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阿含經卷第十
關燈
小
中
大
子所說如是。
彼諸比丘聞尊者舍梨子所說。
歡喜奉行。
慚愧經第五竟(四百六十二字)。
(四七)中阿含習相應品戒經第六(初一日誦) 我聞如是。
一時。
佛遊舍衛國。
在勝林給孤獨園。
爾時。
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犯戒。
便害不悔.歡悅.喜.止.樂.定.見如實.知如真.厭.無欲.解脫。
若無解脫。
便害涅槃。
若比丘持戒。
便習不悔.歡悅.喜.止.樂.定.見.如實.知如真.厭.無欲.解脫。
若有解脫。
便習涅槃。
佛說如是。
彼諸比丘聞佛所說。
歡喜奉行。
戒經第六竟(一百一十字)。
(四八)中阿含習相應品戒經第七(初一日誦) 我聞如是。
一時。
佛遊舍衛國。
在勝林給孤獨園。
爾時。
尊者舍梨子告諸比丘。
諸賢。
若比丘犯戒。
便害不悔.歡悅.喜.止.樂.定.見如實.知如真.厭.無欲.解脫。
若無解脫。
便害涅槃。
諸賢。
猶如有樹。
若害根者。
則莖.幹.心.節.枝.葉.華.實皆不得成。
諸賢。
當知比丘亦複如是。
若有犯戒。
便害不悔.歡悅.喜.止.樂.定.見如實.知如真.厭.無欲.解脫。
若無解脫。
便害涅槃。
諸賢。
若比丘持戒。
便習不悔.歡悅.喜.止.樂.定.見如實.知如真.厭.無欲.解脫。
若有解脫。
便習涅槃。
諸賢。
猶如有樹。
若不害根者。
則莖.幹.心.節.枝.葉.華.實皆得成就。
諸賢。
當知比丘亦複如是。
若有持戒。
便習不悔.歡悅.喜.止.樂.定.見如實.知如真.厭.無欲.解脫。
若有解脫。
便習涅槃。
尊者舍梨子所說如是。
彼諸比丘聞尊者舍梨子所說。
歡喜奉行。
戒經第七竟(三百九字)。
(四九)中阿含習相應品恭敬經第八(初一日誦) 我聞如是。
一時。
佛遊舍衛國。
在勝林給孤獨園。
爾時。
世尊告諸比丘。
比丘當行恭敬及善觀。
敬重諸梵行人。
若比丘不行恭敬.不善觀.不敬重諸梵行已。
具威儀法者。
必無是處。
不具威儀法已。
具學法者。
必無是處。
不具學法已。
具戒身者。
必無是處。
不具戒身已。
具定身者。
必無是處。
不具定身已。
具慧身者。
必無是處。
不具慧身已。
具解脫身者。
必無是處。
不具解脫身已。
具解脫知見身者。
必無是處。
不具解脫知見身已。
具涅槃者。
必無是處。
若比丘行恭敬及善觀。
敬重諸梵行已。
具威儀法者。
必有是處。
具威儀法已。
具學法者。
必有是處。
具學法已。
具戒身者。
必有是處。
具戒身已。
具定身者。
必有是處。
具定身已。
具慧身者。
必有是處。
具慧身已。
具解脫身者。
必有是處。
具解脫身已。
具解脫知見身者。
必有是處。
具解脫知見身已。
具涅槃者。
必有是處。
佛說如是。
彼諸比丘聞佛所說。
歡喜奉行。
恭敬經第八竟(三百字)。
(五○)中阿含習相應品恭敬經第九(初一日誦) 我聞如是。
一時。
佛遊舍衛國。
在勝林給孤獨園。
爾時。
世尊告諸比丘。
比丘當行恭敬及善觀。
敬重諸梵行人。
若比丘不行恭敬.不善觀.不敬重諸梵行已。
具威儀法者。
必無是處。
不具威儀法已。
具學法者。
必無是處。
不具學法已。
護諸根.護戒.不悔.歡悅.喜.止.樂.定.見如實.知如真.厭.無欲.解脫。
不具解脫已。
具涅槃者。
必無是處。
若比丘行恭敬及善觀。
敬重諸梵行已。
具威儀法者。
必有是處。
具威儀法已。
具學法者。
必有是處。
具學法已。
