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止觀法門釋要卷第二

關燈


    又複經言。

    諸佛正徧知海。

    從心想而生也。

    故染淨平等。

    名之為如。

    能生染淨。

    目之為來。

    故言能生名如來藏也。

     能藏、所藏、能生。

    并是藏義。

    能藏。

    雙約在纏出纏言之。

    所藏。

    單約在纏言之。

    能生。

    直約現前一念言之。

    文并易知。

     【(子)六釋法界】 問曰。

    雲何複名淨心以為法界。

    答曰。

    法者。

    法爾故。

    界者。

    性别故。

    以此心體。

    法爾具足一切諸法。

    故言法界。

     【(子)七釋法性】 問曰。

    雲何名此淨心以為法性。

    答曰。

    法者。

    一切法。

    性者。

    體别義。

    以此淨心有差别之性。

    故能與諸法作體也。

    又性者。

    體實不改義。

    以一切法。

    皆以此心為體。

    諸法之相。

    自有生滅。

    故名虛妄。

    此心真實不改不滅。

    故名法性也。

     初一釋。

    約不變随緣差别。

    次一釋。

    約随緣不變真實性也。

     【(癸)三結成】 其餘實際實相等。

    無量名字。

    不可具釋。

    上來釋名義竟。

     實者。

    真實。

    際者。

    邊際。

    心外無法。

    法唯是心。

    無邊際故。

    名為實際。

    無妄想故。

    名為實相。

    等者。

    當餘法住法位。

    及中實理心。

    一實境界等諸名字也。

     【(壬)三辨體狀二。

    初标科略指。

    二依科廣釋。

    (癸)今初】 次出體狀。

    所言體狀者。

    就中複有三種差别。

    一舉離相以明淨心。

    二舉不一不異以論法性。

    三舉二種如來藏以辨真如。

    雖複三種差别。

    總唯辨此淨心體狀也。

     複有三别等。

    是标科。

    總唯辨此句。

    是略指也。

    或問。

    何意三種差别以辨淨心體狀。

    答曰。

    淨心體狀。

    不可名言。

    諸相即是非相。

    故明離相。

    若計有相可離。

    則非不異。

    若計相即是心。

    又非不一。

    今言不一不異。

    即是離于一異相也。

    然雖離一異相。

    不得再計非一非異之相。

    須知淨心不一不異。

    而一亦淨心。

    異亦淨心。

    約一。

    即是如實空義。

    約異。

    即是如實不空義也。

    以此三義求之。

    而淨心體狀。

    庶可會矣。

     【(癸)二依科廣釋三。

    初舉離相以明淨心。

    二舉不一不異以論法性。

    三舉二種如來藏以辨真如。

    (子)初中二。

    初正明淨心離相。

    二巧示順入方便。

    (醜)今初】 第一明離相者。

    此心即是第一義谛真如心也。

    自性圓融。

    體備大用。

    但是自覺聖智所知。

    非情量之能測也。

    故雲言語道斷。

    心行處滅。

    不可以名名。

    不可以相相。

    何以故。

    心體離名相故。

    體既離名。

    即不可設名以談其體。

    心既絕相。

    即不可約相以辨其心。

    是以今欲論其體狀。

    實亦難哉。

    唯可說其所離之相。

    反相滅相而自契焉。

    所謂此心從本已來。

    離一切相。

    平等寂滅。

    非有相。

    非無相。

    非非有相。

    非非無相。

    非亦有相。

    非亦無相。

    非去來今。

    非上中下。

    非彼非此。

    非靜非亂。

    非染非淨。

    非常非斷。

    非明非暗。

    非一非異等。

    一切四句法。

    總說。

    乃至非一切可說可念等法。

    亦非不可說不可念法。

    何以故。

    以不可說不可念。

    對可說可念生。

    非自體法故。

    即非淨心。

    是故但知所有可說可念不可說不可念等法。

    悉非淨心。

    但是淨心所現虛相。

    然此虛相各無自實。

    有即非有。

    非有之相。

    亦無可取。

    何以故。

    有本不有故。

    若有本不有。

    何有非有相耶。

    是故當知。

    淨心之體。

    不可以緣慮所知。

    不可以言說所及。

    何以故。

    以淨心之外。

    無一法故。

    若心外無法。

