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卷第九文句
關燈
小
中
大
(庚)今初。
然彼諸魔雖有大怒。
彼塵勞内。
汝妙覺中。
如風吹光。
如刀斷水。
了不相觸。
汝如沸湯。
彼如堅冰。
暖氣漸鄰。
不日消殒。
徒恃神力。
但為其客。
成就破亂。
由汝心中五陰主人。
主人若迷。
客得其便。
當處禅那。
覺悟無惑。
則彼魔事無奈汝何。
陰銷入明。
則彼群邪鹹(是禀)受幽氣(者今)。
明能破暗。
近自銷殒。
如何敢留擾亂禅定。
此中凡舉四喻。
一者風吹光。
二者刀斷水。
但是不動不傷。
明其無害而已。
三者湯消冰。
四者明破暗。
則不惟無害。
又能轉魔界為佛界矣。
修心之士。
其可不自勉乎。
(庚)二誡迷則成失 若不明悟。
被陰所迷。
則汝阿難。
必為魔子。
成就魔人。
如摩登伽。
殊為眇劣。
彼唯咒汝破佛律儀。
八萬行中。
隻毀一戒。
心清淨故。
尚未淪溺。
此乃隳汝寶覺全身。
如宰臣家。
忽逢籍沒。
宛轉零落。
無可哀救。
一切境界。
皆依陰發。
故但雲被陰所迷。
以離五陰則無天魔鬼神可得故也。
籍沒者。
沒其屬籍。
(戊)二别明境發之相五。
初明色陰境。
(至)五明識陰境。
(己)初中三。
初總示陰相。
二别明發相。
三結過勸示。
(庚)初又四。
初牒示圓通正行。
二正示色陰區宇。
三懸示色陰盡相。
四結示本惟妄想。
(辛)今初。
阿難當知。
汝坐道場。
銷落諸念。
其念若盡。
則諸離念。
一切精明。
動靜不移。
憶妄如一。
當住此處。
入三摩地。
道場者。
修道之場。
若據佛世及末世利根。
止取可安居處。
便為道場。
若欲事理并修。
克期取證。
則指三七壇儀之後。
卽于此處修三摩地。
乃至端坐安居經一百日。
名為坐道場也。
銷落諸念。
卽入流亡所正修功夫。
以一心圓頓止觀。
随觀一境。
銷镕五陰生死情計。
譬如大冶鑄金。
故名為銷。
令彼垢除故名為落。
其念若盡。
通則從觀行盡。
至究竟盡。
别則且約觀行名盡。
所謂初登五品。
圓伏五住煩惱也。
離念一切精明。
通亦從觀行離。
至究竟離。
則有觀行精明。
乃至究竟精明。
今且約觀行言之。
旣登觀行一品。
便能動靜不移。
憶忘如一。
觀音所謂所入旣寂者是也。
當住此處入三摩地者。
印成下手功夫正應如此也。
然此處有二義。
一約觀。
二約境。
約觀者。
卽是離念精明之處。
約境者。
卽是事理二境。
各有通别。
通者。
二十五門為事境。
門門所具如來藏性為理境。
别者。
耳門為事境。
聞性本圓本通本常為理境。
今正合明以此離念精明之觀。
住于耳根聞性圓通常處。
乃可入三摩地也。
利根之士。
便從此處一超直入。
若色陰習強。
則有幽暗區宇現在前耳。
(辛)二正示色陰區宇 如明目人。
處大幽暗。
精性妙淨。
心未發光。
此則名為色陰區宇。
此明觀行位中。
色陰現前之相也。
圓解已開。
故如明目之人。
事障未破。
故如處大幽暗。
了知色陰本如來藏。
故雲精性妙淨。
理境未現。
故雲心未發光。
被此虛妄色質覆障真性。
故名色陰區宇。
區者。
區局。
宇者。
處所也。
(辛)三懸示色陰盡相 若目明朗。
十方洞開。
無複幽黯。
名色陰盡。
是人則能超越劫濁。
十方洞開無複幽黯者。
卽所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
乃至明暗通塞。
恬變合離。
生滅種種二相。
皆悉了然不生。
