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識論觀心法要卷第十
關燈
小
中
大
蕅益沙門智旭述
上來修習位中。
三釋十重障。
初标起二正釋竟。
(癸)三結屬二。
初正結二障所攝。
二申明二障斷義。
(子)今初 此十一障。
(皆即煩惱所知)二障所攝。
(子)二申明二障斷義二。
初斷種現位。
二斷種頓漸。
(醜)今初 煩惱障中見所斷(之)種(子。
)于極喜地見道初斷。
彼障(之)現起(者。
)地前已伏。
修所斷(之)種(子。
)金剛喻定現在前時。
一切頓斷。
彼障(之)現起(者。
)地前漸伏。
初地以上能頓伏盡。
令永不行。
(猶)如阿羅漢(一般。
)由故(作)意(之)力。
(或于)前七地中雖暫現起。
而不為失。
(若)八地以上。
畢竟不行。
○所知障中見所斷(之)種(子。
)于極喜地見道初斷。
彼障(之)現起(者。
)地前已伏。
修所斷(之)種(子。
)于十地中漸次斷滅。
(直至)金剛喻定現在前時。
方永斷盡。
彼障(之)現起(者。
)地前漸伏。
乃至十地方永斷盡。
八地以上。
(若與)六識俱者。
不複現行。
(以)無漏觀心及(生空智)果相續。
能違彼(第六識中俱生所知障之現行)故。
(若與)第七(識)俱者。
猶可現行。
(須是)法空智果起位方伏。
前五轉識設未轉依。
(由)無漏(觀之所)伏故。
障不現起。
此正釋伏斷二障種子現行之位。
雖于修道十地位中。
皆不斷滅煩惱障種。
而彼(煩惱)粗重(無堪任性。
)亦漸斷滅。
由斯故說二障粗重。
一一皆有三位斷義。
此釋伏難也。
難曰。
所知障種。
于十地中漸次斷滅。
可雲三位皆有斷義。
若夫煩惱障種其分别者。
是見道頓斷。
其俱生者。
則是金剛喻定頓斷。
但有二位斷義。
何雲亦有三位斷義耶。
答釋可知。
言三位者。
一通達位。
二修習位。
三究竟位也。
雖諸位中。
皆斷粗重。
而三位顯。
是故偏說。
亦釋伏難也。
難曰。
若粗重言。
但指無堪任性。
則資糧加行位中。
亦有斷粗重義。
何故不說耶。
答釋可知。
初斷種現位竟。
(醜)二斷種頓漸 (問。
)斷二障種。
漸頓雲何。
(答。
)第七識俱(之)煩惱障種。
三乘将得無學果時。
一刹那中三界頓斷。
所知障種。
将成佛時。
一刹那中一切頓斷。
(以其)任運内起。
無粗細故。
○餘六識。
俱(之)煩惱障種。
(若屬)見所斷者。
三乘見位真見道中。
一切頓斷。
(若屬)所修斷者。
随其所應。
(或有)一類二乘。
(于)三界九地(俱生煩惱)一一漸次九品别斷。
(複有)一類二乘。
三界九地(俱生煩惱。
)合為一聚九品别斷。
(其在)菩薩。
要起金剛喻定。
一刹那中三界頓斷。
所知障種。
初地初心頓斷。
一切見所斷者。
(若夫)修所斷者。
(則)後于十地修道位中漸次而斷。
乃至正起金剛喻定一刹那中。
方皆斷盡。
(以彼六識相應之所知障。
)通緣内外粗細境生。
品類差别有衆多故。
(所以不容頓斷。
) 此正明所斷種也。
下複明能斷之道。
二乘根鈍。
(故于)漸斷(六識俱生煩惱)障時。
必各别起無間解脫(二道。
若夫)加行勝進。
(則可)或别或總。
若前之勝進。
即為後之加行。
則名為總。
或不同時。
則名為别也。
菩薩利根。
(故于)漸斷(六識俱生所知)障位。
非要别起無間解脫(二道。
即于)刹那刹那(之中。
)能斷證故。
(所以)加行等四(道。
于)刹那刹那前後相望。
皆容具有。
念念能斷。
即無間道。
念念能證。
即解脫道。
不住解脫。
即為勝進。
此位勝進。
又複即是後位加行。
正加行時。
又于後位若障若理。
若斷若證。
是故念念之中。
望前即為解脫為勝進。
望後即為加行為無間也。
三釋十重障竟。
