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卷第八文句

關燈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八文句 唐天竺沙門般剌密谛譯經 明菩薩沙彌古吳智旭文句 (戊)二明滅妄名真。

    立六十聖位轉依号三。

    初總明三漸次為能轉之行。

    二别明諸位次為所轉之号。

    三合結諸位次由三行而成。

     (己)初中二。

    初結前生後。

    二标列正明。

     (庚)初又二。

    初結前生類互具。

    二生後對治法門。

     (辛)今初。

     阿難。

    如是衆生一一類中。

    亦各各具十二颠倒。

    猶如捏目。

    亂華發生。

    颠倒妙圓真淨明心。

    具足如斯虛妄亂想。

     猶如捏目二句。

    是先立喻。

    颠倒妙圓二句。

    是以法合也。

    颠倒二字。

    合上捏字。

    妙圓真淨明心。

    合上目字。

    具足如斯虛妄亂想。

    合上亂華也。

    現前一念介爾之心。

    不可思議故妙。

    豎窮橫徧故圓。

    本無虛妄故真。

    本無染污故淨。

    洞徹虛靈故明。

    雖在颠倒亂想之中。

    而其體如故。

    亦如雖由捏見亂華。

    而目體仍如故也。

    惟其目體如故。

    故一停其捏。

    依然清淨。

    惟其心體如故。

    故颠倒不生。

    斯則如來真三摩地。

     (辛)二生後對治法門 汝今修證佛三摩提。

    于是本因元所亂想。

    立三漸次。

    方得除滅。

    如淨器中除去毒蜜。

    以諸湯水幷雜灰香洗滌其器。

    後貯甘露。

     佛三摩提者。

    别則獨指耳根圓通。

    通則二十五境。

    凡是先開圓解。

    依解起行。

    皆名佛三昧也。

    本因元所亂想者。

    指于所觀之境。

    别則耳根門頭所有五疊渾濁。

    通則一切陰入處界大等虛妄之相皆是也。

    三漸次者。

    能觀之觀。

    卽是正助兩行也。

    淨器者。

    通喻陰入處界大等之性。

    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别則意指耳根聞性為淨器也。

    毒蜜者。

    總喻見思塵沙無明惑染也。

    湯水者。

    總喻觀慧正行也。

    雜灰香者。

    總喻持戒誦咒等助行也。

    下文第一第二漸次。

    卽是助行。

    第三漸次。

    卽是正行。

    正助合行。

    器方清淨也。

    甘露者。

    不死妙藥。

    以喻無上菩提及大涅槃。

    卽是所顯圓融三德之理性也。

    此之喻意。

    有豎有橫。

    言豎意者。

    除去毒蜜。

    卽是先開圓解。

    不随分别三種相續。

    湯水灰香洗滌其器。

    卽是次起圓行。

    以三漸次永斷三緣。

    後貯甘露。

    卽是顯圓三德。

    證入五十七位也。

    言橫意者。

    始從名字。

    終于究竟。

    位位各論除毒滌器貯露。

    所謂名字除毒。

    名字滌器。

    貯于名字甘露。

    乃至究竟除毒。

    究竟滌器。

    貯于究竟甘露也。

    又除助因。

    卽是除毒蜜。

    所謂事辛。

    理辛。

    事毒。

    理毒。

    皆悉除斷。

    刳正性。

    卽是滌淨器。

    所謂其心不事淫。

    不理淫。

    不事殺。

    不理殺。

    不事盜。

    不理盜等。

    則器方純淨。

    違現業。

    卽是貯甘露。

    所謂旋元自歸。

    乃至如來密圓淨妙。

    皆現其中也。

    是知事雖雲漸。

    理本至圓。

    由圓理故。

    事亦圓妙。

    世人不達。

    謂是圓漸法門。

    未是圓頓。

    誤矣誤矣。

     (庚)二标列正明二。

    初标列。

    二正明。

     (辛)今初。

