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卷
關燈
小
中
大
水泡,一散更無再合;身死更不再生,即是空無;何處更有識性?師曰:泡因水有,泡散可即無水?身因性起,身死豈言性滅?曰:既言有性将出來看。
師曰:汝信有明朝否?曰:信。
師曰:找将明朝來看。
曰:明朝實是有,如今不可得。
師曰:明朝不可得,不是無明朝;汝自不見性,不可是無性;今見著衣吃飯,行住坐卧,對面不識,可謂愚迷;汝欲見明朝,與今日不異;将性滅性,萬劫終不見;亦如有人不見日,不是無日。
講青龍疏座主問:經雲: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禅師如何體會?師曰:為般若體畢竟清淨,無有一物可得,是名無法;即于般若空寂體中,具河沙之用,即無事不知,是名說法。
故雲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講華嚴座主問:禅師信無情是佛否?師曰:不信。
若無情是佛者,活人應不如死人,死驢死狗亦應勝于活人。
經雲:佛身者即法身也,從戒定慧生,從三明六通生,從一切善法生;若說無情是佛者,大德如今便死,應作佛去。
有法師問:持般若經,最多功德,師還信否?師曰:不信。
曰:若爾。
靈驗傳十餘卷,皆不堪信也。
師曰:生人持孝,自有感應,非是白骨能有感應。
經是文字紙墨,文字紙墨性空,何處有靈驗?靈驗者在持經人用心,所以神通感物;試将一卷經安著案上,無人受持,自能有靈驗否? 僧問:未審一切名相及法相、語之與默,如何通會、即得無前後?師曰:一念起時,本來無相無名,何得說有前後?不了名相本淨,妄計有前有後。
夫名相關锞,非智鑰不能開;中道者病在中道,二邊者病在二邊,不知現用是無等等法身;迷悟得失,常人之法;自起生滅,埋沒正智;或斷煩惱,或求菩提,背卻般若。
人問:律師何故不信禅?師曰:理幽難顯,名相易持;不見性者,所以不信;若見性者,号之為佛;識佛之人,方能信入;佛不遠人,而人遠佛;佛是心作,迷人向文字中求,悟人向心而覺。
迷人修因待果,悟人了無心相。
迷人執物守我為己,悟人般若應用現前。
愚人執空執有生滞,智人見性了相靈通。
幹慧辯者口疲,大智體了心泰。
菩薩觸物斯照,聲聞怕境昧心。
悟者日用無生,迷人見前隔佛。
人問:如何得神通去?師曰:神性靈通,遍周沙界,山河石壁,去來無礙;刹那萬裡,往返無蹤;火不能燒,水不能溺;愚人自無心智,欲得四大飛空。
經雲:取相凡夫,随宜為說;心無形相,即是微妙色身;無相即是實相,實相體空,喚作虛空無邊身,萬行莊嚴,故雲功德法身。
即此法身,是萬行之本,随用立名,實而言之,隻是清淨法身也。
人問:一心修道,過去業障得消滅否?師曰:不見性人,未得消滅;若見性人,如日照霜雪。
又見性人,猶如積草等須彌山,隻用一星之火;業障如草,智慧似火。
曰:雲何得知業障盡?師曰:見前心通,前後生事,猶如對見;前佛後佛,萬法同時。
經雲: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場,成就一切智故。
有行者問:雲何得住正法?師曰:求住正法者是邪,何以故?法無邪正故。
曰:雲何得作佛去?師曰:不用舍衆生心,但莫污染自性。
經雲:心、佛及衆生,是三無差别。
曰:若如是解者,得解脫否?師曰:本自無縛,不用求解;法過語言文字,不用數句中求;法非過現未來,不可以因果中契;法過一切,不可比對;法身無象,應物現形,非離世間而求解脫。
僧問:何者是般若?師曰:汝疑不是者說說看!又問:雲何得見性?師曰:見即是性,無性不能見。
又問:如何是修行?師曰:但莫污染自性,即是修行;莫自欺诳,即是修行;大用現前,即是無等等法身。
又問:性中有惡否?師曰:此中善亦不立。
曰:善惡俱不立,将心何處用?師曰:将心用心,是大颠倒。
曰:作麼生即是?師曰:無作麼生,亦無可是。
人問:有人乘船船底刺殺螺蚬,為是人受罪、為複船當罪?師曰:人船兩無心,罪正在汝;譬如狂風折樹損命,無作者無受者;世界之中,無非衆生受苦處。
僧問:未審托情勢、指境勢、語默勢,乃至揚眉動目等勢,如何得通會于一念間?師曰:無有性外事;用妙者,動寂俱妙;心真者,語默總真;會道者,行住坐卧是道;為迷自性,萬惑滋生。
又問:如何是法有宗旨?師曰:随其所立即有衆義,文殊于無住本,立一切法。
曰:莫同太虛否?師曰:汝怕同太虛否?曰:怕。
師曰:解怕者不同太虛。
又問:言方不及處,如何得解?師曰:汝今正說時,疑何處不及? 有宿德十餘人同問:經雲:破滅佛法。