(壬)四釋十真如 十真如者。
一徧行真如。
謂此真如。
二空所顯。
無有一法而不在故。
初地無間道中。
深觀我法二空。
永斷異生性障。
故于解脫道中所證真如。
名曰徧行。
謂于五位百法。
一一無實。
補特伽羅。
亦無實法。
無實補特伽羅。
名為生空。
亦名我空。
亦名為人無我。
無有實法。
名為法空。
亦名為法無我。
了知我法俱不可得。
乃顯唯識實性。
此性不妄。
故名為真。
此性不改。
故名為如。
異生凡夫。
從無始來。
妄執實我實法。
雖此真如無所不在。
日用不知。
二乘雖斷我執。
而猶不知法空所顯真如。
無所不在。
仍于有為無為。
定作二解。
又或妄執色不相應。
及無為法不即唯識。
唯有大乘種性之人。
先信解此唯識理已。
發起深固大菩提心。
于資糧加行位中。
強觀諸法皆悉無性。
令二空觀漸熏漸著。
乃至通達位中。
頓斷分别二障種子。
方實觸證真如法界之理。
徧于五位百法。
無所不在。
故遂能得百法明門。
于彼一一法中。
具證真如無所不徧之性。
當知真如性本自徧。
非今始徧。
但由此位。
初證真如本徧之體。
獨得徧行之名。
已後諸位。
不過随德立稱。
更無有二如也。
依此徧行真如實義。
故雲初地具足一切諸地功德。
依後随德立稱之義。
故雲初地不知二地。
乃至等覺菩薩。
不知如來舉足下足事等。
金剛經雲。
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别。
夫無為法。
豈有差别。
證無為法。
仍有差别。
如淺深皆大海。
而入海仍論淺深。
如丈尺顯虛空。
而虛空原非丈尺。
此徧行真如。
喻如哉生明之新月。
已見月之全體大用。
不異望夜圓月。
亦不即望夜圓月。
思之思之。
二最勝真如。
謂此真如。
具無邊德。
于一切法最為勝故。
秖是二空所顯五位百法徧行真如之理。
本來具無邊德。
本來最勝。
但由無始迷惑。
而為邪行所障。
今此勝德。
不得顯現。
今由菩薩了知法性無染。
随順修行屍波羅蜜。
斷邪行障。
是故全性所起三聚淨戒妙無作體。
具足無邊功德。
于一切法最為勝也。
經雲。
心無盡故。
戒亦無盡。
當知所緣無邊故。
戒亦無邊。
如不殺戒。
徧于五位百法得不殺德。
如不盜戒。
徧于五位百法得不盜德。
如不邪淫戒。
徧于五位百法得不邪德。
如不妄語戒。
徧于五位百法得不妄德。
乃至十善。
一一皆爾。
又徧于五位百法有斷惡德。
即徧于五位百法有生善德。
亦徧于五位百法有度生德。
斷惡名律儀戒。
即成法身斷德。
生善名攝善法戒。
即成報身智德。
度生名饒益有情戒。
即成化身恩德。
又複即是法身般若解脫三德。
當知舉真如全體。
而為三聚淨戒。
仍舉三聚淨戒。
一一無非真如全體。
是故橫悉無邊。
豎悉最勝。
無有一法而不無邊。
無有一法而不最勝也。
三勝流真如。
謂此真如所流教法。
于餘教法極為勝故。
亦隻二空所顯五位百法真如之理。
雖複四句皆不可說。
而有四悉檀因緣故。
亦可得說。
但由無始闇鈍所障。
不能契理契機。
稱性演說。
今由菩薩善巧增益。
聞思修慧勝定總持。
斷闇鈍障。
故于真如流出正智。
于正智中流出後得智。
于後得智中流出大悲心。
于大悲心流出十二部經。
極為勝妙。
若餘二乘凡夫等所說教法。
非證真如之所流出。
故不為勝。
四無攝受真如。
謂此真如。
無所系屬。
非我執等所依取故。
亦隻二空所顯五位百法真如之理。
本來無所系屬。
本非我執我愛我慢我癡等之所依所取。
但由無始以來。
微細煩惱現行所障。
不能達其本無攝受。
今由菩薩善修無漏菩提分法。
斷此微細煩惱現行障已。
真如本無系屬之性。
方得顯現。
名無攝受真如。
五類無别真如。
謂此真如。
類無差别。
非如眼等類有異故。
