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卷第六文句
關燈
小
中
大
證起用三。
初明三十二應。
二明十四無畏。
三明四不思議無作妙德。
二十四聖所證藏性旣同。
則所具妙用亦等。
但非此會當機。
故皆略而不說。
慎勿因此作勝劣想也。
此三妙用。
不出慈悲感應。
以觀音大士心中所有十界苦樂而為能感。
以十界衆生心中所具大士慈悲而為能應。
則有顯感顯應。
冥感顯應。
顯感冥應。
冥感冥應。
亦冥亦顯感而顯應。
亦冥亦顯感而冥應之不同。
顯感顯應者。
衆生現在三業精勤。
得見大士所現自身他身。
得聞大士所說權實諸法。
冥感顯應者。
衆生過去善根湻熟。
得見大士自他等身。
得聞大士權實等法。
此二通于三十二應。
十四無畏。
及四妙德。
顯感冥應者。
現在三業精勤。
雖不見身聞法。
而密得四益。
冥感冥應者。
過去善根湻熟。
密得四益。
此二惟在十四無畏。
及第四妙德。
亦冥亦顯感而顯應者。
過去善根湻熟。
現在三業精勤。
得見大士自他等身。
聞權實法。
此亦通于三十二應。
十四無畏。
及四妙德。
亦冥亦顯感而冥應者。
過現善根業力。
雖不見身聞法。
密成四益。
此亦惟在十四無畏。
及第三第四二妙德也。
然此三種妙用。
各有歡喜生善滅惡入理四益。
各有拔苦與樂二用。
而一往為語。
則三十二應與樂義強。
故承上文慈力言之。
十四無畏。
拔苦義強。
故承上文悲仰言之。
四無作德。
慈悲不二。
故名不思議也。
又三十二應。
旣稱與佛同慈。
而現身說法。
乃具十法界身。
則知衆生。
是諸佛心内衆生。
十四無畏。
旣稱與生同仰。
而所獲功德。
不離大士身心。
則知大士。
是衆生心内大士矣。
(子)初明三十二應。
此與法華普門示現。
同而不同。
同者。
皆現十法界身。
不同者。
法華說法。
惟指流通圓教。
此經說法。
徧用權實四悉也。
又分為三。
初總明大用所起。
二别明應說之相。
三結明功由三昧。
(醜)今初。
世尊。
由我供養觀音如來。
蒙彼如來授我如幻聞熏聞修金剛三昧。
與佛如來同慈力故。
令我身成三十二應。
入諸國土。
全性起修。
修卽無修。
故雲如幻。
以本覺聞性。
熏于始覺。
以聞性中所起始覺。
修于本覺。
故雲聞熏聞修。
以其頓破無明結根。
頓顯常住藏性。
故雲金剛三昧也。
三十二應。
總不出十法界身。
入諸國土。
卽是于實報方便同居三土橫豎而入也。
(醜)二别明應說之相二。
初現四聖法界。
二現六凡法界。
(寅)今初。
世尊。
若諸菩薩。
入三摩地。
進修無漏。
勝解現圓。
我現佛身而為說法。
令其解脫。
若諸有學。
寂靜妙明。
勝妙現圓。
我于彼前。
現獨覺身而為說法。
令其解脫。
若諸有學。
斷十二緣。
緣斷勝性。
勝妙現圓。
我于彼前。
現緣覺身而為說法。
令其解脫。
若諸有學。
得四谛空。
修道入滅。
勝性現圓。
我于彼前。
現聲聞身而為說法。
令其解脫。
諸菩薩者。
徧指四教因中大士。
現佛身者。
各現當教極果之身。
為說法者。
随其所應。
說于四種第一義悉。
令解脫者。
令證四教佛果解脫之道。
究竟歸于圓教解脫也。
出無佛世。
名為獨覺。
寂靜妙明。
指無生觀慧言也。
出有佛世。
禀因緣教。
名為緣覺。
緣斷勝性。
言已能成就斷緣生之勝性也。
得四谛空等。
言先于四谛悟生空理。
證須陀洹。
今進修無漏道品。
欲入滅度也。
不言現菩薩身者。
大士示居菩薩位故。
(寅)二現六凡法界又為二。
初成就樂欲。
二成就厭離。
(卯)今初。
若諸衆生。
欲(使其)心明悟。
不犯欲(染穢)麈。
欲(令其)身清淨。
我于彼前。
現梵王身而為說法。
令其解脫。
若諸衆生。
欲為天主。
統領諸天。
我于彼前。
現帝釋身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
若諸衆生。
欲身自在遊行十方。
我于彼前。
