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之初輸入附錄三:《牟子理惑論》辨僞
關燈
小
中
大
《理惑論》三十七章,全文見梁僧佑《弘明集》卷一,題漢牟融撰,附注雲:“一名蒼梧太守牟子博傳。”《隋書經籍志》子部儒家類,有《牟子》二卷,注雲:“後漢太尉牟融撰”,殆即是書。融,字子優,不字子博,《後漢書》有傳。其為太尉,在明帝永平十二年,史不稱其有著書。本書稱“孝明皇帝雲雲”,其決非太尉融所撰,更不俟辯。即謂漢末有同姓名者,然書中自序,稱“靈帝崩後……牟子将母避世交趾。年二十六,歸蒼梧娶妻,太守谒請署吏”,則蒼梧平民,非太守也。故僅就原書标題論,已支離不可究诘。序中又言笮融事,而文義不相屬。竊疑此書為東晉劉宋間人僞作。初托諸笮融,或以笮字形近轉訛為牟,或因笮融不得其死,傳此書者欲别依托一有令譽之人,偶見後漢名融者有一牟太尉,又事熱心求法之明帝,與佛有緣,遂展轉嫁名于彼。此所推測,雖不敢必當,要之,後漢初之牟融,決未嘗著《理惑論》而後漢末并無牟融其人者,則可斷言也。
此書文體,一望而知為兩晉六朝鄉曲人不善屬文者所作,漢賢決無此手筆。稍明文章流别者,自能辨之。其中更有數點最足證明僞迹者。
(一)原文雲:“仆嘗遊于阗之國,數與沙門道人相見,”考《後漢書西域傳》:“于阗自王敬矯命造亂被戕,桓帝不能讨,自此與中國絕。”靈獻之交,中國人安得遊于阗?此必在朱士行西行求法以後,于阗交通盛開,作僞者乃有此言耳。
(二)原文雲:“今沙門剃頭”,“今沙門耽好酒漿,或畜妻子”。漢魏皆禁漢人不得出家,錄獻時安得有中國人為沙門者。據此文所述僧徒風紀已極敗壞,必在石趙姚秦極力提倡舉世風靡之後,始有此現象耳。
(三)原書凡三十七章,自雲:“吾覽佛經之要,有三十七品,故法之焉。”佛經皆譯“章”為“品”。作僞者乃竊取斯義,考“三十七品”之名,始見于《維摩诘經》之佛國品,乃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之總名,亦名三十七法,非篇章之謂也。作僞者耳食誤用,殊為可笑,即可證其書出支謙羅什所譯《維摩》盛行之後矣。
(四)原文雲:“世人學士,多譏毀佛法,”後漢人著述,亡佚雖多,其傳于今者亦不少,至如單篇零劄,裒而錄之,可逾千篇,除襄楷奏議外,吾未有一語及佛法者。王充《論衡》,專以批判為業,亦未齒及。此實漢代士大夫不知有佛學之明證。既無聞見,安有毀譽?此作僞者,道晉宋間情狀耳。
此書■■辨夷狄之教非不可用,此蓋在顧歡《夷夏論》出世前後,其他辨毀容,辨無後,皆東晉間三教辯争之主要問題。而作此書之人,頗以調和三教為職志,亦正屬彼時一部分之時代精神。故斷為晉後僞書,當無大過,但理既膚淺,文複靡弱,其價值又出《四十二章經》下矣。
惟有一事足資旁證者,著書之地,托諸交趾。原序雲:“時交趾差安,北方異人,鹹來在焉。”此或為漢末交趾佛教頗盛之一種暗示,蓋當時中印交通實以日南為孔道也。
此書文體,一望而知為兩晉六朝鄉曲人不善屬文者所作,漢賢決無此手筆。稍明文章流别者,自能辨之。其中更有數點最足證明僞迹者。
(一)原文雲:“仆嘗遊于阗之國,數與沙門道人相見,”考《後漢書西域傳》:“于阗自王敬矯命造亂被戕,桓帝不能讨,自此與中國絕。”靈獻之交,中國人安得遊于阗?此必在朱士行西行求法以後,于阗交通盛開,作僞者乃有此言耳。
(二)原文雲:“今沙門剃頭”,“今沙門耽好酒漿,或畜妻子”。漢魏皆禁漢人不得出家,錄獻時安得有中國人為沙門者。據此文所述僧徒風紀已極敗壞,必在石趙姚秦極力提倡舉世風靡之後,始有此現象耳。
(三)原書凡三十七章,自雲:“吾覽佛經之要,有三十七品,故法之焉。”佛經皆譯“章”為“品”。作僞者乃竊取斯義,考“三十七品”之名,始見于《維摩诘經》之佛國品,乃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之總名,亦名三十七法,非篇章之謂也。作僞者耳食誤用,殊為可笑,即可證其書出支謙羅什所譯《維摩》盛行之後矣。
(四)原文雲:“世人學士,多譏毀佛法,”後漢人著述,亡佚雖多,其傳于今者亦不少,至如單篇零劄,裒而錄之,可逾千篇,除襄楷奏議外,吾未有一語及佛法者。王充《論衡》,專以批判為業,亦未齒及。此實漢代士大夫不知有佛學之明證。既無聞見,安有毀譽?此作僞者,道晉宋間情狀耳。
此書■■辨夷狄之教非不可用,此蓋在顧歡《夷夏論》出世前後,其他辨毀容,辨無後,皆東晉間三教辯争之主要問題。而作此書之人,頗以調和三教為職志,亦正屬彼時一部分之時代精神。故斷為晉後僞書,當無大過,但理既膚淺,文複靡弱,其價值又出《四十二章經》下矣。
惟有一事足資旁證者,著書之地,托諸交趾。原序雲:“時交趾差安,北方異人,鹹來在焉。”此或為漢末交趾佛教頗盛之一種暗示,蓋當時中印交通實以日南為孔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