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卷第六文句
關燈
小
中
大
。
妄生貪染。
名之為媱。
欲界以男女相染而為貪欲。
色無色界。
以味禅相染而為貪欲。
二乘貪染偏真涅槃。
菩薩貪染六度萬行。
亦複貪染但中佛性。
今熏于聞根。
永離前塵。
了知色性本卽藏性。
與諸聞性元無二性。
不應以聞劫聞。
以色劫色。
是故更無能貪及所貪也。
二法相對。
妄生違忤。
名之為嗔。
凡夫嗔于逆緣。
二乘厭惡三界。
菩薩輕鄙小乘。
亦複棄舍二邊。
今旣達純是法性妙音。
無複塵相。
則根卽是境。
境卽是根。
稱性圓融。
無有能對及與所對。
是故更無一法可嗔恚也。
有明明覺。
失彼精了。
迷己為物。
認物為己。
名為癡暗。
凡夫不達諸法惟心。
本性空寂。
二乘不達諸法唯心。
假名無量。
菩薩不達諸法唯心。
體卽中道。
今旣銷落塵緣。
旋歸明性。
則法法唯心。
法法圓照。
故法界身心。
朗徹無礙也。
阿颠迦。
此雲無善心。
不知心佛衆生三無差别。
不知性具緣了二善。
皆名為無善心。
此亦自行功成。
化他有本。
故令衆生念者離毒。
(寅)四别明二求無畏 十二者融形複聞。
不動道場。
涉入世間。
不壞世界。
能徧十方。
供養微塵諸佛如來。
各各佛邊為法王子。
能令法界無子衆生欲求男者。
誕生福德智慧之男。
十三者六根圓通。
明照無二。
含十方界。
立大圓鏡。
空如來藏。
承順十方微塵如來秘密法門。
受領無失。
能令法界無子衆生欲求女者。
誕生端正福德柔順衆人愛敬有相之女。
權智幹事。
義之如男。
實智順理。
義之如女。
融形複聞。
言融滅妄形而複還聞性也。
不動道場。
證諸法之實性也。
涉入世間等者。
由實智而起權智也。
明照無二等者。
照諸法之差别也。
立大圓鏡等者。
卽權智而歸實智也。
果報男女。
惟在欲界。
法門男女。
通于十界。
惡法男女。
此非所求。
今約善法以辨男女。
複為六意。
一約五戒。
二約十善。
三約四禅。
四約二乘。
五約菩薩。
六約佛法。
一約五戒者。
不殺是仁。
不盜是義。
此二屬定法。
表之以女。
不邪媱是禮。
不妄語是信。
不飲酒是智。
此三屬慧法。
表之以男。
若不得此男女。
失人天身。
堕諸惡趣。
窮苦孤獨。
今令求五戒者戒得清淨。
卽是誕生福德智慧男女也。
夫不媱不妄不飲。
一往說是慧法。
而慧必有定。
如男子雖尚智能。
亦必具于福德。
不殺不盜。
一往說是定法。
而定必有慧。
如女子雖尚福相。
亦必具于端正。
端正卽是慧無邪醜。
由福德故人愛之。
由端正故人敬之也。
二約十善者。
不殺不盜屬女。
不媱及口四意三屬男。
餘如上說。
三約四禅者。
且約五法修于初禅。
及初禅所證五支言之。
修五法中。
樂欲。
精進。
及慧。
三屬男。
念。
及一心。
二屬女。
證五支中。
覺。
觀。
喜三支為男。
樂。
一心。
二支為女。
餘如上說。
四約二乘者。
出世禅定為女。
出世觀慧為男。
若不得此男女。
卽當堕落三界。
飄零孤露。
餘如上說。
五約菩薩者。
藏教事度。
以前五度為女。
般若為男。
通教以入空斷惑為男。
出假慈悲為女。
别教以功德莊嚴為女。
智慧莊嚴為男。
六約佛法者。
卽實智之權智為男。
卽權智之實智為女。
