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卷第八文句
關燈
小
中
大
。
(庚)三分證轉依号又分為五。
初明十住。
二明十行。
三明十向。
四明十地。
五明等覺。
(辛)今初。
阿難。
是善男子。
以真方便發此十心。
心精發晖。
十用涉入。
圓成一心。
名發心住。
心中發明。
如淨琉璃。
内現精金。
以前妙心。
履以成地。
名治地住。
心地涉知。
俱得明了。
遊履十方。
得無留礙。
名修行住。
行與佛同。
受佛氣分。
如中陰身。
自求父母。
陰信冥通。
入如來種。
名生貴住。
旣遊道胎。
親奉覺[胤乚]。
如胎已成。
人相不缺。
名方便具足住。
容貌如佛。
心相亦同。
名正心住。
身心合成。
日益增長。
名不退住。
十身靈相。
一時具足。
名童真住。
形成出胎。
親為佛子。
名法王子住。
表以成人。
如國大王。
以諸國事分委太子。
彼刹利王。
世子長成。
陳列灌頂。
名灌頂住。
此圓十住。
分破無明。
分證三德。
以無住法。
住秘藏中。
大品所謂入理般若名為住也。
以真方便發此十心者。
牒上十信言之。
皆依中道稱性而修。
名真方便。
相似而證。
亦名為發。
由是心精發晖。
令此十用互相涉入。
而圓成為一心。
遂令三心一時圓發。
名發心住也。
言十用涉入者。
十乘觀法。
一乘攝一切乘也。
圓成一心者。
十十之法。
總不離現前一念也。
正因理心發。
名法身德。
了因慧心發。
名般若德。
緣因善心發。
名解脫德。
此三不縱不橫。
不并不别。
名為秘密之藏。
華嚴經雲。
初發心時。
便成正覺。
成就慧身。
不由他悟。
清淨妙法身。
湛然應一切。
此之謂也。
二十五聖初證真實圓通。
卽是此位。
從此以後雖有修習。
皆是無功用道矣。
心中發明等者。
卽是牒上初發心住。
能證之智。
喻淨琉璃。
所證之理。
喻如精金。
以前妙心履以成地。
卽是無功用道任運增進。
言卽以前所發妙心。
踐履之以成理地。
故名治地住也。
智照于境。
境亦照智。
故雲心地涉知。
境智互照。
妙行普周。
名修行住。
如此修行。
則因能肖果。
故雲行與佛同。
因旣肖果。
受果佛之氣分。
譬如中陰投輪王胎。
便成刹利種姓。
名生貴住。
同佛緣因功德相好。
故雲人相不缺。
同佛了因智慧莊嚴。
故雲心相亦同。
緣了互資。
故雲日益增長。
十身出華嚴經。
所謂聲聞身。
緣覺身。
菩薩身。
如來身。
法身。
智身。
國土身。
業報身。
衆生身。
虛空身。
又如來身複具十身。
所謂菩提身。
願身。
化身。
力身。
莊嚴身。
威勢身。
意生身。
福德身。
法身。
智身也。
純一無僞。
故名童真。
具體而微。
亦名童真。
餘皆可知。
此十住位亦可雲理卽住。
乃至究竟卽住。
今但約分證言之。
亦可雲卽俗卽中之真谛現前也。
幽溪雲。
初住已先。
名為緣修。
以未見佛性故。
登住已來。
名為真修。
以真見佛性故。
初住名發心。
此由第十願心。
破一品無明之功。
以發三德佛性之心。
此住但言佛性現前而已。
猶未加真修功行也。
至第二住。
以前妙心履以成地。
方以分真始覺。
照于分真本覺。
修之治之。
名治地住。
至笫三住。
心地涉知。
俱得明了。
則始本一合。
始本俱忘。
方得遊履十方。
得無留礙。
名修行住。
此之二位。
方是真修次第功夫。
猶如世人。
先世行業旣備。
然後入父母胎。
入胎之後。
不過長之養之。
充擴前功而已。
故四住名生貴。
五住名具足。
乃至九住名法王子。
皆言增長之功。
不複更言進修之事。
卽使有之。
亦不外乎始本境智也。
旣出聖胎。
表以成人。
分委道化。
名灌頂住。
譬如世人。
