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卷第九文句
關燈
小
中
大
在。
所以猶如魇人。
了知六入本如來藏。
故喻之以手足宛然見聞不惑。
三土虛妄受陰。
喻以客邪。
不得去住自由。
喻不能動。
葢雖非實有外邪。
隻此受陰區宇。
便是心觸客邪也。
(辛)三懸示受陰盡相 若魔咎歇。
其心離身。
返觀其面。
去住自由。
無複留礙。
名受陰盡。
是人則能超越見濁。
聞所聞盡。
知魇咎歇。
無所執受。
故心得離身。
離分段身。
則于同居去住自由。
離變易身。
則于方便實報去住自由。
餘如耳根圓通中說。
(辛)四結示本惟妄想 觀其所由。
虛明妄想以為其本。
因于違順妄境。
生諸損益妄受。
虛有所明。
是受陰相此之虛明。
但是妄想。
非真有虛明也。
旣識其本。
則不被其所惑矣。
(庚)二别明發相十。
初過抑生悲。
(至)十愛極成貪。
(辛)今初。
阿難。
彼善男子。
當在此中得大光耀。
其心發明。
内抑過分。
忽于其處發無窮悲。
如是乃至觀見蚊蝱。
猶如赤子。
心生憐愍。
不覺流淚。
此名功用抑摧過越。
悟則無咎。
非為聖證。
覺了不迷。
久自銷歇。
若作聖解。
則有悲魔入其心腑。
見人則悲。
啼泣無限。
失于正受。
當從淪墜。
此中者。
事理二境觀行三昧之中也。
由觀行力。
破色陰境。
故能得大光耀。
由其受陰未破。
故發種種諸受境界。
蓋受有五種。
一苦。
二樂。
三憂。
四喜。
五舍。
今之悲心。
乃緣衆生苦受而發也。
雖似大悲。
實依受陰。
隻因内抑過分而發。
豈入聖階。
所貴覺了不迷。
庶不招魔成失耳。
(辛)二感激生勇 阿難。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
見色陰銷。
受陰明白。
勝相現前。
感激過分。
忽于其中生無限勇。
其心猛利。
志齊諸佛。
謂三僧祇。
一念能越。
此名功用陵率過越。
悟則無咎。
非為聖證。
覺了不迷。
久自銷歇。
若作聖解。
則有狂魔入其心腑。
見人則誇。
我慢無比。
其心乃至上不見佛。
下不見人。
失于正受。
當從淪墜。
于觀行定中。
剝去一層色礙境界。
露出一種虛明境界。
故感激過分而生于勇。
此緣自心樂受而發也。
文皆可知。
(辛)三智衰成憶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
見色陰銷。
受陰明白。
前無新證。
歸失故居。
智力衰微。
入中隳地。
迥無所見。
心中忽然生大枯渴。
于一切時沉憶不散。
将此以為勤精進相。
此名修心無慧自失。
悟則無咎。
非為聖證。
若作聖解。
則有憶魔入其心腑。
旦夕撮心懸在一處。
失于正受。
當從淪墜。
受陰未破。
故前無新證。
色陰旣銷。
故歸失故居。
此緣自心舍受而生枯渴也。
病在定過于慧。
所以沉憶懸心。
(辛)四慧勝成劣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
見色陰銷。
受陰明白。
慧力過定。
失于猛利。
以諸勝性。
懷于心中。
自心已疑是盧舍那。
得少為足。
此名用心妄失恒審。
溺于知見。
悟則無咎。
非為聖證。
若作聖解。
則有下劣易知足魔入其心腑。
見人自言我得無上第一義谛。
失于正受。
當從淪墜。
此緣喜受而生勝性也。
病在慧過于定。
所以忘失恒審。
(辛)五失守生憂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
見色陰銷。
受陰明白。
新證未獲。
故心已亡。
曆覽二際。
自生艱險。
于心忽然生無盡憂。
如坐鐵牀。
如飲毒藥。
心不欲活。
常求于人令害其命。