若不得此男女。
不能究竟自利利他。
今大士自旣男女具足。
亦令衆生得具足也。
(寅)五結明持名無畏 十四者此三千大千世界。
百億日月。
現住世間諸法王子。
有六十二恒河沙數。
修法垂範。
教化衆生。
随順衆生方便智慧。
各各不同。
由我所得圓通本根。
(乃是)發妙(悟于)耳門。
然後身心(一切)微妙含容。
周徧法界。
能令衆生持我名号。
與彼共持六十二恒河沙諸法王子。
二人福德正等無異。
世尊。
我一名号。
與彼衆多名号無異。
由我修習得真圓通。
名号隻是音聲。
音聲。
卽是如來藏性。
未達藏性。
妄存一多情計。
旣達藏性。
則一亦法界。
多亦法界。
一不為少。
多不為多。
良由聞性圓明。
不由聲塵而起知見故也。
由我修習得真圓通者。
正逗阿難及此方之機。
故名為真。
非謂二十四聖有未真也。
(醜)三結明福備衆生 是名十四施無畏力。
福備衆生。
諸畏旣滅。
淨福自成。
拔九界畏。
成佛界褔。
徧于十方。
亘于三際。
故名為備也。
(子)三明四不思議無作妙德二。
初總明大用所起。
二别明不思議相。
(醜)今初。
世尊。
我又獲是圓通。
修證無上道故。
又能善獲四不思議無作妙德。
(醜)二别明不思議相四。
初現容不思議。
二說咒不思議。
三受供不思議。
四興供不思議。
(寅)今初。
一者由我初獲妙妙聞心。
心精遺聞。
見聞覺知不能分隔。
成一圓融清淨寶覺。
故我能現衆多妙容。
能說無邊秘密神咒。
其中或現一首。
三首。
五首。
七首。
九首。
十一首。
如是乃至一百八首。
千首。
萬首。
八萬四千爍迦羅首。
二臂。
四臂。
六臂。
八臂。
十臂。
十二臂。
十四。
十六。
十八。
二十。
至二十四。
如是乃至一百八臂。
千臂。
萬臂。
八萬四千母陀羅臂。
二目。
三目。
四目。
九目。
如是乃至一百八目。
千目。
萬目。
八萬四千清淨寶目。
或慈或威。
或定或慧。
救護衆生。
得大自在。
此雖容咒并說。
而結歸在現容也。
妙妙聞心。
初妙字是妙谛。
次妙字是妙境。
妙谛約性。
通于諸法。
妙境從機。
獨在耳根。
以此方衆生。
耳根最利。
易顯圓通常性故也。
爍迦羅首者。
金剛堅固之首。
表法身德。
母陀羅臂者。
印手表于方便。
是解脫德。
清淨寶目者。
表于實慧。
是般若德。
各言八萬四千者。
意顯衆生迷本覺性。
具足八萬四千塵勞煩惱。
卽此煩惱業果。
一一無非三德秘藏也。
(寅)二說咒不思議 二者由我聞思脫出六塵。
如聲度垣。
不能為礙。
故我妙能現一一形。
誦一一咒。
其形其咒。
能以無畏施諸衆生。
是故十方微塵國土。
皆名我為施無畏者。
此方容咒并說。
而結歸在誦咒也。
現一一形。
卽指前文首臂目等。
誦一一咒。
具如不空罥索經等。
(寅)三受供不思議 三者由我修習本妙圓通清淨本根。
所遊世界。
皆令衆生舍身珍寶。
求我哀愍。
所遊世界。
卽實報方便同居諸土也。
九界衆生。
雲興供養以求哀愍。
良由不受諸受。
故能無所不受。
(寅)四興供不思議 四者我得佛心。
證于究竟。
能以珍寶種種。
供養十方如來。
傍及法界六道衆生。
求妻得妻。
求子得子。
求三昧得三昧。
求長壽得長壽。
如是乃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
