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卷第六文句

關燈
有二十五。

    就彼二十五境之中。

    複各有權實一十六門。

    通于藏性也。

    聖性無不通順逆皆方便者。

    此明聖之與法。

    皆不可簡也。

    于此二十五境。

    或用順觀。

    或用逆觀。

    皆成巧妙方便。

    如陳那于聲悟谛。

    則是順觀。

    沙陀厭離不淨。

    則是逆觀。

    那律樂見照明。

    因逆成順。

    特迦調息治愚。

    因順成逆。

    舍利心見清淨。

    亦是順觀。

    豔喜觀鼻端白。

    亦是逆治。

    火頭觀諸暖氣。

    複是順觀。

    持地當平心地。

    複是逆觀等。

    乃至一一境中。

    皆得論于順逆二種方便。

    不可泥文而失旨也。

    初心入三昧遲速不同倫者。

    此明機之與情。

    皆不可不簡也。

    約當機。

    則夙習各有所宜。

    而阿難多聞士。

    必以從聞思修為宜。

    約迷情。

    則諸根必有利鈍。

    而此土諸衆生。

    多分耳門入道為易也。

     (寅)二正為選方便門二。

    初簡非。

    二顯是。

     (卯)初中四。

    初簡六麈。

    二簡五根。

    三簡六識。

    四簡七大。

     (辰)今初。

     色想結成塵。

    精了不能徹。

    如何不明徹。

    于是獲圓通。

    音聲雜語言。

    但伊(惟也是也)名句味。

    一非含一切。

    雲何獲圓通。

    香以合中知。

    離則元無有。

    不恒其所覺。

    雲何獲圓通。

    味性非本然。

    要以味時有。

    其覺不恒一。

    雲何獲圓通。

    觸(必)以所觸(而)明。

    (若)無所(便)不明觸。

    合離性非定。

    雲何獲圓通。

    法稱為内塵。

    憑麈必有(其)所。

    能所非徧涉。

    雲何獲圓通。

     此下簡于二十四境。

    不惟非是簡聖。

    亦複非是簡法。

    直就初心夾帶迷情習氣而簡之也。

    葢二十四境。

    雖複一一皆如來藏。

    而無明未破。

    根中積生無始虛習猶存。

    豈能直下徹見藏性。

    是故所觀之境。

    不得不詳擇而簡選耳。

    言初心若欲觀于色塵。

    則色依妄想而結成塵。

    精了所不能徹。

    如何以此不明徹法。

    而欲于是獲圓通證。

    頓同沙陀之妙色密圓耶。

    下皆仿此。

    可以意知。

     (辰)二簡五根 見性雖(亦)洞然。

    (但)明前(而)不明後。

    (且)四維(又)虧一半。

    雲何(初心可)獲圓通。

    鼻息出入(雖)通。

    現前無(有)交氣。

    支離匪(相)涉入。

    雲何(初心可)獲圓通。

    舌非(領)入(滋味便)無端。

    (倪必)因味(塵而)生覺了。

    (若)味亡(時覺)了(卽)無(所)有。

    雲何(初心可)獲圓通。

    身(知因觸顯發)與所觸同。

    (合時方知離時不覺)各非圓(融之)覺觀。

    (其)涯(際分)量不(能)冥會。

    雲何(初心可)獲圓通。

    知根(夾)雜亂思。

    湛了(之性)終無(可)見。

    想念(旣)不可脫。

    雲何(初心可)獲圓通。

     (辰)三簡六識 識見雜三和。

    诘本稱非相。

    自體先無定。

    雲何獲圓通。

    心聞洞十方。

    生于大因力。

    初心不能入。

    雲何獲圓通。

    鼻想本權機。

    祗令攝心住。

    住成心所住。

    雲何獲圓通。

    說法弄音文。

    開悟先成者。

    名句非無漏。

    雲何獲圓通。

    持犯但束身。

    非身無所束。

    元非徧一切。

    雲何獲圓通。

    神通本宿因。

    何關法分别。

    念緣非離物。

    雲何獲圓通。

     識見。

    卽眼識也。

    必須根境相雜。

    三緣和合妄有。

    若诘其本。

    則四性無生。

    非有體相。

    雲何初心觀之。

    便能心見發光耶。

    耳識可知。

    鼻端白想。

    本屬權機。

    祗令散亂多者。

    得以攝心而住。

    倘不能如難陀之息久發明。

    則有住反成心之所住而堕虛妄。

