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卷第十文句
關燈
小
中
大
色除。
理則頓悟。
乘悟并銷。
事非頓除。
因次第盡。
我已示汝劫波巾結。
何所不明。
再此詢問。
重疊生起者。
意顯一念迷妄。
法爾頓具五疊渾濁。
非謂實有先後也。
生因識有二句。
大須體會。
蓋一往就迷情言。
須雲生因色有。
滅從識除。
今是原始要終。
故雲生因識有。
滅從色除耳。
請試辯之。
迷情所見。
必須先有色空。
方成觸離。
因有觸離。
方有記忘。
因有記忘。
方名生滅。
因有生滅。
方成了别。
了别之性。
稱為湛明。
豈非生因色有乎。
下手功夫。
必須先斷分别。
無分别。
則無造作。
無造作。
則無諸想。
無諸想。
則不取諸受。
無諸受。
則不召諸色。
豈非滅從識除乎。
今原其所自始者。
一念無明心動。
卽為識本。
此識動相。
卽為行本。
動必取境。
卽為想本。
能取見分。
卽為受本。
所取相分。
卽為色本。
是一念頓具五疊渾濁。
仍是生因識有也。
要其所由終者。
動靜等二相了然不生。
故色性自滅。
聞所聞等皆盡。
故受性自滅。
覺所覺空。
故想性自滅。
生滅旣滅。
故行性自滅。
忽然超越。
故識性自滅。
是一念圓超五種妄想。
仍是滅從色除也。
悟生卽無生。
故理則頓悟。
乘悟并銷。
所謂一銷一切銷。
喻如巾之六結。
一解一切解。
約橫喻也。
無滅而論滅。
故事非頓除。
因次第盡。
所謂先得人空。
次悟法空。
然後入無生忍。
喻如巾之一結。
要須從中下手。
漸令分散。
約豎喻也。
然而事理本自不二。
迷悟不免天殊。
以理從事。
則何理非事。
以事從理。
則何事非理。
倘不深知六卽妙義。
通達橫豎法門。
何由能識此經宗趣。
今不避繁。
再為點示。
先約義立成四句。
次融會收入一途。
先立四句者。
一頓悟頓除。
二頓悟漸除。
三漸悟頓除。
四漸悟漸除。
一頓悟頓除者。
卽是最利根人。
事理二障俱薄。
始則于觀行中。
乘此心開。
超入金剛幹慧。
次又于金剛幹慧中。
圓明精心。
頓超信住行向地等。
入妙覺海也。
二頓悟漸除者。
如阿難等。
先悟藏性。
頓獲法身。
次複定境修觀。
滌除根中積生虛習者是也。
三漸悟頓除者。
如滿慈輩。
所知障重。
故開悟為難。
由其三緣先斷。
故但使三因不生。
則狂心頓歇。
歇卽菩提也。
四漸悟漸除者。
二障俱重。
須以聞熏漸開圓解。
次依圓解而起真修。
乃至曆劫辛勤修證者是也。
此之四句。
但約圓家建立。
非關藏通别等。
設于前三教門各立四句。
義亦可得。
非此所急。
故不說之。
次會一途者。
全事之理。
無漸而非頓。
縱令六結解不同時。
而解法畢竟無二。
未有知解此結。
而不知解彼結者。
是故頓漸二悟。
同名為頓。
全理之事。
無頓而非漸。
縱令五陰刹那同盡。
而次第終自炳然。
未有色不盡而受先盡。
乃至行不盡而識先盡者。
是故頓漸二除。
同名為漸也。
所以劫波巾喻。
約六根。
則橫而兼豎。
以根根皆有五陰重疊故。
約五陰。
則豎而複橫。
以觀行中亦盡五陰。
乃至究竟位中。
亦複盡五陰故。
法喻巧妙。
所應深思。
初正答所問竟。
(戊)二結勸傳示 汝應将此妄想根元。
心得開通。
傳示将來末法之中。
諸修行者。
令識虛妄。
深厭自生。
知有涅槃。