故名為色陰盡超劫濁也。
同居十方洞開。
則六凡色陰盡。
方便十方洞開。
則二乘色陰盡。
實報十方洞開。
則菩薩色陰盡。
如次超于三土劫濁。
又有觀行開觀行盡觀行超。
乃至究竟開究竟盡究竟超之不同。
須以第二卷中釋五陰文。
及第六卷釋圓通文。
與此對參。
方知此文脈絡旨趣。
(辛)四結示本惟妄想 觀其所由。
堅固妄想以為其本。
夫九界衆生。
于此漏無漏色。
誰不以為定有實法。
良以不曾子細觀其所由故也。
今以佛眼照窮色陰之源。
不過由于堅固妄想。
所謂随衆生心應所知量。
循業發現。
豈真有堅固之實色哉。
但是妄想謂堅固耳。
堅固妄想為本。
則是無本。
所以圓頓止觀一起。
彼則随盡也。
設有實法。
如何可盡。
設不達其元非實法。
惟屬妄想。
如何可成圓頓止觀。
思之。
思之。
下皆準此。
(庚)二别明發相十。
初精明外溢身能出礙。
(至)十邪心含魅妄見妄說。
此之十境。
或先或後。
或發不發。
或有并發。
或複重發。
事非一緻。
今但次第詳列。
令行人知是色陰境耳。
(辛)今初。
阿難。
當在此中精研妙明。
四大不織。
少選之間。
身能出礙。
此名精明流溢前境。
斯但功用暫得如是。
非為聖證。
不作聖心。
名善境界。
若作聖解。
卽受群邪。
此中。
卽前文所謂此處。
指于卽事之理境也。
精研者。
觀行之功。
妙明者。
藏性之理。
通在二十五境。
别在耳門。
由其精研妙明。
能令四大不織。
是故少選時間身能出礙也。
身能出礙者。
依于色陰所發之境。
精明流溢者。
出其境界之名。
斯但功用等者。
明其發境之由。
由于功用。
功用至此。
亦是善現。
但旣非聖證。
切不可作聖心耳。
夫魔之乘人。
必伺其或怖或喜。
今雲非為聖證。
所以斷其妄喜。
又雲名善境界。
所以斷其妄怖也。
修心者知之。
(辛)二精明内溢拾出蛲蛔 阿難。
複以此心精研妙明。
其身内徹。
是人忽然于其身内拾出蛲蛔。
身相宛然。
亦無傷毀。
此名精明流溢形體。
斯但精行暫得如是。
非為聖證。
不作聖心。
名善境界。
若作聖解。
卽受群邪。
此心。
亦指觀行之心。
精行。
亦功用也。
餘可知。
(辛)三精魄合離空中聞法 又以此心内外精研。
其時魂魄意志精神。
除執受身。
餘皆涉入。
互為賓主。
忽于空中聞說法聲。
或聞十方同敷密義。
此名精魄遞相離合。
成就善種。
暫得如是。
非為聖證。
不作聖心。
名善境界。
若作聖解。
卽受群邪。
初文雖雲精研妙明。
而是外研居多。
是故精明流溢前境。
次文雖亦精研妙明。
而是内研居多。
是故精明流溢形體。
今則内外并研。
故令魂魄意志精神。
但除執受總報之身。
餘皆互相涉入互為賓主。
遂于空中十方聞敷法義也。
醫書雲。
肝藏魂。
肺藏魄。
脾藏意。
膽藏志。
腎藏精。
心藏神。
當知遞相離合互為賓主。
良由于此。
一切唯心。
唯心所現諸法。
皆不可思議也。
(辛)四心魂染悟見佛踞台 又以此心澄露皎徹。
内光發明。
十方徧作閻浮檀色。
一切種類。
化為如來。
于時忽見毗盧遮那踞天光台。
千佛圍繞。
百億國土。
及與蓮華。
俱時出現。
此名心魂靈悟所染。
心光研明。
照諸世界。
暫得如是。
非為聖證。
不作聖心。
名善境界。
若作聖解。
卽受群邪。
澄者。
妙止之功。
露者。
妙觀之力。
澄以妙止。
露以妙觀。
使此心皎潔瑩徹。
故得内光發明。
報土乍現。
毗盧遮那。
此雲光明徧照。
卽是法報合身。
蓋觀行中所觀色陰。
元不局于同居。
今旣心光研明。
加以靈悟所染。