承先世行業得感為人。
表表丈夫。
堪付家業。
至十行去。
方明法王子所作事也。
(辛)二明十行 阿難。
是善男子。
成佛子已。
具足無量如來妙德。
十方随順。
名歡喜行。
善能利益一切衆生。
名饒益行。
自覺覺他得無違拒。
名無嗔恨行。
種類出生。
窮未來際。
三世平等。
十方通達。
名無盡行。
一切合同。
種種法門得無差誤。
名離癡亂行。
則于同中顯現群異。
一一異相各各見同。
名善現行。
如是乃至十方虛空滿足微塵。
一一塵中現十方界。
現塵現界。
不相留礙。
名無著行。
種種現前。
鹹是第一波羅密多。
名尊重行。
如是圓融能成十方諸佛軌則。
名善法行。
一一皆是清淨無漏。
一真無為。
性本然故。
名真實行。
此圓十行。
又成十番智斷。
又令三德十倍增明。
卽是一行一切行。
于念念中具足佛行功德也。
成佛子已一句。
牒上灌頂住而言之。
十方随順。
是自覺圓成。
故名歡喜。
利益一切。
是善能覺他。
故名饒益。
初則自覺為正。
覺他為傍。
次則覺他為正。
自覺為傍。
未免分于自他。
猶是法中微細違逆。
旣有違拒。
便名嗔恨。
今二覺無違。
嗔恨何有。
由其二覺無違。
故拈一自覺之行。
出生一切自覺覺他法門。
拈一覺他之行。
亦複出生一切自覺覺他法門。
是名種類出生。
豎窮橫徧也。
從體起用。
旣行行無盡。
會用歸體。
則法法無差。
故雲一切合同而無癡亂也。
全體起用。
故于同中顯現群異。
全用卽體。
故一一異各各見同。
名善現行也。
十方虛空滿足微塵。
卽是同中現異之極緻。
一一塵中現十方界。
卽是異相見同之極緻。
界旣現塵。
塵複現界。
塵塵界界。
重重無盡。
猶如帝網。
不可思議。
名無著行也。
束一切事理一切體用。
總是一谛。
無有微塵許法。
而非全體第一波羅密多。
名尊重行。
第一波羅密多。
卽是一切諸法。
一切諸法。
卽是第一波羅密多。
斯則權實不二。
故成十方諸佛軌則。
名善法行。
若權若實。
鹹不思議。
随緣不變。
則無權非實。
不變随緣。
則無實非權。
故雲一一皆是清淨無漏。
一真無為性本然故。
名真實行也。
此十行位。
亦可雲理卽佛行。
乃至究竟佛行。
今但約分證言之。
複有橫豎二義。
豎則行行轉深。
橫則一心圓具十種妙行。
亦可雲卽真卽中之俗谛現前也。
又歡喜是圓施行。
饒益是圓戒行。
無嗔恨是圓忍行。
無盡是圓進行。
離癡亂是圓定行。
善現是圓慧行。
無著是圓方便行。
尊重是圓願行。
善法是圓力行。
真實是圓智行。
然十行皆不思議。
迥與曆别十度不同。
(辛)三明十向又二。
初正明十向。
二别明加行。
(壬)今初。
阿難。
是善男子。
滿足神通。
成佛事已。
純潔精真。
遠諸留患。
當度衆生。
滅諸度相。
回無為心。
向涅槃路。
名救護一切衆生。
離衆生相回向。
壞其可壞。
遠離諸離。
名不壞回向。
本覺湛然。
覺齊佛覺。
名等一切佛回向。
精真發明。
地如佛地。
名至一切處回向。
世界如來。
互相涉入。
得無挂礙。
名無盡功德藏回向。
于同佛地。
地中各各生清淨因。
依因發揮。
取涅槃道。
名随順平等善根回向。
真根旣成。
十方衆生皆我本性。
性圓成就。
不失衆生。
名随順等觀一切衆生回向。
卽一切法。
離一切相。
唯卽與離。
二無所著。
名真如相回向。
真得所如。
十方無礙。
名無縛解脫回向。
性德圓成。
法界量滅。
名法界無量回向。
此圓十向。
更成十番智斷。
更令三德十倍增明。
卽是于念念中。
具足三種回向。
所謂回自向他。
回因向果。
回事向理也。
滿足神通二句。
牒前十行言之。
無間名純。
無染名潔。
無雜名精。
無僞名真。
生死是凡夫留患。
涅槃是二乘留患。