    雲何得明圓滅漏耶。

    說法播弄音文。

    但能開悟夙根先已成就如滿慈者。

    倘夙根未熟。

    但耽著于名句。

    便非無漏法性。

    雲何降伏魔怨。

    消滅諸漏耶。

    初心持戒不犯。

    但能檢束其身。

    非身則無所束。

    元非徧于一切。

    雲何得如波離之身心一切通利耶。

    彼目連之神通。

    本其宿因。

    何關初心之人。

    以意識緣法分别而得成就。

    若初心念于法緣。

    非能離物。

    雲何得心光發宣耶。

     (辰)四簡七大 若(初心)以地性觀。

    堅礙非通達。

    有為(之法)非(是)聖性。

    雲何獲圓通。

    若(初心)以水性觀。

    (但是)想念(所成而)非真實。

    如如(之性)非(屬)覺觀。

    雲何獲圓通。

    若(初心)以火性觀。

    (但是)厭有非(是)真(性本)離。

    (之理便)非初心(因與果合之妙)方便。

    雲何獲圓通。

    若(初心)以風性觀。

    (有)動(則有)寂非無對(法)。

    對(卽)非無上覺。

    雲何獲圓通。

    若(初心)以空性觀。

    昬鈍先非覺(性)。

    無覺(則)異菩提。

    雲何獲圓通。

    若(初心)以識性觀。

    (所)觀(之)識(帶生滅而)非常住。

    (所)存(觀)心(亦)乃虛妄。

    雲何獲圓通。

    諸行是無常。

    念性元生滅。

    因果今殊感。

    雲何獲圓通。

     此中地性水性等。

    且指迷情所計堅為地性。

    濕為水性。

    乃至分别為識性。

    非是如來藏之真性也。

    文并易知。

    諸行是無常等者。

    言初心若依根大念佛。

    旣未拔除結根。

    則六根祗屬有為諸行。

    體是無常。

    而能念之性。

    亦元生滅。

    此則生滅為因。

    難感不生滅果。

    故名殊感。

    雲何得同勢至妙三昧耶。

     (卯)二顯是七。

    初泛明此土入道所宜。

    二的明離苦得樂人法。

    三正明觀音所修法門。

    四誨敕當機谛聽學行。

    五歎美法勝以寓勸修。

    六述成佛意結示簡選。

    七頂禮請加以明真實。

     (辰)今初。

     我今白世尊。

    佛出娑婆界。

    此方真教體。

    清淨在音聞。

    欲取三摩提。

    實以聞中入。

     娑婆。

    此雲堪忍。

    三千世界之總名也。

    他方佛土。

    諸根利鈍各有不同。

    随其機宜。

    六塵并為教體。

    此方偏用三塵。

    若黃卷赤牍。

    則色塵為教體。

    聞法得悟。

    則音聲為教體。

    曆法觀察。

    則法塵為教體。

    今約佛世聞音獲證者多。

    兼以末世。

    亦從語言指示得悟者衆。

    故雲此方真教體。

    清淨在音聞也。

     (辰)二的明離苦得樂人法 離苦得解脫。

    良哉觀世音。

    于恒沙劫中。

    入微塵佛國。

    得大自在力。

    無畏施衆生。

    妙音觀世音。

    梵音海潮音。

    救世悉安甯。

    出世獲常住。

     離苦者。

    離九界五濁之苦。

    得解脫者。

    得佛界法性五陰真解脫樂。

    此自利成就也。

    恒沙劫。

    則豎窮三際。

    微塵國。

    則橫徧十方。

    以大自在。

    普施無畏。

    此利他成就也。

    悟一切音皆如來藏。

    所謂随緣不變。

    名為妙音。

    悟如來藏性音真空。

    性空真音。

    清淨本然。

    周徧法界。

    随衆生心。

    應所知量。

    循業發現。

    故有十界依正音聲差别。

    所謂不娈随緣。

    名觀世音。

    此二亦約自行。

    所說妙法契理清淨。

    名為梵音。

    所說妙法善應群機。

    不失其時。

    名海潮音。

    此二亦約化他。

    救世悉安甯。

    結成利他功德。

    出世獲常住。

    結成自利功德也。

     (辰)三正明觀音所修法門 我今啟如來。

    如觀音所說。

    譬如人靜居。

    十方俱擊鼓。

    十處一時聞。

    此則圓真實。

    目非觀障外。

    口鼻亦複然(此句宜在下)。

    身以合方知(此句宜在上)。

    心念紛無緒。

    隔垣聽音響。

    遐迩俱可聞。

