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識論觀心法要卷第二

關燈
外實法。

    宗)。

    是能取故。

    (因)。

    如緣此(内相分之)覺。

    (喻)。

     初一量破所徧計。

    次一量破能徧計。

    所徧計。

    即心心所之相分。

    名為所取。

    能徧計。

    即心心所之見分。

    名為能取。

    見相二分。

    皆不離于自證。

    設使異心心所。

    便無能取所取矣。

     諸心心所。

    (是有法)。

    依他起故。

    (因)。

    亦如幻事。

    (喻)。

    非真實有。

    (宗)。

    為遣妄執心心所外實有境故。

    說唯有識。

    若執唯識真實有者。

    如執外境。

    亦是法執。

     此由前文既顯徧計本空。

    今更申明依他非實也。

    故大佛頂經雲。

    入圓成實。

    遠離依他。

    及徧計執。

    得無生忍。

    若不達依他如幻。

    豈名具分唯識哉。

    宗前敬叙。

    即雲。

    稽首唯識性。

    此中借依他以破徧計法執既竟。

    遂徹底掀翻。

    如此道破。

    而昧者。

    猶謂法相一宗。

    但是建立。

    嗚呼冤哉。

     (壬)三結判俱生分别二。

    初結屬二種。

    二判其有無。

    (癸)今初。

     然諸法執略有二種。

    一者俱生。

    二者分别。

    俱生法執。

    無始時來虛妄熏習内因力故。

    恒與身俱。

    不待邪教及邪分别。

    任運而轉。

    故名俱生。

    此複二種。

    一常相續。

    在第七識。

    緣第八識(之見分。

    變)起(第七識)自心(中之影)相。

    執為實法。

    二有間斷。

    在第六識。

    緣(第八)識所變蘊。

    處。

    界相。

    或總或别。

    (變)起(第六識)自心(中之影)相。

    執為實法。

    此二法執。

    細故難斷。

    後十地中。

    數數修習勝法空觀。

    方能除滅。

    分别法執。

    (雖有内熏之因)。

    亦由現在外緣力故。

    非與身俱。

    要待邪教及邪分别。

    然後方起。

    故名分别。

    唯在第六意識中有。

    此亦二種。

    一緣邪教所說蘊。

    處。

    界相。

    (變)起(第六識)自心(中之影)相。

    分别計度。

    執為實法。

    二緣邪教所說自性等相。

    (變)起(第六識)自心(中之影)相。

    分别計度。

    執為實法。

    此二法執。

    粗故易斷。

    入初地時。

    觀一切法(中)法(性本)空。

    (所顯)真如(之理)。

    即能除滅。

     邪教所說蘊。

    處。

    界。

    指小乘人。

    禀受不了義說。

    所造小乘諸論。

    名邪教也。

    餘可知。

     (癸)二判其有無。

     如是所說一切法執。

    自心外法。

    或有或無。

    自心内法。

    一切皆有。

    是故法執。

    皆緣自心所現似法。

    執為實有。

    然似法相。

    從緣生故。

    是如幻有。

    所執實法。

    妄計度故。

    決定非有。

    故世尊說。

    慈氏當知。

    諸識所緣。

    唯識所現。

    依他起性。

    如幻事等。

     自心外法。

    非親所緣。

    故或有或無。

    自心内法。

    是親所緣。

    唯識所變。

    不離識故。

    故一切皆有。

    餘可知。

    廣釋初三句中。

    二征答别釋竟。

     (巳)三總結無實二。

    初正明。

    二釋妨。

    (庚)今初。

     如是外道餘乘所執離識我法。

    皆非實有。

    故心心所決定不用外色等法為所緣緣。

    緣用必依實有體故。

    現在彼聚心心所法。

    (是有法)。

    非此聚識親所緣緣。

    (宗)。

    如非所緣。

    (喻)。

    他聚攝故。

    (因)。

    同聚心所。

    (是有法)。

    亦非親所緣。

    (宗)。

    自體異故。

    (因)。

    如餘非所取。

    (喻)。

    由此應知。

    實無外境。