具護諸根.護戒.不悔.歡悅.喜.止.樂.定.見如實.知如真.厭.無欲.解脫。
具解脫已。
具涅槃者。
必有是處。
佛說如是。
彼諸比丘聞佛所說。
歡喜奉行。
恭敬經第九竟(二百一十七字)。
(五一)中阿含習相應品本際經第十(初一日誦) 我聞如是。
一時。
佛遊舍衛國。
在勝林給孤獨園。
爾時。
世尊告諸比丘。
有愛者。
其本際不可知。
本無有愛。
然今生有愛。
便可得知。
所因有愛。
有愛者。
則有習。
非無習。
何謂有愛習。
答曰。
無明為習。
無明亦有習。
非無習。
何謂無明習。
答曰。
五蓋為習。
五蓋亦有習。
非無習。
何謂五蓋習。
答曰。
三惡行為習。
三惡行亦有習。
非無習。
何謂三惡行習。
答曰。
不護諸根為習。
不護諸根亦有習。
非無習。
何謂不護諸根習。
答曰。
不正念.不正智為習。
不正念.不正智亦有習。
非無習。
何謂不正念.不正智習。
答曰。
不正思惟為習。
不正思惟亦有習。
非無習。
何謂不正思惟習。
答曰。
不信為習。
不信亦有習。
非無習。
何謂不信習。
答曰。
聞惡法為習。
聞惡法亦有習。
非無習。
何謂聞惡法習。
答曰。
親近惡知識為習。
親近惡知識亦有習。
非無習。
何謂親近惡知識習。
答曰。
惡人為習。
是為具惡人已。
便具親近惡知識。
具親近惡知識已。
便具聞惡法。
具聞惡法已。
便具生不信。
具生不信已。
便具不正思惟。
具不正思惟已。
便具不正念.不正智。
具不正念.不正智已。
便具不護諸根。
具不護諸根已。
便具三惡行。
具三惡行已。
便具五蓋。
具五蓋已。
便具無明。
具無明已。
便具有愛。
如是此有愛展轉具成。
明.解脫亦有習。
非無習。
何謂明.解脫習。
答曰。
七覺支為習。
七覺支亦有習。
非無習。
何謂七覺支習。
答曰。
四念處為習。
四念處亦有習。
非無習。
何謂四念處習。
答曰。
三妙行為習。
三妙行亦有習。
非無習。
何謂三妙行習。
答曰。
護諸根為習。
護諸根亦有習。
非無習。
何謂護諸根習。
答曰。
正念.正智為習。
正念.正智亦有習。
非無習。
何謂正念.正智習。
答曰。
正思惟為習。
正思惟亦有習。
非無習。
何謂正思惟習。
答曰。
信為習。
信亦有習。
非無習。
何謂信習。
答曰。
聞善法為習。
聞善法亦有習。
非無習。
何謂聞善法習。
答曰。
親近善知識為習。
親近善知識亦有習。
非無習。
何謂親近善知識習。
答曰。
善人為習。
是為具善人已。
便具親近善知識。
具親近善知識已。
便具聞善法。
具聞善法已。
便具生信。
具生信已。
便具正思惟。
具正思惟已。
便具正念.正智。
具正念.正智已。
便具護諸根。
具護諸根已。
便具三妙行。
具三妙行已。
便具四念處。
具四念處已。
便具七覺支。
具七覺支已。
便具明.解脫。
如是此明.解脫展轉具成。
佛說如是。
彼諸比丘聞佛所說。
歡喜奉行。
本際經第十竟(七百五十四字)。
(五二)中阿含習相應品食經第十一(初一日誦) 我聞如是。
一時。
佛遊舍衛國。
在勝林給孤獨園。
爾時。
世尊告諸比丘。
有愛者。
其本際不可知。
本無有愛。
然今生有愛。
便可得知。
所因有愛。
有愛者。
則有食。
非無食。
何謂有愛食。
答曰。
無明為食。
無明亦有食。
非無食。
何謂無明食。
答曰。
五蓋為食。
五蓋亦有食。
非無食。
何謂五蓋食。
答曰。
三惡行為食。
三惡行亦有食。
非無食。
何謂三惡行食。
答曰。
不護諸根為食。
不護諸根亦有食。
非無食。
何謂不護諸根食。
答曰。
不正念.不正智為食。
不正念.不正智亦有食。