豈無暫照之力。
但不可認為聖證耳。
言靈悟所染者。
尋常習聞教相。
曾知華藏境界。
熏成種子于心魂也。
(辛)五精明逼現空成寶色 又以此心精研妙明。
觀察不停。
抑按降伏制止超越。
于時忽然十方虛空成七寶色。
或百寶色。
同時徧滿。
不相留礙。
青黃赤白。
各各純現。
此名抑按功力逾分。
暫得如是。
非為聖證。
不作聖心。
名善境界。
若作聖解。
卽受群邪。
抑按降伏制止。
皆是圓伏五住之功。
超越二字言其用功精進過分也。
此是于觀行中。
由圓解力。
暫時橫見寂光境界。
非關斷惑。
故不可作聖解。
(辛)六心見密澄暗室覩物 又以此心研究澄徹。
精光不亂。
忽于夜半。
在暗室内。
見種種物。
不殊白晝。
而暗室物。
亦不除滅。
此名心細密澄其見。
所視洞幽。
暫得如是。
非為聖證。
不作聖心。
名善境界。
若作聖解。
卽受群邪。
澄徹者。
寂照之體。
由研究而精光不亂。
故能暗室見異物也。
蓋鬼神諸趣。
恒與人間雜居。
互不相礙。
互不相見。
今以心細所視洞幽。
方乃别見種種異物。
而暗室物亦不除滅。
則仍不相礙也。
(辛)七塵并入純燒斫無礙 又以此心圓入虛融。
四體忽然同于草木。
火燒刀斫曾無所覺。
又則火光不能燒爇。
縱割其肉。
猶如削木。
此名塵并。
排四大性。
一向入純。
暫得如是。
非為聖證。
不作聖心。
名善境界。
若作聖解。
卽受群邪。
心體本自虛融。
由堅固妄想而生窒礙。
今以止觀之功。
圓入虛融之性。
深觀内四大性。
與外四大。
均是惟心所現。
無我我所。
故名排四大性而令塵相并銷也。
然但觀行暫成。
豈容以此濫聖。
(辛)八凝想化現徧見諸界 又以此心成就清淨。
淨心功極。
忽見大地十方山河皆成佛國。
具足七寶光明徧滿。
又見恒沙諸佛如來徧滿空界。
樓殿華麗。
下見地獄。
上觀天宮。
得無障礙。
此名欣厭凝想日深。
想久化成。
非為聖證。
不作聖心。
名善境界。
若作聖解。
卽受群邪。
欣厭者。
欣淨厭穢之心也。
淨穢雖并唯心。
不妨熾然欣厭。
欣厭若極。
與不欣厭亦非異轍。
是故圓頓行人。
正可求生淨土。
但聖境雖現。
不可妄作聖心耳。
諸佛正徧知海。
從心想生。
是心作依作正。
是心是依是正。
了知惟是想久化成。
不作聖解。
如遠公三見聖相。
何過之有。
若作聖解。
乃成邪矣。
(辛)九逼心飛出夜見遠方 又以此心研究深遠。
忽于中夜。
遙見遠方市井街巷親族眷屬。
或聞其語。
此名廹心逼極飛出。
故多隔見。
非為聖證。
不作聖心。
名善境界。
若作聖解。
卽受群邪。
研究深遠者。
觀于事境理谛。
豎窮橫徧之體性也。
廹逼飛出。
亦是暫時境界耳。
緣影未破。
豈聖證乎。
(辛)十邪心含魅妄見妄說 又以此心研究精極。
見善知識形體變移。
少選無端種種遷改。
此名邪心含受魑魅。
或遭天魔入其心腹。
無端說法通達妙義。
非為聖證。
不作聖心。
魔事銷歇。
若作聖解。
卽受群邪。
精極者。
言其研究功深。
至此則與菩薩羅漢心精将[湆立+勿]。
色陰将破。
虛空将殒。
故魔事從此而發也。
或于定中。
妄見善知識形無端變改。
現佛現通。
當知此名偶因邪心含受魑魅。
有此妄見。
非真見聖相也。
又或偶遭天魔入其心腹。
令此行人。
自己無端說法通達妙義。
當知此是魔力使然。
非真實心開也。
此雖防心不密。
緻使魔魅得入。
若能不作聖心。
則魔事終歸銷歇。
惟其妄作聖解。
乃中天魔計耳。
(庚)三結過勸示 阿難。
如是十種禅那現境。
皆是色陰用心交互。