不惟供十方佛。
亦供法界衆生無所不徧。
良由圓滿菩提歸無所得。
故能無所不得。
(壬)二牒證結答 佛問圓通。
我從耳門圓照三昧。
緣心自在。
因入流相。
得三摩提。
成就菩提。
斯為第一。
世尊。
彼佛如來。
歎我善得圓通法門。
于大會中。
授記我為觀世音号。
由我觀聽十方圓明。
故觀音名徧十方界。
緣心自在等者。
不誤認緣心聽法。
則能因指見月。
親見法性。
從此遂入圓通常法而成三昧也。
第三衆聖各說證門竟。
(庚)四放光現瑞總印 爾峙世尊。
于師子座。
從其五體同放寶光。
遠灌十方微塵如來及法王子諸菩薩頂。
彼諸如來。
亦于五體同放寶光。
從微塵方。
來灌佛頂。
幷灌會中諸大菩薩及阿羅漢。
林木池沼。
皆演法音。
交光相羅。
如寶絲網。
是諸大衆。
得未曾有。
一切普獲金剛三昧。
卽時天雨百寶蓮華。
青黃赤白。
間錯紛糅。
十方虛空。
成七寶色。
此娑婆界大地山河。
俱時不現。
唯見十方微塵國土。
合成一界。
梵呗詠歌。
自然敷奏。
五體同放寶光者。
表根根塵塵。
皆是圓通法門也。
遠灌佛菩薩頂者。
表一一圓通。
皆是無上大佛頂法。
如來以之為密因。
菩薩依之修萬行者也。
彼諸如來。
亦于五體同放寶光者。
表佛佛道同也。
來灌佛頂并灌菩薩羅漢者。
表于因果一緻。
二十五聖。
同證大佛頂法。
實無優劣也。
林木池沼皆演法音者。
表有情無情。
同一圓通性也。
交光相羅如寶絲網者。
表一一圓通法門。
各各互徧互攝一切圓通法門也。
普獲金剛三昧者。
悟十八界七大。
皆如來藏妙真如性。
性不可壞也。
四色蓮華。
以表住行向地四十妙因。
間錯紛糅。
表諸大衆圓悟藏性以為真因。
故得因該果海。
果徹因源。
一位圓具一切諸位之功德也。
十方虛空成七寶色者。
表虛空頑暗之情執消殒。
而七大妙性。
一一周徧法界也。
娑婆大地山河俱時不現者。
表翳病得除。
狂勞颠倒華相皆滅也。
微塵國土合成一界者。
表性真圓融。
惟一常寂光土也。
梵呗詠歌自然敷奏者。
表寂光真土之中。
具足無量稱性法樂也。
幽溪雲。
一本尊放光瑞。
二諸佛放光瑞。
為自他交互對。
三無情演法瑞。
四寶光交羅瑞。
為依正圓融對。
五衆會獲益瑞。
六天雨四華瑞。
為法位相應對。
七空成寶色瑞。
八大地不現瑞。
為空界俱銷對。
九國土合一瑞。
十梵呗敷奏瑞。
為法報冥同對。
(庚)五佛敕文殊簡擇三。
初佛敕文殊。
二受命簡擇。
三時衆獲益。
(辛)今初。
于是如來。
告文殊師利法王子。
汝今觀此二十五無學諸大菩薩及阿羅漢。
各說最初成道方便。
皆言修習真實圓通。
彼等修行。
實無優劣前後差别。
我今欲令阿難開悟二十五行。
誰當其根。
兼我滅後。
此界衆生入菩薩乘。
求無上道。
何方便門得易成就。
敕簡選者。
以前文但雲得循圓根。
與不圓根日劫相倍。
然未的指何根最圓。
故須選也。
然如來不自指示而敕文殊。
大旨有二。
一者若依果位中論。
則法法皆妙。
實無可選。
今之選根。
本為初機。
文殊正是初機導師。
如華嚴以文殊為幼男。
始則先說名号四谛以開圓信。
後則指示善财徧參知識。
皆其事也。
二者文殊卽表衆生根本實智。
今明欲入圓通。
須是自己決擇。
譬如圓覺二十五輪。
敕諸末世依阄取決。
如來終不強以一法偏授人也。
彼等修行實無優劣前後差别者。
正顯聖無可簡。