    更有誰能緣能說此心耶。

    是以應知所有能緣能說者。

    但是虛妄不實故有。

    考實無也。

    能緣既不實故。

    所緣何得是實耶。

    能緣所緣皆悉不實故。

    淨心既是實法。

    是故不以緣慮所知也。

    譬如眼不自見。

    以此眼外。

    更有他眼能見此眼。

    即有自他兩眼。

    心不如是。

    但是一如。

    如外無法。

    又複淨心不自分别。

    何有能分别取此心耶。

    而諸凡惑分别淨心者。

    即如癡人大張己眼。

    還覓己眼。

    複謂種種相貌是己家眼。

    竟不知自家眼處也。

    是故應知有能緣所緣者。

    但是己家淨心。

    為無始妄想所熏故。

    不能自知己性。

    即妄生分别。

    于己心外建立淨心之相。

    還以妄想取之以為淨心。

    考實言之。

    所取之相。

    正是識相。

    實非淨心也。

     自性圓融。

    則不可以諸相取。

    體備大用。

    又不可以寂滅求。

    所離之相。

    謂四句百非。

    反相。

    謂即流以尋源。

    滅相。

    謂停波以得水也。

    眼不自見。

    猶有他眼能見我眼。

    心不自知。

    更無他心能知我心。

    以凡屬方隅形相。

    皆是妄想所取。

    即更拟一無方隅無形相者。

    以為淨心之相。

    亦是妄想所取。

    不過俱屬識情分别之相。

    決非淨心故也。

    餘文易知。

     【(醜)二巧示順入方便】 問曰。

    淨心之體。

    既不可分别。

    如諸衆生等。

    雲何随順而能得入。

    答曰。

    若知一切妄念分别。

    體是淨心。

    但以分别不息說為背理。

    作此知已。

    當觀一切諸法。

    一切緣念有即非有。

    故名随順。

    久久修習。

    若離分别。

    名為得入。

    即是離相體證真如也。

    此明第一離相以辨體狀竟。

     知一切妄念分别。

    體是淨心。

    譬如知波是水也。

    但以分别不息。

    說為背理。

    譬如波浪不息。

    說為背水之正性也。

    作此知已。

    是從名字起觀行。

    當觀一切諸法等。

    是從觀行入相似。

    久久修習。

    若離分别等。

    是繇相似入分真。

    圓頓止觀之要。

    盡在是矣。

     【(子)二舉不一不異以證法性】 次明不一不異以辨體狀者。

    上來雖明淨心離一切分别心及境界之相。

    然此諸相。

    複不異淨心。

    何以故。

    此心體雖複平等。

    而即本具染淨二用。

    複以無始無明妄想熏習力故。

    心體染用依熏顯現。

    此等虛相無體。

    唯是淨心。

    故言不異。

    又複不一。

    何以故。

    以淨心之體。

    雖具染淨二用。

    無二性差别之相。

    一味平等。

    但依熏力所現虛相。

    差别不同。

    然此虛相有生有滅。

    淨心之體常無生滅。

    常恒不變。

    故言不一。

    此明第二不一不異以辨體狀竟。

     先明不異。

    則不于相外别覓淨心。

    如全水成波。

    則全波即水也。

    次明不一。

    則不計差别之相以為淨心。

    如波雖生滅。

    不可謂水有生滅也。

     【(子)三舉二種如來藏。

    以辨真如二。

    初明空義。

    二明不空義。

    雖雲二種如來藏。

    隻是一體具二義耳。

    以其随緣即不變故。

    十界染淨諸法性自非有。

    名為空如來藏。

    以其不變能随緣故。

    具足染淨性相。

    一異難思。

    名不空如來藏。

    體實非空非不空。

    故能雙照空與不空。

    (醜)初中二。

    初正明空。

    二問答遣疑。

    (寅)今初】 次明第三二種如來藏以辨體狀者。

    初明空如來藏。

    何故名為空耶。

    以此心性雖複緣起建立生死涅槃違順等法。

    而複心體平等妙絕染淨之相。

    非直心體自性平等所起染淨等法。

    亦複性自非有。

    如以巾望兔。

    兔體是無。

    但加以幻力。

    故似兔現。

    所現之兔。

    有即非有。

    心亦如是。

    但以染淨二業。

    幻力所熏。

    故似染似淨二法現也。

    若以心望彼二法。

    法即非有。

    是故經言。

    流轉即生死。

    不轉是涅槃。

    生死及涅槃。

    二俱不可得。

    又複經言。

    五陰如幻。

    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