    唯有内識。

    似外境生。

    是故契經。

    伽他中說。

    如愚所分别。

    外境實皆無。

    習氣擾濁心。

    故似彼而轉。

     八識互望。

    互稱彼此。

    心王必有心所相應。

    故皆名聚。

    且如第八識。

    與五徧行心所自為一聚。

    非第七識親所緣緣。

    餘皆可知。

    同聚心所。

    謂與心王相應而俱起者。

    且如徧行五心所。

    雖與第八識相應。

    然非第八識之所緣緣。

    又第八識心王。

    亦非五心所之所緣緣。

    又五心所互望。

    亦各不得相緣。

    如觸心所。

    雖與作意等俱起。

    然決非作意等親所緣緣。

    乃至思心所。

    決非受想等親所緣緣。

    餘皆可知。

     (庚)二釋妨二。

    初難。

    二釋。

    (辛)今初。

     有作是難。

    若無離識實我法者。

    假亦應無。

    謂假必依真事似事共法而立。

    如有真火。

    有似火人。

    有猛(烈)赤(色之)法。

    乃可假說此人為火。

    假說牛等。

    應知亦然。

    我法若無。

    依何假說。

    無假說故。

    似亦不成。

    如何說心似外境轉。

     真火喻真事。

    似火人喻似事。

    猛赤喻共法也。

    餘可知。

     (辛)二釋二。

    初正釋外難。

    二示假說意。

    (壬)初中三。

    初總破。

    二别破。

    三結斥。

    (癸)今初。

     彼難非理。

    離識我法。

    前已破故。

    依類依實。

    假說火等。

    俱不成故。

     (癸)二别破二。

    初破喻。

    二破法。

    (子)初中二。

    初破依類。

    二破依實。

    (醜)今初。

     依類假說。

    理且不成。

    (猛性赤色人雖有之。

    而)猛赤等(能燒之)德。

    非類(同火之)有故。

    若無(此能燒之)共德。

    而假說彼(為似火人)。

    應亦于水等假說火等名。

    (以水亦有猛赤法故)。

    若謂猛等雖非類(火能燒之)德。

    而(猛與赤。

    恒)不相離。

    故可假說。

    此亦不然。

    人類猛等。

    現見亦有互相離故。

    (或性猛而色不赤。

    或色赤而性不猛)。

    類既無(能燒之)德。

    又(猛與赤二)互相離。

    然有于人假說火等。

    故知(世間)假說。

    不(必)依類(而)成。

     (醜)二破依實。

     依實假說。

    理亦不成。

    (以)猛赤等德。

    非共有故。

    謂猛赤等。

    在火(則以色微觸微為體。

    依火而住)。

    在人(則以色心為體。

    依人而住)。

    其體各别。

    所依異故。

    (若)無共(德而可)假說。

    有過同前。

    (應亦于水等。

    假說火等名)。

    若謂人(有暖德。

    與)火德相似故。

    可假說者。

    理亦不然。

    (假)說(為似)火(人。

    正)在(于)人(之猛赤相)。

    非在(于暖)德故。

    由此(世間)假說。

    不(必)依實(而)成。

     大凡世間假說。

    有依類者。

    亦有不依類者。

    有依實者。

    亦有不依實者。

    元非一概。

    今彼妄執假說。

    必須依類依實。

    故即彼所說之喻。

    奪其依類依實二俱不成也。

    初破喻竟。

     (子)二破法二。

    初正破假說依真。

    二結申假說正義。

    (醜)今初。

     又假必依真事立者。

    亦不應理。

    真。

    謂(諸法)自相。

    假智及诠。

    俱非(能得其)境故。

    謂(有分别之)假智。

    (及名句文之假)诠。

    不得(諸法)自相。

    唯于諸法共相而轉。

    亦非離此(共相之外)。

    有别方便。

    (更)施設(一個)自相。

    (以)為假(智及诠)所依。

    然假智(及)诠。

    必依(意言)聲(相而)起。

    聲不及處。

    此(假智诠。

    即)便不轉。

    (是以)能诠所诠。

    俱非(法之)自相。

    故知假說。

    不依真事。

     依真說假。

    下文亦自有之。

    但謂假必依真事立。

    則不應理。

    以諸法自相。

