無不得入。
進禦衆魔降之以德。
務行權慧非徒戲食。
然猶複求依佛住者。
欲于其中開度十方。
于是衆菩薩大弟子釋梵四天王皆念。
今得文殊師利與維摩诘二人共談。
不亦具足大道說哉。
即時八千菩薩五百弟子百千天人。
同意欲行。
于是文殊師利。
與諸菩薩大弟子及諸天人眷屬圍繞。
俱入維耶離大城。
長者維摩诘心念。
今文殊師利與大衆俱來。
吾将立空室合座為一座。
以疾而卧。
文殊師利既入其舍。
見其室空除去所有更寝一床。
維摩诘言。
勞乎文殊師利。
不面在昔辱來相見。
文殊師利言。
如何居士忍斯種作疾。
甯有損不至增乎。
世尊殷勤緻問無量。
興起輕利遊步強耶。
居士是病何所正立。
其生久如當何時滅。
維摩诘言。
是生久矣。
從癡有愛則我病生。
用一切人病是故我病。
若一切人得不病者。
則我病滅。
所以者何。
欲建立衆人故。
菩薩入生死為之病。
使一切人皆得離病。
則菩薩無複病。
譬如長者有一子得疾。
以其病故父母諸父為之生疾。
其子病愈父母亦愈。
菩薩如是。
于一切人愛之若子。
彼人病我則病。
彼不病則不病。
又言。
菩薩病何所立。
菩薩病者以大悲立。
文殊師利言。
何以空無供養。
維摩诘言。
諸佛土與此舍皆空如空。
又問。
何謂為空。
答曰。
空于空。
又問。
解一為空。
答曰。
空無與之為空空。
又問。
空複誰為。
答曰。
思想者也。
彼亦為空。
又問。
空者當于何求。
答曰。
空者當于六十二見中求。
又問。
六十二見當于何求。
答曰。
當于如來解脫中求。
又問。
如來解脫者當于何求。
答曰。
當于衆人意行中求。
又仁所問何無供養。
一切衆魔皆是吾養。
彼諸轉者亦吾養也。
所以者何。
魔行者受生死。
生死者則菩薩養。
彼轉者受諸見。
菩薩于諸見不傾動。
文殊師利言。
居士所疾為何等類。
答曰。
仁者我病不現不可見。
又問。
雲何是病與身合意合乎。
答曰。
我病身合者身為地。
意合者意為幻法。
又問。
四種地種水種火種風種何等種病。
答曰。
是種者一切人所習也。
雲何文殊師利。
菩薩觀諸疾意。
又以何習于有疾菩薩。
文殊師利言。
于非常身不以泥洹。
常現不淫在身有苦。
不以泥洹安而喜之。
現于非身為衆人導。
身之空寂不以永寂為現本作。
恒悲彼疾不自計疾。
以識宿命導利人物而無所惑。
念善本修淨命不望彼。
常精進為醫王滅衆病。
是為菩薩能與疾者相習。
文殊師利。
又問。
何謂菩薩有疾其意不亂。
維摩诘言。
菩薩疾者。
意知是前未近之罪住欲處故。
是病皆為不誠之思在衆勞故。
又問。
疾者自于其法都不可得。
所以者何。
如是病者但倚四大。
又此諸大為都無主。
是所倚亦無我。
是病無我專著兩無專著。
得病本者必知精進無我人想。
為起法相身為法數。
法起則起法滅則滅。
法轉轉不相念不相知。
起者不言我起。
滅者不言我滅。
知法想者。
将養其意而無所住。
若以法想受報大止。
已離病者我不為是。
何謂斷病。
謂我作非我作悉斷。
何謂是我作非我作斷。
謂己自無欲。
何謂己自無欲。
謂内無習行。
何謂内無習行。
謂等不動不可動。
何謂為等。
謂我等泥洹等。
所以者何。
此二皆空。
何名為空。
所言為空。
二者如是。
凡聖道成皆從平等病亦不異。
何謂所受亦空。
謂已曉了不覺諸痛。
不盡于痛以取證際。
如是二者為諸痛。
長一切惡道已竟。
近一切人興大悲哀。
吾為衆人作自省法。
