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阿含經卷第十七
關燈
小
中
大
臣曰。
卿等若見拘娑羅國王長壽兒長生童子者。
當雲何耶。
諸臣聞已。
或有白曰。
天王。
若見彼者。
當截其手。
或複作是語。
天王。
若見彼者。
當截其足。
或複作是語。
當斷其命。
加赦國王梵摩達哆告諸臣曰。
卿等欲見拘娑羅國王長壽兒長生童子者。
即此是也。
汝等莫起惡意向此童子。
所以者何。
此童子所作甚難。
惠與我命。
于是。
加赦國王梵摩達哆以王沐浴浴長生童子。
塗以王香。
衣以王服。
令坐金禦床。
以女妻之。
還其本國。
比丘。
彼諸國王刹利頂生王。
為大國主。
整禦天下。
自行忍辱。
複稱歎忍。
自行慈心。
複稱歎慈。
自行恩惠。
複稱恩惠。
諸比丘。
汝亦應如是。
至信.舍家.無家.學道。
當行忍辱。
複稱歎忍。
自行慈心。
複稱歎慈。
自行恩惠。
複稱恩惠。
于是。
諸比丘聞佛所說。
有作是言。
世尊法主今且住也。
彼導說我。
我那得不導說彼。
于是。
世尊不悅可拘舍彌諸比丘所行威儀.禮節.所學.所習。
即從坐起。
而說頌曰。
以若幹言語破壞最尊衆 破壞聖衆時無有能诃止 碎身至斷命奪象牛馬财 破國滅亡盡彼猶故和解 況汝小言罵不能制和合 若不思真義怨結焉得息 罵詈責數說而能制和合 若思真實義怨結必得息 若以诤止诤至竟不見止 唯忍能止诤是法可尊貴 嗔向慧真人口說無賴言 诽謗牟尼聖是下賤非智 他人不解義唯我獨能知 若有能解義彼恚便得息 若得定為侶慧者共修善 舍本所執意歡喜常相随 若不得定伴慧者獨修善 如王嚴治國如象獨在野 獨行莫為惡如象獨在野 獨行為善勝勿與惡共會 學不得善友不與己等者 當堅意獨住勿與惡共會 爾時。
世尊說此頌已。
即以如意足乘虛而去。
至婆羅樓羅村。
于是。
婆羅樓羅村有尊者婆咎釋家子。
晝夜不眠。
精勤行道。
志行常定。
住道品法。
尊者釋家子遙見佛來。
見已往迎。
攝佛衣缽。
為佛敷床。
汲水洗足。
佛洗足已。
坐尊者釋家子婆咎座。
坐已。
告曰。
婆咎比丘。
汝常安隐。
無所乏耶。
尊者釋家子婆咎白曰。
世尊。
我常安隐。
無有所乏。
世尊複問。
婆咎比丘。
雲何安隐。
無所乏耶。
尊者婆咎白曰。
世尊。
我晝夜不眠。
精勤行道。
志行常定。
住道品法。
世尊。
如是我常安隐。
無有所乏。
世尊複念。
此族姓子遊行安樂。
我今甯可為彼說法。
作是念已。
便為尊者婆咎說法。
勸發渴仰。
成就歡喜。
無量方便為彼說法。
勸發渴仰。
成就歡喜已。
從坐起去。
往至護寺林。
入護寺林中。
至一樹下。
敷尼師檀。
結跏趺坐。
世尊複念。
我已得脫彼拘舍彌諸比丘輩。
數數鬥訟。
相伏相憎。
相嗔共诤。
我不喜念彼方。
謂拘舍彌諸比丘輩所住處也。
當爾之時。
有一大象為衆象王。
彼離象衆而獨遊行。
亦至護寺林。
入護寺林中。
至賢娑羅樹。
倚賢娑羅樹立。
爾時。
大象而作是念。
我已得脫彼群象輩。
牝象.牡象。
大小象子。
彼群象輩常在前行。
草為之蹋。
水為之渾。
我于爾時。
食彼蹋草。
飲渾濁水。
我今飲食新草.清水。
于是。
世尊以他心智。
知彼大象心之所念。
即說頌曰。
一象與象等成身具足牙 以心與心等若樂獨住林 于是。
世尊從護寺林攝衣持缽。
往至般那蔓阇寺林。
爾時。
般那蔓阇寺林有三族姓子共在中住。
尊者阿那律陀.尊者難提.尊者金毗羅。
彼尊者等所行如是。
若彼乞食有前還者。
便敷床。
汲水出。
洗足器。
安洗足蹬。
及拭腳巾.水瓶.澡罐。
若所乞食能盡食者。
便盡食之。
若有餘者。
器盛覆舉。
食訖收缽.澡洗手足。
以尼師檀著于肩上。
入室宴坐。
若彼乞食有後還者。
能盡食者。
亦盡食之。
若不足者。
取前餘食。
足而食之。
若有餘者。
便瀉著淨地。
及無蟲水中。
取彼食器。
淨洗拭已。
舉著一面。
收卷床席。
斂洗足蹬。
收拭腳巾。
舉洗足器。
及水瓶.澡罐。
掃灑食堂。