早取解脫。
此名修心失于方便。
悟則無咎。
非為聖證。
若作聖解。
則有一分常憂愁魔入其心腑。
手執刀劍自割其肉。
欣其舍壽。
或常憂愁。
走入山林。
不耐見人。
失于正受。
當從淪墜。
新證未獲。
亦指受陰未破。
故心已亡。
亦指色陰先銷。
此緣憂受而求自害。
定慧俱劣。
(辛)六慧劣成喜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
見色陰銷。
受陰明白。
處清淨中。
心安隐後。
忽然自有無限喜生。
心中歡悅。
不能自止。
此名輕安無慧自禁。
悟則無咎。
非為聖證。
若作聖解。
則有一分好喜樂魔入其心腑。
見人則笑。
于衢路傍自歌自舞。
自謂已得無礙解脫。
失于正受。
當從淪墜。
此緣輕安而生喜受。
亦是定過于慧。
(辛)七見勝成慢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
見色陰銷。
受陰明白。
自謂已足。
忽有無端大我慢起。
如是乃至慢。
與過慢。
及慢過慢。
或增上慢。
或卑劣慢。
一時俱發。
心中尚輕十方如來。
何況下位聲聞緣覺。
此名見勝無慧自救。
悟則無咎。
非為聖證。
若作聖解。
則有一分大我慢魔入其心腑。
不禮塔廟。
摧毀經像。
謂檀越言。
此是金銅。
或是土木。
經是樹葉。
或是氎華。
肉身真常。
不自恭敬。
郤崇土木。
實為颠倒。
其深信者。
從其毀碎。
埋棄地中。
疑誤衆生。
入無間獄。
失于正受。
當從淪墜。
自謂已足。
亦緣喜樂而生諸慢也。
恃已陵他。
名大我慢。
同德相慠。
但名為慢。
于同争勝。
名為過慢。
于勝争勝。
名慢過慢。
未得謂得。
名增上慢。
以劣自矜。
名卑劣慢。
不禮塔廟等。
卽是邪慢。
共名七慢。
此但見于定中勝相。
故雲無慧自救也。
(辛)八輕安自足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
見色陰銷。
受陰明白。
于精明中。
圓悟精理。
得大随順。
其心忽生無量輕安。
已言成聖。
得大自在。
此名因慧獲諸輕清。
悟則無咎。
非為聖證。
若作聖解。
則有一分好輕清魔入其心腑。
自謂滿足。
更不求進。
此等多作無聞比丘。
疑誤衆生堕阿鼻獄。
失于正受。
當從淪墜。
精明中者。
色銷之境界。
圓悟精理者。
悟此受陰本如來藏也。
得大随順。
亦是喜樂二受。
因慧獲諸輕安。
旣得輕安。
便自謂足。
仍是定過于慧。
故成無聞比丘。
良由不達法相故也。
(辛)九空解成斷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
見色陰銷。
受陰明白。
于明悟中。
得虛明性。
其中忽然歸向永滅。
撥無因果。
一向入空。
空心現前。
乃至心生長斷滅解。
悟則無咎。
非為聖證。
若作聖解。
則有空魔入其心腑。
乃謗持戒。
名為小乘。
菩薩悟空。
有何持犯。
其人常于信心檀越。
飲酒啖肉。
廣行淫穢。
因魔力故。
攝其前人。
不生疑謗。
鬼心久入。
或食屎尿與酒肉等。
一種俱空。
破佛律儀。
誤入人罪。
失于正受。
當從淪墜。
明悟中。
卽是色陰旣銷之觀慧中。
虛明性。
卽是受陰性也。
此亦緣于舍受而成空解。
乃慧多定少之咎。
每見今時知識。
雖不敢啖肉行淫。
而比丘戒法罕有不判為小乘者。
其亦幾鄰于魔說矣。
豈不險哉。
(辛)十愛極成貪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
見色陰銷。
受陰明白。
味其虛明。
深入心骨。
其心忽有無限愛生。
愛極發狂。
便為貪欲。
此名定境安順入心。
無慧自持。
誤入諸欲。
悟則無咎。
非為聖證。
若作聖解。