現自在天身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
若諸衆生。
欲身自在飛行虛空。
我于彼前。
現大自在天身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
若諸衆生。
愛統鬼神。
救護國土。
我于彼前。
現天大将軍身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
若諸衆生。
愛統世界。
保護衆生。
我于彼前。
現四天王身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
若諸衆生。
愛生天宮。
驅使鬼神。
我于彼前。
現四天王國太子身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
若諸衆生。
樂為人王。
我于彼前。
現人王身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
若諸衆生。
愛主族姓。
世間推讓。
我于彼前。
現長者身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
若諸衆生。
愛譚名言。
清淨自居。
我于彼前。
現居士身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
若諸衆生。
愛治國土。
剖斷邦邑。
我于彼前。
現宰官身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
若諸衆生。
愛諸數術。
攝(持護)衞(以)自居(身)。
我于彼前。
現婆羅門身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
若有男子。
好學出家。
持諸戒律。
我于彼前。
現比丘身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
若有女人。
好學出家。
持諸禁戒。
我于彼前。
現比丘尼身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
若有男子。
樂持五戒。
我于彼前。
現優婆塞身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
若有女子。
五戒自居。
我于彼前。
現優婆夷身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
若有女人。
内政立身。
以修家國。
我于彼前。
現女主身。
及國夫人。
命婦大家。
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
若有衆生。
不壞男根。
我于彼前。
現童男身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
若有處女。
愛樂處身。
不求侵暴。
我于彼前。
現童女身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
欲心明悟者。
且指欲界為暗。
色界為明。
欲染為迷。
梵行為悟也。
梵天以上品十善根本禅定為因。
此亦稱解脫者。
暫離欲界系縳苦故。
又令轉入出世道故。
梵王卽初禅天王。
帝釋。
卽忉利天王。
以上品十善化他為因。
自在天。
居欲界頂。
以十善及未到地定為因。
大自在天。
居色界頂。
以四禅及四無量心為因。
天大将軍。
護世四王。
及王太子。
同以五戒十善摧邪輔正為因。
人王有五種。
一金輪王。
王四天下。
二銀輪王。
王三天下。
除于北洲。
三銅輪王。
王二天下。
除西北二洲。
四鐵輪王。
王一天下。
唯統南洲。
五粟散王。
如西域十六國王。
此土諸侯王等。