糞除淨已。
收舉衣缽。
澡洗手足。
以尼師檀著于肩上。
入室宴坐。
彼尊者等至于晡時。
若有先從宴坐起者。
見水瓶.澡罐空無有水。
便持行取。
若能勝者。
便舉持來。
安著一面。
若不能勝。
則便以手招一比丘。
兩人共舉。
持著一面。
各不相語。
各不相問。
彼尊者等五日一集。
或共說法。
或聖默然。
于是。
守林人遙見世尊來。
逆诃止曰。
沙門。
沙門。
莫入此林。
所以者何。
今此林中有三族姓子。
尊者阿那律陀.尊者難提.尊者金毗羅。
彼若見汝。
或有不可。
世尊告曰。
汝守林人。
彼若見我。
必可。
無不可。
于是。
尊者阿那律陀遙見世尊來。
即诃彼曰。
汝守林人。
莫诃世尊。
汝守林人。
莫止善逝。
所以者何。
是我尊來。
我善逝來。
尊者阿那律陀出迎世尊。
攝佛衣缽。
尊者難提為佛敷床。
尊者金毗羅為佛取水。
爾時。
世尊洗手足已。
坐彼尊者所敷之座。
坐已。
問曰。
阿那律陀。
汝常安隐。
無所乏耶。
尊者阿那律陀白曰。
世尊。
我常安隐。
無有所乏。
世尊複問阿那律陀。
雲何安隐。
無所乏耶。
尊者阿那律陀白曰。
世尊。
我作是念。
我有善利。
有大功德。
謂我與如是梵行共行。
世尊。
我常向彼梵行行慈身業。
見與不見。
等無有異。
行慈口業.行慈意業。
見與不見。
等無有異。
世尊。
我作是念。
我今甯可自舍己心。
随彼諸賢心。
世尊。
我便自舍己心。
随彼諸賢心。
世尊。
我未曾有一不可心。
世尊。
如是我常安隐。
無有所乏。
問尊者難提。
答亦如是。
複問尊者金毗羅曰。
汝常安隐。
無所乏耶。
尊者金毗羅白曰。
世尊。
我常安隐。
無有所乏。
問曰。
金毗羅。
雲何安隐。
無所乏耶。
尊者金毗羅白曰。
世尊。
我作是念。
我有善利。
有大功德。
謂我與如是梵行共行。
世尊。
我常向彼梵行行慈身業。
見與不見。
等無有異。
行慈口業.行慈意業。
見與不見。
等無有異。
世尊。
我作是念。
我今甯可自舍己心。
随彼諸賢心。
世尊。
我
卿等若見拘娑羅國王長壽兒長生童子者。
當雲何耶。
諸臣聞已。
或有白曰。
天王。
若見彼者。
當截其手。
或複作是語。
天王。
若見彼者。
當截其足。
或複作是語。
當斷其命。
加赦國王梵摩達哆告諸臣曰。
卿等欲見拘娑羅國王長壽兒長生童子者。
即此是也。
汝等莫起惡意向此童子。
所以者何。
此童子所作甚難。
惠與我命。
于是。
加赦國王梵摩達哆以王沐浴浴長生童子。
塗以王香。
衣以王服。
令坐金禦床。
以女妻之。
還其本國。
比丘。
彼諸國王刹利頂生王。
為大國主。
整禦天下。
自行忍辱。
複稱歎忍。
自行慈心。
複稱歎慈。
自行恩惠。
複稱恩惠。
諸比丘。
汝亦應如是。
至信.舍家.無家.學道。
當行忍辱。
複稱歎忍。
自行慈心。
複稱歎慈。
自行恩惠。
複稱恩惠。
于是。
諸比丘聞佛所說。
有作是言。
世尊法主今且住也。
彼導說我。
我那得不導說彼。
于是。
世尊不悅可拘舍彌諸比丘所行威儀.禮節.所學.所習。
即從坐起。
而說頌曰。
以若幹言語破壞最尊衆 破壞聖衆時無有能诃止 碎身至斷命奪象牛馬财 破國滅亡盡彼猶故和解 況汝小言罵不能制和合 若不思真義怨結焉得息 罵詈責數說而能制和合 若思真實義怨結必得息 若以诤止诤至竟不見止 唯忍能止诤是法可尊貴 嗔向慧真人口說無賴言 诽謗牟尼聖是下賤非智 他人不解義唯我獨能知 若有能解義彼恚便得息 若得定為侶慧者共修善 舍本所執意歡喜常相随 若不得定伴慧者獨修善 如王嚴治國如象獨在野 獨行莫為惡如象獨在野 獨行為善勝勿與惡共會 學不得善友不與己等者 當堅意獨住勿與惡共會 爾時。
世尊說此頌已。
即以如意足乘虛而去。
至婆羅樓羅村。
于是。
婆羅樓羅村有尊者婆咎釋家子。
晝夜不眠。
精勤行道。
志行常定。
住道品法。
尊者釋家子遙見佛來。
見已往迎。
攝佛衣缽。
為佛敷床。
汲水洗足。
佛洗足已。
坐尊者釋家子婆咎座。
坐已。
告曰。
婆咎比丘。
汝常安隐。
無所乏耶。