亦隻二空所顯五位百法真如之理。
本來無有生死涅槃差别。
但由無始迷惑。
妄有生死。
對彼生死。
權立涅槃。
依此虛妄緣起生死涅槃。
妄生欣厭。
名為下乘般涅槃障。
今由菩薩深觀平等四谛。
斷此障已。
類無差别之真如理。
方顯現也。
言非如眼等類有别者。
謂真如不變随緣。
則有五位百法類别。
且如同一色法。
而根與塵别。
又如同一根法。
而眼與耳别。
此皆依他起性。
如幻事等。
元非實我實法。
既非實我實法。
則同一真如體性。
所謂随緣不變。
眼即非眼。
耳即非耳。
何得更有類别哉。
故曰。
真俗兩智。
行相互違。
合令相應。
名難勝地也。
若依文解義。
妄謂眼等一向類别。
真如一向無别。
則行相仍互違矣。
讀者思之。
六無染淨真如。
謂此真如。
本性無染。
亦不可說後方淨故。
亦隻二空所顯五位百法真如之理。
在生死而無染。
證涅槃非新淨。
但由無始迷惑。
妄成流轉。
因于流轉。
權說還滅。
流轉名染。
還滅名淨。
執此染淨以為實有。
名粗相現行障。
今由菩薩深觀平等緣起。
斷此障已。
本無染淨之真如理。
方顯現也。
七法無别真如。
謂此真如。
雖多教法種種安立。
而無異故。
亦隻二空所顯五位百法真如之理。
依之安立種種教法。
而此真理。
本來無異。
相即無相。
空有兩融。
但由不達相本無相。
作意勤求無相。
名細相現行障。
今由菩薩善修稱性方便。
滿是一切佛法。
斷此細相現行障已。
法無别之真如妙理。
方顯現也。
八不增減真如。
謂此真如。
離增減執。
不随染淨有增減故。
即此亦名相土自在所依真如。
謂若證得此真如已。
現相現土俱自在故。
亦隻二空所顯五位百法真如之理。
随緣不變。
故非染淨所能增減。
不變随緣。
故現相土無不自在。
但由不達性無增減。
猶于真如而有趣向。
名無相中作加行障。
今由菩薩善得無功用道。
深證無生法忍。
斷此加行障已。
随緣不變之體。
任運顯現。
名不增減真如。
不變随緣之用。
任運顯現。
名相土自在所依真如。
當知五位百法之中。
随拈一法。
皆不增減。
皆相土自在也。
相約現身。
土約器界。
九智自在所依真如。
謂若證得此真如已。
于無礙解得自在故。
亦隻二空所顯五位百法真如之理。
以一一法皆真如故。
所以随一一法。
皆能總持一切所诠之義。
随一一法。
皆能總持一切能诠之名句字。
随一一法。
皆能總持一切言音訓釋。
随一一法。
皆能徧逗一切衆生機宜。
巧說無盡。
令得四益。
是故名此真如為智自在所依也。
但由所知障故。
不達一義一切義。
一切義一義。
不達一法一切法。
一切法一法。
不達一言音一切言音。
一切言音一言音。
不達義義法法言言。
各具四教四門。
一一門中。
各具四悉。
遂于利樂有情事中。
不樂勤行。
名利他中不欲行障。
今由菩薩以無量智。
思量觀察一切法行。
如實了知一切稠林。
斷此不欲行障已。
真如顯現。
依之而發四無礙解。
無不自在也。
十業自在等所依真如。
謂若證得此真如已。
普于一切神通作業總持定門。
皆自在故。
亦隻二空所顯五位百法真如之理。
随一一法。
皆是真如不變全體。
皆具真如随緣大用。
重重無盡無盡重重。
一切神通。
一切事業。
一切總持。
一切定門。
性即真如。
本無分劑。
但由微細所知障故。
未證能所不可思議。
未證體用不可思議。
猶于無分劑中而存分劑。
名為于諸法中未自在障。
今由菩薩智慧圓滿。
斷此障已。
真如圓顯。
普于諸業得自在也。
問曰。
前第十障後雲。
猶有俱生微所知障。
及有任運煩惱障種。
金剛喻定現在前時。
彼皆頓斷。
入如來地。
此中胡不别明佛地所證真如。
答曰。
真如尚不名一。
雲何有十。
前約十地分證。
故随勝德。
假立十名。
至于圓滿菩提。
歸無所得。
則一切名義。
