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教理在中國之發展佛教教理在中國之發展
關燈
小
中
大
敬,遠悉以平等相視。
晉安帝過山下,或諷遠迎谒,遠稱疾不行,帝手書問訊焉。
羅什在秦,譯《大智度論》成,秦主姚興,親緻遠書,乞作序以為重(序今存見《出三藏集記》卷十一)。
其為南北物望所宗,類如此。
遠未嘗一為權貴屈,然并非厭事絕俗遇法門重要問題發生,常以積極的精神赴之。
初庾冰欲強沙門緻敬王者,朝臣多反對,乃寝。
桓玄輔政,重提前議,遠贻書責玄,更著《沙門不敬王者論》五篇,發揮釋尊平等精神,促僧侶人格上之自覺,玄敬憚,卒從其議(梁啟超原注:遠此文見《弘明集》,藏中亦有單本。
)。
羅什甫入關,遠即緻書通好,盡遣其高等弟子往就學。
什譯《十誦律》,因暗誦人死,中辍,遠物色他人,介紹之續其業。
什門排擯覺賢,遠為和解。
凡此之類,足見其對外活動不厭不倦。
遠遣弟子法領、法淨留學印度,大獲梵本,其遐舉益在法顯之先也。
遠在廬山置般若台譯經,實私立譯場之創始者。
遠集同志百二十三人結白蓮社,修念佛三昧,為此方淨土宗之初祖。
綜其一生事業,不讓乃師道安,而南部開宗之功,抑艱瘁矣。
吾前文曾有“什門排擯覺賢”一語,覺賢非他,即創譯《華嚴》之人也。
茲事于吾國大乘思潮之分派,有絕大消息,今宜稍詳述之。
讀者當已熟知佛滅後印度之偉教,常為空有兩宗對峙之形勢矣。
又知大乘之空有兩宗,以龍樹、世親為代表矣。
又知鸠摩羅什為龍樹空宗之嫡傳矣,而覺賢蓋即介紹世親有宗入中國之第一人也。
覺賢梵名為佛馱跋陀羅,迦維羅衛人,與釋尊同族屬,學于■賓,似嘗隸薩婆多部(梁啟超原注:《出三藏記集》中之薩婆多部目錄,列有“長安城内齊公寺薩婆多部佛馱跋陀”,即覺賢也。
據此,似賢實為“有部”中人物,彼久居■賓,淵源亦宜接近。
然案其問答語及其所傳禅法,則固不能純指為“有部”系統也。
要之,“有部”教義與龍樹派之空宗的大乘極相遠,而與世親派之有宗的大乘反接近,此不可不知者。
)。
師佛大先,精于禅法(梁啟超原注:佛大先者,薩婆多部目錄所稱第五十二祖。
《達磨多羅禅經》所稱第四十九祖也。
其人為“有部”大師,而于禅宗極有關系者。
覺賢有功于佛教界,實在其傳禅法,譯經抑餘事耳,當于禅宗章别論之。
)。
智嚴西行求法,歸時禮請東來。
以姚秦時至長安,正羅什萬流仰鏡之時也。
賢初見什,即不餍其望,“秦太子泓欲聞賢說法,乃要命群僧集論東宮,什與賢數番往複。
什問曰:‘法雲何空?’答曰:‘衆微成色,色無自性,故唯色常空。
’又問:‘既以極微破色空,複雲何破一微?’答曰:‘群師或破析一微,我意謂不爾。
’又問:‘微是常耶?’答曰:‘以一微故衆微空,以衆微故一微空。
’時寶雲譯出此語,不解其意,道俗鹹謂賢之所計,微塵是常。
餘日,長安學僧複請更釋,賢曰:‘夫法不自生,緣會故生。
緣一微故有衆微,微無自性,則為空矣。
甯可言不破一微,常而不空乎?’……”(《梁高僧傳》卷二本傳)觀此問答,便知什、賢兩人學說,其出發點确有不同,什蓋偏于消極的、玄想的,賢則偏于積極的、科學的也。
以什公之大慧虛懷,自不至于無诤中起诤想,然其門下主奴之見,固所不免。
什受姚興所饋伎女,“自爾以來,不住僧坊,别立廨舍,供給豐盈。
”(什本傳語)賢笃修淨業,戒律謹嚴,同為外國大師,未免相形見绌。
又當時諸僧“往來宮阙,盛修人事,惟賢守靜,不與衆同……四方樂靖者,并聞風而至”(賢本傳語)。