不戀三界。
五陰旣惟妄想為本。
所以無非虛妄。
九界衆生皆由不知五陰虛妄。
不能深起厭離。
所以不知涅槃真性。
而久戀三土之三界也。
涅槃三義者。
一性淨涅槃。
卽法身德。
二圓境涅槃。
卽般若德。
三方便淨涅槃。
卽解脫德。
若離而言之。
橫約三人。
豎約三位。
三人者。
性淨屬佛。
方便淨屬菩薩。
圓淨屬二乘。
三位者。
圓淨屬七信。
方便淨屬十信。
性淨屬初住以上。
今合而言之。
正因性顯。
名性淨。
緣因性顯。
名方便淨。
了因性顯。
名圓淨。
三因圓顯。
則三德涅槃圓證。
所謂舉一卽三。
言三卽一也。
又知涅槃。
亦具橫豎二義。
一豎義者。
知有圓淨涅槃。
不戀同居三界。
知有方便淨涅槃。
不戀有餘三界。
知有性淨涅槃。
不戀實報三界。
破界内陰。
顯圓淨涅槃。
破有餘陰。
顯方便淨涅槃。
破實報陰。
顯性淨涅槃。
三涅槃顯。
卽法性五陰顯。
所謂去泥純水也。
二橫義者。
十界五陰皆卽空故。
名圓淨涅槃。
十界五陰皆卽假故。
名方便淨涅槃。
十界五陰皆卽中故。
名性淨涅槃。
證此三涅槃性。
故一切變現不為煩惱也。
大章正宗分竟。
(甲)三流通分二。
初如來歎述。
二大衆歡喜。
(乙)初中二。
初明滅惡力用。
二明生善力用。
(丙)今初。
阿難。
若複有人。
徧滿十方所有虛空。
盈滿七寶。
持以奉上微塵諸佛。
承事供養。
心無虛度。
于意雲何。
是人以此施佛因緣。
得福多不。
阿難答言。
虛空無盡。
珍寶無邊。
昔有衆生。
施佛七錢。
舍身猶獲轉輪王位。
況複現前虛空旣窮。
佛土充滿。
皆施珍寶。
窮劫思議。
尚不能及。
是福雲何更有邊際。
佛告阿難。
諸佛如來。
語無虛妄。
若複有人。
身具四重十波羅夷。
瞬息卽經此方他方阿鼻地獄。
乃至窮盡十方無間。
靡不經曆。
能以一念将此法門。
于末劫中開示未學。
是人罪障。
應念銷滅。
變其所受地獄苦因。
成安樂國。
得福超越前之施人。
百倍。
千倍。
萬倍。
千萬億倍。
如是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先以财施增上功德而為能校。
次正明法施功德能滅重罪。
兼得勝福也。
此法門者。
全性成修之法。
一路涅槃之門。
凡夫現在陰入處界大等。
本與諸佛無二無别。
皆如來藏妙真如性。
一念迷妄。
旣可舉此法身般若解脫之全體大用。
而為阿鼻惑業苦三。
則一念了悟。
豈不能舉此阿鼻惑業苦之全體大用。
而還成法身般若解脫三德耶。
蓋十界升沉。
元不外于現前一念。
一念能造四重十夷。
備經無間。
所以一念還能弘通此法。
莊嚴淨土也。
法門旣圓頓難思。
末劫又多疑障重。
未學則聞熏乏種。
今秉此一念弘毅深心。
了知心佛衆生。
三無差别。
聖世像季。
不作二想。
能為希有殊勝難事。
令未學頓同有學。
末劫猶如正法。
則地獄苦因。
何不當體變成蓮華淨界乎。
正報轉故。
依報随轉。
慧性超故。
福性亦超。
弘經之士。
須向此一念薦取始得。
(丙)二明生善力用 阿難。
若有衆生。
能誦此經。
能持此咒。
如我廣說。
窮劫不盡。
依我教言。
如教行道。
直至菩提。
無複魔業。
滅惡旣極至阿鼻。
生善則徑歸佛果。
顯說密說。
功用實均。
窮劫廣宣。
如何得盡。
我輩生雖末劫。
獲遘上乘。
碎首粉身。
莫酬至德。
所願依教修行。