尊者釋家子婆咎白曰。
世尊。
我常安隐。
無有所乏。
世尊複問。
婆咎比丘。
雲何安隐。
無所乏耶。
尊者婆咎白曰。
世尊。
我晝夜不眠。
精勤行道。
志行常定。
住道品法。
世尊。
如是我常安隐。
無有所乏。
世尊複念。
此族姓子遊行安樂。
我今甯可為彼說法。
作是念已。
便為尊者婆咎說法。
勸發渴仰。
成就歡喜。
無量方便為彼說法。
勸發渴仰。
成就歡喜已。
從坐起去。
往至護寺林。
入護寺林中。
至一樹下。
敷尼師檀。
結跏趺坐。
世尊複念。
我已得脫彼拘舍彌諸比丘輩。
數數鬥訟。
相伏相憎。
相嗔共诤。
我不喜念彼方。
謂拘舍彌諸比丘輩所住處也。
當爾之時。
有一大象為衆象王。
彼離象衆而獨遊行。
亦至護寺林。
入護寺林中。
至賢娑羅樹。
倚賢娑羅樹立。
爾時。
大象而作是念。
我已得脫彼群象輩。
牝象.牡象。
大小象子。
彼群象輩常在前行。
草為之蹋。
水為之渾。
我于爾時。
食彼蹋草。
飲渾濁水。
我今飲食新草.清水。
于是。
世尊以他心智。
知彼大象心之所念。
即說頌曰。
一象與象等成身具足牙 以心與心等若樂獨住林 于是。
世尊從護寺林攝衣持缽。
往至般那蔓阇寺林。
爾時。
般那蔓阇寺林有三族姓子共在中住。
尊者阿那律陀.尊者難提.尊者金毗羅。
彼尊者等所行如是。
若彼乞食有前還者。
便敷床。
汲水出。
洗足器。
安洗足蹬。
及拭腳巾.水瓶.澡罐。
若所乞食能盡食者。
便盡食之。
若有餘者。
器盛覆舉。
食訖收缽.澡洗手足。
以尼師檀著于肩上。
入室宴坐。
若彼乞食有後還者。
能盡食者。
亦盡食之。
若不足者。
取前餘食。
足而食之。
若有餘者。
便瀉著淨地。
及無蟲水中。
取彼食器。
淨洗拭已。
舉著一面。
收卷床席。
斂洗足蹬。
收拭腳巾。
舉洗足器。
及水瓶.澡罐。
掃灑食堂。
糞除淨已。
收舉衣缽。
澡洗手足。
以尼師檀著于肩上。
入室宴坐。
彼尊者等至于晡時。
若有先從宴坐起者。
見水瓶.澡罐空無有水。
便持行取。
若能勝者。
便舉持來。
安著一面。
若不能勝。
則便以手招一比丘。
兩人共舉。
持著一面。
各不相語。
各不相問。
彼尊者等五日一集。
或共說法。
或聖默然。
于是。
守林人遙見世尊來。
逆诃止曰。
沙門。
沙門。
莫入此林。
所以者何。
今此林中有三族姓子。
尊者阿那律陀.尊者難提.尊者金毗羅。
彼若見汝。
或有不可。
世尊告曰。
汝守林人。
彼若見我。
必可。
無不可。
于是。
尊者阿那律陀遙見世尊來。
即诃彼曰。
汝守林人。
莫诃世尊。
汝守林人。
莫止善逝。
所以者何。
是我尊來。
我善逝來。
尊者阿那律陀出迎世尊。
攝佛衣缽。
尊者難提為佛敷床。
尊者金毗羅為佛取水。
爾時。
世尊洗手足已。
坐彼尊者所敷之座。
坐已。
問曰。
阿那律陀。
汝常安隐。
無所乏耶。
尊者阿那律陀白曰。
世尊。
我常安隐。
無有所乏。
世尊複問阿那律陀。
雲何安隐。
無所乏耶。
尊者阿那律陀白曰。
世尊。
我作是念。
我有善利。
有大功德。
謂我與如是梵行共行。
世尊。
我常向彼梵行行慈身業。
見與不見。
等無有異。
行慈口業.行慈意業。
見與不見。
等無有異。
世尊。
我作是念。
我今甯可自舍己心。
随彼諸賢心。
世尊。
我便自舍己心。
随彼諸賢心。
世尊。
我未曾有一不可心。
世尊。
如是我常安隐。
無有所乏。
問尊者難提。
答亦如是。
複問尊者金毗羅曰。
汝常安隐。
無所乏耶。
尊者金毗羅白曰。
世尊。
我常安隐。
無有所乏。
問曰。
金毗羅。
雲何安隐。
無所乏耶。
尊者金毗羅白曰。
世尊。
我作是念。
我有善利。
有大功德。
謂我與如是梵行共行。
世尊。
我常向彼梵行行慈身業。
見與不見。
等無有異。
行慈口業.行慈意業。
見與不見。
等無有異。
世尊。
我作是念。
我今甯可自舍己心。
随彼諸賢心。
世尊。
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