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論裂網疏卷第四

關燈
來。

    本性具足一切功德。

    謂大智慧光明義。

    徧照法界義。

    如實了知義。

    本性清淨義。

    常樂我淨義。

    寂靜不變自在義。

    如是等過恒沙義。

    非同非異不思議佛法。

    無有斷絕。

    依此義故。

    名如來藏。

    亦名法身。

     此示大乘自體相也。

    一切衆生心。

    既本具真如體。

    即本具真如相。

    非俟成佛而後有之。

    故名真如自體相也。

    非同非異者。

    約翻染差别。

    故非同。

    約唯一真如。

    故非異也。

    依真如體。

    本具如此真實德相。

    故約凡夫日用不知。

    但名為如來藏。

    約諸佛出障圓明。

    轉名為法身也。

    初正顯示竟。

     【(壬)二釋疑】 問。

    上說真如離一切相。

    雲何今說具足一切諸功德相。

     上說真如離一切相。

    即指真如門中所說義也。

     答。

    雖實具有一切功德。

    然無差别相。

    彼一切法。

    皆同一味一真。

    離分别相。

    無二性故。

     同一味者。

    同無漏味也。

    同一真者。

    如如及如如智。

    即是一真法界也。

    離分别相者。

    非諸凡夫二乘權位菩薩所能測識也。

    無二性故者。

    唯是圓成實性所攝也。

     以依業識等生滅相。

    而立彼一切差别之相。

    此雲何立。

    以一切法。

    本來唯心。

    實無分别。

    以不覺故。

    分别心起。

    見有境界。

    名為無明。

    (然而)心性本淨。

    無明不起。

    (是故)即于真如。

    立大智慧光明義(也)。

    若心生見境。

    則有不見之相。

    (然而)心性無見。

    則無不見。

    (是故)即于真如。

    立徧照法界義(也)。

    若心有動。

    則非真了知。

    非本性清淨。

    非常樂我淨。

    非寂靜。

    是變異。

    不自在。

    由是具起過于恒沙虛妄雜染。

    (然而)以心性無動故。

    (是故)即立真實了知義。

    乃至過于恒沙清淨功德相義(也)。

    若心有起。

    見有餘境可分别求。

    則于内法有所不足。

    (然而)以無邊功德。

    即一心自性。

    不見有餘法而可更求。

    是故滿足過于恒沙非異非一不可思議之法。

    無有斷絕。

    (由其本具如此德相。

    )故說真如名如來藏。

    (由其證此本具德相)亦複名為如來法身。

     因該果海。

    名如來藏。

    亦可名為理即法身。

    果徹因源。

    名為法身。

    亦可名為究竟如來藏也。

    初顯示體相竟。

     【(辛)二顯示用三。

    初正明用即真如。

    二廣明随機見别。

    三結示真如妙用。

    (壬)今初】 複次真如用者。

    謂一切諸佛在因地時。

    發大慈悲。

    修行諸度四攝等行。

    觀物同己。

    普皆救脫。

    盡未來際。

    不限劫數。

    如實了知自他平等。

    而亦不取衆生之相。

    以如是大方便智。

    滅無始無明。

    證本法身。

    任運起于不思議業。

    種種自在差别作用。

    周徧法界。

    與真如等。

    而亦無有用相可得。

    何以故。

    一切如來。

    唯是法身第一義谛。

    無有世谛境界作用。

     一切諸佛在因地時者。

    即與我等同為凡夫時也。

    由信自心有真如法。

    便能發大慈悲四弘誓願。

    修行六度四攝等行。

    普救衆生。

    盡一切劫。

    即是修行觀門。

    如實了知自他平等。

    而亦不取衆生之相。

    即是修行止門。

    止觀二門。

    修必幷運。

    後修信中。

    是約自行之功。

    故先明止。

    今文為顯化他之用。

    故先明觀也。

    又此中觀物同己。

    即般若中發廣大心。

    普皆救脫。

    即般若中發第一心。

    了知自他平等。

    即般若中發愛攝心。

    亦名常心。

    而亦不取衆生之相。

    即般若中不颠倒心。

    隻此四心念念相應。

    各為大方便智。

    故能證體而起用也。

    然此自在差别作用。

    在凡夫人所見。

    則名世谛。

    以其有分别故。

    在聖人心中所見。

    即唯第一義谛。

    以其無分别故。

    故曰。

    所言二谛。

    其實是一。

    譬如醉人。

    妄見屋轉。

    謂有轉屋及不轉屋。

    其實醉人所見轉屋。

    即是醒人所見不轉之屋。

    無二屋也。

     【(壬)二廣明随機見别二。

    初約所依識以判二身。

    二約機所見以判粗細。

    (癸)今初】 但随衆生見聞等故。

    而有種種作用不同。

    此用有二。

    一依分别事識。

    謂凡夫二乘心所見者。

    是名化身。

    此人不知轉識影現。

    見從外來。

    取色分限。

    然佛化身。

    無有限量。

     應有問曰。

    如來既無世谛境界作用。

    雲何衆生見佛各各差别。

    乃至去來坐卧。

    示生涅槃等事。

    非世谛耶。

    故今釋曰。

    但随衆生見聞等也。

    轉識影現者。

    八識現行轉時。

    于見分上。

    現佛身影為相分也。

    即彼凡夫二乘心之所見。

    幷由共相識轉。

    所以現此影像。

    原不從心外來。

    但彼凡夫二乘。

    不知有藏識故。

    不知衆生心内諸佛所現之身。

    能與諸佛心内衆生而作本質。

    不知諸佛心内衆生所見佛身。

    即托衆生心内諸佛所現之身而自變為影像。

    故雲見從外來。

    取色分限也。

    然彼雖妄計外來。

    其實原不在外。

    彼雖妄取分限。

    其實化身原無限量。

    以此化身。

    即真如用。

    則便即報即法。

    非離真如體相。

    得有真如用故。

    所以應持不見其頂。

    目連不窮其聲。

    乃至合土範金。

    刻木畫紙。

    所有佛像。

    鹹悉三身宛然。

    四德無減。

    不可謬随凡夫生盲。

    二乘眇目。

    謂非真佛。

    自堕曲見中也。

     二依業識。

    謂諸菩薩從初發心。

    乃至菩薩究竟地。

    心所見者。

    名受用身。

    身有無量色。

    色有無量相。

    相有無量好。

    所住依果。

    亦具無量功德莊嚴。

    随所應見。

    無量無邊。

    無際無斷。

    非于心外如是而見。

     即彼菩薩所見佛身。

    亦必由眼識見。

    意識觀察。

    但由知有藏識。

    全攬真如為體。

    本與如來非一非異。

    故随所見即知是托自心中佛之身以為本質。

    還于自心變影而緣。

    本質不在我心性外。

    影像不在能緣心外。

    故名依業識也。

    初發心。

    即頓教初發心住。

    以其分證真如。

    能見佛受用身。

    此受用身。

    稱法性故。

    所以有無量色。

    随一一色。

    亦複稱法性故。

    所以有無量相。

    随一一相。

    亦複稱法性故。

    所以有無量好。

    所住依果即是實報無障礙土。

    亦複稱法性故。

    所以具無量功德莊嚴也。

    然此亦是托佛自受用身及土以為本質。

    自變相分為親所緣。

    是故名為他受用身及土。

    是故各随菩薩心之分量。

    初地見百世界。

    二地見千世界等。

    種種不同。

    乃至菩薩究竟地。

    見之方盡。

    幷名他受用身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