今由十住與佛同體。
了知生死卽涅槃。
不住生死。
由十行與佛同用。
了知涅槃卽生死。
不住涅槃。
故能遠諸留患也。
不住涅槃。
故念念當度衆生。
不住生死。
故了知實無衆生可度。
而滅諸度相。
由其度衆生故。
所以不證無為。
名曰回無為心。
由其無度相故。
所以不染生死。
名曰向涅槃路。
是稱救護一切衆生。
離衆生相回向也。
生死涅槃。
皆是可壞之相。
故皆壞之。
離俗離真。
皆是妄離之心。
故皆遠之。
從此中道不壞之性常得現前。
名不壞回向也。
本覺之理。
湛然現前。
則始覺之智。
齊于佛覺。
故名等一切佛回向。
始覺精真旣已發明。
則本覺理地。
如于佛地。
故名至一切處回向。
地為世界。
覺為如來。
世界是理。
如來是智。
理智融徹。
互相涉入。
得無挂礙。
故名無盡功德藏回向。
證此無盡功德之藏。
則與佛地渾同。
于此渾同佛地之中。
又各各生起清淨萬行真因。
依此真因發揮。
而取涅槃究竟真道。
故名随順平等善根回向。
謂一切所作若大若小諸善。
由随順法性故。
皆得廣大如法界。
究竟如虛空。
平等無異。
鹹趣薩婆若也。
真實善根旣成。
了知十方衆生皆我本性。
我之心性。
徧能含育一切衆生。
一切衆生心性。
亦複如是互含互育。
不謂我性獨圓。
他性不爾。
故名随順等觀一切衆生回向。
卽一切法。
猶前文所謂元明心妙十界俱卽。
離一切相。
猶前文所謂本妙圓心十界俱非。
唯卽與離二無所著。
猶前文所謂妙明心元離卽離非是卽非卽。
此則徹悟真如妙性。
名真如相回向。
旣已真得所如。
則十方世界。
無非真如體相。
更何障礙。
故名無縛解脫回向。
性具之三德圓成。
法界之數量銷滅。
名法界無量回向。
此十回向。
亦可雲理卽回向。
乃至究竟回向。
今但約分證言之。
亦可雲修于卽真卽俗之中谛以登佛地也。
(壬)二别明加行 阿難。
是善男子。
盡是清淨四十一心。
次成四種妙圓加行。
卽以佛覺用為己心。
若出未出。
猶如鑽火欲然其木。
名為暖地。
又以己心成佛所履。
若依非依。
如登高山。
身入虛空。
下有微礙。
名為頂地。
心佛二同。
善得中道。
如忍事人。
非懷非出。
名為忍地。
數量銷滅。
迷覺中道二無所目。
名世第一地。
四十一心者。
指前幹慧及信住行向也。
妙圓加行者。
妙則不可思議。
圓則非小非偏。
亦非漸次。
正顯雖借藏教之名。
不同藏教之義也。
夫入道要門。
必由加行。
統而言之。
名字位中。
由加行故。
得登五品觀行位中。
由加行故。
得淨六根。
十信位中。
由加行故。
得入初住。
乃至等覺位中。
由加行故。
得成妙覺。
今獨于第十回向心中。
開出四加行者。
為顯地法尊勝故耳。
一暖地者。
卽以初歡喜地之佛覺。
用為十向始覺之己心。
初地覺性。
全在十向無明心中。
譬如火在木中。
今以十向始覺。
鑽于障初地之無明。
求出初地本覺智火。
此火欲出而未出。
無明之木未然而将然。
故喻如鑽火欲然其木。
暖相先現。
名暖地也。
次頂地者。
又卽以十向始覺之己心。
成于初地佛覺之所履。
初地所證涅槃。
猶如虛空。
回超十向變易生死之山。
今下有微礙。
故雲若依。
身入虛空。
故雲非依。
此則十向位中一分變易生死。
将脫而未脫。
初地位中所顯虛空涅槃。
未證而卽證。
名頂地也。
三忍地者。
牒前佛覺用為己心。
是佛與心同。
己心成佛所履。
是心與佛同。
心佛旣其二同。
則已善得中道。
胸中了了。
非複懷疑。
惟獨自知。
非有出說。
故如忍事之人。
非懷非出。
名為忍地。
此以初地菩提涅槃。
喻如所忍之事也。
四世第一地者。
初暖地中。
用佛覺為己心。
尚存己心數量。
二頂地中。
以己心成佛履。
尚存佛履數量。
