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卷第七文句
關燈
小
中
大
四十二)乾陀诃啰(四十三)布史波诃啰(四十四)頗啰诃啰(四十五)婆寫诃啰(四十六)般波質多(四十七)突瑟吒質多(四十八)唠陀啰質多(四十九)藥義揭啰诃(五十)啰刹娑揭啰诃(五十一)閉隸多揭啰诃(五十二)毗舍遮揭啰诃(五十三)部多揭啰诃(五十四)鸠槃茶揭啰诃(五十五)悉乾陀揭啰诃(五十六)烏怛摩陀揭啰诃(五十七)車夜揭啰诃(五十八)阿播薩摩啰揭啰诃(五十九)宅袪革茶耆尼揭啰诃(六十)唎佛帝揭啰诃(六十一)阇彌迦揭啰诃(六十二)舍俱尼揭啰诃(六十三)姥陀啰難地迦揭啰诃(六十四)阿藍婆揭啰诃(六十五)乾陀波尼揭啰诃(六十六)什佛啰堙迦醯迦(六十七)墜帝藥迦(六十八)怛[口*隸]帝藥迦(六十九)者突托迦(七十)昵提什伐啰毖钐摩什伐啰(七十一)薄底迦(七十二)鼻底迦(七十三)室隸瑟密迦(七十四)娑你般帝迦(七十五)薩婆什伐啰(七十六)室嚧吉帝(七十七)末陀鞞達嚧制劍(七十八)阿绮啰鉗(七十九)目佉嚧鉗(八十)羯唎突嚧鉗(八十一)揭啰诃揭藍(八十二)羯拏輸藍(八十三)憚多輸藍(八十四)迄唎夜輸藍(八十五)末麼輸藍(八十六)跋唎室婆輸藍(八十七)毖栗瑟吒輸藍(八十八)烏陀啰輸藍(八十九)羯知輸藍(九十)跋悉帝輸藍(九十一)邬嚧輸藍(九十二)常伽輸藍(九十三)喝悉多輸藍(九十四)跋陀輸藍(九十五)娑房盎伽般啰丈伽輸藍(九十六)部多毖跢茶(九十七)茶耆你什婆啰(九十八)陀突嚧迦建咄嚧吉知婆路多毗(九十九)薩般嚧诃淩伽(四百)輸沙怛啰娑那羯啰(一)毗沙喻迦(二)阿耆尼烏陀迦(三)末啰鞞啰建跢啰(四)阿迦啰密唎咄怛斂部迦(五)地栗剌吒(六)毖唎瑟質迦(七)薩婆那俱啰(八)肆引伽弊揭啰唎藥義怛啰刍(九)末啰視吠帝钐娑鞞钐(十)悉怛多鉢怛啰(十一)摩诃跋阇嚧瑟尼钐(十二)摩诃般賴丈耆藍(十三)夜波突陀舍喻阇那(十四)辮怛隸拏(十五)毗陀耶槃昙迦嚧彌(十六)帝殊槃昙迦嚧彌(十七)般啰毗陀槃昙迦嚧彌(十八)跢侄他(十九)唵(二十)阿那隸(二十一)毗舍提(二十二)鞞啰跋阇啰陀唎(二十三)槃陀槃陀你(二十四)跋阇啰謗尼泮(二十五)虎[合*牛]都嚧甕泮(二十六)裟婆诃(四百二十七)
此一心咒。
凡有五會。
共四百二十七句。
二千六百二十字。
卽是密诠大佛頂法。
與前顯說。
力用是均。
自有衆生。
應以顯說而得歡喜。
生善滅惡入理者。
自有衆生。
應以密說而得歡喜。
生善滅惡入理者。
所以若顯若密。
皆是四悉因緣故說也。
或雲。
顯說生慧。
密說生定。
一往語耳。
片言之下。
狂心頓歇。
顯說何嘗不生于定。
持是咒者。
金剛藏王菩薩。
精心陰速發彼神識。
密說何嘗不生于慧。
當知顯密皆不思議也。
孤山曰。
諸經神咒。
例皆不翻。
自古人師。
多有異說。
天台會之。
不出四悉。
一雲咒者。
鬼神王名。
稱其王名。
部落敬主。
不敢為非。
此世界義也。
二雲。
咒者。
如軍中密号。
唱号相應。
無所诃問。
不相應者。
卽執治之。
此為人義也。
三雲。
咒者。
密默遮惡。
餘無識者。
如微賤人奔逃異國。
訛稱王子。
因以公主妻之。
多嗔難事。
有一明人從其國來。
公主往欣。
其人語曰。
若當嗔時。
應說偈雲。
無親往他國。
欺诳一切人。