     雲何名為三種漸次。

    一者修習。

    除其助因。

    二者真修。

    刳其正性。

    三者增進。

    違其現業。

     (辛)二正明三。

    初除助因。

    二刳正性。

    三違現業。

    此三漸次。

    從淺至深。

    通因徹果。

    直以三法為能增進。

    五十五位為所增進。

    故後結雲。

    如是皆以三增進故。

    善能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

    然則二種生死。

    皆有助因。

    皆有正性。

    皆有現業。

    事辛。

    理辛。

    事淫。

    理淫。

    乃至見思流。

    塵沙流。

    無明流。

    豈可但作名字位中解釋而已。

    觀第二漸次。

    便明五通。

    第三漸次。

    便明無生法忍。

    豈非淺深同說法耶。

     (壬)初除助因 雲何助因。

    阿難。

    如是世界十二類生。

    不能自全。

    依四食住。

    所謂段食。

    觸食。

    思食。

    識食。

    是故佛說一切衆生皆依食住。

    阿難。

    一切衆生。

    食甘故生。

    食毒故死。

    是諸衆生求三摩提。

    當斷世間五種辛菜。

    是五種辛。

    熟食發淫。

    生啖增恚。

    如是世界食辛之人。

    縱能宣說十二部經。

    十方天仙嫌其臭穢。

    鹹皆遠離。

    諸餓鬼等。

    因彼食次。

    舐其唇吻。

    常與鬼住。

    福德日銷。

    長無利益。

    是食辛人修三摩地。

    菩薩天仙十方善神不來守護。

    大力魔王得其方便。

    現作佛身。

    來為說法。

    非毀禁戒。

    贊淫怒癡。

    命終自為魔王眷屬。

    受魔福盡。

    堕無間獄。

    阿難。

    修菩提者。

    永斷五辛。

    是則名為第一增進修行漸次。

     段食者。

    變壞為相。

    謂香味觸三。

    于變壞時。

    能為食事。

    以變壞時。

    色無用故。

    觸食者。

    觸境為相。

    謂有漏觸。

    裁取境時。

    能為食事。

    如眼以睡為食。

    耳以聲為食。

    乃至身以溫涼諸觸為食。

    皆有滋養義故。

    思食者。

    希望為相。

    謂有漏思。

    希可愛境。

    能為食事。

    如色界禅思。

    乃至小兒懸視灰囊。

    謂是飯食。

    得不死等。

    識食者。

    執持為相。

    謂有漏識。

    由段觸思。

    勢力增長。

    能為食事。

    乃至第七末那無始以來。

    念念執持第八識之見分為内自我。

    從生至生命根終不斷故。

    欲界人天及畜生等。

    具足四食。

    段食為首。

    鬼及色天。

    無有段食。

    具足三食。

    觸食為首。

    鬼神飨祀。

    但觸氣故。

    色界諸禅。

    具八觸故。

    空處識處無所有處。

    幷無觸食。

    唯有思識二食。

    思食為首。

    非非想處。

    及無想定無想天等。

    幷無思食。

    唯有識食。

    無間地獄。

    亦唯識食。

    若諸二乘。

    入滅盡定。

    便斷識食。

    故入此定乃至七日。

    則起定時必舍身命。

    以其四食皆斷。

    無可滋養故也。

    養生諸味。

    皆名為甘。

    損生諸味。

    總名為毒。

    食甘故生。

    食毒故死。

    正顯食為助生之因。

    不可不慎也。

    五種辛菜。

    一大蒜。

    二蔥。

    三韮。

    四薤。

    五興渠。

    興渠此方所無。

    然此五辛。

    且就人間段食言之。

    實則觸思識等。

    各有辛味。

    能助淫恚。

    又複應知欲界以男女相染為淫。

