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卷第七文句

關燈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七文句 唐天竺沙門般剌密谛譯經 明菩薩沙彌古吳智旭文句 (戊)二明誦咒治習二。

    初結前。

    二正明。

     (己)今初。

     阿難。

    汝問攝心。

    我今先說入三摩地修學妙門。

    求菩薩道要先持此四種律儀。

    皎如冰霜。

    自不能生一切枝葉。

    心三口四。

    生必無因。

    阿難。

    如是四事若不遺失。

    心尚不緣色香味觸。

    一切魔事雲何發生。

     此正結明欲攝其心。

    必須持戒也。

    一切枝葉者。

    指餘一切微細戒法。

    如十善中之口四意三。

    沙彌戒中之後六條。

    比丘戒中之餘二百四十六條。

    乃至菩薩戒之後六重及四十八輕等。

    以此根本四種心戒攝之。

    罄無不盡。

    故雲心三口四生必無因也。

    一切魔事。

    必托六塵而發。

    心旣不緣色香味觸。

    則天魔無所施其術矣。

    所以三無漏學。

    必以戒為本也。

     (己)二正明二。

    初略示應持。

    二廣顯儀軌。

     (庚)初中二。

    初略勸誦持顯益。

    二略示道場方法。

     (辛)初又二。

    初勸持。

    二顯益。

     (壬)今初。

     若有宿習不能滅除。

    汝教是人一心誦我佛頂光明摩诃薩怛多般怛羅無上神咒。

    斯是如來無見頂相無為心佛。

    從頂發輝。

    坐寶蓮華。

    所說心咒。

     夫木義戒力。

    固能防禦外魔。

    至若宿習偏強。

    必須神咒冥滌也。

    摩诃薩怛多般怛羅。

    此雲大白傘葢。

    體無對待曰大。

    相絕塵染曰白。

    用覆一切曰傘葢。

    又三皆絕待。

    故體相用稱為三大。

    亦複三皆白淨。

    三皆覆物。

    卽大佛頂三德秘藏之異名耳。

    五會神咒。

    乃是密诠此妙心者。

    故名心咒。

    亦名咒心。

     (壬)二顯益 且汝宿世。

    與摩登伽曆劫因緣。

    恩愛習氣。

    非是一生及與一劫。

    我一宣揚。

    愛心永脫。

    (先證那含。

    乃至于今)成阿羅漢。

    彼尚淫女。

    無心修行。

    神力冥資。

    速證無學。

    雲何(猶言何況)汝等在會聲聞。

    (本欲)求最上乘。

    (而)決定成佛(者)。

    譬如以塵揚于順風。

    有何難險。

     幽溪雲。

    登伽習厚。

    比丘習薄。

    登伽下賤。

    聲聞尊貴。

    登伽無心修行。

    汝等求最上乘。

    登伽是邪定聚。

    汝等決定成佛是正定聚。

    吳興雲。

    塵譬宿習。

    風如神咒。

     (辛)二略示道場方法二。

    初方便。

    二正修。

     (壬)今初。

     若有末世欲坐道場。

    先持比丘清淨禁戒。

    要當選擇戒清淨者第一沙門以為其師。

    若其不遇真清淨僧。

    汝戒律儀必不成就。

    戒成已後。

    著新淨衣。

    然香閑居。

    誦此心佛所說神咒一百八徧。

     沙門。

    此雲勤息。

    第一沙門。

    如律中所謂滿足十夏。

    具足十德者是也。

    不惟師必第一沙門。

    亦且僧必真實清淨。

    故知三師七證或是邊地五人。

    斷斷不可不選擇也。

    幽溪雲。

    今文方便。

    準止觀二十五種方便。

    亦複大同。

    先持比丘清淨禁戒。

    卽持戒清淨。

    著新淨衣。

    卽衣食具足。

    閑居。

    卽閑居靜處及息緣務。

    第一沙門為師。

    卽近善知識。

    前文心尚不緣色香味觸。

    卽诃五欲。

    後文心滅貪淫三七不寐等。

    卽棄五葢。

    端坐安居。

    必調五事。

    坐禅之時。

    必行五法也。

    真際雲。

    誦咒百八。

    表滅百八煩惱。

     (壬)二正修 然後結界建立道場。

    求于十方現住國土無上如來。

    放大悲光來灌其頂。

    阿難。

    如是末世清淨比丘。

    若比丘尼。

    白衣檀越。

    心滅貪淫。

    持佛淨戒。

    于道場中發菩薩願。

    出入澡浴。

    六時行道。