    離心緣。

    離言說。

    唯是現量所證知故。

    一涉語言。

    則能诠所诠。

    皆非諸法自相。

    唯于諸法共相而轉。

    然離共相之外。

    亦别無自相可得。

    蓋現量所緣之境。

    名為自相。

    比量非量所緣之境。

    名為共相。

    不過皆是識所變之相分。

    非以自相為真。

    共相為依真之假也。

    既知假智及诠。

    不依諸法自相。

    便可例知假說我法。

    不必有真我真法以為依矣。

     (醜)二結申假說正義。

     由此但依似事而轉。

    似謂增益。

    非實有相。

    (言)聲依(此)增益似相而轉。

    故不可說假必依真。

     增益者。

    意識變現之影像也。

    依此影像。

    有所言說。

    言說為能诠。

    影像為所诠。

    故幷不依真也。

    二别破竟。

     (癸)三結斥。

     是故彼難。

    不應正理。

     初正釋外難竟。

     (壬)二示假說意。

     然依(内)識變(現。

    而有似我似法)。

    對遣妄執真實我法。

    (故)說假似(之)言。

    由此契經伽他中說。

    為對遣愚夫。

    所執實我法。

    故于識所變。

    假說我法名。

     初釋前三句竟。

     (丁)二釋後三句二。

    初結前标數。

    二釋通别名。

    (戊)今初。

     識所變相。

    雖無量種。

    而能變(八種)識。

    (約)類(而言)。

    則唯(有)三。

     (戊)二釋通别名二。

    初釋三類别名。

    二釋能變通名。

    (己)今初。

     一謂異熟。

    即第八識。

    多異熟性故。

    二謂思(察度)量。

    即第七識。

    恒審思量(我無我)故。

    三謂了境。

    即前六識。

    了境相粗故。

    (頌中)及(之一)言。

    (乃)顯(前)六(識)合為(了别境之)一種(類)。

     第八不同前六。

    惟有一分是異熟生。

    故名多異熟性。

    前六不恒。

    第八不審。

    第七于未轉位。

    恒審思量我相。

    已轉依位。

    恒審思量二無我理。

    餘可知。

     (己)二釋能變通名二。

    初總标。

    二别釋。

    (庚)今初。

     此三皆名能變識者。

    能變有二種。

     (庚)二别釋二。

    初釋因能變。

    二釋果能變。

    (辛)今初。

     一因能變。

    謂第八識中等流異熟二因習氣(也)。

    等流習氣。

    由(前)七識中善惡無記(三性之現行)。

    熏(于第八。

    )令(第八中三性種子未生者)生。

    (巳生者)長。

    異熟習氣。

    由(前)六識中有漏善惡(二種現行。

    )熏(于第八而)令生長。

     (辛)二釋果能變。

     二果能變。

    謂前二種習氣力故。

    有八識(自證分)生。

    現(于相見二分之)種種相。

    (此中由前)等流習氣(以)為(親)因緣故。

    八識體相差别而生。

    名(之為)等流果。

    (以其)果似因故。

    (由前)異熟習氣(以)為增上(助)緣。

    感第八識酬引業力恒相續故。

    (而)立(真)異熟(之)名。

    (若)感前六識酬滿業者。

    (乃)從異熟(而)起。

    (但)名(為)異熟生。

    不名(為真)異熟。

    (以其)有間斷故。

    即前(真)異熟及異熟生(之二種。

    皆)名(為)異熟果。

    (以其)果(性)異(于)因(性)故。

    (然)此(頌)中(所言異熟)。

    且(單)說(第七)我愛(所執。

    及有)執(持含)藏(能)持雜染(有漏善惡)種(因)。

    能變(二種異熟)果(之第八本)識。

    名為異熟。

    非謂一切。

     果異因者。

    因從善惡。

    果惟無記也。

    非謂一切者。

    謂前六識一分酬滿業者。

    亦可得異熟名。

    而非此中所指也。

    初略答外難。

    略标識相竟。

     (乙)二廣明識相顯前頌意二。

    初廣明三能變相。

    二廣明所變唯識。

    (丙)初中二。

    初分釋三能變相。

    二會三能變俱轉以示二谛。

    (在第七卷中。

    )(丁)初中三。

    初釋初能變。

    二釋第二能變。

    三釋第三能變。

    (戊)初又二。

    初設問舉頌。