同以五戒十善化他為因。
長者。
須具十德。
一姓貴。
二位高。
三大富。
四威猛。
五智深。
六年耆。
七行淨。
八禮備。
九上歎。
十下歸也。
居士者。
隐居求志之士。
名言者。
典雅名世之言。
宰官者。
上自卿相。
下至百僚。
婆羅門。
此雲淨裔。
亦雲梵志。
卽道術之流。
比丘解現初卷。
尼者。
女也。
優婆塞。
此雲近事男。
優婆夷。
此雲近事女。
受持三歸五戒。
堪能親近承事三寶故也。
大家家字。
讀作姑音。
乃後妃之所師事。
令其成就。
各有二意。
一者現在成就樂欲。
二者密令将來成就菩提。
(卯)二成就厭離 若有諸天。
樂出天倫。
我現天身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
若有諸龍。
樂出龍倫。
我現龍身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
若有藥叉。
樂度本倫。
我于彼前。
現藥叉身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
若乾闼婆。
樂脫其倫。
我于彼前。
現乾闼婆身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
若阿修羅。
樂脫其倫。
我于彼前。
現阿修羅身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
若緊那羅。
樂脫其倫。
我于彼前。
現緊那羅身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
若摩呼羅伽。
樂脫其倫。
我于彼前。
現摩呼羅伽身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
若諸衆生。
樂人修人。
我現人身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
若諸非人。
有形。
無形。
有想。
無想。
樂度其倫。
我于彼前。
皆現其身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
諸天雖樂。
亦有二苦。
一者為樂所醉。
不得見佛聞法。
二者複有一種天人。
雖由總業。
得受天身。
别業福微。
恒受饑渴。
故有樂出其倫者也。
龍有熱沙金翅諸苦。
藥叉。
亦雲夜叉。
此翻輕捷。
乾闼婆。
此雲尋香行。
阿修羅。
此雲無端正。
女美男醜。
又雲無天。
有天褔無天德。
又雲無酒。
釀海為酒而不能成。
緊那羅。
此雲疑神。
亦雲歌神。
摩呼羅伽。
此雲地龍。
卽大蟒腹行之神。
此等所受果報。
皆苦樂相雜。
而形相醜陋。
故每每樂脫本倫。
而欣慕人身。
以諸佛皆于人中得道。
又人道最能趨菩提故。
有形者。
休咎精明之類。
無形者。
空散銷沈之類。
有想者。
神鬼精靈之類。
無想者。
精神化為土木金石之類。
此皆八難中攝。
雖不明言地獄之身。
而理必具有也。
令其成就。
亦各二意。
一者成就脫離。
二者成就菩提。
(醜)三結明功由三昧 是名妙淨三十二應入國土身。
皆以三昧聞熏聞修無作妙力自在成就。
随類巧現。
故曰妙。
不染過患。
故曰淨。
稱性所起。
故曰無作妙力也。
(子)二明十四無畏。
此與法華七難三毒二求義同。
幷其初文總答。
最後勸持名答。
共成十四。
然法華但明果上勝用。
此經兼顯從因克果。
又法華雙明機應。
此經但明能應也。
分文為三。
初總明大用所起。
二别明施無畏相。
三結明福備衆生。
(醜)今初。
世尊。
我複以此聞熏聞修金剛三昧無作妙力。
與諸十方三世六道一切衆生同悲仰故。
令諸衆生。
于我身心獲十四種無畏功德。
悲能拔苦。
故令獲無畏也。
雖雲六道。
實該九界。
(醜)二别明施無畏相五。
初總明脫苦無畏。
二别明七難無畏。
三别明三毒無畏。
四别明二求無畏。