粗食是常食。
何勞複作嗔。
說是偈時。
默然嗔歇。
卽對治義也。
四雲。
咒者。
請佛密語。
惟聖乃知。
如王索仙陀婆。
一名而具四實。
謂鹽。
水。
器。
馬也。
群下莫曉。
惟智臣解之。
咒亦如是。
隻一法語。
徧有諸力。
病愈。
罪除。
生善。
合道。
卽第一義也。
具此四義。
故存本音。
五不翻中。
卽秘密故不翻。
于四例中。
卽翻字不翻音。
五不翻者。
一秘密不翻。
卽是諸咒。
二多含不翻。
如比丘三義。
婆伽梵六義等。
三此方所無故不翻。
如閻浮樹等。
四順古不翻。
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等。
自古存梵音故。
五生善不翻。
如般若尊重。
智慧輕薄故。
四例者。
一翻字不翻音。
卽諸咒語。
二翻音不翻字。
如卍字是西字。
此方呼如萬音。
非西音也。
三音字俱翻。
卽諸經文。
四音字俱不翻。
卽是梵筴。
(癸)二述功德勸持二。
初顯果上自行化他功德。
二明因人滅惡生善功德。
(子)初中三。
初總明。
二别顯。
三總結。
(醜)今初。
阿難。
是佛頂光聚悉怛多般怛啰秘密伽陀微妙章句。
出生十方一切諸佛。
出生一切佛。
猶所雲一路涅槃門。
正見顯密惟一理也。
(醜)二别顯 十方如來因此咒心。
得成無上正徧知覺。
十方如來執此咒心。
降伏諸魔。
制諸外道。
十方如來乘此咒心。
坐寶蓮華。
應微塵國。
十方如來含此咒心。
于微塵國轉大法輪。
十方如來持此咒心。
能于十方摩頂授記。
自果未成。
亦于十方蒙佛授記。
十方如來依此咒心。
能于十方拔濟群苦。
所謂地獄。
餓鬼。
畜生。
盲聾喑瘂。
怨憎會苦。
愛别離苦。
求不得苦。
五陰熾盛。
大小諸橫同時解脫。
賊難。
兵難。
王難。
獄難。
風火水難。
饑渴貧窮。
應念消散。
十方如來随此咒心。
能于十方事善知識。
四威儀中。
供養如意。
恒沙如來會中。
推為大法王子。
十方如來行此咒心。
能于十方攝受親因。
令諸小乘聞秘密藏。
不生驚怖。
十方如來誦此咒心。
成無上覺。
坐菩提樹。
入大涅槃。
十方如來傳此咒心。
于滅度後。
付佛法事。
究竟住持。
嚴淨戒律。
悉得清淨。
咒心。
卽心咒義。
以此五會章句。
乃是密诠心要故也。
幽溪雲。
古人稱此。
謂之十種咒心。
此說非也。
須知事雖有十。
心惟一種。
但此一心。
而有三義。
體無對待曰大。
卽如來藏妙明心元如實空不空義。
相絕塵染曰白。
卽如來藏本妙圓心如實空義。
用覆一切曰傘葢。
卽如來藏元明心妙如實不空義。
若約義往釋。
應雲。
十方如來因如來藏咒心如實空義。
得成實智菩提無上正徧知覺。
因如來藏咒心如實不空義。
得成方便菩提無上正徧知覺。
因如來藏咒心如實空不空義。
得成真性菩提無上正徧知覺。
徧知屬果。
對果說因。
所謂不生不滅為本修因。
如來密因也。
十方如來執此咒心如實空義。
降伏界内凡聖同居土分段四魔。
制諸見思四見外道。
執此咒心如實不空義。
降伏界外方便有餘土變易四魔。
制諸塵沙四見外道。
執此咒心如實空不空義。
降伏實報無障礙土變易四魔。
制諸無明四見外道。
降魔制外。
必執寶杵。
今此咒心。
喻如金剛王劍。
故言執也。
十方如來乘此咒心如實空義。
坐寶蓮華。
應凡聖同居微塵國土。
乘此咒心如實不空義。
坐寶蓮華。
應方便有餘微塵國土。
