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之佛教附錄:說無我
關燈
小
中
大
,寒亦是色,熱亦是色,饑亦是色,渴亦是色。
”《大乘廣五蘊論》雲:“雲何色蘊?謂四大種及大種所造色——無表色等。
”色蘊所攝如下圖: 色— (甲)四大種=====地界堅性,水界濕性, 火界暖性,風界動性。
(乙)四大所造色====={(一)五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
(二)五境=色境,聲境,香境,味境及觸境之一部分 (三)無表色。
說明:四大種指物質,四大所造色指物質之運動,此二者不容混為一談。
最近倡相對論之哀定登ASEddington已極言其分别之必要。
“所造色”分三類。
第一類五根,即《雜阿含》所謂四大身。
第二類五境,即五根所接之對境。
第三類無表色,分為極略,極迥、定所生、遍計所起等。
極略、極迥,皆極微之意。
“極略”謂将木石等有形之物質,分析至極微。
“極迥”謂将聲光等無形之物質,分析至極微,甚與現代物理學的分析相似矣。
“定所生”謂用定力變成之幻境,如諸大乘經所說“華嚴樓閣”等。
“遍計所起”謂由幻覺變現,如空華第二月等。
合以上諸種,總名色蘊。
以吾人常識所計,此所謂色者,全屬物理的現象(除無表色中一小部分)。
何故以廁諸心理現象之五蘊耶?須知認識之成立,必由主客兩觀相對待,無主觀則客觀不能獨存,外面山河大地,内而五官百骸,苟非吾人認識之,曷由知其存在?既已入吾識域而知其存在,則知其決不能離吾識而獨立,故佛 家之謂此為識所變。
論雲:“謂識生時,内因緣力變似眼等色等相現,即以此相為所依緣。
”(《成唯識論》卷一)又如經所說寒熱、饑渴等,驟現似純屬生理的事實,其實對于此種外界之刺戟,心理的對應先起,而生理的沖射乃随其後,特此種極微細的心之狀态,素樸思想家未察及耳,故吾總括此選種“色”,名之曰感覺的客觀化。
此義在《毗婆沙》、《俱舍》、《瑜伽》、《唯識》諸書,剖之極詳,得近世歐美心理學者一部分的證明,更易了解。
(二)受蘊經雲(《增一阿含》廿八,下同):“受者名覺。
覺為何物?覺苦,覺樂,覺不苦不樂。
“《廣五蘊論》雲:“受,謂識之領納。
”與色蘊相應之寒熱、饑渴等,不過受刺激之一刹那間,為純任自然之對應,不含有差别去取作用;再進一步,則在并時所應之無數對境中,領受其某部分,例如冬令,圍爐則覺受“熱色”而起樂感,冒雪則覺受“寒色”而起苦感,是之謂受,當心理學書所謂感覺。
(三)想蘊經雲:“雲何名想陰,所謂三世共會。
……想亦是知,知青、黃、白、黑,知苦知樂。
”《阿毗昙雜心論》雲:“想者,謂于境界能取像貌。
”此所謂想者,不應解作廣義的“思想”,蓋僅能攝取事物之像貌,如照相機而已。
然攝取一像貌,必須其像貌能示别于他像貌,則非有聯想的作用不為功。
經言三世共會者,三謂過去、現在、未來,共會者,即聯想之義。
何以能知青、黃、白、黑?前此本有如何是青的概念,現在受某種“表色”則知其與舊所記憶之青的概念相應,而示區别于其他之黃、白、黑,此即所謂知覺。
而其所得,則印象也。
(四)行蘊經雲:“所謂行者,能有所成,……或成惡行,或成善行。
”行蘊所含最廣,心理現象之大部分皆屬焉。
今依《大乘五蘊論》及《百法明門》,以百法中之九十四有為法,分配五蘊,列為左(下)表,讀之可以知行蘊内容之複雜焉。
