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卷第七文句

關燈
鬼神。

    不将為過。

    設著不淨破弊衣服。

    一行一住。

    悉同清淨。

    縱不作壇。

    不入道場。

    亦不行道。

    誦持此咒。

    還同入壇行道功德無有異也。

    若造五逆無間重罪。

    及諸比丘。

    比丘尼四棄八棄。

    誦此咒已。

    如是重業。

    猶如猛風吹散沙聚。

    悉皆滅除。

    更無毫發。

     問曰。

    經雲。

    設犯禁戒于未受時。

    持咒之後。

    衆破戒罪。

    無問輕重。

    一時銷滅。

    今末世行人。

    于戒設有毀犯。

    為須先作法忏。

    後持此咒。

    方能滅罪。

    為是不須作法。

    但一心持咒。

    卽能滅罪悟無生耶。

    又或理觀未明。

    但持事咒。

    亦能滅罪。

    或須解行并進。

    然後能滅罪障悟無生耶。

    答曰。

    經雲持咒之後衆罪悉滅者。

    不惟為顯神咒威力。

    正以此咒。

    卽是密诠心性。

    故名之為咒心。

    倘覆罪而不作法。

    旣非直心直言。

    那與神咒體合。

    其不能速除罪障明矣。

    至于誠心發露。

    後不更造。

    專持此咒。

    誓無廢缺。

    無論解與不解。

    皆有大益。

    解則堪與阿難并驅。

    不解亦堪與登伽同列。

    或有不作法而但持咒者。

    須知更為三例。

    一者本無清淨師僧可向作法。

    故止向像前發露。

    此與作法同功。

    二者有可向作法處。

    而懷愧不忏。

    但能永斷相續。

    此則稍稍滅罪。

    決不能悟無生。

    三者雖知持咒。

    仍犯前愆。

    則厥罪不滅。

    但有遠益而已。

     (卯)六能除夙業 阿難。

    若有衆生從無量無數劫來。

    所有一切輕重罪障。

    從前世來。

    未及忏悔。

    若能讀誦書寫此咒。

    身上帶持。

    若安住處莊宅園館。

    如是積業。

    猶湯銷雪。

    不久皆得悟無生忍。

     (卯)七能滿衆願 複次。

    阿難。

    若有女人。

    未生男女。

    欲求孕者。

    若能至心憶念斯咒。

    或能身上帶此悉怛多般怛羅者。

    便生福德智慧男女。

    求長命者。

    卽得長命。

    欲求果報速圓滿者。

    速得圓滿。

    身命色力。

    亦複如是。

    命終之後。

    随願往生十方國土。

    必定不生邊地下賤。

    何況雜形。

     (卯)八能護國界 阿難。

    若諸國土州縣聚落。

    饑荒疫疠。

    或複刀兵。

    賊難鬥诤。

    兼餘一切厄難之地。

    寫此神咒。

    安城四門。

    幷諸支提。

    或脫阇上。

    令其國上所有衆生。

    奉迎斯咒。

    禮拜恭敬。

    一心供養。

    令其人民。

    各各身佩。

    或各各安所居宅地。

    一切災厄。

    悉皆銷滅。

    阿難。

    在在處處國土衆生。

    随有此咒。

    天龍歡喜。

    風雨順時。

    五谷豐殷。

    兆庶安樂。

    亦複能鎮一切惡星随方變怪。

    災障不起。

    人無橫夭。

    杻械枷鎖。

    不著其身。

    晝夜安眠。

    常無惡夢。

    阿難。

    是娑婆界。

    有八萬四千災變惡星。

    二十八大惡星而為上首。

    複有八大惡星以為其主。

    作種種形出現世時。

    能生衆生種種災異。

    有此咒地。

    悉皆銷滅。

    十二由旬。

    成結界地。

    諸惡災祥永不能入。

     支提。

    此雲可供養處。

    脫阇。

    此翻為幢。

    二十八大惡星。

    不必卽指二十八宿。

    大集經中。

    明言二十八宿。

    皆是菩薩示現。

    為護世間。

    不應名為惡星也。

     (醜)三結勸 是故如來宣示此咒。

    于未來世。

    保護初學諸修行者。

    入三摩地。

    身心泰然。

    得大安隐。

    更無一切諸魔鬼神。

    及無始來冤橫宿殃。

    舊業陳債。

    來相惱害。

    汝及衆中諸有學人。

    及未來世諸修行者。

    依我壇場。

    如法持戒。

    所受戒主。