    彼此相忤為恚。

    色無色界以貪著味禅為淫。

    厭下苦粗為恚。

    出世二乘以貪戀偏真為淫。

    厭離三有為恚。

    出假菩薩以貪著萬行為淫。

    鄙賤二乘為恚。

    别教大士以但中似道法愛為淫。

    棄舍二邊為恚。

    苟可以助此淫恚者。

    皆五辛之流類也。

    餘文易知。

     (壬)二刳正性 雲何正性。

    阿難。

    如是衆生入三摩地。

    要先嚴持清淨戒律。

    永斷淫心。

    不餐酒肉。

    以火淨食。

    無啖生氣。

    阿難。

    是修行人。

    若不斷淫及與殺生。

    出三界者。

    無有是處。

    當觀淫欲。

    猶如毒蛇。

    如見怨賊。

    先持聲聞四棄八棄。

    執身不動。

    後行菩薩清淨律儀。

    執心不起。

    禁戒成就。

    則于世間。

    永無相生相殺之業。

    偷劫不行。

    無相負累。

    亦于世間不還宿債。

    是清淨人。

    修三摩地。

    父母肉身。

    不須天眼自然觀見十方世界。

    覩佛聞法。

    親奉聖旨。

    得大神通。

    遊十方界。

    宿命清淨。

    得無艱險。

    是則名為第二增進修行漸次。

     正性者。

    業果相續之根本也。

    比丘四棄。

    比丘尼八棄。

    須要離于境緣而身心清淨。

    故總名執身不動。

    菩薩律儀。

    則是涉彼境緣而身心清淨。

    故總名執心不起。

    否則律中制遠方便。

    豈不執心。

    大士護世譏嫌。

    豈不執身者耶。

    事淫理淫。

    事殺理殺。

    事盜理盜。

    乃至事酒理酒。

    皆悉斷盡。

    故能得大神通也。

    然未雲漏盡者。

    為讓第三漸次故耳。

     (壬)三違現業 雲何現業。

    阿難。

    如是清淨持禁戒人。

    心無貪淫。

    于外六塵。

    不多流逸。

    因不流逸。

    旋元自歸。

    塵旣不緣。

    根無所偶。

    反流全一。

    六用不行。

    十方國土。

    皎然清淨。

    譬如琉璃。

    内懸明月。

    身心快然。

    妙圓平等。

    獲大安隐。

    一切如來密圓淨妙。

    皆現其中。

    是人卽獲無生法忍。

    從是漸修。

    随所發行。

    安立聖位。

    是則名為第三增進修行漸次。

     前二漸次。

    是蹑前文道場方法而為助行。

    今此第三漸次。

    是蹑前文圓通本根而為正行。

    由此正助兩行。

    乃成下文伏斷諸位也。

    言違現業者。

    卽第二決定義中。

    所謂逆彼無始織妄業流也。

    如是清淨持禁戒人等者。

    正顯必由前二漸次。

    成今第三漸次。

    由助行而成正行。

    由方便而成正修也。

    于外六塵不多流逸。

    卽所謂心尚不緣色香味觸。

    仍是方便助行之力。

    因不流逸旋元自歸。

    乃所謂初于聞中入流亡所之妙修也。

    塵旣不緣至六用不行。

    卽是動靜二相了然不生乃至聞所聞盡。

    十方國土皎然清淨乃至皆現其中。

    卽是覺所覺空乃至寂滅現前。

    獲無生忍。

    卽是忽然超越世出世間等也。

    色陰破故。

    根無所偶。

    受陰破故。

    六用不行。

    想陰破故。

    十方皎然。

    琉璃。

    喻所觀理境。

    明月。

    喻能觀妙智也。

    行陰破故。

    快然安隐。

    妙圓平等。

    卽是平等性智常得現前。

    密者。

    法身之理。

    圓者。

    般若之智。

    淨者。

    解脫之行。

    妙者。

    三法不可思議也。

    皆現其中者。

    正前文所謂寂滅現前。

    後文所謂内外湛明。

    入無所入也。

    識陰破故。

    卽獲無生法忍。

    一切諸法。

    本自不生。

    由于虛妄分别。

    幻見有生有滅。

