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佛法興衰沿革說略中國佛法興衰沿革說略
關燈
小
中
大
想。
其一,可見我先民富于“研究心”,雖于其所極尊仰之經典,并非一意盲信。
其二,可見我先民有創作之能,雖于所未聞之學說,而精思所運,能與符契,後此能蔚然建設“中國的佛教”,蓋世由矣。
以上為東晉之重要事業。
印度大乘性、相兩宗,羅什傳來者則性宗也,而相宗則未之聞。
梁陳之交,真谛創翻《攝論》、《俱舍》,法泰、智恺最能傳其業,于是開大乘之“攝論宗”與小乘之“俱舍宗”。
“攝宗”即後此“法相宗”之前驅也。
世親依《華嚴十地品》作《十地經論》,元魏時菩提流支、勒那摩提合譯之。
北齊惠光治之最明,于是創“十地宗”,即後此“華嚴宗”之前驅也。
以上為南北朝之重要事業。
自羅什譯《中》、《百》、《十二門》三論,後百餘年間傳習極盛,至隋吉藏(嘉祥大師)大成之,創“三論宗”。
此宗入唐轉衰,其一部分入“天台宗”,一部分入“禅宗”焉。
自《法華》《涅磐》輸入後,研究極盛,六朝時有所謂“法華宗”、“涅磐宗”者。
至隋智■(智者大師)神悟獨運,依《法華》創“四教五時”之義,立止觀之法,學者以■居天台,名之曰“天台宗”。
其後唐湛然(荊溪)益大弘之,中國人前無所受而自創一宗者,自“天台”始也。
此為隋代之重要事業。
唐玄奘三藏孤遊天竺,十有七年,歸而譯書千三百卷,為我學界第一恩人。
而其所最服膺者為戒賢顯識之論,于是大闡之,立“法相宗”,亦稱“唯識宗”。
其弟子窺基最能傳其學,基住持慈恩寺,故此宗或稱“慈恩宗”焉。
自“十地宗”成立以後,華嚴研究日盛,唐法藏(賢首國師)與實叉難陀重譯《華嚴》,乃大闡揚之,立“華嚴宗”,亦可謂中國自創之宗也。
此後宗密(圭峰)、澄觀(清涼)盛弘其業。
自慧遠提倡念佛,至唐善導大成之,是為“淨土宗”。
自道安提倡戒律,至唐道宣大成之,是為“律宗”。
自唐善無畏、金剛智傳授密咒真言,是為“密宗”。
此諸宗皆盛于唐,而其傳最廣而其流最長者,則“禅宗”也。
相傳佛滅度後,以衣缽授大迦葉,心心相傳,曆二十八代而至達摩。
達摩以梁時至中國,更不譯經說教,惟物色傳法之人,六傳而至唐慧能(六祖大鑒禅師),乃大弘之,直指一心,不立語言文字,号為“禅宗”,亦稱“心宗”。
其徒南嶽讓、青原思傳之,後為衍為“雲門”、“法眼”、“臨濟”、“沩仰”、“曹洞”之五宗,數百年間,遍天下焉。
此宗雖稱來自印度,然自六祖以前,既一無傳布,則雖謂中國自創之宗焉可耳。
禅宗與“天台”、“華嚴”、“法相”皆極盛于唐,彼三者稱“教下三家”,禅宗則稱“教外别傳”,此為唐代之重要事業。
以上諸宗,實為我國佛學之中堅。
通計佛教盛于中國前後将及千年,法海波瀾,不無起伏。
最初輸入小乘,墨守所謂“三法印”,即“萬行無常”、“諸法無我”、“涅磐寂靜”之教,以塵世為可厭,以涅磐為可樂。
既而聞方等般若之說,謂涅磐真空。
既并涅磐而空,則樂涅磐者喪其所據,此慧導、昙樂之徒所為大怖而盛诘也。
般若昌明以後,空義既聞而習之矣。
及《法及》、《涅磐》傳來,又明佛性不空。
淺根聞之,疑非佛說,故道生闡提成佛之論,舊學指為邪說,集衆而擯之也。
諸大經次第都來,群疑亦既渙釋。
而“相宗”之入,猶滋疑議。