非無食。
何謂不正念.不正
彼諸比丘聞尊者舍梨子所說。
歡喜奉行。
慚愧經第五竟(四百六十二字)。
(四七)中阿含習相應品戒經第六(初一日誦) 我聞如是。
一時。
佛遊舍衛國。
在勝林給孤獨園。
爾時。
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犯戒。
便害不悔.歡悅.喜.止.樂.定.見如實.知如真.厭.無欲.解脫。
若無解脫。
便害涅槃。
若比丘持戒。
便習不悔.歡悅.喜.止.樂.定.見.如實.知如真.厭.無欲.解脫。
若有解脫。
便習涅槃。
佛說如是。
彼諸比丘聞佛所說。
歡喜奉行。
戒經第六竟(一百一十字)。
(四八)中阿含習相應品戒經第七(初一日誦) 我聞如是。
一時。
佛遊舍衛國。
在勝林給孤獨園。
爾時。
尊者舍梨子告諸比丘。
諸賢。
若比丘犯戒。
便害不悔.歡悅.喜.止.樂.定.見如實.知如真.厭.無欲.解脫。
若無解脫。
便害涅槃。
諸賢。
猶如有樹。
若害根者。
則莖.幹.心.節.枝.葉.華.實皆不得成。
諸賢。
當知比丘亦複如是。
若有犯戒。
便害不悔.歡悅.喜.止.樂.定.見如實.知如真.厭.無欲.解脫。
若無解脫。
便害涅槃。
諸賢。
若比丘持戒。
便習不悔.歡悅.喜.止.樂.定.見如實.知如真.厭.無欲.解脫。
若有解脫。
便習涅槃。
諸賢。
猶如有樹。
若不害根者。
則莖.幹.心.節.枝.葉.華.實皆得成就。
諸賢。
當知比丘亦複如是。
若有持戒。
便習不悔.歡悅.喜.止.樂.定.見如實.知如真.厭.無欲.解脫。
若有解脫。
便習涅槃。
尊者舍梨子所說如是。
彼諸比丘聞尊者舍梨子所說。
歡喜奉行。
戒經第七竟(三百九字)。
(四九)中阿含習相應品恭敬經第八(初一日誦) 我聞如是。
一時。
佛遊舍衛國。
在勝林給孤獨園。
爾時。
世尊告諸比丘。
比丘當行恭敬及善觀。
敬重諸梵行人。
若比丘不行恭敬.不善觀.不敬重諸梵行已。
具威儀法者。
必無是處。
不具威儀法已。
具學法者。
必無是處。
不具學法已。
具戒身者。
必無是處。
不具戒身已。
具定身者。
必無是處。
不具定身已。
具慧身者。
必無是處。
不具慧身已。
具解脫身者。
必無是處。
不具解脫身已。
具解脫知見身者。
必無是處。
不具解脫知見身已。
具涅槃者。
必無是處。
若比丘行恭敬及善觀。
敬重諸梵行已。
具威儀法者。
必有是處。
具威儀法已。
具學法者。
必有是處。
具學法已。
具戒身者。
必有是處。
具戒身已。
具定身者。
必有是處。
具定身已。
具慧身者。
必有是處。
具慧身已。
具解脫身者。
必有是處。
具解脫身已。
具解脫知見身者。
必有是處。
具解脫知見身已。
具涅槃者。
必有是處。
佛說如是。
彼諸比丘聞佛所說。
歡喜奉行。
恭敬經第八竟(三百字)。
(五○)中阿含習相應品恭敬經第九(初一日誦) 我聞如是。
一時。
佛遊舍衛國。
在勝林給孤獨園。
爾時。
世尊告諸比丘。
比丘當行恭敬及善觀。
敬重諸梵行人。
若比丘不行恭敬.不善觀.不敬重諸梵行已。
具威儀法者。
必無是處。
不具威儀法已。
具學法者。
必無是處。
不具學法已。
護諸根.護戒.不悔.歡悅.喜.止.樂.定.見如實.知如真.厭.無欲.解脫。
不具解脫已。
具涅槃者。
必無是處。
若比丘行恭敬及善觀。
敬重諸梵行已。
具威儀法者。
必有是處。
具威儀法已。
具學法者。
必有是處。
具學法已。
具護諸根.護戒.不悔.歡悅.喜.止.樂.定.見如實.知如真.厭.無欲.解脫。
具解脫已。
具涅槃者。
必有是處。
佛說如是。