法亦無可簡也。
聖則迹有權實。
本皆大士。
法則三科七大。
無非藏性故也。
我今欲令阿難等者。
正顯簡機不簡聖。
簡情不簡法也。
言阿難則不必人人皆爾。
言此界則不必十方盡然。
但以約機宜。
則所習有生熟。
約迷情。
則諸根有利鈍。
故須簡耳。
(辛)二受命簡擇二。
初叙儀。
二正說。
(壬)今初。
文殊師利法王子。
奉佛慈旨。
卽從座起。
頂禮佛足。
承佛威神。
說偈對佛。
(壬)二正說二。
初頌真如不變之體以标真源。
二頌真如随緣之能以明染淨。
(癸)今初。
覺海性澄圓。
圓澄覺元妙。
将明随染淨緣以成迷悟。
先頌不變之體者。
正如前文将破明不明之兩關。
先标性覺妙明本覺明妙。
又如将破有為無為二法。
先标真性二字也。
覺者。
本覺之性。
非覺非迷。
以其法爾靈知。
強名為覺也。
海者。
喻也。
覺性豎窮橫徧。
本無一物可喻。
姑以大海深廣喻之。
性澄圓者。
寂而常照。
卽所謂性覺妙明也。
圓澄覺元妙者。
照而常寂。
卽所謂本覺明妙也。
須知此不變體。
卽在随緣之中。
正随緣時。
全體不變。
卽指吾人現前一念介爾之心。
一任昬迷倒惑。
而妙明明妙。
性無變壞。
本自豎窮橫徧也。
是故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正是指此現前一念介爾之心。
全真在妄。
全妄卽真。
若舍卻現前一念。
别指空劫已前。
則真時無妄。
妄時無真。
真則本有今無。
今無後有。
妄則本無今有。
今有後無。
其為戲論甚矣。
(癸)二頌真如随緣之能以明染淨二。
初頌随染緣從源出流。
二頌随淨緣從流溯源。
(子)今初。
元明照生所。
所立照性亡。
迷妄有虛空。
依空立世界。
想澄成國土。
知覺乃衆生。
元明照生所。
卽所謂妄為明覺。
因明立所也。
所立照性亡。
言旣生妄所。
遂失真性也。
迷妄有虛空。
所謂晦昧為空也。
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國土。
卽所謂結暗為色。
亦所謂起為世界。
靜成虛空。
虛空為同。
世界為異也。
知覺乃衆生。
卽所謂色雜妄想。
想相為身也。
(子)二頌随淨緣從流溯源二。
初總顯滅妄歸真。
二别明歸真方便。
(醜)今初。
空生大覺中。
如海一漚發。
有漏微塵國。
皆依空所生。
漚滅空本無。
況複諸三有。
此言現前一念大覺之心。
本自豎窮橫徧。
亦無橫豎之相可得。
祗由認悟中迷。
方乃晦昧大覺之體而為十方虛空。
是故虛空情量。
生于大覺心中。
不過如大海中之一漚發現而已。
至于十方有漏微塵國土。
又依頑空妄想建立。
假說依空所生。
則知十方依正。
豈離我現前一念心性。
是故若能直觀心性。
俾此虛妄無明漚滅。
則虛空情量。
元自本無。
況複空中諸三有國土衆生。
而豈有哉。
(醜)二别顯歸真方便二。
初總示方便須擇。
二正為選方便門。
(寅)今初。
歸元性無二。
方便有多門。
聖性無不通。
順逆皆方便。
初心入三昧。
遲速不同倫。
一性一切性。
一切性一性。
根塵識大。
皆如來藏。
如來藏中。
性具根塵識大。
周徧圓融。
不可思議。
旣歸此元。
則其性決定無二。
不可謂觀音獨勝。
諸聖或劣也。
方者。
法也。
便者。
宜也。
約法約宜。
則有多門。