    如是不寐經三七日。

    我自現身至其人前。

    摩頂安慰。

    令其開悟。

     結界。

    卽指下文壇法。

    準諸密部。

    将欲修行。

    擇日立壇。

    修行旣畢。

    卽須滅卻壇相。

    不得留至明相出時。

    葢方圓丈六為八角壇。

    旣不言高築幾許。

    應同密部畫地為之。

    修此三昧。

    通于四衆。

    白衣檀越。

    卽指清信士女。

    然入壇之法。

    必須各自為類。

    萬無僧俗交參。

    男女混雜之理。

    或優婆塞。

    可許随比丘衆。

    優婆夷。

    可許随比丘尼。

    仍須退列末位。

    斷斷不可充十僧數。

    以下文雲十比丘故。

    佛自現身摩頂。

    正應行人所求。

    故非魔事。

    然須但念唯心。

    不得心外取境。

     (庚)二廣顯儀軌二。

    初正示道場軌則。

    二重宣佛頂神咒。

     (辛)初中二。

    初請問。

    二示答。

     (壬)今初。

     阿難白佛言。

    世尊。

    我蒙如來無上悲誨。

    心已開悟。

    自知(依此耳根圓通)修證。

    無學(之)道(可)成。

    (若夫)末法修行。

    (必須)建立道場。

    (未審)雲何結界。

    合佛世尊清淨軌則。

     (壬)二示答二。

    初别示。

    二總結。

     (癸)初中二。

    初明壇法。

    二明修法。

     (子)初又二。

    初立壇方法。

    二供養方法。

     (醜)今初。

     佛告阿難。

    若末世人願立道場。

    先取雪山大力白牛。

    食其山中肥膩香草。

    此牛唯飲雪山清水。

    其糞微細。

    可取其糞和合旃檀以泥其地。

    若非雪山。

    其牛臭穢。

    不堪塗地。

    别于平原穿去地皮五尺以下。

    取其黃土。

    和上旃檀。

    沉水。

    蘇合。

    薰陸。

    郁金。

    白膠。

    青木。

    零陵。

    甘松。

    及雞舌香。

    以此十種細羅為粉。

    合土成泥以塗場地。

    方圓丈六為八角壇。

     此之壇法。

    有事有理。

    事相則如文可知。

    理緻則法有所表。

    若不知其所表法門。

    則事相徒施。

    何以觸境成于妙觀。

    然從來諸疏各申其說。

    雖亦各有所見。

    而與經文前後宗旨。

    未甚符合。

    今不暇辯。

    姑以私意别為一釋。

    俟高明者之自擇焉。

    雪山者。

    表法性理也。

    大力白牛者。

    表本覺智也。

    山中肥膩香草及清水。

    表性體中本具緣因諸功德也。

    其糞微細。

    表性具三因所起妙修也。

    旃檀。

    表性具無作妙戒也。

    泥地。

    表真因也。

    若非雪山其牛臭穢不堪塗地者。

    表生滅為本修因。

    不能圓成果地修證也。

    平原者。

    表平常六受用根也。

    穿地五尺以下。

    表破五陰也。

    黃土者。

    表六根門頭中道佛性也。

    和上旃檀等者。

    表具足受持十種戒法。

    所謂不缺戒。

    不破戒。

    不穿戒。

    不雜戒。

    随道戒。

    無著戒。

    智所贊戒。

    自在戒。

    随定戒。

    具足戒也。

    十種細羅為粉者。

    表十種戒互攝互融。

    非有方隅次第也。

    合土成泥者。

    表戒乘俱修也。

    以塗場地者。

    表因地心也。

    方圓丈六等者。

    表八正道攝于八邪也。

    八角則方而複圓。

    圓而複方。

    表事理不二。

    權實同歸也。

    葢上根之人。

    但不随分别三種相續。

    三緣斷故。

    三因不生。

    狂性自歇。

    歇卽菩提。

    喻如以白牛糞和旃檀也。

    倘未能直下歇狂。

    須知修行二決定義。

    就六根門頭。

    破五陰渾濁。

    得元明覺無生滅性為因地心。

    以戒互嚴。

    方成妙因。

    喻如黃土和十香也。

     (醜)二供養方法又二。

    初壇中供物。

    二壇外莊嚴。

     (寅)今初。

     壇心置一金銀銅木所造蓮華。

    華中安鉢。

    鉢中先盛八月露水。

    水中随安所有華葉。

    取八圓鏡各安其方。