所以者何?諸宗所說皆當今世西歐哲學所謂“形而上學”之一部分,相宗所說,則當其所謂“認識論”之一部分也。
前此既未之聞,而其所說,則當其所謂“認識論”之一部分也。
前此既未之聞,而其所用“因明”又為外道所同用,其論心物之法,又與小乘之《俱舍》相翼輔,重以繁重艱深,不易明習,則厭而蔑焉。
故法泰“屢演《攝論》,道俗無受”(《高僧傳》本傳)。
直至奘師歸來,乃始大昌,而數十年後已莫能為繼也。
教下三家,鼎立盛行,諸經義解,發揮略盡,然誦習愈廣,漸陷貧子說金之譏,故禅宗出而蕩其障。
惟密傳心印,取信實難,呵佛罵祖,滋疑尤衆,故六祖得法黃梅,十年乃布,而荊溪著《金剛■》以非難之。
自比于距楊、墨,新說推行之不易,自古然矣。
及夫兩■開基,五花結實,禅宗掩襲天下而諸宗俱廢,公案如麻,語錄充棟,佛法于茲極盛,而佛法即于是就衷矣。
五 唐以後殆無佛學。
唐以後何故無佛學耶?其内部之原因,則禅宗盛行,諸派俱絕。
踞座棒喝之人,吾輩實無标準以測其深淺。
其外部之原因,則儒者方剽竊佛理,自立門戶,國中上驷鹹趨此途,而僧界益乏才。
若在宋代求佛教史上有價值之人,吾惟數一延壽(永明禅師),倡“禅淨合一”之教,“淨宗”複興,實受賜焉。
戒環(溫陵)之理解,抑其次也。
元代師禮蕃僧,頗興密教,其于顯說,則未有聞。
有明末葉,蓮池(■宏)、交光(真鑒)、妙峰(福登)、憨山(德清)、■益(智旭)先後崛起,斯道稱中興焉。
入清轉衷,清諸帝雖皆佞佛,然實政治作用,于宗教無與,于學術益無與也。
清僧亦無可特紀者,惟居士中差有人。
晚有楊文會者,得力于《華嚴》,而教人以“淨土”,流通經典,孜孜不倦,今代治佛學者,什九皆聞文會之風而興也。
其一,可見我先民富于“研究心”,雖于其所極尊仰之經典,并非一意盲信。
其二,可見我先民有創作之能,雖于所未聞之學說,而精思所運,能與符契,後此能蔚然建設“中國的佛教”,蓋世由矣。
以上為東晉之重要事業。
印度大乘性、相兩宗,羅什傳來者則性宗也,而相宗則未之聞。
梁陳之交,真谛創翻《攝論》、《俱舍》,法泰、智恺最能傳其業,于是開大乘之“攝論宗”與小乘之“俱舍宗”。
“攝宗”即後此“法相宗”之前驅也。
世親依《華嚴十地品》作《十地經論》,元魏時菩提流支、勒那摩提合譯之。
北齊惠光治之最明,于是創“十地宗”,即後此“華嚴宗”之前驅也。
以上為南北朝之重要事業。
自羅什譯《中》、《百》、《十二門》三論,後百餘年間傳習極盛,至隋吉藏(嘉祥大師)大成之,創“三論宗”。
此宗入唐轉衰,其一部分入“天台宗”,一部分入“禅宗”焉。
自《法華》《涅磐》輸入後,研究極盛,六朝時有所謂“法華宗”、“涅磐宗”者。
至隋智■(智者大師)神悟獨運,依《法華》創“四教五時”之義,立止觀之法,學者以■居天台,名之曰“天台宗”。
其後唐湛然(荊溪)益大弘之,中國人前無所受而自創一宗者,自“天台”始也。
此為隋代之重要事業。
唐玄奘三藏孤遊天竺,十有七年,歸而譯書千三百卷,為我學界第一恩人。
而其所最服膺者為戒賢顯識之論,于是大闡之,立“法相宗”,亦稱“唯識宗”。
其弟子窺基最能傳其學,基住持慈恩寺,故此宗或稱“慈恩宗”焉。
自“十地宗”成立以後,華嚴研究日盛,唐法藏(賢首國師)與實叉難陀重譯《華嚴》,乃大闡揚之,立“華嚴宗”,亦可謂中國自創之宗也。