此二皆是迷中道之數量。
三忍地中。
心佛二同。
尚存二同數量。
乃是覺中道之數量。
今則不但無迷。
亦且無覺。
始本冥合。
始本俱忘。
故名世第一地也。
蓋稱性真修。
雖複極圓極頓。
一念便能該因徹果。
而于一念之中。
法爾亦具此四加行。
卽此四種加行。
說雖次第。
行在一時。
所以名為妙圓也。
(辛)四明十地 阿難。
是善男子。
于大菩提善得通達。
覺通如來。
盡佛境界。
名歡喜地。
異性入同。
同性亦滅。
名離垢地。
淨極明生。
名發光地。
明極覺滿。
名焰慧地。
一切同異所不能至。
名難勝地。
無為真如性淨明露。
名現前地。
盡真如際。
名遠行地。
一真如心。
名不動地。
發真如用。
名善慧地。
阿難。
是諸菩薩。
從此已往。
修習畢功。
功德圓滿。
亦目此地名修習位。
慈陰妙雲覆涅槃海。
名法雲地。
此圓十地。
更成十番智斷。
更令三德十倍增明。
猶如大地荷負一切。
普入三世諸佛智地。
不思議一境三谛任運現前。
故名為地也。
旣從十向後心。
善成四種妙圓加行。
則一分障初地之無明。
豁爾頓破。
故于大菩提性。
善得通達。
能覺之菩提智德。
全與佛同。
名為覺通如來。
所覺之涅槃斷德。
全與佛同。
名為盡佛境界。
如三世諸佛所應得者。
我已得之。
如一切衆生所本具者。
我已證之。
是故慶己慶人。
名歡喜地也。
地前雖斷無明至三十品。
猶是賢聖。
未是聖賢。
名異生性。
登歡喜地。
與佛體同。
名同生性。
然而對異說同。
異固是垢。
同亦是垢。
今泯絕異同。
名離垢地也。
問曰。
七護法心。
卽雲十方如來氣分交接。
四生貴住。
卽雲入如來種。
今至初地。
何又雲異性入同。
若初地方名同性。
驗知十向尚為異性。
仍是别教三賢十聖之義。
如何可說惟圓位耶。
答曰。
圓位妙義。
不出六卽。
六而常卽。
故與别教三賢之位不同。
卽而常六。
故不妨展轉說于同異。
當知七心氣分交接。
是相似氣分也。
四住入如來種。
是分真種也。
今雲異性入同。
是從分證同性。
鄰于究竟同性也。
蓋十住與佛同住。
十行與佛同行。
十向與佛同向。
十地與佛同地。
所以法華經中。
名此四十聖位為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雖複同在分證位中。
不妨仍有淺深之别。
開異于示。
示異于悟。
悟異于入。
今以悟佛知見之異性。
入于入佛知見之同性耳。
離垢則淨。
淨極則明自生。
故名發光。
發光卽明。
明極則覺目滿。
故名焰慧。
覺滿能照不思議理。
旣照不思議理。
亦照不思議事。
照理而又照事。
故一切同性出世之智所不能至。
照事而又照理。
故一切異性世間之智所不能至。
至。
及也。
蓋離垢地。
但能泯絕同異。
此乃會通同異。
故世出世智皆不能及。
名難勝地也。
若事若理。
當體皆是無為真如。
性本清淨。
今已昭明顯露。
名現前地。
法法旣皆真如。
則便窮盡真如邊際。
名遠行地。
真如邊際。
橫徧豎窮。
統惟一心。
安有出入。
故名不動。
旣證真如不動全體。
必發真如随緣大用。
故名善慧。
善慧者。
權實二智皆善也。
前從初住至此。
雖則皆是無功用道。
仍是稱性所起修習之功。
從此以往。
幷其無功用之修習。
亦已畢功。
而大智大悲。
功德俱已圓滿。
故亦目此九地名為修習位也。
若第十地。
則無複自利。
純是利他。
故惟以慈陰妙雲。
覆于衆生本有涅槃性海。
而任運拔苦與樂。
名之為法雲地。
此十地位。
亦可雲理卽佛地。
乃至究竟佛地。
今但約分證言之。
複有橫豎二義。
豎則地地深入。
橫則一地一切地。
一切地一地。
譬如十大山王。
同依大地。
如是菩薩十種智地。