    圍繞華鉢。

    鏡外建立十六蓮華。

    十六香爐。

    間華鋪設莊嚴。

    香爐純燒沉水。

    無令見火。

    取白牛乳置十六器。

    乳為煎餅。

    幷諸砂糖。

    油餅。

    乳糜。

    蘇合。

    蜜姜。

    純酥。

    純蜜。

    于蓮華外。

    各各十六。

    圍繞華外。

    以奉諸佛及大菩薩。

    每以食時。

    若在中夜。

    取蜜半升。

    用酥三合。

    壇前别安一小火爐。

    以兜樓婆香煎取香水沐浴其炭。

    然令猛熾。

    投是酥蜜于炎爐内。

    燒令煙盡。

    享佛菩薩。

     金銀銅木者。

    意令随力為之。

    不必拘執。

    然總表一實之理也。

    蓮華。

    表因果同時。

    言所造者。

    正表理非因果。

    能成一切諸因果也。

    鉢名應器。

    以表事理相應。

    八月露水。

    表中道妙定也。

    随安華葉。

    表中道妙慧也。

    取八圓鏡各安其方者。

    表衆生本有大定智光。

    依八正道而得安住也。

    圍繞華鉢者。

    表妙智恒依妙理也。

    鏡外建立蓮華香爐者。

    表從性所起慧華戒香。

    各須十六者。

    卽表自行八正。

    化他八正也。

    間華鋪設莊嚴者。

    表戒慧互為莊嚴也。

    香爐純燒沉水無令見火者。

    表持于無相妙戒也。

    白牛乳為煎餅。

    幷諸砂糖等者。

    表稱性所起禅悅法味。

    亦是八正道味。

    各各十六者。

    表一一正道中。

    各具自行化他二種八正也。

    以奉諸佛及大菩薩者。

    表以己所證禅悅正道之味。

    仰契果德也。

    食時中夜。

    皆表依于中道也。

    蜜為華之精。

    酥為乳之精。

    皆是味中上味。

    表于圓通妙理也。

    半升。

    中數。

    三合。

    成數。

    表中道必具三德也。

    壇前别安一小火爐。

    表妙觀察智相應心品。

    二十五圓通境。

    必皆别藉此以為能觀也。

    兜樓婆香。

    或雲卽白茅香。

    煎水浴炭。

    表正助二行皆具足也。

    投是酥蜜等者。

    表以妙理投妙智中。

    俾其直下入流亡所。

    圓超五濁。

    上合諸佛菩薩所證性體也。

     (寅)二壇外莊嚴 令其四外。

    徧懸幡華。

    于壇室中四壁。

    敷設十方如來及諸菩薩所有形像。

    應于當陽。

    張盧舍那。

    釋迦。

    彌勒。

    阿閦。

    彌陀。

    諸大變化觀音形像。

    幷金剛藏。

    安其左右。

    帝釋。

    梵王。

    烏刍瑟摩。

    幷藍地迦。

    諸軍茶利。

    與毗俱胝。

    四天王等。

    頻那。

    夜迦。

    張于門側左右安置。

    又取八鏡覆懸虛空。

    與壇場中所安之鏡。

    方面相對。

    使其形影重重相涉。

     徧懸幡華等者。

    總表具諸助行。

    幡表五悔法門。

    華表六度萬行也。

    十方如來。

    以表極果。

    諸菩薩像。

    以表真因。

    盧舍那。

    是報身智慧。

    釋迦。

    是應身慈悲。

    彌勒。

    是當來教主。

    阿閦。

    此雲無動。

    東方佛名。

    表不動智。

    彌陀。

    此雲無量壽。

    亦雲無量光。

    西方佛名。

    表無緣慈。

    諸大變化觀音形像。

    如前文所明衆首臂目等。

    此是顯教圓通真主。

    金剛藏。

    乃是密教圓通真主。

    安其左右。

    表顯密互嚴也。

    帝釋。

    是忉利主。

    梵王。

    是初禅主。

    烏刍瑟摩。

    卽火頭金剛。

    藍地迦。

    卽青面金剛。

    軍茶利。

    亦金剛名。

    毗俱胝。

    卽今三目持鬟髻者。

    四天王。

    卽東方持國。

    南方增長。

    西方廣目。

    北方多聞。

    頻那。

    卽豬頭使者。

    夜迦。

    卽象鼻使者。

    此等外護。

    俱表摧邪顯正力用也。

    八鏡懸空。

    表諸佛果位大定智光無依無住。

    與壇中鏡方面相對。

    使其形影重重相涉者。

    表生佛互融。

    感應道交。

    不可思議也。

