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卷第十文句

關燈
皆如來藏性。

    無一可取。

    無一可舍。

    迷之則為二種生死根本。

    悟之則是菩提涅槃元清淨體。

    何至各以所愛先習迷心而中途成狂也哉。

    見魔。

    亦卽心魔。

    謂依識陰。

    起于分别我法二執。

    故名見魔。

    須知聲聞緣覺。

    亦是分别法執所攝也。

     (辛)二結正 如是法門。

    先過去世恒沙劫中微塵如來。

    乘此心開。

    得無上道。

    識陰若盡。

    則汝現前諸根互用。

    從互用中。

    能入菩薩金剛幹慧。

    圓明精心。

    于中發化。

    如淨琉璃。

    内含寶月。

    如是乃超十信。

    十住。

    十行。

    十回向。

    四加行心。

    菩薩所行金剛十地。

    等覺圓明。

    入于如來妙莊嚴海。

    圓滿菩提。

    歸無所得。

     諸根互用。

    正所謂忽然超越之境界也。

    觀行盡。

    則入相似。

    便得六根清淨。

    相似盡。

    則入分證。

    便得六根互用。

    分證盡。

    則階究竟。

    便能入于菩薩金剛幹慧。

    究竟盡。

    則第八識轉成大圓鏡智。

    前五識轉為成所作智。

    故圓明精心。

    于中發化。

    三類分身。

    徧息苦輪。

    惟如如理。

    及如如智。

    内外明徹。

    譬如琉璃内含寶月。

    頓超信住行向地等。

    而成妙覺無上道也。

    言如是乃超者。

    正明圓頓行人。

    一超直入。

    不藉劬勞肯綮修證也。

    又互用中。

    卽能超入金剛幹慧。

    從金剛幹慧。

    又卽超入妙莊嚴海。

    則重重單複十二之義亦成。

    譬如利刀一截千紙。

    大鵬一舉九萬。

    直是迅速。

    然非總廢諸位。

    又超字有二義。

    一者刹那頓證為超。

    二者雖曆塵劫。

    但以不遭枝岐。

    中間永無諸委曲相。

    亦名為超也。

    妙莊嚴海。

    卽萬行究竟。

    圓滿菩提。

    卽智德究竟。

    歸無所得。

    卽理體究竟。

    又功德莊嚴。

    智慧莊嚴。

    自性清淨莊嚴。

    不縱不橫。

    無二莊嚴。

    故名妙莊嚴海。

    實智菩提圓滿。

    方便菩提圓滿。

    真性菩提圓滿。

    不縱不橫。

    無二圓滿。

    故名圓滿菩提。

    三谛妙理。

    如頭本不失。

    神珠在衣。

    故理無所得。

    性具萬行。

    如空中鳥迹。

    鏡中群像。

    故行無所得。

    稱性止觀。

    如日月本明。

    鏡水本照。

    故智無所得。

    不縱不橫。

    無二所歸。

    故名歸無所得。

    彼魔外二乘等。

    由其皆有所得。

    所以皆非究竟也。

    二别明境發之相竟。

     (戊)三結勸欽誨遵修 此是過去先佛世尊。

    奢摩他中。

    毗婆舍那。

    覺明分析微細魔事。

    魔境現前。

    汝能谙識。

    心垢洗除。

    不落邪見。

    陰魔銷滅。

    天魔摧碎。

    大力鬼神。

    褫魄逃逝。

    魑魅魍魉。

    無複出生。

    直至菩提。

    無諸少乏。

    下劣增進。

    于大涅槃心不迷悶。

    若諸末世愚鈍衆生。

    未識禅那。

    不知說法。

    樂修三昧。

    汝恐同邪。

    一心勸令持我佛頂陀羅尼咒。

    若未能誦。

    寫于禅堂。

    或帶身上。

    一切諸魔所不能動。

    汝當恭欽十方如來。

    究竟修進最後垂範。

     文有二節從初至心不迷悶。

    結勸遵修顯教。

    從若諸末世訖文。

    結勸遵修密诠也。

    初文可知。

    次文愚鈍衆生。

    言其無多聞性而已。

    非謂茫如白羊者也。

    乏智慧故未識中道禅那妙理。

    缺辯才。

    故不知說于修行法要。

    但已發真正菩提之心。

    決欲超生脫死。

    證入圓通。

    故樂修三昧也。

    此必親近明師秉承教示。

    于此二十五門。