乘此咒心如實空不空義。
坐寶蓮華。
應實報無障礙微塵國土。
自有所乘。
以此度人。
如乘大車。
故言乘也。
十方如來含此咒心如實空義。
于凡聖同居微塵國轉四種四谛法輪。
含此咒心如實不空義。
于方便有餘微塵國轉三種四谛法輪。
含此咒心如實空不空義。
于實報莊嚴微麈國轉二種四谛法輪。
說法是吐。
對吐言含。
所說如所行也。
十方如來持此咒心如實空義。
能于十方摩頂授實智菩提之記。
持此咒心如實不空義。
能于十方摩頂授方便菩提之記。
持此咒心如實空不空義。
能于十方摩頂授真性菩提之記。
自旣受持不忘。
亦能持此以授人也。
十方如來依此咒心如實空義。
能于十方拔濟凡聖同居分段生死八難之苦。
依此咒心如實不空義。
能于十方拔濟方便有餘變易生死八難之苦。
依此咒心如實空不空義。
能于十方拔濟實報莊嚴變易生死八難之苦。
猶如拯溺必依舟航。
自旣依止三德秘藏。
能為一切作大歸依處也。
十方如來随此咒心如實空義。
能于十方凡聖同居土事善知識。
四威儀中。
财法二施供養如意。
随此咒心如實不空義。
能于十方方便有餘土事善知識。
乃至供養如意。
随此咒心如實空不空義。
能于十方實報莊嚴土事善知識。
乃至供養如意。
由能随順三德秘藏。
卽是随順一切知識也。
十方如來行此咒心如實空義。
能于十方攝授親因。
令諸小乘聞般若德秘密藏。
不生驚怖。
行此咒心如實不空義。
能于十方攝受親因。
令諸小乘聞解脫德秘密藏。
不生驚怖。
行此咒心如實空不空義。
能于十方攝受親因。
令諸小乘聞法身德秘密藏。
不生驚怖。
為實施權。
開權顯實。
自行化他。
具足方便。
故曰行也。
十方如來誦此咒心如實空義。
成無上覺。
坐菩提樹。
入圓淨涅槃。
誦此咒心如實不空義。
成無上覺。
坐菩提樹。
入方便淨涅槃。
誦此咒心如實空不空義。
成無上覺。
坐菩提樹。
入性淨涅槃。
誦者從也。
不忘失也。
始終示現。
不離秘藏故也。
十方如來傳此咒心如實空義。
于滅度後。
付佛般若德法事。
究竟住持。
嚴淨真谛戒律。
悉得清淨。
傳此咒心如實不空義。
于滅度後。
付佛解脫德法事。
究竟住持。
嚴淨俗谛戒律。
悉得清淨。
傳此咒心如實空不空義。
于滅度後。
付佛法身德法事。
究竟住持。
嚴淨中谛戒律。
悉得清淨。
以心印心。
更無别法。
故曰傳也。
(此中雖錄幽溪文義。
不無增損。
藏性三義。
非三藏故。
) (醜)三總結 若我說是佛頂光聚般怛羅咒。
從旦至暮。
音聲相聯。
字句中間。
亦不重疊。
經恒沙劫。
終不能盡。
亦說此咒名如來頂。
心性妙理。
不可窮盡。
所以密诠功德。
亦稱性而不可盡也。
亦說此咒名如來頂者。
卽是大佛頂三德秘藏故。
(子)二明因人滅惡生善功德三。
初略明。
二廣顯。
三結勸。
(醜)初中二。
初明不持之失。
二明能持之得。
(寅)今初。
汝等有學。
未盡輪回。
發心至誠取阿羅漢。
不持此咒而坐道場。
令其身心遠諸魔事。
無有是處。
(寅)二明能持之得 阿難。
若諸世界。
随所國土所有衆生。
随國所生桦皮。
貝葉。
紙素。
白氎。
書寫此咒。
貯于香囊。
是人心昬。
未能誦憶。
或帶身上。
或書宅中。
當知是人。
盡其生年。
一切諸毒所不能害。
此必全書五會神咒。
不可單書六字咒名也。
(醜)二廣顯二。
初總标。
二别示。
(寅)今初。
阿難。
我今為汝更說此咒。