皆悉究竟。
無勞别立異名矣。
雖真如性。
實無差别。
而随勝德。
假立十種。
雖初地中。
已達一切。
而能證(之十勝)行。
猶未圓滿。
為令圓滿(十勝行故。
依于)後後建立(十名。
) 此總結十真如義。
兼釋伏難也。
難曰。
有為之法。
可有數量。
真如即非有為。
安得有十。
釋曰。
但随勝德。
假立十名。
其實無差别也。
難曰。
真如既無差别。
則初地已證無差别性。
名為徧行真如。
何須建立後九。
若初地所證。
不即後九。
何名徧行。
若初地所證。
已即後九。
何須再證。
釋曰。
所證理體。
雖已頓達。
而能證事行。
猶未圓滿。
為滿勝行。
建立十名耳。
初明十地因竟。
問曰。
能所不二。
理事相即。
今胡得雲所證理圓。
能證事行猶未滿耶。
答曰。
能所不二。
亦不定一。
理事相即。
亦不相濫。
若以事從理。
以理攝事。
則初地中。
亦能具足諸地功德。
而又不妨仍是初地。
若以理從事。
以事顯理。
則後後位。
乃能漸顯本來法性。
而又不妨仍自平等。
大佛頂經雲。
理則頓悟。
乘悟并銷。
事非頓除。
因次第盡。
當知頓漸二悟。
同名為頓。
以即事之理。
理仍無差别故。
頓漸二修。
同名為漸。
以即理之事。
事仍有初後故。
予于佛頂文句辨之頗詳。
幸細尋之。
(辛)二明轉依果三。
初來意。
二正釋。
三簡示。
(壬)今初 如是菩薩于十地中。
勇猛修行十種勝行。
斷十重障。
證十真如。
于二轉依。
便能證得。
(壬)二正釋二。
初明位别。
二明義别。
(癸)今初 轉依位别。
略有六種。
一損(染)力益(淨)能(名之為)轉。
謂初(資糧)二(加行)位。
由習勝解及慚愧故。
損本識中染種勢力。
益本識内淨種功能。
雖未斷障種。
實證轉依。
而漸伏(二障)現行。
亦名為轉。
二通達轉。
謂通達位。
由見道力。
通達真如。
斷分别生(之)二障粗重。
證得一分真實轉依。
三修習轉。
謂修習位。
由數修習十地行故。
漸斷俱生二障粗重。
漸次證得真實轉依。
(然)攝大乘(論)中。
(又)說通達轉在前六地(者。
謂彼以)有(相)無相(二)觀通達。
真俗間雜現前。
令真非真現不現故。
說修習轉在後四地(者。
謂)純無相觀長時現前。
勇猛修習斷餘粗重。
多令非真不顯現故。
前六地中。
或以有相觀通達俗谛。
則令非真現而真不現。
或以無相觀通達真谛。
則令真現而非真不現。
故名間雜現前。
餘可知。
四果圓滿轉。
謂究竟位。
由三大劫阿僧企耶。
修習無邊難行勝行。
(故至)金剛喻定現在前時。
永斷本來一切粗重。
頓證佛果圓滿轉依。
窮未來際利樂無盡。
阿僧企耶。
亦雲阿僧祗。
此翻無數。
起信論雲。
一切菩薩。
皆經三阿僧祇劫故。
無有超過之法。
問曰。
大佛頂經雲。
狂心頓歇。
歇即菩提。
何藉劬勞肯綮修證。
又雲。
不曆僧祇獲法身。
又雲識陰若盡。
則汝現前諸根互用。
從互用中。
能入菩薩金剛幹慧。
如是乃超十信。
十住。
十行。
十回向。
四加行心。
菩薩所行金剛十地。
等覺圓明。
入于如來妙莊嚴海。
經論明文。
何其碩異。
答曰。
依文解義。
三世佛冤。
豈不聞十世古今。
始終不離當念。
一刹那際三昧。
智入三世而無往來乎。
法華五十小劫。
謂如半日。
長入短也。
瞿目仙人執善财手。
已于無量佛所無量劫中修菩薩行。
短攝長也。
是故若唯約理。
則長短并空。
若唯約事。
則長短各異。
若約理事不二。
則互奪兩忘。
若約理事交徹。
則長短互在。
今由理不礙事。
故雖頓悟同于善财。
而一生中。
三祗具足。
亦未嘗有所超過。
複由事不礙理。
故雖積行猶如釋迦。
而塵點劫來。
猶如今日。
亦未嘗出于刹那。
且善财雖雲一生圓滿。
而彌勒菩薩仍記之雲。
我成佛時。
汝及文殊皆得見我。