觀以除其病而不除法。
亦不除其本病所生。
知其根本而為說法。
何謂為本。
謂始未然。
未熾然者則病之本。
何謂不然。
于三界而不然。
其不然何用知。
謂止心。
止心者以不得也。
非不然也。
何以不得。
二見不得。
謂内見外見是無所得。
此文殊師利。
為疾菩薩其意不亂。
雖有老死菩薩覺之。
若不如是。
己所修治為無惠利。
譬如勝怨乃可為勇。
如是兼除老死苦者。
菩薩之謂也。
菩薩若病當作是觀。
如我此病非真非有。
亦是衆人非真非有。
已觀如是不堕妄見。
以興大悲。
彼必來者為斷其勞。
以合道意為彼大悲。
所以者何。
菩薩堕妄見。
其大悲者有數出生不堕妄見。
大悲菩薩不以數生。
彼生為脫。
為脫所堕。
為脫出生。
為脫受身。
能為彼人說佛說法是其誓也。
如佛言曰。
其自安身不解彼縛。
不得是處而自安身。
又解彼縛斯得是處。
故曰已脫菩薩其行不縛。
何謂縛何謂解。
菩薩禅定以縛諸我以道縛我。
縛者菩薩以善權生五道解彼受。
菩薩無權執智縛。
行權執智解。
智不執權縛。
智而執權解。
彼何謂無權執智縛。
謂以空無相不願之法生。
不治相及佛國以化人。
是無權執智之縛也。
何謂行權執智解。
謂修相及佛國開化人。
而曉空無相不願之法生。
是行權執智之解也。
何謂智不執權縛。
謂以見行勞望受。
立修行一切德善之本。
是智不執權之縛也。
何謂智而執權解。
謂斷諸見行勞望之受。
以殖衆德之本。
而分布此道。
是智而執權之解也。
彼有疾菩薩已如是下此法。
設身有病。
觀其無常為苦為空為非身。
是為智慧。
又身所受不以斷惡生死。
善利人民心合乎道。
是為權行。
又若身病知異同意。
彼過非新
無受哉佛衆網已裂。
不多哉佛諸法等覺。
無喻哉佛色好已舍。
妙哉佛所覺甚遠。
當其世尊說是法時。
彼諸天衆二百天人皆得不起法忍。
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佛告光淨童子。
汝行詣維摩诘問疾。
光淨白佛言。
我不堪任詣彼問疾。
所以者何。
憶念我昔出維耶離大城。
時維摩诘方入城。
我即為作禮而問言。
居士所從來。
答我言。
吾從道場來。
我問。
道場者何所是。
言道場者無生之心是。
檢一惡意故。
淳淑之心是。
習增上故。
聖賢之心是。
往殊勝故。
道意之心是。
不忘舍故。
布施之心是。
不望報故。
持戒之心是。
得願具故。
忍辱之心是。
不亂衆人故。
精進之心是。
無退意故。
禅思之心是。
意行出故。
智慧之心是。
慧眼見故。
慈心則是。
為等意故。
悲心則是。
為忍苦故。
喜心則是。
以法樂樂人故。
護心則是。
為随導舍着故。
神通之心是。
得六通故。
惟務之心是。
無恚怒故。
滅心則是。
度人民故。
四思之心是。
合聚人故。
多聞之心是。
從受成故。
不生之心是。
如自然觀故。
道品法心是。
不着數不堕故。
谛心則是。
諸世間報已不積故。
緣起之心是。
以不明不可盡至于老死皆無盡故。
衆勞之靜是。
佛從是。
最正覺故。
衆生之心是。
以人物自然故。
諸法之心是。
從空最正覺故。
伏諸魔心是。
以不傾動故。
三界之場是。
雖處不堕欲故。
師子座場是。
善勝無畏故。
力無畏場是。
一切無難故。
三達之智是。
無餘挂礙故。
一意覺場是。
一切智普具故。
如是仁者。
菩薩若應諸度無極。
如應化人如應受法已。
得本祠護不堕欲者。