救護世間。
得大無畏。
成就衆生出世間智。
(寅)二别示八。
初能滅諸難。
二菩薩加持。
三不堕惡道。
四同佛功德。
五能淨業障。
六能消夙業。
七能滿衆願。
八能護國界。
(卯)今初。
若我滅後。
末世衆生。
有能自誦。
若教他誦。
當知如是誦持衆生。
火不能燒。
水不能溺。
大毒小毒所不能害。
如是乃至天龍鬼神精祇魔魅所有惡咒。
皆不能著。
心得正受。
一切咒詛厭蠱毒藥。
金毒銀毒。
草木蟲蛇萬物毒氣。
入此人口。
成甘露味。
一切惡星。
幷諸鬼神。
碜心毒人。
于如是人不能起惡。
頻那夜迦諸惡鬼王。
幷其眷屬。
皆領深恩。
常加守護。
此咒旣是密诠三德秘藏。
則誦持者。
固已全具秘藏威神。
何難不滅。
何毒不消。
以彼諸難諸毒。
亦全攬秘藏為體。
不應以秘藏而毒秘藏故也。
皆領深恩者。
溫陵所謂誦咒利彼故。
(卯)二菩薩加持 阿難。
當知是咒。
常有八萬四千那由他恒河沙俱胝金剛藏王菩薩種族。
一一皆有諸金剛衆而為眷屬。
晝夜随侍。
設有衆生。
于散亂心。
非三摩地。
心憶口持。
是金剛王。
常随從彼諸善男子。
何況決定菩提心者。
此諸金剛菩薩藏王。
精心陰速發彼神識。
是人應時。
心能記憶八萬四千恒河沙劫。
周徧了知。
得無疑惑。
菩薩精心。
與行人精心。
元非二體。
今以決定菩提心持此神咒。
則與金剛藏王心精通[湆立+勿]。
當處湛然。
故此菩薩。
能于同體心性之中。
陰默迅速開發彼神識也。
(卯)三不堕惡道 從第一劫。
乃至後身。
生生不生藥義。
羅刹。
及富單那。
迦吒富單那。
鸠槃茶。
毗舍遮等。
幷諸餓鬼。
有形。
無形。
有想。
無想。
如是惡處。
是善男子。
若讀。
若誦。
若書。
若寫。
若帶。
若藏。
諸色供養。
劫劫不生貧窮下賤不可樂處。
第一劫。
指今發心持咒之初時也。
後身者。
指于最後成佛之一身也。
(卯)四同佛功德 此諸衆生。
縱其自身不作福業。
十方如來所有功德。
悉與此人。
由是得于恒河沙阿僧祇不可說不可說劫。
常與諸佛同生一處。
無量功德。
如惡義聚。
同處熏修。
永無分散。
是故能令破戒之人。
戒根清淨。
未得戒者。
令其得戒。
未精進者。
令得精進。
無智慧者。
令得智慧。
不清淨者。
速得清淨。
不持齋戒。
自成齋戒。
十方如來所修功德。
本欲普施一切衆生。
由衆生不達同體法性。
所以不能領受。
今持此咒。
則知諸佛是衆生心内諸佛。
衆生是諸佛心内衆生。
故得三無差别。
如惡義聚。
同處熏修也。
(卯)五能淨業障 阿難。
是善男子持此咒時。
設犯禁戒于未受(持此咒之)時。
(今)持咒之後。
(誓不複犯則從前)衆破戒罪。
無問輕重。
一時銷滅。
縱(令往時曾)經飲酒食啖五辛。
種種不淨。
(今持咒後)一切諸佛菩薩金剛天仙
凡有五會。
共四百二十七句。
二千六百二十字。
卽是密诠大佛頂法。
與前顯說。
力用是均。
自有衆生。
應以顯說而得歡喜。
生善滅惡入理者。
自有衆生。
應以密說而得歡喜。
生善滅惡入理者。
所以若顯若密。
皆是四悉因緣故說也。
或雲。
顯說生慧。
密說生定。
一往語耳。
片言之下。
狂心頓歇。
顯說何嘗不生于定。
持是咒者。
金剛藏王菩薩。
精心陰速發彼神識。
密說何嘗不生于慧。
當知顯密皆不思議也。
孤山曰。
諸經神咒。
例皆不翻。
自古人師。
多有異說。
天台會之。