五結明持名無畏。
(寅)今初。
一者由我不自觀音以觀觀者。
令彼十方苦惱衆生。
觀其音聲。
卽得解脫。
按法華經雲。
無量衆生受諸苦惱。
聞是觀世音菩薩。
一心稱名。
觀世音菩薩。
卽時觀其音聲。
皆得解脫。
實與此文互為表裡。
今先正釋此文。
後與法華會釋。
此文雲由我不自觀音以觀觀者。
乃顯其從因克果。
從證起用之由緻也。
旋聞與聲脫。
不複循聲流轉。
故言不自觀音。
反聞聞自性。
故言以觀觀者。
上觀字。
去聲呼之。
卽是觀智。
下觀字。
平聲讀之。
卽耳根境。
以耳根境名為觀者。
正顯六根無二故也。
觀其音聲。
謂觀其稱菩薩名之音聲也。
衆生正稱菩薩名時。
卽須一心觀彼音聲。
由能一心觀其音聲。
故得解脫。
觀此音聲。
有事有理。
事一心者。
曆曆分明。
稱名不亂。
理一心者。
了知音聲性空。
惟心所現。
能稱所稱。
體卽法界。
能所宛然。
能所雙絕。
若但有事一心觀。
能脫事苦。
若具有理一心觀。
能脫理苦也。
與法華會釋者。
法華明言稱菩薩名。
今文不說。
法華觀其音聲。
意在于應。
今文觀其音聲。
意在于機。
設無前機。
欲何所應。
設無能應。
何以接機。
故知相表裡耳。
又複應知。
法華是如來述此菩薩果上化他功德。
意令衆生歸依得度。
今文是菩薩自述始終修證體用。
意令當機悟入圓通。
得此意已。
往釋下文十三無畏及四妙德。
妙旨泠然。
(寅)二别明七難無畏 二者知見旋複。
令諸衆生設入大火。
火不能燒。
三者觀聽旋複。
令諸衆生大水所漂。
水不能溺。
四者斷滅妄想。
心無殺害。
令諸衆生入諸鬼國。
鬼不能害。
五者熏(彼妄)聞成(于)聞(性)。
六根(皆悉)銷複。
同于聲聽。
(之不相黏)能令衆生臨當被害。
刀段段壞。
使其兵戈猶如割水。
亦如吹光。
性無搖動。
六者聞熏精明。
明徧法界。
則諸幽暗(之)性(為明所破)不能(自)全。
能令衆生。
藥叉。
羅刹。
鸠槃茶鬼及毗舍遮富單那等雖近其傍。
目不能視。
七者音性圓銷。
觀聽返入。
離諸塵妄。
能令衆生。
禁系枷鎖所不能著。
八者滅音(塵之妄)圓(成)聞(性)。
徧生(同體)慈力。
能令衆生經過險路。
賊不能劫。
見根屬火。
此火旣滅。
何火能燒。
是故果報大火。
惡業大火。
煩惱大火。
悉不能燒。
果報火。
上至初禅。
惡業火。
通于三界。
煩惱火。
通于九界。
以要言之。
滅九界妄火。
證佛界清涼也。
聞機屬水。
此水旣滅。
何水能溺。
果報水。
上至二禅。
惡業水。
通于三界。
煩惱水。
通于九界。
以要言之。
滅九界妄水。
登佛界彼岸也。
妄想如鬼。
此鬼旣滅。
何鬼能害。
果報鬼。
惟惱欲界。
惡業鬼。
通于三界。
煩惱鬼。
通于九界。
以要言之。
滅九界鬼倫。
證佛界神力也。
妄根如刀觸壞法界。
此刀旣銷。
何刀能害。
割水以喻無損。
吹光以喻無動。
果報刀。
惟壞欲界。
惡業刀。
通于三界。
煩惱刀。
通于九界。
以要言之。
滅九界事理殺具。
成佛界慧劍智刀也。
根麈為黑暗稠林。
此暗旣除。
何暗不破。
藥叉是輕捷鬼。
羅刹是可畏鬼。
鸩槃茶是魇魅鬼。
呲舍遮是啖精氣鬼。
富單那是熱病鬼。
性皆幽暗。
果報暗。
僅在人世。
見思暗。
通于三界。
塵沙暗。
通于二乘。
無明暗。
通于九界。
以要言之。
滅九界暗妄。
證佛界真明也。
所妄旣立。
明理不逾。
以為枷鎖。
此鎖旣開。
何鎖能禁。
果報鎖。
禁系人畜。
惡業鎖。
禁系六凡。
煩惱鎖。
禁系三乘。
以要言之。
脫九界系縛。
開佛界關鍵也。
六塵為賊。
劫奪家珍。
此賊旣平。
何賊能劫。
果報賊。
劫奪人間。
惡業賊。
劫于三界。
煩惱賊。
劫于三乘。
以要言之。
降九界怨賊。
成佛界大慈也。
由我成此妙應之本。
故令衆生稱名得脫。
(寅)三别明三毒無畏 九者熏聞離麈。
色所不劫。
能令一切多淫衆生。
遠離貪欲。
十者純音無麈。
根境圓融。
無對所對。
能令一切忿恨衆生。
離諸嗔恚。
十一者銷塵旋明。
法界身心。