彼諸比丘聞佛所說。
歡喜奉行。
恭敬經第九竟(二百一十七字)。
(五一)中阿含習相應品本際經第十(初一日誦) 我聞如是。
一時。
佛遊舍衛國。
在勝林給孤獨園。
爾時。
世尊告諸比丘。
有愛者。
其本際不可知。
本無有愛。
然今生有愛。
便可得知。
所因有愛。
有愛者。
則有習。
非無習。
何謂有愛習。
答曰。
無明為習。
無明亦有習。
非無習。
何謂無明習。
答曰。
五蓋為習。
五蓋亦有習。
非無習。
何謂五蓋習。
答曰。
三惡行為習。
三惡行亦有習。
非無習。
何謂三惡行習。
答曰。
不護諸根為習。
不護諸根亦有習。
非無習。
何謂不護諸根習。
答曰。
不正念.不正智為習。
不正念.不正智亦有習。
非無習。
何謂不正念.不正智習。
答曰。
不正思惟為習。
不正思惟亦有習。
非無習。
何謂不正思惟習。
答曰。
不信為習。
不信亦有習。
非無習。
何謂不信習。
答曰。
聞惡法為習。
聞惡法亦有習。
非無習。
何謂聞惡法習。
答曰。
親近惡知識為習。
親近惡知識亦有習。
非無習。
何謂親近惡知識習。
答曰。
惡人為習。
是為具惡人已。
便具親近惡知識。
具親近惡知識已。
便具聞惡法。
具聞惡法已。
便具生不信。
具生不信已。
便具不正思惟。
具不正思惟已。
便具不正念.不正智。
具不正念.不正智已。
便具不護諸根。
具不護諸根已。
便具三惡行。
具三惡行已。
便具五蓋。
具五蓋已。
便具無明。
具無明已。
便具有愛。
如是此有愛展轉具成。
明.解脫亦有習。
非無習。
何謂明.解脫習。
答曰。
七覺支為習。
七覺支亦有習。
非無習。
何謂七覺支習。
答曰。
四念處為習。
四念處亦有習。
非無習。
何謂四念處習。
答曰。
三妙行為習。
三妙行亦有習。
非無習。
何謂三妙行習。
答曰。
護諸根為習。
護諸根亦有習。
非無習。
何謂護諸根習。
答曰。
正念.正智為習。
正念.正智亦有習。
非無習。
何謂正念.正智習。
答曰。
正思惟為習。
正思惟亦有習。
非無習。
何謂正思惟習。
答曰。
信為習。
信亦有習。
非無習。
何謂信習。
答曰。
聞善法為習。
聞善法亦有習。
非無習。
何謂聞善法習。
答曰。
親近善知識為習。
親近善知識亦有習。
非無習。
何謂親近善知識習。
答曰。
善人為習。
是為具善人已。
便具親近善知識。
具親近善知識已。
便具聞善法。
具聞善法已。
便具生信。
具生信已。
便具正思惟。
具正思惟已。
便具正念.正智。
具正念.正智已。
便具護諸根。
具護諸根已。
便具三妙行。
具三妙行已。
便具四念處。
具四念處已。
便具七覺支。
具七覺支已。
便具明.解脫。
如是此明.解脫展轉具成。
佛說如是。
彼諸比丘聞佛所說。
歡喜奉行。
本際經第十竟(七百五十四字)。
(五二)中阿含習相應品食經第十一(初一日誦) 我聞如是。
一時。
佛遊舍衛國。
在勝林給孤獨園。
爾時。
世尊告諸比丘。
有愛者。
其本際不可知。
本無有愛。
然今生有愛。
便可得知。
所因有愛。
有愛者。
則有食。
非無食。
何謂有愛食。
答曰。
無明為食。
無明亦有食。
非無食。
何謂無明食。
答曰。
五蓋為食。
五蓋亦有食。
非無食。
何謂五蓋食。
答曰。
三惡行為食。
三惡行亦有食。
非無食。
何謂三惡行食。
答曰。
不護諸根為食。
不護諸根亦有食。
非無食。
何謂不護諸根食。
答曰。
不正念.不正智為食。
不正念.不正智亦有食。
非無食。
何謂不正念.不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