此後宗密(圭峰)、澄觀(清涼)盛弘其業。
自慧遠提倡念佛,至唐善導大成之,是為“淨土宗”。
自道安提倡戒律,至唐道宣大成之,是為“律宗”。
自唐善無畏、金剛智傳授密咒真言,是為“密宗”。
此諸宗皆盛于唐,而其傳最廣而其流最長者,則“禅宗”也。
相傳佛滅度後,以衣缽授大迦葉,心心相傳,曆二十八代而至達摩。
達摩以梁時至中國,更不譯經說教,惟物色傳法之人,六傳而至唐慧能(六祖大鑒禅師),乃大弘之,直指一心,不立語言文字,号為“禅宗”,亦稱“心宗”。
其徒南嶽讓、青原思傳之,後為衍為“雲門”、“法眼”、“臨濟”、“沩仰”、“曹洞”之五宗,數百年間,遍天下焉。
此宗雖稱來自印度,然自六祖以前,既一無傳布,則雖謂中國自創之宗焉可耳。
禅宗與“天台”、“華嚴”、“法相”皆極盛于唐,彼三者稱“教下三家”,禅宗則稱“教外别傳”,此為唐代之重要事業。
以上諸宗,實為我國佛學之中堅。
通計佛教盛于中國前後将及千年,法海波瀾,不無起伏。
最初輸入小乘,墨守所謂“三法印”,即“萬行無常”、“諸法無我”、“涅磐寂靜”之教,以塵世為可厭,以涅磐為可樂。
既而聞方等般若之說,謂涅磐真空。
既并涅磐而空,則樂涅磐者喪其所據,此慧導、昙樂之徒所為大怖而盛诘也。
般若昌明以後,空義既聞而習之矣。
及《法及》、《涅磐》傳來,又明佛性不空。
淺根聞之,疑非佛說,故道生闡提成佛之論,舊學指為邪說,集衆而擯之也。
諸大經次第都來,群疑亦既渙釋。
而“相宗”之入,猶滋疑議。
所以者何?諸宗所說皆當今世西歐哲學所謂“形而上學”之一部分,相宗所說,則當其所謂“認識論”之一部分也。
前此既未之聞,而其所說,則當其所謂“認識論”之一部分也。
前此既未之聞,而其所用“因明”又為外道所同用,其論心物之法,又與小乘之《俱舍》相翼輔,重以繁重艱深,不易明習,則厭而蔑焉。
故法泰“屢演《攝論》,道俗無受”(《高僧傳》本傳)。
直至奘師歸來,乃始大昌,而數十年後已莫能為繼也。
教下三家,鼎立盛行,諸經義解,發揮略盡,然誦習愈廣,漸陷貧子說金之譏,故禅宗出而蕩其障。
惟密傳心印,取信實難,呵佛罵祖,滋疑尤衆,故六祖得法黃梅,十年乃布,而荊溪著《金剛■》以非難之。
自比于距楊、墨,新說推行之不易,自古然矣。
及夫兩■開基,五花結實,禅宗掩襲天下而諸宗俱廢,公案如麻,語錄充棟,佛法于茲極盛,而佛法即于是就衷矣。
五 唐以後殆無佛學。
唐以後何故無佛學耶?其内部之原因,則禅宗盛行,諸派俱絕。
踞座棒喝之人,吾輩實無标準以測其深淺。
其外部之原因,則儒者方剽竊佛理,自立門戶,國中上驷鹹趨此途,而僧界益乏才。
若在宋代求佛教史上有價值之人,吾惟數一延壽(永明禅師),倡“禅淨合一”之教,“淨宗”複興,實受賜焉。
戒環(溫陵)之理解,抑其次也。
元代師禮蕃僧,頗興密教,其于顯說,則未有聞。
有明末葉,蓮池(■宏)、交光(真鑒)、妙峰(福登)、憨山(德清)、■益(智旭)先後崛起,斯道稱中興焉。
入清轉衷,清諸帝雖皆佞佛,然實政治作用,于宗教無與,于學術益無與也。
清僧亦無可特紀者,惟居士中差有人。
晚有楊文會者,得力于《華嚴》,而教人以“淨土”,流通經典,孜孜不倦,今代治佛學者,什九皆聞文會之風而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