    稱其所宜。

    随依一種修行。

    事非一概。

    然雖有師承。

    仍須咒護。

    驗知末世。

    師匠旣不谙于此經。

    持咒又不合于軌式。

    其不同邪者幾希矣。

    以上初正明禅境竟。

     (丙)二更斷餘疑二。

    初疑問。

    二答釋。

     (丁)初中三。

    初領前法。

    二騰三問。

    三總請答。

     (戊)今初。

     阿難卽從座起。

    聞佛示誨。

    頂禮欽奉。

    憶持無失。

    于大衆中。

    重複白佛。

     (戊)二騰三問卽為三。

    初問陰本妄想。

    二問并銷次第。

    三問詣何為界。

     (己)今初。

     如佛所言。

    五陰相中五種虛妄。

    為本想心。

    我等平常未蒙如來微細開示。

     此問五陰何故惟是五種妄想為本。

    更無他本耶。

     (己)二問并銷次第 又此五陰。

    為并銷除。

    為次第盡。

     (己)三問詣何為界 如是五重。

    詣何為界。

     (戊)三總請答 惟願如來發宣大慈。

    為此大衆清明心目。

    以為末世一切衆生作将來眼。

     (丁)二答釋二。

    初正答所問。

    二結勸傳示。

     (戊)初中三。

    初廣答陰本妄想。

    二超答詣何為界。

    三追答并銷次第。

     (己)初又三。

    初總明。

    二别示。

    三結成。

     (庚)今初。

     佛告阿難。

    精真妙明。

    本覺圓淨。

    非留死生及諸塵垢。

    乃至虛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

    斯元本覺妙明。

    真精妄以發生諸器世間。

    如演若多迷頭認影。

    妄元無因。

    于妄想中立因緣性。

    迷因緣者。

    稱為自然。

    彼虛空性猶實幻生。

    因緣自然。

    皆是衆生妄心計度。

    阿難。

    知妄所起。

    說妄因緣。

    若妄元無。

    說妄因緣元無所有。

    何況不知。

    推自然者。

    是故如來與汝發明五陰本因。

    同是妄想。

     精真妙明本覺圓淨。

    亦指現前一念心之實性而言之也。

    不雜名精。

    不妄名真。

    妙明者。

    寂而常照也。

    從來無不覺故。

    名為本覺。

    圓淨者。

    照而常寂也。

    死生。

    徧指分段變易。

    塵垢。

    徧指九界惑業。

    知妄所起。

    謂知其無起而妄有緣起。

    所以強說虛妄因緣。

    此如以藥療病也。

    若了知妄體元無。

    起非實起。

    會須說妄因緣亦複元無所有。

    此如病去藥除也。

    蓋知妄所起。

    祗是不變随緣。

    達妄元無。

    祗是随緣不變。

    斯則因緣二字。

    已屬強名。

    何況更欲推為自然者耶。

    是故發明五陰本因。

    同是妄想。

    夫旣曰妄想為本。

    謂之說妄因緣可也。

    旣惟妄想為本。

    妄豈有本。

    謂之元無所有可也。

     (庚)二别示卽為五。

    初明色陰惟是堅固妄想。

    (至)五明識陰惟是颠倒妄想。

     (辛)今初。

     汝體先因父母想生。

    汝心非想。

    則不能來想中傳命。

    如我先言。

    心想醋味。

    口中涎生。

    心想登高。

    足心酸起。

    懸崖不有。

    醋物未來。

    (設使)汝(之色)體必非虛妄通倫。

    (則此)口水如何因談醋出。

    是故當知汝現色身。

    名為堅固第一妄想。

     人謂色有實法。

    不知惟是堅固妄想而已。

    妄想謂之堅固。

    豈真有堅固哉。

    試觀口水。

    惟想所成。

    一切色法。

    亦如是矣。

     (辛)二明受陰惟是虛明妄想 卽此所說臨高想心。

    能令汝形真受酸澀。

    由因受生。

    能動色體。

    (則知)汝今現前順益違損。

    二現驅馳。

    名為虛明第二妄想。

     順之則益。

    違之則損。

    人謂實有違順二境以為所受。

    不知惟是虛明妄想而已。

    妄想謂有所明。

    豈真有所明哉。

    足心酸澀。

