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之初輸入附錄一:漢明求法說辨僞
關燈
小
中
大
序》,惟改秦景官名羽林郎中耳。
然此官亦非漢所有也。
下半則内容更加擴大。
其文雲: “……于大月支寫佛經四十二章,藏在蘭台石室第十四間。
時于洛陽城西雍門外,起立佛寺,于其壁畫千乘萬騎,繞塔三匝……” 前序稱“寫取經在十四石函中”似是指經在彼土藏以石函,至是則忽變為蘭台石室第十四間牟。
前諸書隻言迎取經像,至是則言立寺洛陽,且指其地點牟。
複次則梁僧祐《出三藏記集》(卷二)《四十二章經》條下雲: “……使者張骞、羽林郎中将秦景……于月支國遇沙門竺摩騰,譯寫此經,還洛陽,藏在蘭台石室第十四間中。
” 此文與前異者,前書隻言“寫取佛經”,至是則寫本變為譯本。
又于使節之外,忽添出一同來之竺摩騰,求法之成績,益增上矣。
及梁慧皎作《高僧傳》時,“漢明求法”之傳說,又生變化,其《攝摩騰傳》雲: “漢永平中……遣郎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等,使往天竺,尋訪佛法。
愔等于彼遇見摩騰,乃要還漢地。
” 竊思彼時佛徒曆史之學乃驟進,居然知張骞與明帝并不同時,急急抽換,乃杜撰出蔡愔其人者以為代。
愔為大使,不可無官也,即以副使之官官之;又覺羽林中郎将為武職,非求法使臣所宜也,則删削颠之為“郎中”;其尤淹博可佩者,居然更知曆年派充副使之秦景,其職業實為博士弟子,亟為之正名定分,而将随員中冒充博士弟子之王遵革去。
所惜者,秦博士向伊存受經時,上距永平已七十餘歲,垂老而遠行役,未免不情耳。
然以較舊說,則已周密數倍,後此《魏書釋老志》、《曆代三寶記》等,皆祖述之。
遂成為佛門鐵公案矣。
《高僧傳》又雲: “騰所住處,今洛陽城西雍門外白馬寺是也。
”(《攝摩騰傳》) “蔡愔至中天竺,時竺法蘭與摩騰共契遊化,遂相随而來,會彼學徒留礙,蘭乃間行……達洛陽,與騰同止……善漢言,譯《十地斷結》、……《四十二章》等經五部。
”(《竺法蘭傳》) 使臣歸國之結果,初但言赍還經像耳。
第二步變為立寺,第三步則寺有所在地點,第四步則并寺名而有之矣。
初則言使臣獨歸,第二步添出一譯經之摩騰,第三步又添出一法蘭,第四步則法蘭譯經且多種矣。
凡此皆作僞進化之迹,曆曆可尋者也。
《漢法本内傳》者,見唐道宣所撰《廣弘明集》卷一,注雲:“未詳作者”,勘其事狀及文體,蓋出于元魏高齊釋道交哄最烈時,其述此事,益極荒誕,略言: “蔡愔偕摩騰、法蘭歸,道家積不能平,道士褚善信等六百九十人,以永平十四年正月一日,抗表請比對,其月十五日,明帝集諸道士于白馬寺,使與騰、蘭二人賽法。
道經皆焚燼,騰等現各種神通。
道士費叔才慚死,呂惠通等六百餘人出家,宮嫔等二百三十人、士庶千餘人出家。
” 嗚呼!作此僞至此,歎觀止矣。
信如《法本内傳》所說,則當時出家者已盈千累萬,而三百年後王度秦事,乃謂漢魏之制,除西域人外不許出家,此等語安能形諸秦牍?信如《高僧傳》所說,則摩騰、法蘭已大興譯事,而下距安世高之來,垂百年間,無一新譯,佛徒之辱其宗,不變亦耶! 綜以上所考證,吾敢斷言曰:漢明求法,乃一羌無故實之談。
其始起于妖道之架誣,其後成于愚秃之附會,而習非成是,二千年竟未有人敢緻疑焉。
吾所以不能已于辯者,以非将此迷霧廓清,則佛教發展之階段,無由說明,而思想進化之公例破矣。