是為一切從佛心來立于一切佛法矣。
當其世尊說是語時。
有五百天與人發無上正真道意。
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佛告持人菩薩。
汝行詣維摩诘問疾。
持人白佛言。
我不堪任詣彼問疾。
所以者何。
憶念我昔自于室住。
天魔波旬從玉女萬二千。
狀如帝釋。
鼓樂弦歌來詣我室稽首我足。
與其眷屬共供養我已于一面住。
我意謂是天帝釋。
贊言善來拘翼。
雖福應有不當自恣。
一切欲樂當觀非常。
無強多失當修德本。
魔言。
正士。
受是取此萬二千女可備掃灑。
我言拘翼。
無以此妖蠱之物要我釋迦弟子。
此非我宜。
時維摩诘來謂我言。
族姓子。
莫于是起污意。
是為魔來娆固汝耳。
非帝釋也。
維摩诘言。
波旬。
以此與我如我應受。
莫與釋迦弟子。
魔即恐懼。
念維摩诘必不助我。
欲隐形去而不能隐。
盡現其神了不得去。
而聞空中聲曰。
波旬。
以玉女與之乃可得去。
魔以畏故強與玉女。
維摩诘言。
魔以女與我。
今汝當發無上正真道意。
諸玉女言。
其已如是從道之教發大道意者。
當何以自娛樂。
答言。
汝等便發無上正真道意。
有樂法之樂可以自娛。
汝等得之不複樂欲樂也。
即問何謂法樂。
維摩诘言。
樂于喜不離佛。
樂于谛聞法。
樂常供養衆。
樂不倚三界。
樂于三界不嫉。
樂知欲無常。
樂觀種為毒蛇。
樂随護道意。
樂安諸人物。
樂以禮敬人。
樂施諸所有。
樂奉真人戒。
樂忍調不忍。
樂精進力知行德本。
樂禅善行。
樂智慧淵。
樂廣宣佛。
樂抑制魔。
樂化塵勞。
樂佛國淨。
樂以相好合會教化。
樂嚴道場。
樂三脫門。
樂泥洹道。
樂入深法不樂非時。
樂習自然人不樂怒不谛。
樂習善友。
樂遠惡友。
樂于好喜。
樂無有量道品之法。
是為菩薩樂法之樂而以自娛。
于是波旬謂諸玉女。
我欲與汝俱還天上。
曰以我等與此居士。
樂法之樂我等甚樂。
非複樂欲樂也。
波旬言。
可舍居士此諸玉女。
已其所有施于彼者是為菩薩。
維摩诘言。
我已舍矣。
汝便将去。
使一切人遵承法行所願皆得。
諸玉女即作禮而問言。
我當雲何止于魔天。
維摩诘言。
諸姊。
有天名曰無盡常開法門。
當從彼受。
何謂無盡開法門者。
譬如一燈燃百千燈。
冥者皆明。
明終不盡。
如是諸姊。
夫一菩薩以道開導百千菩薩。
其道意者終不盡耗而複增益。
于是功德不以導彼彼故而有盡耗。
是故名曰無盡常開法門。
汝等當從其受。
魔界無數天子玉女。
未有可此道意如汝等者。
于如來為有返複法。
為一切人說已。
魔眷屬皆去。
維摩诘所感動如是。
世尊。
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佛告長者子善見。
汝行詣維摩诘問疾。
善見白佛言。
我不堪任詣彼問疾。
所以者何。
憶念我昔在諸父舍。
盛祀大祀至于七日。
時維摩诘來入祠壇。
謂我言。
長者子。
不當祀祠如衆人祠。
當祀法祠。
何用是思欲祠為。
我問何如為法之祠祀。
維摩诘言。
其為祠者無本行故敬待衆人。
是則法祠。
為之奈何。
謂為佛事不斷慈。
為人事不斷悲。
為法事不斷喜。
為慧力不斷護。
為布施不斷檀。
戒化人不斷律。
知非我不斷忍。
身意行不斷精進。
惟道事不斷禅思。
為博聞不斷智慧。
若無施不斷惟空。
行俗數中不斷無想。
在所堕生不斷無願。
護持正法不斷力行。