猶如琉璃。
朗徹無礙。
能令一切昬鈍性障諸阿颠迦。
永離癡暗。
二法相對
初明三十二應。
二明十四無畏。
三明四不思議無作妙德。
二十四聖所證藏性旣同。
則所具妙用亦等。
但非此會當機。
故皆略而不說。
慎勿因此作勝劣想也。
此三妙用。
不出慈悲感應。
以觀音大士心中所有十界苦樂而為能感。
以十界衆生心中所具大士慈悲而為能應。
則有顯感顯應。
冥感顯應。
顯感冥應。
冥感冥應。
亦冥亦顯感而顯應。
亦冥亦顯感而冥應之不同。
顯感顯應者。
衆生現在三業精勤。
得見大士所現自身他身。
得聞大士所說權實諸法。
冥感顯應者。
衆生過去善根湻熟。
得見大士自他等身。
得聞大士權實等法。
此二通于三十二應。
十四無畏。
及四妙德。
顯感冥應者。
現在三業精勤。
雖不見身聞法。
而密得四益。
冥感冥應者。
過去善根湻熟。
密得四益。
此二惟在十四無畏。
及第四妙德。
亦冥亦顯感而顯應者。
過去善根湻熟。
現在三業精勤。
得見大士自他等身。
聞權實法。
此亦通于三十二應。
十四無畏。
及四妙德。
亦冥亦顯感而冥應者。
過現善根業力。
雖不見身聞法。
密成四益。
此亦惟在十四無畏。
及第三第四二妙德也。
然此三種妙用。
各有歡喜生善滅惡入理四益。
各有拔苦與樂二用。
而一往為語。
則三十二應與樂義強。
故承上文慈力言之。
十四無畏。
拔苦義強。
故承上文悲仰言之。
四無作德。
慈悲不二。
故名不思議也。
又三十二應。
旣稱與佛同慈。
而現身說法。
乃具十法界身。
則知衆生。
是諸佛心内衆生。
十四無畏。
旣稱與生同仰。
而所獲功德。
不離大士身心。
則知大士。
是衆生心内大士矣。
(子)初明三十二應。
此與法華普門示現。
同而不同。
同者。
皆現十法界身。
不同者。
法華說法。
惟指流通圓教。
此經說法。
徧用權實四悉也。
又分為三。
初總明大用所起。
二别明應說之相。
三結明功由三昧。
(醜)今初。
世尊。
由我供養觀音如來。
蒙彼如來授我如幻聞熏聞修金剛三昧。
與佛如來同慈力故。
令我身成三十二應。
入諸國土。
全性起修。
修卽無修。
故雲如幻。
以本覺聞性。
熏于始覺。
以聞性中所起始覺。
修于本覺。
故雲聞熏聞修。
以其頓破無明結根。
頓顯常住藏性。
故雲金剛三昧也。
三十二應。
總不出十法界身。
入諸國土。
卽是于實報方便同居三土橫豎而入也。
(醜)二别明應說之相二。
初現四聖法界。
二現六凡法界。
(寅)今初。
世尊。
若諸菩薩。
入三摩地。
進修無漏。
勝解現圓。
我現佛身而為說法。
令其解脫。
若諸有學。
寂靜妙明。
勝妙現圓。
我于彼前。
現獨覺身而為說法。
令其解脫。
若諸有學。
斷十二緣。
緣斷勝性。
勝妙現圓。
我于彼前。
現緣覺身而為說法。
令其解脫。
若諸有學。
得四谛空。
修道入滅。
勝性現圓。
我于彼前。
現聲聞身而為說法。
令其解脫。
諸菩薩者。
徧指四教因中大士。
現佛身者。
各現當教極果之身。
為說法者。
随其所應。
說于四種第一義悉。
令解脫者。
令證四教佛果解脫之道。
究竟歸于圓教解脫也。
出無佛世。
名為獨覺。
寂靜妙明。
指無生觀慧言也。
出有佛世。
禀因緣教。
名為緣覺。
緣斷勝性。
言已能成就斷緣生之勝性也。
得四谛空等。
言先于四谛悟生空理。
證須陀洹。
今進修無漏道品。
欲入滅度也。
不言現菩薩身者。
大士示居菩薩位故。
(寅)二現六凡法界又為二。
初成就樂欲。
二成就厭離。
(卯)今初。
若諸衆生。
欲(使其)心明悟。
不犯欲(染穢)麈。
欲(令其)身清淨。
我于彼前。
現梵王身而為說法。
令其解脫。
若諸衆生。
欲為天主。
統領諸天。
我于彼前。
現帝釋身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
若諸衆生。
欲身自在遊行十方。
我于彼前。
現自在天身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