    今證此不生之理。

    安住忍可。

    名為無生法忍。

    對前五通。

    此卽漏盡。

    就事名無生。

    就理名寂滅。

    又方證名寂滅。

    讓果為無生。

    然無生寂滅二忍。

    皆可論于六卽也。

    言從是漸修随所發行安立聖位者。

    正顯五十七位。

    皆以此行而為能立。

    所謂發名字位中正助二行。

    安立幹慧觀行聖位。

    發觀行位中正助二行。

    安立十信相似聖位。

    發相似位中正助二行。

    安立住行向加十地等覺分證聖位。

    發分證位中正助二行。

    安立妙覺究竟聖位也。

    初總明三漸次為能轉之行竟。

     (己)二别明諸位次為所轉之号四。

    初觀行轉依号。

    二相似轉依号。

    三分證轉依号。

    四究竟轉依号。

    此諸位次。

    疏家每引華嚴諸經釋之。

    竊以菩薩初發心位一念功德。

    三世諸佛說不能盡。

    何況深位諸功德海。

    可令諸經更無異文及異旨耶。

    且如梵網三十心十地。

    已與華嚴名義多殊。

    此經純明圓觀。

    文簡義幽。

    設欲配合。

    反成牽強。

    不如略消本文。

    以俟觀心密證可耳。

     (庚)今初。

     阿難。

    是善男子。

    欲愛幹枯。

    根境不偶。

    現前殘質。

    不複續生。

    執心虛明。

    純是智慧。

    慧性明圓。

    蓥十方界。

    幹有其慧。

    名幹慧地。

    欲習初幹。

    未與如來法流水接。

     此觀行轉依。

    名借通教。

    義惟在圓。

    卽法華中五品弟子之位。

    一随喜。

    二讀誦。

    三講說。

    四兼行六度。

    五正行六度也。

    善男子者。

    調柔名善。

    質直名男。

    若人不修正助二行。

    則有身口粗犷。

    見思粗犷。

    塵沙無明粗犷。

    是故非善。

    若人不開圓常妙解。

    則謂衆生去佛甚遠。

    佛是修成。

    非關本性。

    又謂衆生但有正因佛性。

    不具緣了佛性。

    又謂衆生雖有性中三因。

    仍須别藉修中三法。

    方證果上三身。

    不信心佛衆生。

    三無差别。

    不信衆生現行無明煩惱。

    卽了因性。

    現在身口意業。

    卽緣因性。

    是故非男。

    複次自有善而非男。

    前三教中修心之士是也。

    自有男而非善。

    圓教名字初心。

    未起觀行者是也。

    自有非善非男。

    一切迷流是也。

    自有亦善亦男。

    卽是此中開圓解。

    起圓行。

    從名字後心。

    成觀行善男子。

    乃至究竟善男子也。

    欲愛幹枯根境不偶者。

    卽是名字位中。

    初發三漸次行。

    功夫湻熟登五品觀。

    圓伏五住煩惱也。

    現前殘質不複續生者。

    五濁旣輕。

    當舍穢土。

    超生同居淨土也。

    執心虛明者。

    了知一切皆如來藏。

    故我法二執之心。

    虛通明朗。

    不複窒暗也。

    慧性圓明蓥十方界者。

    了知現前心性。

    本自豎窮橫徧也。

    欲習初乾者。

    伏惑不起也。

    未與如來法流水接者。

    無明未斷。

    不接中谛法流。

    見思未斷。

    不接真谛法流也。

     (庚)二相似轉依号 卽以此心中中流入。

    圓妙開敷。

    從真妙圓。

    重發真妙。

    妙信常住。

    一切妄想滅盡無餘。

    中道純真。

    名信心住。

    真信明了。

    一切圓通。

    陰處界三。

    不能為礙。

    如是乃至過去未來無數劫中。

    舍身受身。

    一切習氣。

    皆現在前。

    是善男子。

    皆能憶念。

    得無遺忘。

    名念心住。

    妙圓純真。

    真精發化。

    無始習氣。

    通一精明。