以恩會人不斷壽命。
知人如如不斷謙敬。
堅其德本不斷命财。
為六思念不斷其念。
行六堅法不斷學意。
修正受不斷淨命。
行好喜不斷習真。
斷意不生不斷愚人。
為沙門不斷正性。
善諷受不斷聞德。
山澤受法不斷閑居。
念生佛慧不斷宴坐。
為一切勞不斷賢者。
行地嚴飾相及佛國不斷分部福行。
随衆人行而為說法不斷分部智慧。
斷衆勞厄諸不善法。
不斷分部一切德本。
一切智覺一切善法具足不斷。
以道品正法懷來一切。
是為法之祠祀。
菩薩立法祠者。
為得祠祀。
最偶之福為世間上。
當其世尊說是法時。
梵志衆中二百婆羅門發無上正真道意。
我時甚自雅奇。
得與正士高行者會。
便解頸百千珠璎。
以上之不肯取。
我言取是而有所悅自可。
念昔者維摩诘乃取珠璎。
分作兩分仍如祠舍。
持一分與諸下劣國中貧者。
又持一分奉彼頭波變如來至真等正覺。
并見其衆及國土。
頭波變(漢言固受)其國名炎氣。
皆見珠璎懸彼國上。
變成彼佛珠交露棚。
既見是化。
又聞其言。
如是仁人施者得近如來。
而上達嚫不以想。
施貧亦等無若幹念。
有大悲意不望其報。
惠此法祠為具足已。
國中貧人見此變化聞彼佛語。
皆發無上正真道意。
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如是一切菩薩。
各稱其所說不任詣彼。
維摩诘經卷中 諸法言品第五 佛複告文殊師利(漢言濡首)汝詣維摩诘問疾。
文殊師利白佛言。
世尊。
彼維摩诘雖優婆塞入深法要。
其德至淳以辯才立。
智不可稱。
一切菩薩法式悉聞。
諸佛藏處無不得入。
進禦衆魔降之以德。
務行權慧非徒戲食。
然猶複求依佛住者。
欲于其中開度十方。
于是衆菩薩大弟子釋梵四天王皆念。
今得文殊師利與維摩诘二人共談。
不亦具足大道說哉。
即時八千菩薩五百弟子百千天人。
同意欲行。
于是文殊師利。
與諸菩薩大弟子及諸天人眷屬圍繞。
俱入維耶離大城。
長者維摩诘心念。
今文殊師利與大衆俱來。
吾将立空室合座為一座。
以疾而卧。
文殊師利既入其舍。
見其室空除去所有更寝一床。
維摩诘言。
勞乎文殊師利。
不面在昔辱來相見。
文殊師利言。
如何居士忍斯種作疾。
甯有損不至增乎。
世尊殷勤緻問無量。
興起輕利遊步強耶。
居士是病何所正立。
其生久如當何時滅。
維摩诘言。
是生久矣。
從癡有愛則我病生。
用一切人病是故我病。
若一切人得不病者。
則我病滅。
所以者何。
欲建立衆人故。
菩薩入生死為之病。
使一切人皆得離病。
則菩薩無複病。
譬如長者有一子得疾。
以其病故父母諸父為之生疾。
其子病愈父母亦愈。
菩薩如是。
于一切人愛之若子。
彼人病我則病。
彼不病則不病。
又言。
菩薩病何所立。
菩薩病者以大悲立。
文殊師利言。
何以空無供養。
維摩诘言。
諸佛土與此舍皆空如空。
又問。
何謂為空。
答曰。
空于空。
又問。
解一為空。
答曰。
空無與之為空空。
又問。
空複誰為。
答曰。
思想者也。
彼亦為空。
又問。
空者當于何求。
答曰。
空者當于六十二見中求。
又問。
六十二見當于何求。
答曰。
當于如來解脫中求。
又問。
如來解脫者當于何求。
答曰。
當于衆人意行中求。
又仁所問何無供養。
一切衆魔皆是吾養。
彼諸轉者亦吾養也。
所以者何。
魔行者受生死。
生死者則菩薩養。
彼轉者受諸見。
菩薩于諸見不傾動。
文殊師利言。