故現斯事。
衆生頑迷。
不自忖量。
逢此因緣。
迷不自識。
謂言登聖。
大妄語成堕無間獄。
汝等當依如來滅後。
于末法中。
宣示斯義。
無令天魔得其方便。
保持覆護。
成無上道。
言此十種境界。
從禅那中發現者。
皆由無始虛妄色陰。
與今所用妙止觀心。
能所交互。
故現斯事也。
蓋能觀之心如鑽。
所觀陰境如木。
陰中藏性如火。
種種現境如煙。
鑽火得煙。
則知去火不遠。
故一一名善境界。
見煙而止。
則火不可得。
損木損工。
譬如中途迷惑。
反受群邪也。
下皆準知。
(己)二明受陰境三。
初總示陰相。
二别明發相。
三結過勸示。
(庚)初中四。
初結前色陰盡相。
二正示受陰區宇。
三懸示受陰盡相。
四結示本惟妄想。
(辛)今初。
阿難。
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奢摩他中。
色陰盡者。
見諸佛心。
如明鏡中顯現其像。
大佛頂首楞嚴王三昧。
始終皆以止觀而為體用。
今言奢摩他中。
舉止以攝觀也。
同居色陰盡。
見佛一切智心。
方便色陰盡。
見佛道種智心。
實報色陰盡。
見佛一切種智心。
又達三土色陰卽空名盡。
見佛一切智心。
達三土色陰。
卽假名盡。
見佛道種智心。
達三土色陰卽中名盡。
見佛一切種智心也。
則有觀行見。
相似見。
乃至究竟見之不同。
利根之人。
一盡一切盡。
一見一切見。
若受陰習強者。
則于觀行位中。
又現客邪區宇。
(辛)二正示受陰區宇 若有所得。
而未能用。
猶如魇人。
手足宛然。
見聞不惑。
心觸客邪。
而不能動。
此則名為受陰區宇。
觀行見于佛心。
故若有所得。
未與法流水接。
故猶未能用也。
受以領納前境為義。
今六根雖不緣塵。
而領納之習仍
然彼諸魔雖有大怒。
彼塵勞内。
汝妙覺中。
如風吹光。
如刀斷水。
了不相觸。
汝如沸湯。
彼如堅冰。
暖氣漸鄰。
不日消殒。
徒恃神力。
但為其客。
成就破亂。
由汝心中五陰主人。
主人若迷。
客得其便。
當處禅那。
覺悟無惑。
則彼魔事無奈汝何。
陰銷入明。
則彼群邪鹹(是禀)受幽氣(者今)。
明能破暗。
近自銷殒。
如何敢留擾亂禅定。
此中凡舉四喻。
一者風吹光。
二者刀斷水。
但是不動不傷。
明其無害而已。
三者湯消冰。
四者明破暗。
則不惟無害。
又能轉魔界為佛界矣。
修心之士。
其可不自勉乎。
(庚)二誡迷則成失 若不明悟。
被陰所迷。
則汝阿難。
必為魔子。
成就魔人。
如摩登伽。
殊為眇劣。
彼唯咒汝破佛律儀。
八萬行中。
隻毀一戒。
心清淨故。
尚未淪溺。
此乃隳汝寶覺全身。
如宰臣家。
忽逢籍沒。
宛轉零落。
無可哀救。
一切境界。
皆依陰發。
故但雲被陰所迷。
以離五陰則無天魔鬼神可得故也。
籍沒者。
沒其屬籍。
(戊)二别明境發之相五。
初明色陰境。
(至)五明識陰境。
(己)初中三。
初總示陰相。
二别明發相。
三結過勸示。
(庚)初又四。
初牒示圓通正行。
二正示色陰區宇。
三懸示色陰盡相。
四結示本惟妄想。
(辛)今初。
阿難當知。
汝坐道場。
銷落諸念。
其念若盡。
則諸離念。
一切精明。
動靜不移。
憶妄如一。
當住此處。
入三摩地。
道場者。
修道之場。
若據佛世及末世利根。
止取可安居處。
便為道場。
若欲事理并修。
克期取證。
則指三七壇儀之後。
卽于此處修三摩地。
乃至端坐安居經一百日。
名為坐道場也。
銷落諸念。
卽入流亡所正修功夫。
以一心圓頓止觀。
随觀一境。
