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論裂網疏卷第六

關燈
靈峰蕅益沙門智旭述 【(乙)四修信分二。

    初正明修習信心。

    二更示勝異方便。

    (丙)初中二。

    初征。

    二釋。

    (丁)今初】 雲何修習信分。

    此依未入正定衆生說。

    何者為信心。

    雲何而修習。

     前文分别修行正道相中。

    明發心已入正定聚。

    雖亦略示不定位中所修之行。

    然未詳明。

    故今特為初機更示之也。

     【(丁)二釋二。

    初釋信心。

    二釋修習。

    (戊)今初】 信有四種。

    一信根本。

    謂樂念真如法故。

    二信佛具足無邊功德。

    謂常樂頂禮恭敬供養。

    聽聞正法。

    如法修行。

    回向一切智故。

    三信法有大利益。

    謂常樂修行諸波羅蜜故。

    四信正行僧。

    謂常供養諸菩薩衆。

    正修自利利他行故。

     信根本者。

    真如即是一切三寶根本。

    謂我現前介爾心性。

    離虛妄相。

    平等平等。

    即真如體大。

    名為法寶。

    雖複覓之了不可得。

    而性自神解。

    靈明不昧。

    即真如相大。

    名為佛寶。

    一切色心依正。

    十方虛空。

    千如百法。

    幷此介爾心中所現之影。

    與能現心無是非是。

    不可分離剖析。

    即真如用大。

    名為僧寶。

    究竟證此一心三寶。

    名之為佛。

    所以具足無邊功德。

    必應頂禮恭敬供養聽聞所說正法。

    如法修行。

    回向一切智也。

    诠此一心三寶。

    名為教法。

    修此一心三寶。

    名為行法。

    證此一心三寶。

    名為果法。

    所以有大利益。

    必應依教起修。

    依修作證。

    常樂修行諸波羅蜜也。

    随分證此一心三寶。

    名之為正行僧。

    故于他菩薩衆。

    必常供養。

    自亦正修二利之行。

    入于僧數中也。

    言供養菩薩衆者。

    此有二意。

    一約權漸初機。

    誡令遠二乘衆。

    恐染法執。

    堕其地故。

    二約圓頓初機。

    已知二乘定當作佛。

    總名為菩薩故。

     【(戊)二釋修習二。

    初總标。

    二别釋。

    (己)今初】 修五門行。

    能成此信。

    所謂施門。

    戒門。

    忍門。

    精進門。

    止觀門。

     此即六波羅蜜。

    從初即是随順真如之行。

    而作五門說者。

    若至信成就後。

    則一一皆到彼岸。

    無有不智之禅。

    無有不禅之智。

    故不妨說六。

    今為未入正定聚人。

    倘以止觀分二門。

    無由契會真如性故。

    所以合為一也。

    當知前四門是助行。

    止觀門是正行。

    正助合行。

    以成福德智慧二種莊嚴。

    顯發真如也。

     【(己)二别釋五。

    初釋施門(至)五釋止觀門。

    (庚)今初】 雲何修施門。

    謂若見衆生。

    來從乞求。

    以己資财。

    随力施與。

    舍自悭著。

    令其歡喜。

    若見衆生。

    危難逼迫。

    方便救濟。

    令為怖畏。

    若有衆生。

    而來求法。

    以己所解。

    随宜為說。

    修行如是三種施時。

    不為名聞。

    不求利養。

    亦不貪著世間果報。

    但念自他利益安樂。

    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随力施與者。

    未入正定聚人。

    未可責以竭盡施等。

    但得舍自悭著以破惡。

    令他歡喜以生善。

    即名為财施也。

    方便救濟。

    即無畏施。

    以己所解。

    随宜為說。

    即是法施。

    言己所解。

    則決非強不知以為知。

    言随宜說。

    則決能随順四悉檀意。

    若說法不當機。

    則所說為非量矣。

    不為名聞利養。

    是斷現在有漏。

    不著世間果報。

    是斷未來有漏。

    此二即是回事向理。

    但念自他利益安樂。

    即是回自向他。

    回向阿耨菩提。

    即是回因向果。

    随修一一行時。

    皆悉具此三種回向。

    方得成就波羅蜜義。

    故特首于施門示之。