戒乘俱急。
遵最後之叮咛。
祈報恩于萬一耳。
(乙)二大衆歡喜 佛說此經已。
比丘比丘尼。
優婆塞優婆夷。
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
及諸他方菩薩。
二乘。
聖仙童子。
幷初發心大力鬼神。
皆大歡喜。
作禮而去。
大論釋三義故歡喜。
一能說人清淨。
二所說法清淨。
三依法得果清淨。
能說人者。
卽是如來法王。
為度衆生故說。
不為名利故說。
所說法者。
卽今了義極典。
乃是圓頓真宗。
非複權漸曲說。
依法得果者。
始則不曆僧祗。
頓獲法身。
次則普會大衆。
獲法眼淨。
無量衆生。
發無等心。
後則頓悟增上妙理。
斷除微細煩惱。
乃至節節聞經。
處處受益也。
我輩今者。
值此遺文。
深心玩索。
雖複世遠地偏。
而心心相印。
何殊給園初唱。
前之二喜。
幸皆有之。
所愧夙根劣弱。
克果未期。
是故缺于第三喜耳。
然一字沾神。
永作金剛種子。
亦可懸為未來喜也。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十文句 後序 至矣哉。
大佛頂經之為教也。
依妙性而開妙悟。
起妙行而曆妙位。
成妙果而歸妙性。
永超七趣沉淪。
不堕修心岐徑。
戒乘俱急。
頓漸兩融。
顯密互資。
事理不二。
誠教海之司南。
宗乘之正眼也。
旭年二十三時。
歲在辛酉。
創獲聞熏。
決志離俗。
次年剃染。
坐禅雙徑。
每遇靜中諸境。
罔不藉此金錍。
乙醜丙寅兩夏。
為二三友人所逼。
頻演此經二徧。
實多會心。
願事闡發。
但以志在宗乘。
未暇筆述。
己已春。
與博山無異師伯。
盤桓百日。
深痛末世禅病。
方乃一意研窮教眼。
用補其偏。
然雖徧閱大藏。
而會歸處。
不出梵網佛頂二經。
越七年丙子。
抱病竄居九華。
惟以念佛伫死期。
不意誦帚昉師。
蹈冰遠至。
首以梵網合注為請。
遂力成之。
次年昉師歸閩。
續有同志數人。
樂聞此經要旨。
一番商究。
會心更多。
戊寅幻遊新安。
結夏休邑重拈妙義。
加倍精明。
今夏弘法溫陵。
昉師及一切知己。
堅請疏解。
以發前人之所未發。
予謂此經舊解多矣。
利根者。
一指便可見月。
鈍根者。
多指益複眩眼耳。
昉師曰。
不然。
藥無貴賤。
起病者良。
法無精粗。
救時為要。
痛茲末世。
宗教分河。
盡謂别傳實在教外。
孰知教内自有真傳。
縱令截去指頭。
依舊不曾見月。
每聆吾師豎義。
快痛直捷。
實與本分宗旨相應。
并不蹈襲前人窠臼。
始信不離文字而說解脫。
非欺我也。
何忍秘此妙悟。
不以全體示人。
吾師于法有悭心乎。
于時複有修白慕公。
若水輪公。
極力勸成。
予感其意。
兼理夙願。
述為玄義二卷。
文句十卷。
固不敢矯古人而立異。
亦不敢殉古人而強同。
知我罪我。
聽諸高明而已。
獨可悲者。
講至大士圓通。
而昉師示疾。
解至大士圓通。
而昉師西逝。
勸予始事。
乃不及觀予竣事也。
然昉師旣遊淨土。
觀世音菩薩。
為其勝友。
不久将入耳門圓照三昧。
觀聽十方圓明。
又何有于數卷玄文。
而不悉知悉見也哉。
予亦可以無憾矣。
是歲秋八月二十有五日閣筆故序 比丘善成募捐洋銀七十圓 比丘妙湛募捐洋銀三十圓 錢塘許靈虛施洋銀三百圓 共刻此經玄義文句全部連圈計字二十六萬七千二百三十四個 同治十三年冬十二月金陵刻經處識