銷镕五陰生死情計。
譬如大冶鑄金。
故名為銷。
令彼垢除故名為落。
其念若盡。
通則從觀行盡。
至究竟盡。
别則且約觀行名盡。
所謂初登五品。
圓伏五住煩惱也。
離念一切精明。
通亦從觀行離。
至究竟離。
則有觀行精明。
乃至究竟精明。
今且約觀行言之。
旣登觀行一品。
便能動靜不移。
憶忘如一。
觀音所謂所入旣寂者是也。
當住此處入三摩地者。
印成下手功夫正應如此也。
然此處有二義。
一約觀。
二約境。
約觀者。
卽是離念精明之處。
約境者。
卽是事理二境。
各有通别。
通者。
二十五門為事境。
門門所具如來藏性為理境。
别者。
耳門為事境。
聞性本圓本通本常為理境。
今正合明以此離念精明之觀。
住于耳根聞性圓通常處。
乃可入三摩地也。
利根之士。
便從此處一超直入。
若色陰習強。
則有幽暗區宇現在前耳。
(辛)二正示色陰區宇 如明目人。
處大幽暗。
精性妙淨。
心未發光。
此則名為色陰區宇。
此明觀行位中。
色陰現前之相也。
圓解已開。
故如明目之人。
事障未破。
故如處大幽暗。
了知色陰本如來藏。
故雲精性妙淨。
理境未現。
故雲心未發光。
被此虛妄色質覆障真性。
故名色陰區宇。
區者。
區局。
宇者。
處所也。
(辛)三懸示色陰盡相 若目明朗。
十方洞開。
無複幽黯。
名色陰盡。
是人則能超越劫濁。
十方洞開無複幽黯者。
卽所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
乃至明暗通塞。
恬變合離。
生滅種種二相。
皆悉了然不生。
故名為色陰盡超劫濁也。
同居十方洞開。
則六凡色陰盡。
方便十方洞開。
則二乘色陰盡。
實報十方洞開。
則菩薩色陰盡。
如次超于三土劫濁。
又有觀行開觀行盡觀行超。
乃至究竟開究竟盡究竟超之不同。
須以第二卷中釋五陰文。
及第六卷釋圓通文。
與此對參。
方知此文脈絡旨趣。
(辛)四結示本惟妄想 觀其所由。
堅固妄想以為其本。
夫九界衆生。
于此漏無漏色。
誰不以為定有實法。
良以不曾子細觀其所由故也。
今以佛眼照窮色陰之源。
不過由于堅固妄想。
所謂随衆生心應所知量。
循業發現。
豈真有堅固之實色哉。
但是妄想謂堅固耳。
堅固妄想為本。
則是無本。
所以圓頓止觀一起。
彼則随盡也。
設有實法。
如何可盡。
設不達其元非實法。
惟屬妄想。
如何可成圓頓止觀。
思之。
思之。
下皆準此。
(庚)二别明發相十。
初精明外溢身能出礙。
(至)十邪心含魅妄見妄說。
此之十境。
或先或後。
或發不發。
或有并發。
或複重發。
事非一緻。
今但次第詳列。
令行人知是色陰境耳。
(辛)今初。
阿難。
當在此中精研妙明。
四大不織。
少選之間。
身能出礙。
此名精明流溢前境。
斯但功用暫得如是。
非為聖證。
不作聖心。
名善境界。
若作聖解。
卽受群邪。
此中。
卽前文所謂此處。
指于卽事之理境也。
精研者。
觀行之功。
妙明者。
藏性之理。
通在二十五境。
别在耳門。
由其精研妙明。
能令四大不織。
是故少選時間身能出礙也。
身能出礙者。
依于色陰所發之境。
精明流溢者。
出其境界之名。
斯但功用等者。
明其發境之由。
由于功用。
功用至此。
亦是善現。
但旣非聖證。
切不可作聖心耳。
夫魔之乘人。
必伺其或怖或喜。
今雲非為聖證。
所以斷其妄喜。
又雲名善境界。
所以斷其妄怖也。
修心者知之。
(辛)二精明内溢拾出蛲蛔 阿難。
複以此心精研妙明。
其身内徹。