    當知五門無不皆爾。

     【(庚)二釋戒門】 雲何修戒門。

    所謂在家菩薩。

    當離殺生、偷盜、邪淫、妄言、兩舌、惡口、绮語、悭貪、嗔嫉、谄诳邪見。

    若出家者。

    為欲折伏諸煩惱故。

    應離愦鬧。

    常依寂靜。

    修習止足頭陀等行。

    乃至小罪。

    心生大怖。

    慚愧悔責。

    護持如來所制禁戒。

    不令見者有所譏嫌。

    能使衆生舍惡修善。

     在家戒品。

    十善收盡。

    離殺生。

    則慈護有情。

    蜎飛無損。

    離偷盜。

    則一缽一草。

    不與不取。

    離邪淫。

    則于己妻妾。

    作知足想。

    離妄言。

    則所言誠實。

    一切不欺。

    離兩舌。

    則隐惡揚善。

    不傳彼此。

    離惡口。

    則永無粗犷。

    令他喜樂。

    離绮語。

    則言皆有義。

    不生放逸。

    離悭貪。

    則常思惠舍。

    無所希求。

    離嗔嫉。

    則不為損惱。

    随喜他榮。

    離谄诳邪見。

    則忠良正直。

    深信因果。

    是以惡無不止。

    善無不行。

    生無不攝。

    即為三聚淨戒也。

    出家戒品。

    即是沙彌十戒。

    比丘二百五十戒等。

    幷入大乘菩薩戒攝。

    若不護持佛所制戒。

    既非百衣。

    又非沙門。

    無所目也。

    既非小乘。

    又非大乘。

    無所歸也。

    常依寂靜者。

    謂住阿蘭若處也。

    止足頭陀等行者。

    頭陀亦雲杜多。

    此翻抖擻。

    有十二知足勝行。

    一者住阿蘭若處。

    二者常行乞食。

    三者次第乞食。

    四者受一食法。

    五者節量食。

    六者中後不飲果漿蜜漿等。

    七者著糞掃衣。

    八者但三衣。

    九者冢間住。

    十者樹下止。

    十一者露地坐。

    十二者但坐不卧。

    此十二行。

    名為端嚴微妙之行。

    西土初祖摩诃迦葉。

    終身行此勝行。

    佛于天人大衆之中贊雲。

    正法久住。

    全賴此人。

    所以分半座而令坐。

    附法眼以傳心也。

    乃至小罪心生大怖者。

    譬如渡海浮囊。

    設損一微塵許。

    亦有沉溺之患。

    故須慚愧悔責。

    補過遷善也。

    慚則尊重己靈。

    本與如來無二無别。

    如何肯使放逸為非。

    愧則念我瑕疵。

    佛菩薩等悉知悉見。

    如何覆藏而不改革。

    是以自悔自責。

    止惡行善。

    能令衆生不生譏嫌。

    即便使其舍惡修善。

    故知十戒及具戒等。

    一一皆是三聚淨戒。

    一一皆是摩诃衍也。

     【(庚)三釋忍門】 雲何修忍門。

    所謂見惡不嫌。

    遭苦不動。

    常樂觀察甚深句義。

     見惡不嫌。

    生忍也。

    亦名耐怨害忍。

    遭苦不動。

    法忍也。

    亦名安受苦忍。

    常樂觀察甚深句義。

    第一義忍也。

    亦名谛察法忍。

     【(庚)四釋精進門二。

    初總明精進意。

    二别示精進法。

    (辛)今初】 雲何修精進門。

    所謂修諸善行。

    心不懈退。

    當念過去無數劫來。

    為求世間貪欲境界。

    虛受一切身心大苦。

    畢竟無有少分滋味。

    為令未來遠離此苦。

    應勤精進。

    不生懈怠。

    大悲利益一切衆生。

     修諸善行者。

    通則六度四攝。

    别則四種三昧。

    所謂常行三昧。

    如般舟等。

    常坐三昧。

    如一行等。

    半行半坐三昧。

    如法華等。

    非行非坐三昧。

    如覺意等也。

    心不懈退者。

    總明三種精進也。

    當念過去等者。

    被甲精進也。

    為令未來等者。

    攝善精進也。

    大悲利益等者。

    利樂精進也。

     【(辛)二别示精進法】 其初學菩薩。

    雖修行信心。

    以先世來。

    多有重罪惡業障故。

    或為魔邪所惱。

    或為世務所纏。

    或為種種病緣之所逼迫。

    如是等事。

    為難非一。

    令其行人。

    廢修善品。

    是故宜應勇猛精進。

    晝夜六時。

    禮拜諸佛、供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