若諸衆生。
欲身自在飛行虛空。
我于彼前。
現大自在天身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
若諸衆生。
愛統鬼神。
救護國土。
我于彼前。
現天大将軍身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
若諸衆生。
愛統世界。
保護衆生。
我于彼前。
現四天王身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
若諸衆生。
愛生天宮。
驅使鬼神。
我于彼前。
現四天王國太子身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
若諸衆生。
樂為人王。
我于彼前。
現人王身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
若諸衆生。
愛主族姓。
世間推讓。
我于彼前。
現長者身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
若諸衆生。
愛譚名言。
清淨自居。
我于彼前。
現居士身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
若諸衆生。
愛治國土。
剖斷邦邑。
我于彼前。
現宰官身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
若諸衆生。
愛諸數術。
攝(持護)衞(以)自居(身)。
我于彼前。
現婆羅門身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
若有男子。
好學出家。
持諸戒律。
我于彼前。
現比丘身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
若有女人。
好學出家。
持諸禁戒。
我于彼前。
現比丘尼身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
若有男子。
樂持五戒。
我于彼前。
現優婆塞身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
若有女子。
五戒自居。
我于彼前。
現優婆夷身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
若有女人。
内政立身。
以修家國。
我于彼前。
現女主身。
及國夫人。
命婦大家。
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
若有衆生。
不壞男根。
我于彼前。
現童男身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
若有處女。
愛樂處身。
不求侵暴。
我于彼前。
現童女身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
欲心明悟者。
且指欲界為暗。
色界為明。
欲染為迷。
梵行為悟也。
梵天以上品十善根本禅定為因。
此亦稱解脫者。
暫離欲界系縳苦故。
又令轉入出世道故。
梵王卽初禅天王。
帝釋。
卽忉利天王。
以上品十善化他為因。
自在天。
居欲界頂。
以十善及未到地定為因。
大自在天。
居色界頂。
以四禅及四無量心為因。
天大将軍。
護世四王。
及王太子。
同以五戒十善摧邪輔正為因。
人王有五種。
一金輪王。
王四天下。
二銀輪王。
王三天下。
除于北洲。
三銅輪王。
王二天下。
除西北二洲。
四鐵輪王。
王一天下。
唯統南洲。
五粟散王。
如西域十六國王。
此土諸侯王等。
同以五戒十善化他為因。
長者。
須具十德。
一姓貴。
二位高。
三大富。
四威猛。