普賢又導之雲。
願我臨欲命終時
三釋十重障。
初标起二正釋竟。
(癸)三結屬二。
初正結二障所攝。
二申明二障斷義。
(子)今初 此十一障。
(皆即煩惱所知)二障所攝。
(子)二申明二障斷義二。
初斷種現位。
二斷種頓漸。
(醜)今初 煩惱障中見所斷(之)種(子。
)于極喜地見道初斷。
彼障(之)現起(者。
)地前已伏。
修所斷(之)種(子。
)金剛喻定現在前時。
一切頓斷。
彼障(之)現起(者。
)地前漸伏。
初地以上能頓伏盡。
令永不行。
(猶)如阿羅漢(一般。
)由故(作)意(之)力。
(或于)前七地中雖暫現起。
而不為失。
(若)八地以上。
畢竟不行。
○所知障中見所斷(之)種(子。
)于極喜地見道初斷。
彼障(之)現起(者。
)地前已伏。
修所斷(之)種(子。
)于十地中漸次斷滅。
(直至)金剛喻定現在前時。
方永斷盡。
彼障(之)現起(者。
)地前漸伏。
乃至十地方永斷盡。
八地以上。
(若與)六識俱者。
不複現行。
(以)無漏觀心及(生空智)果相續。
能違彼(第六識中俱生所知障之現行)故。
(若與)第七(識)俱者。
猶可現行。
(須是)法空智果起位方伏。
前五轉識設未轉依。
(由)無漏(觀之所)伏故。
障不現起。
此正釋伏斷二障種子現行之位。
雖于修道十地位中。
皆不斷滅煩惱障種。
而彼(煩惱)粗重(無堪任性。
)亦漸斷滅。
由斯故說二障粗重。
一一皆有三位斷義。
此釋伏難也。
難曰。
所知障種。
于十地中漸次斷滅。
可雲三位皆有斷義。
若夫煩惱障種其分别者。
是見道頓斷。
其俱生者。
則是金剛喻定頓斷。
但有二位斷義。
何雲亦有三位斷義耶。
答釋可知。
言三位者。
一通達位。
二修習位。
三究竟位也。
雖諸位中。
皆斷粗重。
而三位顯。
是故偏說。
亦釋伏難也。
難曰。
若粗重言。
但指無堪任性。
則資糧加行位中。
亦有斷粗重義。
何故不說耶。
答釋可知。
初斷種現位竟。
(醜)二斷種頓漸 (問。
)斷二障種。
漸頓雲何。
(答。
)第七識俱(之)煩惱障種。
三乘将得無學果時。
一刹那中三界頓斷。
所知障種。
将成佛時。
一刹那中一切頓斷。
(以其)任運内起。
無粗細故。
○餘六識。
俱(之)煩惱障種。
(若屬)見所斷者。
三乘見位真見道中。
一切頓斷。
(若屬)所修斷者。
随其所應。
(或有)一類二乘。
(于)三界九地(俱生煩惱)一一漸次九品别斷。
(複有)一類二乘。
三界九地(俱生煩惱。
)合為一聚九品别斷。
(其在)菩薩。
要起金剛喻定。
一刹那中三界頓斷。
所知障種。
初地初心頓斷。
一切見所斷者。
(若夫)修所斷者。
(則)後于十地修道位中漸次而斷。
乃至正起金剛喻定一刹那中。
方皆斷盡。
(以彼六識相應之所知障。
)通緣内外粗細境生。
品類差别有衆多故。
(所以不容頓斷。
) 此正明所斷種也。
下複明能斷之道。
二乘根鈍。
(故于)漸斷(六識俱生煩惱)障時。
必各别起無間解脫(二道。
若夫)加行勝進。
(則可)或别或總。
若前之勝進。
即為後之加行。
則名為總。
或不同時。
則名為别也。
菩薩利根。
(故于)漸斷(六識俱生所知)障位。
非要别起無間解脫(二道。
即于)刹那刹那(之中。
)能斷證故。
(所以)加行等四(道。
于)刹那刹那前後相望。
皆容具有。
念念能斷。
即無間道。
念念能證。
即解脫道。
不住解脫。
即為勝進。
此位勝進。
又複即是後位加行。
正加行時。
又于後位若障若理。
若斷若證。
是故念念之中。
望前即為解脫為勝進。
望後即為加行為無間也。
三釋十重障竟。
(壬)四釋十真如 十真如者。
一徧行真如。
謂此真如。
二空所顯。
無有一法而不在故。
初地無間道中。
深觀我法二空。
永斷異生性障。