是人忽然于其身内拾出蛲蛔。
身相宛然。
亦無傷毀。
此名精明流溢形體。
斯但精行暫得如是。
非為聖證。
不作聖心。
名善境界。
若作聖解。
卽受群邪。
此心。
亦指觀行之心。
精行。
亦功用也。
餘可知。
(辛)三精魄合離空中聞法 又以此心内外精研。
其時魂魄意志精神。
除執受身。
餘皆涉入。
互為賓主。
忽于空中聞說法聲。
或聞十方同敷密義。
此名精魄遞相離合。
成就善種。
暫得如是。
非為聖證。
不作聖心。
名善境界。
若作聖解。
卽受群邪。
初文雖雲精研妙明。
而是外研居多。
是故精明流溢前境。
次文雖亦精研妙明。
而是内研居多。
是故精明流溢形體。
今則内外并研。
故令魂魄意志精神。
但除執受總報之身。
餘皆互相涉入互為賓主。
遂于空中十方聞敷法義也。
醫書雲。
肝藏魂。
肺藏魄。
脾藏意。
膽藏志。
腎藏精。
心藏神。
當知遞相離合互為賓主。
良由于此。
一切唯心。
唯心所現諸法。
皆不可思議也。
(辛)四心魂染悟見佛踞台 又以此心澄露皎徹。
内光發明。
十方徧作閻浮檀色。
一切種類。
化為如來。
于時忽見毗盧遮那踞天光台。
千佛圍繞。
百億國土。
及與蓮華。
俱時出現。
此名心魂靈悟所染。
心光研明。
照諸世界。
暫得如是。
非為聖證。
不作聖心。
名善境界。
若作聖解。
卽受群邪。
澄者。
妙止之功。
露者。
妙觀之力。
澄以妙止。
露以妙觀。
使此心皎潔瑩徹。
故得内光發明。
報土乍現。
毗盧遮那。
此雲光明徧照。
卽是法報合身。
蓋觀行中所觀色陰。
元不局于同居。
今旣心光研明。
加以靈悟所染。
豈無暫照之力。
但不可認為聖證耳。
言靈悟所染者。
尋常習聞教相。
曾知華藏境界。
熏成種子于心魂也。
(辛)五精明逼現空成寶色 又以此心精研妙明。
觀察不停。
抑按降伏制止超越。
于時忽然十方虛空成七寶色。
或百寶色。
同時徧滿。
不相留礙。
青黃赤白。
各各純現。
此名抑按功力逾分。
暫得如是。
非為聖證。
不作聖心。
名善境界。
若作聖解。
卽受群邪。
抑按降伏制止。
皆是圓伏五住之功。
超越二字言其用功精進過分也。
此是于觀行中。
由圓解力。
暫時橫見寂光境界。
非關斷惑。
故不可作聖解。
(辛)六心見密澄暗室覩物 又以此心研究澄徹。
精光不亂。
忽于夜半。
在暗室内。
見種種物。
不殊白晝。
而暗室物。
亦不除滅。
此名心細密澄其見。
所視洞幽。
暫得如是。
非為聖證。
不作聖心。
名善境界。
若作聖解。
卽受群邪。
澄徹者。
寂照之體。
由研究而精光不亂。
故能暗室見異物也。
蓋鬼神諸趣。
恒與人間雜居。
互不相礙。
互不相見。
今以心細所視洞幽。
方乃别見種種異物。
而暗室物亦不除滅。
則仍不相礙也。
(辛)七塵并入純燒斫無礙 又以此心圓入虛融。
四體忽然同于草木。
火燒刀斫曾無所覺。
又則火光不能燒爇。
縱割其肉。
猶如削木。
此名塵并。
排四大性。
一向入純。
暫得如是。
非為聖證。
不作聖心。
名善境界。
若作聖解。
卽受群邪。
心體本自虛融。
由堅固妄想而生窒礙。
今以止觀之功。
圓入虛融之性。
深觀内四大性。
與外四大。
均是惟心所現。
無我我所。
故名排四大性而令塵相并銷也。
然但觀行暫成。
豈容以此濫聖。
(辛)八凝想化現徧見諸界 又以此心成就清淨。
淨心功極。
忽見大地十方山河皆成佛國。
具足七寶光明徧滿。
又見恒沙諸佛如來徧滿空界。
樓殿華麗。
下見地獄。
上觀天宮。
得無障礙。
此名欣厭凝想日深。
想久化成。