理則頓悟。
乘悟并銷。
事非頓除。
因次第盡。
我已示汝劫波巾結。
何所不明。
再此詢問。
重疊生起者。
意顯一念迷妄。
法爾頓具五疊渾濁。
非謂實有先後也。
生因識有二句。
大須體會。
蓋一往就迷情言。
須雲生因色有。
滅從識除。
今是原始要終。
故雲生因識有。
滅從色除耳。
請試辯之。
迷情所見。
必須先有色空。
方成觸離。
因有觸離。
方有記忘。
因有記忘。
方名生滅。
因有生滅。
方成了别。
了别之性。
稱為湛明。
豈非生因色有乎。
下手功夫。
必須先斷分别。
無分别。
則無造作。
無造作。
則無諸想。
無諸想。
則不取諸受。
無諸受。
則不召諸色。
豈非滅從識除乎。
今原其所自始者。
一念無明心動。
卽為識本。
此識動相。
卽為行本。
動必取境。
卽為想本。
能取見分。
卽為受本。
所取相分。
卽為色本。
是一念頓具五疊渾濁。
仍是生因識有也。
要其所由終者。
動靜等二相了然不生。
故色性自滅。
聞所聞等皆盡。
故受性自滅。
覺所覺空。
故想性自滅。
生滅旣滅。
故行性自滅。
忽然超越。
故識性自滅。
是一念圓超五種妄想。
仍是滅從色除也。
悟生卽無生。
故理則頓悟。
乘悟并銷。
所謂一銷一切銷。
喻如巾之六結。
一解一切解。
約橫喻也。
無滅而論滅。
故事非頓除。
因次第盡。
所謂先得人空。
次悟法空。
然後入無生忍。
喻如巾之一結。
要須從中下手。
漸令分散。
約豎喻也。
然而事理本自不二。
迷悟不免天殊。
以理從事。
則何理非事。
以事從理。
則何事非理。
倘不深知六卽妙義。
通達橫豎法門。
何由能識此經宗趣。
今不避繁。
再為點示。
先約義立成四句。
次融會收入一途。
先立四句者。
一頓悟頓除。
二頓悟漸除。
三漸悟頓除。
四漸悟漸除。
一頓悟頓除者。
卽是最利根人。
事理二障俱薄。
始則于觀行中。
乘此心開。
超入金剛幹慧。
次又于金剛幹慧中。
圓明精心。
頓超信住行向地等。
入妙覺海也。
二頓悟漸除者。
如阿難等。
先悟藏性。
頓獲法身。
次複定境修觀。
滌除根中積生虛習者是也。
三漸悟頓除者。
如滿慈輩。
所知障重。
故開悟為難。
由其三緣先斷。
故但使三因不生。
則狂心頓歇。
歇卽菩提也。
四漸悟漸除者。
二障俱重。
須以聞熏漸開圓解。
次依圓解而起真修。
乃至曆劫辛勤修證者是也。
此之四句。
但約圓家建立。
非關藏通别等。
設于前三教門各立四句。
義亦可得。
非此所急。
故不說之。
次會一途者。
全事之理。
無漸而非頓。
縱令六結解不同時。
而解法畢竟無二。
未有知解此結。
而不知解彼結者。
是故頓漸二悟。
同名為頓。
全理之事。
無頓而非漸。
縱令五陰刹那同盡。
而次第終自炳然。
未有色不盡而受先盡。
乃至行不盡而識先盡者。
是故頓漸二除。
同名為漸也。
所以劫波巾喻。
約六根。
則橫而兼豎。
以根根皆有五陰重疊故。
約五陰。
則豎而複橫。
以觀行中亦盡五陰。
乃至究竟位中。
亦複盡五陰故。
法喻巧妙。
所應深思。
初正答所問竟。
(戊)二結勸傳示 汝應将此妄想根元。
心得開通。
傳示将來末法之中。
諸修行者。
令識虛妄。
深厭自生。
知有涅槃。
不戀三界。
五陰旣惟妄想為本。
所以無非虛妄。
九界衆生皆由不知五陰虛妄。
不能深起厭離。
所以不知涅槃真性。
而久戀三土之三界也。