則有欲魔入其心腑。
一向說欲為菩提道。
化諸白衣平等行欲。
其行淫者。
名持法子。
神鬼力故。
于末世中。
攝其凡愚。
其數至百。
如是乃至一百二百。
或五六百。
多滿千萬。
魔心生厭。
離其身體。
威德旣無。
陷于王難。
疑誤衆生入無間獄。
失于正受。
當從淪墜。
味受陰之虛明。
生愛發狂。
此亦緣喜樂受。
有定無慧之過也。
(庚)三結過勸示 阿難。
如是十種禅那現境。
皆是受陰用心交互。
故現斯事。
衆生頑迷。
不自忖量。
逢此因緣。
迷不自識。
謂言登聖。
大妄語成堕無間獄。
汝等亦當将如來語。
于我滅後。
傳示末法。
徧令衆生開悟斯義。
無令天魔得其方便。
保持覆護。
成無上道。
(己)三明想陰境三。
初總示陰相。
二别明發相。
三結過勸示。
(庚)初中四。
初結前受陰盡相。
二正示想陰區宇。
三懸示想陰盡相。
四結示本惟妄想。
(辛)今初。
阿難。
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受陰盡者。
雖未漏盡。
心離其形。
如鳥出籠。
已能成就從是凡身。
上曆菩薩六十聖位。
得意生身。
随往無礙。
受陰盡相。
須約三土。
及與六卽。
今雲雖未漏盡。
一往且約圓教初信言之。
卽此根初解之境界也。
俱生我執尚在。
故未漏盡。
分别我執已斷。
故心離其形。
如鳥出籠。
猶前文所謂去住自由也。
六十聖位者。
三漸次為能增進。
五十七位為所增進。
能所合稱共成六十。
于六十中。
能進三法通于凡聖。
所進幹慧是外凡。
十信是内凡。
餘四十六。
方名為聖。
今通名為聖者。
以其從凡入聖。
因果理同故也。
旣登初信。
先斷見惑。
則勢如破竹。
有進無退。
由後聖位。
令前凡位功行。
亦不唐捐。
所以名為六十聖位耳。
意生身者。
随意所到。
身則便到。
故雲随往無礙。
此有三種。
一者入三昧樂意生身。
初信能得。
二者覺法自性意生身。
八信能得。
三者種類俱生無作意生身。
十信能得。
若至初住。
分證如來一身無量身。
所謂中道法身應化之本。
如天上月。
普印千江。
不複名意生身矣。
(辛)二正示想陰區宇 譬如有人。
熟寐寱言。
是人雖則無别所知。
其言已成音韻倫次。
令不寐者。
鹹悟其語。
此則名為想陰區宇。
利根之人。
受陰盡時。
一盡一切盡。
便能朗然大覺。
若想陰習強者。
于觀行中。
受陰雖複虛妙。
又現寐寱區宇也。
想陰未破。
喻如熟寐。
受陰虛妙。
喻如寱言。
無别所知者。
以喻思惑未斷。
不達真境也。
言成韻次者。
以喻觀行功深。
見惑永伏。
能鄰聖位也。
諸佛菩薩。
喻如不寐之人。
悉知悉見此善男子。
與其觀行心精通[湆立+勿]。
喻如鹹悟其語。
但以虛妄想陰所隔。
故如醒者能知寐語。
寐者不知醒人耳。
(辛)三懸示想陰盡相 若動念盡。
浮想銷除。
于覺明心。
如去塵垢。
一倫生死。
首尾圓照。
名想陰盡。
是人則能超煩惱濁。
于覺明心如去塵垢。
卽所謂覺所覺空也。
一倫生死者。
倫是類義。
分段生死。
自為一類。
變易生死。
複為一類。
首者。
窮其所自始。
尾者。
究其所由終。
了知二種生死。
來無所從。
去無所至。
名為首尾圓照也。
同居動念盡。
則去見思塵垢。
圓照分段生死首尾。
方便實報動念盡。
則去塵沙無明塵垢。
圓照變易生死首尾。
則有觀行盡。
觀行去。
觀行圓照。
乃至究竟盡。
究竟去。
究竟圓照。
餘如圓通中釋。
(辛)四結示本惟妄想 觀其所由。
融通妄想以為其本。
惟此想陰。
能為融變。
使心随境。
使境随心。
隻此融通。
實惟妄想。
更非别有融通之性可得也。
知此想陰虛妄無本。
則不被其所迷矣。
(庚)二别明發相十。
初貪善巧想。
(至)十貪長壽想。
煩惱雖多。
貪為上首。
一有所貪。