惟一佛地也。
(辛)五
(庚)三分證轉依号又分為五。
初明十住。
二明十行。
三明十向。
四明十地。
五明等覺。
(辛)今初。
阿難。
是善男子。
以真方便發此十心。
心精發晖。
十用涉入。
圓成一心。
名發心住。
心中發明。
如淨琉璃。
内現精金。
以前妙心。
履以成地。
名治地住。
心地涉知。
俱得明了。
遊履十方。
得無留礙。
名修行住。
行與佛同。
受佛氣分。
如中陰身。
自求父母。
陰信冥通。
入如來種。
名生貴住。
旣遊道胎。
親奉覺[胤乚]。
如胎已成。
人相不缺。
名方便具足住。
容貌如佛。
心相亦同。
名正心住。
身心合成。
日益增長。
名不退住。
十身靈相。
一時具足。
名童真住。
形成出胎。
親為佛子。
名法王子住。
表以成人。
如國大王。
以諸國事分委太子。
彼刹利王。
世子長成。
陳列灌頂。
名灌頂住。
此圓十住。
分破無明。
分證三德。
以無住法。
住秘藏中。
大品所謂入理般若名為住也。
以真方便發此十心者。
牒上十信言之。
皆依中道稱性而修。
名真方便。
相似而證。
亦名為發。
由是心精發晖。
令此十用互相涉入。
而圓成為一心。
遂令三心一時圓發。
名發心住也。
言十用涉入者。
十乘觀法。
一乘攝一切乘也。
圓成一心者。
十十之法。
總不離現前一念也。
正因理心發。
名法身德。
了因慧心發。
名般若德。
緣因善心發。
名解脫德。
此三不縱不橫。
不并不别。
名為秘密之藏。
華嚴經雲。
初發心時。
便成正覺。
成就慧身。
不由他悟。
清淨妙法身。
湛然應一切。
此之謂也。
二十五聖初證真實圓通。
卽是此位。
從此以後雖有修習。
皆是無功用道矣。
心中發明等者。
卽是牒上初發心住。
能證之智。
喻淨琉璃。
所證之理。
喻如精金。
以前妙心履以成地。
卽是無功用道任運增進。
言卽以前所發妙心。
踐履之以成理地。
故名治地住也。
智照于境。
境亦照智。
故雲心地涉知。
境智互照。
妙行普周。
名修行住。
如此修行。
則因能肖果。
故雲行與佛同。
因旣肖果。
受果佛之氣分。
譬如中陰投輪王胎。
便成刹利種姓。
名生貴住。
同佛緣因功德相好。
故雲人相不缺。
同佛了因智慧莊嚴。
故雲心相亦同。
緣了互資。
故雲日益增長。
十身出華嚴經。
所謂聲聞身。
緣覺身。
菩薩身。
如來身。
法身。
智身。
國土身。
業報身。
衆生身。
虛空身。
又如來身複具十身。
所謂菩提身。
願身。
化身。
力身。
莊嚴身。
威勢身。
意生身。
福德身。
法身。
智身也。
純一無僞。
故名童真。
具體而微。
亦名童真。
餘皆可知。
此十住位亦可雲理卽住。
乃至究竟卽住。
今但約分證言之。
亦可雲卽俗卽中之真谛現前也。
幽溪雲。
初住已先。
名為緣修。
以未見佛性故。
登住已來。
名為真修。
以真見佛性故。
初住名發心。
此由第十願心。
破一品無明之功。
以發三德佛性之心。
此住但言佛性現前而已。
猶未加真修功行也。
至第二住。
以前妙心履以成地。
方以分真始覺。
照于分真本覺。
修之治之。
名治地住。
至笫三住。
心地涉知。
俱得明了。
則始本一合。
始本俱忘。
方得遊履十方。
得無留礙。
名修行住。
此之二位。
方是真修次第功夫。
猶如世人。
先世行業旣備。
然後入父母胎。
入胎之後。
不過長之養之。
充擴前功而已。
故四住名生貴。
五住名具足。
乃至九住名法王子。
皆言增長之功。
不複更言進修之事。
卽使有之。
亦不外乎始本境智也。
旣出聖胎。
表以成人。
分委道化。
名灌頂住。
譬如世人。
承先世行業得感為人。
表表丈夫。
堪付家業。
至十行去。
方明法王子所作事也。
(辛)二明十行 阿難。
是善男子。