    二以論釋成。

    (己)今初。

     雖已略說能變三名。

    而末廣辨能變三相。

    且初能變。

    其相雲何。

    頌曰。

    初阿賴耶識。

    (一自相門)。

    異熟。

    (二果相門)。

    一切種。

    (三因相門)。

    不可知。

    (四不可知門)。

    執。

    受。

    處。

    (五所緣門)。

    了(六行相門。

    )常與觸。

    作意。

    受。

    想。

    思。

    相應(七相應門)。

    唯舍受。

    (八受俱門)。

    是無覆無記。

    (九三性門)。

    觸等亦如是。

    (十心所例王門)恒轉如暴流。

    (十一因果法喻門)。

    阿羅漢位舍。

    (十二伏斷位次門)。

     (己)二以論釋成二。

    初正釋頌文。

    二證有本識。

    (庚)初中八。

    初釋自相等三門。

    二釋不可知等三門。

    三釋相應門。

    四釋受俱門。

    五釋三性門。

    六釋心所例王門。

    七釋因果法喻門。

    八釋伏斷位次門。

    (辛)初中二。

    初正釋三門。

    二重明因相。

    (壬)今初。

     論曰。

    初能變識。

    大小乘教。

    (皆)名(為)阿賴耶。

    此識具有能藏所藏執藏義故。

    謂與雜染互為緣故。

    有情執為自内我故。

    此(阿賴耶之名)。

    即顯示初能變識。

    所有自相(以)攝持因果(而)為(本識之)自相故。

    此(第八)識自相。

    分位雖多。

    藏(名最)初(先舍。

    又其)過(失最)重。

    是故偏說。

     藏一切轉識種子。

    故有能藏之義。

    受轉識所熏成種。

    故有所藏之義。

    被第七識執之為我。

    故有執藏之義。

    言與雜染互為緣者。

    謂由本識與前七為緣。

    故起前七現行。

    複由前七與本識為緣。

    故熏本識種子。

    此句釋成能藏所藏義也。

    有情執為自内我句。

    釋成執藏義也。

    言此識自相分位雖多者。

    瑜伽論雲。

    第八識自相有八。

    一依止執受相。

    二最初生起相。

    三有明了性相。

    四有種子性相。

    五業用差别相。

    六身受差别相。

    七處無心定相。

    八命終時分相。

    今取第一依止執受相說也。

     此(第八識。

    乃)是能引諸界(諸)趣(諸)生。

    (種種)善不善業(所引之)異熟果故。

    說名異熟。

    離此(第八識外)命根。

    衆同分等。

    恒時相續(之)勝異熟果。

    不可(别)得故。

    此(異熟識之名)。

    即顯示初能變識所有果相。

    此(第八)識果相。

    雖多位多種。

    (唯有真)異熟(果之義)。

    實不(與前七識)共。

    故偏說之。

     諸界。

    即三界。

    諸趣。

    即六趣。

    諸生。

    即四生十二類生也。

    言此識果相雖多位多種者。

    宗鏡錄雲。

    第八識于五果中。

    除離系果。

    餘四皆有。

    故雲。

    果相雖多。

    如望自種子。

    是等流果。

    望作意等心所。

    是士用果。

    望前七識。

    為增上果。

    望善惡業。

    即異熟果。

     此(第八識)。

    能執持諸法種子令不失故。

    名一切種。

    離此(第八識外)。

    餘法能遍執持諸法種子不可得故。

    此(一切種識之名)。

    即顯示初能變識所有因相。

    此(第八)識因相。

    雖有多種。

    (惟此能)持種(義實)。

    不(與前七識)共。

    是故偏說。

     宗鏡錄雲。

    第八因相。

    于六因中有四。

    能持種子義邊。

    是種子因。

    若因望種子俱時而有。

    即俱有因。

    若望自類種子。

    前後相引。

    即同類因。

    若望同時心所等。

    即相應因。

    惟無異熟因及徧行因。

    故雲。

    因相多也。

    (異熟因。

    謂增上善惡。

    此第八識。

    惟無記故。

    是異熟果。

    非異熟因。

    徧行因。

    謂見疑無明等。

    徧于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