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國因由

關燈
亂自殺死。

    上複令張阿蠻将兵二十萬讨大理,白兵一時膽大,陣敗難于抵擋。

    忽遇一老人曰:“你們兵敗矣。

    速造十一面觀音像敬之,漢兵自然不能施力,如明早不出,事不可救。

    ”羅鳳闖言,造而敬之。

    次日與漢兵會戰,漢兵俱不能舉動,束手待戮。

    诏兵複勝。

    漢兵死不計數,羅鳳立萬人冢以祭之,曰:“吾所誅者仇人,所祭者義士也。

    ”事畢,追訪老人,追至天長寺前,老人立于石版上,遂不見。

    衆起石版,見石上有十一面觀音像,即迎而敬之。

    又至宋時兵入大理,觀音化作一老媪負石距之,官兵行至感通寺下,見一老婦用草索背大石,兵見而問曰:“汝老婦如何背此大石?”答曰:“我年老不過背小的,你還不見年幼男子背的更大。

    ”兵乃聞言而相語曰:“老婦人之力尚且如是,若年幼男子必不可當。

    ”乃縮然自退。

    今觀音塘大石即遺記也。

     大楊明追段思平觀音救護第拾柒 唐明宗天成三年,楊幹貞篡趙善政位,稱大義甯國,僞号肅恭皇帝。

    即位之後,貪虐無厭,中外鹹怨。

    所以大楊明稱民怨以除幹貞,竟篡其位。

    平地得國,隻宜小心保守,夫何謠言怪異,信假成真。

    人言“段思平要得天下”。

    牧牛放馬處、砍柴伐木處、打碓磨面處、會客閑談處,佥曰:“段思平要得天下。

    ”有人聞于大楊明,楊明怒曰:“段思平得天下,将我置于何地?彼必有欺篡之心。

    速令軍土訪而擒之。

    思平曰:“大楊明無故拿我,我不能辯。

    ”但逃而避之。

    軍士追急至上關,将獲,觀音化作一老人,在垅上打荞,思平道其事以求救,老人即将思平藏之,追兵至,問老人曰:“有一後生從此過去否?”老人曰:“不見。

    ”兵聞言而返。

    老人引思平人船,載至下關。

    思平拜謝而去。

    觀音遇段思良、董伽羅領一白犬來至。

    觀音曰:“思平方過,速于此處去。

    ”不一時,趕上思平,在品甸歇家,見彼架上有槍一根,遂以犬易之。

    此槍能透幹牛皮四層。

    行至帝釋山,又拾得鞍?(當作“辔”)一副,到狗村鋪池中洗之,忽有龍馬一隻,自池内嘶出,思平以辔套之,遂獲。

    思平無心得神槍龍馬,天意其悠屬乎?夫段思平者,三靈之子也。

    《自古通》雲:梅樹結李,漸大如瓜。

    忽一夜李墜,有娃啼聲,鄰夫婦起而視之,見一女子,彼因無嗣,乃收而育之。

    既長,鄉人求配弗許。

    忽有三靈白帝與之偶,生思平、思良。

    及長,無依無倚,惟甘貧度日,不敢妄為。

    豈料大楊明信其謠言,以自取絕滅。

    此莫之為而為者,天也。

     段思平讨大楊明觀音指路第拾捌 段思平既獲龍馬神槍之後,轉至蒙舍城,凡見思平者,皆生仰慕,歸之者衆,從之者多。

    自是入洱海城,屯糧聚兵三年,則三十六部酋長俱來拱服。

    軍土衆多,威風大振。

    由洱海過蒙舍,是夜思平連夢三事,令軍師董迦羅解之,迦羅曰:“是天王無敵之兆,擒大楊明而王大理無疑矣。

    ”遂祭旗進兵,起程之日,途遇松矢爨酋阿宙、阿汪,以義合兵相助。

    思平不甚歡喜,乃設酒勞衆曰:“既承衆列士興義相從,是盛舉也!我對衆立盟:我若得國,不負大義,既患難與共,自然富貴同享。

    ”即統兵直抵河尾。

    此時大楊明防備,關口難開。

    偕衆散步遊行,忽見沙邊水際立一美女,謂思平曰:“君欲取大理,兵從河尾渡水,馬從三舍邑進,一到成功,大楊明可擒矣。

    ”思平依此而行,果擒大楊明而得國。

    既即位,差官回河尾訪彼指路之女人,則不可得。

    思平又親往訪之,亦不可得,複于前日女人立處求之,則見有白石觀音像一尊,思平領衆迎而敬之。

    知是觀音顯化,遂立金像寺以崇報焉。

    段氏于是傳二十二代,凡四百五十三年。

    宋天子常以敕書玉印封之。

    至元朝受封為大理路。

    高氏累世為相,曆代荩忠,則忠義之名至今流傳于不朽雲。

     大理古稱澤國,又名靈鹫山,又名妙香城,又名葉榆池。

    因此地山青水秀,諸佛菩薩常在此修行說法,開演道場,所以立名各異。

    彼時為土住者皆是西竺天宮聖賢降生,維持教化,如:張惟忠、李成眉買、僧順圓、護疑、真證祟聖五代祖;董、尹、楊、趙等十七人精瑜伽教法,非賢而何?且有觀音菩薩默扶,故謂之佛國也。

    菩薩累劫救護此處,蓋有十八化雲,備載《僰古通》,其本寺隔扇所圖繪者十八化内僅有幾段,餘皆開國除魔始末,镂之,使千百年古迹如在目前。

    逐段緣由,原是僰語,但僰字難認,故譯僰音為漢語,俾閱者一見了然”雖未見《僰古通》而大概不外于斯。

    按《僰古通》聖元寺建自隋末唐初,所以崇報觀音菩薩開化安民之洪恩也。

    宋炎宗壬子年,寺毀,平國公高順貞複建之,不旬日而成,皆菩薩顯應,以靈木為重梁,迄今猶存,以昭靈異也。

    至明元帥楊連重修時,洱河水面湧出一石,孫楊桂樓手抱至寺,奠于蘭若。

    樓台殿閣數十層,接連西山。

    後為水患,止存正殿。

    祈見之者,當思菩薩開化之恩,以崇報之也。

     康熙肆拾伍年丙戌孟夏之吉 聖元寺住持寂裕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