不出四悉。
一雲咒者。
鬼神王名。
稱其王名。
部落敬主。
不敢為非。
此世界義也。
二雲。
咒者。
如軍中密号。
唱号相應。
無所诃問。
不相應者。
卽執治之。
此為人義也。
三雲。
咒者。
密默遮惡。
餘無識者。
如微賤人奔逃異國。
訛稱王子。
因以公主妻之。
多嗔難事。
有一明人從其國來。
公主往欣。
其人語曰。
若當嗔時。
應說偈雲。
無親往他國。
欺诳一切人。
粗食是常食。
何勞複作嗔。
說是偈時。
默然嗔歇。
卽對治義也。
四雲。
咒者。
請佛密語。
惟聖乃知。
如王索仙陀婆。
一名而具四實。
謂鹽。
水。
器。
馬也。
群下莫曉。
惟智臣解之。
咒亦如是。
隻一法語。
徧有諸力。
病愈。
罪除。
生善。
合道。
卽第一義也。
具此四義。
故存本音。
五不翻中。
卽秘密故不翻。
于四例中。
卽翻字不翻音。
五不翻者。
一秘密不翻。
卽是諸咒。
二多含不翻。
如比丘三義。
婆伽梵六義等。
三此方所無故不翻。
如閻浮樹等。
四順古不翻。
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等。
自古存梵音故。
五生善不翻。
如般若尊重。
智慧輕薄故。
四例者。
一翻字不翻音。
卽諸咒語。
二翻音不翻字。
如卍字是西字。
此方呼如萬音。
非西音也。
三音字俱翻。
卽諸經文。
四音字俱不翻。
卽是梵筴。
(癸)二述功德勸持二。
初顯果上自行化他功德。
二明因人滅惡生善功德。
(子)初中三。
初總明。
二别顯。
三總結。
(醜)今初。
阿難。
是佛頂光聚悉怛多般怛啰秘密伽陀微妙章句。
出生十方一切諸佛。
出生一切佛。
猶所雲一路涅槃門。
正見顯密惟一理也。
(醜)二别顯 十方如來因此咒心。
得成無上正徧知覺。
十方如來執此咒心。
降伏諸魔。
制諸外道。
十方如來乘此咒心。
坐寶蓮華。
應微塵國。
十方如來含此咒心。
于微塵國轉大法輪。
十方如來持此咒心。
能于十方摩頂授記。
自果未成。
亦于十方蒙佛授記。
十方如來依此咒心。
能于十方拔濟群苦。
所謂地獄。
餓鬼。
畜生。
盲聾喑瘂。
怨憎會苦。
愛别離苦。
求不得苦。
五陰熾盛。
大小諸橫同時解脫。
賊難。
兵難。
王難。
獄難。
風火水難。
饑渴貧窮。
應念消散。
十方如來随此咒心。
能于十方事善知識。
四威儀中。
供養如意。
恒沙如來會中。
推為大法王子。
十方如來行此咒心。
能于十方攝受親因。
令諸小乘聞秘密藏。
不生驚怖。
十方如來誦此咒心。
成無上覺。
坐菩提樹。
入大涅槃。
十方如來傳此咒心。
于滅度後。
付佛法事。
究竟住持。
嚴淨戒律。
悉得清淨。
咒心。
卽心咒義。
以此五會章句。
乃是密诠心要故也。
幽溪雲。
古人稱此。
謂之十種咒心。
此說非也。
須知事雖有十。
心惟一種。
但此一心。
而有三義。
體無對待曰大。
卽如來藏妙明心元如實空不空義。
相絕塵染曰白。
卽如來藏本妙圓心如實空義。
用覆一切曰傘葢。
卽如來藏元明心妙如實不空義。
若約義往釋。
應雲。
十方如來因如來藏咒心如實空義。
得成實智菩提無上正徧知覺。
因如來藏咒心如實不空義。
得成方便菩提無上正徧知覺。
因如來藏咒心如實空不空義。
得成真性菩提無上正徧知覺。
徧知屬果。
對果說因。
所謂不生不滅為本修因。
如來密因也。
十方如來執此咒心如實空義。