略說所觀之境。
妄生貪染。
名之為媱。
欲界以男女相染而為貪欲。
色無色界。
以味禅相染而為貪欲。
二乘貪染偏真涅槃。
菩薩貪染六度萬行。
亦複貪染但中佛性。
今熏于聞根。
永離前塵。
了知色性本卽藏性。
與諸聞性元無二性。
不應以聞劫聞。
以色劫色。
是故更無能貪及所貪也。
二法相對。
妄生違忤。
名之為嗔。
凡夫嗔于逆緣。
二乘厭惡三界。
菩薩輕鄙小乘。
亦複棄舍二邊。
今旣達純是法性妙音。
無複塵相。
則根卽是境。
境卽是根。
稱性圓融。
無有能對及與所對。
是故更無一法可嗔恚也。
有明明覺。
失彼精了。
迷己為物。
認物為己。
名為癡暗。
凡夫不達諸法惟心。
本性空寂。
二乘不達諸法唯心。
假名無量。
菩薩不達諸法唯心。
體卽中道。
今旣銷落塵緣。
旋歸明性。
則法法唯心。
法法圓照。
故法界身心。
朗徹無礙也。
阿颠迦。
此雲無善心。
不知心佛衆生三無差别。
不知性具緣了二善。
皆名為無善心。
此亦自行功成。
化他有本。
故令衆生念者離毒。
(寅)四别明二求無畏 十二者融形複聞。
不動道場。
涉入世間。
不壞世界。
能徧十方。
供養微塵諸佛如來。
各各佛邊為法王子。
能令法界無子衆生欲求男者。
誕生福德智慧之男。
十三者六根圓通。
明照無二。
含十方界。
立大圓鏡。
空如來藏。
承順十方微塵如來秘密法門。
受領無失。
能令法界無子衆生欲求女者。
誕生端正福德柔順衆人愛敬有相之女。
權智幹事。
義之如男。
實智順理。
義之如女。
融形複聞。
言融滅妄形而複還聞性也。
不動道場。
證諸法之實性也。
涉入世間等者。
由實智而起權智也。
明照無二等者。
照諸法之差别也。
立大圓鏡等者。
卽權智而歸實智也。
果報男女。
惟在欲界。
法門男女。
通于十界。
惡法男女。
此非所求。
今約善法以辨男女。
複為六意。
一約五戒。
二約十善。
三約四禅。
四約二乘。
五約菩薩。
六約佛法。
一約五戒者。
不殺是仁。
不盜是義。
此二屬定法。
表之以女。
不邪媱是禮。
不妄語是信。
不飲酒是智。
此三屬慧法。
表之以男。
若不得此男女。
失人天身。
堕諸惡趣。
窮苦孤獨。
今令求五戒者戒得清淨。
卽是誕生福德智慧男女也。
夫不媱不妄不飲。
一往說是慧法。
而慧必有定。
如男子雖尚智能。
亦必具于福德。
不殺不盜。
一往說是定法。
而定必有慧。
如女子雖尚福相。
亦必具于端正。
端正卽是慧無邪醜。
由福德故人愛之。
由端正故人敬之也。
二約十善者。
不殺不盜屬女。
不媱及口四意三屬男。
餘如上說。
三約四禅者。
且約五法修于初禅。
及初禅所證五支言之。
修五法中。
樂欲。
精進。
及慧。
三屬男。
念。
及一心。
二屬女。
證五支中。
覺。
觀。
喜三支為男。
樂。
一心。
二支為女。
餘如上說。
四約二乘者。
出世禅定為女。
出世觀慧為男。
若不得此男女。
卽當堕落三界。
飄零孤露。
餘如上說。
五約菩薩者。
藏教事度。
以前五度為女。
般若為男。
通教以入空斷惑為男。
出假慈悲為女。
别教以功德莊嚴為女。
智慧莊嚴為男。
六約佛法者。
卽實智之權智為男。
卽權智之實智為女。
若不得此男女。
不能究竟自利利他。
今大士自旣男女具足。
亦令衆生得具足也。
(寅)五結明持名無畏 十四者此三千大千世界。