故于解脫道中所證真如。
名曰徧行。
謂于五位百法。
一一無實。
補特伽羅。
亦無實法。
無實補特伽羅。
名為生空。
亦名我空。
亦名為人無我。
無有實法。
名為法空。
亦名為法無我。
了知我法俱不可得。
乃顯唯識實性。
此性不妄。
故名為真。
此性不改。
故名為如。
異生凡夫。
從無始來。
妄執實我實法。
雖此真如無所不在。
日用不知。
二乘雖斷我執。
而猶不知法空所顯真如。
無所不在。
仍于有為無為。
定作二解。
又或妄執色不相應。
及無為法不即唯識。
唯有大乘種性之人。
先信解此唯識理已。
發起深固大菩提心。
于資糧加行位中。
強觀諸法皆悉無性。
令二空觀漸熏漸著。
乃至通達位中。
頓斷分别二障種子。
方實觸證真如法界之理。
徧于五位百法。
無所不在。
故遂能得百法明門。
于彼一一法中。
具證真如無所不徧之性。
當知真如性本自徧。
非今始徧。
但由此位。
初證真如本徧之體。
獨得徧行之名。
已後諸位。
不過随德立稱。
更無有二如也。
依此徧行真如實義。
故雲初地具足一切諸地功德。
依後随德立稱之義。
故雲初地不知二地。
乃至等覺菩薩。
不知如來舉足下足事等。
金剛經雲。
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别。
夫無為法。
豈有差别。
證無為法。
仍有差别。
如淺深皆大海。
而入海仍論淺深。
如丈尺顯虛空。
而虛空原非丈尺。
此徧行真如。
喻如哉生明之新月。
已見月之全體大用。
不異望夜圓月。
亦不即望夜圓月。
思之思之。
二最勝真如。
謂此真如。
具無邊德。
于一切法最為勝故。
秖是二空所顯五位百法徧行真如之理。
本來具無邊德。
本來最勝。
但由無始迷惑。
而為邪行所障。
今此勝德。
不得顯現。
今由菩薩了知法性無染。
随順修行屍波羅蜜。
斷邪行障。
是故全性所起三聚淨戒妙無作體。
具足無邊功德。
于一切法最為勝也。
經雲。
心無盡故。
戒亦無盡。
當知所緣無邊故。
戒亦無邊。
如不殺戒。
徧于五位百法得不殺德。
如不盜戒。
徧于五位百法得不盜德。
如不邪淫戒。
徧于五位百法得不邪德。
如不妄語戒。
徧于五位百法得不妄德。
乃至十善。
一一皆爾。
又徧于五位百法有斷惡德。
即徧于五位百法有生善德。
亦徧于五位百法有度生德。
斷惡名律儀戒。
即成法身斷德。
生善名攝善法戒。
即成報身智德。
度生名饒益有情戒。
即成化身恩德。
又複即是法身般若解脫三德。
當知舉真如全體。
而為三聚淨戒。
仍舉三聚淨戒。
一一無非真如全體。
是故橫悉無邊。
豎悉最勝。
無有一法而不無邊。
無有一法而不最勝也。
三勝流真如。
謂此真如所流教法。
于餘教法極為勝故。
亦隻二空所顯五位百法真如之理。
雖複四句皆不可說。
而有四悉檀因緣故。
亦可得說。
但由無始闇鈍所障。
不能契理契機。
稱性演說。
今由菩薩善巧增益。
聞思修慧勝定總持。
斷闇鈍障。
故于真如流出正智。
于正智中流出後得智。
于後得智中流出大悲心。
于大悲心流出十二部經。
極為勝妙。
若餘二乘凡夫等所說教法。
非證真如之所流出。
故不為勝。
四無攝受真如。
謂此真如。
無所系屬。
非我執等所依取故。
亦隻二空所顯五位百法真如之理。
本來無所系屬。
本非我執我愛我慢我癡等之所依所取。
但由無始以來。
微細煩惱現行所障。
不能達其本無攝受。
今由菩薩善修無漏菩提分法。
斷此微細煩惱現行障已。
真如本無系屬之性。
方得顯現。
名無攝受真如。
五類無别真如。
謂此真如。
類無差别。
非如眼等類有異故。
亦隻二空所顯五位百法真如之理。
本來無有生死涅槃差别。
但由無始迷惑。
妄有生死。
對彼生死。
權立涅槃。
依此虛妄緣起生死涅槃。
妄生欣厭。