非為聖證。
不作聖心。
名善境界。
若作聖解。
卽受群邪。
欣厭者。
欣淨厭穢之心也。
淨穢雖并唯心。
不妨熾然欣厭。
欣厭若極。
與不欣厭亦非異轍。
是故圓頓行人。
正可求生淨土。
但聖境雖現。
不可妄作聖心耳。
諸佛正徧知海。
從心想生。
是心作依作正。
是心是依是正。
了知惟是想久化成。
不作聖解。
如遠公三見聖相。
何過之有。
若作聖解。
乃成邪矣。
(辛)九逼心飛出夜見遠方 又以此心研究深遠。
忽于中夜。
遙見遠方市井街巷親族眷屬。
或聞其語。
此名廹心逼極飛出。
故多隔見。
非為聖證。
不作聖心。
名善境界。
若作聖解。
卽受群邪。
研究深遠者。
觀于事境理谛。
豎窮橫徧之體性也。
廹逼飛出。
亦是暫時境界耳。
緣影未破。
豈聖證乎。
(辛)十邪心含魅妄見妄說 又以此心研究精極。
見善知識形體變移。
少選無端種種遷改。
此名邪心含受魑魅。
或遭天魔入其心腹。
無端說法通達妙義。
非為聖證。
不作聖心。
魔事銷歇。
若作聖解。
卽受群邪。
精極者。
言其研究功深。
至此則與菩薩羅漢心精将[湆立+勿]。
色陰将破。
虛空将殒。
故魔事從此而發也。
或于定中。
妄見善知識形無端變改。
現佛現通。
當知此名偶因邪心含受魑魅。
有此妄見。
非真見聖相也。
又或偶遭天魔入其心腹。
令此行人。
自己無端說法通達妙義。
當知此是魔力使然。
非真實心開也。
此雖防心不密。
緻使魔魅得入。
若能不作聖心。
則魔事終歸銷歇。
惟其妄作聖解。
乃中天魔計耳。
(庚)三結過勸示 阿難。
如是十種禅那現境。
皆是色陰用心交互。
故現斯事。
衆生頑迷。
不自忖量。
逢此因緣。
迷不自識。
謂言登聖。
大妄語成堕無間獄。
汝等當依如來滅後。
于末法中。
宣示斯義。
無令天魔得其方便。
保持覆護。
成無上道。
言此十種境界。
從禅那中發現者。
皆由無始虛妄色陰。
與今所用妙止觀心。
能所交互。
故現斯事也。
蓋能觀之心如鑽。
所觀陰境如木。
陰中藏性如火。
種種現境如煙。
鑽火得煙。
則知去火不遠。
故一一名善境界。
見煙而止。
則火不可得。
損木損工。
譬如中途迷惑。
反受群邪也。
下皆準知。
(己)二明受陰境三。
初總示陰相。
二别明發相。
三結過勸示。
(庚)初中四。
初結前色陰盡相。
二正示受陰區宇。
三懸示受陰盡相。
四結示本惟妄想。
(辛)今初。
阿難。
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奢摩他中。
色陰盡者。
見諸佛心。
如明鏡中顯現其像。
大佛頂首楞嚴王三昧。
始終皆以止觀而為體用。
今言奢摩他中。
舉止以攝觀也。
同居色陰盡。
見佛一切智心。
方便色陰盡。
見佛道種智心。
實報色陰盡。
見佛一切種智心。
又達三土色陰卽空名盡。
見佛一切智心。
達三土色陰。
卽假名盡。
見佛道種智心。
達三土色陰卽中名盡。
見佛一切種智心也。
則有觀行見。
相似見。
乃至究竟見之不同。
利根之人。
一盡一切盡。
一見一切見。
若受陰習強者。
則于觀行位中。
又現客邪區宇。
(辛)二正示受陰區宇 若有所得。
而未能用。
猶如魇人。
手足宛然。
見聞不惑。
心觸客邪。
而不能動。
此則名為受陰區宇。
觀行見于佛心。
故若有所得。
未與法流水接。
故猶未能用也。
受以領納前境為義。
今六根雖不緣塵。
而領納之習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