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論裂網疏卷第五

關燈
住。

    已斷見惑。

    與初果齊。

    亦無退堕惡趣之事。

    不過權說以策初學耳。

    或複退堕二乘地中。

    則容有之也。

    問。

    有經中說。

    舍利弗往昔已曾證六住心。

    由婆羅門乞眼因緣。

    退失大心。

    仍複流轉五趣。

    此雲何通。

    答。

    複有經說。

    舍利弗等大弟子。

    幷是法身深位大士。

    示作聲聞。

    引物歸化。

    則示堕正為警策初學。

    何足疑也。

    二約權簡過竟。

     【(癸)三以實破權】 又此菩薩。

    一發心後。

    自利利他修諸苦行。

    心無怯弱。

    尚不畏堕二乘之地。

    況于惡道。

    若聞無量阿僧祇劫。

    勤修種種難行苦行。

    方始得佛。

    不驚不怖。

    何況有起二乘之心。

    及堕惡趣。

    以決定信一切諸法。

    從本已來。

    性涅槃故。

     此正明頓教初發心人。

    即已住正定聚。

    畢竟不退也。

    蓋不唯初發心住。

    有此勝力。

    但得決定實信。

    知一切法本性涅槃。

    亦不同權教發心。

    或堕二乘矣。

    初釋信成就發心竟。

     【(己)二釋解行發心者。

    夫論稱性圓修。

    則即信即解即行即證。

    故雲。

    初阿字中。

    即具一切諸字功德。

    縱分四十二位。

    譬如入海而論淺深。

    淺深皆海。

    豈有無解行證而可名信。

    豈令解行與證定居信後。

    特以實位難測。

    寄權易明。

    故次信而辨解行也。

    文為二。

    初明位。

    二明行。

    (庚)今初】 解行發心者。

    當知轉勝。

    初無數劫将欲滿故。

    于真如中得深解故。

    修一切行皆無著故。

     約圓融論。

    秖點信成就中四方便行而為六度。

    謂此中随順法性。

    即行根本方便。

    此中離悭貪相。

    離五欲境等。

    即能止息方便。

    此中修行施戒等。

    即生長善根方便。

    此中六波羅蜜。

    必為度脫衆生。

    即大願平等方便也。

    今一往姑約漸次論之。

    故雲轉勝耳。

    初無數劫将欲滿者。

    資糧成就。

    将入加行位也。

    于真如中得深解者。

    二觀為方便道。

    得入中道第一義觀也。

    修一切行皆無著者。

    謂回事向理。

    乃至回因向果。

    不著三有。

    不著二乘也。

     【(庚)二明行】 此菩薩知法性離悭貪相。

    是清淨施度。

    随順修行檀那波羅蜜。

    知法性離五欲境。

    無破戒相。

    是清淨戒度。

    随順修行屍羅波羅蜜。

    知法性無有苦惱。

    離嗔害相。

    是清淨忍度。

    随順修行羼提波羅蜜。

    知法性離身心相。

    無有懈怠。

    是清淨進度。

    随順修行毗梨耶波羅蜜。

    知法性無動無亂。

    是清淨禅度。

    随順修行禅那波羅蜜。

    知法性離諸癡闇。

    是清淨慧度。

    随順修行般若波羅蜜。

     知法性離悭貪等。

    是解。

    随順修行檀那等。

    是行也。

    梵诰檀那。

    此翻布施。

    屍羅。

    此翻戒。

    羼提。

    此翻忍。

    毗梨耶。

    此翻精進。

    禅那。

    此翻靜慮。

    亦翻思惟修。

    般若。

    此翻慧。

    亦翻智。

    修六度相。

    具如華嚴十回向品所明。

    或是分真解行。

    或是相似解行。

    分真則唯約實。

    相似則雙約權實。

    當以圓融行布二義思之。

    二釋解行發心竟。

     【(己)三釋證發心二。

    初明分證。

    二明滿證。

    (庚)初中二。

    初明所證。

