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國因由

關燈
子辭其母,并辭别祖父母,駕起五色祥雲望空而去。

    茉莉(女羌)攜幼子望雲中觀看,八子皆現龍象。

    蒙迦亦現龍形,金光爍爍,真一條黃龍也。

    黃龍帥其八子俯視茉莉(女羌),大吼三聲,山川震動,竟飄然而去。

    茉莉(女羌)攜其幼子告曰:“女父去矣,女衆兄長亦去矣,女當善體吾意,毋贻母憂。

    ”取名細孥羅。

    然細孥羅雖年幼,亦能入孝出弟,舉止異衆。

    須臾之間黃龍帥其八子又至家中辭曰:“吾至金阙繳旨,玉帝封八子為八部龍王,吾仍歸本職,故來相辭耳。

    至于九子,仍白國主也。

    吾與女有厚望焉。

    ” 波細背幼主移居蒙舍觀音授記第玖 細孥羅,父名蒙迦,乃龍泉黃龍,因奉上帝敕旨化作人形,娶茉莉(女羌)為妻,竟生九子,其八子奉上帝命為八部龍王,其第九子與母茉莉(女羌)同處。

    其母見鄰居不可與共處,移居哀牢山下。

    又有毫鄰名三和者,圖謀之。

    有仆波細負幼主避難,東遷開南城居之。

    及長,躬耕養母,娶蒙歘為妻,生子羅晟,娶尋彌腳。

    一日孥羅父子往大巍山下耕田,茉莉(女羌)婆媳做飯往馌,觀音至其家化齋,婆媳将飯供之,觀音曰;“不足。

    ”婆媳即盡其所有而化之。

    做飯不及,隻得煮麥粥送去,曰:“今日你父子受餓矣!我們才要來送飯,不想有一位梵僧到家化齋,将飯化已彼;又雲不足,盡将所有化之。

    為此,做飯不及了,忙煮些麥粥來,你們将就充饑,時孥羅父子在彼歇息放牛,答曰:“我們不曾餓”,方才要食,觀音又到。

    孥羅一見,欣然又将粥供之。

    僧曰:“我三次至汝家化齋,屢無愠色,真難得也。

    無有報汝,我已将羅刹除滅,已使汝為國主。

    ”孥羅曰:“我福薄,怎敢當此?”僧曰:“汝之時至,不必辭,速用汝所佩之刀砍其犁柄數。

    ”其數有十三刀。

    僧曰:“汝主大理國土十三代也。

    ”孥羅曰:“謹謝長者。

    ”觀音授記曰:“汝主大理國土,俾世世子孫人民安樂。

    ”言畢而去。

    時有張樂進求為雲南诏酋長,具九鼎犧牲,請孥羅詣鐵柱廟祭天蔔吉。

    忽有金谷鳥,一名金漢王,飛在孥羅右肩,連鳴“天命細孥羅”三次。

    衆皆驚服。

    孥羅遂登位,稱奇王。

    遂進貢朝唐,子孫累世封王。

    傳至舜化真,共十三代,凡二百三十七年。

     觀音雕像遺愛第拾 觀音授記細孥羅回至主人張敬家内,對敬曰:“細孥羅非常人也。

    我将大理國土人民付與他掌管,主人以為何如?”張敬聞之艴然曰:“長者自至我家,雖無甚恭敬,但降伏羅刹父子而得國土人民,皆我挽維之力。

    細孥羅無寸功,何得膺此大位?”觀音答曰:“非我私與也,天命有在也。

    但我至于汝家,多蒙看顧,(爿守)公分為賓居大王。

    謝公點蒼中峰桃溪水一派,自洱河東山湧出,賓居地界灌溉一方,着彼處人民一年供奉牲儀三百六十副,勝于做王矣。

    ”敬挽手緻謝曰:“長者顧愛之恩。

    ”又賜廟前金井、玉欄杆,香附子一種與敬,消宿食神效也。

    一日觀音語敬曰:“吾事畢矣,欲辭而去。

    ”敬再三哀留。

    觀音曰:“時不可違。

    ”敬曰:“其如我不能相舍何!”乃打鼓動衆,會集遠近村屯男婦,攀留不已。

    僧曰:“爾等既不忍舍,可取羊姜香木一段來,我自雕我像遺汝國中,見像即如見我。

    ”像成,衆人觀之,其容貌無異,衆皆歡喜贊歎,遂建寺以鎮之。

    今聖元寺美髯古貌之像,即觀音手雕也。

     觀音口授方廣經辭張敬入寂第拾壹 細孥羅為大理國主,人民盡沐安樂。

    男耕女織,各安其業,熙熙攘攘,遊于光化之天,然未曾深信佛法。

    忽一夜間,聞清幽之聲,如歌如唱,令人可聽。

    有起而伺之者,乃見一老人在途中經行唱念禮拜,至東方曉時不複見矣。

    衆知是觀音,乃問曰:“昨夜靜時聞長者禮拜的音聲,未識何所謂也?”僧曰:“我所禮拜者,諸佛菩薩名号,人若能一心敬禮,常常不斷,可超地獄三途而登極樂,又能使人消災集福。

    ”衆問曰:“如何是一心敬禮?”僧曰:“人人有心,心即是佛。

    因此心放逸把持不定,不能見佛。

    若籍此禮拜,時時存念,如饑思食,如渴思飲,心不散亂,久久自然明心見性,名為見佛,就是超地獄而登極樂了。

    即不能成佛,世世生生人身不失,常聞正法。

    ”衆人聞之,皆起信心。

    即禮拜曰:“望長者垂慈教誨我們!”觀音令婆羅部十七人以白音口授之,不久皆熟。

    自是轉相傳授,上村下營,善男信女,朔望會集,于三月十五日在榆城西搭蓬禮拜,方廣經。

    是日,彩雲密布,觀音駕雲而去。

    衆皆舉首遙望,攀留不及。

    年年三月十五日,衆皆聚集,以蔬食祭之,名曰祭觀音處。

    後人于此交易,傳為祭觀音街,即今之三月街也。

     (口普)哩降觀音第拾貳 雲龍洲東北箭杆場,有高岩一壁,名蓮花峰。

    其處有一種人名喚(口普)哩,甚是怪異,不通聲教,不信佛法,以射獵為生,操戈劫盜無所不為。

    觀音化作一梵僧,至彼村邑中化齋,語衆曰:“人生世上甚是難得,不可起不好之心,錯過時光,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