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國因由
關燈
小
中
大
釋迦如來将心宗傳迦葉,付金縷衣以待彌勒出世。
入涅時遺囑雲:“我涅繫百年後,有百飯王孫裔阿育王者,集成教法,收我舍利。
”後迦毗羅國生阿育王。
既長,見釋迦遺語,會同當日聞經聽法之天龍八部,護法神祗集成教法。
王将正果,乃造塔于天上、人間、龍宮、海藏,供養佛之舍利。
一日,王與師優波毱多點視其塔,至白國陽南村造塔所,乃問師曰:“此國山青水秀,有何靈迹?”師曰:“此處稱靈鹫山,釋迦如來為法勇菩薩時、觀音為常提菩薩時,在此地修行。
常提菩薩求法殷勤,法勇菩薩将無上菩提心宗在此盡傳。
後來觀音菩薩嘗來此處,去惟建國,王可令太子鎮此也。
”王有三子,遂封孟季于鄯鄲,封仲子骠信苴于白國。
王乃升焰光天,告天王曰:“乞遣天宮尊而賢者下降白國,神助吾鎮國治民。
”遂與師同往碧溪山入寂焉。
骠信苴号神明天子,即五百神王也。
傳至十七代孫仁果,雙諸葛人滇賜與姓張。
至三十六代孫張樂進求朝觐,上封雲鎮守将軍,唐貞觀二年,天師觀星奏曰:“西南有王者起。
”上命訪之,有細奴羅者出,遂為白國王。
觀音初出大理國第壹 隋末唐初,羅刹久據大理國,人民苦受其害,自唐貞觀三年癸醜,得觀音大士從西天來至五台峰而下,化作一老人,至村探訪羅刹及羅刹希老張敬事實。
村中人民一見老人如見父母,無不敬愛,備(爿守)剜人眼、食人肉,種種虐害人民事從頭告知老人,老人乃慰衆曰:“羅刹父子數将盡,爾等不日安樂,慎勿憂懼,然不可輕露此言,露之恐招其害。
”衆答曰:“但得彼父子數盡,雖不敢過望,惟求混度餘年耳。
”老人遂于聖元寺前趺跏而坐,手内忽現珠寶,并有二童子侍立,一人手執如意,一人捧圓鏡,前現白象,鼻吐蓮花,左有犬鹿,右有黃馬。
村人負齋供奉老人,老人彈指說法,開示衆人。
村中男婦愈加恭敬,如兒女依從父母,朝夕奉教,不忍相舍。
五台峰之佛出場,即觀音化現處,至今屢放祥光。
觀音化身顯示羅刹第貳 觀音大士探知張敬是阿育王之後張仁果之裔,為羅刹希老。
此時羅刹為害,張敬亦無之奈何,但當日與羅刹來往者,惟張敬一人。
觀音遂化為一梵僧住于其家。
知張敬與羅刹厚交,便于引進故也。
張敬見觀音溫柔慈善,甚敬愛之。
旬日之後,進言于羅刹曰:“我家來一梵僧,自西天來,容貌端好,語言殊妙,真為可敬。
今欲他往,我再三留之。
”羅刹聞而歡悅,即令張敬引來相會。
一見梵僧,心生敬愛,款待甚恭,凡出人起居,不肯相離,即以人眼、人肉為供。
梵僧曰:“我受淨戒,不食此物,如食之即為犯戒,他日受無量苦報。
”羅刹聞說,善念忽生,乃曰:“長者至我家,不食我飲食,我心不安,欲與我要何物,我當如命,”僧曰:“我出家人要個甚麽!若王相愛,隻乞賜安樂處地方一塊,結茅居之,不識王意如何?”羅刹曰:“如此不難,但不知要得多少來的?”僧曰:“隻要我的袈裟一鋪,我的犬跳四步,就足矣。
”羅刹乃笑曰:“太少了,任意去,任意去!”梵僧遂作禮而緻謝之。
觀音乞羅刹立券第叁 羅刹既概然以地許觀音,則未識觀音大神通力。