法 有為法= 色蘊 色法十一種(五根五境及無表) 受蘊 心所法中之“受”法
”《大乘廣五蘊論》雲:“雲何色蘊?謂四大種及大種所造色——無表色等。
”色蘊所攝如下圖: 色— (甲)四大種=====地界堅性,水界濕性, 火界暖性,風界動性。
(乙)四大所造色====={(一)五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
(二)五境=色境,聲境,香境,味境及觸境之一部分 (三)無表色。
說明:四大種指物質,四大所造色指物質之運動,此二者不容混為一談。
最近倡相對論之哀定登ASEddington已極言其分别之必要。
“所造色”分三類。
第一類五根,即《雜阿含》所謂四大身。
第二類五境,即五根所接之對境。
第三類無表色,分為極略,極迥、定所生、遍計所起等。
極略、極迥,皆極微之意。
“極略”謂将木石等有形之物質,分析至極微。
“極迥”謂将聲光等無形之物質,分析至極微,甚與現代物理學的分析相似矣。
“定所生”謂用定力變成之幻境,如諸大乘經所說“華嚴樓閣”等。
“遍計所起”謂由幻覺變現,如空華第二月等。
合以上諸種,總名色蘊。
以吾人常識所計,此所謂色者,全屬物理的現象(除無表色中一小部分)。
何故以廁諸心理現象之五蘊耶?須知認識之成立,必由主客兩觀相對待,無主觀則客觀不能獨存,外面山河大地,内而五官百骸,苟非吾人認識之,曷由知其存在?既已入吾識域而知其存在,則知其決不能離吾識而獨立,故佛 家之謂此為識所變。
論雲:“謂識生時,内因緣力變似眼等色等相現,即以此相為所依緣。
”(《成唯識論》卷一)又如經所說寒熱、饑渴等,驟現似純屬生理的事實,其實對于此種外界之刺戟,心理的對應先起,而生理的沖射乃随其後,特此種極微細的心之狀态,素樸思想家未察及耳,故吾總括此選種“色”,名之曰感覺的客觀化。
此義在《毗婆沙》、《俱舍》、《瑜伽》、《唯識》諸書,剖之極詳,得近世歐美心理學者一部分的證明,更易了解。
(二)受蘊經雲(《增一阿含》廿八,下同):“受者名覺。
覺為何物?覺苦,覺樂,覺不苦不樂。
“《廣五蘊論》雲:“受,謂識之領納。
”與色蘊相應之寒熱、饑渴等,不過受刺激之一刹那間,為純任自然之對應,不含有差别去取作用;再進一步,則在并時所應之無數對境中,領受其某部分,例如冬令,圍爐則覺受“熱色”而起樂感,冒雪則覺受“寒色”而起苦感,是之謂受,當心理學書所謂感覺。
(三)想蘊經雲:“雲何名想陰,所謂三世共會。
……想亦是知,知青、黃、白、黑,知苦知樂。
”《阿毗昙雜心論》雲:“想者,謂于境界能取像貌。
”此所謂想者,不應解作廣義的“思想”,蓋僅能攝取事物之像貌,如照相機而已。
然攝取一像貌,必須其像貌能示别于他像貌,則非有聯想的作用不為功。
經言三世共會者,三謂過去、現在、未來,共會者,即聯想之義。
何以能知青、黃、白、黑?前此本有如何是青的概念,現在受某種“表色”則知其與舊所記憶之青的概念相應,而示區别于其他之黃、白、黑,此即所謂知覺。
而其所得,則印象也。
(四)行蘊經雲:“所謂行者,能有所成,……或成惡行,或成善行。
”行蘊所含最廣,心理現象之大部分皆屬焉。
今依《大乘五蘊論》及《百法明門》,以百法中之九十四有為法,分配五蘊,列為左(下)表,讀之可以知行蘊内容之複雜焉。
法 有為法= 色蘊 色法十一種(五根五境及無表) 受蘊 心所法中之“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