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悟佛果禅師語錄卷第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粒圓成。
即是單傳心印。
更或彌望坦然。
便證第一聖谛。
且出草一句作麼生道。
滿船明月載将歸。
示世祥禅人 立志辦道之士。
于二六時中自照自了。
念茲在茲。
知有自己腳跟下一段因緣。
處聖不增居凡不減。
獨脫根塵迥超物表。
凡所作為不立方所。
湛寂凝然。
唯萬變千化。
初無動搖。
應緣而彰。
遇事便發。
靡不圓成。
唯要虛靜。
一切超然。
主本既明無幽不燭。
萬年一念一念萬年。
透頂透底全機大用。
譬如壯士屈伸臂頃。
不借他力。
則生死幻翳冰消。
金剛正體獨露。
一得永得無有間斷。
古今言教機緣公案。
問答作用并全明此。
若脫灑履踐得。
日久歲深。
自然左右逢源。
打成一片。
豈不見法燈道。
入荒田不揀。
信手拈來草。
觸目未嘗無。
臨機何不道。
無根兮得活。
離地兮不倒。
日用尚不知。
更向何處讨。
切宜消息之。
示谏長老 趙州雲。
我在南方三十年。
除粥飯二時是雜用心處。
将知古德為此個事不将作等閑。
直是鄭重。
所以操修觑捕到徹底分明。
于一機一境一句一言。
悉不落虛。
是緻世法佛法打成一片。
今時要湊泊著實。
須是猛利奮發。
倒腸換肚。
莫取惡知惡見。
莫雜毒食。
一味純正。
真淨妙明。
直下踏著本地風光。
到安穩大解脫之地。
坐斷報化佛頭凜凜孤危。
風吹不入。
水灑不著。
正體現成。
日用有力量。
聞聲見色不生取舍。
著著有出身之路。
豈不見。
僧問九峰。
見說和尚親見延壽是否。
峰雲。
山前麥熟也未識。
得渠親切用處。
便見衲僧巴鼻。
所謂殺人刀活人劍。
但請長時自著眼看。
到出格時。
自然知落處也。
示禅人 達磨西來不立文字語句。
唯直指人心。
若論直指。
隻人人本有。
無明殼子裡。
全體應現。
與從上諸聖。
不移易一絲毫許。
所謂天真自性本淨妙明。
含吐十方獨脫根塵。
一片田地唯離念絕情。
迥超常格。
大根大智。
以本分力量。
直下就自己根腳下承當。
如萬仞懸崖撒手放身更無顧。
藉教知見解礙倒底脫去。
似大死人已絕氣息。
到本分地上大休大歇。
口鼻眼耳初無相知。
手足項背各不相到。
然後向寒灰死火上。
頭頭上明。
枯木朽株間。
物物斯照。
乃契合孤迥迥峭巍巍。
更不須覓心覓佛。
築著磕著無非外得。
古來悟達百種千端。
隻這便是心。
不必更求心。
是佛何勞更覓佛。
傥于言句上作露布。
境物上生解會。
則堕在骨董袋中。
卒撈摸不著。
此忘懷絕照真谛境界也。
不與萬法為侶者。
是什麼人。
回光自照看。
待汝一口吸盡西江水。
即向汝道。
八角磨盤空裡走。
參得透目前萬法平沈。
無始妄想蕩盡。
德山隔江搖手。
便有人承當。
鳥窠吹布毛尋有人省悟。
得非此段大因緣。
時至根苗自生也。
亦機感相投有地也。
亦當人密運無間借師門發揮。
何峭絕如此之難。
而超證如此之易。
古人以輥芥投針為況。
良不虛矣。
末後一句都通穿過。
有言無言向上向下。
權實照用卷舒與奪。
不消個勘破了也。
誰識趙州這巴鼻。
須是吾家種草始得。
示尼修道者 學道之士。
初無信向。
厭世煩溷長恐不能得個入路。
既逢師指。
或因自己直下發明。
從本已來元自具足妙圓真心。
觸境遇緣自知落著。
便乃守住患不能出得。
遂作窠臼。
向機境上立照立用。
下咄下拍。
努眼揚眉。
一場特地更遇本色宗匠。
盡與拈卻如許如解。
直下契證。
本來無為無事無心境界。
然後證羞慚知休歇。
一向冥然。
諸聖尚覓他起念處不得。
況其餘耶。
所以岩頭道。
他得底人。
隻守閑閑地。
二六時中無欲無依。
可不是安樂法門。
昔灌溪往末山。
山問。
近離甚處。
溪雲路口。
山雲。
何不蓋卻。
溪無語。
次日緻問。
如何是末山境。
山雲。
不露頂。
如何是境中人。
雲無男女等相。
溪雲。
何不變去。
山雲。
不是神不是鬼。
變個什麼。
如此豈不腳踏實地到壁立萬仞處。
所以道。
末後一句始到牢關。
把斷要津不通凡聖。
古人既爾。
今人豈少欠耶。
幸有金剛王寶劍。
當須遇著知音可以拈出。
示良爐頭 金色頭陀論劫打坐。
達磨少林面壁九年。
曹溪四會縣看獵。
大沩深山卓庵十載。
大梅一住絕人迹。
無業閱大藏。
古聖翹足七晝夜贊底沙。
常啼經月鬻心肝。
長慶坐破七蒲團。
是皆為此一段大因緣。
其志可尚。
終古作後昆标準。
便使緻身在長連床上亦不過冥心體究。
但令心念澄靜。
紛紛擾擾處正好作工夫。
當作工夫時。
透頂透底。