百億日月。
現住世間諸法王子。
有六十二恒河沙數。
修法垂範。
教化衆生。
随順衆生方便智慧。
各各不同。
由我所得圓通本根。
(乃是)發妙(悟于)耳門。
然後身心(一切)微妙含容。
周徧法界。
能令衆生持我名号。
與彼共持六十二恒河沙諸法王子。
二人福德正等無異。
世尊。
我一名号。
與彼衆多名号無異。
由我修習得真圓通。
名号隻是音聲。
音聲。
卽是如來藏性。
未達藏性。
妄存一多情計。
旣達藏性。
則一亦法界。
多亦法界。
一不為少。
多不為多。
良由聞性圓明。
不由聲塵而起知見故也。
由我修習得真圓通者。
正逗阿難及此方之機。
故名為真。
非謂二十四聖有未真也。
(醜)三結明福備衆生 是名十四施無畏力。
福備衆生。
諸畏旣滅。
淨福自成。
拔九界畏。
成佛界褔。
徧于十方。
亘于三際。
故名為備也。
(子)三明四不思議無作妙德二。
初總明大用所起。
二别明不思議相。
(醜)今初。
世尊。
我又獲是圓通。
修證無上道故。
又能善獲四不思議無作妙德。
(醜)二别明不思議相四。
初現容不思議。
二說咒不思議。
三受供不思議。
四興供不思議。
(寅)今初。
一者由我初獲妙妙聞心。
心精遺聞。
見聞覺知不能分隔。
成一圓融清淨寶覺。
故我能現衆多妙容。
能說無邊秘密神咒。
其中或現一首。
三首。
五首。
七首。
九首。
十一首。
如是乃至一百八首。
千首。
萬首。
八萬四千爍迦羅首。
二臂。
四臂。
六臂。
八臂。
十臂。
十二臂。
十四。
十六。
十八。
二十。
至二十四。
如是乃至一百八臂。
千臂。
萬臂。
八萬四千母陀羅臂。
二目。
三目。
四目。
九目。
如是乃至一百八目。
千目。
萬目。
八萬四千清淨寶目。
或慈或威。
或定或慧。
救護衆生。
得大自在。
此雖容咒并說。
而結歸在現容也。
妙妙聞心。
初妙字是妙谛。
次妙字是妙境。
妙谛約性。
通于諸法。
妙境從機。
獨在耳根。
以此方衆生。
耳根最利。
易顯圓通常性故也。
爍迦羅首者。
金剛堅固之首。
表法身德。
母陀羅臂者。
印手表于方便。
是解脫德。
清淨寶目者。
表于實慧。
是般若德。
各言八萬四千者。
意顯衆生迷本覺性。
具足八萬四千塵勞煩惱。
卽此煩惱業果。
一一無非三德秘藏也。
(寅)二說咒不思議 二者由我聞思脫出六塵。
如聲度垣。
不能為礙。
故我妙能現一一形。
誦一一咒。
其形其咒。
能以無畏施諸衆生。
是故十方微塵國土。
皆名我為施無畏者。
此方容咒并說。
而結歸在誦咒也。
現一一形。
卽指前文首臂目等。
誦一一咒。
具如不空罥索經等。
(寅)三受供不思議 三者由我修習本妙圓通清淨本根。
所遊世界。
皆令衆生舍身珍寶。
求我哀愍。
所遊世界。
卽實報方便同居諸土也。
九界衆生。
雲興供養以求哀愍。
良由不受諸受。
故能無所不受。
(寅)四興供不思議 四者我得佛心。
證于究竟。
能以珍寶種種。
供養十方如來。
傍及法界六道衆生。
求妻得妻。
求子得子。
求三昧得三昧。
求長壽得長壽。
如是乃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
不惟供十方佛。
亦供法界衆生無所不徧。
良由圓滿菩提歸無所得。
故能無所不得。
(壬)二牒證結答 佛問圓通。
我從耳門圓照三昧。