越數日,乃告羅刹曰:“昨承大王憫僧遠來,概然賜地,若是據占,恐招王怒,以我自思,求立一券,以為定準,方敢以袈裟鋪之,白犬跳之,可求為遵守也。
”羅刹曰:“長者太過于小心矣!袈裟一鋪,犬跳四步之地無多地方,我既與之矣,長者何必多疑。
”羅刹雖如此言,是袈裟未鋪,犬未跳,而以為少也、小也。
觀音恐鋪之跳之,羅刹不允,因此再三求其立券而後已。
又轉求張敬曰:“前承在中作美,王既賜地,僧以為無券則難免後日之反悔,僧心不安,乞再代懇賜券為憑。
”敬又奉其言,複與羅刹曰:“前蒙大王賜梵僧地,吾信,以為王無悔矣。
獨異梵僧以為不立與他地券,則無憑據,不敢占地,懇王立與一券。
”羅刹曰:“梵僧既然過慮,立券不難。
”于是觀音即延羅刹父子,請主人張敬并張樂進求、無姓和尚、董、尹、趙等十七人,十二青兵同至上雞邑村合會寺,料理石硯、石筆、石桌、至海東,将券書于石壁上,今存其迹。
觀音誘羅刹盟誓第肆 觀音與羅刹立券,後複回合會寺,将石硯石筆送與靈昭文帝。
今石硯、石筆在上雞邑村西合會寺之北;石桌送在楊波遠,今石桌見在楊波遠村上。
斯時,觀音告主人張敬曰:“券雖已立,然恐羅刹之心叵測,不為萬全之圖不可,我願彼父子對衆立盟,才為定準。
”敬答曰:“羅刹父子心果然叵測,誠不可不令盟誓也。
”于是宛告之曰:“蒙大王賜梵僧地,此大王厚恩矣。
既已立券,而敬知梵僧小心過疑,欲再求大王立盟,誠為遠慮也。
”羅刹笑曰:“梵僧何必如此過慮。
”敬曰:“自我思之,既蒙大王賜地,又與立券已是實心,何妨再與立盟,使他無疑,足見大王愛梵僧之德意。
”羅刹信之,遂往榆城西蒼
入涅時遺囑雲:“我涅繫百年後,有百飯王孫裔阿育王者,集成教法,收我舍利。
”後迦毗羅國生阿育王。
既長,見釋迦遺語,會同當日聞經聽法之天龍八部,護法神祗集成教法。
王将正果,乃造塔于天上、人間、龍宮、海藏,供養佛之舍利。
一日,王與師優波毱多點視其塔,至白國陽南村造塔所,乃問師曰:“此國山青水秀,有何靈迹?”師曰:“此處稱靈鹫山,釋迦如來為法勇菩薩時、觀音為常提菩薩時,在此地修行。
常提菩薩求法殷勤,法勇菩薩将無上菩提心宗在此盡傳。
後來觀音菩薩嘗來此處,去惟建國,王可令太子鎮此也。
”王有三子,遂封孟季于鄯鄲,封仲子骠信苴于白國。
王乃升焰光天,告天王曰:“乞遣天宮尊而賢者下降白國,神助吾鎮國治民。
”遂與師同往碧溪山入寂焉。
骠信苴号神明天子,即五百神王也。
傳至十七代孫仁果,雙諸葛人滇賜與姓張。
至三十六代孫張樂進求朝觐,上封雲鎮守将軍,唐貞觀二年,天師觀星奏曰:“西南有王者起。
”上命訪之,有細奴羅者出,遂為白國王。
觀音初出大理國第壹 隋末唐初,羅刹久據大理國,人民苦受其害,自唐貞觀三年癸醜,得觀音大士從西天來至五台峰而下,化作一老人,至村探訪羅刹及羅刹希老張敬事實。
村中人民一見老人如見父母,無不敬愛,備(爿守)剜人眼、食人肉,種種虐害人民事從頭告知老人,老人乃慰衆曰:“羅刹父子數将盡,爾等不日安樂,慎勿憂懼,然不可輕露此言,露之恐招其害。
”衆答曰:“但得彼父子數盡,雖不敢過望,惟求混度餘年耳。