無絲毫遺漏。
全體現成。
更不自他處起。
唯此一大機阿辘辘轉。
更說甚
即是單傳心印。
更或彌望坦然。
便證第一聖谛。
且出草一句作麼生道。
滿船明月載将歸。
示世祥禅人 立志辦道之士。
于二六時中自照自了。
念茲在茲。
知有自己腳跟下一段因緣。
處聖不增居凡不減。
獨脫根塵迥超物表。
凡所作為不立方所。
湛寂凝然。
唯萬變千化。
初無動搖。
應緣而彰。
遇事便發。
靡不圓成。
唯要虛靜。
一切超然。
主本既明無幽不燭。
萬年一念一念萬年。
透頂透底全機大用。
譬如壯士屈伸臂頃。
不借他力。
則生死幻翳冰消。
金剛正體獨露。
一得永得無有間斷。
古今言教機緣公案。
問答作用并全明此。
若脫灑履踐得。
日久歲深。
自然左右逢源。
打成一片。
豈不見法燈道。
入荒田不揀。
信手拈來草。
觸目未嘗無。
臨機何不道。
無根兮得活。
離地兮不倒。
日用尚不知。
更向何處讨。
切宜消息之。
示谏長老 趙州雲。
我在南方三十年。
除粥飯二時是雜用心處。
将知古德為此個事不将作等閑。
直是鄭重。
所以操修觑捕到徹底分明。
于一機一境一句一言。
悉不落虛。
是緻世法佛法打成一片。
今時要湊泊著實。
須是猛利奮發。
倒腸換肚。
莫取惡知惡見。
莫雜毒食。
一味純正。
真淨妙明。
直下踏著本地風光。
到安穩大解脫之地。
坐斷報化佛頭凜凜孤危。
風吹不入。
水灑不著。
正體現成。
日用有力量。
聞聲見色不生取舍。
著著有出身之路。
豈不見。
僧問九峰。
見說和尚親見延壽是否。
峰雲。
山前麥熟也未識。
得渠親切用處。
便見衲僧巴鼻。
所謂殺人刀活人劍。
但請長時自著眼看。
到出格時。
自然知落處也。
示禅人 達磨西來不立文字語句。
唯直指人心。
若論直指。
隻人人本有。
無明殼子裡。
全體應現。
與從上諸聖。
不移易一絲毫許。
所謂天真自性本淨妙明。
含吐十方獨脫根塵。
一片田地唯離念絕情。
迥超常格。
大根大智。
以本分力量。
直下就自己根腳下承當。
如萬仞懸崖撒手放身更無顧。
藉教知見解礙倒底脫去。
似大死人已絕氣息。
到本分地上大休大歇。
口鼻眼耳初無相知。
手足項背各不相到。
然後向寒灰死火上。
頭頭上明。
枯木朽株間。
物物斯照。
乃契合孤迥迥峭巍巍。
更不須覓心覓佛。
築著磕著無非外得。
古來悟達百種千端。
隻這便是心。
不必更求心。
是佛何勞更覓佛。
傥于言句上作露布。
境物上生解會。
則堕在骨董袋中。
卒撈摸不著。
此忘懷絕照真谛境界也。
不與萬法為侶者。
是什麼人。
回光自照看。
待汝一口吸盡西江水。
即向汝道。
八角磨盤空裡走。
參得透目前萬法平沈。
無始妄想蕩盡。
德山隔江搖手。
便有人承當。
鳥窠吹布毛尋有人省悟。
得非此段大因緣。
時至根苗自生也。
亦機感相投有地也。
亦當人密運無間借師門發揮。
何峭絕如此之難。
而超證如此之易。
古人以輥芥投針為況。
良不虛矣。
末後一句都通穿過。
有言無言向上向下。
權實照用卷舒與奪。
不消個勘破了也。
誰識趙州這巴鼻。
須是吾家種草始得。
示尼修道者 學道之士。
初無信向。
厭世煩溷長恐不能得個入路。
既逢師指。
或因自己直下發明。
從本已來元自具足妙圓真心。
觸境遇緣自知落著。
便乃守住患不能出得。
遂作窠臼。
向機境上立照立用。
下咄下拍。
努眼揚眉。
一場特地更遇本色宗匠。
盡與拈卻如許如解。
直下契證。
本來無為無事無心境界。
然後證羞慚知休歇。
一向冥然。
諸聖尚覓他起念處不得。
況其餘耶。
所以岩頭道。
他得底人。
隻守閑閑地。
二六時中無欲無依。
可不是安樂法門。
昔灌溪往末山。
山問。
近離甚處。
溪雲路口。
山雲。
何不蓋卻。
溪無語。
次日緻問。
如何是末山境。
山雲。
不露頂。
如何是境中人。
雲無男女等相。
溪雲。
何不變去。
山雲。
不是神不是鬼。
變個什麼。
如此豈不腳踏實地到壁立萬仞處。
所以道。
末後一句始到牢關。
把斷要津不通凡聖。
古人既爾。
今人豈少欠耶。
幸有金剛王寶劍。
當須遇著知音可以拈出。
示良爐頭 金色頭陀論劫打坐。
達磨少林面壁九年。
曹溪四會縣看獵。
大沩深山卓庵十載。
大梅一住絕人迹。
無業閱大藏。
古聖翹足七晝夜贊底沙。
常啼經月鬻心肝。
長慶坐破七蒲團。
是皆為此一段大因緣。
其志可尚。
終古作後昆标準。
便使緻身在長連床上亦不過冥心體究。
但令心念澄靜。
紛紛擾擾處正好作工夫。
當作工夫時。
透頂透底。
無絲毫遺漏。
全體現成。
更不自他處起。
唯此一大機阿辘辘轉。
更說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