    五根所不齊。

    是則通真實。

    音聲性動靜。

    聞中為有無。

    無聲号無聞。

    非實聞無性。

    聲無旣無滅。

    聲有亦非生。

    生滅二圓離。

    是則常真實。

    縱令在夢想。

    不為不思無。

    覺觀出思惟。

    身心不能及。

     此言初心之人。

    卽可從耳門悟圓通常三德。

    所以的被群機也。

    如觀音所說者。

    言觀音所說耳根。

    法爾具此圓通常三真實義。

    非必觀音口自說也。

    譬如者。

    舉例之辭。

    非是設喻。

    直就現量為論。

    非是比量。

    正所謂昬迷倒惑。

    其理自存者也。

    圓則量無不周。

    是般若德。

    通則具無礙用。

    是解脫德。

    常則體性不娈。

    是法身德。

    又三德皆圓皆通皆常。

    具如前釋。

     (辰)四誨敕當機谛聽學行又三。

    初示其合機。

    二勸其善修。

    三結其真實。

     (己)今初。

     今此娑婆國。

    聲論得宣明。

    衆生迷本聞。

    循聲故流轉。

    阿難縱強記。

    不免落邪思。

    豈非随所淪。

    旋流獲無妄。

     妄謂緣心聽法。

    卽是邪思。

    以緣心但是所聽法音影子。

    決非真能聽法之本聞故也。

    豈非随妄所而沉淪。

    若能旋流而悟其本聞。

    則便獲無妄矣。

     (己)二勸其善修 阿難汝谛聽。

    我承佛威力。

    宣說金剛王如幻不思議佛母真三昧。

    汝聞微塵佛。

    一切秘密門。

    欲漏不先除。

    畜聞成過誤。

    将聞持佛佛。

    何不自聞聞。

    聞非自然生。

    因聲有名字。

    旋聞與聲脫。

    能脫欲誰名。

    一根旣返源。

    六根成解脫。

    見聞如幻翳。

    三界若空華。

    聞複翳根除。

    塵銷覺圓淨。

    淨極光通達。

    寂照含虛空。

    卻來觀世間。

    猶如夢中事。

    摩登伽在夢。

    誰能留汝形。

    如世巧幻師。

    幻作諸男女。

    雖見諸根動。

    要以一機抽。

    息機歸寂然。

    諸幻成無性。

    六根亦如是。

    元依一精明。

    分成六和合。

    一處成休複。

    六用皆不成。

    塵垢應念消。

    成圓明淨妙。

    餘麈尚諸學。

    明極卽如來。

     金剛王如幻不思議佛母真三昧。

    亦作一句讀之。

    破一切惑。

    名金剛王。

    般若德也。

    立一切法。

    名為如幻。

    解脫德也。

    破立同時。

    名不思議。

    法身德也。

    一切諸佛。

    皆從此三昧出。

    故名佛母真三昧。

    六根攀緣六塵。

    總名欲漏。

    今以耳緣法音。

    卽是欲漏。

    以此聞為能畜。

    以彼音為所畜。

    能所相黏。

    翻成過誤。

    是故将此聞根以持佛所說之佛法。

    何不自反聞其聞性乎。

    夫聞根非自然生。

    乃因聲而有名字。

    若旋其聞機。

    與聲塵脫。

    旣能脫彼聲塵。

    更欲以誰名聞根耶。

    此一耳根旣返其源。

    則六根皆成解脫。

    由此見聞諸根。

    皆如幻翳。

    三界塵相。

    總若空華。

    聞性旣複。

    翳根已除。

    塵相全銷。

    覺體圓淨矣。

    餘文可知。

    幻師喻無明幻力。

    一機抽。

    喻一精明黏妄發光也。

    圓明是般若。

    淨是解脫。

    妙是法身。

    餘塵。

    指微細無明。

    如來。

    指妙覺極果。

     (已)三結其真實 大衆及阿難。

    旋汝倒聞機。

    反聞聞自性。

    性成無上道。

    圓通實如是。

     言真實圓通。

    别無他法。

    但旋轉汝循聲倒聞之妄機。

    反而聞此聞之自性。

    但得見性。

    卽成無上道矣。

     (辰)五歎美法勝以寓勸修 此是微塵佛。

    一路涅槃門。

    過去諸如來。

    斯門已成就。

    現在諸菩薩。

    今各入圓明。

    未來修學人。

    當依如是法。

    我亦從中證。

    非唯觀世音。

     須知此中含有二義。