    葢空中八鏡照于壇鏡。

    則是果徹因源。

    壇中八鏡照于空鏡。

    則是因該果海。

    若向此處著眼。

    便知心佛衆生三無差别妙理。

    便能悟入事事無礙法界矣。

    原此一經妙旨。

    不外十乘觀法。

    前三卷半經。

    顯譚不思議境也。

    五會神咒。

    密诠不思議境也。

    此之壇法。

    表示不思議境也。

    空鏡壇鏡。

    照而常寂。

    故稱妙湛。

    種種莊嚴。

    依正相稱。

    故号總持。

    壇地虛空。

    體性寂滅。

    故名不動。

    又鏡妙湛故。

    莊嚴地空皆妙湛也。

    莊嚴總持故。

    鏡及地空皆總持也。

    地空不動故。

    鏡及莊嚴皆不動也。

    妙湛故言白。

    總持故言傘葢。

    不動故言大。

    又妙湛白故。

    總持不動皆白也。

    總持如蓋故。

    妙湛不動皆如蓋也。

    不動大故。

    妙湛總持皆大也。

    又大白傘葢三義一體。

    故妙湛也。

    一體三義。

    故總持也。

    三一一三不可思議。

    故不動也。

    故曰顯譚密诠及與表示。

    其為不思議境一也。

    專心發願等。

    是真正發菩提心。

    誦咒坐禅。

    是安心止觀。

    征心辨見等。

    是破法徧。

    不作聖心名善境界等。

    是識通塞。

    三漸次等。

    是道品調适。

    律儀持咒等。

    是對治助開。

    五十五位等。

    是知位次。

    當處禅那覺悟無惑。

    是能安忍。

    中中流入。

    乃至圓滿菩提歸無所得。

    是離法愛。

    又卽此壇法。

    具表十乘。

    壇體可表不思議境。

    蓮華可表真菩提心。

    鉢中安水。

    水中安華。

    可表善巧安心止觀。

    八鏡安壇八方。

    可以表破法徧。

    華爐間飾。

    毋令見火。

    可以表識通塞。

    八味各十六器。

    可表道品調适。

    香水浴炭。

    可表對治助開。

    佛菩薩像。

    可表位次。

    門側左右諸護法像。

    可表安忍。

    虛空八鏡。

    可以表離法愛。

    攝此十乘妙理。

    總成一不思議境。

    良以乘乘互攝故也。

     (子)二明修法三。

    初正示行法。

    二簡其不成。

    三明其獲益。

     (醜)初中二。

    初三七行道。

    二忏後正修。

     (寅)今初。

     于初七中。

    至誠頂禮十方如來諸大菩薩阿羅漢号。

    恒于六時誦咒圍壇。

    至心行道。

    一時常行一百八徧。

    第二七中。

    一向專心發菩薩願。

    心無間斷。

    我毗柰耶。

    先有願教。

    第三七中。

    于十二時。

    一向持佛般怛羅咒。

    至笫七日。

    十方如來一時出現。

    鏡光交處。

    承佛摩頂。

     一時常行一百八徧者。

    言繞壇一百八匝。

    表成百八三昧。

    有雲誦咒百八者。

    非也。

    若誦全咒。

    則事決不能。

    若别指跢侄他以下為咒心。

    則理決不可。

    觀後文雲。

    是人心昬。

    未能誦憶。

    或帶身上。

    或書宅中。

    倘獨指數句為咒心。

    何至心昬不能誦憶。

    又設使獨此數句為咒心者。

    經中何無一言及之。

    故知後人臆見穿鑿。

    深可痛也。

    毗柰耶先有願教。

    應指梵網經中十大願等。

    一向持佛般怛羅咒。

    則是心心靡間。

    密成不思議熏。

    故第七日。

    能于鏡光交處承佛摩頂也。

    此鏡光交處。

    正是顯示因該果徹。

    生佛平等之處。

    倘不能卽事達理。

    何由能使十方如來一時出現。

    願修行者。

    用圓頓妙解。

    曆一切事儀。

    勿徙為無益苦行可矣。

     (寅)二忏後正修 卽于道場修三摩地。

    能令如是末世修學。

    身心明淨。

    猶如琉璃。

     三七旣畢。

    壇儀應辍。

    場地仍存。

    故卽于此修三昧也。

    此三摩地。

    别則獨指耳根圓通。

    通則亦可随修一種。

    須知前來戒律壇儀二種助行。

    隻為助此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