未審佛法可破滅否?師曰:凡夫外道,謂佛法可破滅,二乘人謂不可破
師曰:汝信有明朝否?曰:信。
師曰:找将明朝來看。
曰:明朝實是有,如今不可得。
師曰:明朝不可得,不是無明朝;汝自不見性,不可是無性;今見著衣吃飯,行住坐卧,對面不識,可謂愚迷;汝欲見明朝,與今日不異;将性滅性,萬劫終不見;亦如有人不見日,不是無日。
講青龍疏座主問:經雲: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禅師如何體會?師曰:為般若體畢竟清淨,無有一物可得,是名無法;即于般若空寂體中,具河沙之用,即無事不知,是名說法。
故雲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講華嚴座主問:禅師信無情是佛否?師曰:不信。
若無情是佛者,活人應不如死人,死驢死狗亦應勝于活人。
經雲:佛身者即法身也,從戒定慧生,從三明六通生,從一切善法生;若說無情是佛者,大德如今便死,應作佛去。
有法師問:持般若經,最多功德,師還信否?師曰:不信。
曰:若爾。
靈驗傳十餘卷,皆不堪信也。
師曰:生人持孝,自有感應,非是白骨能有感應。
經是文字紙墨,文字紙墨性空,何處有靈驗?靈驗者在持經人用心,所以神通感物;試将一卷經安著案上,無人受持,自能有靈驗否? 僧問:未審一切名相及法相、語之與默,如何通會、即得無前後?師曰:一念起時,本來無相無名,何得說有前後?不了名相本淨,妄計有前有後。
夫名相關锞,非智鑰不能開;中道者病在中道,二邊者病在二邊,不知現用是無等等法身;迷悟得失,常人之法;自起生滅,埋沒正智;或斷煩惱,或求菩提,背卻般若。
人問:律師何故不信禅?師曰:理幽難顯,名相易持;不見性者,所以不信;若見性者,号之為佛;識佛之人,方能信入;佛不遠人,而人遠佛;佛是心作,迷人向文字中求,悟人向心而覺。
迷人修因待果,悟人了無心相。
迷人執物守我為己,悟人般若應用現前。
愚人執空執有生滞,智人見性了相靈通。
幹慧辯者口疲,大智體了心泰。
菩薩觸物斯照,聲聞怕境昧心。
悟者日用無生,迷人見前隔佛。
人問:如何得神通去?師曰:神性靈通,遍周沙界,山河石壁,去來無礙;刹那萬裡,往返無蹤;火不能燒,水不能溺;愚人自無心智,欲得四大飛空。
經雲:取相凡夫,随宜為說;心無形相,即是微妙色身;無相即是實相,實相體空,喚作虛空無邊身,萬行莊嚴,故雲功德法身。
即此法身,是萬行之本,随用立名,實而言之,隻是清淨法身也。
人問:一心修道,過去業障得消滅否?師曰:不見性人,未得消滅;若見性人,如日照霜雪。
又見性人,猶如積草等須彌山,隻用一星之火;業障如草,智慧似火。
曰:雲何得知業障盡?師曰:見前心通,前後生事,猶如對見;前佛後佛,萬法同時。
經雲: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場,成就一切智故。
有行者問:雲何得住正法?師曰:求住正法者是邪,何以故?法無邪正故。
曰:雲何得作佛去?師曰:不用舍衆生心,但莫污染自性。
經雲:心、佛及衆生,是三無差别。
曰:若如是解者,得解脫否?師曰:本自無縛,不用求解;法過語言文字,不用數句中求;法非過現未來,不可以因果中契;法過一切,不可比對;法身無象,應物現形,非離世間而求解脫。
僧問:何者是般若?師曰:汝疑不是者說說看!又問:雲何得見性?師曰:見即是性,無性不能見。
又問:如何是修行?師曰:但莫污染自性,即是修行;莫自欺诳,即是修行;大用現前,即是無等等法身。
又問:性中有惡否?師曰:此中善亦不立。
曰:善惡俱不立,将心何處用?師曰:将心用心,是大颠倒。
曰:作麼生即是?師曰:無作麼生,亦無可是。
人問:有人乘船船底刺殺螺蚬,為是人受罪、為複船當罪?師曰:人船兩無心,罪正在汝;譬如狂風折樹損命,無作者無受者;世界之中,無非衆生受苦處。
僧問:未審托情勢、指境勢、語默勢,乃至揚眉動目等勢,如何得通會于一念間?師曰:無有性外事;用妙者,動寂俱妙;心真者,語默總真;會道者,行住坐卧是道;為迷自性,萬惑滋生。
又問:如何是法有宗旨?師曰:随其所立即有衆義,文殊于無住本,立一切法。
曰:莫同太虛否?師曰:汝怕同太虛否?曰:怕。
師曰:解怕者不同太虛。
又問:言方不及處,如何得解?師曰:汝今正說時,疑何處不及? 有宿德十餘人同問:經雲:破滅佛法。
未審佛法可破滅否?師曰:凡夫外道,謂佛法可破滅,二乘人謂不可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