    一約初機一門深入。

    則耳根圓通。

    不但觀音為然。

    十方三世。

    從此耳門入道者誠複衆多。

    此則單就此一法門。

    亦自豎窮橫徧也。

    二約究竟圓通常性。

    則耳根圓通。

    卽是二十五種圓通。

    其餘一切圓通。

    乃至十方三世種種法門。

    皆可名為耳根圓通。

    此則一門一切門。

    一切門一門。

    故雲一路涅槃門也。

    不達此旨。

    謂二十四聖。

    尚在門外可乎。

    謂二十四聖。

    更有岐路可乎。

     (辰)六述成佛意結示簡選 誠如佛世尊。

    詢我諸方便。

    以救諸末劫。

    求出世間人。

    成就涅槃心。

    觀世音為最。

    自餘諸方便。

    皆是佛威神。

    (使其)卽事(以)舍塵勞。

    非是(此方衆生)長(時)修學。

    淺深同說(之)法(也)。

     卽事舍麈勞。

    猶所雲就路還家也。

    餘門圓通。

    深位方達。

    淺位不知。

    但能被于一種夙根成就之人。

    不能三根普被。

    惟此耳根圓通。

    普被三根。

    而妙尤在巧被下根也。

     (辰)七頂禮請加以明真實 頂禮如來藏。

    無漏不思議。

    願加被未來。

    于此門無惑。

    方便易成就。

    堪以教阿難。

    及末劫沉淪。

    但以此根修。

    圓通超餘者。

    真實心如是。

     如來藏者。

    自性清淨之理體也。

    無漏不思議者。

    究竟圓證之智果也。

    理名法寶。

    智名佛僧。

    卽是一體三寶義也。

    真實心如是。

    言真實心要不過如是也。

     (辛)三時衆獲益 于是阿難及諸大衆。

    身心了然。

    得大開示。

    觀佛菩提及大涅槃。

    猶如有人。

    因事遠遊。

    未得歸還。

    明了其家所歸道路。

    普會大衆。

    天龍八部。

    有學二乘。

    及諸一切新發心菩薩。

    其數凡有十恒河沙。

    皆得本心。

    遠塵離垢。

    獲法眼淨。

    性比丘尼聞說偈已。

    成阿羅漢無量衆生。

    皆發無等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現前一念聞性。

    本圓本通本常。

    圓卽實智菩提。

    通卽方便菩提。

    常卽真性菩提。

    圓卽圓淨涅槃。

    通卽方便淨涅槃。

    常卽性淨涅槃。

    則有理卽菩提涅槃。

    乃至究竟菩提涅槃。

    卽而常六。

    故言未得歸還。

    六而常卽。

    則步步踏著故鄉道路矣。

    得本心者。

    達此現前一念之本體也。

    遠想相之妄塵。

    離識情之虛垢。

    故雲獲法眼淨。

    此是如來正法眼藏。

    非次第五眼中之法眼也。

    性尼聞偈成阿羅漢。

    所謂于大教中得小益。

    正為菩薩。

    旁為二乘。

    部在方等明矣。

    發無等等心者。

    無法可等此心。

    心能等一切法。

    此則創聞圓理。

    或是觀行發心。

    或是名字發心也。

    初為當機示圓通本根竟。

     (丙)二為末世示道場方法三。

    初陳請。

    二贊許。

    三宣說。

     (丁)今初。

     阿難整衣服。

    于大衆中。

    合掌頂禮。

    心迹圓明。

    悲欣交集。

    欲益未來諸衆生故。

    稽首白佛。

    大悲世尊。

    我今已悟成佛法門。

    是中修行。

    得無疑惑。

    常聞如來說如是言。

    自未得度。

    先度人者。

    菩薩發心。

    自覺已圓。

    能覺他者。

    如來應世。

    我雖未度。

    願度末劫一切衆生。

    世尊。

    此諸衆生去佛漸遠。

    邪師說法。

    如恒河沙。

    欲攝其心入三摩地。

    雲何令其安立道場遠諸魔事。

    于菩提心。

    得無退屈。

     幽溪雲。

    心者。

    涅槃妙心。

    迹者。

    所明道路。

    吳興雲。

    悲者。

    悲昔不聞。

    欣者。

    欣今得悟。

    又念未來衆生未悟故悲。

    觀現前大衆得益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