降伏界内凡聖同居土分段四魔。
制諸見思四見外道。
執此咒心如實不空義。
降伏界外方便有餘土變易四魔。
制諸塵沙四見外道。
執此咒心如實空不空義。
降伏實報無障礙土變易四魔。
制諸無明四見外道。
降魔制外。
必執寶杵。
今此咒心。
喻如金剛王劍。
故言執也。
十方如來乘此咒心如實空義。
坐寶蓮華。
應凡聖同居微塵國土。
乘此咒心如實不空義。
坐寶蓮華。
應方便有餘微塵國土。
乘此咒心如實空不空義。
坐寶蓮華。
應實報無障礙微塵國土。
自有所乘。
以此度人。
如乘大車。
故言乘也。
十方如來含此咒心如實空義。
于凡聖同居微塵國轉四種四谛法輪。
含此咒心如實不空義。
于方便有餘微塵國轉三種四谛法輪。
含此咒心如實空不空義。
于實報莊嚴微麈國轉二種四谛法輪。
說法是吐。
對吐言含。
所說如所行也。
十方如來持此咒心如實空義。
能于十方摩頂授實智菩提之記。
持此咒心如實不空義。
能于十方摩頂授方便菩提之記。
持此咒心如實空不空義。
能于十方摩頂授真性菩提之記。
自旣受持不忘。
亦能持此以授人也。
十方如來依此咒心如實空義。
能于十方拔濟凡聖同居分段生死八難之苦。
依此咒心如實不空義。
能于十方拔濟方便有餘變易生死八難之苦。
依此咒心如實空不空義。
能于十方拔濟實報莊嚴變易生死八難之苦。
猶如拯溺必依舟航。
自旣依止三德秘藏。
能為一切作大歸依處也。
十方如來随此咒心如實空義。
能于十方凡聖同居土事善知識。
四威儀中。
财法二施供養如意。
随此咒心如實不空義。
能于十方方便有餘土事善知識。
乃至供養如意。
随此咒心如實空不空義。
能于十方實報莊嚴土事善知識。
乃至供養如意。
由能随順三德秘藏。
卽是随順一切知識也。
十方如來行此咒心如實空義。
能于十方攝授親因。
令諸小乘聞般若德秘密藏。
不生驚怖。
行此咒心如實不空義。
能于十方攝受親因。
令諸小乘聞解脫德秘密藏。
不生驚怖。
行此咒心如實空不空義。
能于十方攝受親因。
令諸小乘聞法身德秘密藏。
不生驚怖。
為實施權。
開權顯實。
自行化他。
具足方便。
故曰行也。
十方如來誦此咒心如實空義。
成無上覺。
坐菩提樹。
入圓淨涅槃。
誦此咒心如實不空義。
成無上覺。
坐菩提樹。
入方便淨涅槃。
誦此咒心如實空不空義。
成無上覺。
坐菩提樹。
入性淨涅槃。
誦者從也。
不忘失也。
始終示現。
不離秘藏故也。
十方如來傳此咒心如實空義。
于滅度後。
付佛般若德法事。
究竟住持。
嚴淨真谛戒律。
悉得清淨。
傳此咒心如實不空義。
于滅度後。
付佛解脫德法事。
究竟住持。
嚴淨俗谛戒律。
悉得清淨。
傳此咒心如實空不空義。
于滅度後。
付佛法身德法事。
究竟住持。
嚴淨中谛戒律。
悉得清淨。
以心印心。
更無别法。
故曰傳也。
(此中雖錄幽溪文義。
不無增損。
藏性三義。
非三藏故。
) (醜)三總結 若我說是佛頂光聚般怛羅咒。
從旦至暮。
音聲相聯。
字句中間。
亦不重疊。
經恒沙劫。
終不能盡。
亦說此咒名如來頂。
心性妙理。
不可窮盡。
所以密诠功德。
亦稱性而不可盡也。
亦說此咒名如來頂者。
卽是大佛頂三德秘藏故。
(子)二明因人滅惡生善功德三。
初略明。
二廣顯。
三結勸。
(醜)初中二。
初明不持之失。
二明能持之得。
(寅)今初。
汝等有學。
未盡輪回。
發心至誠取阿羅漢。
不持此咒而坐道場。
