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止觀法門釋要卷第六
關燈
小
中
大
七深入緣起觀二句。
是結歎功能。
入此觀門禮佛句。
乃總結前文也。
【(丁)二止門】 止門禮佛者。
當知一切諸佛。
及以己身。
一切供具。
皆從心作。
有即非有。
唯是一心。
亦不得取于一心之相。
何以故。
以心外無法。
能取此心相故。
若有能取所取者。
即是虛妄。
自體非有。
如是禮者。
即名止門。
皆從心作。
即無相性。
有即非有。
即無生性。
唯是一心。
即無性性。
亦不取于一心之相。
即無真性也。
【(丁)三雙行】 複不得以此止行故。
便廢息觀行。
應當止觀雙行。
所謂誰知佛身我身。
及諸供具。
體唯一心。
而即從心出生緣起之用。
熾然供養。
雖複熾然供養。
而複即知有即非有。
唯是一心。
平等無念。
是故經言。
供養于十方。
無量億如來。
諸佛及己身。
無有分别相。
此是止觀雙行也。
初明禮佛時止觀竟。
【(丙)二明食時止觀二。
初觀門。
二止門。
(丁)初中二。
初普供觀。
二除貪觀。
(戊)初又二。
初轉粗作妙觀。
二轉少為多觀。
(己)今初】 凡食時亦有止觀兩門。
所言觀者。
初得食時為供養佛故。
即當念于此食。
是我心作。
我今應當變此疏食之相。
以為上味。
何以故。
以知諸法本從心生。
還從心轉故。
作是念已。
即想所持之器。
以為七寶之缽。
其中飲食。
想為天上上味。
或作甘露。
或為粳糧。
或作石蜜。
或為酥酪。
種種勝膳等。
作此想已。
然後持此所想之食。
施與一切衆生。
共供養三寶四生等食之。
當念一切諸佛及賢聖。
悉知我等作此供養。
悉受我等如是供養。
作此供養已。
然後食之。
是故經言。
以一食施一切供養。
諸佛及諸賢聖。
然後可食。
問曰。
既施與三寶竟。
何為得自食。
答曰。
當施一切衆生共供養三寶時。
即兼共施衆生食之。
我此身中八萬屍蟲。
即是衆生之數故。
是故得自食之。
令蟲安樂。
不自為己。
【(己)二轉少為多觀】 又複想一缽之食。
一一米粒複成一缽上味飲食。
于彼一切缽中。
一一粒米複成一缽上味飲食。
如是展轉出生。
滿十方世界悉是寶缽。
成滿上味飲食。
作此想已。
持此所想之食。
施與一切衆生。
令供養三寶四生等。
作此想已。
然後自食。
令己身中諸蟲飽滿。
普供觀竟。
【(戊)二除貪觀】 若為除貪味之時。
随得好食。
當想作種種不淨之物食之。
而常知此好惡之食。
悉是心作。
虛相無實。
何故得知。
以向者缽中好食。
我作不淨之想看之。
即唯見不淨。
即都見不淨故。
将知本時淨食。
亦複如是。
是心所作。
此是觀門。
【(丁)二止門】 止門吃食者。
當觀所食之味。
及行食之人。
能食之口。
别味之舌等。
一一觀之。
各知從心作故。
唯是心相。
有即非有。
體唯一心。
亦不得取于一心之相。
何以故。
以心外無法。
能取此心相故。
若有能取所取者。
即是虛妄。
自體非有。
此名止門。
配上三性止門。
如文可知。
二明食時止觀竟。
【(丙)三明便利時止觀二。
初正明。
二釋疑。
(丁)初中二。
初觀門。
二止門。
(戊)今初】 凡大小便利。
亦有止觀。
所言觀者。
當于穢處。
作是念言。
此等不淨。
悉是心作。
有即非有。
我今應當變此不淨。
令作清淨。
即想此穢處。
作寶池寶渠。
滿中清淨香水。
或滿酥酪。
自想己身。
作七寶身。
所棄便利。
即香乳酥蜜等。
作此想已。
持施一切衆生。
即複知此淨相。
唯是心作。
虛相無實。
是名觀門。
此等不淨悉是心作。
分别本空也。
有即非有。
依他無性也。
變作清淨。
清淨分别性觀也。
淨相唯心。
清淨依他性觀也。
虛相無實。
清淨真實性觀也。
【(戊)二止門】 所言止門者。
知此不淨之處。
及身所棄不淨之物。
唯是過去惡業熏心。
故現此不淨之相可見。
然此心相。
有即非有。
唯是一心。
平等無念。
即名止門。
觀則轉染濁性為清淨性。
止則但除染濁三性入三無性也。
惡業熏心。
故現不淨。
然此心相。
有即非有。
除分别性。
入無相性也。
唯是一心。
除依他性。
入無生性也。
平等無念。
除真實性。
入無性性也。
【(丁)二釋疑二。
初正釋所疑。
二例通諸法。
(戊)今初】 問曰。
上來所有淨不淨法。