成佛子已。
具足無量如來妙德。
十方随順。
名歡喜行。
善能利益一切衆生。
名饒益行。
自覺覺他得無違拒。
名無嗔恨行。
種類出生。
窮未來際。
三世平等。
十方通達。
名無盡行。
一切合同。
種種法門得無差誤。
名離癡亂行。
則于同中顯現群異。
一一異相各各見同。
名善現行。
如是乃至十方虛空滿足微塵。
一一塵中現十方界。
現塵現界。
不相留礙。
名無著行。
種種現前。
鹹是第一波羅密多。
名尊重行。
如是圓融能成十方諸佛軌則。
名善法行。
一一皆是清淨無漏。
一真無為。
性本然故。
名真實行。
此圓十行。
又成十番智斷。
又令三德十倍增明。
卽是一行一切行。
于念念中具足佛行功德也。
成佛子已一句。
牒上灌頂住而言之。
十方随順。
是自覺圓成。
故名歡喜。
利益一切。
是善能覺他。
故名饒益。
初則自覺為正。
覺他為傍。
次則覺他為正。
自覺為傍。
未免分于自他。
猶是法中微細違逆。
旣有違拒。
便名嗔恨。
今二覺無違。
嗔恨何有。
由其二覺無違。
故拈一自覺之行。
出生一切自覺覺他法門。
拈一覺他之行。
亦複出生一切自覺覺他法門。
是名種類出生。
豎窮橫徧也。
從體起用。
旣行行無盡。
會用歸體。
則法法無差。
故雲一切合同而無癡亂也。
全體起用。
故于同中顯現群異。
全用卽體。
故一一異各各見同。
名善現行也。
十方虛空滿足微塵。
卽是同中現異之極緻。
一一塵中現十方界。
卽是異相見同之極緻。
界旣現塵。
塵複現界。
塵塵界界。
重重無盡。
猶如帝網。
不可思議。
名無著行也。
束一切事理一切體用。
總是一谛。
無有微塵許法。
而非全體第一波羅密多。
名尊重行。
第一波羅密多。
卽是一切諸法。
一切諸法。
卽是第一波羅密多。
斯則權實不二。
故成十方諸佛軌則。
名善法行。
若權若實。
鹹不思議。
随緣不變。
則無權非實。
不變随緣。
則無實非權。
故雲一一皆是清淨無漏。
一真無為性本然故。
名真實行也。
此十行位。
亦可雲理卽佛行。
乃至究竟佛行。
今但約分證言之。
複有橫豎二義。
豎則行行轉深。
橫則一心圓具十種妙行。
亦可雲卽真卽中之俗谛現前也。
又歡喜是圓施行。
饒益是圓戒行。
無嗔恨是圓忍行。
無盡是圓進行。
離癡亂是圓定行。
善現是圓慧行。
無著是圓方便行。
尊重是圓願行。
善法是圓力行。
真實是圓智行。
然十行皆不思議。
迥與曆别十度不同。
(辛)三明十向又二。
初正明十向。
二别明加行。
(壬)今初。
阿難。
是善男子。
滿足神通。
成佛事已。
純潔精真。
遠諸留患。
當度衆生。
滅諸度相。
回無為心。
向涅槃路。
名救護一切衆生。
離衆生相回向。
壞其可壞。
遠離諸離。
名不壞回向。
本覺湛然。
覺齊佛覺。
名等一切佛回向。
精真發明。
地如佛地。
名至一切處回向。
世界如來。
互相涉入。
得無挂礙。
名無盡功德藏回向。
于同佛地。
地中各各生清淨因。
依因發揮。
取涅槃道。
名随順平等善根回向。
真根旣成。
十方衆生皆我本性。
性圓成就。
不失衆生。
名随順等觀一切衆生回向。
卽一切法。
離一切相。
唯卽與離。
二無所著。
名真如相回向。
真得所如。
十方無礙。
名無縛解脫回向。
性德圓成。
法界量滅。
名法界無量回向。
此圓十向。
更成十番智斷。
更令三德十倍增明。
卽是于念念中。
具足三種回向。
所謂回自向他。
回因向果。
回事向理也。
滿足神通二句。
牒前十行言之。
無間名純。
無染名潔。
無雜名精。
無僞名真。
生死是凡夫留患。
涅槃是二乘留患。
今由十住與佛同體。
了知生死卽涅槃。
不住生死。
由十行與佛同用。
了知涅槃卽生死。
不住涅槃。
故能遠諸留患也。