五智深。
六年耆。
七行淨。
八禮備。
九上歎。
十下歸也。
居士者。
隐居求志之士。
名言者。
典雅名世之言。
宰官者。
上自卿相。
下至百僚。
婆羅門。
此雲淨裔。
亦雲梵志。
卽道術之流。
比丘解現初卷。
尼者。
女也。
優婆塞。
此雲近事男。
優婆夷。
此雲近事女。
受持三歸五戒。
堪能親近承事三寶故也。
大家家字。
讀作姑音。
乃後妃之所師事。
令其成就。
各有二意。
一者現在成就樂欲。
二者密令将來成就菩提。
(卯)二成就厭離 若有諸天。
樂出天倫。
我現天身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
若有諸龍。
樂出龍倫。
我現龍身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
若有藥叉。
樂度本倫。
我于彼前。
現藥叉身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
若乾闼婆。
樂脫其倫。
我于彼前。
現乾闼婆身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
若阿修羅。
樂脫其倫。
我于彼前。
現阿修羅身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
若緊那羅。
樂脫其倫。
我于彼前。
現緊那羅身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
若摩呼羅伽。
樂脫其倫。
我于彼前。
現摩呼羅伽身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
若諸衆生。
樂人修人。
我現人身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
若諸非人。
有形。
無形。
有想。
無想。
樂度其倫。
我于彼前。
皆現其身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
諸天雖樂。
亦有二苦。
一者為樂所醉。
不得見佛聞法。
二者複有一種天人。
雖由總業。
得受天身。
别業福微。
恒受饑渴。
故有樂出其倫者也。
龍有熱沙金翅諸苦。
藥叉。
亦雲夜叉。
此翻輕捷。
乾闼婆。
此雲尋香行。
阿修羅。
此雲無端正。
女美男醜。
又雲無天。
有天褔無天德。
又雲無酒。
釀海為酒而不能成。
緊那羅。
此雲疑神。
亦雲歌神。
摩呼羅伽。
此雲地龍。
卽大蟒腹行之神。
此等所受果報。
皆苦樂相雜。
而形相醜陋。
故每每樂脫本倫。
而欣慕人身。
以諸佛皆于人中得道。
又人道最能趨菩提故。
有形者。
休咎精明之類。
無形者。
空散銷沈之類。
有想者。
神鬼精靈之類。
無想者。
精神化為土木金石之類。
此皆八難中攝。
雖不明言地獄之身。
而理必具有也。
令其成就。
亦各二意。
一者成就脫離。
二者成就菩提。
(醜)三結明功由三昧 是名妙淨三十二應入國土身。
皆以三昧聞熏聞修無作妙力自在成就。
随類巧現。
故曰妙。
不染過患。
故曰淨。
稱性所起。
故曰無作妙力也。
(子)二明十四無畏。
此與法華七難三毒二求義同。
幷其初文總答。
最後勸持名答。
共成十四。
然法華但明果上勝用。
此經兼顯從因克果。
又法華雙明機應。
此經但明能應也。
分文為三。
初總明大用所起。
二别明施無畏相。
三結明福備衆生。
(醜)今初。
世尊。
我複以此聞熏聞修金剛三昧無作妙力。
與諸十方三世六道一切衆生同悲仰故。
令諸衆生。
于我身心獲十四種無畏功德。
悲能拔苦。
故令獲無畏也。
雖雲六道。
實該九界。
(醜)二别明施無畏相五。
初總明脫苦無畏。
二别明七難無畏。
三别明三毒無畏。
四别明二求無畏。
五結明持名無畏。
(寅)今初。
一者由我不自觀音以觀觀者。
令彼十方苦惱衆生。