便堕魔網。
可不戒哉。
(辛)今初。
阿難。
彼善男子。
受陰虛妙。
不遭邪慮。
圓定發明。
三摩地中。
心愛圓明。
銳其精思。
貪求善巧。
爾時天魔候得其便。
飛精附人。
口說經法。
其人不覺是其魔著。
自言謂得無上涅槃。
來彼求巧善男子處。
敷座說法。
其形斯須或作比丘。
令彼人見。
或為帝釋。
或為婦女。
或比丘尼。
或寝暗室。
身有光明。
是人愚迷。
惑為菩薩。
信其教化。
搖蕩其心。
破佛律儀。
濳行貪欲。
口中好言災祥變異。
或言如來某處出世。
或言劫火。
或說刀兵。
恐怖于人。
令其家資無故耗散。
此名怪鬼年老成魔。
惱亂是人。
厭足心生。
去彼人體。
弟子與師。
俱陷王難。
汝當先覺。
不入輪回。
迷惑不知。
堕無間獄。
受陰虛妙者。
謂于觀行位中。
了知受陰本如來藏。
不發十種魔事。
或雖發而覺悟不惑。
故雲不遭邪慮也。
本以圓解而修圓定。
今旣不遭受陰中之邪慮。
則将轉有漏受成無漏之正受。
故雲圓定發明也。
夫圓定旣得發明。
隻須如法精進。
從觀行三昧。
策入相似分真究竟三昧。
則有何善巧之不得。
有何法界之不曆。
有何機理之不契。
有何根本之不析。
有何感應之不成。
有何靜谧之不入。
有何宿命之不知。
有何神通之不具。
有何深空之不證。
有何常住之不獲。
而乃忽生心愛。
著意貪求。
譬如鱗角未成。
辄思飛躍。
羽毛未備。
便拟抟扶。
學未優而求仕。
丹未成而先服。
其可乎哉。
故知招魔成堕。
皆是自心妄想為咎耳。
一一文中。
各有三節。
初從彼善男子至貪求善巧。
明其定中所起妄想。
二從爾時天魔至俱陷王難。
明其妄想所招魔事。
三從汝當先覺至堕無間獄。
勸誡覺迷所成得失也。
初文可知。
次文又四。
初爾時至身有光明。
明其魔事之相。
次是人愚迷至濳行貪欲。
明其受魔所惑。
三口中好言至無故耗散。
重明魔所作業。
四此名怪鬼至俱陷王難。
結明
所以猶如魇人。
了知六入本如來藏。
故喻之以手足宛然見聞不惑。
三土虛妄受陰。
喻以客邪。
不得去住自由。
喻不能動。
葢雖非實有外邪。
隻此受陰區宇。
便是心觸客邪也。
(辛)三懸示受陰盡相 若魔咎歇。
其心離身。
返觀其面。
去住自由。
無複留礙。
名受陰盡。
是人則能超越見濁。
聞所聞盡。
知魇咎歇。
無所執受。
故心得離身。
離分段身。
則于同居去住自由。
離變易身。
則于方便實報去住自由。
餘如耳根圓通中說。
(辛)四結示本惟妄想 觀其所由。
虛明妄想以為其本。
因于違順妄境。
生諸損益妄受。
虛有所明。
是受陰相此之虛明。
但是妄想。
非真有虛明也。
旣識其本。
則不被其所惑矣。
(庚)二别明發相十。
初過抑生悲。
(至)十愛極成貪。
(辛)今初。
阿難。
彼善男子。
當在此中得大光耀。
其心發明。
内抑過分。
忽于其處發無窮悲。
如是乃至觀見蚊蝱。
猶如赤子。
心生憐愍。
不覺流淚。
此名功用抑摧過越。
悟則無咎。
非為聖證。
覺了不迷。
久自銷歇。
若作聖解。
則有悲魔入其心腑。
見人則悲。
啼泣無限。
失于正受。
當從淪墜。
此中者。
事理二境觀行三昧之中也。
由觀行力。
破色陰境。
故能得大光耀。
由其受陰未破。
故發種種諸受境界。
蓋受有五種。
一苦。
二樂。
三憂。
四喜。
五舍。
今之悲心。
乃緣衆生苦受而發也。
雖似大悲。
實依受陰。
隻因内抑過分而發。
豈入聖階。
所貴覺了不迷。
庶不招魔成失耳。
(辛)二感激生勇 阿難。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
見色陰銷。
受陰明白。
勝相現前。
感激過分。
忽于其中生無限勇。
其心猛利。
志齊諸佛。
謂三僧祇。
一念能越。
此名功用陵率過越。
悟則無咎。
非為聖證。
覺了不迷。