緣心自在。
因入流相。
得三摩提。
成就菩提。
斯為第一。
世尊。
彼佛如來。
歎我善得圓通法門。
于大會中。
授記我為觀世音号。
由我觀聽十方圓明。
故觀音名徧十方界。
緣心自在等者。
不誤認緣心聽法。
則能因指見月。
親見法性。
從此遂入圓通常法而成三昧也。
第三衆聖各說證門竟。
(庚)四放光現瑞總印 爾峙世尊。
于師子座。
從其五體同放寶光。
遠灌十方微塵如來及法王子諸菩薩頂。
彼諸如來。
亦于五體同放寶光。
從微塵方。
來灌佛頂。
幷灌會中諸大菩薩及阿羅漢。
林木池沼。
皆演法音。
交光相羅。
如寶絲網。
是諸大衆。
得未曾有。
一切普獲金剛三昧。
卽時天雨百寶蓮華。
青黃赤白。
間錯紛糅。
十方虛空。
成七寶色。
此娑婆界大地山河。
俱時不現。
唯見十方微塵國土。
合成一界。
梵呗詠歌。
自然敷奏。
五體同放寶光者。
表根根塵塵。
皆是圓通法門也。
遠灌佛菩薩頂者。
表一一圓通。
皆是無上大佛頂法。
如來以之為密因。
菩薩依之修萬行者也。
彼諸如來。
亦于五體同放寶光者。
表佛佛道同也。
來灌佛頂并灌菩薩羅漢者。
表于因果一緻。
二十五聖。
同證大佛頂法。
實無優劣也。
林木池沼皆演法音者。
表有情無情。
同一圓通性也。
交光相羅如寶絲網者。
表一一圓通法門。
各各互徧互攝一切圓通法門也。
普獲金剛三昧者。
悟十八界七大。
皆如來藏妙真如性。
性不可壞也。
四色蓮華。
以表住行向地四十妙因。
間錯紛糅。
表諸大衆圓悟藏性以為真因。
故得因該果海。
果徹因源。
一位圓具一切諸位之功德也。
十方虛空成七寶色者。
表虛空頑暗之情執消殒。
而七大妙性。
一一周徧法界也。
娑婆大地山河俱時不現者。
表翳病得除。
狂勞颠倒華相皆滅也。
微塵國土合成一界者。
表性真圓融。
惟一常寂光土也。
梵呗詠歌自然敷奏者。
表寂光真土之中。
具足無量稱性法樂也。
幽溪雲。
一本尊放光瑞。
二諸佛放光瑞。
為自他交互對。
三無情演法瑞。
四寶光交羅瑞。
為依正圓融對。
五衆會獲益瑞。
六天雨四華瑞。
為法位相應對。
七空成寶色瑞。
八大地不現瑞。
為空界俱銷對。
九國土合一瑞。
十梵呗敷奏瑞。
為法報冥同對。
(庚)五佛敕文殊簡擇三。
初佛敕文殊。
二受命簡擇。
三時衆獲益。
(辛)今初。
于是如來。
告文殊師利法王子。
汝今觀此二十五無學諸大菩薩及阿羅漢。
各說最初成道方便。
皆言修習真實圓通。
彼等修行。
實無優劣前後差别。
我今欲令阿難開悟二十五行。
誰當其根。
兼我滅後。
此界衆生入菩薩乘。
求無上道。
何方便門得易成就。
敕簡選者。
以前文但雲得循圓根。
與不圓根日劫相倍。
然未的指何根最圓。
故須選也。
然如來不自指示而敕文殊。
大旨有二。
一者若依果位中論。
則法法皆妙。
實無可選。
今之選根。
本為初機。
文殊正是初機導師。
如華嚴以文殊為幼男。
始則先說名号四谛以開圓信。
後則指示善财徧參知識。
皆其事也。
二者文殊卽表衆生根本實智。
今明欲入圓通。
須是自己決擇。
譬如圓覺二十五輪。
敕諸末世依阄取決。
如來終不強以一法偏授人也。
彼等修行實無優劣前後差别者。
正顯聖無可簡。
法亦無可簡也。
聖則迹有權實。
本皆大士。
法則三科七大。
無非藏性故也。
我今欲令阿難等者。
正顯簡機不簡聖。