不住涅槃。
故念念當度衆生。
不住生死。
故了知實無衆生可度。
而滅諸度相。
由其度衆生故。
所以不證無為。
名曰回無為心。
由其無度相故。
所以不染生死。
名曰向涅槃路。
是稱救護一切衆生。
離衆生相回向也。
生死涅槃。
皆是可壞之相。
故皆壞之。
離俗離真。
皆是妄離之心。
故皆遠之。
從此中道不壞之性常得現前。
名不壞回向也。
本覺之理。
湛然現前。
則始覺之智。
齊于佛覺。
故名等一切佛回向。
始覺精真旣已發明。
則本覺理地。
如于佛地。
故名至一切處回向。
地為世界。
覺為如來。
世界是理。
如來是智。
理智融徹。
互相涉入。
得無挂礙。
故名無盡功德藏回向。
證此無盡功德之藏。
則與佛地渾同。
于此渾同佛地之中。
又各各生起清淨萬行真因。
依此真因發揮。
而取涅槃究竟真道。
故名随順平等善根回向。
謂一切所作若大若小諸善。
由随順法性故。
皆得廣大如法界。
究竟如虛空。
平等無異。
鹹趣薩婆若也。
真實善根旣成。
了知十方衆生皆我本性。
我之心性。
徧能含育一切衆生。
一切衆生心性。
亦複如是互含互育。
不謂我性獨圓。
他性不爾。
故名随順等觀一切衆生回向。
卽一切法。
猶前文所謂元明心妙十界俱卽。
離一切相。
猶前文所謂本妙圓心十界俱非。
唯卽與離二無所著。
猶前文所謂妙明心元離卽離非是卽非卽。
此則徹悟真如妙性。
名真如相回向。
旣已真得所如。
則十方世界。
無非真如體相。
更何障礙。
故名無縛解脫回向。
性具之三德圓成。
法界之數量銷滅。
名法界無量回向。
此十回向。
亦可雲理卽回向。
乃至究竟回向。
今但約分證言之。
亦可雲修于卽真卽俗之中谛以登佛地也。
(壬)二别明加行 阿難。
是善男子。
盡是清淨四十一心。
次成四種妙圓加行。
卽以佛覺用為己心。
若出未出。
猶如鑽火欲然其木。
名為暖地。
又以己心成佛所履。
若依非依。
如登高山。
身入虛空。
下有微礙。
名為頂地。
心佛二同。
善得中道。
如忍事人。
非懷非出。
名為忍地。
數量銷滅。
迷覺中道二無所目。
名世第一地。
四十一心者。
指前幹慧及信住行向也。
妙圓加行者。
妙則不可思議。
圓則非小非偏。
亦非漸次。
正顯雖借藏教之名。
不同藏教之義也。
夫入道要門。
必由加行。
統而言之。
名字位中。
由加行故。
得登五品觀行位中。
由加行故。
得淨六根。
十信位中。
由加行故。
得入初住。
乃至等覺位中。
由加行故。
得成妙覺。
今獨于第十回向心中。
開出四加行者。
為顯地法尊勝故耳。
一暖地者。
卽以初歡喜地之佛覺。
用為十向始覺之己心。
初地覺性。
全在十向無明心中。
譬如火在木中。
今以十向始覺。
鑽于障初地之無明。
求出初地本覺智火。
此火欲出而未出。
無明之木未然而将然。
故喻如鑽火欲然其木。
暖相先現。
名暖地也。
次頂地者。
又卽以十向始覺之己心。
成于初地佛覺之所履。
初地所證涅槃。
猶如虛空。
回超十向變易生死之山。
今下有微礙。
故雲若依。
身入虛空。
故雲非依。
此則十向位中一分變易生死。
将脫而未脫。
初地位中所顯虛空涅槃。
未證而卽證。
名頂地也。
三忍地者。
牒前佛覺用為己心。
是佛與心同。
己心成佛所履。
是心與佛同。
心佛旣其二同。
則已善得中道。
胸中了了。
非複懷疑。
惟獨自知。
非有出說。
故如忍事之人。
非懷非出。
名為忍地。
此以初地菩提涅槃。
喻如所忍之事也。
四世第一地者。
初暖地中。
用佛覺為己心。
尚存己心數量。
二頂地中。
以己心成佛履。
尚存佛履數量。
此二皆是迷中道之數量。
三忍地中。
心佛二同。
尚存二同數量。
乃是覺中道之數量。
今則不但無迷。
亦且無覺。
始本冥合。