涅槃三義者。
一性淨涅槃。
卽法身德。
二圓境涅槃。
卽般若德。
三方便淨涅槃。
卽解脫德。
若離而言之。
橫約三人。
豎約三位。
三人者。
性淨屬佛。
方便淨屬菩薩。
圓淨屬二乘。
三位者。
圓淨屬七信。
方便淨屬十信。
性淨屬初住以上。
今合而言之。
正因性顯。
名性淨。
緣因性顯。
名方便淨。
了因性顯。
名圓淨。
三因圓顯。
則三德涅槃圓證。
所謂舉一卽三。
言三卽一也。
又知涅槃。
亦具橫豎二義。
一豎義者。
知有圓淨涅槃。
不戀同居三界。
知有方便淨涅槃。
不戀有餘三界。
知有性淨涅槃。
不戀實報三界。
破界内陰。
顯圓淨涅槃。
破有餘陰。
顯方便淨涅槃。
破實報陰。
顯性淨涅槃。
三涅槃顯。
卽法性五陰顯。
所謂去泥純水也。
二橫義者。
十界五陰皆卽空故。
名圓淨涅槃。
十界五陰皆卽假故。
名方便淨涅槃。
十界五陰皆卽中故。
名性淨涅槃。
證此三涅槃性。
故一切變現不為煩惱也。
大章正宗分竟。
(甲)三流通分二。
初如來歎述。
二大衆歡喜。
(乙)初中二。
初明滅惡力用。
二明生善力用。
(丙)今初。
阿難。
若複有人。
徧滿十方所有虛空。
盈滿七寶。
持以奉上微塵諸佛。
承事供養。
心無虛度。
于意雲何。
是人以此施佛因緣。
得福多不。
阿難答言。
虛空無盡。
珍寶無邊。
昔有衆生。
施佛七錢。
舍身猶獲轉輪王位。
況複現前虛空旣窮。
佛土充滿。
皆施珍寶。
窮劫思議。
尚不能及。
是福雲何更有邊際。
佛告阿難。
諸佛如來。
語無虛妄。
若複有人。
身具四重十波羅夷。
瞬息卽經此方他方阿鼻地獄。
乃至窮盡十方無間。
靡不經曆。
能以一念将此法門。
于末劫中開示未學。
是人罪障。
應念銷滅。
變其所受地獄苦因。
成安樂國。
得福超越前之施人。
百倍。
千倍。
萬倍。
千萬億倍。
如是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先以财施增上功德而為能校。
次正明法施功德能滅重罪。
兼得勝福也。
此法門者。
全性成修之法。
一路涅槃之門。
凡夫現在陰入處界大等。
本與諸佛無二無别。
皆如來藏妙真如性。
一念迷妄。
旣可舉此法身般若解脫之全體大用。
而為阿鼻惑業苦三。
則一念了悟。
豈不能舉此阿鼻惑業苦之全體大用。
而還成法身般若解脫三德耶。
蓋十界升沉。
元不外于現前一念。
一念能造四重十夷。
備經無間。
所以一念還能弘通此法。
莊嚴淨土也。
法門旣圓頓難思。
末劫又多疑障重。
未學則聞熏乏種。
今秉此一念弘毅深心。
了知心佛衆生。
三無差别。
聖世像季。
不作二想。
能為希有殊勝難事。
令未學頓同有學。
末劫猶如正法。
則地獄苦因。
何不當體變成蓮華淨界乎。
正報轉故。
依報随轉。
慧性超故。
福性亦超。
弘經之士。
須向此一念薦取始得。
(丙)二明生善力用 阿難。
若有衆生。
能誦此經。
能持此咒。
如我廣說。
窮劫不盡。
依我教言。
如教行道。
直至菩提。
無複魔業。
滅惡旣極至阿鼻。
生善則徑歸佛果。
顯說密說。
功用實均。
窮劫廣宣。
如何得盡。
我輩生雖末劫。
獲遘上乘。
碎首粉身。
莫酬至德。
所願依教修行。
戒乘俱急。
遵最後之叮咛。
祈報恩于萬一耳。
(乙)二大衆歡喜 佛說此經已。
比丘比丘尼。
優婆塞優婆夷。