似此衆濁獨清,理宜見嫉,什門老宿僧佑道恒輩,乃借薄物細故,橫相排擯,幾興大獄(其排賢口實不值征引,讀者欲知,可看本傳)。
本傳雲:“大被謗黩,将有不測之禍,于是徒衆,或藏名潛去,或逾牆夜走,半日之中,衆散殆盡。
”當時事情之重大,可以想見。
賢遭擯,恬不為意,率弟子智嚴、寶雲等四十餘人,飄然南下。
慧遠特遣弟子昙邕入關,為之和解。
然賢竟不複北歸,與遠相依于廬山。
其後乃于建康道場寺創譯遠弟子法領所得《華嚴》,今六十卷本是也。
法顯所得《僧祗律》,亦由賢傳譯。
自餘譯述,尚十數種,華嚴宗風之闡播,實造端于是。
然則賢之見擯南渡,抑大有造于我佛界矣。
要之,羅什以前,我佛教界殆絕無所謂派别觀念,自羅什至而大小乘界線分明矣。
自覺賢至而大乘中又分派焉。
同時促助分化之力者,尚有昙無谶之譯《涅磐》。
蓋《華嚴》之“事理無礙”《涅磐》之“有常有我”,非直小乘家指為離經畔道,即大乘空宗派亦幾掩耳卻走矣。
故什門高弟道生精析《涅磐》,倡“闡提成佛”之論,旋即為侪輩所擯,憤而南 下(粱啟超原注:《梁高僧傳》卷七《竺道生傳》:生著“《佛性當有論》……等,籠罩舊說,妙有淵旨,而守文之徒,多生嫌嫉,與奪之聲,紛然總起。
又六卷《泥洹》(即《涅磐》)先至京都,生剖析經理,洞入幽微,乃說一闡提人皆得成佛。
于是大本未傳,孤明先發,獨見忤衆。
于是舊學以為邪說,譏憤滋甚,遂顯大衆,擯而遣之……(生)投迹廬山,……衆鹹共敬服,後《涅磐》大本至南京,果稱闡提悉有佛性,與前所說合若符契。
”讀此可見長安舊侶之若何專制,與夫創立新說之若何忤俗,又可見遠公之在廬山,實為當時佛教徒保留一自由之天地也。
)。
吾侪将此事與覺賢事比而觀之,足想見當什門上座,大有學閥專制氣象,即同門有持異義者,亦不能相容。
雖然,自茲以往,佛教界遂非複空宗嫡派之所能壟斷,有力之新派,句出萌達矣。
晉安帝過山下,或諷遠迎谒,遠稱疾不行,帝手書問訊焉。
羅什在秦,譯《大智度論》成,秦主姚興,親緻遠書,乞作序以為重(序今存見《出三藏集記》卷十一)。
其為南北物望所宗,類如此。
遠未嘗一為權貴屈,然并非厭事絕俗遇法門重要問題發生,常以積極的精神赴之。
初庾冰欲強沙門緻敬王者,朝臣多反對,乃寝。
桓玄輔政,重提前議,遠贻書責玄,更著《沙門不敬王者論》五篇,發揮釋尊平等精神,促僧侶人格上之自覺,玄敬憚,卒從其議(梁啟超原注:遠此文見《弘明集》,藏中亦有單本。
)。
羅什甫入關,遠即緻書通好,盡遣其高等弟子往就學。
什譯《十誦律》,因暗誦人死,中辍,遠物色他人,介紹之續其業。
什門排擯覺賢,遠為和解。
凡此之類,足見其對外活動不厭不倦。
遠遣弟子法領、法淨留學印度,大獲梵本,其遐舉益在法顯之先也。
遠在廬山置般若台譯經,實私立譯場之創始者。
遠集同志百二十三人結白蓮社,修念佛三昧,為此方淨土宗之初祖。
綜其一生事業,不讓乃師道安,而南部開宗之功,抑艱瘁矣。
吾前文曾有“什門排擯覺賢”一語,覺賢非他,即創譯《華嚴》之人也。
茲事于吾國大乘思潮之分派,有絕大消息,今宜稍詳述之。
讀者當已熟知佛滅後印度之偉教,常為空有兩宗對峙之形勢矣。
又知大乘之空有兩宗,以龍樹、世親為代表矣。
又知鸠摩羅什為龍樹空宗之嫡傳矣,而覺賢蓋即介紹世親有宗入中國之第一人也。
覺賢梵名為佛馱跋陀羅,迦維羅衛人,與釋尊同族屬,學于■賓,似嘗隸薩婆多部(梁啟超原注:《出三藏記集》中之薩婆多部目錄,列有“長安城内齊公寺薩婆多部佛馱跋陀”,即覺賢也。
據此,似賢實為“有部”中人物,彼久居■賓,淵源亦宜接近。
然案其問答語及其所傳禅法,則固不能純指為“有部”系統也。