簡情不簡法也。
言阿難則不必人人皆爾。
言此界則不必十方盡然。
但以約機宜。
則所習有生熟。
約迷情。
則諸根有利鈍。
故須簡耳。
(辛)二受命簡擇二。
初叙儀。
二正說。
(壬)今初。
文殊師利法王子。
奉佛慈旨。
卽從座起。
頂禮佛足。
承佛威神。
說偈對佛。
(壬)二正說二。
初頌真如不變之體以标真源。
二頌真如随緣之能以明染淨。
(癸)今初。
覺海性澄圓。
圓澄覺元妙。
将明随染淨緣以成迷悟。
先頌不變之體者。
正如前文将破明不明之兩關。
先标性覺妙明本覺明妙。
又如将破有為無為二法。
先标真性二字也。
覺者。
本覺之性。
非覺非迷。
以其法爾靈知。
強名為覺也。
海者。
喻也。
覺性豎窮橫徧。
本無一物可喻。
姑以大海深廣喻之。
性澄圓者。
寂而常照。
卽所謂性覺妙明也。
圓澄覺元妙者。
照而常寂。
卽所謂本覺明妙也。
須知此不變體。
卽在随緣之中。
正随緣時。
全體不變。
卽指吾人現前一念介爾之心。
一任昬迷倒惑。
而妙明明妙。
性無變壞。
本自豎窮橫徧也。
是故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正是指此現前一念介爾之心。
全真在妄。
全妄卽真。
若舍卻現前一念。
别指空劫已前。
則真時無妄。
妄時無真。
真則本有今無。
今無後有。
妄則本無今有。
今有後無。
其為戲論甚矣。
(癸)二頌真如随緣之能以明染淨二。
初頌随染緣從源出流。
二頌随淨緣從流溯源。
(子)今初。
元明照生所。
所立照性亡。
迷妄有虛空。
依空立世界。
想澄成國土。
知覺乃衆生。
元明照生所。
卽所謂妄為明覺。
因明立所也。
所立照性亡。
言旣生妄所。
遂失真性也。
迷妄有虛空。
所謂晦昧為空也。
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國土。
卽所謂結暗為色。
亦所謂起為世界。
靜成虛空。
虛空為同。
世界為異也。
知覺乃衆生。
卽所謂色雜妄想。
想相為身也。
(子)二頌随淨緣從流溯源二。
初總顯滅妄歸真。
二别明歸真方便。
(醜)今初。
空生大覺中。
如海一漚發。
有漏微塵國。
皆依空所生。
漚滅空本無。
況複諸三有。
此言現前一念大覺之心。
本自豎窮橫徧。
亦無橫豎之相可得。
祗由認悟中迷。
方乃晦昧大覺之體而為十方虛空。
是故虛空情量。
生于大覺心中。
不過如大海中之一漚發現而已。
至于十方有漏微塵國土。
又依頑空妄想建立。
假說依空所生。
則知十方依正。
豈離我現前一念心性。
是故若能直觀心性。
俾此虛妄無明漚滅。
則虛空情量。
元自本無。
況複空中諸三有國土衆生。
而豈有哉。
(醜)二别顯歸真方便二。
初總示方便須擇。
二正為選方便門。
(寅)今初。
歸元性無二。
方便有多門。
聖性無不通。
順逆皆方便。
初心入三昧。
遲速不同倫。
一性一切性。
一切性一性。
根塵識大。
皆如來藏。
如來藏中。
性具根塵識大。
周徧圓融。
不可思議。
旣歸此元。
則其性決定無二。
不可謂觀音獨勝。
諸聖或劣也。
方者。
法也。
便者。
宜也。
約法約宜。
則有多門。
略說所觀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