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
及諸他方菩薩。
二乘。
聖仙童子。
幷初發心大力鬼神。
皆大歡喜。
作禮而去。
大論釋三義故歡喜。
一能說人清淨。
二所說法清淨。
三依法得果清淨。
能說人者。
卽是如來法王。
為度衆生故說。
不為名利故說。
所說法者。
卽今了義極典。
乃是圓頓真宗。
非複權漸曲說。
依法得果者。
始則不曆僧祗。
頓獲法身。
次則普會大衆。
獲法眼淨。
無量衆生。
發無等心。
後則頓悟增上妙理。
斷除微細煩惱。
乃至節節聞經。
處處受益也。
我輩今者。
值此遺文。
深心玩索。
雖複世遠地偏。
而心心相印。
何殊給園初唱。
前之二喜。
幸皆有之。
所愧夙根劣弱。
克果未期。
是故缺于第三喜耳。
然一字沾神。
永作金剛種子。
亦可懸為未來喜也。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十文句 後序 至矣哉。
大佛頂經之為教也。
依妙性而開妙悟。
起妙行而曆妙位。
成妙果而歸妙性。
永超七趣沉淪。
不堕修心岐徑。
戒乘俱急。
頓漸兩融。
顯密互資。
事理不二。
誠教海之司南。
宗乘之正眼也。
旭年二十三時。
歲在辛酉。
創獲聞熏。
決志離俗。
次年剃染。
坐禅雙徑。
每遇靜中諸境。
罔不藉此金錍。
乙醜丙寅兩夏。
為二三友人所逼。
頻演此經二徧。
實多會心。
願事闡發。
但以志在宗乘。
未暇筆述。
己已春。
與博山無異師伯。
盤桓百日。
深痛末世禅病。
方乃一意研窮教眼。
用補其偏。
然雖徧閱大藏。
而會歸處。
不出梵網佛頂二經。
越七年丙子。
抱病竄居九華。
惟以念佛伫死期。
不意誦帚昉師。
蹈冰遠至。
首以梵網合注為請。
遂力成之。
次年昉師歸閩。
續有同志數人。
樂聞此經要旨。
一番商究。
會心更多。
戊寅幻遊新安。
結夏休邑重拈妙義。
加倍精明。
今夏弘法溫陵。
昉師及一切知己。
堅請疏解。
以發前人之所未發。
予謂此經舊解多矣。
利根者。
一指便可見月。
鈍根者。
多指益複眩眼耳。
昉師曰。
不然。
藥無貴賤。
起病者良。
法無精粗。
救時為要。
痛茲末世。
宗教分河。
盡謂别傳實在教外。
孰知教内自有真傳。
縱令截去指頭。
依舊不曾見月。
每聆吾師豎義。
快痛直捷。
實與本分宗旨相應。
并不蹈襲前人窠臼。
始信不離文字而說解脫。
非欺我也。
何忍秘此妙悟。
不以全體示人。
吾師于法有悭心乎。
于時複有修白慕公。
若水輪公。
極力勸成。
予感其意。
兼理夙願。
述為玄義二卷。
文句十卷。
固不敢矯古人而立異。
亦不敢殉古人而強同。
知我罪我。
聽諸高明而已。
獨可悲者。
講至大士圓通。
而昉師示疾。
解至大士圓通。
而昉師西逝。
勸予始事。
乃不及觀予竣事也。
然昉師旣遊淨土。
觀世音菩薩。
為其勝友。
不久将入耳門圓照三昧。
觀聽十方圓明。
又何有于數卷玄文。
而不悉知悉見也哉。
予亦可以無憾矣。
是歲秋八月二十有五日閣筆故序 比丘善成募捐洋銀七十圓 比丘妙湛募捐洋銀三十圓 錢塘許靈虛施洋銀三百圓 共刻此經玄義文句全部連圈計字二十六萬七千二百三十四個 同治十三年冬十二月金陵刻經處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