雖是心作。
皆由過去業熏所起。
何得現世假想變之。
即從心轉。
答曰。
心體具足一切法性。
而非緣不起。
是故溷中穢相。
由過業而得現。
寶池酥酪。
無往緣而不發。
若能加心淨想。
即是寶池酥酪之業熏心。
故淨相得生。
厭惡之心。
空觀之心。
即是除滅不淨之緣。
淨熏心故。
穢相随滅。
此葢過去之業。
定能熏心起相。
現世之功。
亦得熏心顯妙用也。
加心淨想。
指上觀門。
厭惡之心。
指上止門。
空觀之心。
雙指二門。
真實性中止觀。
所謂虛相無實。
平等無念也。
【(戊)二例通諸法三。
初正釋成分便。
二釋見不見之由。
三釋神通差别之故。
(己)今初】 如此于大小便處。
假想熏心而改變之。
其餘一切淨穢境界。
須如是假想熏心。
以改其舊相。
故得現在除去憎愛。
亦能遠與五通為方便也。
然初學行者。
未得事從心轉。
但可閉目假想為之。
久久純熟。
即諸法随念改轉。
是故諸大菩薩。
乃至二乘小聖五通仙人等。
能得即事改變。
無而現有。
穢作淨想。
則能除憎。
淨作穢想。
則能除愛。
憎愛悉除。
便成漏盡。
假想純熟。
法随念轉。
便成五通。
出世方便。
孰過于此。
【(己)二釋見不見之由】 問曰。
諸聖人等。
種種變現之時。
何故衆生有見不見。
答曰。
由共相識。
故得見。
由不共相識。
故不見。
【(己)三釋神通差别之故】 問曰。
菩薩神通。
與二乘神通有何差别。
答曰。
二乘神通。
但由假想而成。
以心外見法。
故有限有量。
菩薩神通。
由知諸法悉是心作。
唯有心相。
心外無法。
故無限無量也。
又菩薩初學通時。
亦從假想而修。
但即知諸法皆一心作。
二乘唯由假想習通。
但言定力。
不言心作。
道理論之。
一等心作。
但彼二乘不知。
故有差别也。
菩薩習通。
亦從假想。
二乘定力。
亦惟心作。
隻由知與不知。
遂令力量迥别。
然則修止觀者。
可不先悟一心為依止乎。
佛祖心要妙難知。
我今随力釋少分。
回此功德施群生。
同生安養成覺道。
音釋 渟(唐丁切水止曰渟)粳(古衡切籼稻也)渠(求于切溝渠也)溷(胡困切) 光緒二十二年春三月京口丹徒縣李培桢捐資敬刊大乘止觀釋要全部 大乘止觀法門釋要卷第六終
是結歎功能。
入此觀門禮佛句。
乃總結前文也。
【(丁)二止門】 止門禮佛者。
當知一切諸佛。
及以己身。
一切供具。
皆從心作。
有即非有。
唯是一心。
亦不得取于一心之相。
何以故。
以心外無法。
能取此心相故。
若有能取所取者。
即是虛妄。
自體非有。
如是禮者。
即名止門。
皆從心作。
即無相性。
有即非有。
即無生性。
唯是一心。
即無性性。
亦不取于一心之相。
即無真性也。
【(丁)三雙行】 複不得以此止行故。
便廢息觀行。
應當止觀雙行。
所謂誰知佛身我身。
及諸供具。
體唯一心。
而即從心出生緣起之用。
熾然供養。
雖複熾然供養。
而複即知有即非有。
唯是一心。
平等無念。
是故經言。
供養于十方。
無量億如來。
諸佛及己身。
無有分别相。
此是止觀雙行也。
初明禮佛時止觀竟。
【(丙)二明食時止觀二。
初觀門。
二止門。
(丁)初中二。
初普供觀。
二除貪觀。
(戊)初又二。
初轉粗作妙觀。
二轉少為多觀。
(己)今初】 凡食時亦有止觀兩門。
所言觀者。
初得食時為供養佛故。
即當念于此食。
是我心作。
我今應當變此疏食之相。
以為上味。
何以故。
以知諸法本從心生。
還從心轉故。
作是念已。
即想所持之器。
以為七寶之缽。
其中飲食。
想為天上上味。
或作甘露。
或為粳糧。
或作石蜜。
或為酥酪。
種種勝膳等。
作此想已。
然後持此所想之食。
施與一切衆生。
共供養三寶四生等食之。
當念一切諸佛及賢聖。
悉知我等作此供養。
悉受我等如是供養。
作此供養已。
然後食之。
是故經言。
以一食施一切供養。
諸佛及諸賢聖。
然後可食。
問曰。
既施與三寶竟。
何為得自食。
答曰。
當施一切衆生共供養三寶時。
即兼共施衆生食之。
我此身中八萬屍蟲。
即是衆生之數故。
是故得自食之。
令蟲安樂。
不自為己。
【(己)二轉少為多觀】 又複想一缽之食。
一一米粒複成一缽上味飲食。
于彼一切缽中。
一一粒米複成一缽上味飲食。
如是展轉出生。
滿十方世界悉是寶缽。
成滿上味飲食。
作此想已。
持此所想之食。
施與一切衆生。
令供養三寶四生等。