名為下乘般涅槃障。
今由菩薩深觀平等四谛。
斷此障已。
類無差别之真如理。
方顯現也。
言非如眼等類有别者。
謂真如不變随緣。
則有五位百法類别。
且如同一色法。
而根與塵别。
又如同一根法。
而眼與耳别。
此皆依他起性。
如幻事等。
元非實我實法。
既非實我實法。
則同一真如體性。
所謂随緣不變。
眼即非眼。
耳即非耳。
何得更有類别哉。
故曰。
真俗兩智。
行相互違。
合令相應。
名難勝地也。
若依文解義。
妄謂眼等一向類别。
真如一向無别。
則行相仍互違矣。
讀者思之。
六無染淨真如。
謂此真如。
本性無染。
亦不可說後方淨故。
亦隻二空所顯五位百法真如之理。
在生死而無染。
證涅槃非新淨。
但由無始迷惑。
妄成流轉。
因于流轉。
權說還滅。
流轉名染。
還滅名淨。
執此染淨以為實有。
名粗相現行障。
今由菩薩深觀平等緣起。
斷此障已。
本無染淨之真如理。
方顯現也。
七法無别真如。
謂此真如。
雖多教法種種安立。
而無異故。
亦隻二空所顯五位百法真如之理。
依之安立種種教法。
而此真理。
本來無異。
相即無相。
空有兩融。
但由不達相本無相。
作意勤求無相。
名細相現行障。
今由菩薩善修稱性方便。
滿是一切佛法。
斷此細相現行障已。
法無别之真如妙理。
方顯現也。
八不增減真如。
謂此真如。
離增減執。
不随染淨有增減故。
即此亦名相土自在所依真如。
謂若證得此真如已。
現相現土俱自在故。
亦隻二空所顯五位百法真如之理。
随緣不變。
故非染淨所能增減。
不變随緣。
故現相土無不自在。
但由不達性無增減。
猶于真如而有趣向。
名無相中作加行障。
今由菩薩善得無功用道。
深證無生法忍。
斷此加行障已。
随緣不變之體。
任運顯現。
名不增減真如。
不變随緣之用。
任運顯現。
名相土自在所依真如。
當知五位百法之中。
随拈一法。
皆不增減。
皆相土自在也。
相約現身。
土約器界。
九智自在所依真如。
謂若證得此真如已。
于無礙解得自在故。
亦隻二空所顯五位百法真如之理。
以一一法皆真如故。
所以随一一法。
皆能總持一切所诠之義。
随一一法。
皆能總持一切能诠之名句字。
随一一法。
皆能總持一切言音訓釋。
随一一法。
皆能徧逗一切衆生機宜。
巧說無盡。
令得四益。
是故名此真如為智自在所依也。
但由所知障故。
不達一義一切義。
一切義一義。
不達一法一切法。
一切法一法。
不達一言音一切言音。
一切言音一言音。
不達義義法法言言。
各具四教四門。
一一門中。
各具四悉。
遂于利樂有情事中。
不樂勤行。
名利他中不欲行障。
今由菩薩以無量智。
思量觀察一切法行。
如實了知一切稠林。
斷此不欲行障已。
真如顯現。
依之而發四無礙解。
無不自在也。
十業自在等所依真如。
謂若證得此真如已。
普于一切神通作業總持定門。
皆自在故。
亦隻二空所顯五位百法真如之理。
随一一法。
皆是真如不變全體。
皆具真如随緣大用。
重重無盡無盡重重。
一切神通。
一切事業。
一切總持。
一切定門。
性即真如。
本無分劑。
但由微細所知障故。
未證能所不可思議。
未證體用不可思議。
猶于無分劑中而存分劑。
名為于諸法中未自在障。
今由菩薩智慧圓滿。
斷此障已。
真如圓顯。
普于諸業得自在也。
問曰。
前第十障後雲。
猶有俱生微所知障。
及有任運煩惱障種。
金剛喻定現在前時。
彼皆頓斷。
入如來地。
此中胡不别明佛地所證真如。
答曰。
真如尚不名一。
雲何有十。
前約十地分證。
故随勝德。
假立十名。
至于圓滿菩提。
歸無所得。
則一切名義。
皆悉究竟。
無勞别立異名矣。
雖真如性。
實無差别。
而随勝德。
假立十種。
雖初地中。
已達一切。
而能證(之十勝)行。
猶未圓滿。