令其身心遠諸魔事。
無有是處。
(寅)二明能持之得 阿難。
若諸世界。
随所國土所有衆生。
随國所生桦皮。
貝葉。
紙素。
白氎。
書寫此咒。
貯于香囊。
是人心昬。
未能誦憶。
或帶身上。
或書宅中。
當知是人。
盡其生年。
一切諸毒所不能害。
此必全書五會神咒。
不可單書六字咒名也。
(醜)二廣顯二。
初總标。
二别示。
(寅)今初。
阿難。
我今為汝更說此咒。
救護世間。
得大無畏。
成就衆生出世間智。
(寅)二别示八。
初能滅諸難。
二菩薩加持。
三不堕惡道。
四同佛功德。
五能淨業障。
六能消夙業。
七能滿衆願。
八能護國界。
(卯)今初。
若我滅後。
末世衆生。
有能自誦。
若教他誦。
當知如是誦持衆生。
火不能燒。
水不能溺。
大毒小毒所不能害。
如是乃至天龍鬼神精祇魔魅所有惡咒。
皆不能著。
心得正受。
一切咒詛厭蠱毒藥。
金毒銀毒。
草木蟲蛇萬物毒氣。
入此人口。
成甘露味。
一切惡星。
幷諸鬼神。
碜心毒人。
于如是人不能起惡。
頻那夜迦諸惡鬼王。
幷其眷屬。
皆領深恩。
常加守護。
此咒旣是密诠三德秘藏。
則誦持者。
固已全具秘藏威神。
何難不滅。
何毒不消。
以彼諸難諸毒。
亦全攬秘藏為體。
不應以秘藏而毒秘藏故也。
皆領深恩者。
溫陵所謂誦咒利彼故。
(卯)二菩薩加持 阿難。
當知是咒。
常有八萬四千那由他恒河沙俱胝金剛藏王菩薩種族。
一一皆有諸金剛衆而為眷屬。
晝夜随侍。
設有衆生。
于散亂心。
非三摩地。
心憶口持。
是金剛王。
常随從彼諸善男子。
何況決定菩提心者。
此諸金剛菩薩藏王。
精心陰速發彼神識。
是人應時。
心能記憶八萬四千恒河沙劫。
周徧了知。
得無疑惑。
菩薩精心。
與行人精心。
元非二體。
今以決定菩提心持此神咒。
則與金剛藏王心精通[湆立+勿]。
當處湛然。
故此菩薩。
能于同體心性之中。
陰默迅速開發彼神識也。
(卯)三不堕惡道 從第一劫。
乃至後身。
生生不生藥義。
羅刹。
及富單那。
迦吒富單那。
鸠槃茶。
毗舍遮等。
幷諸餓鬼。
有形。
無形。
有想。
無想。
如是惡處。
是善男子。
若讀。
若誦。
若書。
若寫。
若帶。
若藏。
諸色供養。
劫劫不生貧窮下賤不可樂處。
第一劫。
指今發心持咒之初時也。
後身者。
指于最後成佛之一身也。
(卯)四同佛功德 此諸衆生。
縱其自身不作福業。
十方如來所有功德。
悉與此人。
由是得于恒河沙阿僧祇不可說不可說劫。
常與諸佛同生一處。
無量功德。
如惡義聚。
同處熏修。
永無分散。
是故能令破戒之人。
戒根清淨。
未得戒者。
令其得戒。
未精進者。
令得精進。
無智慧者。
令得智慧。
不清淨者。
速得清淨。
不持齋戒。
自成齋戒。
十方如來所修功德。
本欲普施一切衆生。
由衆生不達同體法性。
所以不能領受。
今持此咒。
則知諸佛是衆生心内諸佛。
衆生是諸佛心内衆生。
故得三無差别。
如惡義聚。
同處熏修也。
(卯)五能淨業障 阿難。
是善男子持此咒時。
設犯禁戒于未受(持此咒之)時。
(今)持咒之後。
(誓不複犯則從前)衆破戒罪。
無問輕重。
一時銷滅。
縱(令往時曾)經飲酒食啖五辛。
種種不淨。
(今持咒後)一切諸佛菩薩金剛天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