作此想已。
然後自食。
令己身中諸蟲飽滿。
普供觀竟。
【(戊)二除貪觀】 若為除貪味之時。
随得好食。
當想作種種不淨之物食之。
而常知此好惡之食。
悉是心作。
虛相無實。
何故得知。
以向者缽中好食。
我作不淨之想看之。
即唯見不淨。
即都見不淨故。
将知本時淨食。
亦複如是。
是心所作。
此是觀門。
【(丁)二止門】 止門吃食者。
當觀所食之味。
及行食之人。
能食之口。
别味之舌等。
一一觀之。
各知從心作故。
唯是心相。
有即非有。
體唯一心。
亦不得取于一心之相。
何以故。
以心外無法。
能取此心相故。
若有能取所取者。
即是虛妄。
自體非有。
此名止門。
配上三性止門。
如文可知。
二明食時止觀竟。
【(丙)三明便利時止觀二。
初正明。
二釋疑。
(丁)初中二。
初觀門。
二止門。
(戊)今初】 凡大小便利。
亦有止觀。
所言觀者。
當于穢處。
作是念言。
此等不淨。
悉是心作。
有即非有。
我今應當變此不淨。
令作清淨。
即想此穢處。
作寶池寶渠。
滿中清淨香水。
或滿酥酪。
自想己身。
作七寶身。
所棄便利。
即香乳酥蜜等。
作此想已。
持施一切衆生。
即複知此淨相。
唯是心作。
虛相無實。
是名觀門。
此等不淨悉是心作。
分别本空也。
有即非有。
依他無性也。
變作清淨。
清淨分别性觀也。
淨相唯心。
清淨依他性觀也。
虛相無實。
清淨真實性觀也。
【(戊)二止門】 所言止門者。
知此不淨之處。
及身所棄不淨之物。
唯是過去惡業熏心。
故現此不淨之相可見。
然此心相。
有即非有。
唯是一心。
平等無念。
即名止門。
觀則轉染濁性為清淨性。
止則但除染濁三性入三無性也。
惡業熏心。
故現不淨。
然此心相。
有即非有。
除分别性。
入無相性也。
唯是一心。
除依他性。
入無生性也。
平等無念。
除真實性。
入無性性也。
【(丁)二釋疑二。
初正釋所疑。
二例通諸法。
(戊)今初】 問曰。
上來所有淨不淨法。
雖是心作。
皆由過去業熏所起。
何得現世假想變之。
即從心轉。
答曰。
心體具足一切法性。
而非緣不起。
是故溷中穢相。
由過業而得現。
寶池酥酪。
無往緣而不發。
若能加心淨想。
即是寶池酥酪之業熏心。
故淨相得生。
厭惡之心。
空觀之心。
即是除滅不淨之緣。
淨熏心故。
穢相随滅。
此葢過去之業。
定能熏心起相。
現世之功。
亦得熏心顯妙用也。
加心淨想。
指上觀門。
厭惡之心。
指上止門。
空觀之心。
雙指二門。
真實性中止觀。
所謂虛相無實。
平等無念也。
【(戊)二例通諸法三。
初正釋成分便。
二釋見不見之由。
三釋神通差别之故。
(己)今初】 如此于大小便處。
假想熏心而改變之。
其餘一切淨穢境界。
須如是假想熏心。
以改其舊相。
故得現在除去憎愛。
亦能遠與五通為方便也。
然初學行者。
未得事從心轉。
但可閉目假想為之。
久久純熟。
即諸法随念改轉。
是故諸大菩薩。
乃至二乘小聖五通仙人等。
能得即事改變。
無而現有。
穢作淨想。
則能除憎。
淨作穢想。
則能除愛。
憎愛悉除。
便成漏盡。
假想純熟。
法随念轉。
便成五通。
出世方便。
孰過于此。
【(己)二釋見不見之由】 問曰。
諸聖人等。
種種變現之時。
何故衆生有見不見。
答曰。
由共相識。
故得見。
由不共相識。
故不見。
【(己)三釋神通差别之故】 問曰。
菩薩神通。
與二乘神通有何差别。
答曰。
二乘神通。
但由假想而成。
以心外見法。
故有限有量。
菩薩神通。
由知諸法悉是心作。
唯有心相。
心外無法。
故無限無量也。
又菩薩初學通時。
亦從假想而修。
但即知諸法皆一心作。
二乘唯由假想習通。
但言定力。
不言心作。
道理論之。
一等心作。
但彼二乘不知。
故有差别也。
菩薩習通。
亦從假想。
二乘定力。
亦惟心作。
隻由知與不知。
遂令力量迥别。
然則修止觀者。
可不先悟一心為依止乎。
佛祖心要妙難知。
我今随力釋少分。
回此功德施群生。
同生安養成覺道。
音釋 渟(唐丁切水止曰渟)粳(古衡切籼稻也)渠(求于切溝渠也)溷(胡困切) 光緒二十二年春三月京口丹徒縣李培桢捐資敬刊大乘止觀釋要全部 大乘止觀法門釋要卷第六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