”老人遂于聖元寺前趺跏而坐,手内忽現珠寶,并有二童子侍立,一人手執如意,一人捧圓鏡,前現白象,鼻吐蓮花,左有犬鹿,右有黃馬。
村人負齋供奉老人,老人彈指說法,開示衆人。
村中男婦愈加恭敬,如兒女依從父母,朝夕奉教,不忍相舍。
五台峰之佛出場,即觀音化現處,至今屢放祥光。
觀音化身顯示羅刹第貳 觀音大士探知張敬是阿育王之後張仁果之裔,為羅刹希老。
此時羅刹為害,張敬亦無之奈何,但當日與羅刹來往者,惟張敬一人。
觀音遂化為一梵僧住于其家。
知張敬與羅刹厚交,便于引進故也。
張敬見觀音溫柔慈善,甚敬愛之。
旬日之後,進言于羅刹曰:“我家來一梵僧,自西天來,容貌端好,語言殊妙,真為可敬。
今欲他往,我再三留之。
”羅刹聞而歡悅,即令張敬引來相會。
一見梵僧,心生敬愛,款待甚恭,凡出人起居,不肯相離,即以人眼、人肉為供。
梵僧曰:“我受淨戒,不食此物,如食之即為犯戒,他日受無量苦報。
”羅刹聞說,善念忽生,乃曰:“長者至我家,不食我飲食,我心不安,欲與我要何物,我當如命,”僧曰:“我出家人要個甚麽!若王相愛,隻乞賜安樂處地方一塊,結茅居之,不識王意如何?”羅刹曰:“如此不難,但不知要得多少來的?”僧曰:“隻要我的袈裟一鋪,我的犬跳四步,就足矣。
”羅刹乃笑曰:“太少了,任意去,任意去!”梵僧遂作禮而緻謝之。
觀音乞羅刹立券第叁 羅刹既概然以地許觀音,則未識觀音大神通力。
越數日,乃告羅刹曰:“昨承大王憫僧遠來,概然賜地,若是據占,恐招王怒,以我自思,求立一券,以為定準,方敢以袈裟鋪之,白犬跳之,可求為遵守也。
”羅刹曰:“長者太過于小心矣!袈裟一鋪,犬跳四步之地無多地方,我既與之矣,長者何必多疑。
”羅刹雖如此言,是袈裟未鋪,犬未跳,而以為少也、小也。
觀音恐鋪之跳之,羅刹不允,因此再三求其立券而後已。
又轉求張敬曰:“前承在中作美,王既賜地,僧以為無券則難免後日之反悔,僧心不安,乞再代懇賜券為憑。
”敬又奉其言,複與羅刹曰:“前蒙大王賜梵僧地,吾信,以為王無悔矣。
獨異梵僧以為不立與他地券,則無憑據,不敢占地,懇王立與一券。
”羅刹曰:“梵僧既然過慮,立券不難。
”于是觀音即延羅刹父子,請主人張敬并張樂進求、無姓和尚、董、尹、趙等十七人,十二青兵同至上雞邑村合會寺,料理石硯、石筆、石桌、至海東,将券書于石壁上,今存其迹。
觀音誘羅刹盟誓第肆 觀音與羅刹立券,後複回合會寺,将石硯石筆送與靈昭文帝。
今石硯、石筆在上雞邑村西合會寺之北;石桌送在楊波遠,今石桌見在楊波遠村上。
斯時,觀音告主人張敬曰:“券雖已立,然恐羅刹之心叵測,不為萬全之圖不可,我願彼父子對衆立盟,才為定準。
”敬答曰:“羅刹父子心果然叵測,誠不可不令盟誓也。
”于是宛告之曰:“蒙大王賜梵僧地,此大王厚恩矣。
既已立券,而敬知梵僧小心過疑,欲再求大王立盟,誠為遠慮也。
”羅刹笑曰:“梵僧何必如此過慮。
”敬曰:“自我思之,既蒙大王賜地,又與立券已是實心,何妨再與立盟,使他無疑,足見大王愛梵僧之德意。
”羅刹信之,遂往榆城西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