    逢清淨僧。

    于此咒心。

    不生疑悔。

    是善男子。

    于此父母所生之身。

    不得心通。

    十方如來便為妄語。

     欲求感應。

    須具四法。

    一須依我壇場。

    二須如法持戒。

    三須師僧清淨。

    四須不生疑悔。

    四法有缺。

    而謂如來妄語。

    其可乎哉。

     (壬)三護法述願二。

    初八部衆。

    二菩薩衆。

     (癸)今初。

     說是語已。

    會中無量百千金剛。

    一時佛前合掌頂禮。

    而白佛言。

    如佛所說。

    我當誠心保護如是修菩提者。

    爾時梵王幷天帝釋。

    四天大王。

    亦于佛前同時頂禮。

    而白佛言。

    審有如是修學善人。

    我當盡心至誠保護。

    令其一生所作如願。

    複有無量藥義。

    大将。

    諸羅刹王。

    富單那王。

    鸠槃茶王。

    毗舍遮王。

    頻那夜迦。

    諸大鬼王。

    及諸鬼帥。

    亦于佛前合掌頂禮。

    我亦誓願護持是人。

    令菩提心速得圓滿。

    複有無量日月天子。

    風師。

    雨師。

    雲師。

    雷師。

    幷電伯等。

    年歲巡官。

    諸星眷屬。

    亦于會中頂禮佛足。

    而白佛言。

    我亦保護是修行人。

    安立道場。

    得無所畏。

    複有無量山神。

    海神。

    一切土神。

    水陸空行。

    萬物精祇。

    幷風神王。

    無色界天。

    于如來前。

    同時稽首而白佛言。

    我亦保護是修行人。

    得成菩提。

    永無魔事。

     八部外護。

    不出二世間主。

    金剛梵釋。

    四王鬼帥等。

    卽是衆生世間。

    日月天子乃至風神王等。

    卽是器世間王。

    無色界天。

    亦屬衆生世間。

    但權教中。

    尚無聽法之事。

    況能護法。

    今是圓極法門。

    故能令彼稱性發願也。

     (癸)二菩薩衆 爾時八萬四千那由他恒河沙俱胝金剛藏王菩薩。

    在大會中。

    卽從座起。

    頂禮佛足。

    而白佛言。

    世尊。

    如我等輩所修功業。

    久成菩提。

    不取涅槃。

    常随此咒。

    救護末世修三摩提正修行者。

    世尊。

    如是修心求正定人。

    若在道場。

    及餘經行。

    乃至散心遊戲聚落。

    我等徒衆。

    常當随從侍衞此人。

    縱令魔王大自在天求其方便。

    終不可得。

    諸小鬼神。

    去此善人十由旬外。

    除彼發心樂修禅者。

    世尊。

    如是惡魔。

    若魔眷屬。

    欲求侵擾是善人者。

    我以寶杵殒碎其首。

    猶如微塵。

    恒令此人所作如願。

     此為内護。

    卽是正覺世間主也。

    久成菩提。

    則三覺已圓。

    更無餘惑。

    不取涅槃。

    則同流九界。

    不複更滅。

    諸大菩薩果後行因。

    大悲大願。

    類皆若此。

    寶杵殒碎魔首者。

    摧邪顯正。

    法應爾故。

    或慈或威。

    如父母故。

    一折一攝。

    皆拔苦故。

    性惡法門。

    善巧用故。

    從第四卷請入華屋至此。

    是第二大科。

    示不生滅為本修因妙三觀門竟。

     (乙)三明正助行所成伏斷圓三德位三。

    初申請。

    二贊許。

    三正說。

     (丙)今初。

     阿難卽從座起。

    頂禮佛足。

    而白佛言。

    我輩愚鈍。

    好為多聞。

    于諸漏心。

    未求出離。

    蒙佛慈誨。

    得正熏修。

    身心快然。

    獲大饒益。

    世尊。

    如是修證佛三摩提。

    未到涅槃。

    雲何名為幹慧之地。

    四十四心。

    至何漸次。

    得修行目。

    詣何方所。

    名入地中。

    雲何名為等覺菩薩。

    作是語已。

    五體投地。

    大衆一心。

    伫佛慈音。

    瞪瞢瞻仰。

     修證佛三摩提者。

    從始至終。

    皆以佛知佛見而為修行。

    所謂名字佛三摩提。

    乃至究竟佛三摩提也。

    涅槃者。

    究竟圓極之果。

    幹慧者。

    最初觀行之因。