觀其音聲。
卽得解脫。
按法華經雲。
無量衆生受諸苦惱。
聞是觀世音菩薩。
一心稱名。
觀世音菩薩。
卽時觀其音聲。
皆得解脫。
實與此文互為表裡。
今先正釋此文。
後與法華會釋。
此文雲由我不自觀音以觀觀者。
乃顯其從因克果。
從證起用之由緻也。
旋聞與聲脫。
不複循聲流轉。
故言不自觀音。
反聞聞自性。
故言以觀觀者。
上觀字。
去聲呼之。
卽是觀智。
下觀字。
平聲讀之。
卽耳根境。
以耳根境名為觀者。
正顯六根無二故也。
觀其音聲。
謂觀其稱菩薩名之音聲也。
衆生正稱菩薩名時。
卽須一心觀彼音聲。
由能一心觀其音聲。
故得解脫。
觀此音聲。
有事有理。
事一心者。
曆曆分明。
稱名不亂。
理一心者。
了知音聲性空。
惟心所現。
能稱所稱。
體卽法界。
能所宛然。
能所雙絕。
若但有事一心觀。
能脫事苦。
若具有理一心觀。
能脫理苦也。
與法華會釋者。
法華明言稱菩薩名。
今文不說。
法華觀其音聲。
意在于應。
今文觀其音聲。
意在于機。
設無前機。
欲何所應。
設無能應。
何以接機。
故知相表裡耳。
又複應知。
法華是如來述此菩薩果上化他功德。
意令衆生歸依得度。
今文是菩薩自述始終修證體用。
意令當機悟入圓通。
得此意已。
往釋下文十三無畏及四妙德。
妙旨泠然。
(寅)二别明七難無畏 二者知見旋複。
令諸衆生設入大火。
火不能燒。
三者觀聽旋複。
令諸衆生大水所漂。
水不能溺。
四者斷滅妄想。
心無殺害。
令諸衆生入諸鬼國。
鬼不能害。
五者熏(彼妄)聞成(于)聞(性)。
六根(皆悉)銷複。
同于聲聽。
(之不相黏)能令衆生臨當被害。
刀段段壞。
使其兵戈猶如割水。
亦如吹光。
性無搖動。
六者聞熏精明。
明徧法界。
則諸幽暗(之)性(為明所破)不能(自)全。
能令衆生。
藥叉。
羅刹。
鸠槃茶鬼及毗舍遮富單那等雖近其傍。
目不能視。
七者音性圓銷。
觀聽返入。
離諸塵妄。
能令衆生。
禁系枷鎖所不能著。
八者滅音(塵之妄)圓(成)聞(性)。
徧生(同體)慈力。
能令衆生經過險路。
賊不能劫。
見根屬火。
此火旣滅。
何火能燒。
是故果報大火。
惡業大火。
煩惱大火。
悉不能燒。
果報火。
上至初禅。
惡業火。
通于三界。
煩惱火。
通于九界。
以要言之。
滅九界妄火。
證佛界清涼也。
聞機屬水。
此水旣滅。
何水能溺。
果報水。
上至二禅。
惡業水。
通于三界。
煩惱水。
通于九界。
以要言之。
滅九界妄水。
登佛界彼岸也。
妄想如鬼。
此鬼旣滅。
何鬼能害。
果報鬼。
惟惱欲界。
惡業鬼。
通于三界。
煩惱鬼。
通于九界。
以要言之。
滅九界鬼倫。
證佛界神力也。
妄根如刀觸壞法界。
此刀旣銷。
何刀能害。
割水以喻無損。
吹光以喻無動。
果報刀。
惟壞欲界。
惡業刀。
通于三界。
煩惱刀。
通于九界。
以要言之。
滅九界事理殺具。
成佛界慧劍智刀也。
根麈為黑暗稠林。
此暗旣除。
何暗不破。
藥叉是輕捷鬼。
羅刹是可畏鬼。
鸩槃茶是魇魅鬼。
呲舍遮是啖精氣鬼。
富單那是熱病鬼。
性皆幽暗。
果報暗。
僅在人世。
見思暗。
通于三界。
塵沙暗。
通于二乘。
無明暗。
通于九界。
以要言之。
滅九界暗妄。
證佛界真明也。
所妄旣立。
明理不逾。
以為枷鎖。
此鎖旣開。
何鎖能禁。
果報鎖。
禁系人畜。
惡業鎖。
禁系六凡。
煩惱鎖。
禁系三乘。
以要言之。
脫九界系縛。
開佛界關鍵也。
六塵為賊。
劫奪家珍。
此賊旣平。
何賊能劫。
果報賊。
劫奪人間。
惡業賊。
劫于三界。
煩惱賊。
劫于三乘。
以要言之。
降九界怨賊。
成佛界大慈也。
由我成此妙應之本。
故令衆生稱名得脫。
(寅)三别明三毒無畏 九者熏聞離麈。
色所不劫。
能令一切多淫衆生。
遠離貪欲。
十者純音無麈。
根境圓融。
無對所對。
能令一切忿恨衆生。
離諸嗔恚。
十一者銷塵旋明。
法界身心。
猶如琉璃。
朗徹無礙。
能令一切昬鈍性障諸阿颠迦。
永離癡暗。
二法相對