要之,“有部”教義與龍樹派之空宗的大乘極相遠,而與世親派之有宗的大乘反接近,此不可不知者。
)。
師佛大先,精于禅法(梁啟超原注:佛大先者,薩婆多部目錄所稱第五十二祖。
《達磨多羅禅經》所稱第四十九祖也。
其人為“有部”大師,而于禅宗極有關系者。
覺賢有功于佛教界,實在其傳禅法,譯經抑餘事耳,當于禅宗章别論之。
)。
智嚴西行求法,歸時禮請東來。
以姚秦時至長安,正羅什萬流仰鏡之時也。
賢初見什,即不餍其望,“秦太子泓欲聞賢說法,乃要命群僧集論東宮,什與賢數番往複。
什問曰:‘法雲何空?’答曰:‘衆微成色,色無自性,故唯色常空。
’又問:‘既以極微破色空,複雲何破一微?’答曰:‘群師或破析一微,我意謂不爾。
’又問:‘微是常耶?’答曰:‘以一微故衆微空,以衆微故一微空。
’時寶雲譯出此語,不解其意,道俗鹹謂賢之所計,微塵是常。
餘日,長安學僧複請更釋,賢曰:‘夫法不自生,緣會故生。
緣一微故有衆微,微無自性,則為空矣。
甯可言不破一微,常而不空乎?’……”(《梁高僧傳》卷二本傳)觀此問答,便知什、賢兩人學說,其出發點确有不同,什蓋偏于消極的、玄想的,賢則偏于積極的、科學的也。
以什公之大慧虛懷,自不至于無诤中起诤想,然其門下主奴之見,固所不免。
什受姚興所饋伎女,“自爾以來,不住僧坊,别立廨舍,供給豐盈。
”(什本傳語)賢笃修淨業,戒律謹嚴,同為外國大師,未免相形見绌。
又當時諸僧“往來宮阙,盛修人事,惟賢守靜,不與衆同……四方樂靖者,并聞風而至”(賢本傳語)。
似此衆濁獨清,理宜見嫉,什門老宿僧佑道恒輩,乃借薄物細故,橫相排擯,幾興大獄(其排賢口實不值征引,讀者欲知,可看本傳)。
本傳雲:“大被謗黩,将有不測之禍,于是徒衆,或藏名潛去,或逾牆夜走,半日之中,衆散殆盡。
”當時事情之重大,可以想見。
賢遭擯,恬不為意,率弟子智嚴、寶雲等四十餘人,飄然南下。
慧遠特遣弟子昙邕入關,為之和解。
然賢竟不複北歸,與遠相依于廬山。
其後乃于建康道場寺創譯遠弟子法領所得《華嚴》,今六十卷本是也。
法顯所得《僧祗律》,亦由賢傳譯。
自餘譯述,尚十數種,華嚴宗風之闡播,實造端于是。
然則賢之見擯南渡,抑大有造于我佛界矣。
要之,羅什以前,我佛教界殆絕無所謂派别觀念,自羅什至而大小乘界線分明矣。
自覺賢至而大乘中又分派焉。
同時促助分化之力者,尚有昙無谶之譯《涅磐》。
蓋《華嚴》之“事理無礙”《涅磐》之“有常有我”,非直小乘家指為離經畔道,即大乘空宗派亦幾掩耳卻走矣。
故什門高弟道生精析《涅磐》,倡“闡提成佛”之論,旋即為侪輩所擯,憤而南 下(粱啟超原注:《梁高僧傳》卷七《竺道生傳》:生著“《佛性當有論》……等,籠罩舊說,妙有淵旨,而守文之徒,多生嫌嫉,與奪之聲,紛然總起。
又六卷《泥洹》(即《涅磐》)先至京都,生剖析經理,洞入幽微,乃說一闡提人皆得成佛。
于是大本未傳,孤明先發,獨見忤衆。
于是舊學以為邪說,譏憤滋甚,遂顯大衆,擯而遣之……(生)投迹廬山,……衆鹹共敬服,後《涅磐》大本至南京,果稱闡提悉有佛性,與前所說合若符契。
”讀此可見長安舊侶之若何專制,與夫創立新說之若何忤俗,又可見遠公之在廬山,實為當時佛教徒保留一自由之天地也。
)。
吾侪将此事與覺賢事比而觀之,足想見當什門上座,大有學閥專制氣象,即同門有持異義者,亦不能相容。
雖然,自茲以往,佛教界遂非複空宗嫡派之所能壟斷,有力之新派,句出萌達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