    四十四心。

    卽指信住行向及四加行。

    至何漸次得修行目。

    問在四十四心之後。

    答在幹慧地前。

    正顯此三漸次。

    乃是始終能曆之行。

    不局初心也。

    餘可知。

     (丙)二贊許 爾時世尊贊阿難言。

    善哉。

    善哉。

    汝等乃能普為大衆。

    及諸末世一切衆生。

    修三摩提。

    求大乘者。

    從于凡夫。

    終大涅槃。

    懸示無上正修行路。

    汝今谛聽。

    當為汝說。

    阿難大衆。

    合掌刳心。

    默然受教。

     刳心者。

    剖去九界情見。

    虛受佛界因果也。

     (丙)三正說二。

    初總明三德。

    二别示迷悟。

     (丁)初中二。

    初明理絕名相。

    二明因妄立真。

     (戊)今初。

     佛言。

    阿難當知。

    妙性圓明。

    離諸名相。

    本來無有世界衆生。

     妙性者。

    第一義谛之體。

    法身德也。

    圓明者。

    照窮法界之相。

    般若德也。

    離諸名相者。

    不可以一切名而名目之。

    不可以一切相而表示之。

    無障無礙之用。

    解脫德也。

    本來無有世界者。

    卽是十界依正當體元不可得。

    葢旣無同居方便實報三土之相。

    則寂光之相亦複不可得也。

    本來無有衆生者。

    卽是十界假名當體元不可得。

    葢旣無九法界之名。

    則佛界之名亦複不可得也。

    然此妙性。

    正是直指現前介爾心性本自如斯。

    非指最初以為本來。

    而謂在昔元無。

    于今妄有也。

    葢現前一念介爾之心。

    本自不可思議。

    法爾恒然。

    故稱妙性。

    本自豎窮橫徧。

    了了常知。

    故稱圓明。

    本自具足十界依正諸法。

    而十界依正諸法均不可以名狀此心。

    故稱離諸名相。

    本來無有世界衆生也。

    倘不能直下薦取。

    歸諸空劫以前。

    則迷頭認影。

    辜負圓音甚矣。

    又複應知。

    約于心法。

    點示三德旣爾。

    約諸佛法及衆生法。

    點示三德無不皆然。

    以一一佛法。

    一一衆生法。

    無不皆是妙性圓明。

    無不皆自離諸名相故也。

    思之。

    思之。

     (戊)二明因妄立真 因妄有生。

    因生有滅。

    生滅名妄。

    滅妄名真。

    是稱如來無上菩提及大涅槃二轉依号。

     因妄有生。

    非謂實有所生。

    意顯隻因迷妄。

    所以非生妄謂有生耳。

    由其非生妄見有生。

    所以非滅妄見有滅。

    是故生滅二俱名妄。

    了知二妄俱不可得。

    性本寂滅。

    強名為真。

    是稱如來無上菩提及大涅槃二種轉依之名号也。

    葢衆生迷此現前一念之性。

    著相計名。

    是謂轉菩提依煩惱。

    轉涅槃依生死。

    如水成冰。

    如來達此現前一念之性。

    妙性圓明。

    離諸名相。

    是謂轉煩惱依菩提。

    轉生死依涅槃。

    如冰成水。

    但轉其名。

    元無實性。

    故雲二轉依号也。

    無轉而論轉。

    則有名字轉乃至究竟轉之不同。

    初開圓解。

    知一切法本不生滅。

    為名字轉。

    幹慧地為觀行轉。

    十信位為相似轉。

    十住行向。

    四種加行。

    十地等覺。

    為分證轉。

    妙覺極果為究竟轉。

    九界衆生。

    轉菩提依煩惱。

    轉涅槃依生死。

    則有十二類生差别。

    佛界衆生。

    轉煩惱依菩提。

    轉生死依涅槃。

    則有五十七位不同。

    菩提是能照之三智。

    涅槃是所照之三德。

    又菩提屬智。

    卽般若德。

    涅槃屬斷。

    卽解脫德。

    煩惱卽菩提。

    生死卽涅槃。

    轉無可轉。

    當體法界。

    卽法身德。

    始終皆是三德秘藏。

    不縱不橫。

    不可思議。

    故曰總明三德也。

     (丁)二别示迷悟二。

    初明迷真起妄。

    成十二類生。

    颠倒法。

    二明滅妄名真。

    立六十聖位轉依号。

     (戊)初中二。

    初叙意總明。

    二約相别示。

     (己)今初。

     阿難。

    汝今欲修真三摩地。