久自銷歇。
若作聖解。
則有狂魔入其心腑。
見人則誇。
我慢無比。
其心乃至上不見佛。
下不見人。
失于正受。
當從淪墜。
于觀行定中。
剝去一層色礙境界。
露出一種虛明境界。
故感激過分而生于勇。
此緣自心樂受而發也。
文皆可知。
(辛)三智衰成憶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
見色陰銷。
受陰明白。
前無新證。
歸失故居。
智力衰微。
入中隳地。
迥無所見。
心中忽然生大枯渴。
于一切時沉憶不散。
将此以為勤精進相。
此名修心無慧自失。
悟則無咎。
非為聖證。
若作聖解。
則有憶魔入其心腑。
旦夕撮心懸在一處。
失于正受。
當從淪墜。
受陰未破。
故前無新證。
色陰旣銷。
故歸失故居。
此緣自心舍受而生枯渴也。
病在定過于慧。
所以沉憶懸心。
(辛)四慧勝成劣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
見色陰銷。
受陰明白。
慧力過定。
失于猛利。
以諸勝性。
懷于心中。
自心已疑是盧舍那。
得少為足。
此名用心妄失恒審。
溺于知見。
悟則無咎。
非為聖證。
若作聖解。
則有下劣易知足魔入其心腑。
見人自言我得無上第一義谛。
失于正受。
當從淪墜。
此緣喜受而生勝性也。
病在慧過于定。
所以忘失恒審。
(辛)五失守生憂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
見色陰銷。
受陰明白。
新證未獲。
故心已亡。
曆覽二際。
自生艱險。
于心忽然生無盡憂。
如坐鐵牀。
如飲毒藥。
心不欲活。
常求于人令害其命。
早取解脫。
此名修心失于方便。
悟則無咎。
非為聖證。
若作聖解。
則有一分常憂愁魔入其心腑。
手執刀劍自割其肉。
欣其舍壽。
或常憂愁。
走入山林。
不耐見人。
失于正受。
當從淪墜。
新證未獲。
亦指受陰未破。
故心已亡。
亦指色陰先銷。
此緣憂受而求自害。
定慧俱劣。
(辛)六慧劣成喜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
見色陰銷。
受陰明白。
處清淨中。
心安隐後。
忽然自有無限喜生。
心中歡悅。
不能自止。
此名輕安無慧自禁。
悟則無咎。
非為聖證。
若作聖解。
則有一分好喜樂魔入其心腑。
見人則笑。
于衢路傍自歌自舞。
自謂已得無礙解脫。
失于正受。
當從淪墜。
此緣輕安而生喜受。
亦是定過于慧。
(辛)七見勝成慢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
見色陰銷。
受陰明白。
自謂已足。
忽有無端大我慢起。
如是乃至慢。
與過慢。
及慢過慢。
或增上慢。
或卑劣慢。
一時俱發。
心中尚輕十方如來。
何況下位聲聞緣覺。
此名見勝無慧自救。
悟則無咎。
非為聖證。
若作聖解。
則有一分大我慢魔入其心腑。
不禮塔廟。
摧毀經像。
謂檀越言。
此是金銅。
或是土木。
經是樹葉。
或是氎華。
肉身真常。
不自恭敬。
郤崇土木。
實為颠倒。
其深信者。
從其毀碎。
埋棄地中。
疑誤衆生。
入無間獄。
失于正受。
當從淪墜。
自謂已足。
亦緣喜樂而生諸慢也。
恃已陵他。
名大我慢。
同德相慠。
但名為慢。
于同争勝。
名為過慢。
于勝争勝。
名慢過慢。
未得謂得。
名增上慢。
以劣自矜。
名卑劣慢。
不禮塔廟等。
卽是邪慢。
共名七慢。
此但見于定中勝相。
故雲無慧自救也。
(辛)八輕安自足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
見色陰銷。
受陰明白。
于精明中。