居士所疾為何等類。
答曰。
仁者我病不現不可見。
又問。
雲何是病與身合意合乎。
答曰。
我病身合者身為地。
意合者意為幻法。
又問。
四種地種水種火種風種何等種病。
答曰。
是種者一切人所習也。
雲何文殊師利。
菩薩觀諸疾意。
又以何習于有疾菩薩。
文殊師利言。
于非常身不以泥洹。
常現不淫在身有苦。
不以泥洹安而喜之。
現于非身為衆人導。
身之空寂不以永寂為現本作。
恒悲彼疾不自計疾。
以識宿命導利人物而無所惑。
念善本修淨命不望彼。
常精進為醫王滅衆病。
是為菩薩能與疾者相習。
文殊師利。
又問。
何謂菩薩有疾其意不亂。
維摩诘言。
菩薩疾者。
意知是前未近之罪住欲處故。
是病皆為不誠之思在衆勞故。
又問。
疾者自于其法都不可得。
所以者何。
如是病者但倚四大。
又此諸大為都無主。
是所倚亦無我。
是病無我專著兩無專著。
得病本者必知精進無我人想。
為起法相身為法數。
法起則起法滅則滅。
法轉轉不相念不相知。
起者不言我起。
滅者不言我滅。
知法想者。
将養其意而無所住。
若以法想受報大止。
已離病者我不為是。
何謂斷病。
謂我作非我作悉斷。
何謂是我作非我作斷。
謂己自無欲。
何謂己自無欲。
謂内無習行。
何謂内無習行。
謂等不動不可動。
何謂為等。
謂我等泥洹等。
所以者何。
此二皆空。
何名為空。
所言為空。
二者如是。
凡聖道成皆從平等病亦不異。
何謂所受亦空。
謂已曉了不覺諸痛。
不盡于痛以取證際。
如是二者為諸痛。
長一切惡道已竟。
近一切人興大悲哀。
吾為衆人作自省法。
觀以除其病而不除法。
亦不除其本病所生。
知其根本而為說法。
何謂為本。
謂始未然。
未熾然者則病之本。
何謂不然。
于三界而不然。
其不然何用知。
謂止心。
止心者以不得也。
非不然也。
何以不得。
二見不得。
謂内見外見是無所得。
此文殊師利。
為疾菩薩其意不亂。
雖有老死菩薩覺之。
若不如是。
己所修治為無惠利。
譬如勝怨乃可為勇。
如是兼除老死苦者。
菩薩之謂也。
菩薩若病當作是觀。
如我此病非真非有。
亦是衆人非真非有。
已觀如是不堕妄見。
以興大悲。
彼必來者為斷其勞。
以合道意為彼大悲。
所以者何。
菩薩堕妄見。
其大悲者有數出生不堕妄見。
大悲菩薩不以數生。
彼生為脫。
為脫所堕。
為脫出生。
為脫受身。
能為彼人說佛說法是其誓也。
如佛言曰。
其自安身不解彼縛。
不得是處而自安身。
又解彼縛斯得是處。
故曰已脫菩薩其行不縛。
何謂縛何謂解。
菩薩禅定以縛諸我以道縛我。
縛者菩薩以善權生五道解彼受。
菩薩無權執智縛。
行權執智解。
智不執權縛。
智而執權解。
彼何謂無權執智縛。
謂以空無相不願之法生。
不治相及佛國以化人。
是無權執智之縛也。
何謂行權執智解。
謂修相及佛國開化人。
而曉空無相不願之法生。
是行權執智之解也。
何謂智不執權縛。
謂以見行勞望受。
立修行一切德善之本。
是智不執權之縛也。
何謂智而執權解。
謂斷諸見行勞望之受。
以殖衆德之本。
而分布此道。
是智而執權之解也。
彼有疾菩薩已如是下此法。
設身有病。
觀其無常為苦為空為非身。
是為智慧。
又身所受不以斷惡生死。
善利人民心合乎道。
是為權行。
又若身病知異同意。
彼過非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