    直詣如來大涅槃者。

    先當識此衆生世界二(種)颠倒(之)因。

    颠倒不生斯則如來真三摩地。

     真三摩地。

    卽是大佛頂首楞嚴王三昧。

    全性起修。

    全修在性。

    故言真也。

    直詣如來大涅槃者。

    直心正念真如。

    始從名字。

    乃至究竟。

    全以佛覺用為己心。

    中間永無諸委曲相也。

    衆生二字。

    約惑業邊。

    卽是十界假名。

    對菩提言。

    世界二字。

    約果報邊。

    卽是十界五陰實法。

    所謂十二類生。

    對涅槃言。

    乃指衆生世間。

    非單指器世間也。

    以舉正報。

    必能該依報故。

    夫離卻衆生。

    無十二類。

    離十二類别無衆生。

    而皆在迷情颠倒之中。

    離菩提智。

    無涅槃理。

    離涅槃理。

    無菩提智。

    而總由妙悟不生之體。

    葢颠倒理卽不生。

    衆生于無生中妄見有生。

    達此不生道理。

    便成名字不生。

    便是名字真三摩地。

    乃至究竟不生。

    斯則究竟真三摩地也。

     (己)二約相别示二。

    初明衆生颠倒。

    二明世界颠倒。

     (庚)今初。

     阿難。

    雲何名為衆生颠倒。

    阿難。

    由性明心。

    性明圓故。

    因明發性。

    性妄見生。

    從畢竟無成究竟有。

    此有所有。

    非因所因。

    住所住相。

    了無根本。

    本此無住建立世界及諸衆生。

    迷本圓明。

    是生虛妄。

    妄性無體。

    非有所依。

    将欲複真。

    欲真已非真真如性。

    非真求複。

    宛成非相。

    非生非住非心非法。

    展轉發生。

    生力發明。

    熏以成業。

    同業相感。

    因有感業相滅相生。

    由是故有衆生颠倒。

     此具明九界衆生颠倒因也。

    若約第一義谛。

    離名絕相。

    則十界俱非十界。

    若約随緣染淨。

    假名假相。

    則十界皆号衆生。

    但九界違背真性。

    名為颠倒衆生。

    惟佛妙合本理。

    可名不颠倒衆生耳。

    文有三節。

    初從由性明心至及諸衆生。

    是總明九界颠倒之因。

    猶初卷中所謂一切衆生從無始來種種颠倒等也。

    二從迷本圓明至宛成非相。

    是别明三乘魔外颠倒之因。

    猶初卷中所謂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等也。

    三從非生非住至故有衆生颠倒。

    是結明九界颠倒之相。

    猶初卷中所謂皆由不知二種根本等也。

    初中由性明心二句。

    卽四卷中所謂性覺必明也。

    因明發性一句。

    卽所謂妄為明覺也。

    性妄見生一句。

    卽所謂因明立所。

    所旣妄立。

    生汝妄能也。

    從畢竟無二句。

    卽所謂無同異中熾然成異也。

    非因所因一句。

    卽所謂迷本無因也。

    言祗由本性真明之心。

    其性本明圓故。

    然但有性德。

    未有修德。

    故因而明發于性。

    性中之妄見忽生。

    遂從畢竟無中。

    妄成究竟有相。

    然而此有所有。

    當體虛妄。

    如空中華。

    如夢中物。

    實非因于所因。

    卽今住所住相。

    亦複了無根本。

    不過本此無住。

    建立世界及諸衆生耳。

    此明衆生颠倒而兼及世界者。

    正顯世界與衆生。

    祗因一迷。

    更無二法故也。

    次文意謂迷于本性圓明之體。

    是生虛妄。

    是故妄性本無自體。

    亦非更有所依。

    彼權乘菩薩及二乘人。

    将欲舍妄複真。

    欲真已非真真如性矣。

    況魔外等以非真而求複。

    不宛然益成非相乎。

    第三意顯生住心法。

    本無自性。

    由諸衆生及三乘魔外等。

    于此非生非住非心非法。

    而妄見有生有住有心有法。

    從此虛妄展轉發生。

    生力發明。

    熏以成業。

    同業相感。

    有滅有生。

    而九界衆生颠倒。

    從此非有妄成有矣。

    夫非生而妄見有生。

    乃至非法而妄見有法。

    此卽是惑也。

    生力發明。

    卽由惑以起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