圓悟精理。
得大随順。
其心忽生無量輕安。
已言成聖。
得大自在。
此名因慧獲諸輕清。
悟則無咎。
非為聖證。
若作聖解。
則有一分好輕清魔入其心腑。
自謂滿足。
更不求進。
此等多作無聞比丘。
疑誤衆生堕阿鼻獄。
失于正受。
當從淪墜。
精明中者。
色銷之境界。
圓悟精理者。
悟此受陰本如來藏也。
得大随順。
亦是喜樂二受。
因慧獲諸輕安。
旣得輕安。
便自謂足。
仍是定過于慧。
故成無聞比丘。
良由不達法相故也。
(辛)九空解成斷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
見色陰銷。
受陰明白。
于明悟中。
得虛明性。
其中忽然歸向永滅。
撥無因果。
一向入空。
空心現前。
乃至心生長斷滅解。
悟則無咎。
非為聖證。
若作聖解。
則有空魔入其心腑。
乃謗持戒。
名為小乘。
菩薩悟空。
有何持犯。
其人常于信心檀越。
飲酒啖肉。
廣行淫穢。
因魔力故。
攝其前人。
不生疑謗。
鬼心久入。
或食屎尿與酒肉等。
一種俱空。
破佛律儀。
誤入人罪。
失于正受。
當從淪墜。
明悟中。
卽是色陰旣銷之觀慧中。
虛明性。
卽是受陰性也。
此亦緣于舍受而成空解。
乃慧多定少之咎。
每見今時知識。
雖不敢啖肉行淫。
而比丘戒法罕有不判為小乘者。
其亦幾鄰于魔說矣。
豈不險哉。
(辛)十愛極成貪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
見色陰銷。
受陰明白。
味其虛明。
深入心骨。
其心忽有無限愛生。
愛極發狂。
便為貪欲。
此名定境安順入心。
無慧自持。
誤入諸欲。
悟則無咎。
非為聖證。
若作聖解。
則有欲魔入其心腑。
一向說欲為菩提道。
化諸白衣平等行欲。
其行淫者。
名持法子。
神鬼力故。
于末世中。
攝其凡愚。
其數至百。
如是乃至一百二百。
或五六百。
多滿千萬。
魔心生厭。
離其身體。
威德旣無。
陷于王難。
疑誤衆生入無間獄。
失于正受。
當從淪墜。
味受陰之虛明。
生愛發狂。
此亦緣喜樂受。
有定無慧之過也。
(庚)三結過勸示 阿難。
如是十種禅那現境。
皆是受陰用心交互。
故現斯事。
衆生頑迷。
不自忖量。
逢此因緣。
迷不自識。
謂言登聖。
大妄語成堕無間獄。
汝等亦當将如來語。
于我滅後。
傳示末法。
徧令衆生開悟斯義。
無令天魔得其方便。
保持覆護。
成無上道。
(己)三明想陰境三。
初總示陰相。
二别明發相。
三結過勸示。
(庚)初中四。
初結前受陰盡相。
二正示想陰區宇。
三懸示想陰盡相。
四結示本惟妄想。
(辛)今初。
阿難。
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受陰盡者。
雖未漏盡。
心離其形。
如鳥出籠。
已能成就從是凡身。
上曆菩薩六十聖位。
得意生身。
随往無礙。
受陰盡相。
須約三土。
及與六卽。
今雲雖未漏盡。
一往且約圓教初信言之。
卽此根初解之境界也。
俱生我執尚在。
故未漏盡。
分别我執已斷。
故心離其形。
如鳥出籠。
猶前文所謂去住自由也。
六十聖位者。
三漸次為能增進。
五十七位為所增進。
能所合稱共成六十。
于六十中。
能進三法通于凡聖。
所進幹慧是外凡。
十信是内凡。
餘四十六。
方名為聖。
今通名為聖者。
以其從凡入聖。
因果理同故也。
旣登初信。
先斷見惑。
則勢如破竹。
有進無退。
由後聖位。
令前凡位功行。
亦不唐捐。
所以名為六十聖位耳。
意生身者。
随意所到。
身則便到。
故雲随往無礙。
此有三種。
一者入三昧樂意生身。
初信能得。
二者覺法自性意生身。
八信能得。
三者種類俱生無作意生身。
十信能得。
若至初住。
分證如來一身無量身。