為令圓滿(十勝行故。
依于)後後建立(十名。
) 此總結十真如義。
兼釋伏難也。
難曰。
有為之法。
可有數量。
真如即非有為。
安得有十。
釋曰。
但随勝德。
假立十名。
其實無差别也。
難曰。
真如既無差别。
則初地已證無差别性。
名為徧行真如。
何須建立後九。
若初地所證。
不即後九。
何名徧行。
若初地所證。
已即後九。
何須再證。
釋曰。
所證理體。
雖已頓達。
而能證事行。
猶未圓滿。
為滿勝行。
建立十名耳。
初明十地因竟。
問曰。
能所不二。
理事相即。
今胡得雲所證理圓。
能證事行猶未滿耶。
答曰。
能所不二。
亦不定一。
理事相即。
亦不相濫。
若以事從理。
以理攝事。
則初地中。
亦能具足諸地功德。
而又不妨仍是初地。
若以理從事。
以事顯理。
則後後位。
乃能漸顯本來法性。
而又不妨仍自平等。
大佛頂經雲。
理則頓悟。
乘悟并銷。
事非頓除。
因次第盡。
當知頓漸二悟。
同名為頓。
以即事之理。
理仍無差别故。
頓漸二修。
同名為漸。
以即理之事。
事仍有初後故。
予于佛頂文句辨之頗詳。
幸細尋之。
(辛)二明轉依果三。
初來意。
二正釋。
三簡示。
(壬)今初 如是菩薩于十地中。
勇猛修行十種勝行。
斷十重障。
證十真如。
于二轉依。
便能證得。
(壬)二正釋二。
初明位别。
二明義别。
(癸)今初 轉依位别。
略有六種。
一損(染)力益(淨)能(名之為)轉。
謂初(資糧)二(加行)位。
由習勝解及慚愧故。
損本識中染種勢力。
益本識内淨種功能。
雖未斷障種。
實證轉依。
而漸伏(二障)現行。
亦名為轉。
二通達轉。
謂通達位。
由見道力。
通達真如。
斷分别生(之)二障粗重。
證得一分真實轉依。
三修習轉。
謂修習位。
由數修習十地行故。
漸斷俱生二障粗重。
漸次證得真實轉依。
(然)攝大乘(論)中。
(又)說通達轉在前六地(者。
謂彼以)有(相)無相(二)觀通達。
真俗間雜現前。
令真非真現不現故。
說修習轉在後四地(者。
謂)純無相觀長時現前。
勇猛修習斷餘粗重。
多令非真不顯現故。
前六地中。
或以有相觀通達俗谛。
則令非真現而真不現。
或以無相觀通達真谛。
則令真現而非真不現。
故名間雜現前。
餘可知。
四果圓滿轉。
謂究竟位。
由三大劫阿僧企耶。
修習無邊難行勝行。
(故至)金剛喻定現在前時。
永斷本來一切粗重。
頓證佛果圓滿轉依。
窮未來際利樂無盡。
阿僧企耶。
亦雲阿僧祗。
此翻無數。
起信論雲。
一切菩薩。
皆經三阿僧祇劫故。
無有超過之法。
問曰。
大佛頂經雲。
狂心頓歇。
歇即菩提。
何藉劬勞肯綮修證。
又雲。
不曆僧祇獲法身。
又雲識陰若盡。
則汝現前諸根互用。
從互用中。
能入菩薩金剛幹慧。
如是乃超十信。
十住。
十行。
十回向。
四加行心。
菩薩所行金剛十地。
等覺圓明。
入于如來妙莊嚴海。
經論明文。
何其碩異。
答曰。
依文解義。
三世佛冤。
豈不聞十世古今。
始終不離當念。
一刹那際三昧。
智入三世而無往來乎。
法華五十小劫。
謂如半日。
長入短也。
瞿目仙人執善财手。
已于無量佛所無量劫中修菩薩行。
短攝長也。
是故若唯約理。
則長短并空。
若唯約事。
則長短各異。
若約理事不二。
則互奪兩忘。
若約理事交徹。
則長短互在。
今由理不礙事。
故雖頓悟同于善财。
而一生中。
三祗具足。
亦未嘗有所超過。
複由事不礙理。
故雖積行猶如釋迦。
而塵點劫來。
猶如今日。
亦未嘗出于刹那。
且善财雖雲一生圓滿。
而彌勒菩薩仍記之雲。
我成佛時。
汝及文殊皆得見我。
普賢又導之雲。
願我臨欲命終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