    惟想所成。

    一切諸受。

    亦如是矣。

     (辛)三明想陰惟是融通妄想 由汝念慮。

    使汝色身。

    身非念倫。

    汝身何因随念所使。

    種種取像。

    心生形取。

    與念相應。

    寤卽想心。

    寐為諸夢。

    則汝想念搖動妄情。

    名為融通第三妄想。

     前後四陰。

    旣雲惟是妄想為本。

    此之想陰。

    又豈更有他本。

    卽以妄想所現之境。

    還為妄想所依。

    是故色受二陰。

    則明想外無境。

    今之想陰。

    須明境外無想。

    隻此所想之境。

    但是随想所成。

    除卻融通妄想豈複更有本哉。

    蓋人謂色心兩法。

    寤寐二境。

    決定不相融通。

    今試觀由汝念慮便能使汝色身。

    設使身非念倫。

    汝身何因随念所使。

    且夫心中種種取像。

    心旣生想。

    形随取物。

    所取之物。

    必與所念相應。

    又寤時卽為想心。

    寐時便為諸夢。

    則若色若心。

    若寤若寐。

    何嘗不互融互通。

    當知現前想念搖動妄情。

    更非實有外境令我搖動。

    不過卽是融通妄想而已。

     (辛)四明行陰惟是幽隐妄想 化理不住。

    運運密移。

    甲長發生。

    氣銷容皺。

    日夜相代。

    曾無覺悟。

    阿難。

    此若非汝。

    雲何體遷。

    如必是真。

    汝何無覺。

    則汝諸行念念不停。

    名為幽隐第四妄想。

     能令體遷。

    故不離汝想。

    曾無覺悟。

    故惟是虛妄也。

    除卻幽隐妄想。

    豈複更有諸行。

     (辛)五明識陰惟是颠倒妄想 又汝精明湛不搖處(設欲)名恒常者。

    于身(總)不出(于)見聞覺知。

    若實精真。

    (便決)不容習妄。

    何因汝等。

    曾于昔年覩一奇物。

    經曆年歲。

    憶忘俱無。

    于後忽然覆覩前異。

    記憶宛然曾不遺失。

    則此精了湛不搖中。

    念念受熏有何籌算。

    阿難當知。

    此湛非真。

    如急流水。

    望如恬靜。

    流急不見。

    非是無流。

    若非(妄)想(根)元。

    甯受(此虛)妄(熏)習。

    非汝六根互用開合。

    (使彼妄習無寄則)此之妄想無時得滅。

    故汝現在見聞覺知。

    中串習幾。

    則湛了内罔象虛無。

    (名為)第五颠倒微細精想。

     識陰雖雲通指八識。

    須以第八為總報主。

    此第八識見分。

    恒托六根門頭。

    任運緣于現量性境。

    故雲于身不出見聞覺知也。

    串。

    與慣同。

    常也。

    幾。

    微也。

    除卻颠倒微細精想。

    豈複更有罔象虛無陳習。

     (庚)三結成 阿難。

    是五受陰。

    五妄想成。

     言五受陰者。

    以是衆生之所執受故也。

    是故五陰通名為受。

    通名為想。

    當知亦複通名為識。

    以受想行三陰。

    不過皆是識之心所。

    色陰不過卽是識之相分故也。

    又複通名為行。

    以色受想識皆是遷流造作法故。

    又複通名為色。

    以初是有對有表色。

    後四皆是無對無表色故。

     (己)二超答詣何為界 汝今欲知因界淺深。

    唯色與空。

    是色邊際。

    唯觸及離。

    是受邊際。

    唯記與忘。

    是想邊際。

    唯滅與生。

    是行邊際。

    湛入合湛。

    歸識邊際。

     色空皆是色陰邊際。

    則十界色法。

    無不豎窮橫徧。

    觸離皆是受陰邊際。

    則十界諸受。

    亦皆豎窮橫徧。

    記忘皆是想陰邊際。

    滅生皆是行陰邊際。

    入合皆是識陰邊際。

    則十界想行識等。

    一一皆複豎窮橫徧。

    所以觀相元妄。

    無可指陳。

    惟是五種妄想為本。

    觀性元真。

    皆如來藏。

    清淨本然。

    周徧法界也。

     (己)三追答并銷次第 此五陰元。

    重疊生起。

    生因識有。

    滅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