所謂中道法身應化之本。
如天上月。
普印千江。
不複名意生身矣。
(辛)二正示想陰區宇 譬如有人。
熟寐寱言。
是人雖則無别所知。
其言已成音韻倫次。
令不寐者。
鹹悟其語。
此則名為想陰區宇。
利根之人。
受陰盡時。
一盡一切盡。
便能朗然大覺。
若想陰習強者。
于觀行中。
受陰雖複虛妙。
又現寐寱區宇也。
想陰未破。
喻如熟寐。
受陰虛妙。
喻如寱言。
無别所知者。
以喻思惑未斷。
不達真境也。
言成韻次者。
以喻觀行功深。
見惑永伏。
能鄰聖位也。
諸佛菩薩。
喻如不寐之人。
悉知悉見此善男子。
與其觀行心精通[湆立+勿]。
喻如鹹悟其語。
但以虛妄想陰所隔。
故如醒者能知寐語。
寐者不知醒人耳。
(辛)三懸示想陰盡相 若動念盡。
浮想銷除。
于覺明心。
如去塵垢。
一倫生死。
首尾圓照。
名想陰盡。
是人則能超煩惱濁。
于覺明心如去塵垢。
卽所謂覺所覺空也。
一倫生死者。
倫是類義。
分段生死。
自為一類。
變易生死。
複為一類。
首者。
窮其所自始。
尾者。
究其所由終。
了知二種生死。
來無所從。
去無所至。
名為首尾圓照也。
同居動念盡。
則去見思塵垢。
圓照分段生死首尾。
方便實報動念盡。
則去塵沙無明塵垢。
圓照變易生死首尾。
則有觀行盡。
觀行去。
觀行圓照。
乃至究竟盡。
究竟去。
究竟圓照。
餘如圓通中釋。
(辛)四結示本惟妄想 觀其所由。
融通妄想以為其本。
惟此想陰。
能為融變。
使心随境。
使境随心。
隻此融通。
實惟妄想。
更非别有融通之性可得也。
知此想陰虛妄無本。
則不被其所迷矣。
(庚)二别明發相十。
初貪善巧想。
(至)十貪長壽想。
煩惱雖多。
貪為上首。
一有所貪。
便堕魔網。
可不戒哉。
(辛)今初。
阿難。
彼善男子。
受陰虛妙。
不遭邪慮。
圓定發明。
三摩地中。
心愛圓明。
銳其精思。
貪求善巧。
爾時天魔候得其便。
飛精附人。
口說經法。
其人不覺是其魔著。
自言謂得無上涅槃。
來彼求巧善男子處。
敷座說法。
其形斯須或作比丘。
令彼人見。
或為帝釋。
或為婦女。
或比丘尼。
或寝暗室。
身有光明。
是人愚迷。
惑為菩薩。
信其教化。
搖蕩其心。
破佛律儀。
濳行貪欲。
口中好言災祥變異。
或言如來某處出世。
或言劫火。
或說刀兵。
恐怖于人。
令其家資無故耗散。
此名怪鬼年老成魔。
惱亂是人。
厭足心生。
去彼人體。
弟子與師。
俱陷王難。
汝當先覺。
不入輪回。
迷惑不知。
堕無間獄。
受陰虛妙者。
謂于觀行位中。
了知受陰本如來藏。
不發十種魔事。
或雖發而覺悟不惑。
故雲不遭邪慮也。
本以圓解而修圓定。
今旣不遭受陰中之邪慮。
則将轉有漏受成無漏之正受。
故雲圓定發明也。
夫圓定旣得發明。
隻須如法精進。
從觀行三昧。
策入相似分真究竟三昧。
則有何善巧之不得。
有何法界之不曆。
有何機理之不契。
有何根本之不析。
有何感應之不成。
有何靜谧之不入。
有何宿命之不知。
有何神通之不具。
有何深空之不證。
有何常住之不獲。
而乃忽生心愛。
著意貪求。
譬如鱗角未成。
辄思飛躍。
羽毛未備。
便拟抟扶。
學未優而求仕。
丹未成而先服。
其可乎哉。
故知招魔成堕。
皆是自心妄想為咎耳。
一一文中。
各有三節。
初從彼善男子至貪求善巧。
明其定中所起妄想。
二從爾時天魔至俱陷王難。
明其妄想所招魔事。
三從汝當先覺至堕無間獄。
勸誡覺迷所成得失也。
初文可知。
次文又四。
初爾時至身有光明。
明其魔事之相。
次是人愚迷至濳行貪欲。
明其受魔所惑。
三口中好言至無故耗散。
重明魔所作業。
四此名怪鬼至俱陷王難。
結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