始本俱忘。
故名世第一地也。
蓋稱性真修。
雖複極圓極頓。
一念便能該因徹果。
而于一念之中。
法爾亦具此四加行。
卽此四種加行。
說雖次第。
行在一時。
所以名為妙圓也。
(辛)四明十地 阿難。
是善男子。
于大菩提善得通達。
覺通如來。
盡佛境界。
名歡喜地。
異性入同。
同性亦滅。
名離垢地。
淨極明生。
名發光地。
明極覺滿。
名焰慧地。
一切同異所不能至。
名難勝地。
無為真如性淨明露。
名現前地。
盡真如際。
名遠行地。
一真如心。
名不動地。
發真如用。
名善慧地。
阿難。
是諸菩薩。
從此已往。
修習畢功。
功德圓滿。
亦目此地名修習位。
慈陰妙雲覆涅槃海。
名法雲地。
此圓十地。
更成十番智斷。
更令三德十倍增明。
猶如大地荷負一切。
普入三世諸佛智地。
不思議一境三谛任運現前。
故名為地也。
旣從十向後心。
善成四種妙圓加行。
則一分障初地之無明。
豁爾頓破。
故于大菩提性。
善得通達。
能覺之菩提智德。
全與佛同。
名為覺通如來。
所覺之涅槃斷德。
全與佛同。
名為盡佛境界。
如三世諸佛所應得者。
我已得之。
如一切衆生所本具者。
我已證之。
是故慶己慶人。
名歡喜地也。
地前雖斷無明至三十品。
猶是賢聖。
未是聖賢。
名異生性。
登歡喜地。
與佛體同。
名同生性。
然而對異說同。
異固是垢。
同亦是垢。
今泯絕異同。
名離垢地也。
問曰。
七護法心。
卽雲十方如來氣分交接。
四生貴住。
卽雲入如來種。
今至初地。
何又雲異性入同。
若初地方名同性。
驗知十向尚為異性。
仍是别教三賢十聖之義。
如何可說惟圓位耶。
答曰。
圓位妙義。
不出六卽。
六而常卽。
故與别教三賢之位不同。
卽而常六。
故不妨展轉說于同異。
當知七心氣分交接。
是相似氣分也。
四住入如來種。
是分真種也。
今雲異性入同。
是從分證同性。
鄰于究竟同性也。
蓋十住與佛同住。
十行與佛同行。
十向與佛同向。
十地與佛同地。
所以法華經中。
名此四十聖位為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雖複同在分證位中。
不妨仍有淺深之别。
開異于示。
示異于悟。
悟異于入。
今以悟佛知見之異性。
入于入佛知見之同性耳。
離垢則淨。
淨極則明自生。
故名發光。
發光卽明。
明極則覺目滿。
故名焰慧。
覺滿能照不思議理。
旣照不思議理。
亦照不思議事。
照理而又照事。
故一切同性出世之智所不能至。
照事而又照理。
故一切異性世間之智所不能至。
至。
及也。
蓋離垢地。
但能泯絕同異。
此乃會通同異。
故世出世智皆不能及。
名難勝地也。
若事若理。
當體皆是無為真如。
性本清淨。
今已昭明顯露。
名現前地。
法法旣皆真如。
則便窮盡真如邊際。
名遠行地。
真如邊際。
橫徧豎窮。
統惟一心。
安有出入。
故名不動。
旣證真如不動全體。
必發真如随緣大用。
故名善慧。
善慧者。
權實二智皆善也。
前從初住至此。
雖則皆是無功用道。
仍是稱性所起修習之功。
從此以往。
幷其無功用之修習。
亦已畢功。
而大智大悲。
功德俱已圓滿。
故亦目此九地名為修習位也。
若第十地。
則無複自利。
純是利他。
故惟以慈陰妙雲。
覆于衆生本有涅槃性海。
而任運拔苦與樂。
名之為法雲地。
此十地位。
亦可雲理卽佛地。
乃至究竟佛地。
今但約分證言之。
複有橫豎二義。
豎則地地深入。
橫則一地一切地。
一切地一地。
譬如十大山王。
同依大地。
如是菩薩十種智地。
惟一佛地也。
(辛)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