其有舛失,願來哲匡之。
然此官亦非漢所有也。
下半則内容更加擴大。
其文雲: “……于大月支寫佛經四十二章,藏在蘭台石室第十四間。
時于洛陽城西雍門外,起立佛寺,于其壁畫千乘萬騎,繞塔三匝……” 前序稱“寫取經在十四石函中”似是指經在彼土藏以石函,至是則忽變為蘭台石室第十四間牟。
前諸書隻言迎取經像,至是則言立寺洛陽,且指其地點牟。
複次則梁僧祐《出三藏記集》(卷二)《四十二章經》條下雲: “……使者張骞、羽林郎中将秦景……于月支國遇沙門竺摩騰,譯寫此經,還洛陽,藏在蘭台石室第十四間中。
” 此文與前異者,前書隻言“寫取佛經”,至是則寫本變為譯本。
又于使節之外,忽添出一同來之竺摩騰,求法之成績,益增上矣。
及梁慧皎作《高僧傳》時,“漢明求法”之傳說,又生變化,其《攝摩騰傳》雲: “漢永平中……遣郎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等,使往天竺,尋訪佛法。
愔等于彼遇見摩騰,乃要還漢地。
” 竊思彼時佛徒曆史之學乃驟進,居然知張骞與明帝并不同時,急急抽換,乃杜撰出蔡愔其人者以為代。
愔為大使,不可無官也,即以副使之官官之;又覺羽林中郎将為武職,非求法使臣所宜也,則删削颠之為“郎中”;其尤淹博可佩者,居然更知曆年派充副使之秦景,其職業實為博士弟子,亟為之正名定分,而将随員中冒充博士弟子之王遵革去。
所惜者,秦博士向伊存受經時,上距永平已七十餘歲,垂老而遠行役,未免不情耳。
然以較舊說,則已周密數倍,後此《魏書釋老志》、《曆代三寶記》等,皆祖述之。
遂成為佛門鐵公案矣。
《高僧傳》又雲: “騰所住處,今洛陽城西雍門外白馬寺是也。
”(《攝摩騰傳》) “蔡愔至中天竺,時竺法蘭與摩騰共契遊化,遂相随而來,會彼學徒留礙,蘭乃間行……達洛陽,與騰同止……善漢言,譯《十地斷結》、……《四十二章》等經五部。
”(《竺法蘭傳》) 使臣歸國之結果,初但言赍還經像耳。
第二步變為立寺,第三步則寺有所在地點,第四步則并寺名而有之矣。
初則言使臣獨歸,第二步添出一譯經之摩騰,第三步又添出一法蘭,第四步則法蘭譯經且多種矣。
凡此皆作僞進化之迹,曆曆可尋者也。
《漢法本内傳》者,見唐道宣所撰《廣弘明集》卷一,注雲:“未詳作者”,勘其事狀及文體,蓋出于元魏高齊釋道交哄最烈時,其述此事,益極荒誕,略言: “蔡愔偕摩騰、法蘭歸,道家積不能平,道士褚善信等六百九十人,以永平十四年正月一日,抗表請比對,其月十五日,明帝集諸道士于白馬寺,使與騰、蘭二人賽法。
道經皆焚燼,騰等現各種神通。
道士費叔才慚死,呂惠通等六百餘人出家,宮嫔等二百三十人、士庶千餘人出家。
” 嗚呼!作此僞至此,歎觀止矣。
信如《法本内傳》所說,則當時出家者已盈千累萬,而三百年後王度秦事,乃謂漢魏之制,除西域人外不許出家,此等語安能形諸秦牍?信如《高僧傳》所說,則摩騰、法蘭已大興譯事,而下距安世高之來,垂百年間,無一新譯,佛徒之辱其宗,不變亦耶! 綜以上所考證,吾敢斷言曰:漢明求法,乃一羌無故實之談。
其始起于妖道之架誣,其後成于愚秃之附會,而習非成是,二千年竟未有人敢緻疑焉。
吾所以不能已于辯者,以非将此迷霧廓清,則佛教發展之階段,無由說明,而思想進化之公例破矣。
其有舛失,願來哲匡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