    唯以精明進趣真淨。

    名精進心。

    心精現前。

    純以智慧。

    名慧心住。

    執持智明。

    周徧寂湛。

    寂妙常凝。

    名定心住。

    定光發明。

    明性深入。

    唯進無退。

    名不退心。

    心進安然。

    保持不失。

    十方如來氣分交接。

    名護法心。

    覺明保持。

    能以妙力回佛慈光。

    向佛安住。

    猶如雙鏡。

    光明相對。

    其中妙影。

    重重相入。

    名回向心。

    心光密回。

    獲佛常凝無上妙淨。

    安住無為得無遺失。

    名戒心住。

    住戒自在。

    能遊十方。

    所去随願。

    名願心住。

     此卽圓教十信。

    六根清淨位也。

    以一心三觀。

    相似見三谛理。

    而粗垢任運先落。

    真俗二谛任運先現。

    然雖雲相似三谛。

    以言三卽一故非橫。

    雖雲二谛先現。

    以舉一卽三故非縱也。

    謂卽以此觀行之心。

    緣于中道之中。

    而流入法性。

    遂使圓妙得以開敷。

    從彼真妙圓境。

    重發真妙圓信。

    所信之理旣是常住。

    能信之智亦複常住。

    遂得銷我億劫颠倒想。

    不曆僧祗獲法身。

    故雲一切妄想滅盡無餘。

    中道純真也。

    葢觀行位中。

    觀于不思議境。

    由善修故。

    令不思議境任運現前。

    故名重發。

    當知前為觀行發心。

    此為相似發心也。

    真信明了句。

    卽是牒上初信。

    一切圓通等。

    卽是功夫勝進。

    由善修慈悲誓願故。

    所以得成憶念。

    曆劫無遺忘也。

    妙圓純真句。

    卽是牒上念心。

    真精發化等。

    卽是功夫勝進。

    由善修止觀故。

    所以精而不雜。

    進而不退也。

    心精現前句。

    卽是牒精進心。

    純以智慧句。

    卽是功夫勝進。

    由善修破法故。

    所以慧心增明也。

    執持智明句。

    卽是牒上慧心。

    周徧寂湛等。

    卽是功夫勝進。

    由善修通塞故。

    所以定心安隐也。

    定光發明句。

    卽是牒上定心。

    明性深入等。

    卽是功夫勝進。

    由善修道品故。

    所以永無退轉也。

    心進安然句。

    卽是牒不退心。

    保持不失等。

    卽是功夫勝進。

    見思俱盡。

    與佛相似。

    故雲十方如來氣分交接。

    由善修助道故。

    所以能護持正覺法也。

    覺明者。

    所護之法。

    保持者。

    能護之心。

    此句卽是牒護法心。

    能以妙力等。

    卽是功夫勝進。

    謂全本覺佛性。

    所起始覺之修。

    名佛慈光。

    今回始覺之修。

    向于本覺佛性而安住之。

    本始相對。

    光影互含。

    了知一位一切位。

    一切位一位。

    由善修位次故。

    所以成此回向心也。

    心光密回句。

    卽是牒回向心。

    獲佛常凝等。

    卽是功夫勝進。

    由善修安忍故。

    強軟諸魔所不能動。

    所以安住無為得無遺失。

    三業俱淨。

    名戒心也。

    住戒自在句。

    卽是牒上戒心。

    能遊十方等。

    卽是功夫勝進。

    由善修離愛故。

    所以無系無著。

    随願去來也。

    此十信心。

    若約橫論豎。

    則有理卽十心。

    乃至究竟十心。

    若一往約豎。

    則獨在相似轉依。

    又于豎中論豎。

    則是次第深入。

    初信斷見。

    七信斷思。

    先顯真谛。

    八九十信。

    斷界内界外塵沙。

    次顯俗谛。

    若于豎中論橫。

    則是一念圓成十心。

    見于相似三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