    二明心相。

    (辛)初又二。

    初明證體。

    二明起用。

    (壬)今初】 證發心者。

    從淨心地。

    乃至菩薩究竟地。

    證何境界。

    所謂真如。

    以依轉識說為境界。

    而實證中。

    無境界相。

    此菩薩以無分别智。

    證離言說真如法身故。

     淨心地者。

    約權即初歡喜地。

    約實即初發心住也。

    究竟地者。

    即十地後心。

    亦名等覺地也。

    以依轉識說為境界者。

    轉第六為妙觀察智。

    轉第七為平等性智。

    衆生所有第六第七。

    必有所緣境界。

    所以依之。

    假說所證為境界也。

    而實證中無境界相者。

    以真如無相可取。

    正智不取于相。

    挾帶真如體相為所緣緣。

    非是變帶真如相狀為所緣緣故也。

    此菩薩以無分别智者。

    明其有見分也。

    證離言說真如法身者。

    明其無相分也。

    正與護法唯識脗合。

    思之。

    思之。

    問。

    若依實說。

    初發心住即名淨心地者。

    前發心中。

    但雲少分見佛法身。

    今雲證離言說真如法身。

    文旨碩異。

    雲何會通。

    答。

    前為兼明權實。

    故但雲少分見。

    今則權證同實故也。

    又約所證真如。

    則無分劑。

    若約能證之智。

    仍有分滿不同。

    雖有分滿。

    皆是無分别智。

    如初夜月。

    與望夜月。

    光相不異也。

     【(壬)二明起用】 能于一念。

    徧往十方一切世界。

    供養諸佛。

    請轉法輪。

    唯為衆生而作利益。

    不求聽受美妙音詞。

    或為怯弱衆生故。

    示大精進。

    超無量劫。

    速成正覺。

    或為懈怠衆生故。

    經于無量阿僧祇劫。

    久修苦行。

    方始成佛。

    如是示現無數方便。

    皆為饒益一切衆生。

    而實菩薩種性諸根發心作證。

    皆悉同等。

    無超過法。

    決定皆經三無數劫。

    成正覺故。

    但随衆生世界不同。

    所見所聞根欲性異。

    示所修行種種差别。

     未證法身已前。

    縱令下化衆生。

    皆是上求佛道。

    以自利利他種種方便。

    皆為證會真如體故。

    已證法身之後。

    縱令上求佛道。

    皆為下化衆生。

    則如今文所明也。

    種性同等者。

    具足本有聞熏二種子也。

    諸根同等者。

    六處殊勝無差别也。

    發心同等者。

    同發三心也。

    作證同等者。

    同證真如也。

    未發心前。

    容有善根深淺。

    煩惱厚薄。

    諸根利鈍。

    方便勤惰之不同。

    既發心後。

    入同生性。

    無功用道。

    決無差别。

    但由衆生根欲性異。

    出示現有差别耳。

    言三無數劫者。

    時無實法。

    唯依妄想建立。

    且如俗傳。

    黃梁一夢。

    便同四十餘年。

    世上千年。

    山中不過七日。

    又如經中。

    仙人執善财手。

    便曆微塵數劫。

    贊佛五十小劫。

    大衆謂如半日。

    是知非約凡情所計年月日時。

    以談劫量也。

    良由無始無明。

    雖無實體。

    而返迷歸悟。

    似有階差。

    縱令演若歇狂。

    本頭如故。

    而喘息亦必久久方安。

    狂風頓息。

    大海安瀾而微波亦必久久方定。

    太陽一出。

    昬霧頓收。

    而潤濕亦必漸漸方除。

    阿伽一服萬病頓祛。

    而精力亦必漸漸方複。

    久客到家。

    行程頓息。

    而家庭事務。

    亦必次第料理。

    聖王登極。

    大業頓定。

    而政治禮樂。

    亦必次第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